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

时间:2019-05-15 12: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

第一篇: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

自从把孩子交给父母,每个周末多是回到父母身边,带带孩子,让老母亲清闲一下。带小孩是累活,吃喝拉撒你得小心侍候。独生子女,就算出点小问题都心如刀绞。所以,我经常调侃上班可比放假轻松多了。

周末常吃住在父母家,按老公的话说,这不仅节省了我们的柴米油盐水电费,而且还能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呵呵,我们喜欢这种生活。父母喜欢儿女绕膝的亲热,儿女喜欢父母喊着自己的乳名的亲切。有了孩子的我们,在父母心目中,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喜欢父亲把我们当成孩子的感觉,那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纯真岁月。面对自己的孩子,想起曾经的童年,我们就懂得了应该给予孩子什么了。在我们看来,把孩子交给父母,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担。而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淘气的孙子,虽然给添了不少麻烦,但也带来不少快乐。无忌的童语,跳皮的打闹,有时像随风入鼻的兰香,让他们感到神清气爽。

有时候,坐在老家的大院里,阳光和煦时,晒晒太阳,伸伸懒腰,看孩子树荫下嬉戏玩耍,真有些怡然自得。去年只结了两个核桃的树子,今年硕果累累。还有梨、葡萄,都给主人以丰收的喜悦。后院,山的峭壁半拥着的青瓦大房前留出了一片空地,母亲早种了一地的小菜,父喜种了树。尤其是果树,樱桃已然熟过,现在挂满果的还有杏子,李子,桃子,梨子,枇杷,核桃,绿荫满园,颇有诗情画意。这座我熟悉的青石大瓦房,不论我走到哪里,它都随影随行,常在我梦中出现。时常在我梦中出现的,还有深爱着我的父母。

第一次远离父母得到广州求学那年我十六岁,在学校天天想家,想得魂不定舍,甚至泪流满面。那个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放假回家,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尽情的听取父母呼唤自己的乳名,在熟悉的环境里,可以像一条鱼,任情欢游。在父母身边,父母就好像枝桠繁茂的大树,我们就像无忧无虑的小鸟,在树枝上任情欢跃、歌唱。

后来工作了,老家对于我,仍然魂牵梦萦。仿佛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恋着老家,恋着父母。一有时间就想着回到老家去。

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于老家、对于父母,那份依恋,侯乎渐渐淡了些。工作中,与同事之间互相探讨、说笑,在一起工作中将友谊酝酿成美酒共饮,让理解、宽容氛围花香扑鼻,让共同的目标在共同努力下飘展欣。走出孤独的青春,有恋人相伴。这时候的我,回到家里,有时还会因为父母管束而心有所怨。但在我最伤心无助时,心里呼唤的,仍然是父母……后来我结婚了,尽管对我的婚事颇有些不满,但他们没说一句话,默默的帮着我准备婚事。当他们觉得有些对不起女儿,让女儿有点委屈时,也只是在我不注意时转身偷偷抹泪。那时的我,性格有些倔强的,婚礼结束,我又离开了父母,外出工作。

我一向觉得,在我和父母之间,感情上都是不善表达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少给家中打电话。直到自己当上妈妈以后,我的母亲给我的电话多了起来,每次都是絮叨兄长的不理解,父亲的不体贴,我偶尔也会感到厌烦。但内心更大的触动是觉得我那比父亲小十四岁的母亲也老了,她把她的女儿当成最大的依靠了……生下儿子后我就一直是在贵州生活,其间我经常向朋友诉说我自己一个人坐月子时,母亲就只是叫人隔几天送点菜给我,然后,我自己带孩子,带到九个月大。我的目的是想向别人炫耀我有多自强多能干,但给别人的信息却是觉得我很辛酸,没有亲人帮忙。朋友们,我很感谢那段时间的锻炼,我经常回父到母家身边。孩子生病不舒服,大多是母亲四处寻医找药。母亲教会了我很多面对生活的心态,我也更能体谅为人父母的艰辛……

现在,我每个周末几乎是不回自己的小家庭,而是奔到父母身边,这让我又感觉像是回到当女儿的那个时候,不同的是我膝下也有子承欢了。我常带着儿子在院子里玩耍,看着老父亲一会儿打猪菜喂猪,一会儿择菜煮饭,一会儿又去修树搭棚……母亲则下地栽种,烹调美味。平时,两位老人一起背着背箩扛着锄头提着一壶水上山耕种,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以前两个老人老是爱吵,现在偶尔拌拌嘴。这真是少时夫妻老来伴。老父亲身体不错,每周赶集总要和三五好友一起吃狗肉,母亲节俭惯了,为此总爱唠叨两句。父亲又是个爱藏私房钱之人,经常进大钱,支小帐时常向"财政大人"要钱,有时,免不了母亲的一顿“狂轰乱炸”。现在父亲脾气改多了,面对母亲的唠叨,常常是一笑了之。以前的“战火”,就是因为老父火暴脾气,搞得“火星撞地球”似的,动静很大。母亲是个很能吃苦心地非常好的女人,她常说,儿想老娘扁担长,娘想儿来愁断肠。母亲的一生,仿佛是为了我们兄妹在活着。对于母亲,用“忍辱负重”来形容应不为过。我一直不敢想象有一天她离开了我,我会怎么样,我真的很怕……

父母年岁大了,做儿女的能常常伴在身边这是一大幸事,虽然这个物质的社会诱惑太多了,但是,亲情是幸福之根。有了亲情,四季如春。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有意无意之中,我似有所悟。

第二篇:读书是作文之根

读书是作文之根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正在写作专著《作文有道》,现发表之一篇)

如何读书?作为高中学生如何读书?为何说,读书是作文之根呢?因为读书,你的思想境界会提升;因为读书,你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会提升;因为读书,你的视野会更开阔。

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读书一定要学会抄写,把你认为好的句子,好的文字记录下来。久之熟之,自然沁入肺腑。到底抄写哪些文字呢?举个例子吧。我的案头有一本《解读大师》,涉及了很多中外作家,是作家写大家名家的书。我根据自己的阅读,试抄之。

我抄了洪烛《永恒的荷马》里这样一些文字:

他(荷马)在现实中的身份似应叫乞丐,一个来路不明的乞丐:生前一直挟着七弦琴在古希腊众多的集镇里卖唱乞讨、四处流浪。荷马因为饥饿而沿街乞讨,但乞讨的最终结果是喂养出《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两部千斤难买、倾国倾城的辉煌史诗。也许世界只给予他一个铜板,作为报答,他却把艺术的灵光慷慨地施舍给整个世界。

19世纪的梭罗在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里提及了荷马:“可以读荷马或埃斯库罗斯的希腊文原著的学生,决无放荡不羁或奢侈豪华的危险,因为他读了原著就会在相当程度之内仿效他们的英雄。”通过梭罗的讲述,我才得知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行军时,也要在随身的宝匣中带一部《伊利亚特》。可以想象,同样的这部书也曾经伴随后来的隐士梭罗,富裕而恬静地度过瓦尔登湖畔的晨昏。随着时代的演变,文字会死亡,而精神不灭。

你还可以这样抒怀:荷马,人类的第一诗人,是一位双目失明有缺陷的神,《伊利亚特》《奥德赛》,是他白昼里吹奏出的生命停顿。盲人荷马一路流浪,一路口述,完成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何等艰辛,何等壮怀?正因此,亚历山大一路怀揣,梭罗一路伴读,才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精神才有了底蕴与砥砺,才有了高标与追索。

如果你要写这些高考作文题“你只要站立起来,世界才属于你”“一切都可以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担当”“必须跨过这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就可以使用这些材料了。

我读钱满素的《梭罗的账单》,记录了这样的语句: 1845年美国独立当日,梭罗搬进瓦尔登湖亲手筑起的木屋,宣告了他个人的独立。屋里只有几件必不可少的简陋家具,除了耕种一些玉米豆子以维持生计,他大部分时间都逍遥自适:冰上逐狐,洞穴观蚁,“在研究麝鼠之余,也研究人类作为调剂”。《瓦尔登湖》一书便是他直接阅读自然与人生的心得,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本身的惊喜和热爱。梭罗告诉我们什么?人们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之中,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最终只是物质占有了他们,这就是人的物化。于是,梭罗写到“人们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他哈佛大学毕业,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不使用捕枪,甚至不结婚,不选举。他说:“活出你的信念,你就能转动世界。”“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梭罗呼吁通过生活方式的“简朴,简朴,再简朴”,获取生命的真谛。

我这样作诗曰:黄花堆积,枯叶木屋,掩盖不住瓦尔登湖的神秘。冰上逐狐,洞穴观蚁,一粒豆子,都是你的孩子。简单是你精神的栖息地,远离了奢侈与机器。

在读余杰的《你从古拉格归来——致索尔仁尼琴》一文,我记录下这样的句子:

索尔仁尼琴说过:“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瑞典皇家学院在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认为,索尔仁尼琴的创作包含了“人道主义的精髓”。是的,索尔仁尼琴,你在爱整个人类。

1993年你被驱逐出境长达二十年之后,在准备归国的前夕,对俄罗斯《文学报》驻巴黎的记者谈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一席不合时宜的话:“每个人都必须悔过,说清罪孽,说出他怎样参与了欺骗。不是我宽宏大量,人们自己不应该原谅自己。我在作品中作了许多悔过。”你是古拉格的儿子,至死不变。你带头进行的忏悔,有几个人能够跟上呢? 索尔仁尼琴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因与友人通信中有不满最高当局的言论被逮捕,并判处八年监禁。1957年平反。1974年因不满苏联当局而被捕,并被放逐出境。后经俄总统邀请,于1994年回俄。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作品始终在揭示“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体现了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企图的批判。

面对索尔仁尼琴的材料如何使用呢?我们看下面两位考生的优秀作文片段,都使用了索尔仁尼琴的素材,都获得了高分。

敢于担当则明,心死放弃则暗,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畅游历史之中,徜徉伟人之间,你会被他们在困难中敢于担当的身影所感动。当我们还停留在困难面前,不敢向成功进发时,不妨去看看巴金老人和索尔仁尼琴吧。这两个人,代表了两个国家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成功,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芳香的脚印中”的愿望。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他曾经被驱逐出境,流亡多年,但他一直担当着自己的重任,走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最终,他赢得了人民,“俄罗斯的良心”重归故土。失败者在困难面前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而成大事者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只有敢于担当,不惧挫折,人生才会见到彩虹。(2012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孙中山的名言“担当”)

苦难与人生有多宝贵?那位充满智慧与良知的老者给出了我们答案。“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多高远。”这句话不也是索尔仁尼琴一生的写照吗?他风光过,出版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很畅销,被邀请去各国大学做演讲,声誉和财富都达到了人生的顶点。可是,正是他那埋藏于阴影之下的苦难成就了他。坐牢的经历铸就了他的坚韧,流亡多年使他有了更强烈的代表俄罗斯的良知讲真话的愿望。若是没有那段阴影下黑暗的生活,索翁又如何能在万众瞩目的光明之下接受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国家荣誉奖”?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就是穿破阴影后,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托尔斯泰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我们想,为何这两位学生都想到了索尔仁尼琴?并且都恰如其分地用到不同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中?是阅读,是读书,成就了他们;是思想,是精神,成就了他们。所以说,读书是作文的根。只有读书,才能思想与思想链接,才能精神与精神相通。

第三篇:亲情无价抒情散文

一、俺爹和俺姑

姑是俺爹认回来的,他用五十年时间找俺姑。

俺爹找到俺姑的时候,打长途回来,激动得语无伦次,说那真是俺姑,还说俺和姑很带像。于是,家里大小几十口人都知道,俺姑找回来了。

俺三爷要去看俺姑,从江西到河南700多公里,坐火车。从河南到湖北大柴胡200多公里,俺哥开车。

三爷80岁了,为去见俺姑,在家里和俺小叔吵一个月。经不起俺三爷的寻死闹活。小叔和别人倒班,带着他回来了。小叔的意思是俺三爷年纪大,身体也不好,怕他经不长途跋涉。他说他去看俺姑,俺三爷不同意,他要亲自去,说让大家等着他,他的身体可以坚持。

俺三爷是村里为数不多几个在外地工作的人之一,他说他这辈子把中国人民该干的活都干了。先当农民,后参军,后来参加工作当工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真正意义的保家卫国。

俺三爷和三奶是旧社会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他们相识于媒妁之言,结婚于父母之命。成家后,三爷依旧在外地工作,长年分居,使两个原本不是很熟悉的人隔阂越来越多,最后经不起时间这把杀猪刀的摧残,离婚了。那时候离婚是时髦的词。就是这个时髦的词,带走了俺姑。

据俺爹说,三奶带走俺姑的时候,刚好碰到他放学走在回家路上,三奶气冲冲地拉着姑的小手,头也不回。俺爹站在泥土路中间,大声喊着俺姑的小名儿:“春玲,春玲……”

俺姑三岁,说话还不清楚,只会扭着头大声回应:“大哥,大哥…….”

很多年后,俺爹每每说起这个情节,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泪水长流。俺爹稀罕姑,对姑感情深。所以,他几十年不停的找姑。

俺爹后来听别人说,三奶带着俺姑改嫁,1966年建设丹江大坝搬迁到湖北大柴胡。为了找俺姑,他一次次往返于河南和湖北大柴胡之间。

俺爷也多次去湖北大柴胡找姑,有一次找到俺姑的舅舅,想通过他打听三奶改嫁的地方。可是俺姑的舅舅不肯说,把俺爷撵走了。找姑成了俺爷,俺二爷、俺三爷,俺爹,俺叔叔们的心病。

五十年,像一场梦,俺爹说,他忘不了俺姑喊他“大哥,大哥”的声音。那声音时刻在他耳边回荡,揪着他的心。如果今生找不到俺姑,他死不瞑目。

苍天保佑,俺爹的诚心得到眷恋,又一次去湖北大柴胡,几经打听,终于有了模糊的轮廓。哥驱车载着俺爹敲开姑家的门。那一刻,俺爹看着俺姑,浑身都在发抖,嘴唇哆嗦,眼睛通红,他肯定的说,不用怀疑,那就是俺姑,因为,姑和他带像,俺和姑也带像。

十月的最后一天,六辆车,老少三十个人,浩浩荡荡去看俺姑了。

俺姑看到一大家子人的时候,泪水挂在眼角,语无伦次,她一直一直的哭。

俺姑家的院子有四道门,第一道是院墙,第二、第三道是老房子的正门和后门,第四道是新盖楼房的门。四进四出,宽敞明亮。

娘家来这么多人,俺姑慌得不行,她不知道该忙什么,一会儿急匆匆去拿菜,一会儿又慌里慌张拿水果,等不了几分钟,又麻利跑过来,抱着几大瓶饮料……

孩子们在院子里闹腾。叔伯门喝茶聊天,婶娘们靠在贴了瓷砖的墙壁上晒太阳。大家看着俺姑忙忙碌碌,很随意,没有陌生感,和姑的儿女们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细节。

俺三爷不停抹眼睛,制止不住。从未谋面的姑父喊他爸爸,三爷连声答应,眼泪擦都擦不及。

喜乐融融的会亲场面,每个人都开心,俺三爷忽然想起什么,问大家,老大咋没有来?

俺躲在一边偷偷落泪,三爷不知道,俺爹找到俺姑,回来没多久,突发脑溢血去世了。

二、俺三爷和俺爹

纸里包不住火。俺爹去世的事儿,俺三爷还是知道了,他站在俺爹的坟头,老泪长流,哽咽,哽咽好一会儿才才说一句:“龙会,你娃忘记小爹了……”

三爷一句话,哭疼一圈上坟的人。

三爷是在俺们从湖北回来后,醒过来窍的。去见俺姑的时候,人多话多,都在打岔,兴奋的情绪可以干扰人的思维。所以那会儿,二伯扯谎,说俺爹去帮俺二哥养奶牛了。二哥有个奶牛场三爷知道,所以,这样的谎言无缝可击。

三爷留在他外甥,即俺的表叔家。这期间,俺姑接他去住了三天。三爷越住越觉得奇怪,这于常理不对,自从有固定电话,到人人佩带手机,二十多年来,俺爹隔三差五就会给他打电话。可是最近这一年,从去年俺爹从江西他那里回来报个平安之后,就再没有给他打电话了。尤其是他都回来了,俺爹还不给他打电话。

三爷古董(混)了。他在俺表叔家生气,一直问俺表叔,俺爹咋不给他打电话。他嚷着要回河南。

三爷回来了,表叔家的表哥和表弟驱车200公里送回来的,那条路我们前一个星期才走过。

蒙尘一年的家,被俺打扫干净。俺爷、俺二爷、俺爹三个人的遗像被俺擦干净,摆放整齐,点香后,俺给爹说,三爷就要回来了。

为让三爷吃一顿回家最踏实的饭,午饭在饭店吃的(不敢做,怕他看出破绽)。吃饭期间,三爷问俺,你爹咋还不回来?俺噙着眼泪不知道作何回答。

六叔见机,说大哥太忙了,顾不上。

一顿饭吃得提心吊胆,每个人都忐忑不安。

午饭后,一群人围着三爷,红着眼睛道出实情。说俺爹去年从他那里回来不到十天,就突发脑溢血,走了……

事实犹如晴天霹雳,80多岁的三爷恍惚一阵子。他傻了一般,嘴唇抽抽,苍老的眼睛不停流水,擦不及。怕他顶不住,俺哥说现在就去俺爹的坟头,您去看看他。

俺们这一家人,从俺老爷算起,不算女婿,一共85人,不算去世的爷爷奶奶们,还有75个人,这么多人都知道俺爹不在了,唯独瞒着他一人。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

俺爹是一门长子,得到所有长辈的疼爱。

常听的一个故事是:一九六零年日子艰难,家家揭不开锅,俺老奶奶饿得不行,叫慌得厉害。俺奶奶拿刷子扫扫家里的面缸,给老奶奶烙一个巴掌大的馍馍。俺二姑才四岁,可怜兮兮的看着老奶奶,眼巴巴也不得吃。

老奶奶一整天揣着馍馍,每次扣一点点放嘴里细嚼慢咽。这样的场景馋坏了二姑。待俺老奶奶去茅房(厕所)的时候,她赶紧跑去找俺爹,说奶奶的枕头下有馍馍。

俺爹也饿,他直接偷了老奶奶的馍馍,和二姑分着吃了。

事情的结果是,老奶奶回来不见馍馍,破口大骂,吵得厉害,俺奶奶害怕婆婆,搂着俺二姑不敢吭气。

最后,俺大姑奶奶(即湖北表叔的妈),直接跳起来指责她妈,说您都是快死的人了,死就死了,俺大侄子是家里的长子,还没长大成人呢,咋就不能给他吃?

老奶奶没有捱过六零年,饿死的。俺二姑也夭折了,俺爹虽然瘦骨嶙峋,但是活着。

这个事情让大家知道,俺爹在家族里长辈心中的分量。事实上,俺爹这个长子也做得有模有样。

早年,二爷家里人多,生活艰难,俺爹总是把家里的红薯干、粗粮,也把俺爷从丹江口带回来的白面,大米分一半给他们,一起熬过艰难的岁月。

后来,叔叔伯伯们成家了,有啥需要,俺爹也是跑在最前头。

二奶奶老了,俺爹每天都去看她,问她需要啥生活用品,缺米,却缺面他就赶紧去买,几十年如一日。得知俺爹去世的时候,二奶奶哭着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让她替俺爹死呢。让人难受的是,自从得知俺爹不在后,二奶奶也躺倒了,住进医院再也没有起来,在病床上躺半年,也西去了。

三爷从部队复员后,先在四川工作,后来调到江西。几十年以来,只要他回家,不管住多久,都跟着俺爹。

俺爹说,不管吃菜还是喝汤,不管是住土坯房,还是住楼房,他都带着三爷,只要他回来,随时随地。这样的日子,很多。所以,俺亲三爷。因为从小到大,三爷回来,都在俺家。

从俺爹的坟上回来后,三爷就坐在俺爹的屋子里哭,他哭出声了,说他想出千万个理由,找俺爹不给他打电话的原因,就是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

三爷说,俺爹一直在他脑子里,去看他的情景。他还说俺爹不讲卫生,随地吐痰,吐在他家的木质地板上,害俺小婶婶麻利拿个毛巾去擦。刚擦完,他又把烟灰随手弹在地上,慌得俺小婶婶又去擦。

这些俺知道,今年“五一“去江西看三爷的时候,小婶婶和俺说过。她噙着泪水说大哥真逗,面善,是好人,他们都很尊敬大哥,可是大哥不在了……

三爷哭哭停停,叔叔伯伯婶婶们都在俺家,劝三爷。

俺看着三爷落泪,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五叔说,丫头你别操心,你爹不在了,还有俺们呢,你三爷不会住外边的。

俺控制不住,哭,使劲哭。

回城里的时候,俺给爹上了香,对他说,三爷被俺五叔接去了,床已经铺好,那些铺盖都是新的。

第四篇:感悟幸福抒情散文

幸福是无意间的感受,不可刻意追寻。“春意盎然花满枝”是惊艳眼球的幸福,“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舍身守护的幸福,“奔波炎炎烈日下,只为梦想只为她”是耕耘的幸福,“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是付出就有收获的幸福,“此心光明自释怀,无冯唐,又何妨?”是超越自我的幸福,“千般险阻,自有铁肩当”是男人有坚不可摧的志向的幸福,天长地久是每个人的梦想,曾经拥有更让人刻骨铭心。播种和收获哪种更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福的感受不可同语而论!

四十岁以前,总觉得幸福与自己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时常驻足不前心生抱怨:如果我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一个名牌大学,有一个自己热爱旁人向往的工作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如果我找到让自己倾心一世又多情多金的老公人生该是何等惬意!如果我的小孩天资聪慧品学兼优顺风顺水我的人生该会何等知足!太多太多的假想,让我忽略了身边实实在在值得珍惜的幸福,也让大好年华从我指缝间流走!

岁月沉淀了太多沧桑,也让我的头脑逐渐冷静。“若干生命若干春,有所丰收有所贫”,将失意看淡,将眼前抓紧。如今,我认认真真的工作,恬淡安适的居家,突然发现,我的人生居然如此美好!我有一份特清闲特适合我的工作,每天上班时,我会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会分析各类人物的心里状态,会迁就用户的语言,能适应他们偶尔的出言不逊,能恰到好处处理矛盾,能理解他们对我们工作偶然不满的抱怨,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服务的真诚,能用微笑将快乐传递,自己更能感受悦人方能悦己的真谛!休息时,我会认真打理好阳台上的花花草草,会将房屋收拾的纤尘不染,会为家人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看着他们享受着我为他们的付出时脸上的笑容,我心底亦被幸福涨满!闲时,我喜欢让轻音乐伴自己的思想翩飞,喜欢背诵美妙的诗词,练练瑜伽中最简单的动作,在网上淘一些经济实惠又好看的衣服,当家人外出时,寒夜守候留灯等待都成了一种幸福的习惯!再没有郁郁不满,再没有愤怒抓狂,当正是花开当时岁月静好啊!

如今,在扶贫路上,我更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来说,时间充分精力旺盛,太过安逸容易颓废,扶贫政策像星星之火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回到农村感受艰辛,让我们更懂得如何珍惜现有的生活!和他们促膝聊天,让我们懂得他们生活有多不容易!如何帮扶绞尽脑汁,让我们不再是思想的懒汉!帮扶出了成绩,让我们享受到无以伦比的成就感!看农民亲戚贫贱不屈壮志不移,我们领略了他们内心的强大!聆听他们一声声感谢,我们更坚定了自己的帮扶决心!我享受着这种帮扶的幸福,同洒汗水,共同收获!

被人爱,爱着人,有人可依赖,有人依赖我,得人助之,我助别人……这一切都是特别幸福的事!

第五篇: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此后,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蜕变,从“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虽然对国学的批判之音不绝于耳,但国学研究成果实为可嘉,堪称是国学发展中的“昌盛”期。北大的国学门、清华的国学研究所等,皆旨在“融会中外、博通古今”,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同时,欲“寻出中国之魂”,尤试图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就是其最漂亮的注解。新中国前30年,国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失语的状态。在“文革”浩劫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重灾区,秉承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3]的理念,国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学研究出现了断裂,甚至使几代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直至20世纪80年代,面对精神贫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的局面,清醒过来、冷静下来、走出藩篱的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希冀重铸国家的价值支撑与民族的精神灵魂,希望重塑中华文化的崭新形象。于是有了“寻根热”、“文化热”,传统文化的许多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国学研究也随之被提上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国学可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棱镜,反照出了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多种思潮频领风骚,多重价值彼此制衡的复杂时代。因此,我们认为,当今的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在 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的学术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研究、阐释、重估和创新的一门学问。

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传统文化为研究和阐释对象的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道德理念,传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它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一)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

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对于本民族历史的肯定、文化的自信、信仰的坚定、价值观的认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极制衡、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根本。近代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内忧外患的交困窘境,一些人把国运的厄难归咎于传统文化思想,怨恨线装书不能抵抗洋枪洋炮;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落后、保守、封闭的象征,而把西方文明当作精神偶像,视为解救中国危亡的最佳选择,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却视为“糟粕”和“垃圾”,一股脑儿地推向边缘,抛向深渊,于是“打倒孔 家店”、“破四旧”、“批林批孔”甚嚣尘上,几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这一切使民族主体意识几乎丧失殆尽,民族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国家的尊严感、民族归属感、文化的认同感渐行渐远。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近代以来,伴随着国运的兴衰沉浮,一些人把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遭遇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抛弃了既有的传统,丢掉了固有的根本,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概抹杀,全盘否定,使其遭受了颠覆性的摧残和破坏,造成几代人对自己的传统相当疏离,对自己的文化颇感陌生,不知道孔子、屈原、李白为何许人也。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找不到精神的家园,也就寻不着灵魂的皈依,只能浮游无根,摇摆不定。

经过历史洗礼和时间考验而世代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其实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天,我们弘扬国学、研究国学,就是要用国学中那深厚的民族主体意识,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保持中华民族主体性,增强中华民族自觉性;就是要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搭建起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增强海峡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民族早日走向复兴。

(二)国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核心都是“和”文化、“和”艺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倡导人与人相处时坚守“仁”与“和”的准则;佛家文化是解释生死轮回,主张化解,反对矛盾冲突,其实质还是一个 “和”字;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合乎规律”等,这更是以“和”为价值追求的体现。由此可见,三大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均是以“和”为中心。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周易》中的“保合太和”[5],《尚书》中的“协和万邦”[6],《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7],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8],孟子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等等。虽然这些有 关“和”的思想是几千年前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普世价值仍然是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表达了国学先哲“尚中贵和”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和谐文化”脱离了传统、背叛了经典,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精神的归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共有家园。而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返本拓新,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

(三)国学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0] 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这既是党中央对文化软实力作用高瞻远瞩的认识,也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说明党和国家已从战略高度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纳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硬实力能赢得战争,软实力能赢得和平。经济中国、科技中国、生态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中国的强势。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着眼于“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的精神源泉,也是当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暴力和战争的民族,故其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中虽然没有“软实力”的概念,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像儒家所倡导的 “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的仁政思想,道家 “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等等,莫不如此。而只有将这些优秀思想价值融入人类的本能,成为共同的文化价值,中国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才能真正成为 强国,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如果离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离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国学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有着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而一个民族的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没落和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一个国家文化的失落,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历史的中断、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为先导。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11]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传统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是建设新型先进文化的

重要资源。中华文化复兴必须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基础上,切不可将有着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精髓抛弃或冷落。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能割裂传统,现代化决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的空中楼阁之上,21世纪的中国人决不能成为无根之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 质基础,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等精神力量,离不开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文明风貌。当今世界,虽然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成为全球的一致呼声,多元文化并存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依然存在。在与强势文化竞争中,如果放弃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言必称“希腊”,行必求“国际接轨”,就意味着丢掉了自己的优势,挖空了自己的心脏,辱没自己的国格。不但不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反而会患上 “失语症”、“盲从症”,不知道自己姓“中”还是姓 “西”。果真如此,何谈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因此,研究经典,重振国学,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应对日趋激烈且多样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不仅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五)国学智慧———人类文明进步的宣言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之时,却也给后人留下了“堆堆毒果”。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社会、精神等多重危机,说明这些毒果已开始释放“毒气”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日 益严重,物质和精神的严重失衡,精神危机与精神疾病日益严重,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肆意横行,人性丧尽,兽性大发,精神失调,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行为失态,权利失控…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未来,人类文明将向何处发展?拯救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正在走过的21世纪,是人类文明生死存亡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世纪,是人类文明史上既存在深重危机又充满希望的世纪。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共同思考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出席大会的智者们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2]而在20世纪早期,西方一些远见卓识之士就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用东方的药来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实地考察了中国后,在《中国之旅》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文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病,进入晚年的汤因比通过反复比较后指出:世界必须走向统一,希望就在中国,就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13]。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出版了《中国文化》一书,代表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水平。他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则在于“宽容友好”,在于对人生终极目标和意义的洞察上。“道家”哲学使罗索心醉神往,如梦如痴[14]。还有美国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 [14],日本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14],澳大利亚原资深外交官李瑞智[14]等,都认为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儒家文化的世纪。解决工业社会矛盾问题,最先进的钥匙就是中国的儒家智慧;医治高科技时代社会疾病的正确药方之一就是中国的道家学说。

诚如多位外国学者所言,在人类文明史上,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第一次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仁”,人与禽兽的区别是有仁爱之心。做人最根本的道理是“仁”和“义”,义是仁的外在表现。只有仁者才能称其为合格的人。仁的最低要求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高一层要求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最高境界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者的胸怀是“民胞物与”。这与西方“毫无节制的生活最快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等把人类推向毁灭性深渊的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西方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惊呼:西方文明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他们在比较了各种文明之后,达成共识:唯有孔子创立的以人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才能拯救人类。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孔子创立的以人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早熟者”[15]。在2500年前,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不具备实践这种文化理想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而在今天,儒家文化充当着人类文明进步的 宣言书。

三、国学何去何存

百余年来,国学地位遭贬低、国学价值遭否定、国学意义遭质疑、国学前途遭抹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国学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永恒价值、人文精神、处事之理、做人之道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共性,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今天,对于国学的争论仍然不少,分歧依然存在,重振还需努力,复兴尚待时日。

回顾百余年来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判断;二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价值定位。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要研究国学,重振国学,除了解决好这两个惯有的问题外,还要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关系国学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一)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 处理好古今对接,就是要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畛域,把握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任何事物包括传统文化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国学传承到今天,它是历经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的历史的产物,自然离不了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我们切不可因其精华而包容糟粕,也不可因其糟粕而丢掉精华,而要用辩证的思维和分析的态度正确对待,从两个方面去整体把握。

目前,已被冷落多年的国学刚刚初露端倪,有人热衷,有人反对,有人困惑,有人质疑,有人“数典忘祖”恶意抹杀,有人“杞人忧天”善意疑虑,有人“抱残守缺”自我设限。这都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体系,其生命力的来源在于与时俱进,在肯定中自我否定,在保留中自我更新,在传承中自我创造。

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学进行科学的分析、解构和重建,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民族荟萃,什么是残渣余孽,要慎重分析。不要把国学当作是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王权主义的代名词,看作是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也不要把国学视为人类的救世主,大讲“儒学救国论”,宣扬“国学万能论”,不加取舍,不加批判地供上圣坛。

今天,我们重振国学、研究国学、复兴国学,不是回到过去或守旧复古,而要以充满活力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指导国学的研究与发展。要摆脱为整理国故而研究国学的思路,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求启迪,不断地进行更新创造,避免陷入单纯复古主义的泥淖。只要我们对国学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其有益的思想价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本开新,就一定会打开国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二)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

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就是要协调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中、西、马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不同文明的相互激荡、相互补充,实现文化的跨越与对话已成为一大趋势。而任何的闭关自守和盲目排外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只会把局面搞得更糟。

罗素曾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里程碑。”[16]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开辟一片天地,求得一席地位,就不能独居于本国一隅,自绝于世界潮流,而必须突破国界,冲出尘封,走向世界,吸收异质,才能适时发展,不断更新,实现超越。而文化更新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异质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一方面,必须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极力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从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必须克服一些人所主张的无条件地尊孔读经,倡行复古主义,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先进文化思想的倾向。我们只有以博大的襟怀、坦荡的气魄,把国学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局之中,使今天的国学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才能为国学注入新的生机、升华新的境界、开拓新的视野,才能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但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全盘复制西方文化,而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只有把西方科学的基因融入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实现“中国化”、“本土化”,才能使之适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化需要,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国的西学中,马克思主义是主导思想、主流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传统国学有了“凤凰涅槃”般的新契机。在新形势下,只有以中国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变抽象为具体,实现西方文化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国学的深厚土壤,汲取国学的丰富养分,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集中西于一体,才能保持国学的不竭源动力和恒久生命力。

(三)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与一个世纪以前国学初兴时相比,时下的国学似乎有点“热”了。而这种“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国学虽然不是在市场中诞生的,但却是在市场中成长发展着的。而市场对于国学的发展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

一方面,市场为国学的复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物力援助。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腾飞和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却极度空虚和匮乏。这就需要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来充实与提升,于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的国学就有了市场需求和“销量”。

第二 经济的腾飞与繁荣却也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病,这也是市场作用力中反作用力的结果。人们的伦理观模糊、价值观错位,亲人之间相互猜忌、朋友之间相互算计、同事之间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和善、信任、道义,只好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作为最基本的约束,人类所有复杂的情感,全部被压缩在了一张薄纸上面,彼此在上面签字、盖章、生效。这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追求“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的国家与民族来说是大相径庭的。于是人们需要回到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寻回文化家园,确立人生价值,重建精神信仰。

第三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对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土壤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17]。这就唤起了国人对 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并在国际对话中寻求与实力相媲美的文化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于是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再次被激发,捍卫与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近乎成为本能诉求。

另一方面,市场使国学走向了商业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

众所周知,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讲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学术一旦与经济相挂钩,与利润相关联,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性、系统性和严肃性。“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担忧,那就是传统文化一热,迅即被商品化、市场化,这种只问价格不问价值的做法万不可取。”[18]钱文忠教授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时下,国学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国学,学习国学,这固然是好事。但有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关注和重视,把国学当成赚取钱财的手段、攫取利润的工具。开设“国学班”,给企业家讲授“国学课”。而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是真货色?有多少东西是兑的口水?一些连国学的门还没找到的营销先生,摇身一变成了“国学大师”,还标榜为某些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把“佛”说成是一个“人”字加上一个上下对调美元符号,因此佛是最能赚钱的;一些标榜“易学大师”者把《周易》说成是算卦的工具,装神弄鬼地给房地产老总上“风水课”;有一些人把道教经典说成是祈福和 养生秘笈,把佛教当作超越生死和轮回转世的指路明灯,唆使人们求神问卜、烧香许愿、祈福求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粗暴地装进钱袋,国学、经典则成为文化玩偶。

国学是无价的,但传播国学却是有偿的。不可否认,大众传媒的兴起,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学的生存载体和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在国学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为片面地追求收视率和点击率,传媒一哄而起,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要么把国学吹得神乎其神,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要么就是耍嘴皮子,对国学进行恶搞、曲解,把国学低俗化、庸俗化、娱乐化。如张岂之教授所言:“如果对传播的内容不加规范,国学也可能会沦为一种文化快餐,文化快餐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深度的理性思维,仅仅停留在了表层的视听享受上。长期吃这样的快餐,观众就会营养不良。”[19]

国学知识,要通俗但不能庸俗;国学传播,要市场但不能市场化;国学发展,要大众化但不能快餐化。如果我们一味地追逐利润,讲求利益,就会失去理性,丢掉理智,这对国学的传承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只有坚守根基,才能固守灵魂。今天我们探讨国学,研究国学、复兴国学、重振国学,意在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 脉,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找到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母体性、本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标志和精神魂魄。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创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

[1]杨燕.《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

出版社,2010.

[2]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77:269.

[3]李德顺.实事求是漫谈[J].世纪论评,1997(Z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1). [5]余敦康.《周易·乾卦》解读[J].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2005(6):24-30. [6]杨发喜.从“协和万邦”到建设“和谐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方朝晖.儒家修身九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周远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孔子的和谐管理思想[M]∥论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92-103.

[9]刘鄂培.孟子选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101.

[1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11]马周周.《庄子》蕴含的教育技术思想探秘[M]∥王世舜.庄子注译.济南:齐鲁书社,2004:338. [12]王平川.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110-115. [13]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

[14]左言东.21世纪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EB/OL].

[15]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李渊庭,整理.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6]汤一介.超越旧我开拓新我———写在《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J].文明,2006(12):20-21.

[17]庹祖海.中国和平崛起中的文化使命[J].北京 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8. [18]赵天,王鹏.国学国运昌盛之基[EB/OL]. [19]路琰,张岂之.别把国学当快餐[J].环球人物,2008(6):70.

下载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散文5篇

    篇一: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讬者,中华民族视之若祖先之生命,无限敬惜与爱护她。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汉字是其承载者,传播者,见证者......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5则范文

    请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谈谈你的文本 解读理念和作法。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近年来语文解读教学的热门话题。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

    文化是保险之根 是行业发展的主心骨

    文化是保险之根 是行业发展的主心骨保险文化建设需要鲜活载体做好保险需要文化,我们要用先进的保险文化来推动保险业科学发展。保监会高度重视保险文化建设,把行业文化建设作......

    什么是亲情★

    什么是亲情 我经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亲情是什么”,直至有一天,我明白了1亲情的含义。 那是星期五的下午早上的测验成绩公布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因为前几次的测验成绩比较好,这......

    以亲情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以亲情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以亲情为主题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承受之重抒情散文

    撑着伞独自走在去教室的路上,明明是五月末了,应该算是夏天了吧,可还是会下这种“润如酥”的小雨。青岛就是这样吧,春天缠绵着不愿离开,一晃眼却是仲夏。本来就绿的可爱的叶子在一......

    生命之花抒情散文

    北国的春天来得迟,清明节过后也暖了起来,连老人也脱下厚重的棉衣。小时候,过了清明,常常听祖母与一些老太太互相问,谁还有没有脱棉裤,说:“清明不脱棉裤,死了变小兔。”每当有孩子探......

    柳之语抒情散文

    长年累月我始终如一站在那里,看各色车辆疾驰而过扬起漫天尘土,两边的路人捂着鼻息,几近小跑地躲远再躲远,感觉像躲避瘟神袭来,此时的我灰头土脸蒙受不白之冤,是责任也是无赖,我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