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人之周文言文翻译
《温人之周》选自《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一部历史散文。战国时代东周虽然越来越弱,但还是名义上天子。周君为天下之君,是名正言顺的。可能现实不是这样,因为群雄割据,早已无视天子,但是只要照章按理,在大道理前面理直气壮,周君为天子的公理是不能任人歪曲的。下面是温人之周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温人之周文言文翻译
原文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译文
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提要
战国时代东周虽然越来越弱,但还是名义上天子。周君为天下之君,是名正言顺的。可能现实不是这样,因为群雄割据,早已无视天子,但是只要照章按理,在大道理前面理直气壮,周君为天子的公理是不能任人歪曲的。[2]
评析
温人的直率和执著看似与谋略无关,实际上是大智慧。首先他能理直气壮,只要是典章《诗经》中规定的、形成文字的,就应该坚持,我们在言说和辩论时经常缺乏的就是这种据理力争的勇气,事实上只要我们能争下去,对手终会理屈词穷。人性中对公理和真理的认可还是存在的,任何人都有良知和正义,关键是你要用什么言辞唤醒、激发出来。所以,真理在握时千万不能唯唯诺诺。其次,温人很了解周君的心理状态,面对日渐衰落的国家和日益凶险的国际环境,竟然还有人记得真正号令天下、名正言顺的天子是周君,这让周君心存一丝感激。
第二篇:温人之周读书笔记
《温人之周》读后感
向阳中心校徐洪梅
这个小故事很有趣。魏国的人要入境东周,东周的人不让,并问他是否是东周的客人,魏人竟然说是主人。搞的周君和官吏一头雾水。短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周君无言以对。是啊,这是个多么尴尬的事啊。曾经的天子率六师,领九州是何等的豪迈。如今的周天子却无奈的偏安一隅,连这么严肃的一句话成了一个偷渡客的挡箭牌。战国时候,王道没落,这样才促成了百家争鸣。也许周君这时迷梦了一下自己祖先的光辉,又或者无奈的放走偷渡客后自己黯然神伤。最后必然纠结成一种不甘。是啊,祖宗基业,托垂万世本身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童话。每个历史阶段都具备应有的特征和潮流。朴素的唯物主义,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顶点之后必然失落。人只能规避风险却不能逃离本身属于自己的命运。历史走到某点,某点的人们只能闪转腾挪,尽力维护自己理想处的那块土地,但不管怎么样闪转腾挪,那块土地都会变化,区别在于是不是更理想还是不理想。天子如此,庶民亦如此。也许此时的周君能够拂泪不甘相对于日后宗庙隳,家国灭的周君也是种幸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永远都没有错。但是别忘了,王不会永远是王,臣不会永远是臣。王臣之间不过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组矛盾。只是那转化的条件相对于其他一般事物略显复杂而已。“何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赵取周之祭地》读后感
向阳中心校徐洪梅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疑问是祭田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和祭庙,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这么神圣的东西,天子的祭田却还是被赵一个诸侯给抢掉了。无奈到要谋士利用装神弄鬼的太卜解决问题。看到周室衰颓如此,心中有点不忍。但这是历史的脚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祭祀类东西都保不住的时候,那真是离灭亡不远了。赵氏晋大夫出身,现在竟然连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夺就夺,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礼崩乐坏。但这是矛盾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圣人坚持克己复礼,但那也只是境界问题,而非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赵王病了,收受好处的太卜把病因归咎于夺了周的祭田。那时的人们还是相当畏惧鬼神的。赵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听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为了一块祭田丢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所以还是把祭田还给了东周。郑朝用一时的巧计保住了周室那仅存的一点尊严。但是谁都知道,这仅有的一点尊严最后也会失去。所以奇技淫巧能够规避风险一时,但如果不从本源上去查缺补漏,迟早也会走向失败。这虽是天命,但又有谁愿意去接上这最后一棒!赵王不敬天子惧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险用计,我们不塑自身疲于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三篇:文言文之翻译(教案)
文言文之翻译
20111018
一、考点说明:
1、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翻译,既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翻译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行文要通畅;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翻译的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并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3、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无法直译的,可以领悟原文精神,采用“意译”,要做到“对”而“不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二、翻译方法:
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六字方针:“留、删、换、补、调、贯”。
1、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2、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例:①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语气助词)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结构助词)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句中停顿的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活用)
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者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4、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③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④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
5、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补调),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温馨提示:①翻译时要看上下文,②找出得分点,③字字落实,逐字翻译。
三、实战训练: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北京卷)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翻译】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穷困,困窘;时,时运)
【翻译】②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多,赞美;知,识别,了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广东卷)
①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散吏:闲散的官员)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翻译】①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翻译】②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3、翻译下面的句子。(2009广东卷)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翻译】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翻译】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4、翻译下面的句子。(2010广东卷)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翻译】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11广东卷)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②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翻译】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翻译】②(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确实是个奇特(或: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第四篇:彦直字子温文言文翻译
导语:相信同学们都对《彦直字子温》这篇文言文有所了解了,那么写好文言文的翻译也是比较重要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彦直字子温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彦直字子温文言文
彦直,字子温。生期年,以父任补右丞奉郎,寻直秘阁。六岁,从世忠入见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书“皇帝万岁”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
绍兴十七年,中两浙转运司试。明年,登进士第,调太社令。二十一年,世忠薨,服除,秦桧素衔世忠不附和议,出彦直为浙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桧死,拜光禄寺丞。
乾道二年,迁户部郎官、主管左曹,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①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且以其赢献诸朝。帝嘉之。拜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
七年,授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条奏军中六事,乞备器械、增战马、革滥赏、厉奇功、选勇略、充亲随等,朝廷多从之。先是,军中骑兵多不能步战,彦直命骑士被甲徒行,日六十里,虽统制官亦令以身帅之,人人习于劳苦,驰骋如飞。事闻,诏令三衙、江上诸军仿行之。
明年,兼工部侍郎,同列议:大辟②者历三鞫③之弗承,宜令以众证就刑,欲修立为令。彦直持不可,白丞相梁克家曰:“若是,则善类被诬,必多冤狱。且笞杖之刑,犹引伏方决,况人命至重乎?”议卒格。以议夺吴名世改正过名不当,降两官。
会当遣使于金在廷相顾莫肯先帝亲择以往闻命慨然就道方入境金使蒲察问接国书事论难往复数十蒲察理屈因笑曰尚书能力为主既至,几罹祸者数,守节不屈,金卒礼遣之。为帝嘉叹。迁吏部侍郎,寻权工部尚书,复中大夫,改工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方控辞,以言罢。
寻知温州,首捕巨猾王永年,究治之,杖徙他州。奏免民间积逋,以郡余财代输之,然以累欠内帑坊场钱不发,镌一官。海寇出没大洋劫掠,势甚张,彦直授将领土豪等方略,不旬日,生禽贼首,海道为清。
又乞令州郡守臣任满日,开具本州实在财赋数目,具公移与交代者,并达台省,庶可核实,以戢奸弊,帝悉嘉纳。
淳熙十年,夏旱,应诏言,迩者滥刑,为致旱之由。明年,入对,论三衙皆所以拱扈宸居,而司马乃远在数百里外,乞令归司。久之,再为户部尚书。
卒,特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绢九百,爵至蕲春郡公。
彦直字子温的翻译
韩彦直,字子温。出生一周岁时,他因父亲的缘故任补右丞奉郎,不久又进入秘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韩世忠入宫拜见高宗皇帝,皇帝命令他写大字,他受君命跪着写了“皇帝万岁”四个字。皇帝很高兴,抚摩着他的背说:“将来,定是个卓越的人才。”
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一举考中两浙转运司。第二年,考中进士,调任太社令。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父亲韩世忠去世,韩彦直守完孝,因秦桧向来对韩世忠不赞成和议怀恨在心,韩彦直便被派出去担任浙东安抚司主管机要文字方面的工作。秦桧死后,韩彦直被授予光禄寺丞的职务。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韩彦直调任户部郎官、主管左曹,全面负责淮东军马钱粮。正赶上大军仓供应粮食,他直接乘坐小车前往察看,发现供应的粮食不足分量,便将有关负责人逮捕交给狱官。起初,被韩彦直取代的郞官因为钱粮供应匮乏被罢官。办理交接时收到的铜钱仅仅二十万。韩上任后第二年统计上报(钱粮)是头一年的四倍,并且将那些盈余部分献给了朝廷。皇帝嘉奖了韩彦直,授予他司农少卿的职位,入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任江州知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韩彦直被授予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一职。条陈上奏了有关军中的六件事,请求配备武器装备、增加战马、革除滥发奖赏(的制度)、奖赏有功人员、选拔勇敢有谋略的人才、扩充亲随军等,多数被朝廷采纳。先前,官队里的骑兵大多不能步战,韩彦直命令骑兵穿上铠甲步行,一天走六十里,即使是统制官也要求以身作则,人人都习惯于劳苦,奔跑起来就像飞一样。这件事情传出来以后,皇帝命令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江上各路官队仿照进行操练。
第二年,又兼任工部侍郎,同僚中有人议论说:死刑犯经过再三审问不承认罪行的话,就可以根据案子的几条证据证言来判刑,并想将此修订确立为律令。韩彦直坚持不同意见,他对丞相梁克家说:“如果这样的话,善良的人会被诬告,必定产生许多冤假错案。再说即使是鞭抽棍打之类的刑罚,还要在犯人认罪之后才可施行,何况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呢?”议论终于被阻止了。后因议论剥夺吴名世改正错名不妥当,被降官两级。
正在这时候,朝廷要派使者出使到金国。朝臣们互相看着,没有人肯自告奋勇。皇帝只好亲自选派人前往,韩彦直接受任命以后,慷慨激昂地上路了。刚进入金国境内,金国使者蒲察就问起交接国书的事,前后往复讨论了几十次,故意刁难,最后蒲察理亏,便笑着说:“韩尚书能够有力维护自己主子的尊严。”到了金国,几次遇到祸难,但他总是英勇不屈,保持气节。金国最终以礼相待送他回国。韩彦直受到皇帝的嘉奖和赞誉。被提升为吏部侍郎,不久又代理工部尚书,恢复中大夫之职,改任工部尚书并兼任临安府知府。正要上呈书面报告,因为言论不当而被罢免。
不久担任温州知州。第一件事就逮捕了老奸巨猾的王永年,狠狠地整治了他一顿,并将其杖打后流放到其他州去。上奏请求减免民间拖欠的赋税,用郡里剩余的财政收入来代缴。但是因此屡次拖欠内库钱财,坊场钱不能(按时)发出,结果降官一级。海盗出没大洋之间劫掠财物,气焰十分嚣张,韩彦直亲授将领和地方豪强谋略方策,不到十天,就将海盗头目活捉,海路交通得到清理整顿。
韩彦直还请求命令州郡各级官吏任职期满时,开列出本州实际的财政收入数目,全部公开移交给下任,并上报到上级有关部门,这样才可以审核查实,以防止徇私舞弊。皇帝都乐意地采纳了。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夏季发生旱灾,韩彦直应对皇帝诏令说:近来滥施刑罚,这是导致旱灾的原因。第二年,进宫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认为三衙都是为了保护皇帝的,而统帅三衙的司马却远在几百里之外,请求下令将他们召回。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再次做户部尚书。
死后,特别赠送给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赐给银饰和丝绢九百以及蕲春郡公的爵位。
第五篇:人虎说文言文翻译
《人虎说》这篇文章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七。作者记载了这则人伪装成老虎来杀人谋财而终被揭穿的小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种种人虎式人物的憎恨之情,并预言他们的诡计也终将被揭穿,终将大白于天下。
人虎说
原文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1),贩鬻(8)者由之。至正丁末春(2),民衣(10)虎皮,煅利铁为爪牙(3),习其奋跃之态,绝类(9)。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4),有负(11)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杀之(5)。或脔其肉为噬啮状(6);裂其囊,拔物之尤者,余封秘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下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嘨声急,竟必有重货,乃蒙皮而搏之。妇人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跖(7),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帛无算,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
注释
(1)莆田:今福建莆田。壶山:即壶公山,在今莆田城南二十里处。
(2)至正丁末:1367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3)煅:同“锻”,锤炼。
(4)缘木:爬上树。
(5)吭(hāng)咽喉。
(6)脔(luán):割碎。噬啮(shì nèi):咬。
(7)跖(zhí):同“蹠”,脚掌。
(8)鬻:卖。
(9)类:像。
(10)衣 :穿上衣服,这里指穿。
(11)负:背着。
译文
莆田的壶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贩卖(货物的)商人(都必须)经过那。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有一个村民,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作为爪牙,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特别像(了)。就出来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有背着行囊的人,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便像)老虎一样地跳出来,掐他(路人)的喉咙,杀了他,有的就将其肌肤刺成被噬咬的样子。打开他的行囊,挑选那里面最好的东西,剩下的像原来一样密封,给人看了不起疑心。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后来(有一天一个)农民民偶尔出门,他的老婆守在岩洞里。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妇女的体质单薄而软弱,商人得以有和她反抗之力。妇人害怕了,(就)逃跑,(商人)稍微看到(一点)脚掌,(原来)是人啊。回去和邻居谋划,(便来)呼喝着追逐她。来到岩洞,缴获金银锦帛无数。民终究还是逃跑了。
唉!世上的人伪装成虎的,又岂止一个村民吗?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元末即有文名,被朱元璋征为顾问。明朝开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负责草拟诏令)。朱元璋即位后,逐步杀戮功臣,宋濂及早告老还乡。为了不使朱元璋产生猜忌,宋濂每年都要到京进见,表示忠心。但终于被贬谪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