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5 13:0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

第一篇: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

宿舍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社区、宿舍等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从群体心理学角度,把宿舍作为一个宿舍群体来看待,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将有助于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一、宿舍群体及其形成过程

(一)群体的概念

在日常词汇中,“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或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本文所指的群体,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群体。形成群体的人们,他们各自原来的个性全部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心理,无论是感情还是思想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些聚集群的人们形成了一种状态,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

(二)宿舍群体及其形成过程

宿舍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影响,高校后勤对宿舍的管理的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大学生入校宿舍的分配不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模式,由院系指定安排宿舍,而是可以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宿舍。这就使得宿舍又有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成员的形成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宿舍管理的难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绝大多数的宿舍成员见能够形成上文所描述的心理群体,我们这里姑且称为宿舍群体。宿舍群体的形成可分为五个阶段。

1、散乱期

此阶段为刚刚入学时期,宿舍成员刚刚组合在一起。由于各个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环境,甚至不同的民族,存在着文化差异,在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方面存在着差别。此时,成员间的交流仅仅局限于礼貌性的问候和事务性的传达,此时每个人的交流重点还在于老乡和以前所熟悉的同学之间,彼此在心理上都被化为陌生人。此阶段大概发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2、宿舍群体形成初期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散乱期,宿舍成员之间对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点方面都有了大体的认识,彼此都在试探着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此时,伴随着辅导员以及学长学姐们的教育引导,以及集体活动的举办,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不断地增加。在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心理认同方面也在不断地趋同,此时宿舍群体逐渐形成。此阶段,宿舍成员之间会逐渐形成彼此共同的爱好,寝室之间共同交流的话题也会逐渐增加。

3、分化期

经过大一第一学年的交往和磨合,寝室成员对彼此间的性格、优缺点、价值观都有了较清晰地认识。此时,成员间就会出现分化的情况,一方面是寝室内部的分化,性格更加相投,兴趣爱好更加接近的几个成员可能关系会更加紧密,会一起吃饭、上课、出去玩。这样,就会出现寝室有若干小团体的局面。另一方面,寝室成员的交际范围或者生活重心会从大一期间的以寝室为重心逐渐转移到寝室外部,寝室成员会有更多同寝室以外的朋友。这就造成了宿舍成员之间的生活节奏不太同步的问题,特别是有了男女朋友之后,会更加的脱离宿舍的生活节奏。此阶段,在寝室中,跟更多成员之间有交流的,将会成为寝室的群众领袖。

4、矛盾爆发期

经历过半学年左右的分化期,寝室开始进入矛盾爆发期。由于当前的“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比较普遍,他们很多人都把寝室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场所,都希望寝室其他成员能够顺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另外,此阶段,彼此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会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寝室卫生打扫,水电费的收缴,公共设施的使用等使矛盾激化,甚至出现宿舍内部打架等现象。在这个阶段,处理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成为了辅导员重点关注的方向。这个时期,又会出现一批要求调宿舍的同学,与散乱期不同的是,此阶段的同学情绪大都比较激动,但是调宿舍的念头大都属于气头的话,态度不坚决,经过辅导员的教育劝说都会打消念头,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缓和宿舍矛盾方面,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宿舍群体已进一步形成,集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5、融合期

经过分化期和矛盾爆发期,一般在大三左右就会进入融合期。经历过前一阶段的正向冲突和辅导员的教育,以及各自的反省,寝室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刻,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寝室群体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寝室群体正式形成,到毕业前期,寝室群体的心理认同感会达到顶峰。此时寝室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也从宿舍人际交往专向了党建、就业创业等其他方面。

(三)宿舍群体的特点

首先,自觉个性的消失。在一个宿舍群体内,无论原来各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一个集体这个事实,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其次,易于接受暗示。在一个宿舍群体内,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这是因为宿舍群体中的个人实际上处于一种催眠状态。最后,宿舍群体还具有匿名性。

三、针对宿舍群体特点,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

(一)加大新生宿舍管理力度,促进新生良好习惯养成。

开学前两个月正是新生宿舍群体的混乱期,宿舍的群体心理都在刚刚开始融化的时候,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宿舍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上,做好寝室同学之间感情的粘合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新生宿舍展示等活动,快速增加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加速宿舍成员之间的融合,快速度过混乱期,增强新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少调宿舍事件的发生比率。

(二)注重宿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寝室氛围

首先,做好宿舍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即制定好寝室相配套的各种制度规定,使寝室成员必须服从于寝室管理规定。其次,要把各种寝室规定外化于行,比如,要让寝室每个成员意识到主动打扫寝室卫生,不影响他人休息,不沉迷于游戏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最后,要把寝室文化内化于心,形成寝室群体的集体认同感。此阶段可举办“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加速优秀宿舍文化的形成和群体心理的形成。

(三)加强宿舍长队伍建设

一名合格优秀的宿舍长对于宿舍群体的形成,对于优良宿舍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在选拔宿舍长的时候,我们要把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自制力强作为主要因素。此外,在每学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对宿舍长给予一定的加分,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环节。在做好“校—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三级联动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将心理疏导细化到每个寝室,特别是在宿舍群体的分化期和矛盾爆发期,一定要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合理的心理压力宣泄途径,发现思想出现波动的时间要及时的给予谈心谈话,进行心理疏导。

第二篇:心理学视野下的深挖犯罪(修改稿)

心理学视野下的深挖犯罪(修改稿)

仲稳山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在“大刑侦”的要求下,深挖犯罪已经成为看守所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由于看守所不同于侦查部门,它不能完全采用刑事侦查的审讯方法进行破案。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深挖犯罪工作,可以提高看守所内案件的发现率和侦破率,形成对公安部门刑侦工作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心理学 深挖犯罪 看守所 在押人员 深挖对象

【1】深挖犯罪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对看守所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进行管理、教育,获取犯罪线索,查明犯罪事实,甄别在逃人员的专门工作。看守所是各类犯罪人员的交汇地和中转站,是名副其实的“犯罪信息库”。在“大刑侦”的要求下,看守所已经变成打击犯罪的“第二战场”,深挖犯罪也成为其重要的职能之一。但是,由于看守所不同于侦查部门,它不能完全采用刑事侦查的审讯方法进行破案,只能在“以人找案,以人找人”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深挖犯罪的对象、时间和方法进行慎重地选择。

一、深挖犯罪对象的选择

[2]并不是所有的在押人员都具有深挖的价值,如一些过失犯、初犯、偶犯等就较少成为深挖的对象,而重刑犯、累犯、惯犯、团伙犯、系列犯、盗窃犯、“双抢犯”、涉毒犯、在逃犯、劣迹较重的在押人员等具有较大的深挖价值。在具体筛选深挖对象时,看守所必须注重内外线索的搜寻。

(一)从看守所的外部寻找线索

首先,向办案人员了解侦查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特别是要了解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该在押人员在该案中的角色、在押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表现、同案涉嫌人员的去向以及其他各种与本案相关的各种情况等等;其次, 向在押人员的亲属、朋友了解其在家庭、单位和社会的成长历程、行为特征、社会交往状况,特别要了解各种生活事件对在押人员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再次, 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及公安机关内部的治安与刑事通报中提供的信息了解最新的犯罪信息。

(二)在看守所的内部寻找线索

首先,对刚刚入所的在押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全面了解其心理状态、认知状况、人格特征、气质类型、情感需求等,及时记载在押人员的内心冲突和表现出的情绪障碍;其次,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各种策略,分化瓦解共同犯罪的涉案人员,促使其互相检举;再次,利用安排的特情耳目等人员提供的信息;第四,密切观察

【3】在押人员异常的行为举止,及时分析其心理变化,如那些急于找办案人员谈话、对同案人员的情况异常关注、主动探听其他案件的人员,得知其他案件、其他人员的有关信息后态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人员,收到信或钱物后情绪明显波动的人员,都可以成为深挖的对象。

二、深挖犯罪时间的选择

在押人员在看守所被监管或羁押的不同阶段会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如能把握深挖犯罪的时间,因势利导,会使深挖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入所初期

【3】在押人员入所初期,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特别是监管场所的强制约束,使得其心理处于惊恐、悔恨、孤独和悲观交织在一起的状态,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其判断能力、反侦查能力、反监管能力上都很弱,容易说出真话。

(二)诉讼阶段转换期

由于诉讼进程直接关系到在押人员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诉讼阶段的变化乃至强制措施的转换(如刑事拘留转逮捕),都能使在押人员的心理发生波动,造成其情绪不稳定,侥幸、畏罪、悲观、绝望等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此时进行深挖,容易获取犯罪线索。

(三)宣判时

进入审判阶段,在押人员争取从宽处理的欲望最强烈。接到判决书后,重刑犯特别是被判处死刑的在押人员,绝望心理较强,立功心切。如果此时对其指出只要有立功表现,其仍有获得从轻改判的可能,就能激发其信心,促使其在最后关头,走上坦白检举的道路。

(四)调换监室与出所

有的在押人员平时在监室中慑于“牢头狱霸”等恶势力的影响,害怕被报复,不敢检举揭发犯罪线索。看守所要在坚决打击所内恶势力的同时,消除其思想顾虑,鼓励其在调换监室与出所时,积极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犯罪。

三、深挖犯罪的心理学方法

(一)与在押人员建立良好关系,缩短心理距离

监管民警不但要完成“管”与“教”的任务,而且要营造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氛围,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和身体健康。如果在押人员能够体验到监管民警的关心和爱心,就会对其产生较强的信任感,放弃心理抵触,缩短心理距离,甚至产生心理相容,向监管民警提供深挖犯罪的线索。

(二)仔细分析深挖对象的面部表情

1、观察深挖对象的眼睛

(1)是否有瞳孔大小的变化。当对某些事情感兴趣时,人的瞳孔往往会收缩,而激动、恐惧或被激怒则会使瞳孔扩大;

(2)是否有非病理性的斜视。[4]斜视眼的人总是用谨慎、戒备的目光对待和评估周围的环境,不愿意让别人观察其内心的世界,竭力隐藏内心的真实感情,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3)眼睛外侧是否有放射性皱纹。[4]眼睛外侧的放射性皱纹被称为“友好的微笑”,它是由于长期微笑形成的,如果一个成年人脸上没有这种皱纹,表示这个人比较冷漠或缺乏感情,是一个不太友好的人;

(4)鉴别真笑与假笑。判断真笑与假笑有两个依据,一是嘴角抬起的速度,二是在张开眼的同时,眼皮是否有短暂的闭合;

(5)分析目光的变化规律。深挖对象的目光变化常是其心理活动的流露:①如果他说话时不看管教民警,主要是为了避免叉开话题,而正视一下管教民警,则表示他在说话停顿时,管教民警可以打断他的话,但如果停顿了却不看管教民警,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②如果说完某句话或某个词后他将目光移开,可能表示他对自己说的也没有把握,而如果看着管教民警说,则表示他对自己讲的很有把握;③如果他对讲话的管教民警扫视一下,表示他对管教民警的话表示怀疑,而如果听讲时看着管教民警,说明他感兴趣或也是这个看法;④当他对管教民警产生防卫性、攻击性或者敌意时,他与管教民警视线相交的机会便会增加,特别是当他长时间面无表情地盯着管教民警时,说明其具有挑衅性。

2、观察深挖对象的眉毛 根据眉毛不同的形态,[4]我们可以将深挖对象分成四种类型的人:第一类是愤怒的人或是邪恶的人,其眉毛里端向下,外侧向上,呈倾斜状;第二类是糊涂、不知所措的人或焦虑、失望的人,其眉毛里端向上,外侧向下,呈歪斜状;第三类是情绪比较冷静和稳定的人,其眉毛平直或相对平直;第四类是经常烦恼、心理压力过大的人,其眉毛牵拉在一起,呈紧锁状。

3、观察深挖对象的嘴唇

有关研究表明,薄嘴唇的人,往往较吝啬,性格严厉且执拗,而厚嘴唇的人,对人热情,且易受感动。根据嘴唇的动作变化,管教民警可以进一步认识深挖对象的性格与行为:①如果嘴唇下垂或嘴唇两边下挂,表示此人经常处于生气、不愉快的境地,有悲观厌世的念头,而嘴唇两边的嘴角向上提起,则表示他性格活泼、生活乐观;②绷紧卷曲的嘴唇通常与残忍或盛气凌人的性格有关,而当一片嘴唇绷紧,另一片嘴唇松弛丰满时,则表示此人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人;③有用力抿嘴习惯的人,其抿嘴动作可能是进行口头攻击和不耐烦的表现,这种人很容易失控,而习惯于嘴上衔着东西的人,是想借此动作来注意倾听或避免说什么,也意味着他需要寻找新的信息。

4、观察深挖对象的下巴与脖子

后削的下巴代表了与世无争的个性,而突出的下巴则代表了争强好胜;粗壮结实的脖子表示顽固、倔强,而细长脖子则表示缺乏男子气概,不好争斗。

5、对深挖对象整张面孔进行综合观察

对深挖对象各个器官的单个解读,可能会得出互相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进行综合观察。如挑战、敌对态度常用绷紧下颚的肌肉和斜眼瞪视来表示,而这时眉毛下垂,眉头皱起,嘴唇紧绷,头和下颚挑衅地向前推出,摆出一种防御姿态。又如,如果在左半面孔出现极不自然的笑容,极力让监管民警感到可信,而右半边则绷紧面颊和嘴巴,露出严厉的冷笑,并且右眼还显示出一种狡诈,说明该深挖对象心中存在较强的恐惧。

(三)认真解读深挖对象的肢体动作

1、观察深挖对象是否有反复出现的习惯性动作

在接触过程中,如果深挖对象反复出现咬指甲、双手搓来搓去、反复抚摸身体的某个部位等,说明其内心紧张、犹豫,正在进行思想斗争,趋利避害,回答的问题大多数是假话。

2、观察深挖对象与监管民警之间的距离

当深挖对象讲真话时,其身体会主动向监管民警靠近,反之,讲假话者,会不自觉地与监管民警保持较远的距离,身体向后靠,肢体活动较少,但面部笑容反而会增多。

3、观察深挖对象的手势

即使人可以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指。深挖对象如果在讲真话,其手势较多,同时面部表情、声音的声调、声速与手势相互协调,反之,手势会减少,面部表情安静,声音却断断续续,手势也不协调;如果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示其有一种真诚与坦白,而当双手交叉在胸前时,则是一种防卫、否定、拒绝或疏远;双手紧绞在一起或反复摆动,加之身体坐立不安,往往表明其情绪紧张而难以接近;而搓起两只手,表明其比较焦虑,很可能是有所期待。

4、观察并重视深挖对象的临界供述状态

(1)如果深挖对象的身体由松弛自在转化为紧缩僵化,分开的双腿开始紧 靠并双手交叉,表示监管民警已经触动了其敏感要害之处,或者是其将涉及或已经涉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隐秘的问题,造成其内心由平静、轻松、开放状态变成紧张、不安、害怕和封闭状态。

(2)如果深挖对象想要压抑自己的强烈感觉与情感,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脚踝交叠、双手抓紧的姿势,也有的人会咽口水,或咬紧牙关,或抓住手臂等,来拼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3)如果深挖对象出现坐立不安、面红耳赤、身体出汗、目光游离、口干舌燥、呼吸急促、喝水时刚喝几口又忘喝、抽烟没抽完就自己熄灭等,表明其对抗情绪减弱,心理防线已经几近崩溃,但还存在侥幸心理。此时,监管民警应抓住时机,对其进行开导教育,促其认识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放弃思想包袱,争取宽大处理,让其供出余罪。

(四)分析深挖对象的声音特质

一般来说,深挖对象讲话时提高音调,既可表明其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可表明他的愤怒或惊喜,当然,也可以表示一种怀疑、回避;声音强度增大,也是一种强调,可表示一种激动情绪,而声音强度的减轻,则是失望、不快活、软弱或心虚;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而节奏变慢则可能是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讲出来以及如何讲出来。

(五)运用谈话技术,打开深挖对象的心扉

进行摄入性会谈目的,是要从深挖对象的身上寻找到各类犯罪的线索,并给予必要的验证。具体技术如下:①开放式提问。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对深挖对象提问,可以让其对有关问题给予详细的说明。②封闭式提问。使用“是不是”、“有没有”等词,用来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深挖的范围。③具体化。让深挖对象清楚、准确的表述他所经历的事件。④面质。当深挖对象的言行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时,使用面质,可以让其放下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和掩饰心理来面对现实。⑤打破沉默。处于沉默状态的深挖对象有6种类型: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⑥调整多话。多话的深挖对象有7种类型: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面对多话的深挖对象,要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科学地进行引导,及时发现并分析多话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在使用上面的各种会谈技术的同时,监管民警还可以适度使用共情的技术,促使深挖对象较快地暴露其内心存在的各种冲突感和罪恶感。

实践已经表明,在看守所内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深挖犯罪工作,可以提高案件的发现率和侦破率,是对刑侦工作的有效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姝音.对看守所深挖犯罪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4,(12):37-39 [2]唐兢,刘谋斌,花涛,邵世友.公安监所深挖犯罪的对策与方法[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4-57 [3]张迎新.公安监管场所如何开展深挖犯罪工作[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3):28-30 [4]罗大华,狄小华,马皑.刑事司法心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4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行为表现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参考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回顾和总结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有关概念和特点,重点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几个主要因素。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网络亲社会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网络社会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然而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为社会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并成为社会学理论的新分支。研究网络社会学理论要从研究网络行为入手,因为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行为,也自然是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为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许多经典社会学理论不再能解释网络社会现象,所以通过研究网络行为既能建构网络社会学理论体系又能完善经典社会学理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不确定性往往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阻碍,而学校网站其流动性较小会降低这种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本文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来介绍网络亲社会行为并探讨网络亲社会行为区别于现实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及特点。

1.概念界定。

(1)亲社会行为。

根据研究的思路不同,亲社会行为有主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名称,也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广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而真正关注并深入研究亲社会行为却是在20世纪60、70年代①。综合以往的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本文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助人者的动机既体现为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也存在外在的社会性奖励、满足感某种利己主义的色彩。

(2)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是一个争论不清的概念,学者争论的要点是网络社会的性质问题,即网络社会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拟的?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它的虚拟性,如以Sproull、Stoll、Kiesler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虚幻,不真实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不可能建立真实、稳定的社会关系②;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存在的社会”而不是虚拟的。原因是作为人和人交往结果的网络社会在本质上等同于日常社会,它是日常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他们还认为“虚拟社会”又是“网络社会”的一部分③。本文概括以往的各种定义认为网络社会是指和互联网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聚合。

(3)网络亲社会行为。

网络亲社会行为必须满足下述5个条件:(1)借助于网络媒体发生的;(2)以有益于他人、群体为目的;

(3)助人者自身有所物质损失(即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4)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即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也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做了好事

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奖励色彩;(5)自觉自愿而非强迫的行为④。综合起来网络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且自身会有所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1)及时性:大学生网民由于自身的特点接受和反馈信息都很迅速,加之网络本身在信息扩散的速度及广度上的特点,几乎在他人发布求助信息的同时,就可以接受,有选择的进行复制、传播并根据能力进行反馈。

(2)知识优越性和广泛性:无论学校的网站还是其他各种网站汇聚了众多不同专业、不同城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掌握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所以求助某个问题时他们能提供比较全面地专业信息,以供求者选择参考⑤。

(3)非物质性:由于大学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多为信息帮助,如信息咨询、技巧或方法指导、资源共享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较少。而且由于助人者的自发性,这种助人行为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很少。

(4)连续互动性:网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助人者和求助者的身份可以即时互换,在这个问题上的助人者很有可能是在那个问题上的求助者或者这一刻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刻的助人者,这样他们能够通过有问有答的形式,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助人者因素。

虽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与日常亲社会行为有所不同,但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仍然受到文化制度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通过访谈发现,促使大学生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社会规范的影响。

社会规范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也有重要影响。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首先是互惠规范;现实社会中的助人行为是相互的,同样在网络中,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一个是社会道德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⑥,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2)自我奖赏及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网络亲社会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中所提到的“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界的物质报偿,但这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以往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能得到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这种自我奖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⑦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当同学的问题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时,自己都会有一种认同感,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体现了。

(3)兴趣动机。

兴趣是人们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并常常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

2.求助者因素。

求助者是亲社会行为针对的对象,求助者的情况对助人者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求助者自身的相关信息变得模糊,使得求助者的特征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弱。所以在网络社会中,求助者求助的文本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所传达的内容与助人者经历的相似性就成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1)求助者文本的语言。

相对于实际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往更具有“文字化”。尽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增加,网络交流的手段更加丰富,但还是以文字交流为主要形式。因此,网络求助语言的应用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事件状态影响并制约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求助文本的语言表达主要体现是否得体、是否诚恳等方面。往往那些看起来很紧急或者助人者较感兴趣的帖子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诚恳的语气能提高求助者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助人者的顾虑和疑惑。

(2)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

虽然网络上看不到求助者,使得助人者很难根据相似性来判断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但在网络上,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还是存在的,这就体现在求助文本上。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因素仍然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个人兴趣的相似。研究发现,助人者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有过相同经历的帖子有较强的浏览和提供帮助的意愿。而且,相似性是网络环境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求助者因素。

3.情境因素。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某些特征,它比起现实环境来更有利于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环境和时间三方面。

(1)零旁观者效应。

在现实社会中,旁观者效应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的情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拉塔涅和达利认为,责任扩散模式,旁观者的数目可能是人们没给出帮助的主要原因。其实旁观者效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人在场会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产生更多的顾虑,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积极的评价;第二,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参照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出反应⑧。然而,网络社会行为以文本信息为互动主体,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互动交流的场域因素减弱,再加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参与网络互动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地位是不明确的,这就使个人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的频率⑨。所以,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很少受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在网络社会中,天气、噪音等自然环境的因素完全消失了,不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不再对网络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了。相反社会规范等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延伸至网络社会对网络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社会虽然有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但榜样、个人的价值观、网络社区的道德风气等仍然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重

要的社会环境因素⑩。

(3)时间因素。

人们在匆忙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给助人者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成本。在网络社会中,时间仍然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很多大学生网民都表示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是当时有时间或是整个帮助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因此人们投身于网络时并不是没有理性的,而是把网络生活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对其中的代价会做出理性计算。网络社会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从大学生网瘾等社会问题的角度来探讨了网络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危害,而有一些研究者从网络社会积极的一面入手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想办法降低、避免网络社会对日常现实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同时,把网络中积极人际关系和互动延伸到日常生活。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的受到限制,这样更多的人自觉自愿的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所以通过网络上的亲社会行为来促进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互动中亲社会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注释:

①⑥⑩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吉林大学。

2010,第8页、第37页、第43页。

②龚季兴。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商业时代。2009,1。

③⑦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山东大学。2003年,第8页、第27页。

④⑤王小璐,风笑天。网络中的青少年利他行为新探。广东青年干部学报。2004,3。

⑧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⑨丁迈,陈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现代传播学。2009,3。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课后感想

心理,一个绝对决定人的一生的名词。可以说,怎么样的心理就将造就怎样的人生。说到心理,不得不说关于鬼的说法,有人说,鬼是由于人的潜意识在渴望着鬼的出现,然后就心理上形成了鬼的模样。这个就是最初使我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缘由。这个也就是我选这门课的一个原因。在这门课的课余,我查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资料,加上我一直对心理学的兴趣,我将分三部分来讲述这个课程的一些收获。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学一直从属于哲学,1879年,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心理学这个时候才获得蓬勃的发展 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影响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

完形心理学,也就是霍妮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现代心理学是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心理学的历史上应用

说一下我最近看的《三国》,一部极具心理战术的,有人说,《西游记》是“徒儿救我”,《水浒传》是“哥哥救我”,《三国》是“军师救我”。军师的计谋直接影响着三国的力量、版图、(红楼》我没看过,所以在这就不谈。)

曹操领兵讨伐张绣,语出望梅止渴,用人们想到酸梅就会分泌口水的简单心理作用,解决了军兵的口渴问题,成就大业。

同时,由于诸葛亮猜到曹操的多疑,在大雾天气,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借得万箭、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

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威灵顿,在滑铁卢大败枭雄拿破仑,他之前一直被拿破仑打得节节败退,在一次大决战中,同盟军再次遭受惨重的失败。威灵顿杀出一条血路,率领小股军队冲破包围,逃到一个山庄。在那里,威灵顿疲惫不堪,想到今天的惨败,顿时悲从心来,想自杀——一死了之。

正在愁容满面、痛恨不已时,威灵顿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结网。也许是因为丝线太柔嫩,刚刚拉到墙角一边的丝线,经风一吹便断了。蜘蛛又重新忙了起来,但新的网还是没有结成。威灵顿望着这只失败的蜘蛛,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失败,更加唏嘘不已,多了几份悲凉。但蜘蛛并没有放弃,它又开始了第三次。威灵顿静静地看着,心想:蜘蛛啊,别费心思了,你是不会成功的。蜘蛛的这次努力依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它就这样来回忙碌着。

蜘蛛已经失败六次。“该放弃了吧?”威尔顿感动地想。但是蜘蛛没有,它仍旧在原处,不慌不忙地吐出丝,然后爬向另一头。第七次,蜘蛛网终于结成了!小蜘蛛像国王一样护着它的网。

威灵顿看到这一切,不禁流下了热泪,他为蜘蛛的越挫越勇、永不放弃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了。他朝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迅速地走了出去。

威灵顿的心理变化从而成就了他,所以在着我想说,生活上的失败并不可怕,无法挽救的是心理上的失败。能越挫越勇那将会是一份永远的财富。

日常当中的心理信息

对于心理学的应用比比皆是,尤为突出的就是商业。在商业发达的年代,绿箭口香糖刚刚开始销售的时候,并没受到热捧,招人冷落。他们想到从人的心理入手,开始大量免费派发,免费将口香糖送给家长给小孩子吃,免费的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拿来当哄小孩的零食,慢慢地孩子们就习惯了吃口香糖,大大地提高了绿箭的销量。绿箭的经营者聪明地利用了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获得巨大的成功

拍卖这个词不会陌生了,我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一次拍卖商铺使用权,一开始,起价不高,以往的惯例是价格将会平稳上升。这一次不一样,有位商家突然将价格拔高,(具体忘了是怎么样是数据),所有商家还在惊讶中,拍卖的锤子在一声声地敲,有的商家还没来得及思考应不应该用更高的价格来抢这一个商铺,抢了以后会不会有赚头,还有的觉得还有那么多商铺,急什么„„就这样那位商家拿到商铺使用权早早走了,拍卖结束后,几乎没有商铺拍卖价格比他的便宜,但是那个却是位居旺地。那位商家利用到拍卖时的心理,如果是慢慢抬上来,时间较多,众商家考虑的时间以及商量的时间将会较多,并且有人会认为,其他商家愿意出1万,多出2千并不是很大问题,这样价格一定会慢慢上来的,相反,在有限的思考时间内,突然哄抬价格,镇住所有商家,让他们在迟疑中把商铺抢到手。

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也很简单的心理学运用。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现在的大学生会猜想老师会不会点名,然后选择逃课还是不逃课,如果老师是一个老好人,那么逃课的次数就越多。老师点完名后,也不会再点一次才下课,所以有些人抓住这一点,等老师点完名就走。

再有,如果年轻的老师在走路不小心跌倒,一般人会很直白地上去扶他,可是偏偏不该,老师不小心跌倒,不会严重到站不起来,但是如果他知道你看到他的失态,那就让老师觉得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失形象。你更应该装作没看到,没认出来。

另外,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应该使用心理学,我之前听过一个采访培训,当中就说到,要学会读懂被采访者的心理,假如你问的问题将会涉及一些关于隐私或者有可能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那就要看懂对方的一些细微变化,从细微的变化来猜测他的心理,做出应对。

还有就是我读完这个课程一些想法。

于个人方面:要做一个心理强大的人。虽然说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过也要有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在社会,竞争是必然的,必然的竞争携带着必然的胜与负,每一场竞争都会有失败的出现,我们谁都不能做到用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随时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失败,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

于处世待人方面:能学着洞察一些人的心理行为,投其所好,知其性行,将会在各个领域内都能得心应手。

平安夜的每一个音符的奏响,每一个舞步的跳动,都代表着这世界因你而美丽,每一秒时间的流动,每一份祝福的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给你们的深沉祝福,祝可爱的你平安夜快乐,圣诞更快乐!

2、平安夜亮起的彩灯,是我深深的思念;圣诞节飘落的雪花,是我真真的牵挂;寒气中流露的气息,都有我满满的祝福。祝节日快乐!

3、平安夜,钟声是问候,炉火是祈祷,愿你及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甜甜蜜蜜、高高兴兴、乐乐呵呵、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永远幸福。圣诞快乐!

4、把心意折成美丽的蝴蝶,今夜就停落在你的枕边,当明天你醒来的那一瞬间,它将平安、快乐和幸福全都留在你今后的每一天,祝平安夜快乐平安!

5、平安夜,我向圣诞老人许了愿:我希望不管你的脚有多么臭,明早你穿起袜子时,都能收到我托圣诞老人带给你的满满的祝福,温暖你的心和脚ㄚ子!

6、短信早一点迟一点,收到就好;礼物有大有小,诚心就好;朋友不在乎多少,有我就好;平安夜无聊,找我就好!只愿你的圣诞节,快乐就好!

下载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探析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

    分析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未来取向 (future orientation)是指 “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1]。近几年来,未来取向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为了使......

    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身为当代大学生,无论你是在所谓的名校上学,还是在一般的高校就读;无论你的家境多么富有,还是多么困难;无论你学业多么优秀,还是被挂过多少门课;无论你多么的......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 题目:怎样改变一个行为姓名:学号:学校:班级: 怎样改变一个行为 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的一批批大学生总有那么一些心理不健全。譬如,各种恶习——吸烟。酗......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初中和高中时期我们青年背负着升学的压力,在家长和老师的反对下我们放弃了谈恋爱。而到了大学,社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平和的环境。大学校园......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20042534汤博智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2个活动: (一)自我介绍——口语交际活动课设计 学情分析: 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学期学生的情况自行开发的口语交际活动 课......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例

    心理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摘要:应用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例,仅供......

    大学生心理学小论文

    如今,随着高招门槛的逐年降低和扩招规模不断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女大学生就业艰难尤为凸显。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她们的就业心理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整理收集的这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