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3: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

第一篇: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

导语: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家对便利出行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从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提出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方向在于交通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以期能从拥堵疏导角度为交通管理人员在拥堵控制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控制;拥堵疏导;交通管理

1.引言

城市交通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交通问题俨然已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它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调查统计表明[1]:在拥挤状态下的能耗是最优状态的2倍。如果一辆汽车在7 km/h和88 km/h之间加减速1000次,那么其燃料消耗比匀速运行时多消耗60升,对于货车则多消耗114升,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的分析,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拥堵,现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交通拥堵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2]:

(1)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时,将一般道路拥堵长1 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 min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对首都高速公路将交通拥堵量(拥堵长度×持续时间)在15 h99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日本道路公团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定义为:以时速40 km/h以下低速行驶或反复停车、启动的车辆连续1 km以上并持续15 min以上的交通状态;

(2)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将车速为22 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堵车流;美国芝加哥运输部定义道路交通拥堵为:30%或更大的5 min车道占有率所对应的交通状态;美国德克萨斯运输部提出交通拥堵的定义:当出行时间超过在小交通流量或者自由流的出行环境下正常发生的出行时间、产生较大的延误时的交通状态,当这个延误超过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界限时,称为不可接受的交通拥堵;

(3)我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 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 km的状态。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给出的定义就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心理感受。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与危害以及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方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1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从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当斯定律表明:新道路的建设降低了出行时间,但同时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

从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交通拥堵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而言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从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节假日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2.2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

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最直接的危害是使出行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从而造成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汽车的低速行驶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使得交通事故增多,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会引发交通拥堵,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给大家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总的来说,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

(1)交通拥堵使得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由交通拥堵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给大家带来极大不便。《2010我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发布的50个城市上班时间中,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 min,其次为广州48 min、上海47 min、深圳46 min等;

(2)交通拥堵使得车辆尾气排放增加,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据北京市环科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轿车的车速由20 km/h提高到50 km/h,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减少50%左右;

(3)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据我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估计,北京市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为每天4000多万元,每年高达146亿元,就全国范围而言,损失大约为每年1700亿元,降低了社会总体经济福利水平,每个人在拥堵期间由于拥堵所花费的额外时间和费用增加。

2.3 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其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由此,各国政府部门与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控制方法。

(1)国内外治堵政策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对城市交通的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瑞士等地交通拥堵治理经验由为丰富,总结国外拥堵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如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便利,降低了私家车出行量;二是加快城市交通基础配套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根本上降低出行率。

根据国外的治堵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交通情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制定了一系列治堵措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获得部分成效。首先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在交通拥堵治理研究中起到领先带头作用,上海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北京、广州相继在2011年和2012年开始实施小客车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通行。2008年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投入运营,是我国首个采取高架桥式的快速公交系统,2012年广州BRT正式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就达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至2020年底二氧化碳人均减排27%的目标,效果显著;最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道路拥挤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手段,通过征收道路拥挤收费能促使一些在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入非高峰时间行驶[4]。

(2)城市交通拥堵控制策略

按照控制区域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局部控制和系统控制两类[5]。局部控制是通过优化局部交通资源提高该区域的交通性能,但局部控制可能会导致其他区域交通性能的降低。Troutbeck等[6]、Harwood等[7]、AL-madani等[8]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此类。而系统控制方法将交通网络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整体交通性能的提升,然而交通系统内部的拥堵交通流演变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且随交通区域的增大,交通系统内的变量增加,使得控制难度增加。Yang等[9]、Lo等[10]、Gao等[11]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系统控制方法。

按照控制时间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静态交通控制策略和动态控制策略两类[5]。静态控制策略主要通过对道路的渠化,降低交通拥堵传播的速率、延缓拥堵传播。静态控制策略的缺陷在于缺乏灵活性,而交通流具有时变的动态特性,因此单一的使用静态控制策略对控制交通拥堵是不够的。动态控制策略则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实时性、临时性交通控制,常见方式包括交叉口信号控制、转弯禁限和交通诱导等。动态交通控制与路网交通流时变动态性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拥堵状况。但是就目前对动态交通控制的研究仍然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在分析交通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菱形控制策略来实现交通拥堵的消散控制。

3.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大城市,我国城市具有人口多、密度大、路网密度低及混合交通严重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上不可盲目硬搬他国经验,需结合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制定切合的拥堵疏导方式。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拥堵范围扩大,拥堵交叉口及路段日益增多,拥堵程度越来越严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 h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高峰时段延长。中心区东西向东风、中山路交通走廊,2000年白天12h交通量为34.7万辆,比1996年29.2万辆增长了19%。南北向过江桥隧2000年31万辆,比1996年22.9万辆增长了35%。

(2)行驶速度越来越慢,拥堵时间延长。在我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速度已经下降到12 km/h,在市中心,机动车时速更是只有(8~10)km/h。交通拥堵发生的高峰时段在于上下班时段和节假日出行,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为早上7:00-9:00以及下午17:00-19:00,这段时间交通出行量大,交通拥堵严重。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北京的早高峰已从早上7点提前到早6点40左右,并一直持续到9点30分左右。

(3)中心城区拥堵最为严重。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区道路交通的紧张局面主要出现在中心区,尤其以内环线以内和内环线边缘外侧地区的道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而城市外围地区道路交通情况较为稳定,运行秩序较好。其他大城市区中心城区拥堵也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

4.结语与展望

笔者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界定、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的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必将引起广泛重视。现阶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以支撑城市交通的需求,未来城市交通拥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同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更倾向于精细化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道路交通流的拥堵规律,以路网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拥堵交通流的疏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调查报告(2003版).[2]朱灿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3]芦娟,郑国华.从国内外治堵经验看解决长沙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1,(7):18-20.[4]吴毅洲.基于TDM的城市交通拥挤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6):77-80.[5]袁绍欣.城市交通拥堵传播机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第二篇:申论城市交通拥堵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还靠“组合拳”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居住得更好。”如今城市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圆梦之所。然而,我国部分城市发展进程虽快,但“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却令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

本应予人幸福快乐的城市,如今却被交通拥堵的顽疾折磨。究其原因,应当是部分特大城市建设之初缺乏科学规划所致。这些地区公共交通没有随着城市扩大而与时俱进,路网不完善导致微循环不畅。而近年各地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更助推拥堵问题扩散全国。“治大国如烹小鲜”,面对交通拥堵的复杂难题,我们唯有采取多种措施,以“组合拳”疗治顽疾。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应协调城市规划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心区域规划不合理,必然造成局部负荷过重。北京摊大饼般城市扩张模式,将城市生活区、办公区等功能区都集中于中心区域,极易引发严重交通拥堵。为此应系统梳理中心城内的城市功能,将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疏散,有效缓解中心区域交通负荷。同时,应统筹制定交通政策和战略,对道路、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统一规划。对城市土地科学规划,保证未来交通发展形势变化的需要。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建设是一剂良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小汽车无序发展、过度使用,加剧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宁波市通过“一动一静”的公共交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由此,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应开展公交优先实施情况审计,确保公交优先落实到位。通过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对现有交通建设进行整合,完善路网建设,提高出租车、地铁等的使用率。同时要做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停车信息化建设。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还要辅以行政、经济手段。交通管理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拥堵的作用。所以辅以行政、经济手段治堵不容忽视。要制定合理限制购车政策,但同时应保证市场正常需求。征收拥堵费需要细则,可分时段收取,给交通拥堵区域居民一定优惠,要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既要保证收费透明,也要使其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辅手。

缓解交通拥堵时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只有通过城市合理规划,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辅以行政化、经济化手段治理好城市拥堵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交通顺畅,才能切实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第三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法课程论文

成绩

XX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6—2017

学第二

学期)

2017年

06月

18日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

纵观国内外交通发展进程,大城市之所以产生交通拥堵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交通运输服务供不应求和管理技术水平不足。因此,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采取增加交通供给与引导交通需求并举的措施,双管齐下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在交通供给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状况下,治理交通拥堵应运用先进的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疏导好已经产生的交通流量,从而减轻交通拥堵的程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

拥挤;

对策

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命脉,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第二大热点。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及堵塞现象,加上城市车辆数目的急剧增长,车辆与路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城市道路系统的构成1.1

道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章附则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解释:“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包括车行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隔离带、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跨河桥、隧道等构筑物和已经征用的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道路建设用地。

1.2

路段与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通分为路段和交叉口两部分。路段是道路的基本部分,路段上的车流不受分流、合流和交织流的影响,车辆运行特征为连续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构成平面交叉,平交路口分有信号灯控制和无信号控制两种控制类型。

2.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城市交通总量增长与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不平衡

与城市人出行相关的交通工具、特别是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由1978年的158.87万辆增加到2007年的1.4亿辆,其中以私人汽车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面对交通工具的快速增长,城市根本无法以相应的速度铺设出供车辆行驶和停放所需的道路面积,直接造成城市交通供需失衡的尖锐矛盾,这也是引起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2.2

城市形态与现代交通的矛盾

我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多为单核团状结构、成片发展,步行是最基本的交通方式。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缓慢发展状态中,自行车交通成为城市人的主要出行交通方式,自行车是一种慢速交通方式,它的合理出行半径大约是5.6km/30min,因此,密集、紧凑的空间结构形态是首选的城市扩展形态,而以机动车为主体的现代交通机动性强、速度快,适合于远距离出行,小汽车的出行速度可达50km~80km,合理的出行半径大约为40km。近20年我国城市形态的扩展大多以现状建成区为中心四面扩散,即“摊大饼”式发展,单核、团状的城市形态与现代交通手段技术特征的矛盾导致了一系列的交通问题。

2.3

城市道路系统的先天性缺陷

我国对城市道路的传统认识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城市街道与西方城市广场具有相似的功能与意义。自宋代起,古代城市建设采用市井制,街道既有交通功能也承担了社会公共交往的职能。在慢速交通状态下,交通与公共活动的混合具有相互促进的意义,这一传统的惯性思维一直沿袭至今。虽然在1949年之后,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开始接受前苏联的经验,以棋盘式大方格网(路网间距为600m~1000m)的道路体系来改造城市固有的道路体系,这一低速道路网成为我国城市近50年来城市道路网规划的“蓝本”与“沿街布置商业”的中国传统相结合,其结果必然导致城市交通以慢速、低速为显性特征,城市公共活动与城市交通交杂、混合,不符合现代汽车交通的技术要求。

2.4

城市扩展区道路不合理连接制造了交通瓶颈

以机动车交通为基础的大片扩展区与以传统交通方式为背景的城市旧区随意拼贴,使城市旧区与城市扩展区之间形成了新旧“结合带”,不同交通流量道路的对接产生了交通瓶颈,导致了城市交通体系的失衡。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形态与现代交通技术的矛盾、道路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和城市不合理的扩展导致了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和交通拥堵。

3.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对策

3.1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善路网规划

鉴于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过小的现状,首先应从道路基础设施入手,通过新增或改造城市道路,改变城市路网稀、人多路少的局面,要加快旧城道路的拓宽改造力度,消除断头路和卡脖子路段。尤其是一些尚未完成绕城公路建设的城市,应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将绕城公路建设完成,使过境车辆绕城通过,不必穿过市区,从而减小市区交通压力。

3.2

将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应当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通系统发展模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路从注重发展速度、用地规模和人均用地指标转向注重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形态。以公共交通网络和道路网络共同作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在总体规划上创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谨慎地对待传统的功能分区观念,创造均衡、配套的社区发展模式,保持中心区和各个地区的功能多样化。

3.3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交

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时候,应当着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比重,合理确定各种车辆的发展比例和速度。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对城市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形成公交主干网与次级线路相互配合的网络体系,弥补许多新建小区和新发展地区无公交线路的空白,使线路布局合理,站点设置科学。

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是公交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出路和选择,是一种运营成本低、服务质量好、效率高、易于实现的交通解决办法。巴西库里提巴市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世界闻名,库里提巴现有72km公交专用路组成的骨干快速公交系统,其上运行着二铰接公共汽车,载客量270人,线路运输能力可达16000人以上,每小时运送速度30~40km,被誉为路面

“地铁”。库里提巴公共交通承担了全市出行总量的68%,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的交通问题。

3.4

科学管理,缓解交通堵塞,向管理要效率。

(1)

采取交通限制措施,如:在市内中心区路网较密但路面较窄的路段设置单行道;实施车牌号码为单、双号的车辆隔天分别出行的强制措施等。这些管制措施无疑会减小交通量,促进道路畅通。

(2)

交通信号灯由点控制到线控制乃至平面控制,改变原来的一个路口一个信号灯的线性控制,从而提供最优的信号灯时间分配,使该路中驾驶员的总的时间延误和停车等待次数最小。

(3)

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并将整个市区的交通指挥联网,合理调节交通红绿灯的通行能力;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建立一支疏导交通的机动队伍,随时处理交通堵塞。

(4)

坚决取缔非法占道,还路于交通。健全交通法规,依法加强交通管理。

3.5

加快停车场的建设

停车场建设要和土地开发相结合,制定出土地开发与停车场建设的连带关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停车场建设市场。如澳门市规定高层大厦必须配建停车场,否则工程不予验收;高层大厦自建的停车场可以按规定对外开放收费,以弥补社会上泊车位的不足等。

3.6

逐步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

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结束语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城市运行效率的消极因素,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消除它对城市的负面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的生长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任何抑制和消极的方案都不可取,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城市交通满足城市生长、发展的需要。

2.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交通拥堵是系统障碍的表现,解决方案必须是全局的、整体的。

3.交通拥堵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人责无旁贷,必须规范个人的交通行为。

参考文献

[

1]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7-18.[

2]

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12.[

3]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4-25.[

4]

晋美俊,霍耀中.中小型城市交通状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6,32(23):19-20.[

5]

林震,杨浩.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综合运输,2002,1

[

6]

张奎福.城市交通与公共交通[J].世界城市交通,2002,1

第四篇:城市交通拥堵结课论文

城市交通拥堵规划与发展

韦杰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桂林 16204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城市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交通设施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却远远跟不上发展,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交通拥堵不仅造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多功能衰退还会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阻碍城市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增加居民出行成本出行时间从而影响工作效益;抑制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生活活力大打折扣进而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交通拥堵导致事故增多,而事故的发生又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时车辆只能低速行驶,频繁停车启动在增加汽车能源消耗同时增加了尾气排放量也制造了噪音。

关键词:交通拥堵 城市交通规划 空间布局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ivate cars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daily life in the city traffic demand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facilities and correspondingly, traffic planning and traffic management is far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traffic problems, traffic congestion is the most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traffic congestion not only.Du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recession, also many functions of political culture caused deteriora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most direct impact to increase the travel cost of travel time residents can affect work efficiency;inhibition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life vitality greatly and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Traffic congestion;cause more accidents and accidents exacerbated traffic congestion;traffic congestion when the vehicle only at low speeds, frequent parking start increase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the exhaust emissions also make noise.Key words:Traffic jam Urban traffic plann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前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就成了困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问题,由于城市交通需求量急剧增长、交通需求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相应的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规划及管理方面难以与之匹配,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交通拥挤就是最直接体现,同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亦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城市为什么会产生交通拥堵呢?一般来说有以下的原因:

1、城市定位不周,目标趋同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定位为引导发展的主要方针,也是城市长远发展谋划的指标。从这个角度看拥堵是因为城市规划、性质、功能太过超前<或前瞻性不足>,国际化追求过于盲目,造成定位不周。主要体现:a、某些城市为最大利益化,对消费需求、竞争环境、市场资源等条件考虑不周,盲目攀比;b、受城市传统观念影响,对城市本身作用发挥及任务承担的空间范围重点领域给忽略了。

2、城市规划不合理

从城市规划布局上看,许多城市以单中心或双中心为城市结构,城市的政治、文化及经济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这就易于造成中心区域人口过于密集,交通流量过大的现象,同时也易于引发城市的环境、能源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发展;b、城市本身没有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作支撑,全是居民区及产业区的分化,这便易于形成交通峰。

3、设施不够完善,管理也不是很科学

a、许多城市历史街区的道路比较狭窄,新建规划不够超前,功能产业过于集中,致使很多设施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相适应,难以疏解;b、城市面积有限,停车位过少,需求往往大过于供给;c、道路规划缺乏足够的前瞻性,使道路远远承载不了目前的交通流量或未考虑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出现。

4、车辆消费需求不断增多,市民交通意识不足,占用了大量的道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有车一族,每年车辆提增速度只增不减,造成了道路负担不断地加重;某些市民不清楚交通规则,混入其它车道,引起混乱。

当然,有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有问题的解决。解决方案如下: 1.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经济活动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促使城市空间由传统的单核心向多中心演变,而单中心空间布局已不再适应日益多中心化的城市地域。早在1933年的时候麦肯齐就提出了多中心理论,他指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的主要商业区为城市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核心会充当成长中心的角色直到中间地带被填充,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新的极核心又出现,乌尔曼对多中心理论进行了完善,并提出了影响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边缘城市模型证明:在满足该模型假设的城市中不管商业活动初始状态如何都会自发地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多个截然分开的商业中心的形态格局。

多中心城市空间理论(大都市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mnller,他认为在大都市地区(除衰落中的中心城市外)的外部郊区中形成若干小城市,经济活动、环境、交通网络的内部区域化使得他们形成各自特定的城市地域,再由这些地域组合成大都市地区。而其他诸多学者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心城区功能高度集中,交通不堪负荷过重的人流物流,自然会产生多中心城市布局来解决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过大的设想。随着土地开发以及旧城改造的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及用地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次级中心开始兴起、城市空间布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结构向组团布局发展。而城市空间布局影响交通网路格局,2.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变化。这样原有的出行强度及出行发生点和吸引点就会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出行的强度、出行方向、出行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变化,原有的交通平衡被打破直到新的交通平衡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使用强度、混合发展强度等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尽量减少居民跨片区的长距离出行及实现就业与居住之间的平衡布局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多中心空间布局的支持者认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比单核心更能吸引居民远离拥挤的市中心;而家庭和企业也会周期性地调整空间位置来实现居住——就业之间的平衡,可以将城市的交通总量分散在较广的区域来实现缩短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目的。我国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在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在面对单中心带来的交通拥堵、人口高度密集、环境恶化等困境时大都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设想,希望通过CBD、卫星城镇的建设等手段在市域范围内构建多中心来缓解单一城中心带来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案例:

日本的东京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是采用大力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方法。目前,东京市的地铁网络在轨道交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城市的轻轨与地铁交织形成的轨道交通网历程达2355公里,覆盖了整个东京。每天承载东京市运送量的86%,运送旅客次数达两千多万人次。137J其中在规划设计的合理配置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备方面东京的轨道交通可以说是日本大都市轨道交通经典案例。除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日本东京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式还有:修建环形路、搭建立交桥、设置迂回路、加设车道拓宽道路、发展综合公共交通枢纽站等。东京都中心区的交通枢纽站有三个主要部分:市区内部的电车地铁之间的换乘、市区与郊区的地铁换乘、新干线等综合换乘体系;有些车站的出口可以直接通达大型商场、娱乐设施以及报货大楼,这样既可以避免人流的二次拥堵还可以缓解路面的交通压力。此外一些城市采取在市郊建设大型停车场,方便郊区居民通过换乘公共设施的方式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除了这些措施之外还采取扩大道路建设来调整交通需求;严格执法、加大对违章车辆的处罚力度也是东京能够保持交通畅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本的东京尽管道路比较窄,人口和车辆密度都比较高,但是在早晚高峰期也较难见到道路堵死的情况,即使堵车也是行驶速度较为缓慢而已。

参考文献:

李兰冰.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陈学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 林飞.我国大城市交通拥挤对策及关键技术研究 陆化普.21世纪中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篇: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对策分析

描述:

【摘 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从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提出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方向在于交通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以期能从拥堵疏导角度为交通管理人员在拥堵控制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控制;拥堵疏导;交通管理

1.引言

城市交通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 的增长,交通问题俨然已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它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调查统计表明:在拥挤状态下的能耗是最优状态的2倍。如果一辆汽车在7 km/h和88 km/h之间加减速1000次,那么其燃料消耗比匀速运行时多消耗60升,对于货车则多消耗114升,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 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的分析,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拥堵,现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交通拥堵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时,将一般道路拥堵长1 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 min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对首都高速公路将交通拥堵量(拥堵长度×持续时间)在15 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日本道路公团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定义为:以时速40 km/h以下低速行驶或反复停车、启动的车辆连续1 km以上并持续15 min以上的交通状态;

(2)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将车速为22 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堵车流;美国芝加哥运输部定义道路交通拥堵为:30%或更大的5 min车道占有率所对应的交通状态;美国德克萨斯运输部提出交通拥堵的定义:当出行时间超过在小交通流量或者自由流的出行环境下正常发生的出行时间、产生 较大的延误时的交通状态,当这个延误超过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界限时,称为不可接受的交通拥堵;

(3)我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 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 km的状态。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给出的定义就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心理感受。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与危害以及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方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1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从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 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当斯定律表明:新道路的建设降低了出行时间,但同时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方式的 交通量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

从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 堵的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交通拥 堵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而言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从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节假日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2.2城市交通拥堵的危害

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最直接的危害是使出行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从而造成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汽车的低速行驶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使得交通事故增多,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会引发交通拥堵,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给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 影响,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总的来说,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

(1)交通拥堵使得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由交通拥堵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给人们带来极大不便。《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发布的 50个城市上班时间中,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 min,其次为广州48 min、上海47 min、深圳46 min等;

(2)交通拥堵使得车辆尾气排放增加,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据北京市环科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轿车的车速由20 km/h提高到50 km/h,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减少50%左右;

(3)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估计,北京市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为每天4000多万 元,每年高达146亿元,就全国范围而言,损失大约为每年1700亿元,降低了社会总体经济福利水平,每个人在拥堵期间由于拥堵所花费的额外时间和费用增 加。

2.3 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其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由此,各国政府部门与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控制方法。

(1)国内外治堵政策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对城市交通的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瑞士等 地交通拥堵治理经验由为丰富,总结国外拥堵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如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便利,降 低了私家车出行量;二是加快城市交通基础配套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根本上降低出行率。

根据国外的治堵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交通情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制定了一系列治堵措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获得部分成效。首先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在交通拥堵治理研究中起到领先带头作用,上海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北京、广州相继在2011 年和2012年开始实施小客车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通行。2008年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投入运 营,是我国首个采取高架桥式的快速公交系统,2012年广州BRT正式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就达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至2020年底二氧化碳人均减 排27%的目标,效果显著;最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道路拥挤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手段,通过征收道路拥挤收费能促使一些在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 入非高峰时间行驶。

(2)城市交通拥堵控制策略

按照控制区域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局部控制和系统控制两类。局部控制是通过优化局部交通资源提高该区域的交通性能,但局部控 制可能会导致其他区域交通性能的降低。Troutbeck等、Harwood等、AL-madani等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此类。而系 统控制方法将交通网络看成一个整体,图像识别算法注重整体交通性能的提升,然而交通系统内部的拥堵交通流演变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且随交通区域的增大,交通系统内的 变量增加,使得控制难度增加。Yang等、Lo等、Gao等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系统控制方法。

按照控制时间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静态交通控制策略和动态控制策略两类。静态控制策略主要通过对道路的渠化,降低交通拥堵传 播的速率、延缓拥堵传播。静态控制策略的缺陷在于缺乏灵活性,而交通流具有时变的动态特性,因此单一的使用静态控制策略对控制交通拥堵是不够的。动态控制 策略则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实时性、临时性交通控制,常见方式包括交叉口信号控制、转弯禁限和交通诱导等。动态交通控制与路网交通流时变动态性相符,在一定 程度上能缓解拥堵状况。但是就目前对动态交通控制的研究仍然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在分析交通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菱形控制策略来实现交通拥堵的消散控制。

3.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大城市,我国城市具有人口多、密度大、路网密度低及混合交通严重等特 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上不可盲目硬搬他国经验,需结合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制定切合的拥堵疏导方式。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存在以 下特点:

(1)拥堵范围扩大,拥堵交叉口及路段日益增多,拥堵程度越来越严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 h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高峰时段延长。中心区东西向东风、中山路交通走廊,2000年白天12h交通量为34.7万辆,比 1996年29.2万辆增长了19%。南北向过江桥隧2000年31万辆,比1996年22.9万辆增长了35%。

(2)行驶速度越来越慢,拥堵时间延长。在我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速度已经下降到12 km/h,在市中心,机动车时速更是只有(8~10)km/h。交通拥堵发生的高峰时段在于上下班时段和节假日出行,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为早上7:00-9:00以及下午17:00-19:00,这段时间交通 出行量大,交通拥堵严重。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北京的早高峰已从早上7点提前到早6点40左右,并一直持续到9点30分左右。

(3)中心城区拥堵最为严重。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区道路交通的紧张局面主要出现在中心区,尤其以内环线以内和内环线边缘外侧地区的道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而城市外围地区道路交通情况较为稳定,运行秩序较好。其他大城市区中心城区拥堵也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

4.结语与展望

笔者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界定、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的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这一 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必将引起广泛重视。现阶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以支撑城市交通的需求,未来城市交通拥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政 策,同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更倾向于精细化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道路交通流的拥堵规律,以路网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拥堵交通流的疏导策略。

下载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交通拥堵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问卷

    1.请写明本人居住所在地,如XX市XX区 2.你对禁摩的看法是? A.赞成,摩托车污染大阻塞交通 B.反对,摩托车方便出行 C.无所谓,我家有车还可以坐公交 3.你平时外出选择哪一类交通工......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措施 摘要: 针对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蔓延现状,选择三个代表城市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交通拥堵形成原因,并对比分析其采取的治堵策略。首先从城市规划、交......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学者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含义、原因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详述了国内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国外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且......

    城市交通论文

    080124226 张小磊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交通的现......

    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分析 一、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摘 要:近些年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由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日益显现,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道路具有非排除性和......

    城市交通拥堵态势动态预报[五篇范文]

    城市交通拥堵态势动态预报、 组员:史可正、刘尔辉、张弘、廖新桥、马晓琪 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交通拥挤,有时或由于道路交通流量超过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引起......

    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分析与应用 作者:魏雪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它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