《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12: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

第一篇:《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

这本书的知识极为丰富,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

我知道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点。金星:金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黄色云层。这些云层阻挡了太阳热量的散发,使金星成了最热的行星。木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它有厚厚的大气层和许多由尘埃组成的光环。据科学家观测,木星有六十四颗卫星。水星: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是由岩石组成的,像月球一样,水星表面有许多环形山。火星:火星的表面是由岩石组成的,呈红色。它有两颗卫星,人类已发射了许多艘宇宙飞船到火星去探测,以寻找那里的生命迹象。土星:土星几乎和木星一样大。它有很多由岩石和冰块组成的巨大光环。土星可能有六十颗卫星,或者更多。地球:地球是人类居住的行星,它有水和空气。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有生命的地方,此外,它还有一颗卫星。王星:天王星呈蓝绿色,非常寒冷。天王星有许多冰块和尘埃组成的细长光环。目前已知它有二十颗卫星,可能还有更多。海王星:海王星是一颗蓝色的行星。它有许多细长的光环。海王星至少有八颗卫星。

我再解释一下恒星吧!恒星是由织热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恒星本身会发光和发热。它们之所以看起来很小,是因为距离我们太遥远。最大的恒星要比我们最大的恒星――太阳大很多。恒星总是会出现在天空中。由于地球是自转,恒星看起来好象都是自东向西移动的。恒星的数量数也数不清!科学家是通过一种叫望远镜的工具来观察它们的。恒星有不同的大小和亮度,有些恒性看起来很亮,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比周围的其他恒星更大或更热,也可能是因为它们离地球比较近。

我以后一定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第二篇:《地球科学》读书笔记

我们的梦想生活在一个永不停息的地方——地球。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而且每一个梦都是不一样!而每一个名族,也都用一个共同的梦,我们的中华民族,更有一个永垂不朽的梦!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身为一个中华儿女而骄傲,我的中国梦——研造机器,探索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研究出一部历史性的史册,为世界做出贡献。虽说这个梦以我现在的能力,可能有一些遥远,但是这不仅仅是我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还是所有地球人们的大梦!所以我不会放弃!

在以前,中华民族的里程是多么的坎坷。首先,是英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近代化大门;然后,八国联军侵华洗劫了全世界瞩目的圆明园;再者,中日法西斯战争使中国面临着家破国亡的境地。但是这阻挡不了我们中华人名,我们华夏子孙并没有因此而仍人宰割。为了那个梦,那个令人信仰的梦。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终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当了家,做了主人。不再备受欺辱,从此站了起来!

经过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便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我国的居民幸福指数仍然不高,尤其是城乡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日益扩大;再加之,西方各国纷纷对中国采取敌对的态度,对中国敬而远之。中国虽想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却困难重重。但这些一点也没有打跨我们中华儿女想要变得强大的梦!我们为了这个梦坚持不懈,知道坚持就是胜利,如果半途而废,就将前功竟弃!

我没有更加伟大的目标和魄力,我的现实就是我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所以应该有所担当,我的梦想很遥远但却又很现实。我的中国梦就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说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就会实现。只要插上那个美丽的梦的“翅膀”,便一定能够实现。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带我飞,给我希望…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像。

第三篇:地球科学研究院招聘

天河超算地球科学研究院

2014 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启事

天河超算地球科学研究院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

学、厦门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几位志同道合者及部分 海外学者组织起来的一家民间研究机构,与天河 2 号超算中心合作,致力发展地 球科学并行计算及能源勘探领域技术服务,注册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进一步拓展地球科学高性能计算业务,招聘 2014 年毕业生。

一、招聘专业类别

1、地球物理学(地震学与地震勘探、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构造地质)。

2、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与计算物理学方向)、力学(应用力学与计算力学方

向)、数学(应用数学或计算数学方向)。

3、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方向)。

4、信息类专业。

二、基本要求

1、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力学专业毕业生需掌握 Fortran、C、C++等计算

机语言;数学专业毕业生还要求掌握 JAVA 语言,熟悉高性能计算。

2、地质学专业毕业生中,具有良好计算机能力者优先。

3、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需有较高数据库知识水平,掌握并行计算能力者优先。

4、能熟练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

三、学历与素质要求

1、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素质: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能够与

他人友好相处、与公司荣禄与共。

四、薪酬待遇与标准

1、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

2、基本工资参照武汉地区事业单位标准执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视工作岗位和个人工作业绩确定。

3、按照国内物价上升指数,定期增长工资。

五、社会保障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并缴纳国家规定的单位承担部分。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 电子信箱:lixingyang@cug.edu.cn

七、报名时间和方式

1、报名截止时间:2014 年 3 月 31 日。

2、报名方式:电子邮件方式报名。

八、提交材料

1、个人简历 1 份(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研究

方向、科研工作及论文发表情况等);

2、身份证、本科及硕士阶段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第四篇:《地球科学导论》论文

《地球科学导论》期末论文——

《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

透过黄河下游日益断流谈我国淡水资源保护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断流问题。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应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断流 保护措施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地球各圈层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和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及地球周围的空间,主要可划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等种类。其中,水资源则是重中之重,决定着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活动。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5亿立方米,是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

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为,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

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

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投资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段怡春 梁 忠 徐红燕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从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出发,在深入分析我国地球科学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关键词: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球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人类适应、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与地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地球科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促进人与地球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地球科学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是地球演化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善待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的世界观、生存观和发展观必须符合地球科学原理及自然法则,人类要自觉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必须建立全球政策道德框架,加强对地球系统的管理,建立和维护一个强健的地球系统。地球科学文化是统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基础和知识平台。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1.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在规划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适时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文化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决定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科学技术部科普专项经费项目,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KP-2005-10)

作者简介: 段怡春(1958-),男,汉族,江西宜春市人,研究员,博士,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地质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地质情报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地质学、地球科学文化。

忠(1975-),男,汉族,宁夏中宁县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地球科学文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向全社会吹响了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 科学精神的号角,科学文化成为公众迫切的精神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综合 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从上世纪初至今,我国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有些学科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公众对于地球科学知识、地球科学原理、自然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到加强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国土意识,地球科学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管理地球系统,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地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地球科学与文化的新命题。

1.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1.21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科学教育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从地球科学与文化的视角探讨我国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思路、途径和形式,为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文化传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示范研究,这项工作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传播。

1.22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树立现代地球观的文化战略。其目的就是运用地球科学文化的力量,帮助人类全面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23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文化政治意义

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研究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发展文化事业日趋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地球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是地球科学大国,在地层古生物、古人类、第四纪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华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地球科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在一些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例如: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旺,地质、地貌景观及自然遗产等文化资源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场所。至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中国命名了18处世界地质公园,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三分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宝玉石产业的迅速发展,宝玉石文化产业也得到大力的推动[1]。地球科学文化与旅游业、宝玉石业的有效结合,展现出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光明前景。

国土资源文化、矿业文化、地质文化、海洋文化、环境文化等行业文化建设在相关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文化着重于行业形象、行业精神的塑造,这对地球科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其他大众文化相比,地球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影响面小,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不够显著。目前,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国民地球科学素质较低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地球科学知识相对贫乏,公众对资源、灾害、环境问题的总体认识水平较低。公众相对了解较多的是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但了解能源紧缺问题的人数仅占调查者的20%,而了解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动物灭绝、植被退化问题的公众人数则更少。公众的资源、灾害及环境意识淡薄,是违背自然规律、浪费资源、损害环境行为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2.22 地球科学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上世纪初开始,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与普及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公众对地球科学知识与文化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地球科学文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3 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室内地学文化场馆数量已有一定规模,但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展陈内容、形式、手段方面,还不够先进[2](P218)。野外地质公园等自然文化场所数量发展很快,但地学知识体系、文

要充分调动并整合现有的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以传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4] [5],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地球科学文化创意、文化博览、科普影视、文学艺术、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工作,将丰富的地球科学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提高地球科学文化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3.3 产、学、研结合,推动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升级

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要根据国家与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的规划,组织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协同建设地球科学文化创作园地。以创作园地为中心,向相关产业领域辐射延伸,形成产业链[6]。利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培育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吸引文化投资者,拓宽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激励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对地球科学文化素材进行产品开发[7]。要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知名文化品牌的地球科学文化企业,增强地球科学文化的市场穿透力和社会震撼力。

3.4 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支地球科学文化队伍

制定地球科学文化队伍发展规划,将地球科学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创新人才工程。针对地球科学文化人才需求,加强地球科学文化专业教育,培养地球科学文化专业人才。围绕提高文化创意、创作能力,加强人才交叉培养,在工艺美术、影视传媒专业院校开设与地球科学文化领域有关的课程,鼓励文学艺术创作相关专业学生选修地球科学课程,在地球科学类院校应设置地球科学文化类专业或方向。鼓励地球科学科技人员投身文化创作。

3.5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推动作用

政府在地球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给予支持。同时,要鼓励、吸引企业投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布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指南,对于自主创新的文化项目,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扶持,为创作文化产品打造市场平台,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6 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体系

只有依靠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模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加大地球科学文化传播力度,才能使广大公众更便捷地获取地球科学基本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地球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体系,科普场馆要逐步实行面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制度,各省、市有条件的地质类博物馆应该积极扩建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地方传播科学文化的品牌场馆。

下载《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科学》优秀读后感(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体会

    大家常说,地球是目前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这个家园既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常给人类带来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灾难。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的居......

    2013年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打开全球地学研究新视野 2013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概览 地球科学是与自然环境演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地球科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但大......

    观地球科学博物馆有感

    参观地球科学馆有感 地工1102班 李威 2011003000 在参观了位于图书馆一层的地球科学馆之后,科学馆里丰富的图片,栩栩如生的化石,精巧别致的岩石样本让我对地球又有了新的了解,......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心得(共5篇)

    学号:010022011028 蓝方宝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心得 我记得第一节课就曾探讨过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开始就谈到了科学发展的需要及国家的重大需求,而且当时还引用吴阶平院士的......

    826-《地球科学概论》(推荐阅读)

    826《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各专业学习的入门基础课。主要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

    地球科学进展课程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生《地球科学进展》读书报告 题 目: 硬质合金表面涂层技术研究姓 名:习建国 学 号: 3002130003 院 部: 工程技术学院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相近课程......

    地球科学系专项整治活动总结报告

    2011年度地科系安全工作计划 为确保我系的教学与科研持续地发展和顺利地进行,针对我系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制订以下安全计划: 一、落实安全责任人制 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由......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超群出品,必属精品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于2009年10月,由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