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的幸与不幸抒情散文
1.
这几天遇到的事儿挺多。
上周末发烧一整天,人快烧昏了;周一急急忙忙发工资,下班以后还要加班;周二接到电话,我在老家的出租房出了问题,水漫金山,租户又不在;今天发现工资发放有误,对账对了大半天,哭死的心都有了……
喜欢看星座的朋友估计会说,立夏你最近水逆啊~
这所有事中的某一件,对原来的我都是巨大的冲击,之所以说对“原来”的我,是因为现在遇到这些事我并没有耿耿于怀叨叨唠唠茶饭不思,不只如此,我还在这些事情中发现了奇妙的转折点,发现了我的小幸运。
一年感冒几次,说明我的抵抗力很不错,何况每次感冒发烧都是半天或一天就好,第二天基本恢复正常;
快过年了,早早发了工资给大家备年货啊,加点班保证不出错吧,而且我也喜欢下班后安安静静的做事;
接到邻居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乖乖的,没有嗵嗵嗵嗵的狂跳,按照之前的经验,心脏不紧张说明没有出大事(这是源于我的直觉,不要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何况有家人和朋友帮忙,事情基本上解决,租户没有逃避责任,楼下邻居没有打电话找我;
代发银行发现工资有问题,我找到原因后发现错误的金额全部都没有发放成功,这说明我只需要重新递交一下资料即可,不必到处找人退款或补发了……
这些事,到底是不幸,还是幸运,还是我特别会安慰自己?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2.以前的我遇到一点点小事,都害怕的焦灼万分,感觉心里被千刀万剐了一样;现在发生这么大的事,我跟没事人一样。
用Charles先生的话说就是,遇到的事儿多了就好了,你之所以纠结是因为独立面对的事情很少,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已。
我觉得也是这样,当我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情绪就暂时靠边站了,等问题处理得差不多,心情自然就好了;
另外,当直面问题的时候,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恐怖,一点点去做,就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解开一个结,剩下的就自动断开了;
最后,最重要的是,当不再用情绪埋怨,会发现上帝其实很慈爱,它在给你制造的每一个困难之中,都埋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幸中的万幸。
少年时代的我就有这个特质,遇事怕事,但是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又特别会安慰自己——你看事情没那么坏吧,或者还好没有出现再坏的结果等等,我觉得这就是我积极心态的来源。
那时候的我经常会祈祷,会感恩,祈祷爱我的逝去的亲人保佑我,感恩它们冥冥之中真的佑护着我。
即使现在我仍然偶尔这样想,但是真的觉得生活中的困难,大部分不是真正的困难,而是我们假想的困难。
比如工作的烦恼,想辞职的纠结,比如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离了婚感觉自己没有出路,比如伴侣的漠然,生活的无奈和沉闷,比如好好的生了一场病,或者父母亲友病倒了,比如很多很多事情。
之前的文章中说,当我内心很平静以后更加会旁观生活,这真的是我最近的感受。
就像我和这个世界是平等的关系一样,我在一边,它在另一边,我看着它作天作地无能为力,它也会在折腾一番以后乖乖的缴械投降让我收拾一下战场和心情,我们和平共处、共同成长。
我们变成了亲密的战友,而不是对手或者指挥和服从、打击和顺从。
我慢慢的更爱这个世界,也更坚定这些年的行为和思维选择。
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今天发了很长的微信给我说:
“因为你感染给我的这些优点,让我很好的处理了最近一连串的事情,感觉自己变坚强了。美眉你付出的爱都是不计回报,且真诚的,心地光明而无芥蒂,这点很重要。”
我很开心她这样评价我,而我更希望我说的话她真的能听进去,能做到,真正走出困境去拥抱更美好的生活。
她的信息让我想起来大学毕业之际,一个同班的女孩跟我说的话,大意是我们很像,性格啊、成长环境啊、价值观啊等等,但是她很佩服我,觉得我一步步走得特别地踏实。
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自己那几年的挣扎和纠结,但是在外人眼中看来,我是如此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啊。
原来即使我心中有万千风云狂风骤雨,我的身影一直亦步亦趋地保持着平静冷静。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旁观过去的自己,跳脱出当时的情绪,我那时确实也做到了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好好为未来打算,并且很努力的在争取。
虽然不太确定未来想要什么该怎么办,但是知道要先立足再图发展;虽然被身边各种要求和条件衡量限制着,但是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标杆。
原来不知不觉间,当初所有的选择和坚持,慢慢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股气场,一个庞大的能够保护我的结界。
我不再哀叹生活的幸与不幸,终于能够做到“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我也很多很多年不再写“请相信我。请帮助我。请陪伴我。请佑护我。”,终于长成能够自我成全的大人。
这是岁月给我最好的礼物,它是神偷,也是慷慨的圣诞老人。
希望你们也有这样的老朋友。祝一直好:)
左岸记:立夏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这些事,我最近也碰到了类似的事情。
工作中,我因为匆忙把事情传达错了,只好全部翻工;因为贷款快要到期,资金却没到位而忧虑匆匆;因为遇到麻烦的人,想尽快摆脱,却阴魂不散……
是的,这些事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可以说是大事,麻烦事,在我们陷入无助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会把问题放得很大。
可当我真的去面对,开始着手解决的时候,这些问题一个个都很快迎刃而解了。工作中的事,因为以前我对大家都有帮助,同事们知道了,就一起帮我把错误的修改了过来;还贷的资金也因为一直以来的信用很快就有了;至于麻烦的人,其实根本不用去理会他,当我们不去理睬他,不去关注他,不受他影响后,他自然无计可施了。
所以,把生活的问题当我们成长的经验,一切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篇: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你大概已经听说过那些惨不忍睹的调查报告。上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这一消息引发了海量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叹人文专业学生的减少是美国衰落的迹象和征兆。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所谓的发现(人文专业大学生人数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
光明的一面是:人类对人文的戕害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作为学术课程的文学不会再扑灭炽热的文学之火。阅读《李尔王》(King Lear)或D.H.劳伦斯(D.H.Lawrence)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不会再从让灵魂升华的邂逅沦为本科生涯的另外两个元素──成为多选测验、考试论文和作业中让人头疼的内容。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有幸遇到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劳伦斯讲得栩栩如生的大学教授(英国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永恒的莎士比亚之火),但也有无数教授让阅读文学名著感觉就像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坐上两小时一样。在他们麻木的手中,“人文学科”一词变成了“你不去上课也能得A”的代号。
在人们为人文学科的命运慨叹不已时,他们谈得特别多的是英语专业的缓慢消亡。但他们没有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进入法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一样可以修文学课程。根据当前危言耸听的论调,大批将四年时间主要用于研究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人全都站在我们与社会文化的夜幕之间。
半个世纪之前,有14%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7%,这个事实其实无足轻重,却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这类反思通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被告知:缺乏正规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会导致许多致命的人格缺陷,比如批判性思维欠缺,写不出表达清晰的文章,不能换位思考,对其他人和地方缺乏好奇心,毕业后不会去阅读文学名著,无法辨别真、善、美。
这些严肃的忧思俨然一副冠冕堂皇、居高临下、正气凛然、高风亮节、亮节高风的派头。但它们也是多愁善感的幻想。
大学里教授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文学才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所谓人文学科包括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教堂里学习《圣经》(Bible)是完整教育的另一半必要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人想要通过正规课程教授小说、故事、诗歌和戏剧。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
随着宗教权威的衰落,人文学科作为取代宗教的方式应运而生。乔叟(Chaucer)、弥尔顿(Milton)和莎士比亚开始承担起帮助渴求更高意义的心灵寻找真理的职能。不过,文学课程中很少包括莎士比亚时代之后的作品。(我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读本科时发现,英语
系每年都在曼哈顿白页(Manhattan White Pages)上把访问学者的电话号码列在弥尔顿·S.乔叟(Milton S.Chaucer)名下,这个发现让我乐不可支。查询这个电话号码(我经常查询)让我乐在其中。)
随着文学系的建立,文学教育在20世纪初取得了独立地位。在许多年里,文学系里主要是一些研究词源和文本历史的文献学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研究才作为一种与真实现代生活相关的智慧在文学系广泛落地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是战争的产物。1945年,见证了杀戮并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家园,他们渴望为生活赋予意义。《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的颁布和经济的繁荣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当时,将文学教育作为探究人生中的难题的方式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英语专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是文学在大学里的这一段流行期敲响了文学没落的丧钟,因为各式各样抱有偏见的学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学术化。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反差的是,越南战争中无谓的流血让所有权威都受到质疑。当时,文学教育沾染了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热情,大学里的激进派在学术机构里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的征程徒劳无功),他们以“理论”为武装,以掩饰平庸。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主修英语的学生开始缓慢减少。再往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些书籍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好奇心,提升审美品位和道德修养,在针对这类书籍的正规研究走向衰落时,只有无赖才会喝彩。但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根本不会带来这些裨益。
你可以在生活中——在捕鲸船上或大树底下——体味文学,把这些地方当成你的大学课堂——你的耶鲁和哈佛。
在50多年前,评论家兼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一篇题为《论现代文学教学》(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在课堂上介绍虚构文学作品之举的失望。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英语专业正处于全盛时期。
特里林指出,他的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艾略特(Eliot)、叶芝(Yeats)、劳伦斯、普鲁斯特(Proust)、卡夫卡(Kafka)、曼(Mann)、纪德(Gide)的作品)“问及文明社会所忌讳的所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我们对婚姻,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朋友是否满意”。然后他讽刺了大学教授努力让本科生理解这类离经叛道作品的特性的做法,这是他戏拟的一道文学课典型试题:“叶芝、纪德、劳伦斯和艾略特都运用性主题来批判现代文化的缺陷,请对他们在性主题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请援引每位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时间:一小时)”
在恪守传统道德的大学领地里教授颠覆道德规范的现代派作品的荒谬性触怒了特里林,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歇斯底里地夸大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武力和恐怖”(恐怖存在于叙利亚,而不是纪德的作品)。但他毕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看不出课堂教学也破坏了文学的乐趣,并把文学中令人震撼的异见变得琐碎化。
文学很早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我还没开始上大学,也还没有不幸糊里糊涂地进入研究生院。生于普通家庭的我怀着惊异扎进了于连·索雷尔(Julien Sorel,司汤达(Stendhal)《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一书中年轻浪漫的奋斗者)激荡的情感世界。我父母曾在家中争
吵,他们的婚姻矛盾最后以离婚告终,但契诃夫(Chekhov)的小说赋予我力量,小说中的措辞道出了我的忧伤,而济慈的语言让我心中充满了美,击退了让我陷入沮丧的负能量。
书籍带我远离自我,去体验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却能与之对话的经历。阅读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世界时产生的。叶芝给予我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描述一种定义自我的渴望,而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渴望发自我的内心:“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
但一进入大学课堂,我内心中这种珍贵的另类生活就被扔回到令我感到烦恼厌倦的存在维度之中了。荷马、契诃夫和叶芝沦为是非判断题、鲜明的主题以及一大堆高明和更高明的解读。教师像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教授对事实进行加工创造的文学书籍,这些书本身沦为了纯粹的事实。小说、诗歌和戏剧曾是同理心的源泉,是激发好奇心的火种,现在则成了乏味的苦差和劳碌。
所有其他学科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文学则只要求你是一个人。文学无须去教,就像梦想也不需要教一样。为什么赫克特(Hector)的幼子阿斯蒂阿纳克斯(Astyanax)看到父亲戴上头盔后会哭泣?你只要有一颗心就能够理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反对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不,绝非如此。我反对的是把这些令人惊异的顿悟(这些顿悟来自人类生命中非理性、无可言表、无法想象的侧面)带进大学课堂,把它们变成竞赛中枯燥的练习题、等级体系和信息的堆砌,它们都是这些作品不共戴天的死敌。
不要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你更清晰地阅读和思考,这其实也是妄想。只要读一页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疙疙瘩瘩、错综复杂的文句或者D.H.劳伦斯令人心悸的词语重复,你就会把所谓文学具有修辞范本价值的想法统统抛到脑后。西方文明中的文学名著其实彰显出了所谓清晰思维的局限。它们在由联想、直觉和印象拼缀的云雾中呈现意义。莎士比亚的一些十四行诗无人能懂。用语言镇住读者,而把含义隐藏在重重迷幻的意象中的能力正是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特质。
文学经典为我们思索人类之困惑,思索苦难、死亡和稍纵即逝的快乐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它们庇护着我们秘密的自我,这个自我希望思索物质世界弥足珍贵的非凡之处,寻求表达过于绚烂多彩、无法诉诸理性表述的感受。在这个鄙视一切非盈利、非生产性活动的世界,文学是僻静、无用的清寂之所。
文学艺术那种突然迸发、令人震撼的真和美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发自内心最孤独的角落),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金钱买不到、无法出售或交易、也不会腐朽和死亡的意义。这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毫无价值的体验被称为“超越”,你不可能为此布置一篇论文,给出评分或成绩排名。文学太神圣了,不可以去教。文学只应该被阅读。
当前,我们在经历全新数字快感和娱乐的兴盛,经历以视觉为主流的文化的扩张(把想象远远甩在了后面),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改变了阅读艰深书籍所需的纯粹孤独)。在这个职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生活中重大的神秘谜题似乎更关乎经济,而不是关乎存在。数字
环境还强调量化思维,也许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如今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发展是在科学和制药领域取得的。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作为主修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文学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在艺术中凝固为永恒的伟大思想和感触从爬满常青藤的狱门里逃脱出来(在监狱里,它们成了供人品评的“文本”,被迫做着苦役),得以回归应有的位置,重新成为平凡经历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到高中毕业时,文学之火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充分燃烧起来,足以成为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忧虑的话,那应该是文献检索课的取消。文献检索课曾是每所高中的必修课,在这门课上,书不是作为学术课程来教,而是被亲密地引荐──这是一种不受愚蠢书评和乏味测验影响的经历。如果能够恢复并强化这种震撼心灵的邂逅,那么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朝圣者们会继续阅读,并像追求爱情一样寻找那些能够提升境界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无须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能够爱和被爱,我们也无须通过了解荷马的修辞或历史背景走进奥德修斯(Odysseus)漂泊、重生和返乡的旅程。古典书籍会与我们心灵中最年长的那个部分对话。年轻人会在被一种无法言表的渴望打动时去阅读这些书籍(就像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吃饭一样),如果他们想读的话。当然,在这些可怜的非人文专业学生中,有一些可能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也许他们只得去寻找诸如癌症治疗方法之类的东西。
在《白鲸》(Moby-Dick)一书中,梅尔维尔(Melville)的讲述者伊什梅尔(Ishmael)宣称:“捕鲸船是我的耶鲁(Yale College),是我的哈佛(Harvard)。”如果一切顺利,文学最终从本科课程中消失(但愿如此),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在大学课堂之外,在生活中阅读文学经典其实是他们的大学课堂。
第三篇: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范文
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最美的戏剧的确是悲剧,但你不能因为要美,所以整日里胸怀悲剧情结;更不能为了一辈子记住刻骨铭心的美,拼命追求悲剧。
你明明知道你需要放手却放不下,因为你还是在等待不可能的发生,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你是吹进我眼里的沙子,模糊了双眼,看不清天空的样子。这一场末路繁华,不倾城,不倾国,却倾我所有。
我们有过一生中最热烈的时光,今后,我是繁星,永远为你明亮;我是飞鸟,为你翱翔;我不在遥远的故土,我在你身边。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有是有必然性的。
当初你不愿听的歌,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而听。当初你不愿品尝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去品尝。对于你,也一定会有一个人愿意陪你看所有你想看的电影,去你所有想去的地方,看所有你写过的日记。你不爱人,人不爱你,不是报应,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虚幻的梦镜,不过是我们中途停歇的驿站,休息之后,我们还是要马不停蹄的奔赴远方。
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 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吃醋是最明显的告白,等待是最愚蠢的告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所有的忧伤都是过往,当时间慢慢沉淀,你会发现,自己的快乐比想象的多得多。
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你绝望的内心
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那个在不经意中,也许就改变了我一生的男孩,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世界的屋顶再次相遇。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第四篇:高中高考优秀作文:幸与不幸、福祸相依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思路点拨:
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
英雄与君王
鲜血染红了江水,翻滚着透骨的凄凉,年轻的将领伫立在江边,淡青色的披风宛若一面旗帜,右手牵着那匹心爱的乌骓,左手紧握着悬在腰间的宝剑。面前是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水上左摇右摆,身后是横尸遍野的战场。所有的弟兄都丧生于这片还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他们手中都仍然握着兵器,瞑目的能有几人?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刀的湛蓝,我看到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鸟骓悲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悲怆雄浑的声音回荡在江面上,划破了夜的静谧,震碎了水中的寒月。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在此时,你——项羽,也许认为你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因为你失败了,“彻底”地败了。
刘邦以他的背信弃义,他的小人风度,刺你于乌江畔,你败了,他胜了。他登上了君王的宝座,再也没有另一个霸王与他争夺天下与权力。当然,那时幸福全是他的。但最后又能怎样呢?他不也照样死了吗?但他死得有你悲壮吗?
刘邦是君王,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膜,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了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磐,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中。
一件黑色的大氅、一柄乌黑的宝剑、一匹骠壮的乌骓、一头黑发、一腔热血,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乌江畔留给我们的。一个名字,将刻在千千万万人心中。而刘邦,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狡猾?是奸诈?还是……
在后人看来,刘邦永不及项羽,不及他“曾是气吞残虏”的英勇,不及他“挡我者死”的豪迈,虽然他失败了,可又有什么不幸可言呢?
【点评】作者结合话题“幸与不幸”,巧妙地借助历史笔材。将项羽与刘邦二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尽管项羽败了,但项羽死得悲壮,是幸福的;刘邦尽管胜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狡猾,是奸诈,是不幸的”的结论,进而阐明了幸与不幸的辩证关系。流畅的语言,至深的感悟,鲜活的历史素材,无不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悲剧,还是喜剧?
历史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把一部部剧本搬上人类生活的银幕,把一个个主人公带进人类的生活。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的文天祥……不必到历史研究所,也不必审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知道一些历史名 1
人的简介,便会发现这些名人往往扮演牺牲品的角色。但,不屈的人类依然点燃了火把,试图从这些牺牲品的背后寻找一丝安慰。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位心比天高的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离骚》不正是对这出悲剧的反面诠释吗?
我们无法忘记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于蜀中的豪放诗仙李白,也许在“奉旨进京”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个“蓬蒿人”的无比灿烂的前程;也许在“赐金放还”的那一刻,注定要同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注定要在山川水月中徜徉一生。“赐金放还”断送了李白的仕途,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但当书本翻过新的一页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注解。嵇康弹《广陵散》的悲怆的琴声似乎还在黑暗的空中回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的声音依旧伴着清泉在山间缓缓流淌。
无论是托看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的流星,还是瞬间闪烁于天际的绚丽爆竹,都释放出了它们的激情与生命。也许上天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而当这种美以生命作为代价时,就格外能打动人心——因为它不仅创造了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悲剧。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幸与不幸”,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概况。对这些历史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是不辜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辜,使得他们名垂千古。这是悲剧。还呈喜剧?由此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文章自始至终,都游弋在历史名人中间,如屈原、李白、嵇康等。时而是他们的诗句,时而是他们的人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不幸
世间本无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无论是花也好,叶也罢,只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面对不幸也应如此。
王维是一个很会面对挫折的人。他的一生坎坷,正因为他敢于面对不幸,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佳句。也许荡舟出游的目的,顺流而下,水到了尽头而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若是常人,必会叹息而返,而王维却从舟中坐起,坐看云起,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精神令人折服,无法猜测他返回时的心情,但我以为面对不幸这也许是对的。
古人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该有平常心。去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我也曾遇到过不幸,但一间独屋,一盏孤灯,一纸铅字,洋溢着淡淡的墨香,把烦恼拒之窗外,我不认为这是逃避,世人皆醉我独醒坦然倒不失为面对不幸的方法。
遇到不幸,请先不要一味的抱怨,而是庆幸。上天在提醒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改正,能够用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任何不幸,以良好的心态去算好人生的每一笔盈亏,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每一次始料不及的变故。
人生短暂,走走停停,起起伏伏,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古谁能?一波三折的人生固然让人悲叹,但有拼拼闯闯,一身汗水洒大地,足矣。人活着不能事事顺心,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勇于面对不幸。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完了,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的人说:还好,还剩下半杯。我想当我们面对不幸的时候,也许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总之,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处理不幸,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评语】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将自己对生活中坎坷,挫折的态度用隽永,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文章内容从历史名人到自身感触,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建构出一种闲适、淡雅、从容的表意氛围。语言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展现了新一代高中生勇于挑战困难,释放压力,心理逐渐成熟的心理特征。
面对不幸,选择乐观
面对着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尸骨遍地、废墟重重的伊拉克战场,我感到叹惜。然而,我却看到一个战场上的身影——一位青少年的身影。在他身上,我看不到忧郁无助的眼神,也看不到流离失所。失去至亲的悲痛心情,只领略到他那渴望重建家园的心情!
不幸的骤然到来,有人选择放弃人生、轻生自尽,但有人却坚强不去、屹立不倒。维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呢?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坚韧败由懦。
人生在世犹如草木一秋,流星飞逝,瞬间即过。山路有坎坷,大海有风暴,天空有乌云;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前行的征途更有荆棘和陷阱......或许还不曾对小小的成功回眸一笑;也许不预知的厄运会降落到你的头上;岁月的河流一浪接一浪,不堪重负的生命要受多少失意和磨难。究竟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继续照亮自己的锦绣前程?自暴自弃,好比一条吞噬的毒蛇,把你的新鲜血液吸干,然后注入愁绪纠结、心灰意冷的毒汁。难道会有人想中毒身亡吗?我绝对不会,面对不幸,我只会让风浪卷走坎坷,让沙尘暴吹走失落,让浩瀚大海淹没悲伤,让自我踏上通往胜利的征途!
小小苦楚等于激励!只要你愿意走,路总是有的!
黎明前永远是黑暗!在一个风雨交集、雷鸣闪电的漆黑之夜里,我曾经看到一点光――希望之光。当我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近它时,原来它只不过是一支花——梅花,“无意裤争春,一任群芳妒!”在月黑风高、滂沱大雨中,梅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婷婷玉立、花枝招展!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散发出阵阵青春气息,令我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远吗?勾践卧薪尝胆,终能灭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乃论《兵法》;司马迁受官刑,《史记》浮出水面......天空无法永远蔚蓝,河流无法永远清澈,不幸也无法永远降临在你的身上。
爱迪生无惧不幸,抱定乐观,积极面对人生,这种态度不就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淡薄名利,落尽繁荣,洗尽铅华!
福兮?祸兮!
题记:
是谁,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毁掉地精的洞府,将幽灵赶出天空,再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永不编织。
而达尔文,又将何去和从?
2010年5月21日,科学界上一个里程碑的日子。无他,首个人造生命自此诞生。不得不承认,这是继克隆技术之后人类在基因工程上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是无法否定的,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为设计有机物铺平道路。或许在未来200年甚至1000年里,这些被人类创出的生命会造福人类,他们有可能产出石油,以供人类无所顾忌不计后果的滥用;他们有可能以CO2为食,以供人类加大生产扩大规模肆意排放;他们有可能只是像披上人皮的机器人一样为人所用,而人类,只用动动手指甚至手指都不用动便可以不用劳动不用生产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乐,将成为生活的唯一主题。
而更令人兴奋的,则是千万年来无数帝王权贵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千秋万载,不死不灭。我们可以想象一千年后,甚至只要数百年之后,不用修仙炼道,不用派徐福再去蓬莱,只需意念一转,手指一动,就可以让地藏王菩萨超生佛界,而地狱,将永无六道轮回。
如果非要说谁不高兴,怕最不高兴的,便是那位可怜的老人,那位用了几近一生去证明自己学说的老人。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将成为最大的谬论连小孩子都知道——遇过还有小孩子的话,万物都是上帝直接创造出来的,而那个上帝,就是人类自己。不再需要物竞天择,不再需要适者生存,不再需要物种变异,更不需基因重组,也不用顺之天以致其性,一切,只需要“上帝”的意愿,只需要“上帝”的利益。
如果非要说令达尔文先生高兴的事,那恐怕就是不再需要躺在冰冷的棺木里做思想的卫道者,而将被供奉在高高的殿堂,在血肉之躯上打上“谬论”,打上“历史的绊脚石”的烙印,然后在游人鄙夷的目光中接受朝拜。
而悲哀,却不仅仅属于达尔文,而其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全人类的,乃至全生物界的。
和克隆技术一样,人造生命也是对伦理道德的一大挑战。在前文所列的诸多“利益”下,掩盖的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破坏力。从人类自身而言,如果可以不是不灭,参考宇宙的容积量,便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再者,人造生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服务,将极大意义上助长人类的惰性。不再有发现,不再有创造,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如今的里程碑,终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倒计时。反观人类以外,人工创造合成的生命进入有机界,极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打破原有生物链,在人类利益下,牺牲其他有机种族。而其实质,是一种侵略,更是一种自我毁灭。
无论是《后天》还是《2012》,乃至更多的科幻电影,撇去其商业价值,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更是一种警告甚至是预言。而这一切一切的起因,皆源于人类自己,源于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无论是核泄漏还是原子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臭氧空洞,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物种没绝,这些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极大意义的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而在当时,这一里程碑式的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危害又有多少人想到?
全球气候大会刚刚开过,我相信,不知哥本哈根或马尔代夫的人民关心环境问题,想用各种方式弥补,全球人民也一样。可是,这种单纯的过后补救而非事先防范,其效果可忽略不计,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而人造生命这一科技成果,如果现在不以正确的道路加以指导,那《后天》,或许就是明天。
《淮南子·人间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头,丢了马,说了句名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他的祸,只是丢了匹马,而我们的祸,将会失去什么?
第五篇:高中高考优秀作文:幸与不幸、福祸相依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思路点拨:
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
英雄与君王
鲜血染红了江水,翻滚着透骨的凄凉,年轻的将领伫立在江边,淡青色的披风宛若一面旗帜,右手牵着那匹心爱的乌骓,左手紧握着悬在腰间的宝剑。面前是一叶扁舟在滔滔江水上左摇右摆,身后是横尸遍野的战场。所有的弟兄都丧生于这片还弥漫着硝烟的土地上,他们手中都仍然握着兵器,瞑目的能有几人?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刀的湛蓝,我看到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鸟骓悲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悲怆雄浑的声音回荡在江面上,划破了夜的静谧,震碎了水中的寒月。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时,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在此时,你——项羽,也许认为你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因为你失败了,“彻底”地败了。
刘邦以他的背信弃义,他的小人风度,刺你于乌江畔,你败了,他胜了。他登上了君王的宝座,再也没有另一个霸王与他争夺天下与权力。当然,那时幸福全是他的。但最后又能怎样呢?他不也照样死了吗?但他死得有你悲壮吗?
刘邦是君王,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膜,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了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磐,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中。
一件黑色的大氅、一柄乌黑的宝剑、一匹骠壮的乌骓、一头黑发、一腔热血,这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乌江畔留给我们的。一个名字,将刻在千千万万人心中。而刘邦,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狡猾?是奸诈?还是……
在后人看来,刘邦永不及项羽,不及他“曾是气吞残虏”的英勇,不及他“挡我者死”的豪迈,虽然他失败了,可又有什么不幸可言呢?
【点评】作者结合话题“幸与不幸”,巧妙地借助历史笔材。将项羽与刘邦二人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尽管项羽败了,但项羽死得悲壮,是幸福的;刘邦尽管胜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狡猾,是奸诈,是不幸的”的结论,进而阐明了幸与不幸的辩证关系。流畅的语言,至深的感悟,鲜活的历史素材,无不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悲剧,还是喜剧?
历史是一位高明的导演,他把一部部剧本搬上人类生活的银幕,把一个个主人公带进人类的生活。你是否还记得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强敌淫威屈服不了,高官厚禄引诱不了的文天祥……不必到历史研究所,也不必审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只要知道一些历史名人的简介,便会发现这些名人往往扮演牺牲品的角色。但,不屈的人类依然点燃了火把,试图从这些牺牲品的背后寻找一丝安慰。
我们无法忘记两千多年前,滚滚的汨罗江边,一位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的诗人昂首吟唱:“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位心比天高的三闾大夫面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窘境,心灰意冷,终至抱石沉江,给后人留下无限遗憾。他是楚国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但他以死报国的决心,千古流传之《离骚》不正是对这出悲剧的反面诠释吗?
我们无法忘记腰挎酒壶、身背长剑,行走于蜀中的豪放诗仙李白,也许在“奉旨进京”的那一刻,他看到了一个“蓬蒿人”的无比灿烂的前程;也许在“赐金放还”的那一刻,注定要同诗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注定要在山川水月中徜徉一生。“赐金放还”断送了李白的仕途,使他壮志不能酬,这对于他或许是悲剧,但从此他却化作了中国文坛一颗永恒的巨星。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喜交织的、但当书本翻过新的一页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关于生命的注解。嵇康弹《广陵散》的悲怆的琴声似乎还在黑暗的空中回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的声音依旧伴着清泉在山间缓缓流淌。
无论是托看长长的尾巴划过天际的流星,还是瞬间闪烁于天际的绚丽爆竹,都释放出了它们的激情与生命。也许上天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美好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而当这种美以生命作为代价时,就格外能打动人心——因为它不仅创造了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悲剧。
【点评】本文紧扣话题“幸与不幸”,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名人的概况。对这些历史名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是不辜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辜,使得他们名垂千古。这是悲剧。还呈喜剧?由此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索。文章自始至终,都游弋在历史名人中间,如屈原、李白、嵇康等。时而是他们的诗句,时而是他们的人生,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不幸
世间本无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无论是花也好,叶也罢,只不过出发点不同而已。面对不幸也应如此。
王维是一个很会面对挫折的人。他的一生坎坷,正因为他敢于面对不幸,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千古佳句。也许荡舟出游的目的,顺流而下,水到了尽头而还没有达到目的地。若是常人,必会叹息而返,而王维却从舟中坐起,坐看云起,随遇而安,一切随缘的精神令人折服,无法猜测他返回时的心情,但我以为面对不幸这也许是对的。
古人云: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该有平常心。去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我也曾遇到过不幸,但一间独屋,一盏孤灯,一纸铅字,洋溢着淡淡的墨香,把烦恼拒之窗外,我不认为这是逃避,世人皆醉我独醒坦然倒不失为面对不幸的方法。
遇到不幸,请先不要一味的抱怨,而是庆幸。上天在提醒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改正,能够用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待任何不幸,以良好的心态去算好人生的每一笔盈亏,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每一次始料不及的变故。
人生短暂,走走停停,起起伏伏,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令人羡慕,但自古谁能?一波三折的人生固然让人悲叹,但有拼拼闯闯,一身汗水洒大地,足矣。人活着不能事事顺心,但我们可以尽力而为,勇于面对不幸。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面对同样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完了,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的人说:还好,还剩下半杯。我想当我们面对不幸的时候,也许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总之,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处理不幸,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评语】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将自己对生活中坎坷,挫折的态度用隽永,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文章内容从历史名人到自身感触,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建构出一种闲适、淡雅、从
容的表意氛围。语言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展现了新一代高中生勇于挑战困难,释放压力,心理逐渐成熟的心理特征。
面对不幸,选择乐观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坚韧败由懦。
人生在世犹如草木一秋,流星飞逝,瞬间即过。山路有坎坷,大海有风暴,天空有乌云;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前行的征途更有荆棘和陷阱......或许还不曾对小小的成功回眸一笑;也许不预知的厄运会降落到你的头上;岁月的河流一浪接一浪,不堪重负的生命要受多少失意和磨难。究竟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继续照亮自己的锦绣前程?自暴自弃,好比一条吞噬的毒蛇,把你的新鲜血液吸干,然后注入愁绪纠结、心灰意冷的毒汁。难道会有人想中毒身亡吗?我绝对不会,面对不幸,我只会让风浪卷走坎坷,让沙尘暴吹走失落,让浩瀚大海淹没悲伤,让自我踏上通往胜利的征途!
小小苦楚等于激励!只要你愿意走,路总是有的!
黎明前永远是黑暗!在一个风雨交集、雷鸣闪电的漆黑之夜里,我曾经看到一点光――希望之光。当我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近它时,原来它只不过是一支花——梅花,“无意裤争春,一任群芳妒!”在月黑风高、滂沱大雨中,梅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婷婷玉立、花枝招展!她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散发出阵阵青春气息,令我想起了雪莱的“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远吗?勾践卧薪尝胆,终能灭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乃论《兵法》;司马迁受官刑,《史记》浮出水面......天空无法永远蔚蓝,河流无法永远清澈,不幸也无法永远降临在你的身上。
爱迪生无惧不幸,抱定乐观,积极面对人生,这种态度不就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淡薄名利,落尽繁荣,洗尽铅华!
福兮?祸兮!
题记:是谁,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毁掉地精的洞府,将幽灵赶出天空,再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永不编织。而达尔文,又将何去和从?
《淮南子〃人间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头,丢了马,说了句名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他的祸,只是丢了匹马,而我们的祸,将会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