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

时间:2019-05-15 13: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

第一篇: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

摘要:推进农村经济构建的稳步发展,需要与地域特征相互融合,全面展现出农村合作社存在的价值。制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合作社管理规划有一点需要注意,要确保措施的实用价值。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当中,农村合作社是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与此同时,该组织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农民自发构建。文章针对我县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深入全面的探究,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以资参考。

关键词:我县;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分析;建议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的直辖县,北隔长城和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在实施合理科学的农村合作社管理后,在2010年,阳高县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56146万元。与此同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农村合作社需要全面展现出其对于经济管理的重大价值,强化政府和农户间的联系,促使农村合作社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价值

1.1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脚步

发展农村合作社,能够提升农村产业化目标实现的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链能力,健全农业发展措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程序。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单凭借群众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还不能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学的把诸多分散农户相互连接起来,即,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成农户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为合作社成员奉献诸多智能服务,更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当中的价值。

1.2可以解决当前农业范围内存在的显著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目前农业生产方法仍旧是小规模生产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诸多成本,并且劳动生产率较低。与此同时,在现代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当中,服务体系缺乏完善性,并且仍旧处在分散性经营中,生产步骤与销售步骤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农产品质量与信誉若想实现统一,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科学技术含量较低、缺少增值能力,这会影响农业总体效益。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标准

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主要由农户与政府组织构造,然而政府和农户间却缺少服务性组织,这会影响每一项政策的准确落实。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构建的组织,借助发展农村合作社,可以把农民有效组织在一起,并且参与到市场当中,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准则,并且对保护农民权益有重大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借助构建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水平,抵抗市场风险。

2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济不再是集体生产的方式,而是制定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这种全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将每一亩田地划分到每一户中,农民需要独自耕种并且要自负盈亏。此种经营方法激起了个体农民的主动性,为农民奉献了激励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新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适当的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我国加入WTO组织和农业展现产业化发展,这样个体承包经营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法逐渐显示出诸多问题,其一:个体农户的生产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的生产资金投入,减低生产效率,不可以展现出规模经济所存在的价值;其二,个体农户在变换无穷的市场前,未能积极有效的应对,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根基非常弱,缺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顺畅。由此可见,我国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严重阻挡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此种状况下,健全的农村合作社能够针对上述状况实施优化,农村合作社可借助诸多途径找寻科技信息在有效的时间内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此规避农户在生产当中出现盲目问题。

3做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相关措施

3.1将专业社作为主力,综合社当成辅助

在国际上,一般会把农村经济合作社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经济综合合作社,另一种是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具体指购买、销售等为根本的合作社,譬如:欧盟及北美国家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综合合作社的具体职能是为农户奉献经济数据信息,和另外综合服务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经济模式隶属于专业合作社模式。参照目前我国小农户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当前实施的农村合作社需要把专业社管理方式当成主力,辅力是综合社管理方式,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才能够更好的取长补短。

3.2增强农村合作社间的相互合作

在当前构建的合作社当中,不一样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借助强化每个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实行全新农业合作经营方式,务必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应用土地流转渠道将土地更多的集合在合作社当中,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农民在土地解放出来。不一样的合作社借助强化生产经营合作,应用诸多模式实施沟通与合作,相互合作,补充生产与营销当中存在的缺陷,促使农村经济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走上致富之路。

3.3实施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为促使产品融入到亚洲甚至是国际市场,打开和其他国家交流的渠道。农村合作社需要实施国际化经营,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必须具备的准则。譬如:丹麦人口数是460万人,但却是养猪大国,此国家三分之二的猪肉都是合作社生产的,在1999年,猪肉出口数额到达了190亿克朗,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在丹麦最大的合作社当中,有3万余名员工、28个生猪屠宰场及7家熟食加工厂。此产业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猪户的经济利益,改善了其生活水平。

3.4积极构建联合社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社包含两个组织,一是基层社,另一个是联合社。联合社成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其一,积极为农户奉献社会化服务;其二,获得规模经济利润,社员联合构成基层社,然后再构成联合社团,其最为重要的完成目标是,获取经济利润;其三,为政府或者另外管理人员提出政策意见。譬如:阳高县在积极创建联合社后,就2010年而言,猪饲养量已经达到60余万头,比2009年提升了1/5的饲养量,由此,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升,生产积极性也逐渐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阳高县迈向更大发展空间。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合作社的丰富经验,我国家的合作社制度由原本三级转向二级。笔者认为,在经济和文化程度较为落后的农村,可在合适的时间参考当地农户的文化能力,实施基层社和联合社的双向模式,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促使合作社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节省合作社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经严丽,邓玲婉.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研究———以田东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6(03).[2]钟稳,刘胜权.关于阳高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调研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第二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建议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流动率也相对增加,本来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处于相对比较滞后的状态,尤其是面临如今信息技术时代环境下的网络技术要求,这也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校部分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还存在很多体制不够健全、方式不够优化的问题。本文就加强其管理工作进行相关的建议、讨论和说明。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管理意识;提升管理素质;宣传教育

0引言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工作任务较少,实际其管理意义重大,但是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档案管理工作未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只是将档案资料单纯地保存起来,并没有投入到实际应用中,未能发挥这些原始资料的额外价值,信息不能够流动,使得管理档案终归是废纸一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单一的数据存储模式终将会被淘汰,如今我们需要的是能提供额外服务的信息整合。本文先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几点问题开始分析,然后对具体的改善建议进行说明。

1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在校师生的个人档案管理,据当前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八十的高校在基本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都完成了既定任务,但是只是停留在基本的档案存储等表面工作上,并没有去深入挖掘资料的额外价值。且档案管理的制度往往不健全,在实际的档案查询工作中很难做到快速和精准,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对管理的实际用途未能真正了解,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网络化都达不到要求,相关的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也没能满足基本条件,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库房不够充足,很多较大或者系列性的档案归类都难以顺利进行。下面就几点存在问题进行相关说明。

1.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还停留在最基本的档案存放这种单一工作中,认为人事档案无非就是装订、归档、分类、标记等这一系列事务性工作,未能将档案管理与科研教学联系起来,也没想过档案信息能为学校创造何种价值,只要不泄露档案内容,不丢失档案信息就等于做好了这份工作,然而档案管理是能够为学校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档案管理这份工作不以为然,也很少过问,管理人员的态度不端正,缺乏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很多人事档案管理资料在归档和分类中信息不够完全,比如说有些学校就缺少了对高校内在职员工岗位的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档案有的放在档案室,有的存放于学生会档案部,这种交叉的归档方式很容易引起查询过程中的混乱,降低档案管理效率,给档案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还有的只记录了查阅、借出状态,但是没有归还的情况反映,这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丢失。因此要制定健全的体制并严格管理,规范制度。

1.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教职员工、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上级各部门都未能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所重视,很少会花精力在档案管理方面,也不会为其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导致高校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最基础的状态,不能够深入地展开其他工作。人员的限制很难推动工作效率的增强。同时往往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没有专职人员从事,这在人才基础上就不占优势,也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的这一尴尬局面。

1.4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

很多高校中的人事档案管理位置都是办公普通用房,还有的将楼顶、办公室底层、地下室等地方选址为档案库房,这些位置大多阴暗、潮湿,十分不利于档案文件的存放,还有库房的门窗都是普通门窗,起不到任何防盗防抢作用,这与档案室管理要达到的安全要求还相差很大。这种配套的硬件设施没有准备到位很难确保之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因此,在改进方案中,要选址合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对计算机等网络配套设备也要一并处理到位。

1.5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

受传统档案管理观念影响,当下很少有人能够注重其对档案管理额外价值的挖掘,很多高校也都还停留在纸质档案的存储和管理上,管理的重心还放在实体管理方面,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应用起来,对档案资料的处理还不能实现其动态化,也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纸质文件数字化,表现最接近电子化的就是在档案室中的电脑,多半就是用来打印文件而已,也无法进行对人事档案资料的查询和检索,这极大地限制了整体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开展。信息化水平低,也造成了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浪费,无疑也增加了劳动成本,为了有效确保在之后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其效率,降低其难度,加强现代化建设也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了。

2如何加强人事档案管理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几点问题,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漏洞,导致管理工作紊乱。第二是管理人员意识薄弱,不能领会到管理的实际价值,使得专业素质和专业工作体现不够,第三是缺少有关技术和设备,导致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难以提高。所以我们在加强其工作有效性的同时就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注重现代化建设,从而打造出更加完整合理的档案管理工作。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2.1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加强落实人事档案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要确保整个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将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有关的体制建立,可以参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根据该条例内要求并结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制度方案,对档案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提出相应要求,如档案的接收、传递、查阅、使用、核查、审核、归档等都要有详细的流程记录,防止因环节疏忽而导致档案原始资料遭到破坏等情况发生。档案工作者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专业素养,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去反映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内容,以此保证体制能够持久稳定运行。当然制度的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地修正,才能使得其更加科学有效,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独特性和个性化弥补其中的不足,从而打造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流程。

2.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管理优化的工作方式,要切实提高各个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上级领导要时刻关注档案管理现存问题和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并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给予支持和肯定,对投入人力、物力也不吝啬,大力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样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端正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认识,时刻关注人事档案内容资料,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人事信息,在高校内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要活动中提供人事档案采集的参考信息,以此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用,让档案资料能够切实作用于校内人事建设并表现出其前瞻性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要多去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学习活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具有基本的服务意识,做好档案的归档存储和总结调研。为高校发展提供更人性化的档案管理服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严守工作纪律,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工作操守等,不向外泄露档案资料里的秘密,做到业务技能和综合修养全面进步。

2.3注重现代化管理建设

现代化管理也是加强其档案管理工作建设的一大要点。现代化建设除了基本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水平提高外,还有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配备、档案管理的设备设施匹配等。有关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去做好这些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保证有充足的人员去管理每一项档案归档工作,还要建立单独的档案室存放档案。当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也要对应匹配,给予管理人员良好的办事环境,从而保证其工作顺利展开。还有管理软件的安装等,各个部门都能有一定的访问权限,并对档案内的资料进行设密处理,从而做到对档案资料的公开化处理,将资料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当然档案中的信息要设定访问人员权限,涉及隐私的内容要慎重处理。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传统的档案管理局限性打破,提供给档案管理更多的发挥渠道,为其创造更多的可能条件。将档案管理者转变成信息管理者,从而使得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靠拢,以此也能更加容易应对这个信息数据日新月异的时代。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有关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探讨中,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机制是确保整个管理体系稳定持久运行的基础,端正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思想,使其具备正确的管理理念,能够在基于挖掘资料额外价值的基础上保存信息,这也是体现管理工作用处的一大要点。注重现代化建设,并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实际管理模式中,打破传统守旧的管理方式,并融合进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处理模式,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准,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和教育,打造出既知晓基本的管理原则,又能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壮大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人员的队伍,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管理工作机制构建。今后,为了确保在高校各个单位中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其工作效率能够得到稳定提升,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也是我们主打的研究方向,为提高高校档案查询更好的服务水平,我们还将不断努力,进而为档案管理开创新纪元。

主要参考文献

[1]莫若琦,杨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153-155.[2]谭巧燕.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5):17.[3]王丽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4):156-157.[4]宋焕敏.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2006(2):29-30.

第三篇:合作社经济 论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马雪梅 【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核心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发展模式、产权改革、管理体系、法人治理、业务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

一、引言

自2003年试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了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然而,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始于1979年,迄今已有29年。农信社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年)

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国家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的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县联社。譬如,吸收农民入股,取消入股数量限制,按盈余对股民分红,建立县联社领导基层信用社等。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年)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首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次,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最后,按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

1规范。

(三)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这次改革要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开始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山西和江苏8个省市率先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3】。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不间断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演进后,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探索体制改革、改进经营管理、增强为农服务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信用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仍不够明晰

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近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实际上,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产权边界不清晰、产权监护人不落实等情况。尽管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验这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前进,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但这次试点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法人治理机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配 合。法人治理不完善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二是社员(股东)参与管理的机制都还很不健全;三是董(理)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职责不明确;四是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制衡和监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五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有效评价农信社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干预和控制导致农村合作基金会破产的事实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有干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内在冲动。因此,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只行使管理权而不干预农信社的经营是农信社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由省级政府管理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明确权责,减少管理层次,加强经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对农信社承担一定风险,并负责消化一部分历史坏账。而且,地方政府承担农信社管理的责任是建立地方金融监管框架的契机。

四、发展对策

(一)未来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历史经验来看,政府直接干预和参与农村信用社和银行,都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大根源。地方政府如果不退出这些金融结构,很容易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取款机。即便地方政府有着税费来源作为政府信用的保证,三农服务将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2.即使把一个地方的现有农村信用社全部改为县联社单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的地方,也要鼓励农民建立真正的意义上的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它是自下而上建立的,扎根于农村最基层。

3.将现有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县联社单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的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创建新的各种类型的竞争性金融机构。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作为向现代金融企业逼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除了向股东负责以外,还应该向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员工、存款人、借款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等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利益相关者这条主线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逐步树立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概念

农村信用社的目标不仅仅是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追求经济绩效、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利益和农村区域发展利益。

2.要充分界定政府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应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逐渐完善治理机制,是一个发展市场、减少计划控制和政府干预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培育和发展和市场有关的机制,如:明晰产权、制定经济法规、鼓励市场竞争等,对农村金融企业而言,就是要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利用,减少

政府干预,在提高所有权结构的多元性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外部治理的作用

在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中,当然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考虑所有相关参与,如要考虑众多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现实参与,在操作难度太大。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制度性的合约或市场型合约来维护。监管机构通过法律形式界定一个框架,建立某种市场秩序,并通过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农村信用社及其经营者,发挥外部治理的作用。

4.引进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五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

5.增大经营者持股份额

农村信用社的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农村信用社本轮改革前相比,已经实现改革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资本结构上有较大的变化,那就是经营者所持有份额大大增加,有利于对经营者的激励,使经营者的收入与资本利得挂钩,使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股东的激励更趋于理性。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发展经营管理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尤为艰巨。因而,尽快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都是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深入研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素,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确保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加强各项业务管理

强化贷款管理要积极倡导新的信贷管理理念,实行有效信贷管理方式,切实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强化不良资产管理农村信用社,要进

一步强化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工作,坚持不良贷款分账管理制度,对分账后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坚持专项考核,促进扩大清收效果;强化资金管理。

3.开发中间业务市场,拓宽创收渠道

中间业务一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一大薄弱环节,品种少、层次低,功能不健全。在以后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开发和投入力量,加快产品创新,完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多样化。

4.加快电子化建设

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由于信用社管理电子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加之人员素质还不高,存在收集信息不全面、不及时,处理信息水平不高。因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切实提高电子化水平,以尽快金融管理的信息化【4】。

五、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除了改革和管理的功效,还得益于发展创造的机会,而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宏观环境;得益于金融市场全方位拓展的行业环境;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的政策环境。这是历史给予这一传统机构解决自身重重困难和问题的空间。在这历史的空间里,如果把握住了机遇,一朝主动,步步主动;一朝被动,则永远被动。当然,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而道远【5】。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动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期

【2】边桂莉.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北方经贸,2006第10期

【3】程燕.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第9期

【4】黄培.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着力点.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第11期

第四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就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并在结合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建议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及人员缺乏较强的人事档案意识,未充分认识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存在不少机构及人员缺乏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人事档案的了解比较片面,将其认为是裁剪、装订以及保管等工作,缺乏对工作要求的认识,也对工作实施持以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所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往往被忽略,主要就是因为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

(二)缺乏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且未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单位为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得到明确,制定的规章制度也缺乏全面与完善;有的单位仅仅制定了档案的借阅制度,或者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制度,却受限于有限的管理水平,导致制度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制度化发展造成阻碍。

(三)人事档案管理缺乏充足的人员配备,管理队伍水平较差。档案管理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时往往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部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技能培训,其管理工作能力较差。而兼职人员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上因素均导致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未能得到快速建设与发展,档案管理的水平也较低,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四)人事档案保管不具备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相符的硬件条件。目前档案库房大多比较简陋,将普通办公用房作为档案库房的比较常见,也有单位将档案库房安置在地下室、底层或者办公楼顶,档案长时间在高温及潮湿作用下极易受损。库房的门窗也比较普通,缺乏较好的封闭效果,也不具备理想的防盗、防光、温度及湿度控制的作用,未进行完善档案安全保管设施的配置,与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五)人事档案缺乏较高的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是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仍然将实体管理作为管理的重心,未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加强人事档案的电子化建设。而部分人事档案室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档案目录打印的工具,未实现人事信息的查询及检索功能,也不能进行人事信息的有效处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使得统计只能依赖人工,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

二、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宣教,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首先应该从思想层面上提高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加强对档案工作现状及问题的了解;并且,给予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上、组织上足够的支持,提供充足的各方面资源,促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人事信息开发及利用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各项重大决策,例如人才选拔、人事制度改革等提供有价值的人事档案信息,并且确保档案信息的可靠性与前瞻性,从而使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人事档案信息中心,同时实现综合服务职能的提升。

(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实施。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人事档案管理在制度上有所依据,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合理与规范。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切实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联系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明确规定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例如接收、传递、保管以及查阅等。档案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实施。

(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积极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事业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人事档案部门的管理,根据档案册数的具体情况配备充足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要求档案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人事档案的各项工作,包括建档、归档以及档案的开发利用等。并且,针对人事档案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政策性严的特点,要求档案人员必须严于律己,切实做好自身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以及业务技能。此外,也需要凭借先进科技的应用促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合理与规范。

(四)加强档案保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事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独立的档案室,并且根据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进行档案柜以及必需防护设备的配备,保证人事档案保管的安全。

(五)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事业单位领导应积极听取人事档案工作一线人员的意见,选择适用于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促使人事档案信息化得以实现。并进行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对个人及部门设置相应权限,通过网络平台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了解,并进行合理公开,从而为人事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3(10):126+124.[2]王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7):248-249.[3]黄萍.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与完善[J].城建档案,2016(02):53-54.[4]田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07):148.[5]顾玮璞.浅谈做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06):223-224.

第五篇:石泉县劳务经济调查分析和发展建议

石泉县劳务经济调查分析和发展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9月初,县人劳局和县创业办结合全县农民增收5年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抽组专门力量,在15个乡镇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暨劳务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提出了今后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1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29万人。本次调查统计:全县有农村劳动力82253人。其中:男性49408人,占总数60%;女性32845人,占农村人口总数40%。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

1、年龄结构:16—25岁19734人,26-45岁43364人,46-60岁(女46—50岁)19155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24%、53%、23%。

2、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564人,中专技校1160人,高中文化486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75664人,分别占总数的0.6%、1.4%、6%、92%。

3、就业结构: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175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6%;外出务工3936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85%;本县从事非农生产(含本县转移就业人员)7088人,占8.62%;未就业(包括在校学生)4049人,占4.93%。

4、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情况:根据调查资料,4493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劳动力总数5.5%;未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77760人,占总数94.5%;3315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劳动力总数4%。全县还有2006人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是本县目前可输出的富余劳动力。

(二)劳动力转移输出情况

1、转移劳动力性别、文化分布:全县农村劳动力共转移4519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县内转移5832人,县外输出转移39361人,其中:男性24863人,女性14498人,分别占县外输出总数的63%和37%。县外输出转移中,初中及以下文化3482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4540人,分别占县外转移总数的88%、12%。

2、转移输出去向和地区分布: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分别为:省内输出8285人,省外输出31035人,境外输出41人,分别占输出总数的21.1%、78.8%、0.1%。输出地域为:长江三角洲7092人,珠江三角洲8564人,华北区10843人,西北区7528人,东北区1386人,西南区1973人,其它1975人,分别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18.1%、21.8%、27.5%、19.1%、3.5%、5%、5%。

3、输出行业分布:从事建筑业3978人,采掘业11796 人,餐饮及社会服务业9617人,工业9285人,商贸流通业3090人,其它行业1595人。占总数10.2%、30%、24.4%、23.6%、7.9%、4.1%。

4、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3879人,占

9.9%,其中,获得培训等级证书人数1314人,初级1160人,中高级237人。

二、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状况看,我县劳务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劳务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据统计,全县外出的劳动力中,务工者工资收入年平均达到9165元。2008年,县外劳务人员9个月创收2.7亿元,全年创收3.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加现金收入1646元,占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的61%。

(二)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16-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76.7%。在劳务输出人员中,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劳动力转移输出的主流。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

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三)外出务工人员趋于稳定,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外出务工1年以上为24742人,务工6—12个月的为9946人,务工6个月以内为4583人。分别占外出务工总数的62.8%、25.3%和11.9%。

(四)转移区域相对集中。从输出的流向上看,21%的劳动力实现省内转移,省外转移占79%。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和西北区等地区。占外出转移农民工的86%,占14%散布在西南、东北区及其他省区。

(五)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转移就业半径小。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8%,9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劳务输出人员情况看,高中及以上的454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4821人,高中以上文化劳务输出转移率达69%,初中及以下文化转移输出率仅为46%。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六)劳动技能低,劳动力转移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接受过技能培训人数少,外出转移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工业、餐饮及社会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仍是我县外出农民工求职的主流。其中共有15774人在建筑业、采掘业等职业中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行业,占到了劳务输出总数的4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三、今后劳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树立劳务经营理念,把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把劳务经济做活、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科学合理确定劳务经济发展规模。在制定本县劳务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中,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的主要基础数据,科学合理确定劳务经济发展规模。据测算,本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为5.3万人,现已转移劳动力45193人,其中县外转移39361人,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坚持数量稳定中略有增长,以技能培训带动质量稳步提升。建议发展规划中劳务输出人数以39361人为基数,每年增长1000人左右,到2012年达到45000人。

(三)着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技能培训。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全国50%的岗位要求熟练工,40%的岗位要求中、高级技能,本县新上企业的招工,也已显示出老板对熟练工的渴求。要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长远规划,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特别是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减免费培训,只要有能力、有愿望组织开展培训的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任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考核兑现、加大监管力度。培训形式坚持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考核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直接兑现资金;可以预先拨付部分资金扶持培训机构来开展培训;也可以学习先进地方的经验,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发放“定额培训券”,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拿“定额培训券”兑现资金。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本县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同时,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和实现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

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无疑是本县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在资源。

下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建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晋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2009年晋城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特别是第三季度,国民经济的一些指标出现回落,而比指标回落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金融危机......

    电子商务经济分析论文

    电子商务与网络决策有关。网络决策是指 一个决策者对与他人是否建立关系的决策,它被称为超边际决策,不同于决定买卖量的边际决策。 超边际决策是种"有" 与"无" 的决策,而边际决......

    农村社区建设意义和发展建议论文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社会公正的选择,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本文梳理了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并从动......

    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建议论文

    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行政秘书岗位工作为例,从民办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工作的现状问题,阐述了强化行政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强化行政管理工作......

    农业合作社经济管理思路分析论文

    摘要:农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之一。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群众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容......

    分析农信社日常管理工作_论文

    浅析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

    石化建设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分析和建议论文

    摘要:从进度管理的作用、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进度管理主要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更科学、更系统地管控工程项目进度,达到项目建设最佳目标。关键词:进度管理;进度......

    行政规章经济分析论文

    由波斯纳(posner)开创的法和经济学理论最先倡导对法律规则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用效益所体现和蕴含的理性价值反衬实存法律制度的缺陷,又在效益基础上构造适应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