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风之根在德行
家风之根在德行
重庆〃铜梁邹童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表达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古时中国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重视家风世泽,能够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向前辈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不坠;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风,取的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意义,即人们以高尚的德行影响教化别人,他人也以此严格自律。
家风不可泛泛而论,因为首先有‚家‛才有‚风‛,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除去家族、姓氏的荣誉来讨论家风,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以感动人心,教育后人。
东汉杨宝在鹰嘴里救了一只黄雀,梦见黄衣童子回来报恩,以四枚白环相赠,说:‚将使您的子孙如同玉环般高洁清白,做官至三公的高位。‛杨宝不求声名,精心治学,享有令名。儿子、孙子位居三公,其中杨震品德操守十分坚贞,曾有人晚上送十斤黄金给他,并说:‚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断然拒绝,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送礼的人羞愧而退。杨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的对联教训子孙。
北宋范仲淹在僧寺读书十年,家里寄来的书信,凡是写有‚平安‛二字的,都抛进山谷;学有所成,出仕做官,推行‚庆历新政‛,想富国强兵;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君子情怀,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之心;出镇边塞,西夏人闻风而退,传言‚范老夫子胸中有百万甲兵‛;设置义庄义田,周济宗族中困难之人。儿子范纯仁在各地任上均有惠政,曾说:‚我平生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范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的对联教训子孙。
西汉朝刘向受皇帝任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整理图书,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是后世目录学之祖。儿子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总校群书,提倡古文经学,《周礼》、《左传》、《毛诗》等典籍等以发扬光大,传习不辍。唐朝刘晏天资聪颖,七岁时就被封为‚正字‛之官,主管校对典籍,改正文章。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唐朝正字,汉室传经‛的对联教训子孙。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为,不在官位爵禄。后人在讲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时,心中必然充满着对祖上的敬佩之情,他们知道先辈的德行成就,是通过不断进取而获得的,不是侥幸而成,而自己要维护好祖先美好的名声,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中。加深对自己姓氏、家族的了解,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就是在传递‚家风‛。正因为推崇道德,‚家风‛有一种普适的力量,不独一家一姓,更可以大而化之。颜之推写下《颜民家训》,原本目的是教育颜氏子孙,然而后人从中汲取了许多教训,前人评论说:‚余观《颜氏家训》……,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意即该书义理醇正,语言浅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晓遵守。
当今,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从事者能正本清源,说明家风的来龙去脉,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篇:好家风培育好德行
好家风培育好德行
搬经镇 王舒舒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家风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种传承分散但强韧,它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的载体。
现在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人做人的重要性。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到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
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切中了现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情感要害,这种亲子教育是向家庭伦理的回归,既是延续传统家风的重要手,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很多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当了父母后孩子通常被扔给老人或保姆。有调查显示,现代白领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仅1小时,近6成人不同程度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的大部分儿童从小缺少亲情陪伴,缺少运动锻炼,缺少亲子体验和玩伴。还有各种迫于升学就业压力的培训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活动时间,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许多年轻父母有空时也很想带孩子外出,却苦于没有地方去。我想政府应着力提供亲子教育的社会保障,为亲子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公益性的亲子乐园等。媒体可定期举办“最美亲子家庭”“好爸爸好妈妈”等评选活动。
家风,就如一把尺子。度量的是一言一行,影响的是一世一生。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尺度或有高有低,内容或各有侧重。但良好的家风,实质与内涵,却是一致的。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首先从家风培育做起。
记得小时候,吃饭端碗不像个样子,会被妈妈吵,现在回家去,妈妈会这样教育孙子。以前家里困难,爸爸妈妈早早下岗,然后推车出门摆摊做生意,常常自己一个人在家。我看见邻居家里有好吃的,就跑过去,邻居都可怜我,经常给好吃的给我,被妈妈知道,她很生气,要求我注意自己的仪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乱吃人家的东西。现在我妈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儿子们的。爸妈的勤俭节约也一直影响着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现在生活好了,更加需要勤俭节约,这不是小气,这是一种文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处于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家庭,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虽然健康文明的现代家风正在初步形成,但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家风交替过程中,不良家风也乘隙而入。
比如,请客送礼盛行,还有借请客送礼之机,贿赂官员,以谋求不正当的利益的现象,对社会文明之风造成负面影响;盲目攀比日隆,家庭之间在消费上相互攀比,讲排场阔绰,不切实际地消费;好占便宜常见,将办公用品、书报杂志以及电视机等据为己有,公务员公车私用等等。不良家风与社会不良之风会相互感染、恶性循环。所以重塑家风,重塑核心价值观已是当务之急,好家风才能培训好德行。
第三篇:家风故事--党性与德行
我的家风故事——党性与德行
我爷爷是一个老校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20年的老校长。我爷爷是一个老党员,从40年代入党开始直至终身的老党员。如今他已故多年,而那个满头银发、不苟言笑、精神矍铄、固执老派却坚持真理的老头儿,给我父亲和我留下了许多与之身份相称的精神。
记得初中整理爷爷遗物的时候,发现他收集了许多毛主席和周总理不同年代、不同大小、不同造型的像章,当时觉得震撼但无法理解。记得老派的他始终着一身笔直的中山装,并在胸前别上毛主席或者周总理的像章,如今才明白他是一个有共产主义信仰的老头儿。
父亲讲过他的故事,说他是校长却不像校长。爷爷解放前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初期教师资源稀缺,特别是村上的小学,他和几个老师商量用轮转的方式给学生上课,比如上午他在2村小学,下午就到7村小学上课。凭借自己的努力40岁当上校长,在工作的调动中本可以升迁到权力更大却更清闲的职位时,他拒绝了,他告诉领导:“我喜欢和老师们在一起,我自愿站在教育一线”。父亲说他不知道爷爷有什么政绩,只知道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组织带领在校教师和当地热心家长们自己动手修建教室和学生宿舍,改善教学硬件状况。他会在晚上和第二上午处理学校事物,下午就任课或者找老师(学生)谈心,他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交学费,他晚上会留下那些家境贫困整天饥肠辘辘的学生与他们同餐……20岁青春热血,60岁热情不减,我一点也不好奇他的热情来自哪里,我坚信这就是共产党人当仁不让、殚精奉献的精神,他不求回报的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群众和祖国排忧解难。父亲曾说:我不是党员却被他这样的党员感动。我想这大抵也是我父亲能在教师岗位上奉献至今的原因。
1981年爷爷功成身退,1988年我呱呱坠地。我记事儿的时候,爷爷已经60多岁,一个不老的老人,那头白发和他的奉献极其合称。7岁的时候,爷爷开始教我习毛笔字,那个严厉的老头不容许我坐姿和笔画一丁点的不规范,调皮的我最终还是让冷峻不怒而威的他对我怒其不争了,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过对我教导:“人如其字”、“行端坐正”、“下笔无悔”、“规矩方圆”等等,渐长中我方明白“字如德行”,虽门类繁复、行笔不一,但无一不黑白分明、端正沉着。
我没有办法总结爷爷的一生,甚至无法完全记起我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作为党员,爷爷当仁不让、甘心奉献,是他纯粹的党性;作为教师,爷爷诲人不倦、言传身教,是他真诚的师风;作为长辈,爷爷耳提面命、坚持真理,是他高尚的德行。这些都润物无声般的渗透到我的人生,我会不负期望的继承并延续这些不会被时代抛弃精神。
第四篇:弟子规之近朱者赤,德行日进
弟子规之近朱者赤,德行日进
【原典】: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释义】: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是无限美好的事情;这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天天减少。
多与优秀的同事接近
多跟优秀的人接近,多向他们学习,那么,自己就会一天天地获得进步,并且过失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近朱者赤”的道理。
早在战国的时候,孟子的母亲就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才有了孟母择邻的故事。
孟子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子的职责。为了让孟子能够成才,她曾经搬了好几次家。原因很简单,他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的时候,由于经常有扫墓的人来,孟子就受到影响,没事儿就学人家的样子做跪拜祭祀之类的事情,读书的事儿则抛在脑后。搬家之后,因为是住在集市旁边,孟子倒是不学人家上坟了,但是孟母一点也不省心,因为孟子照样不想读书,而是开始有事没事学小贩在那里吆喝。孟母一看这哪行?再次搬家。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这回孟母总算是放心了。因为孟子被学堂里的先生和学生所影响,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由此可见,身边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个原因,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在工作过程中,多亲近“仁者”,多向优秀的同事学习。
有道是碌碌无为者有着各种各样的恶习和缺陷,成功的人则总是有很多相似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他人是本书,优秀是财富。有这样一个故事:
正值赶考时节,有一位秀才欲赴京城,偏偏妻子这时候挺着个大肚子,随时可能临产。放弃本次考试照顾妻子吧,他有些不甘心;留马上临盆的妻子一个人在家中,自己又不放心。最后,他决定带着妻子同行。
一路旅途劳顿,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来,眼看就要分娩了。
沿途住家稀少,他们勉强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处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门。这户人家以打铁为业,刚巧铁匠的老婆也正要分娩。算来也是秀才的运气好,有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便帮妻子接生。
过不多时,秀才的妻子和铁匠的老婆都安然产下一子,皆母子平安,让人不得不感慨的是,天下这么巧的事情今天竟然出了好几件:秀才妻子需要接生婆的时候,正好行路至铁匠的门口;铁匠的妻子也正好要生;两个孩子的接生婆是同一个人;而且关键是,孩子几乎是同时出生的。
16年后,秀才的儿子长大了,也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余,想起铁匠的儿子与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迷信的他想来此时对方也必定已经是个秀才了。
回想起当年之恩,秀才随即准备了礼物,专程赶往铁匠家中,目的是先道谢,并顺便给铁匠儿子中了秀才道喜。可是,等老秀才到了铁匠家中,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只见老铁匠坐在门口吸着旱烟,屋内一个年轻后生,赤着上身正忙着打铁,唯独不见铁匠的儿子。秀才说明道谢之意,将礼物呈上,并问老铁匠:“令公子哪里去了?” 老铁匠随手指了指门内,说道:“相公啊,我儿子在打铁啊,他还能到哪里去!”
秀才诧异道:“这不对啊!按命理说来,你我的儿子生辰八字完全相同,命也应该一样啊。我儿子已经中了秀才,令公子此际理应也该如此才对啊。”
铁匠哈哈大笑:“这小子从小跟着我打铁,斗大的字不识得几个,拿什么去考秀才啊!”
老秀才至此方才大悟,生辰命理作不得准,处于不同环境,际遇自然也大不相同。
这一则故事,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决定我们一生成就的重要因素,不是所谓的命运,而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
命运的形成多半由于习惯的积累,而习惯是持续的同一行为所养成的,行为则是思想衍生的结果。所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此刻所面临的命运结局,是过去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若想将来有更好的命运归宿,可以从现在起调整思维模式,使之往好的方向发展。有好的思想,就能有好的行为表现;有了好的行为,便能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自然导致良好的结果,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以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的,正如故事中秀才与铁匠儿子的际遇大不相同一样。我们知道,一个资质优秀的人,若身处难以成功的环境中,其成就亦是有限的;而一个平庸驽钝的平常人,若置身于成功者之间,机会无穷,就算他自己想不成功都很难。
和优秀的人相处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至深至远,我们切勿等闲视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美国有一位明教阿瑟•华卡的著名银行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少年时的一次经历。
一天,华卡在杂志上督导大实业家威廉•亚斯达的故事后非常崇敬他,希望能见到他,并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人,终于有一天,华卡见到了亚斯达。当华卡问其赚钱的秘诀时,亚斯达对华卡说:“只要多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就有成功的那一天。”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此后,华卡一直不忘这句话,并时时处处付诸实践,不到5年的实践,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银行家。后来,有年轻人向华卡讨教经验,华卡说:“我希望你常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这对做学文或做人都是有益的。”
华卡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借鉴。把优秀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是华卡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优秀者,出类拔萃也。结交优秀的人,学习其优秀的经验,就像读到一本优秀的书籍一样,不仅能成为我们的益友,而且很可能成为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良师。向优秀者学习,会从优秀者哪里得到许多鼓励和帮助,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启示,有利于学会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创新发展。
善于并虚心向优秀者学习,就要敢做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地去超越自我。三人行,必有吾师。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与做法,从中得到启示,找到差距,从而实现工作赶超一流的目标。
第五篇:家规正我心 家风润德行
家规正我心
家风润德行
家,是我们生命所依托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一个个不同的家庭,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家庭是圃,成员是苗。只有在和谐家庭里,才能成长出健康茁壮的社会人员。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规。家风是细雨,润物无声。家规是准则,端正品行。良好的家风家规,培养出的孩子一定具有忠孝仁义等优秀的品格。
在我的家庭里,家规家风可以简单的概括成“踏踏实实处世,诚诚恳恳为人”。我的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在我的眼里和心里,父亲的做事风格总是说的少,做得多,默默无闻。但是在学校里,每当有同事遇到业务或者生活中的困惑时,大家都愿意找父亲帮忙,父亲也总是拿出十二分的热心为大家答疑解惑。小时候我对父亲的这种做法总是感到不解,就会问父亲:“他们自己的事情,为啥总要让您帮他们干?您也有自己的工作啊,您累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来帮帮您呢?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嘛。”听我这样说,父亲总是笑笑,然后对我说“其实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有困难,我能帮一把,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对我的能力的肯定啊。以后假如我遇到困难,大家同样会帮助我的。再说了,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要求得到什么,有句话说得好,帮人等于帮己。为人处事要踏实诚恳,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和谐,更融洽啊。”听了父亲的话,我感触颇深。父亲总是这样,他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懂得诚恳做人,热心助人是一个人最良好的品格之一。
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妈妈给我更多的是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妈妈是一位家庭妇女,爸爸工作忙,她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小时候,我印象中的妈妈总是天刚亮就起床了,做饭,打扫卫生。我们每天都是在妈妈忙碌的身影中起床,桌上早已摆好可口的饭菜。等我们吃饱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妈妈却没有闲下来歇一歇,在我们眼里,她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家务,打扫卫生,侍弄家禽,为我们洗衣,打理菜园。不管多忙多累,我们换下来的脏衣服总是被她洗的干干净净,家里总是整洁有序。她总爱说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干干净净,板板正正的才好。她从不爱为自己买东西,相反,当我们需要学习用品或者有什么捐助新闻的时候,她却毫不犹豫。这让我看到,妈妈的心胸和品格。也为我做出了无声的榜样。
正是因为这样,我家一直保持着踏实,诚恳,勤俭,朴实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将继续传承下去。具备好家风的家庭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好的家规就是好的校规。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一代代家人,影响着一个个家庭,促进社会一步步的和谐。
**县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