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统整课程实验计划
一、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渗透了许多新的先进教育思想和观念,如何将《纲要》的思想和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育行为,如何在幼儿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幼儿园传统课程内容陈旧、或深或浅、重复交叉,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分离,与幼儿的生活,与自然、社会相互割裂,已不能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了。然而《幼儿园主题统整课程》正弥补了这个空缺,它关注幼儿兴趣与需要,以主题式的问题为中心,打破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界限,整合幼儿生活、游戏、学习多种方式,形成有机联系的综合化课程形态。
二、实验目的1、促进幼儿生命体的成长与发展,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2、增进幼儿对人、对事、对物的积极情感态度。
3、培养幼儿学习做人、做事、动手、动恼等初步能力。
4、帮助幼儿建构自身的知识与经验。
三、实验的对象和时间
对象:实验幼儿园小一班
时间:一学年
四、实验原则
我们主要采用和谐发展的原则、回归生活的原则、统合学习的原则、双主互动的原则、地方性原则来进行实验的。
五、实验措施
《幼儿园主题统整课程》以幼儿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三大基本活动为主要形式,并设计家庭亲子。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剪纸》课程计划
幼儿园小班《剪纸》课程计划
一、主题的产生
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形式,手法简 洁,造型别致,一般用于装饰,表示喜庆或美化生活。五年级的学生在手工课上正好学习了简单的剪纸,学生对剪纸艺术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剪纸活动,可使他们加 深对剪纸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的关注程度,还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协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勤于 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学生通过《剪纸》研究的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学会分享合作。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
4、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心。在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动手剪纸,培养学生做事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研究的科学态度。
三、活动时间:4时
四、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一)活动准备:学生收搜集有关剪纸工艺的资料。
(二)活动过程: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剪纸工艺的资料,包括:剪纸的历史和发展、剪纸的文明、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方法以及自己喜欢的剪纸图案。
2、填写好资料调查表(剪纸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3、学会一种剪纸的方法。(有能力的学生)
第二阶段:讨论和研究活动
(一)活动准备:调查表、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展示)
(二)活动过程
1、学生共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
(1)学生介绍剪纸的发展历史(附资料)
(2)介绍剪纸的种类:新年剪纸、工艺剪纸、喜花剪纸、脸谱剪纸等 学生分别把收集到的剪纸图样进行展示,进一步明确剪纸的种类。(3)介绍剪纸的表现形式。
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很多,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鞋花、喜花、枕头花等主要用于美化环境和装饰。
(4)研究剪纸的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折叠剪法、对称剪法、阴阳剪法。可请会这三种剪法的同学进行演示,或教师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喜好)相互合作、帮助,练习其中的一、两种剪纸技法。
第三阶段:学生剪纸活动。
(一)活动准备:蜡光纸、彩色纸、剪纸的工具:剪刀、刻刀等。
(二)活动过程:
学生尝试剪纸,教师可提供一些图案示意图(学生可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模拟剪纸。在剪纸过程中,学生有什么困难,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教育学生剪纸要有恒心,要经常练,才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第四阶段:设计剪纸图案。
(一)活动准备:图案设计表(附后),学生的剪纸材料和剪纸工具。
(二)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设计要有创意,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要取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帮助。
第五阶段:学生活动评价。
(一)活动准备:设计剪纸图案评价表。
(二)活动过程:
1、分小组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在小组中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
(2)小组互评:互评应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
2、全班学生共同评价,教师作出共同评价的等第。评选出优秀作品。
3、展出学生的剪纸作品(在作品展中)
第六阶段:写《剪纸的感受》
学生对剪纸的整个活动,创写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附1:参考资料;
(一)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386-534)的五幅团花剪纸。北朝以后,虽然出土文物中很少发现剪纸,但从历史记载和古代的刺绣、陶瓷、印染等工艺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广泛存在。这说明我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剪纸的方法:
折叠剪法:就是将一张方纸折叠三四折后,在上面画上图样,剪好图样展开后,一个后几个图样重复出现围成一圈,并呈圆形。这种形式称为团花。这样的方法也称为折叠剪纸。对称剪纸:就是将一张正方形纸中间对折,在上面画出图样,剪好的图样,左右(或上下)两半图样完全吻合。这样的剪纸图样叫做对称剪纸。
阴阳剪纸法:就是在一张纸上画好图样,剪好后,块块纸片,条条纸线都相连。把它展开,一面的图样是“空心的”称为阴,一面是“实心的”称为阳,阴和阳是剪纸的两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剪纸的图样:
附2:表格
(一)剪纸资料收集调查表
剪纸名称
表现形式和方法
用途
资料来源
(二)图案设计表 作品名称
图样(贴图)
作品创想
创作者
(三)设计剪纸图案评价表
姓名
作品名称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共同评价 张××
新猴闹春
设计有新意,剪制精美。优秀
优秀
优秀
第三篇:河北黄庄主题统整教学
河北皇庄小学的“主题统整教学”与“321”策略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7月14日 作者:李炳亭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已经进入学期末的河北省三河市皇庄小学的课堂上,虽然少了学习新内容的激情碰撞,但“小老师”们依然轮番走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引领大家巩固已有的知识。每个学生装订齐整的学案,教室四周布满的大小黑板,还有实施评价的“荣誉舞台”„„所有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都在暗示着这所乡村小学不平庸背后的精彩。
河北省三河市曾经是名噪一时的素质教育强市,如今又成为廊坊市课堂改革的排头兵。其中,该市皇庄镇的皇庄小学实施的“主题统整教学”——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样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小学之所以能走在当地课改的前列,确实有其特殊的精神特质。
●“教育叙事”背后的反思成长
皇庄小学里最引人注目的,就包括那一本本装订整齐的《教育叙事集》——该校从2005年开始每月精选的教师反思“文集”。
几年来,教师的所思所想清楚地记录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前进的轨迹。
在“叙事集”中,皇庄小学副校长米涛记录下自己随当地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杜郎口中学考察的所见所思,他借鉴杜郎口的形式,在学校的课改实践中,也让小黑板发挥了大作用;教导主任宗丽光发现“小组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于是在班中分组组建“学习共同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张凤红在借鉴名校经验过程中总结道: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一套适合我们自己学情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娓娓道来的教学故事,还是言简意赅的教学反思,皇庄小学的教师们就这样坚持“叙事”,坚持反思,而其个人成长显而易见,作为主编之一的米涛看到这样的成果,“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反思习惯,皇庄小学自2009年3月开始探索,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总结,并很快推出了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课改模式。
●四大层面的“主题统整教学”
传统课堂“高耗时、低效能”,使建立“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的“燃眉之急”。于是,皇庄小学校长段昱宏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为学校制定了“几步走”战略:“一年级搀着走、二年级扶着走、三年级领着走、四年级跟着走、五六年级自己走。”此“战略”使打造高效课堂凝聚成为全校发展的“一盘棋”。
为了“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皇庄小学的管理者站在全局的高度,在课改中实施“主题统整教学”。“主题统整”包括四个层面:经验的统整,强调知识与经验作有意义的统整,将学习落实于情境中,让文化、背景后设认知与个人经验密切结合;社会的统整,强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争论为核心,学校和社区生活结合;知识的统整,强调知识的脉络化,视知识为真实生活中统整的整体,使学习更有意义;课程的统整,强调掌握统整课程的特征来设计课程,顾及学习者个人经验、社会的关注与知识的应用。
在“主题统整教学”的框架下,该校语文学科创立了“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形式: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米涛强调:“单元整组教学”既包含“主题式教学”,又大于“主题式教学”。其层进式的流程包括: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理解内容课、回顾总结课、习作训练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学习成果展示课六种,此教学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该校语文教学以及“大阅读”的实施。
●“321”策略下的学案式教学模式
记者在该校课堂上看到,学生所持的各科学案设置均不相同。英语学案包括“课前预习目标、课前检测、巩固提升”等,语文学科分为“预习目标、(课上)预习提纲、资料链接、预习展示”等,数学则又变成了“忆一忆、学一学、用一用、易错点”等板块,充分彰显着学案的课程特色。
据米涛介绍,学校正试行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学案编写基本格式可总结为“321”,即三个环节:预习环节、展示环节、反馈环节;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操做层面;一项基本要求:实用。编写过程可分为“三段六步”,“三段”即“预习、展示、反馈”,“六步”即“自学——讨论——展示——点拨——检测——提升”。
以学案为基础,皇庄小学还制定了“高效课堂321”的实施策略。首先,“321”以倒计时方式呈现,表达了建立高效课堂的时间紧迫,使教师有紧迫感;其次,“321”即该校高效课堂模式按照三个环节、两个层面、一项基本要求高效推进;最后,课堂时间按照“321”比例分配:自主探究20分钟,合作交流、互补提升15分钟,反馈生成5分钟。
在此模式下,学校建立了名为“荣誉勋章”的荣誉竞争机制,形成了以班级荣誉竞争台为阵地的,荣誉星、荣誉卡、荣誉勋章,逐级晋升的评价机制。班级设置“星光大道”,包括学习星、进步星、孝心星等评价模块。执行中做到:堂堂清、周周评、月月奖。个人、小组、班级整体联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课改的推进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制定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即通过“一审、二录、三评”,形成对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立体式评价„„
课改实施一年来,教导主任宗丽光发现,班里一位叫李云龙的男孩,以前总不完成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久之后就变了,时时为小组的荣誉考虑,学习主动性也强了。四年级数学教师周福利发现,曾经“不会说话,不善管理”的韩爽,如今做起卫生委员来,得心应手,课堂上也争抢着展示发言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常常令老师惊叹,六年级英语教师刘伟看了学生们表演的惟妙惟肖的英语短剧后,至今津津乐道„„
课改,让课堂焕发了生机,让学生自信地成长,学校更是走上了一条自然“高效”的发展之路!(李炳亭 韩世文)
第四篇:“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课程统整之我见
钱
焱
“课程统整”,这又是一个新名词。
5月8日到9日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在溧阳实小省基地活动中,耳边反复响起的就是这个名词。在各校的理念阐述活动中;在各类学科的教学展示过程中;在研讨沙龙活动中;在专家博士的主题讲座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很多对这个名词的生动的语言和肢体阐述。有人质疑,有人认同,也有人不知可否。然而,就我本人而言,这个名词却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因为,很多年以来,我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方式,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叫“课程统整”,我一直喜欢叫它“系列研究”。经常是在学习一个音乐的时候,我会延伸拓展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此次溧阳之行,只为了确认我的这一理念,并给它一个崭新的头衔:课程统整!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研究员万伟博士的一个观点:
“统整”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方式,是要善于抓住总体和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局部的认识。统整课程是弥补而非取代分科课程。
这是一个客观的观点,不是一边倒的“砍伐式”研究。很多时候很多人习惯在一个新事物出现后就急切地要将以前的种种都砍掉,好像这样才算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岂不知,盲目的行为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比如: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程理念”,激动的部分专家楞是要去除掉音乐课堂中的“双基教学”,不用练声,也不许唱歌谱,一味地只要孩子开心快乐,甚至连必要的一些知识类和德育类的语言也不能出现在课堂上,要隐喻,要“润物细无声”!而几年下来,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几个音都唱不准,声音的音色、音乐知识的掌握就更不用说了,一问三不知。这就是偏激!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跟风,没有自己对本学科课程本质的理解,最终导致的是自己走上教学的“悬崖钢丝绳”。而对于这一批学生来说,便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记得在05、06年学校开始要求进行“校本课程”研究时,我选择的便是“音乐鉴赏”课程。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学生在选修我的这一课程时,能弥补在音乐课上无法了解到的更详细的相关知识。并由此设计出了很多节现在看来带有“统整”意味的教案。比如《聆听贝多芬》、《进行曲系列鉴赏》、《圆舞曲系列鉴赏》、《波尔卡系列鉴赏》等课题。在这个授课过程中,我就不再单纯主讲哪一个曲子了,而是从音乐创作背景,到作曲家生平介绍,到曲子所涉及到的民族、国家等的一些人文、环境等这些外围的介绍,再引出所讲的主要作品。从而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外在与内在完整结构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对一首曲子的熟悉。其实,在当时的课程改革环境下,我的这个教学方式并不是很受肯定的,因为看似东拉西扯的东西太多了,也有“填鸭式”的嫌疑。但是,我坚持相信,课堂中有些知识是不能割裂开来称述的,有些内容是必须要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来教授的,课堂本身就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转接给学生的一个平台,一味地让学生自主,试问:没有应有知识量的储备,学生如何自主?当然,有一点是肯定要老师花心思动脑筋的,那就是如何将我要说的东西在学生乐意听的情况下开讲?我的答案是:教师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口才,将我们需要讲述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表述给学生,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于是我尝试将这样的方式融进我的日常欣赏教学,往往是一首欣赏曲的第一课时我就会将与此相关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创作背景、人物介绍都统讲一遍;或者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讲给学生们听。于是又出现了两节典型的课例:《昆曲——最美的声音》、《品味古琴》。在这两个系列教学中,我不仅将相关音乐给学生进行了赏析,更是把与此相关的故事、背景、作者、历史统统融进了讲述中,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啊!于是,课后就有人直接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了。
统整,除了把可能涉及到的学科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叫统整,它也可以是发生在一个学科中。2011版《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学科综合”也有很大篇幅的阐述: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根本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而其中最强调的一句话是: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也就是说,再综合再统整,本学科的特点是不能忽略的,不能因为欣赏《运动员进行曲》就只管让孩子们来做踏步走的活动而不去分辨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此类音乐的其他相关要素吧?事实证明,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是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融合;与此同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艺术之间获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再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之间的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而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称为可能。
我认为,音乐学科最好统整的就是与其他艺术类的结合教学。比如:在上戏曲单元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一些戏曲经典片段,或是学做几个戏曲基本手势、步伐,或是了解几个中国戏曲中的领军人物的事迹等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和热爱之情,这样的统整自然流畅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学习到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时候,可以结合各类少数民族舞蹈和歌曲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不同族系的艺术形式。
课程统整,就和以往出现的“分层教学”等各类教学变革是同样的意义,它不是要让老师们手足无措地急于在课堂上改头换面;也不是想让老师们一味地将理念层层叠加,然后一股脑地实施在学生的身上。它是在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敏感的内心,要通晓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标准,更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各类素养,及时感受孩子们的所需所求,带着对教学无限热诚的心灵,为我的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
有感于2015年5月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音乐主题计划
幼儿园小班音乐主题计划
小班幼儿节奏感培养游戏化初探
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节奏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而游戏化的方法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本学期,我开展了有关“小班幼儿节奏感培养游戏化初探”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小班幼儿进行节奏感培养的同时,探索其内容、目的和组织手段。现将我在第一、第二个阶段中的一些做法和实施过程做个简单的小结。
一、主要工作成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了解本班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表现情况,确定教研课题。
2、查阅相关的幼儿音乐教育资料,如“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丛书”、“许卓娅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的音乐素质与能力训练”等,拟写计划。
3、培养并建立初步的音乐活动常规。
第二阶段
1、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提供多种乐器,让幼儿在自由敲打中获得满足以激发幼儿玩乐器的兴趣与欲望。、幼儿提供两种乐器让他们在敲敲打打中听听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乐器的不同音色,初步掌握其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音色差别较大的两种乐器,在幼儿的敲打过程 中用动作帮助他们了解乐器的音色与情感所表达的关系。如敲大鼓时引导他们模仿“老虎、狮子”等有力的动作。敲三角铁、碰铃时做鱼游、小兔跳等灵巧的动作。由于在这些自由敲打的游戏活动中没有节奏的要求,对于尚不能较好地掌握有规律打拍的小班幼儿来说同样会使他们的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2、在听听玩玩中激活幼儿的节奏动感
引导幼儿感知节奏。
首先,音乐于自然生活。我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学习感知生活中的节奏,如引导幼儿倾听观察自然界、动物、生活中的节奏响声,之后进行模仿、感知,并拍出节奏类型来。从中让幼儿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使他们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其次,我还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听力游戏,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动感。如:用筷子敲击铝锅、玻璃杯、碗碟等生活中常见的用具、器皿,从中辨别声音的高低。有时,我还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即老师用打击乐器敲击简单的节奏,幼儿用拍手、拍肩、跺脚等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反之,幼儿敲节奏、老师将其再现出来。
2、体验、感受稳定单一的节拍
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我经常让幼儿以自身的身体律动来感受稳定的节拍。如唱歌、乐曲时,让幼儿随着
节拍,一拍一拍地摇动身体、头,感受有规律的无变化的拍子。在这个练习中,我还让幼儿随着乐曲做拍手、拍肩、拍腿、跺跺脚等律动,这样就能帮助幼儿较好地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为今后掌握有变化的节奏打下基础。
二、存在不足:
1、节奏训练的时间较为局限,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2、幼儿节奏的听觉、记忆能力等还比较差,有待于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措施及下阶段做法
1、在各种活动中贯穿节奏练习。
每次在教新歌前,可让幼儿跟着音乐拍节奏,听一听曲子里都有哪些节奏类型,待幼儿能准确拍出后,再让幼儿
按照歌曲的节奏、速度等来学歌词。还可边读歌词边拍节奏。
结合语言节奏进行练习。
在区域活动中开设节奏创编区,也可利用餐前的时间进行练习节奏,在各种游戏中也可用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来进行练习。
2、注重发展幼儿的节奏听觉、记忆能力。
在今后的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引导幼儿把自己听到的各种节奏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们,这样在无形中就能发展幼儿对节奏的记忆力。长期坚持,幼儿就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加以注意,发展对节奏的听觉和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