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中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感情。
3、以李白的思乡之情作为主题进行归类积累。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客中作》。
2、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4、过度: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诗人的另一种感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小学教学 设计 网www.xiexiebang.com-更多精彩教案)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三、精读品味,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生反馈:你读懂了哪句,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
2、四人小组合作互学。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4、回归整体(生自读全诗-----指名赛读-----指导背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总结全诗: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二篇:客中作教案
《客中作》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美”字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内容,读出作者的豪迈性格。
2、以“美”“醉”为例,让学生掌握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汉字楷书字形的美观书写。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
1、请学生齐读诗歌。
预设:能读整齐,但是读不出诗歌的韵味。
2、教师取首句引出下一环节。兰陵美——酒,被你们读成了白开水了,怎么读出酒的“美”,我们还要先从“美” 字入手。(引出第二环节)
二、品味诗歌,以诗促写
1、何为“美”?(出示金文大篆)
羊大为美,古人多以羊为食,羊肥而肉美,所以 “美”字意为„„(味道好:色香味俱佳)
如果“美”字用到人(老师)的身上,意思就必须要发生变化,否则后果很严重,所以“美”字又衍生出„„(好看;高尚美好)
2、如何写得“美”?
“美”字的含义我们大致了解了,那么你们可会写“美”字? 预设:同学一定发笑,认为老师小题大做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板书“美”字,教师做比较品评。
落实:宋体“美”与楷体“美”书写略有差异,我们通常书写的楷体字上下结构的汉字以稳为佳,就像向上搭积木,底盘越大,整体感觉越稳当。所以要想把“美”字写得美,我们应该这样处理:(2)教师示范书写
以此类推,诗中的“盛” “客” “是”在结构的处理上都应注意上下比例的处理。
(3)学生临摹字帖中本诗上下结构的字(48页)
(4)教师巡视点评:大家的书写效果,怎一个“美”字了得!
3、我们刚刚写了很美很美的“美”字,诗人李白则在他乡兰陵喝到了很美很美的酒,诗中可写出了此酒“美” 在何处?(1)学生发言 预设答案:香气宜人:郁金香
酒具华美:玉碗盛来
色泽透润:琥珀光
(2)请学生读出这兰陵酒的美醉感觉 学生读,教师也可以示范
兰陵 “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3)教师追问:难道好酒就美在包装、色泽和香气吗?美酒终究还是品出来的滋味。诗中可还写出了此酒美在何处? 学生讨论后发言 明确:能醉客
(使宦游在外,客居他乡的游子沉醉其中,忘记思乡之情。)(4)补充比较其他写漂泊异乡的诗词后,教师提问: 同样是写身居异乡的诗词,本诗在情感有什么不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州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李中《客中寒食》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 《江外思乡》
预设:少了一些离家在外的忧愁,更多的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4)有感情吟诵诗歌,读出兰陵酒之美,读出诗人李白的豪放之性情。
4、分析落实上下结构字形书写的处理方式
(1)兰陵美酒能醉客,错把他乡作故乡。怎一个“醉”字了得!那么,我们又怎么来从结构合理的角度来书写“醉”字?
学生讨论发言后,请两个同学板书,再请其他学生点评。明确:两者相争,我们做到不偏不倚。(可以现场举例)(2)教师板书示范“醉”字的美观书写。(3)学生临摹字帖中本诗左右结构的字。
三、提高鉴赏
楷书书写可以做到工整又美观,是特别适合我们学生的一种字体,也是中华书法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楷书这种字体,我们今天再来欣赏一下草书的《客中作》书法作品。(字帖93页)投影展示草书作品《客中作》,请学生谈谈鉴赏感受。(感受到行云流水之感即可)
三、结束语
兰陵的美酒醉了李白,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美观的书写醉了我们,让我们借《客中作》领略到汉字之美。在此乘兴作诗一首:(投影出示)
兰陵美酒醉李白,忘却何处是他乡。美观书写诗中悟,巧用诗歌在汾阳。
第三篇:客中作教学设计
《客中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客中作》。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客中作》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兰陵:在今山东枣庄。
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浸酒,浸后酒色金黄。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2.作品译文:
兰陵的美酒散发出醇浓的郁金香味,用晶莹的玉碗盛来,闪烁着琥珀般的光彩。主人殷勤劝酒,客人尽情欢醉,不觉忘记自己身在异乡为客了。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第四篇:信客教案设计
《信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与词义。
2、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受信客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品质的品格和敢于奉献的精神,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做一个敢于奉献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2.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三.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课;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黑板、粉笔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因离上海比较近,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由于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
(三)文本感知
1、生字词
(1)注音:唏嘘(xī xū)噩(è)耗 呵(hē)斥 诘(jié)问
伎俩(jì liǎng)颠沛(pèi)文绉绉(zhōu zhōu)吊唁(yàn)连声诺(nuò)诺 猝(cù)然 昏厥(jué)
(2)释义:穷愁潦倒: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风尘苦旅: 比喻旅途劳累辛苦。
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连声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表同意)。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生死祸福:人生的出生、死亡、灾祸、祥福,有涵盖人生世事的意思。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
2、为文章四部分以信客为主语加四个小标题。
全文脉络:信客做信客的缘由——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3、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信客有什么品格?
①信客的苦: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
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②信客的品格: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信客的品格: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厚道、恪尽职守、通达事理等。
4、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多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的。“奉献者终究会赢的敬爱和怀念。”信客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合作探究
1、写信客前,为什先写一个老信客?
通过写老信客,交代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一是路途艰辛,二是强调职业道德——“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导,同时,他的惨痛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文中重点写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的事情。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五)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质朴而典雅
句子:“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
词语:“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满脸戚容”、“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典雅又精炼。
2、警辟而又畅达 ①比喻句:“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回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泪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②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个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2 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六)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志铭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七)教师小结
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既要给予那些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应有的信任、尊敬,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诚信无私、宽以待人、默默奉献。
(八)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文化苦旅》。(2)摘抄有关诚信、奉献的成语、名言。
(九)板书
信客
↓ 余秋雨
苦
↓
诚信无私、宽容厚道、任劳任怨〃〃〃〃〃〃 呼 吁 诚 信
↓
尊敬
第五篇:客中作原文及赏析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词全文如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前言】
《客中行》诗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注释】
(1)客中:指旅居他乡。
(2)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3)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4)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5)但使:只要。
【翻译】
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才不管这里是我的故乡还是异乡呢。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