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犯错后,家长给出的这3个反应,会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很直接,犯错了就打,其实这是不对的。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连我们受过这么多教育的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未经教化的孩子呢?
孩子犯错后,家长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因为在这时,他们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铭心。
1发生了什么事
不管多大的孩子犯了错,家长们一定要先要问为什么。
要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差,有时候是不能约束自己的。
我们自己都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孩子当然也有。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不问原由地对孩子发脾气,更应该静下心来听孩子解释。
从孩子的解释中,分析过失的性质。
看看是由于孩子无心所犯的偶然性过失,还是由于故意或判断过失造成的主观性过失。
如果是偶然性过失,父母要原谅孩子,并帮着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主观性过失,父母就一定要严肃认真,给孩子讲清楚过失所在以及危害,并要督促孩子改正。
之后再发生同类事件,他就会尽量小心谨慎,不让自己犯错,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2准备怎么办呢
既然错误已经发生,除了给孩子反应的时间以外,还得让他们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一位在医学领域有过十分重要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记者采访他: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意外:这和我幼儿时期母亲的教育方式有关。
记得又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我没抓牢,掉地上了,牛奶溅的满地都是。
母亲问询赶来,本来我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母亲走到我跟前并没有批评我。
她说:哇!你制造了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
哎!反正牛奶都已经洒完了,那么在我们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我听到母亲这样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了起来。
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今后无论什么时候,遇到这种事情,你都必须把它打扫干净,并把每件东西放到原位。
好了,我们开始打扫把,你打算怎么打扫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拖把,你想用哪一种呢?
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上面我们看到了,母亲问了一句“你打算怎么打扫?”这一句话有太多的内容了。
首先是“你”,就确定了这个错误是你犯下的。
其次是“打扫”也就是再告诉孩子犯下的错误要承担后果。
最后还有“打算怎么”,这个语气跟“你去打扫干净”完全不一样。
对于小孩子来讲打扫卫生这件事情可能还不会,所以要有父母带领着学习。
其次是给孩子一种暗示:你可以跟父母商量,虽然你不会,记住以后犯了错误,如果自己处理不了还有父母在你身后。
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学会了面对错误,以及如何处理错误。
3别轻易骂孩子
随便打骂、训斥孩子的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不小心把玻璃被打碎了,在家里面上窜下跳,邻居上门告状说你家孩子又把他家孩子给揍了……
总之一被惹毛,家长立刻大声呵斥,甚至动手就要打孩子。
受训斥被打骂大的孩子,心智跟普通孩子差别极大。
在高压之下,他们做事更多是为了不犯错或者迎合大人,所以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或者仇恨。
不容易对事物形成清晰的判断,看到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且记忆力也较弱,所以大脑相对而言会比较糊涂。
打骂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外界刺激,一些受打骂不厉害但是受过其他刺激的孩子也会时常糊涂,不当的刺激会让孩子思维混乱。
被打骂惯了的孩子要么会软弱无能,唯唯诺诺,失去自己的意志力。
要么越来越皮,成为“两面派”,当着家长的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无论孩子做错什么事情,家长先不要忙着打骂,大喊教育甚至动手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父母一定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将关注点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因为惩罚绝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勇敢担当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教育孩子不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来控制,学会走进孩子内心,与孩子内心交流。
第二篇: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对付孩子不是只有批评,这个爸爸妈妈都了解了,如今的孩子教育都开始转向“鼓励加油”教育,不是“批评指责”教育,然而太多的鼓励让孩子松懈,让孩子满足,适当的给孩子批评指责,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错至关重要。
【技巧】
一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亲子早教,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二是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方法】
一、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心所致;有可能是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这样家长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对孩子的批评会更有针对性,也让孩子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评。
二、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下时间:清晨、吃饭时、睡觉前。
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批评孩子不应在下列场合: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三、批评孩子之前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四、父母在批评孩子方面要形成“统一战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严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还沿袭着这一传统,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这样,当孩子犯错后,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识和改正错误,而是积极去寻求一种庇
护,寻求精神的“避难所”,他们甚至可能因此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一定要旗帜鲜明,保持高度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五、批评孩子之前可先进行自我批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犯错误,父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在批评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来一番自我批评,如:这事也不全怪你,妈妈也有责任;只怪爸爸平时工作太忙,对你不够关心等等,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会让孩子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批评,还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良好品质,一举多得,我们作父母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批评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
孩子犯错后,情绪往往会比较低落,心情往往也会受到影响,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应及时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以从语言上来安慰孩子,比如说些“没关系,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会知道怎么做”、“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重新再来”之类的话;也可以从行动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或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虽然他们犯了错,但家长还是爱他们的,也还是信任他们的,他们会对家长充满感激,也会
对自己充满自信。
第三篇:进入青春期,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看不起家长
进入青春期,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看不起家长
进入青春期,家长往往会感觉孩子像 “变了一个人”,他们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有人形象地比喻这种冲突是“青春期”遭遇“中年危机”。
在亲子关系剧烈冲突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看不起家长的人品或能力了,心理学把它称为去尊严化。就是父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孩子小的时候,是一位全能的战士,是一个内裤在外面的超人,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能力、学识的提高,他渐渐的发现其实父母也是普通人,内裤是穿在里面的,不是超人,所以这个本身就说明孩子们在成长、孩子们在进步,因此看不上或者轻视我们的父母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在故意放大我们的缺点和问题,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孩子们要变成成人,要独立自主,他不希望天天守着一位道德说教的家伙。
之所以家长会在这个时期出现被轻视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思想观念差距
亲子两代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中,由此而获得的社会知识、形成的思想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等到孩子成长,即使亲子两代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彼此在选择、理解、分析、判断信息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孩子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使得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的确极有可能已经超过了家长,这就使得部分孩子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父母不如自己,从而产生看不起家长的心理。孩子年龄特点
“看不起父母”这一行为表现与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特殊阶段有密切关系。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主意识增强,开始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因此,在和家长沟通观点、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不再会像小学生那样,一味地听从家长安排和全盘接受家长意见。而且,青春期孩子出现激素水平上升、情绪激烈化等特点,当遇到与家长意见不合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冲突和情绪波动,结果出言不逊伤害了家长。亲子沟通不良
家长时刻关注着孩子的生理成长,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变化,更没有依据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地调整亲子间的沟通方式。
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易怒,容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而由此产生的忧伤、困惑等复杂情绪又都希望通过与人交流得到宣泄、理解和帮助。然而,这些需要却常常不能在父母这得到满足,甚至还会因此而受到来自父母的批评与指责,这使得孩子一天天成长,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正是两代人思想观念的差距,孩子在青春期的复杂心理,加上彼此间缺乏有效的心理沟通,使得双方内心的不满得不到及时化解,才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明白孩子们成长的规律,或者我们真的承认自己在生活当中的确在知识能力方面,在逐渐的落后于我们的孩子,那我们就会平复情绪了,我们就会慢慢的接受这样的一种冲突背后的真正原因。建议
孩子长大,父母的爱也要调整 1.改进观念逐渐消除焦虑
孩子日渐长大,他们的世界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家长如果不及时学习则会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满足不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就会被孩子看不起。而家长也必然会对孩子超出自己观念接受程度的行为而惊慌失措,震惊焦虑。
其实,家长的知识观念来自于过去经验,用过去的经验教育现在的孩子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因此家长自己要善于学习改进观念,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不断增长的独立意识与自尊心。2.掌握沟通技巧切忌唠叨
亲子交流要注重尊重与倾听,不要急于给出评判,发表不同意见时,不妨先跟随孩子的想法,听听他的理由和分析,再慢慢地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互相交流、探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独立判断与取舍。亲子交流切忌唠叨。孩子最讨厌的唠叨有:
(1)小事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尽量让孩子作主(2)翻旧账。没有人喜欢被揭疮疤,这最容易引发孩子反弹(3)否定孩子。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会更想反抗
(4)引发孩子的罪恶感,如:“我们为你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这些唠叨造成的压力,都容易使孩子用看不起父母来保护自己。3.表达关爱尊重其独立判断力
父母爱孩子需要表达关爱,但要尊重青少年的独立判断与自主行动的需要。例如妈妈担心孩子着凉却被儿子说 “好土”,其实妈妈不妨在这些事情上随孩子,让行为的自然后果教育他:他自己着凉了,下次就会注意;如果怎么穿都不会着凉,表示他体质好,你也不用烦恼。只要是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行为,你可以表达你的担心与关怀,但一句就够了,然后尊重他的选择、判断。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你的关怀,也明白你无意压迫他,就不会因为嫌你烦而看不起你了。孩子长大,父母的爱也需要调整,在孩子不耐烦时,不妨坦诚地告诉他:“我已经习惯这样为你担心,突然要改,真的不容易!”
所以当我们真的能够去理解孩子,并真的去征询孩子意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制定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计划了,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博瑞智家长教育由中国著名教育家董进宇博士于2001年创立,专注家长教育16年。致力于解决孩子叛逆、厌学、无法沟通、不懂感恩等青春期问题!
第四篇:孩子犯错家长只讲八句话
孩子犯错家长只讲八句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总会让家长很棘手,而有些家长在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倒是想尽可能的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而不再犯,但却不懂得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近日,记者看到一位家长针对此问题,给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特拿来与广大读者。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记者看到这位家长建议,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圆弧齿轮泵。
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导热油泵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这个环节家长唯一要做的是守住“不伤害、不妨碍”的底线。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最好是一二天之后,问他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家长操太多的心了。
第五篇:这些教育方式会让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抑郁!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泼开朗,但是经常有一些孩子,本来还挺乐观的,可是慢慢地,就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抑郁,甚至不爱与人交流了,其实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母教育孩子们的方式不对,会让孩子变抑郁的,下面毕老师来为大家介绍4种会让孩子变抑郁的教育方式,欢迎大家阅读。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都时候,都会将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从而来批评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两个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如果经常拿孩子们做比较的话,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变得不自信,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其实是会留下阴影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多多鼓励和认可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觉得他也是优秀的。
父母都认为孩子们“玩物丧志”,因而总是不同意孩子们“玩耍”,还强迫孩子们长时间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这样做非但对孩子们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还会让孩子失去乐趣,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经常感到不开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天性里就喜欢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玩耍,孩子可以从玩耍中得到很多乐趣、增强想象力和交际能力,这些是书本中所学不到的。建议家长们不要阻止孩子玩耍,让孩子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学习。
孩子都会有小情绪的时候,但是很多父母都特别讨厌孩子哭闹,孩子眼眶里有眼泪打转的时候,父母就会马上呵斥“你不准哭,憋回去”,的确,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们会十分焦虑,但是在宝宝情绪低潮的时候,家长们不应严厉地指责孩子“不许哭”,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诸多情绪就会压抑住,有情绪不能吐露,逐渐变得消极不自信。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尽情哭出来,哭完孩子心情就会舒服多了。
很多父母忙着工作和事业,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缺乏陪伴,也有很多父母都把时间花在了手机上,对于孩子的陪伴越来越少。孩子们还小,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是最强的,这时候父母们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的,不至于让孩子因为缺乏爱和安全感而消极抑郁。爱他就多陪陪他吧!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有点小抑郁,那么该怎么办呢,下面毕老师为大家介绍2个方法。
1、多带孩子们去野外玩玩
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抑郁是一种不良情绪,它会让孩子们形成人格的缺陷,治疗抑郁最好的方法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像花儿,小树,蓝天,都能让人心情愉悦,带孩子们去野外玩玩,孩子们内心的抑郁就会慢慢消散,而天真美好的笑容就能重新挂在脸上了。
2、满足孩子的小愿望
孩子们都是很单纯,你给他一颗糖,他就会开心地和你做朋友,同理,当孩子抑郁的时候,你只要满足他的小愿望,他很快就能开心起来。作为父母,应该要清楚孩子的心情和喜好,当发现你的孩子不开心的时候,不妨给他买买他喜欢的礼物吧,这样就能让他的抑郁慢慢消散。
/写在最后/
孩子还小,千万不要让抑郁影响了他的一生,父母可千万不要让孩子患上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