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悄然、梦在红楼散文[精选]
须臾间便是沧海桑田—
潇湘妃子一生千泪,只愿还尽绛洞花主的恩,人说她苦但总是化作仙人了却凡尘,不必为凡世俗梦而葬下年华,她一生都太累,潇湘馆中婷婷女子也只能倚窗而叹。
只能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蘅芜君有了良人,却只能锦绣罗幕,无人怜惜。所爱之人只记得飘洒着枯萎的花瓣,今生短暂的缠绵,最美的回忆,串成悠扬婉转的旋律,只为祭奠花盛时,最绚丽的相逢。从不知还有个被遗忘在——-亘古的残梦的女子。她的幸福也只能是华丽空虚。
绛洞花主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含笑,即嗔视而有情。那有情下的无情不知伤了多少娇颜。
风华散尽,葬送倾颜!往事如烟,滚滚红尘,弹指流沙间。花开花谢,春来冬去,却未将思念带走。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雪落在树梢,枯干的枝条被装点成玉树琼枝,那美丽的景象,如临仙镜般美妙。雪落在原野,象给广阔的原野披上了晶莹的新妆,那雪白的颜色,如一层层厚厚的棉絮。雪落在江河,象给奔腾的江河撒上了冷凝剂,那千里冰封的景象,却无意欣赏,双膝屈地眼中明显的泪滴滑落,融开一处花韵,晕开几人情。
愿从此归去,等成十年漫长的打坐。放下红尘时,总明了曾经的情和爱,这分别也是最明了的结局。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转瞬间早已红颜尽改。
第二篇:读书笔记——梦忆红楼
梦忆红楼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本书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但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苍凉和无奈,却让人不能释卷,作者说自己是痴人,但此书却以格外清醒的笔调勾画着故事,描绘着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那事那人似乎仍活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惊讶,也让人警醒。它字字珠玑,似乎每一笔都附着千百句话,叫你倾听,叫你感动!
未读红楼时,只知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但到现在自己却有了不同的领悟,红楼梦故事讲的是一群人,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里面的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不过笔墨的多少罢了„„他们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书中提到的有七百二十一人,主要人物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性格各异。宝玉的痴傻和执着,黛玉的刻薄与忧郁,宝钗的圆滑和大方,似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爱情在一个家族利益面前甚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所以到最后宝黛悲凉的结局注定也是无法避免!也许,圆满的东西太容易让人忽略那些我们本该我们学会的东西,只有不圆满才能让我们知道成长的无奈与社会的复杂。毕竟红楼梦不是一个俗气的故事,它不是有着痴男怨女千篇一律的爱情小说,也不是有着大忠大贤的仁人义士的歌忠颂德,红楼梦不只是让人感到悲凉惋惜而已,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去反思去研究。
故事由一个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还泪的约定开始讲述,癞头和尚和陂足道人把一群痴男怨女转世投生,这其中就有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通灵玉和绛珠仙草,红楼梦前部分主要以平淡的笔调勾勒着贾府的奢华生活,在短暂的极盛中,一个个夹杂着爱恨情仇,生活琐事的故事依次上演,大都讲的是荣宁两府中奢华,腐败的生活琐事,凤姐在幕后主持日常生活,支撑府中的运作!第三回黛玉出场,两小无猜的故事开始上演,而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就是牵扯黛玉是老太太外甥女,陪同黛玉的贾雨村来到贾府认亲,故事开始从黛玉眼光让人看到了贾府的奢华,地位等级的鲜明,而袭人晴雯众丫鬟依次登场,故事也逐渐饱满起来,而宝钗的的进府,三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鲜明起来,王家,薛家,史家,王夫人,王熙凤,史老太君,史湘云,薛姨妈,薛宝钗构成三大家族的主要关系网。主要的利益纷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在底下暗潮涌动,毕竟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不能互相得罪,黛玉不在这三大家之内,必定是落得个凄惨下场,这也讲得通。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多诗词是通过海棠诗社的建立表现出来的,而海棠诗社的成立,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诗词的深厚造诣,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对女性权力的尊重。古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在作者笔下,黛玉,宝钗,湘云都是极有才之人,出口成章,满口锦绣,甚至香菱都是好学好问之人,反而此时不善作诗的迎春,惜春笔墨少起来,可以说大观园的女子们甚至包括宝玉在作者眼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对自由的渴望。人都是活的简单没有世俗的牵扯,但毕竟高楼之危却不在一时,蝼蚁的啃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表面上看似依旧光彩如旧,但蝼蚁啃咬隐没在黑暗里,漏洞虽小,却千疮百孔,足以让大厦顷刻倒塌。前半部分也不是没有提,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可卿葬礼的穷奢豪华,大观园的建造,足以让两府入不敷出,凤姐表面上装装样子,却不得不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背着上面外放银子,做些违法的勾当,王夫人邢夫人互相看不事顺眼,老太太权当没看见,就怕动了自己地位,都哄着自己才好。王夫人大事不管,吃斋念佛,平日事不关己,但却最会算计。贾赦为嫡长子却住在偏府,袭着官位,也是只享乐,忙着找姨娘,不问政事。贾政虽为官清廉,但他每年二百多两的俸银还不够贾府一个月的花销,还养了一堆清客,虽说文人雅士最喜欢被人恭维,但银子却如水般花出,还不知去路。其中前莺莺燕燕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不计其数。贾琏,贾珍,王字辈的,承着上辈的毛病,在外留恋尤二姐,三姐,弄得人家家破人亡。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没有太仔细读,只觉得宝玉糊涂了,被糊涂的骗了,比黛玉清楚地死还要可怜,他们是封建家庭的实验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但他们还是幸运的我认为,到最后即使不能在一起还落得个清楚明白,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红楼梦很长,人物很多,我却独独喜欢三个,宝钗,鸳鸯和晴雯。说起宝钗,更多人说她太圆滑,太做作,是伪善,而赞黛玉真性情。从表面上看,黛玉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反而时时计较。宝钗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包容也不容易计较;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可以说宝钗是一个世俗里的世外之人。而鸳鸯有着不同于其他家奴的心胸和风骨,在所有丫环侍
妾中,鸳鸯作为贾母的管事丫环身居高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头有脸的特殊丫环,不仅懂得帮助别人,而且懂得尊重自己。在整个贾府中除了平儿鸳鸯是凤姐最见理解体贴的一个知音。她被邢夫人逼着给贾赦当姨娘,死不屈服,削发明志,真是让多于她笔墨的袭人所不如,正如平儿的善良宽容与凤姐的雷厉风行互补一样,鸳鸯的心胸气概与探春的清明高远肝胆相照。晴雯精明能干、疾恶如仇,她的针织活在丫鬟中是出类拔萃的。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仅美丽而且有尊严。晴雯有自己的个性,她漂亮、泼辣、勃勃生机,没有丝毫的病态感,永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她努力维护做人的尊严,虽然是丫头,但她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她始终想要在那浑浊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作人的权利。对于晴雯而言,她最突出的性格就是身居奴才的地位却不会献媚主子、出卖自己,只可惜他们都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落得个悲惨结局。很多时候,读《红楼梦》,总喜欢翻开中间读,从海棠诗社一直读到史湘云醉卧芍药茵,中间多是欢喜,夹杂着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却无关风雅,读着也是轻松的,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 读完《红楼梦》,有人说曹雪芹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他只不过是被这些所谓的礼教压怕了,他的心逃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虽家徒四壁,但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当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还有什么意思。红楼是一本史书,折射出一个时代,但又终回到个人,归到本性,一切制度若抑制了人性,便迟早会被人们唾弃,所以说如果红楼在那个黑暗的背景下,真有个圆满的结局,也不会让现在的人那么爱不释手了!
总之,《红楼梦》毕竟只是曹雪芹的一个梦,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梦。在最后的日子里,虽然家徒四壁,但仍有这本书陪他走过十几年的日子,他用心浇灌,用笔滴注,字字含着血泪。而在现在,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清香,让众人沉醉,又让人清醒„„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得黛玉不是最后的暴病身亡,有可能是投湖而亡。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和黛玉最终没有在一起,也许,这种缺憾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样,也许就不会打扰到黛玉在我们心中的“仙女”的形象。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爱情是美好的,可爱情过后的生活,却依然还要继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从宝黛的爱情上来看,也许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们现在的爱情生活。轰轰烈烈,誓死不渝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靠着这份相互的欣赏与怜惜,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爱情在时间面前,怎么不低头呢?我们要做到的,也许是要把这份爱情,转化为生活中的亲情,才能让爱人之间的情感延续下去。生活,不仅关乎爱情,美好的爱情只能用来回忆,而最后的亲情,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也许就是让我痴迷,又让我感动,让我难以释怀的《红楼梦》教给我的爱情之道。
第四篇:红楼一梦 演讲稿
红楼一梦
现在的我们,有的追求青春,一纸《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我们疯狂过,追求过,也无悔过的青葱年华。有的追求爱情,一本《何以笙箫默》,我们会为里面痴情的何以琛感动。我依旧记得那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有的追求冒险,在座的多少人为曾经的《盗墓笔记》熬夜过,被曾经的小哥折服过,心中那个小宇宙是不是也曾经爆发过,想和他们一起探险,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而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小小的梦,它就是红楼梦。我记得我自己看完红楼梦的时候心中突然有这么一个声音在回响:“红楼一梦,梦醒时,泪以干。“
当初的曹雪芹,曾用:“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来形容自己的《红楼梦》。可无奈,除夕之夜,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红楼梦》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个遗憾,就像是维纳斯的雕像一样,她美丽,让人沉醉;同样她残缺,而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却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否认,如果当初曹雪芹把《红楼梦》亲自写完了,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猜想,那么多的回味,那么多的意犹未尽。如果《红楼梦》是完整的,那他还会不会是你心中的《红楼梦》呢?
回想中国古代的那些文人雅士,他们对酒当歌,吟诗作对,奉行儒道,有时又顽固守旧。在他们看来,《红楼梦》讲的就是一个“淫”字,是离经叛道的存在,所以《红楼梦》在当时的清朝来说就是禁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书中的“贾宝玉”就被作为一个典型。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科举,就喜欢和自己的丫头“鬼混”在一起,贾宝玉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丫头一起玩,“吃吃嘴上胭脂”。还记不记得他的经典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无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对《红楼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看待《红楼梦》,更像在看一本怎么看会落泪的悲剧的爱情故事,会被书中的故事影响,然后心痛落泪。我想问在座的各位,你会不会被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画面感动和陶醉。你会不会记起那个最会讨好林妹妹的贾宝玉,你会不会记得那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你一瓢来饮。”的誓言!我会心疼那个多愁善感的黛玉,永远都记得你葬花的一幕,你说过:“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你在葬花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知道自己最后会泪尽而亡的结局,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那小小的爱情没有结局,是不是就知道自己最后会忍痛把诗稿全部烧掉。如果说书中我最希望成为谁,我宁愿是那个可爱的史家大小姐,史湘云。记得她喝醉酒在山后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的场景。那时的她,手中的扇子掉了,手帕里包了一包芍药花枕着睡着了。四面的芍药花飞了一身,她却浑然不知,嘴里还时不时行着未完成的酒令,可爱的样子成为我心中那一抹温柔的触碰。
毛主席曾经这么评价过《红楼梦》:“《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你要不读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封建主义!”可见,《红楼梦》具有它独特的史学价值。书中看似辉煌的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大家一定都记得那首打油诗吧:“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就是这样的四大家族,在当时可以说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曹雪芹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家族之间处总复杂的关系,又把封建社会的特点巧妙浓缩到了书里,浓缩到了四大家族里,用一个“贾”家的兴衰,折射出一个封建社会的兴衰。他揭露了在盛世的表象之下隐伏的严重社会危机,“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遮不住从里面开始溃烂的脓疮。说明了当时阶级矛盾十分严重,那时土地和财富集中在贵族官僚手中,阶级斗争的严峻。
西方用一句谚语来评价莎士比亚,那就是:“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却说:“一万种人看《红楼梦》,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情怀。”《红楼梦》不仅是一本书,她更像一杯令人回味咖啡,甜美、苦涩、却又回味无穷。
第五篇:悄然的暗恋情感散文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七岁时还没有暗恋,那他一定现实的可怕;如果在三十岁时仍在暗恋,他又未免幼稚的可笑。也许,这个世界上最真挚,最洁净,最让人心酸的情感就是暗恋了。
暗恋没来由的发生,一颗单纯痴情的心在悄悄等待。这暗恋的种子一旦生根,加上外界环境的诸多因素必然发芽。而自己却无法扼制其繁茂。我想暗恋这东西一定是生活的捉弄。
默默的关注一个人,静静的期待一份可能永远也不会降临的恋情,不想让对方知道,也不想对世人公布。在皎洁的月光下,看得见对方若隐若现的身影,却摸不到对方飘动的衣袂;闻得着对方身上淡淡的味道吧,却不去依偎对方温暖的胸怀。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沧桑?
我曾喜欢上一个精致的女孩儿,她出色,自信,健康,举手投足间散发着青春对她的慷慨。有时喜欢真的是过于简单,就那么结结实实的喜欢上了一个人。而却将这份喜悦悄悄隐匿。羞涩的我是不会将这段感情表白的。因为,暗恋是成功的哑剧,说出来,就成了悲剧。只是静静期待一场奇迹般的偶遇,奇迹终是没有发生。其实,很多时候,她都会在。远远地向我走来,竟感到莫名的温暖,心咚咚的跳个不停。近了,忙伸出手去,打个招呼。或点头问好,或粲然一笑,心底的那缕柔情一波一波漾出去。或手足无措的拂拂头发,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到她和别的人在一起。尽管明明清楚地知道结局,却还是无法停止为她写诗。终于,我在单恋的旋涡中无法自拔。是啊,一个人的心中有另一个影子,哪里有空隙容纳其他。如今,就要离开这座城市,才忽然意识到要为这场虚空画上一个句号。
于是,在我青春河流里撒下的这些花瓣,已落花流水杳然去了。一场暗恋没有热烈,没有迂回,只有自己静静的演出。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泰戈尔说:“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诚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