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到极处有私也无私的故事
一个人的名贵照相机从行李箱中被偷了。
他在个人网页上公布了相机的使用方法,又在报上刊登了广告:“请把相机里的底片还给我,请把相机使用手册拿去。请把美好的记忆还给我,请把珍贵的相机好好利用。那机器实在太好了,但如果不会使用,就可能把它弄坏了。”
一对夫妻的幼儿失踪了。
没有人索赎,也没有孩子的消息。
终日以泪洗面的夫妻在电视上哭着说:“求求您,如果您带走了我们的孩子,请您还给我们,”做妻子的突然跪下,哀求地喊着:“当然,您也可能非常爱那个孩子,舍不得还给我们,请告诉我们,他还活着,请好好待他,我们不会恨您,只会感恩。”
这就是爱。
爱到极处,有私也无私。
第二篇:有私的爱美文
故事一:
一个人的名贵照相机从行李箱中被偷了。
他在个人网页上公布了相机的使用方法,又在报上刊登了广告:“请把相机里的底片还给我,请把相机使用手册拿去。请把美好的记忆还给我,请把珍贵的相机好好利用。那机器实在太好了,但如果不会使用,就可能把它弄坏了。”
故事二:
一对夫妻的幼儿失踪了。
没有人索赎,也没有孩子的消息。
终日以泪洗面的夫妻在电视上哭着说:“求求您,如果您带走了我们的孩子,请您还给我们,”做妻子的突然跪下,哀求地喊着:“当然,您也可能非常爱那个孩子,舍不得还给我们,请告诉我们,他还活着,请好好待他,我们不会恨您,只会感恩。”
这就是爱。
爱到极处,有私也无私。
第三篇:有一天你也会问路的纪实故事
那天黄昏,天有些闷热,公路两边的草丛里,有无数蜻蜓在低飞。空气里,活跃着暴雨欲来的气息。沿着学校左近的一条公路遛弯,是我和妻每天晚饭后的习惯。所不同的是,今天的队伍中多了几个孩子。刚刚放了暑假,我们一出来,他们就蹦蹦跳跳地加入到散步的行列之中。
快走到翠缕桥的时候,一名乡下汉子拦住了我们。他推着一辆自行车,看上去样子很焦急。他问我们:“老哥,麻烦问个路,金苑小区怎么走?”说完,他递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金苑小区XX楼XX号”的字样。我们这座城市虽然不大,但近些年雨后春笋般建起了许多小区,谁知道他问的这个小区在什么地方。我们面面相觑,摇了摇头。
乡下汉子是来城里投亲戚的。他努力地为我们描述着亲戚曾经说过的小区特征。最后。我们还是爱莫能助地摇了摇头。西天,已经有雷声隆隆响起。我们正要往回走,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站了出来,说:“伯伯,你说的这个地方,我有点印象,我领你去找找吧。”
我们回去之后不久,瓢泼大雨就铺天盖地地下了起来。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雨才渐渐停息下来。邻居的孩子回来的时候,已经成了落汤鸡。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帮着伯伯找到了金苑小区,也找到了他的亲戚。
“你真的知道那个小区吗?”我们问孩子。孩子笑了笑。说:“不知道。”“既然你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冒着大雨去帮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呢?”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总有一天,我也会去问路的……”
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孩子说的这句话。是的,我们一生要走许许多多的路,山路,水路,长的路,短的路,有形的路,无形的路,艰难的路,曲折的路,总有一天,有一条路我们走不下去了,惶恐中,我们也会向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人,说出自己的难处,然后期盼对方能够急你所急,伸出手,帮一把。
不要去敷衍和搪塞陷入困境中的人,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爱出者,才能爱返。只有今天肯为别人付出,明天,走在路上的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幸运而又幸福的问路人。
第四篇:丛飞的无私爱心故事
深圳是座美丽的城市,往往有一些人在默默地、不求回报地奉献出自己的爱。
丛飞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
丛飞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在丛飞的身边,有一群特殊的义工:他们既是丛飞多年帮贫助弱之路的见证人,又在丛飞的感染下加入了爱心行列。
丛飞患胃病已经有6年的历史,胃部剧烈疼痛也有八九个月时间。医生怀疑他的胃部癌变发生在两年前。如果丛飞多为自己的健康考虑一些,早几个月来医院全面检查治疗,情况会与现在不同。
连日来,丛飞这个名字在深圳变得家喻户晓。在互联网上,人们纷纷留言表达对丛飞的敬意;在工作之余,人们打听丛飞,打听丛飞所服务的义工联……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进义工这光荣而神圣的队伍,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当爱心大使丛飞的感人事迹在深圳流传开来,远在北京的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也为之感动。昨日下午,带着鲜花、慰问金以及李学举部长的问候,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率民政工作人员一行,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看望正在治疗当中的丛飞。
丛飞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人们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引发了这样的思考:深圳出现丛飞这样的爱心人物,说明了什么?丛飞的爱心行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丛飞,一个使我懂得崇拜的人,当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当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故事,我记得当时,我流了很多的泪水,是为感动而流的,那时正是印度海啸事件,他也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振灾义演活动。那一该我深深知道原来做人也可以这样活的,不会什么,只为一颗爱心,一颗为祖国为人民而生长的爱心,我那里真的好敬佩你。
第五篇:短文也可以有巨著
博尔赫斯对长篇小说不以为然,他认为,一部长篇要完成的任务,一个短篇也可以完成。要不是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非常愿意同意博尔赫斯的这个观点。
1994年12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陆建华主编的《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在《文集自序》中说,有一个文集,可以使读者和研究他的学生在搜罗他作品方面省一点事。陆建华先生在《编后记》中也说,出一套比较完整、基本收入汪曾祺绝大多数作品的文集,已成了广大读者和研究者们的普遍要求。文集出版以后,汪曾祺不断又有新作,这是要等文集再版或出汪曾祺全集时才能补齐了。可是,即使这样,这套文集仍不能使人满意。1991年5月,作家出版社再版汪曾祺《蒲桥集》,书中有一篇《半坡人的骨针》,全文只有500多字。500多字的《半坡人的骨针》,足可以抵得上多少长篇巨著,称得上是汪曾祺极有分量的一篇,陆建华先生编《汪曾祺文集》,却没有将这一篇收入,实在是一项很大的缺漏。向网上搜索一番,从google到“百度”,全不得见,可见人们都把汪曾祺这篇文章忽略了。汪曾祺《半坡人的骨针》,篇幅不长,行文也一如既往地朴实平易,在朴实平易的记述中,汪曾祺不动声色地讨论了人世间一个大大的问题,而且给出一个相当有力的答案,让人读过之后感到有一种很有分量的东西放在了心上。
在中国人感到很有奔头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再游半坡古文化遗址。再游半坡,汪曾祺仍仔仔细细又看了一遍半坡人的石錛、残窑以及和现在牙签一般长短的两根骨针。汪曾祺特别注意到那两根骨针。两根骨针都有针鼻,一根的针鼻是圆的,一根的针鼻略长,和人们现在用的针很相似。汪曾祺说,原始时候,磨制那种骨针,一定很不容易,向针上刻出针鼻,一定更不容易。游半坡之前,汪曾祺遇到一些年轻人,那些年轻人在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半坡归来,汪曾祺写出这篇只有500多字的《半坡人的骨针》,汪曾祺在文章末尾写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针,想出在骨针上刻个针鼻。”
一些小事,也许能改变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