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技艺介绍6则

时间:2019-05-15 13: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剪纸技艺介绍6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剪纸技艺介绍6则》。

第一篇:剪纸技艺介绍6则

1、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翻译成英文,英文读者得到的艺术享受是不能与亲口用汉语朗诵时,从诗韵平仄中获得的艺术享受相比的。同样,读过莎士比亚原著的人,当他再读中文译本时,尽管译者苦费心机,比起英文原著来,总像在喝被清水冲淡了的一杯蜜汁。且不管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目的是想说明,各种艺术形式除了共性以外,还有各自独具的,不为别种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独特表现力和形式美感。版画是这样,中国画是这样,油画也是这样,剪纸艺术也是这样。它们因此获得了在艺术之林独立存在的价值。

剪纸与绘画吃了具有相似的造型功能之外,还有什么独具的,不为别种绘画形式所能取代的特性呢?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小剪,几张纸片,起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张剪出种种形状,起形式的制约性很大,不可能象绘画那样,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墨与色的无穷变化,把物象的体积质感,浓淡虚实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时常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单色剪纸与黑白木刻有些类似之处,比如,都是从单一底色中镂去不同形式的空白,区别在于,木刻刀铲去木版的局部表层,余下部分(阳线)仍牢牢的生根于木版上,它的点、线、面可断可连,可聚可散,随意分布在画面上的任何位置,而剪纸所用的薄纸,性娇柔,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的起,贴的上”,线与线(阳线)必须相连交织而成一体,只有剪去的部分(阴线)才是互相隔断的。研究过民间剪纸 的人几乎都认识到这一点。

“剪纸的花样必须使纸条互相连接,没有断笔,所以构图和造型都需要单纯,切记过于纤细琐碎,不然,剪下来的花样即使没有破烂,也很难把它贴到窗纸上。”

“如果把民间蓝印花布和剪纸互相比较研究,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特点,蓝印花布的线和面不许隔断,断的越短越好,否则即不适宜于印染,而剪纸的线(指阳线,例如红色剪纸上的红线条)和面,则必要相连,连的越紧越妙(里面的阴线则许断,不能相连)。否则剪纸就有变成“一盘沙”的危险。

“连”是它的一个特点。剪纸作者在制作时总要避免单独飞舞的长线而把局部相连成片。剪纸的形式美必要顺乎这个先决条件才能自由的开拓出广阔的天地来。

由上述特性所限制,同一般绘画比较起来,剪纸艺术的认识基础是独特的,绘画多依三度空间(高、宽、深)或四度空间(高、宽、深、时)观念进行形象思维和作为造型手段。体现三度空间观念的西洋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没有线只有体积。当你们勾描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是起伏在支配轮廓!”(罗丹)。他们虽然也利用轮廓线,却不承认“轮廓线”的存在。这一派采用一整套极严格的方法去训练画家的三度空间观念,几要求画家看除了看到高与宽,犹要注意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把平面的画纸看作是可以走进去的深度空间,最忌讳用平面的眼光把物象看作剪贴似的轮廓。

恰好相反,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由于工具的限制,不长于表现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的所谓“第三空间”,就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另辟天地。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深渊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

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在表现显示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而常常是各取几组线条,持两度空间观念的剪纸观察个表现物象的剪纸则重于对象的“轮廓”。民间艺人说“要先剪个大样”,“大样要有神气,有势,”这个“大样”就是轮廓。物象借体现在轮廓上的形态,动势等富有特征的形象来传达情意。好比舞台上表演话剧的演员,不象电影演员的特写镜头,去注重鼻翼、眼缝的微小颤动,而主要靠大的动作、手势传达角色的感情,大约作者们在时间中发觉人物、走兽及许多的侧面轮廓最富表现力,侧面的剪纸形象在剪纸艺术中尤占绝对优势。

如果说在近几个世纪中,三度空间观念在造型艺术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么,两度空间观念早在20个世纪以前已经在平面造型艺术中进入了自由王国,而且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基础和民族特色的形象思维形态。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充分运用了轮廓的形象表达功能,以侧影、动势、黑白调度中的以均衡求不均衡等造型手段,曾取得了无比灿烂的艺术成就。中国画笔法组织程式中所谓“个字点”、“交风眼”、,构图中的“布白”、“穿插”、“间架”、“疏可走马,密不透针”,深远法中的“散点透视”等等,均不同程度的含有平面观念的意识。文与可墨竹悟得于墙上竹影;华光画梅“偶于月光下,见窗间疏影横斜可爱,遂以笔规其状”。这些以“疏影”见实体的著名历史故事,都是两度空间观念的生动体现,今天流行在民间的皮影、刺绣与剪纸更是血缘姐妹,都是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造型的认识基础的高度完美的传统艺术形式。由此,看陕西关中窗花重点饿戏曲人物何以如此自如的借用皮影的程式;民间刺绣何以用剪纸做低花;木刻家何以从汉画像与民间剪纸中领悟刀法;从未见过汉画像石的农村老太太的剪下何以出现了与汉画像相似的构图与形式,足见中国民间剪纸之花所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等等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拿农村大年的话说“先铰个大样,再刻”。剪纸的艺术效果最后正落在这个“刻”上。

值得注意的是,剪纸的“刻”一方面要用圆卷形、水滴形、锯齿形等等近乎符号的程式手法概现诸如动物的眼、衣服的花、鸟雀的翎毛只类的“形”,更着重于各种程式的点、线、面在平面布列错略中求得节奏关系。

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位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单纯中又包含冲突、矛盾和对立,以单纯求丰富,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紊杂。这是多样统一的艺术辨证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体现。

其单纯和谐,往往是指画面占主导地位的形式要素。有以大块面为主调的,也有以密密细丝般的线为主调的;有以挺而刚的线为主调的,也有以曲而柔的线为主调的。好比油画的色调,国画的笔调,其和谐中求对比,是在主调中求疏密、黑白、大小、曲直、长短、刚柔、走向等等;对比的和谐,好比绘画暖色中之冷色,统一笔调中之疏密、枯润、开合等等。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剪纸艺术的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瘟。即使对象身上根本没有花,比如剪一只小兔,可以替它剪上一朵桃花,或者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梅花鹿),是为“花中花”。更为甚者,许多民间剪纸早已摆脱了人物鸟兽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几乎完全是一朵名副其实的“花”了。它们像一曲曲无标题的音乐,以音律节奏使人陶醉,虽然不一定说出它是什么,而艺术韵味却是无穷的。

由于以上种种特性,剪纸造型对于“准确”二字就别含新意。常态下的“准确”,是指合乎视觉表象的比例关系,用两度空间的剪纸造型中是各种程式在平面布白中的最佳构成,作者功夫深浅就在于能否把握或接近这个最佳值,其次才是合科学性。因此在剪纸艺术造型看来很合适很“准确”的形象,用科学的透视法的眼光看来却是“变形”的。剪纸造型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在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象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去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生活原型可以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

有人认为,凡是画稿经剪刀剪过的就是剪纸。其实,那些低劣的出品只能叫“纸剪画”。因为他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剪纸语言,以为绘画万能,绘可以代替剪,以为苍白无味的框架可以取代剪纸特有的艺术魅力。尽管,这些舍己之长,就人之短的伪艺术时而混在刊物上,展览中,终究要被真的、美的剪纸艺术所取代。

2、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过去一直公认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

后来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专家们认为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要提前到汉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结论最后怎么定,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有纸之前。让我们查看一下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

② 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年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可能从十几岁一直剪到成为白发苍苍的婆婆,在她们的剪刀下,产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细但无不充满情趣的剪纸作品。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花样的功用与上述的几类不同。它是用作承传临摹的范本、纸样。花样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帐、门帘等上面绣制图样时所依据的范样。每剪成一个图形,把它用线粗粗地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地的空白图形,原来的剪纸图样则可以拿去作为服饰刺绣之用了。农村妇女就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高密剪纸细腻精巧,一丝不苟。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形单纯,但它包容 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它是对许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民间剪纸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赏和认识繁杂多样的民间美术的捷径。

3、如何鉴赏民间剪纸作品?

真正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是具有一定标准的,如何来鉴赏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呢?

(1)刀味与纸感

一幅优质的剪纸艺术作品必须要具备剪纸艺术自己应有的风格和特点。每一种艺术由于工具和性能的不同,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如中国画注重笔墨,西洋油画强调色块,木刻则讲究黑白,剪纸就要讲究刀味和纸感了,用刀在纸上摹仿版画刻出来的剪纸不应该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纸、用剪子对着绘画图案临摹下来的剪纸也不能称为佳作。一幅优秀的剪纸应该用剪纸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2)玲拢剔透

剪纸艺术语言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这除了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纸具有“透光”的实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则,一幅黑团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把室外的光线全给挡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观。

(3)强调装饰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等都是形成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促成其装饰特点的重要因素。

(4)变形夸张

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造型夸张和兼顾影廓的优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强化突出美的因素,缩小和简化丑的因素,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

4、民间剪纸的历史

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

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在民间流传。如壮甫诗中提到的陕西白水等地一带的招魂剪纸,至今仍在那里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5、民间剪纸艺术:苏州民间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此风一直流传到清代。顾禄《清嘉录》中也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古人在立春和花朝两大节日中应用了大量剪纸作品,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可见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吴地风俗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苏州的灯彩自古有名。旧时,腊后春前,阊门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光怪陆离,精奇百出,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灯彩,用剪纸人、马粘贴在竹制的轮子上,一点上蜡烛,就会转动,曰“走马灯”。梅里人用彩笺镂出细巧人物扎灯,人称梅里灯,很有名气。又有一种夹纱灯,是用彩纸刻出花鸟禽兽之状,随浓淡晕色,熔蜡涂染,再用轻纱夹起来,点燃灯烛后,则见“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

我在童年时,看见市上出售的各式苏灯,形式多种多样,人物花果、禽兽水族、亭台楼阁,应有尽有。这些灯彩,全用绢绸糊制灯身,上面均有彩绘或粘贴用五光十色的蜡纸镂刻的纹样,衬以金灿灿的底纸,显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苏灯的可贵之处,不但造型变化多端,无论在晚上点灯或白天悬挂,都很耐看,这显然同剪纸装饰很有关系。

苏州过去还有一种纸扎店,专售制作祭祀用的衣着、家具和生活用品,均用竹料、纸品扎制糊成,几可乱真,俗称“巧玲珑”。这些用具上都有剪纸装饰,其中以花鸟图案为多,有些花纹上还缀有“福、寿”等吉祥字样。它的特点,是以黑纸剪出花纹,再衬以各种颜色的蜡光纸,给人以一种鲜明而沉着的感觉。

阳春三月,吴地有放风筝的习俗,纸扎店和灯彩作坊就制作大量风筝出售。风筝上的装饰图案,有的用镂刻的纹板用色水喷洒而成,有的用套色剪纸贴在上面,使得风筝更加飘逸秀美,惹人喜爱。

苏州自古就是丝绸之乡。在丝绸印染中,唐代有一种“夹缬”的方法,文献上说是用镂空花板覆于绸面,涂刷染料成花。苏州虎丘塔出土的北宋印花绢包袱,在绿色底子上,印出黄色双鹦鹉团花。古代还有一种豆灰印花,是以石灰和黄豆粉拌和成糊,用镂空印板刷于棉布上,待干后,投入染液染色,去除豆灰,此处即因豆灰处拒染而呈白色。这种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以上两种印花法,应该说是刻花技艺在织物上的应用。

旧时,苏州城乡妇女大多会绣花,未出嫁的姑娘,把刺绣看作是一种必学的手艺,因为封建时代衡量少女才华的高下,显示其聪明智慧,非绣花莫属。那时,新娘嫁到婆家,孝敬长辈的礼物,全是绣有花纹的日用品,如荷包、粉扑、枕头、眼镜套、帽子、鞋子,以及挂在床上的发禄袋等等。这些绣品的花样,许多妇女都能剪出来。它的内容大多是花鸟、虫鱼之类,如“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年年如意”、“福寿双全”等等,都是吉祥喜庆的口彩。这种刺绣的制作,大多先用白纸剪成图案,贴在绣面上,然后用绣线将纸样绣没,绣好后用缝针细心地将纸样剔出,绣品才算告成。过去苏州街头闹市区,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农村妇女坐在小凳上,在许多看客面前左手捏着不时转动的小白纸,右手的剪刀口就在纸上弯弯曲曲,上下移动,只觉“嚓嚓”有声,一霎时便剪出了龙、凤、花、鸟之类的图案,神态生动,呼之欲出,观者莫不暗暗称奇。剪花艺人把花样剪好后就放在地上的竹匾中,任人挑选。那时一张花样不过二三文钱,真是最廉价的艺术品了。

过去苏州剪纸在生活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只是刺绣的花样,有的就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它可以是贴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礼品上的“礼花”、挂在门楣上的“门笺”、贴在灶山上的“灶花”、放在祭品上的“供花”,还有一种是结婚时装饰各种用品上的“喜花”。喜花的形式最富变化,有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也有桃子形、石榴形、葫芦形、花瓶形、如意形等等。

苏州有个剪纸老艺人张钧昌,他从小就爱剪纸,他有一手绝妙的剪纸技巧,他剪的龙凤、白鹤、花鸟、鱼虫等装饰图案,细腻秀美、生动传神,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他说:一个好的剪纸艺人,不但要有熟练的剪技,更要有画图的基础,善于借鉴各种工艺美术的精粹,为我所用。剪纸生发了刺绣和丝绸纹样,反过来,刺绣和丝绸的精益求精、不断变化,也影响着剪纸装饰艺术的造型和神韵,从而产生了一种有别于浑厚见称的北方剪纸的独特风格。

郭沫若曾对南方剪纸作过如下评语:“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这是对江南剪纸最恰当的评价,苏州剪纸亦当“美在人间永不朽"。

6、贵州民间剪纸

贵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丽刺绣。贵州苗族剪纸主体纹样的动物中,有龙、吉玉鸟、蝴蝶、鱼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妈妈、苗族英雄务么细及驭龙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极阴阳鱼,枫树及苗楼建筑也常常出现在画里。这些形象都与苗族的古老信仰和传说有关。

贵州民间剪纸特点:贵州剪纸由于各地刺绣方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有特点。

施洞型的剪纸确定外轮廊之后,在形体的内部破刀剪出随势而走的涡状线或齿状线。而台拱型的剪纸则以镇扎眼成虚线状。造型特征施洞剪纸为粗犷,而台拱剪纸更趋秀丽。与西北剪纸造型一样,贵州苗族剪纸艺术的造型因素来自于民众对事物特殊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自于传统乡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学思想。任何以为民间艺术的奇物造型是“变形”的看法,都是对创造者真挚情感的曲解和中伤。

第二篇:剪纸介绍

百年剪纸 巧手夺天工

——省级非物质文化有遗产剪纸推介材料

中国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岁月,风云变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足迹,而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历史的演进中更是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剪纸正是这民间艺术中的一员。

通榆县的剪纸发展历经百年,如今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在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李锐士剪纸更是名扬四海,别具一格。

追根溯源 中华剪纸历尽千年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成为汉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文化传承的窗口。

剪纸艺术是汉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

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通榆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绩,2009年,“通榆县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李锐士先生是通榆县剪纸的优秀传承人之一。历史悠久鹤乡绝技传承百年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科尔沁草原上,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厚重,不仅有众多的文化遗迹,而且是民间文化的摇篮。通榆县的剪纸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初,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科尔沁蒙古族部居住地进行放荒,大量的山东、河北一带的移民进入通榆一带居住,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生产及手工技艺,民间剪纸这项技艺就是这一时期传入通榆的。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通榆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李锐士剪纸源于家族承传,其曾祖父李春山、祖父李项辰、父亲李智三代均以教书为业,对民间工艺美术、书法、绘画都有一定的造诣。受其影响,李锐士从小就喜爱剪纸。从上中学、上大学到走上工作岗位,剪纸艺术一直是他唯一的爱好和追求。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李锐士剪纸以其独特表现形式,赋予剪纸艺术以新的内涵,即:以历史人物、中华精英、古代才女为题材,并配以诗词传记,作品既表现剪纸艺术,又突出历史人物,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地再现

这些古典人物和中华英杰,而形成其自己的剪纸风格——“诗意剪纸”。

别具匠心 李氏剪纸名扬天下

李锐士剪纸虽然源于家族传承,单他队剪纸艺术没有简单地沿袭剪纸的传统手法,而是在继承传统表现形式和技法上吸收了其它画种的精华,为我所用。如版技法、素描、人物写生等技法运用到剪纸作品,使剪出的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丰满,线条明快简洁,生动富有活力。

李锐士剪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广收博彩其他美术作品的营养而独创的民间美术作品。其表现内容、艺术形式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剪纸人物的选择上,突出表现历史上和当今时代的精英人物,每件作品对观众都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他的剪纸主要以古代仕女、历史人物头像、中华英杰为主,为了不断地扩大诗意剪纸的影响,于1998年经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锐士剪纸作品辑《中华英杰》。该书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从1840年以来到我们今天的300余位民族精英,并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出版当年该书被列入白城市“两史一情”教育辅助教材。在此基础上,又于2006年经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锐士的第二本剪纸艺术专辑《绝艳惊才》。该书以剪纸的手法再现300余位中国古代才女,并配以诗词、传记,可以说图文并茂,技法高超。两部书的出版发行,既

奠定了李锐士剪纸艺术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李锐士剪纸的影响。其作品不仅多次在白城博物馆展出,也被选为市政府礼品馈赠国际友人。

在李锐士的人物剪纸作品集中的近千个古代、近现代人物不仅有人物形象,还有诗意、传记等,不论在剪纸技术,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在原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赋予剪纸艺术以新的内容和生命力。

殚精竭虑 成名不忘振兴家乡

2009年,李锐士剪纸被列入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李锐士本人也被评选为首届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如今,李锐士剪纸不仅在通榆县家喻户想,而且在中国剪纸界也颇负盛名。

成名之后的李锐士依然心系家乡,在成立李锐士剪纸工作室后招收学员传承剪纸技艺,同时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报纸宣传剪纸文化,扩大影响,提高通榆剪纸的知名度,这样一来不仅使通榆县的剪纸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通榆县旅游业的振兴。而李锐士的学生们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通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安秀侠就师从李锐士。

如今,李锐士剪纸不仅仅成为了通榆县的名片之一,而且成为了中国剪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通榆经济,创建文化名城都起到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剪纸介绍

每到新春佳节之时,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窗户上贴上各种象征美好寓意的剪纸窗花。这些窗花的出现,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吉祥的寓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窗花,有着十分值得考究的文化与历史。

起源于民间的艺术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灯花等。

剪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当时纸张并没有诞生,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这个时期出现的作品还没有被称做剪纸,但他们的雕刻技法与剪纸如出一辙,为剪纸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剪纸制作简便,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所以大多在民间流行。剪纸的产生流行还跟民间的风俗有关,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古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剪纸,当时是用来祭祀的。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剪纸招魂的风俗,这也促使了剪纸在民间的发展流行。

随着剪纸艺术的发展,剪纸作品的表现内容越来越多样,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剪纸进一步得到普及。不仅祭祀用到剪纸,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是灯彩、茶盏的装饰,都有剪纸作品的出现。

直到现在我国民间还流行着剪纸的习俗,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出看不见的东西

民间工艺美术师徐阳曾介绍,剪纸是平面纸张的镂空艺术,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受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

正是这种局限性也给剪纸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思维空间,把三维甚至是多维的空间,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因此,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没有体积、空间,根据构思和简化,创作者可随心所欲地创作。

民间剪纸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局限的特点,也给剪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将多维画面形象化到二维剪纸上,还需要通过剪纸展示出更深的东西。

剪纸不同于写生,借用透视原理把现实物象通过剪纸展示出来,只能表明这个人平面构图思维和技巧非常高超。真正的剪纸必须包含民俗性、吉祥性和意象性三要素,这才是剪纸的艺术感染力和核心所在。

徐阳说,看不见的东西不仅有物象的多维面,还有画面整体带给人们的心灵感悟。在剪纸行当里,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画面与寓意同时欣赏

剪纸采用平视构图,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将若干形象创造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画面之间连贯、对比的结构,表达人们的某种愿望。

剪纸首先是一门画面艺术,追求画面感是剪纸的基本,因为剪纸的基本方法是镂空,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这就要求剪纸创作者在构思、简化时一定要遵循这种艺术类别基本的画面构图原则。

欣赏剪纸的画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体会画面背后的意思。我国民间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也很广。“鹤鹿同春”是民间剪纸的主题纹样,有资料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并且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除此外,剪纸通常选择的意象有娃娃、葫芦、莲花等,这些形象象征多子,中国传统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了人们渴望家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剪纸资料介绍

导读: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剪纸资料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剪纸艺术资料简介大全

剪纸这个词每当被人们提起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这是真正属于中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实际上大家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即使是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给自己的门窗上粘贴上漂亮的窗花剪纸,这本身就给我们对于剪纸有了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而据考古发现,剪纸也确实是起源于中国,我们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剪纸艺术,即使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张被发明出来。

中国剪纸的由来

那么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并且熟练于用一些图形来进行记事和内容呈现,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纸张,但是人们可以将相关的资料记录到青铜器,兽皮等载体上面,而随着纸张的方面,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有机会开始接触到纸张,从而将这些创造性的图案开始往纸张这样轻盈的载体上进行转移。而当我们对纸张发明之前在其他载体上的图案和发明纸张之后的剪纸制作图案进行对比的话就能够清晰的看到,剪纸的起源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虽然存在于纸张上非常的轻盈,不但容易保存,而且成本还非常的低。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点,也使得剪纸不太适宜长时间的保存。虽然剪纸从纸张被发明之后就已经很流行了,但是保存到至今的传世作品却非常的少。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一些经典的古诗集中寻觅到剪纸的踪迹,例如李商隐在《人日》诗中就有着“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的意思。而剪纸这个词本身更是频繁的出现于诗句中,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所写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这里就直接采用了剪纸这个词。

由于剪纸有着非常强的民间灵魂和气息,所以生存力非常的强,虽然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剪纸艺术依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愈发壮大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过去的剪纸创作常常是围绕着一些山水和吉祥图案来进行创作,但是现代的剪纸已经发展到种类多样,内容齐全的样式。这可以看到剪纸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活中的简单剪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在各个场合中接触到剪纸。不过最常见,也最为直观的接触就是不少朋友非常喜欢的雪花剪纸,雪花剪纸的特点在于对纸张进行简单的折叠之后来建材出漂亮的剪纸雪花来。简单的制作使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完成,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剪纸雪花来,而漂亮的剪纸雪花本身还可以被当作是美丽的窗花,真可谓是魅力无穷啊。

第五篇:傣族剪纸介绍

傣族剪纸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金属片等。傣族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潞西的傣族村寨四处都能见到剪纸的踪影,家家户户都会剪一些简单的图案用于祭祀和赕佛,有不少颇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傣族彩绘木雕

傣族彩绘木雕是傣族传统工艺,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取材方便。雕凿用具多为1把刀子及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凿。工艺精巧,雕绘图像以龙、麒麟、孔雀、人物、佛像及花卉为常见。应用广泛,龙舟上的龙头翅尾,佛寺的门窗柱饰,牛车前直立的鹤头,屋架上悬挂的鱼鸟,乃至盛水用的竹瓢木桶也雕绘有精美的图案。彩绘栩栩如生、古朴大方,有着极高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傣族金银饰品

傣族金银饰品,在傣族传统手工艺品中制作水平最高。它以制作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美观,质地坚固,性能良好等特点,受到各族人民普遍喜爱。其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必需用品,如槟榔盒、腰带、纽扣、刀鞘刀柄等;另一类是装饰品,如金银项连、项圈、手镯、戒指、耳环、领花、银锁等。芒市镇有一个金银饰品工艺村,其产品工艺精湛,恪守信誉,并可来料加工,批量订货,故生意兴隆。

下载剪纸技艺介绍6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剪纸技艺介绍6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剪纸的介绍

    80岁非遗传人,巧手剪纸免费送福禄寿喜娃娃、林书豪、雷锋头像,还有各种精美窗花,这些可都是剪纸哦,并且都是出自非遗传人马家轩老人的巧手,想要的话就打星报热线吧,数量有限先到先......

    浦江剪纸介绍

    浦江剪纸历史悠久,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大文学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写的《哀王御史》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浦江剪纸工艺精巧、题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尤其是清......

    剪纸来历介绍

    导语:剪纸常用工具有:剪刀、刻刀、铅笔、针和线、宣纸、蜡盘、煤油灯、熨斗、染料或者墨水和刷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剪纸来历介绍,欢迎阅读参考。剪纸来历介绍“剪纸......

    剪纸由来介绍

    导语: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剪纸由来介绍,欢迎阅......

    中国剪纸资料介绍

    剪纸是项世界性的艺术,在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欧洲的德国、法国,剪纸艺术都有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北美的美国也有新发展起来的美国现代剪纸。西方剪纸着重实况、实景和实......

    剪纸简介资料介绍

    导语: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剪纸简介资料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剪纸简介资料介绍剪......

    河北民间剪纸介绍

    河北民间剪纸河北蔚县50年代出了个王老赏,一时成为河北剪纸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将一般画稿转换成剪、刻纸语言的能力,并完善了传统刻纸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为可脱离民俗背景而独......

    云南民间剪纸介绍

    云南的剪纸基本有两种作用。一是寺庙中的神幔、神树及旗幡上的剪纸或刻纸,多为信徒们敬神拜佛的贡献之物。其题材样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