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轴对称课件
导语:如果一个平面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形叫做轴对称形(a figure has reflectional symmetry),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axis of symmetry)。以下是小编整理五年级下册轴对称课件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
2、能作出与一个形关于x轴或轴对称的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2、在作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难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规律。
【自主学习】
一、复习:
1、如果一个平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_____,那么这个形叫轴对称形,这条直线叫____。
2、经过线段的___并且___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又叫做线段的中垂线。一条__的中垂线是它的对称轴。
3、如果两个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_____;反过来,如果两个形各对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____,那么这两个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1,-1)关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点 P1(1,2)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
二、思考:
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 x 轴、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一般地,已知点 P(a,b):
⑴ 点 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1(__,__),⑵ 点 P 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2(__,__)。
关于 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_______,纵坐标_______,关于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_______,纵坐标_______。
四、例题:
⑴ 如上,写出四边形 ABCD 的 4 个顶点的坐标;
⑵ 画出四边形 ABCD 关于 轴的对称形 A1B1C1D1;
⑶ 写出点 A1,B1,C1,D1 的坐标。
五、巩固练习:
1、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 x 轴、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A(-2,4),B(3,-2),C(-1,-2), D(4,0)。
2、作出中多边形 ABCD 关于 x 轴、轴的对称形。(上“五-2”)
3、已知长方形 ABCD 的顶点坐标为 A(2,4),B(6,4),C(6,2),D(2,2)。
⑴ 在⑴中画出长方形 ABCD 向下平移 6 个单位得到的长方形 A1B1C1D1,写出点 A1,B1,C1,D1 的坐标;
⑵ 在⑵中画出长方形 ABCD 关于 x 轴对称的长方形 A2B2C2D2,写出 A2,B2,C2,D2 的坐标;
⑶ 你认为上述两题变换所得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所示。
⑴ 作出△ABC 关于 轴对称的△A1B1C1,并写出点 A1,B1,C1,的坐标;
⑵ 将△ABC 向右平移 6 个单位,作出平移后的△A2B2C2,写出点 A2,B2,C2,的坐标;
⑶ 观察△A1B1C1和△A2B2C2,它们是否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若是,请在上画出这条对称轴。
六、习题:
1、若点 P 在第三象限,则点 P 关于 轴的对称点在第__象限,点 P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在第__象限。
2、点 P(-2,3)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坐标是______。
3、已知点 P(3,-1)关于 轴的对称点 Q 的坐标是(a+b,1-b),则 ab=__。
4、已知点 A(2,a)关于 x 轴的对称点是 B(b,-3),则 ab=__。
5、若点(10-a,5+b)与点(2,-5)关于 轴对称,则 a+b=___。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3,a)和点Q(b,-4)关于x轴对称,则a+b=__。
第二篇:五年级轴对称图形课件
姓名
年级
5学科
数学
时间
教学
课题
信息窗1--轴对称图形
教材
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简单的轴对称现象,会判断简单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其一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组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旗帜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从而引导学生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
重点
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独立探究出来。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一提到2008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奥运会上你最想看到什么?
师述: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国旗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2、出示图片: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和一些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图片
提问:你能把它们按图形的特点分成两类吗?(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分类、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
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脑思考,并回答)
对于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意见可能不一致。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对称图形也分好几类,小学阶段只研究其中的一类——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已确认的对称的旗帜图片,都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1、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尝试动手剪,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
为什么这样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称图形,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
2、小组探究:先判断一组交通图标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结合自己前面的动手剪与交流的结论,小组合作研究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预设:
①它们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②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解对折、完全重合;在交流中指认对称轴。)
3、总结概念: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明确: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
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前面同学们在判断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现在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4、研究平面图形
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容易。说三角形、梯形时注意引导是什么三角形、什么梯形,表述要准确。也有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动手验证一下,明确结论。)
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借助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动手者看看。)
追问: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吗?
交流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预设:学生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进一步明确这个结论,才能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在小组中去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如对折、完全重合,从而把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
(二)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打开课本第19页,自己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只完成左边一题即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预设:
①找关键转折点;
②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
③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
按照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题。
(三)看书质疑
今天我们所学内容是课本第17-19页,看一看,有什么疑问写到问题口袋处,然后小组内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三、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1——5题。
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增加一部分:中国银行标志、联通标志、汽车徽标标志等的判断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预设:学生说图形1有两条对称轴,图形2有三条对称轴,图形3有无数条对称轴。
第3题:想一想、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问:本题就像是在做什么?(照镜子)
第4题: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在前面的新授中已随机完成。)
第5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指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设计意图: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交流。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四、欣赏轴对称图片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很多,你在哪见过轴对称图形?(学生举例)
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调节与反思:
板书
设计
轴对称图形
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很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他的对称轴。
教
学
札
记
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对称,通过看折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充分的进行探究。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轴对称》说课稿
五下《轴对称》说课稿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其实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都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再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通过探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比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知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京剧脸谱、昆虫、树叶、剪纸。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旧知引入,概括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首先让学生拿出我给他们准备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些图形它也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学生纷纷动起手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在这个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判断错误的地方。然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打好基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二个层次:观察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时我出示松树和小草图,“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沿对称轴对折,A点、B点和C点分别会和哪个点重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对应点的含义,便于后面研究时能准确找出每组对应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对应点数一数、连一连、量一量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个轴对称图形与我们以前认识的轴对称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有时还会是两幅独立的图形整体成轴对称,从而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在这个层次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不仅仅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第三个层次:实践探究,深化认识轴对称图形。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出示例2图)“图中已经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吗?怎样才能画得又对又快?”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然后进行辨析交流,找出识别和操作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个环节: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源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二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出示直观判断题,这是学生每天都在大量运用的数字,字母和汉字。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交流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走:一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成为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剪刀、彩纸、水彩笔等创造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美术创作和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我还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加以利用,让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
第四篇:三年级轴对称课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的应用
学习方法:探索、归纳、交流、练习
三、合作探究(同学合作,教师引导)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
(2)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是 三角形,即叫等边三角形。
3、思考:
(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就是等边三角形?
(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归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四、精讲精练
精讲:
例
1、△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例
2、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 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 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精练:
教材P54练习第1、2题(完成于书 上)
五、课堂小结: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
六、作业
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2、AB=AC,∠A=40°,AB的垂直平分线N交AC于D,求∠DBC的度数。
教后反思:在新知识学习时,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和等腰三角形对 称轴的条数这两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不 同见解或不成熟的看法的争 论得到强化。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问题,能够更好地进行题目的变化,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感受研究方法的不变,几何量关系的不变;更好地揭示了图形中的旋转变化,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4页)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2.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课本第三页)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小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图案的各对应点(A 与A′、B 与B′、C与C′)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出准确的数学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发现的特征和性质就可以了。
例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的每对对应点A、A′,都垂直于同一直线l,且被直线l平分,则这种变换叫做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直线l 叫做对称轴,对应点A 和A′叫做关于轴l的对称点,在直线反射下的对应图形叫做关于轴l 的对称图形。”(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说得这么准确,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就可以。
再如,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我们不要求学生概括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像书上的学生那样直观描述就可以了,使学生知道“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例2及“做一做”。(课本第四页)
(1)例2。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小房子的另一半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屋顶、房体及大门)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窗户)的轴对称图形。教材中的小精灵提问“怎样画得又好又快?”就是提示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好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识来找到关键点的对称点。
巩固并小结: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学生根据书上的折法,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对这个图形先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再对得到的图形做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