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利用传阅读题及答案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 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参考答案
4.A(先掌握句子大意,“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 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遇贼武仙县”是 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CD;“坚利”的是衣甲,所以才让“锋镝不能人”,排除B。)
5.B(选项中词语,没有降职之意)
6.D)(“梗直”“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不对,“也凶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错)
7.(1)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省略句、“中国”、“故事”、“以”、大意各1分)
(2)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 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片”、“遇”、“捐躯”、“逮”、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县人。父亲曹谏,考取明经,官做到右补阙,后因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改任崇仪 使。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为人慷慨而有节操、大志。父亲曹谏死后,他以荫补殿前承旨的官,后改任右班殿 直,又被选为部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想求得财物。关南一 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曹利用痛恨契丹,便愤愤不平地对 皇帝说:“他们若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契丹** 说:“后晋感激我,送给我关南一地,后又被周世宗夺取,今天应还给我。”曹利用说:“后晋人把地送给契丹,后周 人又把地夺回,对此我大宋朝不知道。像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之类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们皇帝是否同意,至于割地的请求,我曹利用根本就不敢向皇上报告。”契丹估计不能使他屈服,便定结和议,曹利用带着和约归 国。后被提拔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契丹派遣使节来宋朝访问,便命曹利用慰 劳接待。
宜州知府刘永规用残酷手段治理部下,有个军校利用部众对知府的怨恨,刺杀刘永规,发动叛乱,攻陷柳城 县,包围象州城,又分兵攻取广州,整个岭南骚动不安。皇帝对辅佐大臣说:“先前司天监占候说应当用兵打仗,朕就担忧远方守将不行,会引起边远地区的灾祸,如今果然如此。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可任命 他做广南安抚使。”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遏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 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岭南平定后,升任引进使。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 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 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 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他因此遭受祸患。但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无罪而死,天下人都说他冤枉。
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完成后面问题。(13分)
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3分)
颜色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分)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2分)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东西不辨,数字不清,时间不准。
小题2:本段中先说家人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显示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一句。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再次证明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小题3: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第②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起承上启下作用。
小题4:这两个词都是反语(1分)。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1分)。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1分)
小题5:没有差不多这个人(1分)。作者为他立传是为了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劣恨性,希望人们能养成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这里学生能用短语来提炼。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小题3: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这里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这里两个词都是反语)。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
小题5: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第三篇:曹世叔妻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略。妾昭得以愚朽,身当圣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祉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余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B.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C.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D.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中有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秦汉以后,“侯”是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之间亦尊称“侯”,犹言君。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他们都是因揖让而有天下。“唐虞”,也指尧和舜的时代,古人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C.“典坟”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相传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之坟;“五典”是指传说中的上古的五部典籍,现已亡佚。“典坟”指从三坟中出土的上古的五部典籍。
D.“三让”是古代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亦谓之三让;周太伯让位于季历之事,也称三让,后人称为盛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昭的丈夫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
B.皇帝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令她作赋写颂。
C.班昭死后,她的十六篇文章被她的儿媳编成集子,命名为《大家颂》。
D.从班昭回答皇太后的话中可以看出班昭谦虚诚恳,对皇室忠心耿耿,崇尚谦让、廉洁的高尚品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3分)
(2)永初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3分)
(3)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4分)
参考答案
4.D(“拒而不许”中的“而”表承接关系,可知“拒”处不可断开,故排除A选项;“于今日”为介宾短语后置,不能与“加”断开,故排除B选项;“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如”表假设,置于句首,“如”前应断开,故排除C选项。)
5.C(“典坟”是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各种古籍。“三坟”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五典”是指传说中上古的五部典籍,现已亡佚。)
6.C(《大家赞》为班昭儿媳所作,不是文集名)
7.(1)(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的事业)完成《汉书》(的编撰)。(得分点:“竟”:完成。1分;“蹱”,继承。1分。“踵而成之”若译为“继续(或接着)完成《汉书》(的编撰)”也可得分。)
(2)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因为母亲去世,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想准许,问班昭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译为:把这件事拿来问班昭的看法)。(得分点:“以母忧”;因为母亲去世。1分;“乞身”:请求退职。1分;“以问昭”:省略句的翻译,“以之问昭”,1分。)
(3)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出发前一夜就捣米储食;到千里之外去的人,出发前三个月就储备干粮。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得分点:“适”:到……去。1分;“宿”:隔夜,前一夜。1分;“虫”:古代泛称动物。1分;“何知”:“知何”,知道什么。1分)
参考译文
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的事业完成《汉书》的编撰。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到邓太后临朝时,班昭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由于班昭对国事勤勉,朝廷特封她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曹成后来官至齐王相。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后来,朝廷又下诏叫马融的哥哥马续在班昭之后继续完善《汉书》。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因为母亲去世,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想准许,问班昭对这件事的看法。班昭于是上书说:“皇太后陛下自身具有完备的美德。扩大了唐虞的政治影响,广开言路,广泛听取意见。采集狂妄的人不达事理的言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主意。我班昭能够凭愚笨的能力,遇上圣明的皇太后,哪能不忠心耿耿,来报效朝廷万分之一的恩德?我听说谦让的作风是最大的高尚的品德,所以古代的典籍都称赞它,神灵也会降福给谦让的人。从前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之位,一起离开了本国,天下的人都佩服他们的廉洁高尚;太伯为了让君位给弟弟而离开国家,孔子称赞他三让天下,是用来光大彰显美德在后世扬名的举措。《论语》说:‘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的人,对于处理国家事务还有什么困难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让的真诚,它(的效果)是极深远的。现在四位国舅能坚守忠孝的节操,主动辞职归家,如果用边地的不安定为理由,不同意他们辞职,今后若有小小的过失掩盖今日谦让的美德,我实在担心他们推让的美名第二次就得不到了。根据我的见识所能达到的地步,因此冒着死罪竭陈我愚昧的想法,我自己知道我的话不值得太后采纳,只是以此来表示我小小的诚心。”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了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各自归家。
班昭写了《女诫》七篇,它对妇女进行教育很有帮助。……马融认为《女诫》很好,叫妻子女儿学习这部书。……班昭七十岁去世,皇太后也穿上素服表示哀悼,还派使者监督料理她的丧事。班昭写的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共有十六篇。她的儿媳丁氏把班昭的文章编纂成集,在集子中还写了一篇《大家赞》的文章。
第四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战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案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 7.语言描写 议论
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略
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
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第五篇:《宋史·曹彦约传》阅读答案解析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汉阳阙守,檄摄军事。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知汉阳。
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迁湖南转运判官。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荼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世传连禽元砺。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递以元砺解江西。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江西来争功,不与校。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久之,以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
理宗即住,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馆,从之。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
(选自《宋史·曹彦约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 秩:官阶、品级
B.环地千里,莽为盗区 莽:茂密
C.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寝:搁置
D.握兵者归咎于财寡 咎:罪过、过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B.正言,职官名,宋初有左右正言,主掌规谏。
C.奏议,“奏”意为“陈奏”,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D.致仕,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彦约以军功任汉阳知军。他本是文官,因汉阳缺少守城的军官,朝廷让他代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他凭守卫汉阳的功劳担任汉阳知军。
B.曹彦约用计谋平定盗贼叛乱。他担任湖南转运判官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等相继起事,曹彦约秘密请求罗世传消灭李元砺,最终此地**被平定。
C.曹彦约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他在消灭罗世传这个盗贼时功劳不小,但当时江西官员来争抢消灭罗世传的功劳,曹彦约没有与他们计较。
D.曹彦约后期不愿担任较高官职。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时,他极力推辞,不接受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5分)
(2)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5分)
参考答案
10.B(莽:广阔的地方)
11.C(“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错误,“奏议”既指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条列其是非,也指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12.B(“曹彦约秘密请求罗世传消灭李元砺”错误,是罗世传秘密请求曹彦约帮忙消灭李元砺的势力)
13.(1)曹彦约回到长沙,不久,又出来督战,残余的盗贼都被平定。(“未几”“悉”平”各1分,句意2分)
(2)曹彦约全部拿出本部门储存的粮食减价派人卖出,买卖减免商税,百姓依靠这些来渡过难关。(“粜”“蠲”“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考中淳熙八年(1181)进士。曹彦约曾跟随朱熹讲学,历任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县令,他为乐平县知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曹彦约为澧州知州,还没上任,薛叔似为京湖宣抚使,就召用曹彦约为主管宣抚使司机宜文字。汉阳缺守臣,朝廷传檄文让他去主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曹彦约因守卫汉阳的功劳被提升两级官职,担任汉阳知军。
嘉定元年(1208),皇上下诏征求意见和建议,曹彦约上封事,升为湖南转运判官。这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起事,桂阳、茶陵、安仁三县都被攻破,周围一千里的地区,大致是盗贼的地盘。曹彦约到攸这个地方来督促漕运的事,人心才安定。罗世传一向和李元砺有矛盾,这时罗世传就秘密请求去消灭李元砺来报效国家,曹彦约就列出赏赐的规格告诉罗世传,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又给罗世传钱一万缗用来犒赏他的军队。罗世传就俘获了李元砺。曹彦约回到长沙,不久,又出来督战,盗贼的余部都被平定。
罗世传自己认为自己有功,就把李元砺扣留在自己手中以便得到重赏。曹彦约对他说不应该在赏赐的规格以外又有其他要求。这时池州副都统许俊在吉州的龙泉驻扎,用很多东西贿赂罗世传,以便与他交结,答应超越赏赐的规格给他转当官的资历,罗世传就把李元砺押送到江西。胡榘担任右司的官职,想让罗世传担任各地峒丁的统帅,把江西、湖南驻守的军队全部撤掉,曹彦约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胡榘不高兴,然而罗世传始终是凶暴乖戾,不肯走出自己的根据地。曹彦约秘密派罗九迁为间谍,引诱胡友睦,答应给他重赏,胡友睦就杀了罗世传。江西来争夺功劳,曹彦约不同他们计较。曹彦约被提拔为侍右郎官,因右正言郑昭先上书不同意提拔曹彦约,所以朝廷没下达这个任命。
过了一段时间,曹彦约被任命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利州知州。关外缺粮食,曹彦约把利州路转运司储存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减价卖,他还劝说人们互相帮助,免除劳役,对来做买卖的人免去商税,老百姓依靠这些才渡过难关。当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能行使他手中的权力,反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奉承他。曹彦约因为蜀地边境各机构并列,掌握军队的权力不统一,稍有小警报,各机构就纷纷上奏议论,管理财物的人把怨恨归于兵弱,掌握军队的人把过错归于财物少的情况,就写成了《病夫议》,把它进献给朝廷。当时朝中的议论对曹彦约的话不以为然。
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1225)曹彦约入朝奏对,劝皇上讲究学术,防备那些受到亲幸的人。恰好皇上下诏征求意见,曹彦约上封事,曹彦约又推荐隆州的普通百姓、一向精通史学的李心传,请求授予李心传一个小官职,把他安排在史馆,朝廷同意。
不久,曹彦约兼任侍读。很快升为礼部侍郎。他被加官为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读。曹彦约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官职,他极力推辞不接受。以华文阁学士的身份转为通议大夫退休,他被赠为宣奉大夫。嘉熙初年,皇上赐给他“文简”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