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城的诗》读后感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就应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顾城的诗》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顾城的诗》读后感一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能够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续自我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刻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
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我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能够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能够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我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绪,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顾城的诗》读后感二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
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第二篇:《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1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迷上了那本《顾城的诗》,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这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诗集,收录了顾城近一百首诗歌,在这些作品中,诗人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诉说着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感受最深的《一代人》中的这诗句,已经成了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这是顾城最想表达的主题,也是我理解这本诗集的钥匙。诗人从小好发高烧,孤僻成性,可固执的诗人,不安于现状,他对这个世界的复杂、黑暗与残暴有清楚的认识,正如他自己说的,自己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固执坚毅却也纯洁。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支黑色的笔,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绘这个世界。在文字的背后,在那个哀伤幽怨的文革时期,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却也斗争,却也呐喊。他注定要用这支笔写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写破所有令他不满的黑暗,同时他用那双眼寻找光明,一步步发现光明,让阳光与光明充斥身旁,让正义和美好回到身边。虽然顾城仅仅活了37年,但他却一直认真用眼睛去发现美好与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难免有痛苦和不快,心里彷徨也正常,难过也正常,但我们总是要学着去面对,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阴云,用自己的心,试着拨开阴霾。像顾城那样,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仍然保留着心中的那一份快乐和对生活的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实就是需要一颗勇于面对困难的心,在失败后,在挫折后,鼓起勇气,收拾行囊,继续前行。
顾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积极和乐观,仍留存于那一首首简短精炼的诗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恋顾城诗中的快乐世界,所以我也要让我的眼睛,变得积极乐观,去发现,去看破一切的繁杂之事,拨开阴云,去发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为喜欢《顾城的诗》,我也要像顾城那样,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
《顾城的诗》读后感2
读一个人的诗,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诗人在写什么。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读顾城的诗,就如进入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又在其间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你又会觉得着忧伤如铅一样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因为这忧伤写出了一代人的忧伤,是面对现实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留给了我们一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诗。
顾城大部分的诗都是清新自然的,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他的诗自然纯净,就像古代主张“性灵”一样,他的诗如同自然的宠儿,与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觉得顾城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认真的构筑着自己的童话城堡,别人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顾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许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后,很多人都说顾城杀害了他的妻子,这让一个如此纯真的诗人顿时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魔鬼,我觉得这对顾城是不公平的,从一个人的诗便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虽然顾城比较沉默,不爱说话,但只有一个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纯净的诗。
学习诗歌写作,就应该看顾城的诗,不仅要从中学习他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学习他的内心,回归本真,“性灵”再现,这就是我在读了顾城的诗以后所感受到的,诗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本真在,诗就在。
《顾城的诗》读后感3
周末在书城翻阅书目。不经意间一句话映入我的眼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此时原本以为要结束今天平淡的书城之行的我。却被这如吸铁石般的一句话深深的所吸引…心中仿佛有股无名的躁动。令我不禁遐想联翩。在黑夜中。无声。无光。一人被黑夜包围。而这黑夜也赋予了他黑色的眼睛。可他坚毅的眼神。有力的凝视前方…
正回过神来。无尽的遐想更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于是信手拿起这本书。翻开。阅读。书页。一页接着一页。从一到十再到一百。最后。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此时我对这句话的意思。也更深了一层次。也许黑夜便是作者所处的社会。而这社会也给予了他如此的生平。可固执的他。却不安现状。对社会不满。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就如一个任性。叛逆的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固执。却坚毅。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只黑色的笔。在那个黑暗文革时期。他呐喊。他彷徨、他斗争、他注定要用这支笔书写那一代人的心声!
可如今文革时期以不复存在。现在的我们拥有着光明的一切:光明的白昼,光明的眼睛。我是否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我不如顾城有令我不满的社会。我也无需去撰写文章去对祖国评头论足。白昼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要让自己成为什么?去完成什么?我想,我虽不如顾城那般勇敢,虽不如他那般坚毅。但是我却有我自己的梦想。有我自己的追求。
如果你问我,你的理想你的追求是什么。我会回答,我要做一名老师。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大家看来。这个职业不怎么被看好,既无多大用处。也无丰厚的薪金。甚至有时这份薪金也不够养活一家子。有的只是天天与书卷打交道,加深几分书卷气而已。而我却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不仅是因为我愿意时刻保持这份书生气。愿意在课堂上,闻着书香,听着书声,将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与学生们畅谈着这节课的体会。
也因为,我可以享受做一名名学生可以在我的调教下变成一名有用的人的过程。我可以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更是因为着一句话——“师者,医心也”一名老师,他可以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的引导,倘若学生的心理有些歪曲。就要对他进行教育让他不至于误入企图,前途变得黑暗…
如今白昼已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顾城的诗》读后感4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可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己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现在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己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5
在这次集会中,我有幸接触了顾城的诗。细细品味《顾城的诗》这本书,只觉一股甘甜的清泉在心头流淌,久久挥之不去。
顾城是一位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如丝如缕的意象与色彩编织成飘忽的诗句,朦胧而神秘,甜美而梦幻,如童话般明媚,又如秋叶般静美。
诗集中,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要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了。顾城以儿童的视角,在儿童的梦想中改造着这个世界。这首诗中的儿童如清澈的风,拂去这个世界的污尘,他用他的想象让这个世界完整而美好。诗中描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一声用有力的呐喊给予我们一种极大的震憾,比成人更加振耳发聩。当北岛在说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时,顾城却在诗中描绘着“笨拙的自由”:他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让“长满淡淡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盼望未来,他“画下想象中,我的爱人”,他“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他没有排斥黑暗,只是用他稚气的理想将自由与光明涂鸦在幻想的白纸中。顾城这首诗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单纯,就像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蓝天那般一尘不染,使人们沉积在心灵中的灰尘过滤,留下那个最纯真的自己。
但是,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诗歌离开美好的幻想来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说明作者的理想蓝图并不被社会所认同,因此作者只得“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来摆脱绝望,“白纸”指作者的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顾城紧紧握着幻想妈妈温暖的手:“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表明诗人顾城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永不舍去。
顾城曾说,他渴望美,永恒与生命。其实,人人都是如此,我也是这样。假如我也可以像诗人笔下的人物那样画画,我想画下天空,画下细碎的风声与飞鸟,画下许许多多洁白的云朵,画下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
顾城的诗,如同沙漠里的一汩甘泉,滋润人们的心田;顾城的诗,如同薄雾中的一颗晨星,照亮前行的道路;顾城的诗,如同天山上的一朵雪莲,慰藉疲惫的身心……正是因为现实社会太过浮躁,我们才更怀念顾城,怀念他笔下的童话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6
二十三岁的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位以诗为生命的作家用自己童话般的人生描绘出最有诗意的篇章。
顾城的诗一直充满着童趣天真,就像他的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他好像从来没有长大,又从来充满最高的智慧,他的诗很少会阴郁沉重,相反,他有着一个成年人不该有的天真,他的诗也随着他的人生路程有所改变,像《安慰》这种单纯明丽童心的作品逐渐被依然保持浓郁童话色彩,但有了更深内涵的诗作所取代,顾城开始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了,他不能一成不变地只写诗了,不得不处理内心的矛盾,所以在这段时期,像《表达》:
“我要到大世界去
去看那些小玩具
这边刷刷漆那边刷刷漆
玫瑰
如血之日
如水之时
一些简单的词
‘如花似玉’
在众人中传奇
我害怕
瘦弱的人看过的春天”
这种诗不再只有可爱的童心,倒是像用童心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一般,知道他人生的后期,写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最基本的纯自然生命现象,他的诗会写在任意地方,他完全独立在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与灵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在顾城的作品中,他直到老依然用孩童的眼光看世界。
读顾城的诗,会被他的童稚之心所吸引,他构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隔离外界的世界,他的这种童心,独特至极,其实他的作品远远不止童话美这一个内涵,其中的幽暗的、人性的深刻问题和疑惑都包含在他的诗中。顾城写诗大部分靠的是感觉,感觉至上,他习惯了用心去观察,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写得出安静、舒缓、抑郁,又不缺少生机的新诗出来。
诗,从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而是一种灵魂的舒展,是一种自然地流露,顾城在后期创作中,真正理解了“以诗为生命”,他的诗写在报纸上,餐桌上,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脑海窜过去的灵感,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真正的童年,以孩童真实的眼光打量这个有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只是有着成人成熟的身躯罢了。当一切陷入困境时,不妨回到最开始的地方,重新来过,重新活过,只要坚守自己的本色,对于顾城来说,童话之美则是他的生命本色。在这个日趋繁忙嘈杂的世界,有时候被世俗所包围时,不妨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一孩子的眼光看这个已经成熟的身躯,总会有诗意般的感受。
顾城的一句话最适合总结他的所有:
我知道我的道路是最美的。
《顾城的诗》读后感7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诗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
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和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
可是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从顾城的诗中却始终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纯净的心,裹这一种与生俱来,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第三篇:《顾城的诗》读后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读《顾城的诗》有感
901常晏铭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
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第四篇: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
《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中开始写作。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1988年赴新西兰讲学,后隐居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自杀。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
赏析: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顾城诗传》读后感
阿果散文
说起顾城,就想到他的诗。
他37年的人生,是悲凉的,他的行为,多数时候不为我们所理解。我们泪流满面地诵读他的诗,却读不懂他心灵深处藏匿的孤独。
这孤独,似乎是天生的。
从他出生那天起,就始终伴着他。纵然后来他有了谢烨,有了英子,有了小木耳,他的心也被孤独而哀伤浸染得斑斑驳驳。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这首《杨树》,是顾城8岁时写的。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这首《星月的来由》,是顾城12岁时写的。
枯叶在街上奔跑,枯枝在风中衰嚎——,大地弄丢了它漂亮的绿衣,期待着他温暖的雪袍。
————这首《寒秋》,是顾城十多岁时写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一代人》,是顾城23岁时写的。
顾城写诗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他用一双忧郁的眼睛,观察世间万物,又用一支悲悯的笔,描绘着这种不同。
他像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单纯、偏执,又有些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他用孤独酝酿出华彩的诗句,却不肯将那个角落展示给别人。
他的生活,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性格,也使他的生活陷入死角而无法挣脱。
他爱谢烨,爱得自私而霸道。甚至因为害怕自己的亲生儿子会分享了谢烨的爱,坚持要把小木耳寄养在别人家里。他又是那么单纯,单纯得近乎无知。他送养儿子,只是为了得到谢烨全部的爱!
多么难以令人置信的理由!
他写他与英子的故事,竟釆取自己口述,妻子打字的方式。他将自己的婚外情甚至与第三者的性爱细节,都完完整整地展示给妻子。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谢烨听闻这些以后的感受。他得到了精神的慰籍,却在谢烨的心上插了无数把钢刀。
谢烨彻底失望了,崩溃了。谢烨心底的爱终于演化成了恨。她要离开他,悲剧便发生了。
顾城是写诗的天才,却是生活和情感方面的低能儿。他以为谢烨是他的妻子,就应该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任性和自私,他的爱和恨。
他渴望宁静,一生都在追逐宁静中的美好,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这条路上奔跑,目不斜视。他的灵魂跳跃在童话的城堡中,人却锁在了生命的迷宫里。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舒婷说。
顾城是一个真真正正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人,童话的世界纯粹而美好,一尘不染。他守侯着内心的孤独,不愿意融入到这个车水马龙的社会当中。他固执地排斥着眼前的嘈杂,直到迷失在现实的生活里。顾城的诗,通常用很多丰满而简单常见的意象,来传递出生活中蕴含的那些不太明显的哲理。他的人生,像他的诗一样,有太多的出人意料。他的单纯,他的脆弱,他文字里淡淡的哀伤,让我们不敢拥有他描述的完整和美丽。
他的自杀,有他性格的原因,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当爱变成了恨,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钱钟书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着面具的必然。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与其说是为了解脱,不如说是留给世人的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只是这个谜面,太过血腥,也太过悲凄。
我们怀念顾城,脸上带着崇拜,心里却淌着血。我们诵读顾城的诗,是喜欢这些有灵性,跳动着的文字,绝不是那个偏颓的,永远长不大的灵魂。
不是所有的爱都无怨无悔,也不是所有的笑都代表着开心。
这本书所运用的语言,是活泼生动又深邃幽雅的,一皱眉,一抬手,都有顾城的影子,这些文字彼此支撑,就站立成诗的样子。
顾城诗歌的情感特点
摘要:“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歌语言自然天成,内容纯白如雪,情感动人心弦,仿佛芝麻开门的咒语,开启了一代人的灵魂之门。本文从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顾城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深层原因。
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北京,十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因此转学辍学,在围攻殴打的社会氛围中茫然失措。1969年,全家被下放到山东省火道村,他每天拾柴放猪,享受雨滴空气,采集昆虫标本,从事诗歌创作。1974年返京,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做过油漆工、搬运工、锯木工,见证了人生百态,积累了丰富阅历,激发了写作欲望。1977年起,他开始集中写作,逐渐成为享誉中外的朦胧诗人。1987年远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之后隐居该国激流岛,创造他梦想的人间天国。
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五味杂陈的童年记忆、辗转颠簸的生活体验、翻云覆雨的命运转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情感结构,提供着他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使他的诗句呈现出简单任性、质朴真纯、浪漫灵动的独特风貌,带给人远离尘嚣的自然之趣和默默感动。
总结来说,顾城诗歌[1]的情感特点大致如下:1.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2.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3.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4.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一、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
顾城曾在《希望的小树》中写道,“童年的心,是一片净土,没有枯枝,没有落叶,没有垃圾。只要有一阵淡淡的春风吹过,就会有无数希望的种子睁开眼睛,张开绿色的小手…”[2]
他自幼喜欢昆虫,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草丛中观察它们的活动,熟悉它们的习性,收获许多不为人知的乐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依旧独自到烈日下、落叶中、寒风里走,寻找蚂蚱、蜣螂、蟋蟀,并把父亲那本《昆虫记》奉若至宝。
他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生活和梦境似乎已浑然一体。“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的来由》)。这些诗句童趣盎然、惹人爱怜。
成年后,他仍然拥有一颗纯洁透明的童心,不满足科学世界的单一与死寂。例如“在白天 我变得很黑在黑夜我变得很白我想变成蓝色的 应该到哪里去呢?”(《变》),“和点心一样精美的小镇”《永别了,墓地》,“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安慰》),“我们躲开它,一转身 就碰上了喝醉的太阳”(《我们喜欢葡萄》),“雾,缓缓化开像糯米纸一样”(《我相信歌声》)。这些诗句童心弥漫、令人惊叹。
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在他的创作中一以贯之,使他的诗歌既有生命盛开的喜悦,又有时光不再的无奈。
二、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
顾城曾在《学诗笔记
(二)》[3]中写道,“爱的土地是那么圣洁、丰富而永恒,永远养育着最美的诗和歌。”
他对这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世界保持着绝对的敏感,以一种时刻思考、独立清醒的状态行走于每天每月,例如“在粗糙的石壁上 画下一丛丛火焰让未来能够想起曾有那样一个冬天”(《留念》),“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小巷》),“太阳被狂风吹得干干净净我站起来目送着雨云的背影”(《世界和我(八十五首)》)。这些诗句随心而出、引人入胜。
《早发的种子》中,他化身为一颗破土而出、孤独悲壮的种子,在春色流光、鲜花绽放时感慨生活,思考命运,“我只有慢慢地倒下 雪粒多么密集 我害怕惊动了同伴 看见我这样死去 在我消失之后 春天自然得到了胜利 大队大队的野花 去参加开国典礼 她们从我的墓上走过 讨论着蝴蝶的外衣…”.全诗用词唯美、立意新奇、抒情深刻,一颗敏感和感伤的诗心跃然纸上。
《给我逝去的老祖母
(一)》中,他以白描的语言展示了老祖母的形象,表达了对平淡流年的朴素感悟,“你仍旧在深夜里洗衣哼着木盆一样 古老的歌谣 用一把断梳子 梳理白发 你仍旧在高兴时打开一层一层绸布给我看 已经绝迹的玻璃纽扣你用一生相信它们和钻石一样美丽”.全诗和谐宁谧、语短情长、余味无穷,让人感慨万千、悄然动容。
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在他的创作中比比皆是,使他的诗歌显得曲折动人、细腻温情,充满对自身和宇宙局限性的深刻洞察。
三、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
顾城曾在《学诗笔记
(一)》[3]中写道,“当我在走我想象的路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小草是在苦咸的土地上长出来的,那么细小又那么密集,站在天空下面,站在乌云和烈日下面,迎接着不可避免的一切……正是它们告诉我春天,告诉我诗的责任。”
他似乎一直都游离在现实边缘,抗拒着成人世界的麻木世故,偏爱着弱小生命的快乐悲喜,诗句中饱含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例如“也许,我是盲人我只能用声音触摸你们,我只能把诗像手掌一样张开伸向你们,我大西洋彼岸的兄弟,红色的、淡色的、蓝色的、黑色的 我大西洋彼岸开始流泪的花朵”(《也许,我是盲人》),“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 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简历》)。这些诗句情真意切、楚楚动人。
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在他的创作中时有体现,使他的诗歌显得冷静深厚、不事张扬,充满悲悯意识和普世情怀。
四、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
顾城曾说,“我觉得,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
他对真善美有着奉若神明的热爱,坚信生命中真诚的交流和善良的对待,例如“我变成一支情歌去爱雪去爱纯白的大地让那舒畅的寒冷去中和热恋的火(《世界和我》八十五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当我和道路消失之后将有几片绿叶 从荒地中醒来在暴烈的晴空下代表美 代表生命"(我耕耘》)。这些诗句生动活泼、热情洋溢。
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在他的创作中引航导向,使他的诗歌显得有声有色、健康明朗,充满仁爱光芒和生命愉悦。
五、总 结
对童年的陶醉和怀恋、对生活的敏感和感伤、对弱者的关注和怜惜、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这四种情感在顾城的诗歌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其艺术感染力的深层原因所在。
第五篇:顾城诗
顾城,绝代天才,他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诗就像用手指轻拂丝绸,总能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舒适。远和近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土地是弯曲的
土地是弯曲的 我看不见你 我只能远远看见 你心上的蓝天
蓝吗?真蓝 那蓝色就是语言 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 微笑却凝固在嘴边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 擦去晴朗的时间 我的眼睛需要泪水 我的太阳需要安眠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别
在春天,我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象水中的落花,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假如……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继续飞翔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著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著我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著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著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著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钮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著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抖动著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著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著
赤著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猛烈的北风,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 太阳落山了,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
村野之夜
浓厚的黑夜
把天地粘合在一起 星星混着烛火 银河连着水渠 我们小小的茅屋 成了月宫的邻居 去喝一杯桂花茶吧 顺便问问户口问题。
天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晨
太阳——
红闪闪的目光 扫过大地 万物都在 肃静中呆立
只有一颗新生的露珠 在把阳光 大胆地分析
雨梦
无数清清凉凉的溟灵 从雨中 飞入梦境 微微蜷曲的感觉里 有一小湖 飘满花缨
我背着自制的弓箭 穿着凉鞋
在两极滑行。
留念
在粗糙的石壁上 画上一丛丛火焰 让未来能够想起 曾有那样一个冬天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困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