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雨具的缺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及其使用中存在的缺点。
2.通过书籍、网络、采访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享资源;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准备
搜集雨具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若无此条件的,直接展示图片也可),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观察交流。尽可能涉及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雨具,但主要围绕雨伞、雨衣和雨披来搜集相关图片。准备一些雨具备用。
学生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采访等途径搜集雨具的相关资料,且要求每位学生自带一种雨具。
提示他们搜集资料的途径:①报刊、书籍;②网络、电视;③采访;④运用自身感官进行观察。
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①雨具的面料;②雨具的结构;③雨具的功能;④雨具在以上三方面存在的缺点。
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①对要点进行记录;②对雨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分类,如面料、结构、功能、缺点等;③将相同类别的资料记录在同一张小卡片上(小卡片最好由教师提供,其好处是便于操作,能促使学生简明扼要地记录资料),并向学生们说明上课时会进行比赛,看谁记录的卡片多,记录简明扼要,分类清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
1.播放雨具的多媒体课件(若无此条件,尽可能多地展示图片),展示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雨具,引起学生的兴趣。雨具上标上序号,便于下个环节的分类活动。
2.引导学生交流:你喜欢这些雨具吗?你理想中的雨具是怎样的?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向大家描述自己理想中的雨具。
(二)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雨具
1.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这么多雨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2.让学生讲一讲他们认识的一些雨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介绍学生不认识的几种雨具。
3.谈话: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活动:在刚才展示的雨具中,哪些是雨衣,哪些是雨伞,哪些是雨披呢?请大家尝试着做做雨衣、雨伞及雨披的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4.让学生先分小组活动,对其中的雨具进行分类、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三)了解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及其缺点
1.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雨具,然后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雨具,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并给大家描述它的样子吗?请大家先分组讨论一下如何描述,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2.谈话:我们大家都使用过雨具,请大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回想一下,你发现它有什么缺点?它与你理想中的雨具有多大差距?分小组交流、讨论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搜集到的雨具的缺点汇总到小组的“雨具的缺点整理表”中。小组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作上记号。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汇总整理雨具的缺点,并在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形成各自小组的看法。最后由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发言。教师板书。每组发完言后,教师询问小组内是否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若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则要求小组代表阐述不同的意见及其依据,并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4.教师引导比一比谁搜集的资料卡片最多、最简洁、最清晰。先小组比较,评出小组内公认的记录比较优秀的一个同学,再全班小组比较,评出全班公认的记录比较优秀的小组。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学习,你们对于雨具有了哪些认识?
6.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的收获。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雨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知道了它们的面料、结构和功能,而且知道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大家可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克服这些缺点吗?你能想出改进的办法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之前所使用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课后用这些方法进一步搜集资料,看看有没有好的改进办法。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如何改进雨具。
第二篇:寻找雨具的缺点教案
寻找雨具的缺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渠道搜集源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还要具备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
3、能够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从中获得科学探究的灵感和启发。
4、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源自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2、活动:特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3、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
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4、活动:缺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5、交流与整理:把调查结果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分类整理出探究对象的不足之处,便于分组探究。
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交流,给问题分类,最好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归类,一目了然。这里一定要放手学生探究,让他们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件物品必须改进,以及自己的改进设想。同时,引导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与下面的活动融会贯通。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选择的探究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和科学性。最好选择自己最常用又有改进条件的雨具准备实验。
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只起到引领作用,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探究雨具。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专题,但选题的范围要尽量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便于小组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而小组自动选择的研究主题最好小一些,具体一些。因此,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大象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雨具的改进》第一课《寻找雨具的缺点》。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下雨天,打着雨伞或戴着雨披去上学,衣服在不同程度上被淋湿的现象极为常见。《寻找雨具的缺点》就是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与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分析:
平时因学生经常接触到雨具,所以对雨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因平时学生缺乏发现与研究的意识,致使对雨具存在的缺点缺乏理性的思考、分析与整理,并且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尚有不足,这些将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整理出其使用中存在的缺点;(2)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2)能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
(2)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和起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从雨具的面料、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整理出其使用中存在的缺点;(2)能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资料; 难点:
(1)搜集整理现有雨具的缺点与不足。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不同雨具,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雨具,并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雨具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前准备的雨伞、雨披、雨衣,指名说出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雨具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究雨具的欲望。】
2、师谈话:这些雨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防雨工具,可是,有时在大风雷雨天,我们尽管打着雨伞或穿着雨衣行走,我们的衣服还会不同程度地被淋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情景。
(播放“一些同学带着雨具上学,衣服被淋湿”的情景课件,学生观看)师提问: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遇到过什么样的无奈和尴尬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刚才我们遇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交流汇报)
师导入:是啊!我们所使用的这些雨具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寻找雨具的缺点。
5、板书课题:寻找雨具的缺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下雨天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出现的无奈和尴尬”这一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以“遇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为本课的载体,使学生融入到探究雨具的氛围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雨具及其它事物的缺点。】
二、雨具缺点大搜索
1、师讲述:那么,现在我们使用的雨具都有哪些缺点呢?下面就让我们对雨具的缺点进行一次大搜索。
2、学生分组活动。
(大屏幕出示活动提示:(1)根据自己平时对雨具的使用回想总结;(2)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提取整理;(3)通过认真观察小组准备的雨具研究发现;(4)组长做好记录,可以从面料、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小组搜索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针对“雨具的缺点”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被完全激活,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三、整理展示资料,交流改进设想
1、学生将搜索的资料用表格的形式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
2、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表,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引导学生整理,给资料分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便于归类,一目了然。】
3、学生交流汇报对雨具的改进设想。
四、课外延伸,寻找身边事物缺点
1、师谈话: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它们身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下面,我们就来找找我们身边的事物还有哪些不足。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小结: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明创造,而发明创造不仅需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而且要求我们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一些发明技法,所以,我们在探索资料时要注意寻找发明技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学生会因此绽开“创造发明”的思维火花,获得科学研究的灵感与启示,从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雨具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那么,你能设计改进方案吗?下一节课我们将探究如何改进雨具。
六、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为下一节课作铺垫,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寻找雨具的缺点
“雨具的缺点”整理表 教学后记:
整节课我始终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经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充分相信学生。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课堂上会不善于表达与交流,对雨具缺点的搜索也会非常单一,但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课外搜集的资料充分,课堂上观察认真,所以课堂并不是我预料中的沉闷不堪,课堂上,学生能够毫无拘谨的畅所欲言,各显神通,毫无保留的交流了自己的发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分析整理、表达与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合作,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我作为引导者,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肯定。
第三篇: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明光市实验小学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荐生物的分类教案荐高中生物荐初二
生
物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套教案册
教
案[1] 全下
第四篇:《寻找秋天》教学设计
《寻找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教学重点:
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教学准备:
教师:温度计,纸,透明胶带,剪刀,秋天与夏天对比景色的教学课件。学生:笔,纸,树叶,红毛线。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课件展示秋天与夏天的对比景色,学生根据生活中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说一说,师生评议,引出温度)
二、测量气温
1、提问: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向学生出示当天的气温)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引出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
(1)4人小组观察温度计。
(2)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温度计是用玻璃做的,上面有刻度和数字,还有红墨水等。)(3)师再向学生讲解温度计的分类:气温计,体温计,地温计。今天主要来学习气温计。
3、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温度计的了解和使用。
(2)师再根据学生对温度计的了解来引导归纳: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B、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C、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3)强调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1)谈话:你们见过温度是怎样表示的吗?
(2)教师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板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3)强调学生注意: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4)小组内练习测量温度,并互相读出温度来,并记录下来。
5、交流与分析
(1)小组内整理测量数据,汇报结果。
(2)引导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三、学习制作树叶书签 师讲解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4)师示范,学生用准备好的树叶试制作。
四、总结。
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五、拓展:
下一节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六、板书设计
寻找秋天
(二)认识温度计
测量气温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记录温度的方法
第五篇:寻找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观察秋天的景色,探访动物和植物。
3、乐于对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秋天的景色,探访动物和植物;感受秋天的自然美。
教学难点:乐于对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树叶、卡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中关于秋天的照片,内容是各种秋天成熟的水果和农作物,让学生欣赏。
师:引出问题:看到了各种果实在秋天成熟了,那秋天还有那些地方是与其它季节不同的地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秋天。
二:寻找秋天
1、欣赏美丽的秋天
播放课件: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想起秋天,观察自己看到的景色。
2、回忆美丽的秋天
师:学生在秋天的景色里都找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看到的课件回答)
那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过渡句:我们欣赏了秋天的美景,再来一起走进秋天,探访秋天的动物吧!
三:探究活动
1、探访秋天里的植物
播放秋天里植物变化的课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树叶的变化。(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了,落的满地都是)
师:你看到了秋天的植物和其它季节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树叶落了)
2、探访秋天里的动物
播放秋天里动物的课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动物们动作干什么。(小松鼠、刺猬和大雁都在做什么)
师:它们都在做什么呀?(都在为过冬做准备)
3、教师小结
植物的树叶落了,为了天气变冷做准备;小松鼠和小刺猬都在准备粮食,大雁费往南方暖和的地方,都是为了过冬做准备。
过渡句:我们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了解了秋天,那是因为很多人有照相机留下了秋天的痕迹,那你想不想留下秋天的记忆呢?
四动手实践
1、欣赏树叶工艺
播放课件中树叶工艺的部分,学生欣赏观察。
师:这是其他的小朋友留下的秋天,接下来你也留下你的秋天吧!
2、学生制作
3、展示工艺品
五、总结
出示课件上的问题,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寻找秋天
秋天的景色
秋天的植物
秋天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