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3: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第一篇: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茶道之精神

佚 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 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 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8.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2分)

19.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方框内。(2分)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20.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1分)

句子: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21.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分)

22.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方框内。(3分)

A.情 B.性 C.道

2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2分)

参考答案

18.(2分)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答案表明“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只用开水泡喝”即可。)(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已有信息给特定事物下定义的能力。)

19.(2分)① C ② A ③ D ④ 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辨析近义词细微差异的能力。)

20.(1分)还原到①和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部分关键语段关键作用的掌握情况。)

21.(2分)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任意答对一点即得全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22.(3分)①C ②A ③B(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炼中心词句的能力。)

23.(2分)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第二篇:“米粽之忆”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着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唉,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节日,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应算是一个纪念吧。

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选自2010年06月12日《今晚报》,有删除)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母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福建省模拟题

答案 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2.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及端午节的来历。

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待。

4.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5.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她手巧,干什么活儿都利索。她爱她的儿子,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在一针一线中融入了浓浓的母爱。

第三篇: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

中日文化交流之茶事往来

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且三者之中茶居咖啡、可口之首。群球现有53个国家种植、加工茶,157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群有饮茶的习惯,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以茶会友正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风尚。纵观历史,茶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载体,茶的东传对中日两国意义深远。

中国是最早用茶饮茶的国家,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农神时代。最初茶是被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人们将其捣碎放入罐盆中烹煮以其为羹二食,这大概算的上是最早的茶食了。到了周代,出现了关于茶的最早记载,据传为周公旦所撰《尔雅·释木》有:“槚,苦茶”;又《周礼·地官·掌茶》载:“掌以时聚茶”;《中国风俗史》云:“周初至周之中叶,......有种种饮料,儿茶其最显著者。”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不仅作为药品,祭品而且作为饮品,其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了。此外茶叶还曾被用于贡品和食材,与此相关的事例在《华阳国志·巴志》和《晏子春秋》中均有所记述。

茶的真正盛行是在唐宋时期。因为皇亲国戚视茶为养生妙药,传入民间百姓群起而效仿。为此茶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正是因为商业繁荣和市场需求,茶叶的炮制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以“唐煮宋点”为时代特色的饮法。饮茶向高文化层次的发展,促使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这部旷世奇作后来也被带到了日本,禅宗大典法师对其进行注释著述了《茶经详说》一书。在民间,茶楼、茶肆也大量兴起,各种茶宴、茶会不断,斗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评选活动。由于中国茶叶生产的不断扩大,饮茶风尚普及,茶种、茶苗及饮茶习俗随着贸易和佛教的传播,带到了世界各地,以茶代酒的文明之礼受到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欢迎,而中日两国的茶事往来也正是以此为起点的。

日本茶源于中国,中国茶传入日本大约是在1200年前的奈良时代,当时日本的茶主要是依靠遣唐使从单方面中国携入,茶叶作为贡品,异常珍贵。《茶经详说》记载了公元729年,圣武天皇召见僧侣并赐茶的事件。[2]公元770~780年(日本宝龟年间),西明寺禅僧永忠作为日本遣唐僧到中国,在唐朝逗留近30个春秋,63岁时返回日本,并带回茶树种子,种植在比睿山麓懂得坂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六月,永忠上书朝廷,请求斋日必要饮茶,认为这样才是大唐风俗。这是有史料记载的中日两国除遣唐使以外的第一次茶事往来。[1]公元815年即弘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嵯峨天皇赴近江国滋贺行幸时,永忠在琵琶湖西畔的梵释寺亲手煮茶进献。就因与中国茶的缘分,嵯峨天皇甚为憧憬中国文化。为此他很喜欢京都北部的嵯峨山,在山下造别墅并在此终老。

在中日茶事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具有推动性的进步都与佛教的往来息息相关。

[1][ 出自《日本后经》,转译,《日本后经》是日本最早记述饮茶的著作

2]出自《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作者贾慧萱

与永忠同期在唐的留学僧最澄、空海也是热心推广饮茶的人。嵯峨天皇曾与最澄会诗:“羽客讲座亲,山精供茶杯”。弘仁五年闰七月(公元814),空海在奉献给嵯峨天皇的典籍中有“奉献表”,其中写道[1]“(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文。茶汤坐来,也读中国书”。最澄、空海还互赠茶叶,可见饮食习俗在留学社鞥中国不仅流行,而且成为一种时尚。

由于永忠在日本在国内对茶的推广只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因而在民间没能像大唐一样传播开来,加之日本到公元895年废止了遣唐使制度,饮茶风俗在日本到9世纪末都少有记述,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三日,日本大云寺僧成寻携弟子七人赴天台山国清寺交流学习,中日两国才又恢复了茶事往来。成寻的出访并不顺利,九年后成寻客死中国开封开宝寺,然其弟子的回归,无疑也将宋朝的饮茶风俗带回了东瀛。

1168年~1191年,继成寻之后,日本的荣西禅师两度入宋求法,成为中日茶道交流史上贡献最为杰出的人。第一次回国时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但由于日本民众对茶的功效不甚知晓,只种了两三株。为了鼓舞人们食茶种茶,第二次回国后,荣西编撰了《吃茶养生记》献给镰仓幕府,书的一开头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之生,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七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从内容 [1] 出自《答澄公奉献诗》,此诗收录于《文化秀丽集》

上看,荣西对茶的解读不无夸大的成分,但同样也表达了荣西对茶的喜爱和在日本传播茶的热情,由于荣西是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入日本的人,并且对茶道的理论思想作出了极大贡献,后人遂将荣西称为日本的茶神或茶师。[1]荣西之后,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起初在禅院中流行,后来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赏饮茶之趣,在日本兴起了举办茶会之风。根据《吃茶往来》(约为日本南北朝晚期或室町初期的著作)所记,当时高级武士修建了讲究的茶亭,在这里举办茶会。点茶献客之后,要玩一种类似于中国那种比茶味、比茶品的斗荼赌赛游戏叫“四种十服荣”。但当时日本茶的种类没有中国那么多,他们主要是猜测其中哪些是“本茶”(指拇尾茶)、哪些是“非茶“(其他茶),以定胜负。之后,“退茶具,调美肴,劝酒飞杯。先三迟而论户,引十分而励饮。醉颜如霜叶之红,狂妆似风树之动。式歌式舞,增一座之兴;又弦又管,惊四方之听”(《吃茶往来》)。但这种豪华的茶会被认为是“无礼讲”、“破礼讲”、是一种败坏风气的行为。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年)时,遂命能阿弥(1397—1471年)创立起在书院建筑里进行的“书院茶”,这是一种气氛严肃的贵族茶仪。之后又命村田珠光(1423—1502年)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珠光在继承荣西茶道思想的基础上把寺院茶礼、民间的“茶寄合”和贵族书院的台子茶相结合,并注入禅的精神,排除一切豪华陈设,形成了朴素的草庵茶风。日文中的“茶道”一词,就是由他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称 [1]与下文[2]同出自孙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此文为作者1994年12月1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有修订 为“茶汤”而已。

武野邵鸥和千利休等人对日本茶道道义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禅宗对茶道的影响很大,村田珠光、武野邵鸥、都信奉禅宗,可以说他们都是永忠、成寻、荣西一脉的传人。其中武野邵鸥参禅,借用禅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来茶人的榜样。[2]千利休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谛“谨敬清寂”改为“和敬清寂”,即将带有严肃意味的“谨”改为冲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强调“敬”,敬体现在茶道的礼法上,这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这种敬意后来逐渐被总结为[2]“四规”“七则”的茶道规范

茶道因为茶会的做法,沏茶技艺以及传承的茶事有所不同,形成不同流派,在日本多达三千流,各派各有自己的宗师“家元”。日本的[1]“家元”制度,均由长子继承父业,沿袭父姓,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如以千利秋为鼻祖的“千家流”,千家流的后继人又细分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的家元又分别以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休庵为三大本营,各自开展茶道活动。其中今日庵里千家流雨中国交流较多,几乎每年都派团访华并并表演

[1] 家元: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的家庭或家族。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核心形成的组织即家元组织。家元组织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

1、武家社会,如剑道、柔道等。

2、宗教界。

3、传统的文化技艺领域,如花道、茶道、歌舞伎、和歌、围棋等。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2]茶道艺术,北京也有里千家流派的同友会。受日本茶道启发,中国大力推广茶道文化,作为中国茶道的两大代表江西婺源和徽州茶系每年都会在海内外进行定期的茶道表演

如今,茶楼茶肆在中日两国已相当普遍。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出现品味高雅的高档茶肆。而在日本,茶肆的分布则更为广泛,相关数据显示,平均每500个日本居民中间就会有一家茶肆,如果不考虑妇女小孩,这个数字还可以缩小到200人。茶楼茶肆作为人们休闲、小憩甚至是商旅活动的场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受佛教思想影响,日本还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发明了茶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怀石料理(又称大名料理),这也是日本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中的又一大创新。

后记: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贾慧萱老师的《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日茶的履历表》和孙机老师1994年12月1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演讲稿。其中内容多有参考,二位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其中多有引用,拜读多遍之后,深感所学之贫乏以及做学问之艰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其中茶事往来颇多,所记之处旦有欠缺还请老师多加评点。原题在写作时曾设为中日文化交流之茶道往来,然翻阅书籍,难寻中国茶道遗存,贾慧萱老师曾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婺源茶道和徽州茶道,二者虽然也继承了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都以表演为主,从形式上远不如唐宋斗茶来的好看,有名无实,难入道、技之流。与之相比,日本茶道在不断吸收唐宋茶文化的基础上亦在不断发展,通过家元制度,日本的茶艺、茶技和茶礼都得到很好地传承。禅茶合一、和静清寂的思想逐渐成为日本民族性格的一大特点。从“四规”、“七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茶道的那份敬意和认真,反观中国茶道,缺少的不就是那份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么。除了有感于中日茶道的现状外,类似于“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等内容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日本的茶道能够形成发展至今,上述两点因素对其影响颇深。万法归一,我相信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日茶道文化的交流中,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他各个方面,“家元制度”和“日本的佛教文化”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第五篇: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一个人若身体缺钙,就容易骨质疏松,患上软骨病,立不起来。同样,一个人若精神没有支柱,就必然导致思想迷茫、萎靡颓废,甚至误入歧途、坠落深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深度解析了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共产党肌体健康的核心要素。

“钙”之于生命的重要就如同“理想信念”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精神的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关键论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强调,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这段论述,深刻诠释和明确表述了理想信念的具体内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遵循。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封建帝制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社会主义不能发展中国,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苏联模式也不适合中国,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理想信念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新优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善于亮明党员第一身份,理直气壮、大讲特讲党的政治信仰,真正使“四个自信”落地生根;常态践行“两学一做”,以坚定理想信念保证政治上清醒坚定,自觉开启“关心我请批评我”“爱护我请监督我”的党性修养模式,切实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常补理想信念之“钙”,选准“钙”源至关重要。只有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总开关”上形成思想自觉。要结合红色资源和改革开放实际,推动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三个自信”。同时,抓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教育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主观世界的改造永无止境,理想信念之“钙”需要常补不懈。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持续不断的监督,督促和推动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拓展了解干部的方式、渠道,健全考察考核干部的机制、办法,综合运用巡视、纪检、经济责任审计、信访等手段,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作风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提醒帮助,避免干部“走弯路”“走错道”。同时,注重了解掌握干部日常表现,近距离、多渠道、多层次地察其言、观其行,通过对干部的有效管理,引导干部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加强党性修养,补充理想信念之“钙”。

常晒太阳、坚持锻炼,才能促进“钙”质吸收。我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干部,引导干部在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实践锻炼、接受群众检验中促进理想信念的“钙”质吸收。坚持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健全完善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工作机制。坚持面向实践培养选拔干部,用实践标准锻炼和考验干部。坚持面向群众培养选拔干部,推动干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在服务群众中进一步强“筋”壮“骨”。

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就是靠精神之“钙”铸就的。共产党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更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

下载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道之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茶道--超星尔雅答案

    第一章习题 1 【单选题】 7、“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B ) A、张天福 B、吴觉农 C、陈宗懋D、庄晚芳 2 【单选题】 10、茶道中的修身之道,是指以茶为载体,融入( B......

    论茶道精神中的返朴归真

    论茶道精神中的返璞归真 我所认为的茶,一直以来代表的都是一种朴素、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经过历代文人墨客作为茶人的身份记录和阐述,使茶与人生境界、文化道德,宗教思想紧密......

    四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11-8 最贵的项链 ①店主站在柜台后面,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 石项链看。 ②她说:“我想(买卖)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猜 疑 怀疑)地打量着......

    三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碧得发亮。湖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垂......

    课内阅读理解及答案

    重要文段阅读题及答案 ☆《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p.3)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答: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

    目送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目送 》,完成第14-16题。(共14分)目送龙应台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

    现代文学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

    行测之言语理解及答案-典型习题2

    第三期 1.网络作为( )的新兴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同时,由于对其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大,因而网络总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垃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