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

时间:2019-05-15 15:3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单词:shine,everyone.并能书写sun,sing2、能听懂会说

The sun is shining.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s.We’re looking at some ducks.It is raining.等句子。

3、能口头运用一般现在时态说明图片内容。

重点难点:

1、能识别单词:shine,everyone.并能书写sun,sing2、能听懂会说

The sun is shining.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s.We’re looking at some ducks.It is raining.等句子。

3、能口头运用一般现在时态说明图片内容。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and show the learning aims.T: Look, there is a big sun in the picture.The sun is shining.Today we’ll learn Module3 Unit1 The sun is shining.(板书课题)First,please look at our learning aims.(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教师慢慢读,学生仔细看、认真听。)

Step 2:Learn the new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1.Ask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by themselves.① Try to read by themselves.②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the tape.③Let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words in their own small groups.2.Review the key sentences.T: look, what am I doing?(教师做动作,学生猜。)

Ss: You are playing basketball./ You are reading a book./ You are walking.T:(教师放课件)What is he/she /they doing?

Ss: He is playing table tennis/He is running/ 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

(复习动词的ing形式,为后面的课文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T: Now, let’s have a chant.(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Step3:Learn the text.Listen to the tape.T:(出示课件)。Look, this is Lingling’s letter, Do you know who give the letter to Lingling?

Ss: Daming.T: Yes, on Saturday, Simon, Simon’s mum and Daming, they went to the park and had a picnic.But their picnic was eaten by some ducks.It’s very funny, so Daming wrote a letter to Lingling.Now listen, what did Daming say?(播放录音,并请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单词、短语或句子。)

Learn the key words.:funny

① T: What’s the meaning: a very funny day and sending some photos?

Ss:有趣的一天和发送照片。

T: I think reading books is funny.Do you think so?

S1: I think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very funny.S2: I think…

②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letter correctly and skillfully.Step4.Learn the sentences about the photos

1.T: These are Daming’s photos.What’s in the photos?

Ss: the sun, the birds, the ducks, the trees…

T: Listen carefully then identify which picture are you listening?

(学生听音分辨图片,初步感知图片训练听力。)

T:The sun is

S1: The sun is shining.S2: The birds are singing in the trees…

(教师板书句子,学生认读shine—shining.学生齐读,指名读,轮读。)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单的归纳)

2.使用同样方法,学习另外两张照片。

Step 5:Finish a task

1.Look at the picture,match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通过连线、朗读,复习所学图片的句子。)

2.Summary the key sentences in pairs.(Make sentences using “is / am / are / +v--ing”)

3.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 correctly and skillfully in 5 minutes.3.Copy the new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 correctly three times.(要求:①在四线格内书写 ②用手写体书写 ③书写要认真、细心、端正、漂亮)

板书设计:

The sun is shining

sending eating raining shining

In this photo, the sun is shining.We are looking at the ducks.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学习习惯。教学预备:

1、学生预习课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过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等。a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学习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1页的三幅插图。⑴观察第一幅图。

①图上的同学看到这些古代的天文仪,会想些什么? ②教师小结。⑵观察第二幅图。

①指名学生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②讨论:同学们应怎样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呢?

③教师小结。⑶观察第三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图上的同学这时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 ③你欣赏过哪些碑刻?学到了哪些知识?

2、指导学生观察第2~3页的插图。⑴逐幅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感受? ②同学们会什么收获? 组织讨论,汇报交流。⑵观察第二行插图。

①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景象。并指导说话。②讨论:同学们游览了这些名胜会说些什么? 组织讨论、交流。⑶观察第三行的插图。

结合课外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话。⑷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说感受。

三、总结

1、通过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呢?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预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四、作业

1、进行课外阅读。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插图。①讨论:图上的几位小朋友是怎样工作的?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③相互评价。

2、观察第二行插图。

①讨论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的表情怎样?

②讨论2: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 ③交流并小结。

3、观察第三行的插图。

①讨论: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 ②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形式很多,还可以安排哪些? ③交流、汇报。

4、观察第4页上的插图。

①讨论:图是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样? ②同学们对出好小报有什么建议? ③交流、汇报。

5、观察第5页的插图。

①教师介绍: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的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效和他的母亲。

②图上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③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情感。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例子。2、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为“壮丽山河”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和一篇习作以及一个练习。

《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烟台的海》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描述了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范文。

1、长江之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教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五、学唱歌曲、作业布置:P6 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1、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2、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准备

水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 板书课题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八)课外延伸。

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3、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揭题。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读文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齐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1、抄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分层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学生自学(读、说、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第1—4自然段。

3、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齐读第6自然段。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全文: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五、作业:

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⑵ 小组交流。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 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

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⑵ 小组合作学习。

⑶ 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

窄小

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习作1爸爸逗我玩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爸爸逗我玩》,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教学准备 师准备范文一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打开话题。

孩子们,听过《童年》这首歌吗?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童年,追寻那儿时的美好记忆吧!

二、范文引路,学会修改。

(一)过渡:首先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女儿的童年趣事《爸爸逗我玩》。请打开课本18页,阅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 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二)汇报交流

1、例文中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

(1)文中写了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 说单词几件事。

作者选这几件事紧紧围绕一个字来组织材料,你体会来了吗?(趣)(板书)

(2)是啊!作者为了突出有趣,重点写了什么事,其他的事呢?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抓住重点

为了抓住重点,作者主要写了爸爸的语言和动作,你发现爸爸的语言和动作有什么特点?

幽默的语言动作都体现了一个“趣”字。

是啊,抓住重点我们还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人物的

动作、语言,也可以是一些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把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三)对比阅读,学会修改。

孩子们,其实一篇好作文并不是一次就能写成功的,俗

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你对比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看看作文都对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怎样修改的?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1)学生阅读对比。(2)学生汇报。

(3)师简介常见修改符号。作者反复修改习作,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讨论写法,快速作文。

1、孩子们,刚才的例文有趣吗?说到童年,老师也情不自禁想到自己小时侯的一件趣事,想听吗?(师讲述:和小树比个子

2、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那么多的趣事、傻事才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色彩。此时此刻,你一定非常想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同桌听,注意将有趣的地方说具体。(1)同桌交流。(2)指名汇报。

3、大家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我看还是让我们拿起笔记下童年的美好记忆吧!请打开课本19页,阅读最后一段,明确习作要求。指名汇报后,师板书:童年趣事

4、怎样才能将习作写具体呢?(回顾板书)

孩子们,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不错!试一试,快速写下来吧!

四、学生写文,教师巡视。

五、习作交流,师生评议。

六、全课总结。

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孩子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完善、修改,并与他人交流,共同体验、分享习作的快乐,让童年的趣事成为大家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

练习1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凭借相关词语的意思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的美。

3、写好钢笔字、毛笔字

4、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根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尝试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事物写活。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3、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收集家乡的资料,准备导游词。

教学准备:

1、简单的图片。

2、收集家乡的个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自读课文的这段话,思考:爸爸把“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改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

(1)点明这是拟人写法。

(2)说说拟人写法对于文章起到什么好处。

(3)你还有什么样的修改方法。

如:小溪追逐着,嬉笑着等。

2、学第二部分。

(1)自读三组句子,比较之间的不同点。

(2)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说这样写的好。

(3)教师总结: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读来更有感情,更生动。

(4)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3、教学第三部分。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设计情景练习:你和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你猜它们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指导:让学生把这些事物当作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

(3)指名交流,并说说你这样写的原因。

(4)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写活了,写得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段话,明确选自于课文《烟台的海》。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每个字的结构的书写注意点。

4、点:字距小于行距,大字紧凑,小字写的舒展一些,“的”字可适当小一些。

5、板演“广阔”、“舞台”、“威武雄壮”等词语。

5、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6、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三、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正音“霜”、“疆”、“素”、“残”(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最好说说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

(5)注意每一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6)指出每个词语都描写了冬天的风雪美景。

2、积累反馈。

(1)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成语。(2)指名学生读。

(3)同桌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五题(写好毛笔字)

1、欣赏课本上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写好毛笔字的热情。

2、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园”、“团”

3、学生读帖,讨论写好这两个字的要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园、团”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方法。“园”和“团”字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体会口字要在米字格的中间,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饱满。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3)展示写得号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家乡的迷人风光、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可配上一些图片。(指导学生收集的途径)

1、审题。

(1)启发谈话:有如果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并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3、指导。

(1)范读一篇学生写的介绍家乡的文章,说说这位小作者 抓住家乡的什么方面向别人介绍的。指出为了介绍时能流畅,可以写下导游词。

(2)学生思考:我们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选择一到两个方面来介绍。

(3)小组内试着互相商讨并写下导游词。组内可以分工来介绍,适当运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如能配上图片更好。

(4)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内练说,再在小组内推荐一位代表上讲台演讲。

(5)上台演讲的要求:如神态大方自然,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等。

4、反馈。

(1)指名上台当小导游。(师生评议是否达到“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选出优秀小导游。

(3)小结本次口语交际的情况。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安排了《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课文,还有一个单元练习和一个习作。

教《卢沟桥烽火》要注重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文本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本文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5、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课题)

4.解题:“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学生质疑设疑。

教师从中小结出: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4)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指导学生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6、半截蜡烛

2、学生质疑释疑: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 伯诺德夫人 强盗 绝密 绝妙 蜡烛 熄灭 秘密 点燃 厄运 摇曳

杰奎琳 盯住 镇定 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6、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材简析: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本文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板书: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思考:课后习题4

3、默词

4、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课后习题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默写生词

二、讲读课文:

(一)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4)孤女谢恩。

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残忍()照料()惊恐()和善()拽着()抚养()

3、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

板书: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习作2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创造一个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然后走进课堂引发|讨论:老师不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2、提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例画,探究写法。

1、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地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地展现于读者的眼前。

2、借助例画引导探究

(1)抓住整体观察例画,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样?

(2)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进行细致地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

3、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

(1)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

(2)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引导学生由例画内容展开想象,插入特定的情节,如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会怎样?根据插入的突发事

件,想象当时的场面和同学们的各自表现。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提醒学生注意,交流时除了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注意引导学生修改。

练习2

教学目标:

1、描红练习钢笔行楷字,学习行楷的运笔方法和技巧。

2、熟悉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3、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能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4、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5、熟记成语12条。

6、读背古诗《早春》。

7、通过口语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想像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8、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明确课时任务

二、教学第一题

1、出示教学内容。

讨论:本次钢笔练习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2、朗读诗句,注重每个字的字形。

3、提出难写的字。

4、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重的地方。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

6、评价、交流。

①展示优秀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②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三、教学第二题

1、复习学过的部分繁体字。

2、从以往学习繁体字的实践中,你发现汉字的简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结:认读繁体字我们可以记住主要部件、偏旁的简化,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识记一批繁体字。

4、学生认读本题中简化字组成的词语。

5、将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

6、讨论:你认读之些繁体字有什么窍门?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

四、教学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成语。

2、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3、学生逐条读题,读懂划线部分给出的意思。

4、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相应的成语,再小组交流,然后自行填写。

5、指名板演。

6、教师小结,点拨方法。

第二教时

一、复习

认读上节课所学习的繁体字。

二、明确课时任务 完成第4~6题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

1、明确练习要求。

2、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朗读例句,体会“分外”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4、教师点拨。

5、学生认读“骄傲”、“坚固”的不同意思,弄清使用对象和情境。

6、学生口头造句。

7、交流、评价。

四、教学第五题

1、背诵学过的成语歌。

2、学习新知。

⑴多种形式,准确认读。⑵多种渠道,理解词义。⑶边读边想,注重联系。⑷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⑸熟读成诵,巩固积累。

五、教学第六题

1、复习旧知。

2、学习古诗《早春》。

第三教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⑴揭示课题。

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⑵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展开丰富的想像,绘制出布置自己房间的草图。

3、练习。

⑴学生将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自由试说。⑵指名一个中等学生来说。⑶分组练说,组员之间互相评议。

⑷每组指出一名组员到台上来试说,进行比赛。⑸教师对学生的讲说进行评点、小结。⑹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

一、教师讲解字的书写要点并范写

1、“回”字是卧长方形,呈上展下收之势,字的四角出内宫,外框的“口”字要向内收缩,忌大。

2、“国”字呈立长方形,大部分在内宫内,起笔竖和横折的收笔可适当出内宫。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安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读书要有选择》等课文以及“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西游记》”和一个习作3一个练习3

《三打白骨精》根据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课文通过记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词两首》的教学,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用第一首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首词《渔歌子》。古诗词的方法: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最后,布置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几百年前李清照的一天傍晚的生活,完成一篇习作。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读书要有选择》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8、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能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用不同的语调与同学合作角色朗读、复述。

3、从读名着入手,立足“三变三打二拦”,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4、以“三变”——“三打”——“二责”为主线,在读懂“变”、“打”和“责”过程中,走近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特别是品读语言,体会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的品质。

5、搜集交流《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从中感受名着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是本文的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受人物形象特征;合作朗读、复述,仿写练笔,感受作者用词构句的精妙。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导入:

1、走近名著(把下列作品、作者、人物与事件用线连起来)

《红楼梦》

罗贯中

武松

三打白骨精

《三国演义》 吴承恩

林黛玉

景阳冈打虎

《水浒》

曹雪芹

诸葛亮

葬花

《西游记》

施耐庵

孙悟空

空城退敌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着”。其中《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100回。吴承恩根据唐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的史实,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而成。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而且也成了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着作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赏读故事的同时,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你们有兴趣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口头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2、下面我们就先走近孙悟空,感受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动人场景。

三、品度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一)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3、细细得再读读这几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具体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板书:

着重“当头就打、笑着、予唐僧的责怪和惩罚于不顾”体现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5、齐读

(二)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过渡:课文中的“三”还有其他意思吗?(白骨精三变)

2、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出示句子: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4、在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板书: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5;其实,不仅从三次描写白骨精变化的句子中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其实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是哪里?

6、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7、齐读句子

(三)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句子,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但不可再行凶了。”

3、交流感受:着重交流:“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

4、朗读深化:

唐僧本着慈悲为怀,去恶从善的佛理教导着自己的三个徒弟,可如今却连着两次亲眼看见自己的徒弟无故伤及人命,怎有不生气的道理?课文第六自然段与孙悟空的一段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他生气的样子。练一练,你能把他当时的样子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5、指名朗读

(四)、感受猪八戒的性格

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八戒嘴谗,夺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细细品读故事的语言,我们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有„„的孙悟空,有„„的白骨精,有„„的唐僧,有„„的猪八戒。其实这正是《西游记》这部着作的特色之一。当然在赏析人物性格的同时,我们还感受了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深深的被折服。下面老师要给你们留一个作业,那就是学着作者那样,用生动精妙的语言写一个场景。

五、作业:第三次怒打白骨精后,课文没有写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语:

1、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感受了孙悟空的形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呢?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2、读一读、背一背

二、练习复述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各组推行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的。

四、交流《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 如:打闹天宫;八戒大战流沙河、三借芭蕉扇„„

五、作业

1、阅读《西游记》原著,感受名着的艺术魅力。

2、把你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附:板书:

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机智勇敢

白骨精:狡猾善变(诡计多端)

僧:心地善良

附窦桂梅老师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

1.明清小说,板书:小说

说说四大名著,板书:《西游记》 你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谁—— 2.猪八戒。师介绍猪八戒的自我评价。3.孙悟空的图片,聊聊他,火眼金睛。

4.这是谁啊?板书:白骨精 取经路上还有哪些妖精?出示妖精的名字。(学生激情高涨谈起妖精的特点)

5.这么多人物,(板书:人物。)必然会发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的情节。板书:情节。

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环境。板书:环境。6.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三打白骨精》,读题。

二、整体感知1.出示报告单,(小说三要素,中心和自己的对课文的见解)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述说)

三、环境

1.指名读课文中的 “唐僧师徒四人……”2.自读,有什么感受。

3.出示原文中的片段,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这样的环境,一定会有——妖怪。有妖怪,必定会发生——故事

四、情节

1.聊一聊起因

指名读(出示段落)师:自言自语是怎么说? 生:自己跟自己说 师: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心里头那高兴啊,那叫——不胜欢喜。

2.师:说时迟,那时快,白骨精开始变了,一共变了几次?(板:三变)愿意聊哪次都行。3.第一次

生:读相关段落“这时,悟空从南山回来……” 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村姑?(美貌)

六年级的同学,要说美貌的词,是一个接着一个。那还不行,你们知道的词和文中的美貌还不够

师:怎么样?

生:闭月羞花、眉清目秀、花枝招展、…… 师:看原文中是怎样描述的。生读

师:有读者在此处批了一个字——妙

妙在哪儿呢?

生:常人看不出这女子的美。师:这美下面藏的是——恶。师:把感受送进去再读 师:这美中藏的是什么? 生:凶恶

生:她变成村姑送斋饭。4.第二变

生读

师:出示文字,再好好读读,这一变妙在哪儿?

生:变成老妇人,找女儿。师:见到过八旬的老妇人吗? 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 师:那变成老妇人是为了—— 生:让我们产生恻隐之心

师:试着读一读,让我们看到一个八旬老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生:读 师:这哭里藏着的便是——恶,藏的是——刀

想到了一个成语

生:笑里藏刀 师:现在是哭

生:哭里藏刀 5.第三变

生自由读 师:这是谁做的? 生:出家人 师:诵的是什么? 生读 师:一个字,念的是——善

变成了和唐僧是——同道中人(学生谈起这进唐僧的意见)6.小结

师:一共变了三次,妙不可言。你们真了不起,把这不可言的东西都说了出来。看顺序,为什么这样变?

生:一变是美人计,二变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是苦肉计。三变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这是——离间计。师:而且一计接着一计,这叫—— 生:连环计

7.出示歇后语

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 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 白骨精的饭食—碰也不要碰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8.小结,板书:有意作恶。所以不叫白骨妖,叫——白骨精。所以,变一次,就得打一次,变两次,打两次,变三次,就打三次。要把这里的恶——打死。9.聊一聊“打”

生读三次打的相关文字

出示提炼出的三次打: 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

师:为什么这三次打得不一样?生:第一次妖精是迎面走来,没想那么多,所以就劈脸一棒。第二次老妇人矮,所以就当头一棒

第三次要置妖精于死地,所以抡起一棒。师:你们知道金箍棒多重? 出示原文中关于金箍棒的描述 师:打得怎么样? 生:打得好、狠、妙、妙不可言。

生分三组读三次打。

10.师:唐僧是怎么样看的呢?

生读相关文字

出示“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不受你歹人的礼”板书:无心向善 读一读

11.师:看,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责。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生:因为三变,变的内容不一样

师:三变的内容不一样,三打、三责的内容一样吗? 师:而且,这三次中间有联系吗?一次比一次深。

我想到了歌曲有三段,是为了反复抒情。所以,课文这样写是为了?

生:反复叙事。师:板书。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写作时反复叙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师:西游记中用到“三”的还有——

12、报告单

出示报告单上半部分。

如果把白骨精替换成被别的妖精,你也可以发现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换成红孩儿,说说起因、经过、结果

师:你们发现没有,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像这样,找到起因、经过、结果 整本书都像这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反复叙事。

13、一路上遇到了那么多妖魔鬼怪,作者为什么要那么写? 生:表现取经的艰辛。生:表现社会的腐败 师:相信到了初中,你对这方面的思考会更深刻。

师:他们到了那么多国家,不管到哪儿,要突显他们的——决心和毅力 我们才发现,人物、情节、环境等都是为了谁服务——人物

五、聊人物

生自由聊一聊 1.聊唐僧和悟空

生读相关文字

师:他给孙悟空留下商量的余地吗?那该怎样读?

生读

采访唐僧:山势险峻……你就没有想到会有妖精出现,要吃你?

你说孙悟空无心向善,那在你心中的“善”是什么? 学生小组聊

交流

找一个男唐僧

生:这险峻的山中,肯定有妖精你为什么不相信孙悟空呢?

生:我相信世上还是善多 评价有没有其他想法。为什么看不到孙的善? 师傅他错了吗?他还是这样对你,你为什么还要打? 他是我师傅。他是妖精、打妖精是我的天分 为什么师傅念紧箍咒,你还要苦苦哀求? 生:当年是他救我出来 师:孙悟空不但有情也有意

(出示音乐)安慰安慰悟空,劝劝唐僧吧!生:你是肉身,看不出妖精

师:矛盾冲突就出来了,如果没有矛盾冲突,你愿意看吗? 对,有了矛盾冲突,才会有人物鲜明的性格,引人入胜。2.聊八戒

读课文中的一句话

师:八戒贪吃,还贪——

出示原著中的一段:胃口大,(读)

出示原著中一打后八戒的表现:(读)3.出示人们阅读《西游记》后的感受

9、词两首 第一课时《如梦令》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设计理念: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2.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一.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第三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订正(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⑪谁学下棋?⑫怎么学下棋?⑬学得结果怎么样?⑭《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

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⑪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⑫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⑪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⑫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⑬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⑭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

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⑪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⑫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⑪分角色朗读课文。

⑫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⑬学生背诵课文。

《学弈》课后反思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全文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初步理解文意不是难点,但文中出现6个“之”字,其中前2个为助词,后4个为代词,所代的内容不相同。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明白其意。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来学习本文。

这节课总体自我感觉有几点做得不足的是:

1.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还是离他们生活很遥远,因此,在预设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过于高估。

2.教学时间安排不够紧凑,以致于当学生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够机智,不能把它纳入有效课堂里的资源。

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更好地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做好中小衔接,这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我也相信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期待自己的路越走越坚实。匆 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⑪注意“涔、潸”的读音。

⑫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⑪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⑫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⑪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⑫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 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⑬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⑪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⑫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⑬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课前准备 :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⑪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⑫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⑬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 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⑪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

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⑫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⑬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⑪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⑫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⑬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4* 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

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⑪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

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⑫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⑬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⑪“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⑫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⑬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⑭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5* 手 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⑪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⑫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⑬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⑭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口语交际•习作 一

学习目标 :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⑪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⑫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⑪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⑫表述是否具体、流畅。⑬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

⑪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⑫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学习目标:

回顾•拓展一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加深的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学习目标: 北京的春节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⒉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

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7*

藏 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

十三、普二

十五、普二

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3.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9*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课前准备:

关于介绍维吾尔族的录像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

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2.作业超市

⑪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⑫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⑬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11*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深深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或课件 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⑪认读生字词

⑫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⑬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 ⑪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⑫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⑬根据提示背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的,是彻底地()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2.读2—5自然段,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⑪默读,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⑫再读,动笔划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⑬根据学生发言,顺势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意思,然后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也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战争时期,聆听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成立;建国以后,人们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今天,你们──21世纪的少年朗读着《为人民服务》,收获到了什么?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读写字词,加强积累

(重点指导“鼎”的笔顺,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二、品析片段,感悟写法

1.品读课文2.3自然段,说说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义”和“正确对待批评”两方面内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引用名言、举例子)2.这两段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了分层表述。再次朗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三、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13学习目标:

一夜的工作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重难点:

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课前准备: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⑪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⑫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2.激发交流愿望 ⑪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⑫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⑪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⑫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⑪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⑫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⑬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⑪老师修改了什么? ⑫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⑪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⑫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拉起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欢快活泼的歌声演唱《手拉手》,通过“手拉手”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使少年儿童真切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热和,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无穷向往,从小培养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定信念。

2、熟悉附点八分音符,了解它的时值并在演唱时唱准附点。

二、教学重点:

1、歌曲中附点的演唱及歌曲强弱的力度变化。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坚定有力。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的演唱及歌曲强弱的力度变化

四、教学预备:

录音带vcd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练习。

二、动一动:

1、师: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要求:请大家仔细聆听老师用手拍出的节奏,并且能够正确模仿。

(1)指名学生起来模仿节奏

(2)大家一起进行评议,并且一起来模仿节奏。

A: B:

2、拓展:请学生自己设计节奏,一起来拍一拍。

三、认一认: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大家仔细听辨这条节奏:

1、出示节奏:

2、听老师拍节奏,照照节奏中的难点,大家一起练一练。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条节奏中有一个新朋友呢?出示附点八分音符。

3、教师讲解附点八分音符,学生熟悉并把握。

4、出示旋律,一起跟唱,巩固附点八分音符。

四、唱一唱: 师:刚才我们熟悉并学会了附点八分音符,现在我们一起来活学活用,教案《《手拉手》教案》。

1、把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组领一张卡片,分组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唱一唱,大家一起评议。

3、听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大家给旋律排列顺序。

4、把旋律连起来唱一唱。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这几条旋律遍成了一首优美的歌曲,一起来学一学。

5、欣赏歌曲《手拉手》,感受歌曲的情绪。(活泼、欢快)

6、朗读歌词,说说歌曲的意思。

(1)出示歌词,分角色朗读歌词。(留意豆、妞、沟、手、走、头、球一些字的咬字)(2)分小组分角色读词。按节奏分角色配乐朗读歌词。(读准附点歌词)

7、熟悉附点八分音符,从歌曲中找一找、认一认,知道它的时值。

8、用lu或其他字跟琴哼唱全曲,熟悉旋律走向。

9、采用多种形式(师生合作,分组、分角色)演唱,熟悉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爱好。

10、歌曲的处理。加进力度记号作强弱的处理,并有感情地演唱。

四、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希看小学内容的收集资料。

2、说说你眼中的贫困地区的小伙伴。

3、想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事,给予什么帮助。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会了这首好听的歌曲,我希看我们的小朋友能和歌曲中的孩子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大家手拉手一起向前进!

来吧,来踢球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2.“声音的模拟与表现”,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模仿足球场上热烈沸腾的气氛。

3.“练练你的听辨力”,辨别三拍子与二拍子的音乐。听辨《大路歌》开头的节奏,感受朝鲜民歌《思乡》的旋律走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信、有感染力的歌声表现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用自制音源表现足球场上的热烈气氛,并对音源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分辨二拍子及三拍子的音乐,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线。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拉起手》、《来吧,来踢球》

课前放《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营造热烈的气氛。

1、听、议:听教师或录音机范唱,议一议歌曲表现的情绪。

2、听唱学歌曲:歌曲《拉起手》其重难点在切分节奏加跨小节连线,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掌握,可用拉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体验这个节奏型。

歌曲《来吧,来踢球》曾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是一首脍灸人口的歌曲。重难点在衬词

3、律动、表演:根据歌曲情绪,分组律动表演《拉起手》和《来吧,来踢球》,突出运动的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二)声音的模拟与创造,即兴创作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寻找可表现足球场景的音源,打击乐、哨子、彩球、表现该类场景的音乐等等。

2、欣赏图片:足球场上的精彩画面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分组表演,表现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也可表现足球入门时的狂欢。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将自己心中的场景用音乐表现出来。

3、即兴创编歌曲,音符不限,调式不限,能表现出热切期盼进球的情绪即可。

(三)听辨练习

1、听辨节拍,引导学生用律动的方式体验两首歌曲的节拍,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用身体左右摆动体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踏步体验《婚礼进行曲》的二拍子音乐的特征。

2、听辨节奏型:先拍教材中的两条节奏,再听辨。

3、听辨旋律线:听歌曲《思乡》,用手臂画出音的高低进行的线条,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再随着录音哼唱曲子,判断是哪一条旋律线。

龙的传人

一、教学目的:

1、喜爱本单元所选的赞颂中华文明又富于民族特点的曲目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2、通过学唱《龙的传人》,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通过学唱《我是中国人》,领略京剧西皮腔的韵味。

3、了解作曲家聂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三课时

一、感受歌曲

二、学唱歌曲

1、模唱

2、学唱歌谱

(1)复习常用音符、节奏。(2)复习音阶。(3)鼓励学生尝试。

3、再唱歌曲,表现华夏儿女对祖**亲刻骨铭心的爱恋之情。

第四课时

一、复习歌曲:《龙的传人》

二、学唱《我是中国人》,感受并表现京剧西皮唱腔。

三、欣赏教学

1、男声独唱:《乡音乡情》

2、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感受乐曲情绪的同时介绍聂耳生平及作品。

3、管弦乐曲:《红旗颂》。

黄河大合唱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黄河及《黄河大合唱》。

2、练习轮唱《黄河大合唱》。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

2、学生懂得轮唱这种演唱形式并能合作演唱《黄河大合唱》。

3、学生懂得从学习的内容想开去,关注音乐与相关艺术。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1、PPT展示资料

2、学生搜集资料。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PPT展示中国地图,学生找出黄河。教师介绍黄河: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二、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资料。(音乐与相关文化:古诗)

三、介绍《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品介绍: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歌唱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这首配乐诗朗诵由三弦伴奏。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此乐章运用抒情而深切的旋律诉说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这个乐章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大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此曲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五、1、介绍轮唱:[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2、结合《保卫黄河》说明轮唱的表现特点。[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听范唱、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六、教师指导练习轮唱《保卫黄河》

1、先跟范唱练习齐唱。

2、练习轮唱。(注意速度要一致,要看指挥)

3、教师指导轮唱的技巧。(轮唱时,每一句的开始的第一个字要重唱,后面的词要唱得轻一点;速度一定要一致;合唱不是比赛,而是合作,在自己唱时要学会听其它声部的声音。)

七、学生轮唱《保卫黄河》。

八、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了解了《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和历史现实意义,而且知道了什么是轮唱,还学会了《保卫黄河》这首轮唱歌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从所学知识想开去,学会学习!以上就是小学音乐黄河与《黄河大合唱》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溜冰圆舞曲》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溜冰圆舞曲》使学生了解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2、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溜冰圆舞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1、学生优势: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有明显变化,学生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因此在音乐的理解上只需要引导即可。学生可以用歌词帮助自己理解音乐。

2、学生劣势:学生能够有艺术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却不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也缺乏对音乐情感发展变化的简要表现形式。

一、导入新课:

1.聆听音乐,你能否听出是几拍的?

2.介绍三拍子的舞曲特点。

由于舞蹈时需要由两人成对旋转,因此被称为“圆舞曲”,又称为“华尔兹”,华尔兹一般起源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圆舞曲。

二、教学新课

(一)首先我们来聆听第一小圆舞曲

1.请思考音乐中有几段不同的旋律?

2.旋律的出现顺序是怎样的?

3.这两段主题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

1)欣赏主题A,并分析,展开想象

a.多用长音,连音,音乐宽广.多用长音,连音,音乐宽广舒展,旋律优美流畅,展现了溜冰场上舒展 的、愉快的心情。

b.跟钢琴哼唱主题A,划拍子,c.师生互动,学生表演舞蹈,其他同学哼唱

2)欣赏主题B,哪些地方体现了活泼的气氛?

a.跟着音乐哼唱

b.分析主题B

大量地使用了八分音符,旋律紧凑,第4、5小节运用了休止符号使音乐 更具有跳跃的感觉

3)完整聆听第一小圆舞曲,同时完成图形谱

(二)欣赏第二小圆舞曲,听听它的风格是否有变化?

比第一小圆舞曲更有激情,我们分段来体会一下,1、首先聆听主题A,它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强有力的节奏,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平行)?而且是那直上直下的旋 律线条,忽上忽下的大跳音程,体现了欢快的情绪。

2.想象画面,此时的表演家们在溜冰场上应该是怎样的动作?

表现了表演家们矫健的腾越动作,旋转,跳跃的姿态。

聆听主题第二小圆舞曲主题B,除了主旋律以外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教 师用碰铃引导)

用快速的装饰银演奏来模拟舞蹈者旋转时腰间清脆的银铃声,将表演家们 那跳跃的溜冰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欣赏第三小圆舞曲

1.出示两个图形谱,根据图形想象音乐情绪

2.思考第三小圆舞曲的结构与第一小圆舞曲的结构有何不同?(学生回 答)

第三小圆舞曲跟第一小圆舞曲情绪相近,音乐又恢复了舒展、轻松的气氛 中,由小提琴奏出,结构由三部分变成了两部分。

第一小圆舞曲

A B A

第三小圆舞曲

A B

(四)完整聆听全曲

(五)介绍作曲家

三、课堂练习:

小组创作,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创作性的表演.如:试着弹一弹主旋律,为这段旋律编一段小故事,创编一段节奏,配一段歌词.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首经典的品,希望大家在进的生活中能主动学习音乐,深刻感悟音乐,体会音乐,真正的享受到音乐的美。

五、布置作业:

用人声打击乐伴奏(用拍手,踏脚)的节奏模仿溜冰,为主旋律伴奏.七色光之歌 第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装饰音。

2、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3、歌曲艺术处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认识并学会演唱波音与滑音。

2、使学生能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二声部的合唱曲。

3、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及歌曲所表现朝气蓬勃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四、教学难点:学会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二声部的合唱曲。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常规教学,使学生了解上音乐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教唱问候歌与再见歌,请学生倾听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术语。

二、发声练习

断音、连音练习

2/4 0 | 5 0 | 5 3 | 1 — ||

mi

mi

mi

ma

ma

ma

提示:这条练习常在开始时用,充分利用好m把声音送上去,腹肌动作有力而不僵,声带在气息的强有力支持下,迅速闭合好,唱连音时有一种在高位置上叹气的感觉,把声音甩上去,E调半音往上,再下行练到C调。

三、节奏练习

拍打节奏,区别下列节奏相同与不同之处

(1)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2)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四、学唱歌曲《七色光之歌》

1、B段的视唱分部进行,加波音记号练习。

2、二声部练习,将这个部分的旋律加上下方三度音。

3、加上衬词“来”进行练习。

4、视唱B段旋律,先找出相同的乐句再分声部练习,尾声第一声部5——4七度大跳要唱准。

5、自学A段的旋律,要求划分乐句并找出相同乐句中的不同之处,以便区别 学唱歌词,突出切分音的节奏,突出强拍唱出歌曲的韵味。

6、歌曲艺术处理,让学生讨论在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选择最好的方案进行演唱。速度:快 力度:变化可以大些形成对比,A:中弱——中强,B:强——中弱——中强

演唱形式:A:领唱与齐唱,B:合唱

五、活动与练习

课后练习

5进行创作游戏,对话游戏先可以从模奏开始,然后根据第一句的素材进行变化重复,最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创作,只要结束音在do上,答句所用的音乐材料与问句有相同的地方也可以。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七色光之歌》,大家想想白帆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这首歌曲实际上象征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讨论)

长城谣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地哼唱《长城谣》的旋律,通过学唱《长城谣》,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能用不同的声音、气息,有控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欣赏法、视听结合法、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长城谣》的旋律;能有感情地朗诵、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诵歌词、学唱歌谱,能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歌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带问题欣赏歌曲《长城谣》

思考:同学们,今天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名的歌曲,边欣赏音乐边思考这首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答

2、视频欣赏《抗日战争》,背景音乐乐曲《长城谣》

师介绍:是呀!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景离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的音乐家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用音符记下了这一切。

三、师生换为,学唱歌曲。

1、初听乐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由作曲家刘雪庵在抗日战争时期看到人民苦难的生活写下的曲子叫《长城谣》。让我们再次边听边思考:这首乐曲表达了作曲家怎样的情绪?

生欣赏乐曲《长城谣》,回答。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其实,这首器乐曲是由同名歌曲《长城谣》改编来的,让我们从歌词中了解一下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析每个乐句的大意。

生:表现了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情感。

2、教师范唱(每一段我们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3、师生换位学唱新歌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这首歌曲还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演唱歌曲?

导入:(老师鼓掌)唱得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这首《长城谣》在抗日初期风行全国,那时在我们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听着这歌声,全中国人民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团结起来一致抗击日寇,书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其实在那个抗日战争年代,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学唱过的、听到过的,电影里看到过的,谁能唱唱、说说?

生答:王二小„„

观看革命歌曲的视频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抗日歌曲---(视频《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叫„„,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由聂耳、冼星海在抗日时期创作的。这首乐曲曾经鼓舞了多少人民、战士英勇杀敌啊!新中国成立了以后,我们国家就把这首中国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六、课堂小结

斗牛士之歌 第九课时

活动目标:

1、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旋律特点。

2、初步尝试通过舞蹈动作创编身体节奏谱。

3、通过节奏乐,享受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韵律《斗牛士之歌》的经验;音乐伴奏;各种打击乐器等。

活动过程:

一、韵律《斗牛士之歌》。

要求:感受节奏,表现斗牛士的英姿。

二、创编身体动作节奏谱。

1、根据不同的韵律动作创编相应的身体动作:

“我们刚才表演的第一个动作的节奏是怎样的?如果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可以怎样做?”(如:跺脚、拍手)

“第二个动作的节奏跟第一个的一样不一样?一样的话还可以用哪些身体动作节奏来表示?”(如:跺脚、拍腿)

“蹲下、起来的节奏是慢还是快?可以做什么动作来表示?”(如:拍头)

“接下来是一个节奏很快的间奏,我们表演的是什么动作?我们还可以用脚尖点地来表示吗?”

2、学生用身体动作完整的表现《斗牛士之歌》的节奏。

3、学生看教师指挥,分组合作用身体动作表现《斗牛士之歌》。(教师用与学生相同的动作来指挥)

三、学生使用乐器为《斗牛士之歌》伴奏。

1、探索铃鼓的两种不同使用方法:

“这一组的小朋友脚的动作有两种,一种是跺脚,一种是脚尖点地。现在你们使用的乐器是铃鼓,演奏时的方法一样不一样呢?不一样的话,要怎样使用铃鼓来奏出相应的节奏呢?”(引导学生表现敲铃鼓和摇铃鼓的动作)

2、学生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一遍。

3、学生交换乐器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第二遍。

4、请一名学生尝试当小指挥,全体演奏乐曲第三遍。

四、游戏:《魔法师斗牛》

玩法:学生在活动室中间的空地上边唱《农场里的牛》,边自由模仿牛的动作,教师则变成魔法师,当幼儿唱到牛的“哞哞”声时,魔法棒指到谁,谁就要保持固定姿势不能动,直至歌曲结束。

我的肯塔基故乡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一:

通过学唱歌曲《我的肯塔基故乡》,让学生了解美国,并启发学生爱伟人、爱珠江,爱祖国的情怀。

二:

通过学唱《我的肯塔基故乡》,让学生熟悉美国民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感,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复习巩固“do、re、mi”三个音的音高及手号。

三:

听赏《牛车》,让学生感受广东民间鼓乐及歌舞,并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等节奏型。

四:

通过音乐情景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分析教材内容:

《我的肯塔基故乡》是一首根据美国民歌的风格谱写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表达了人民对自己家乡赞颂的喜悦心情。歌曲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歌颂美国国民,五洲四海人人称颂,歌曲充满美国民歌的风味,节奏平稳,带有摇荡性。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的肯塔基故乡》

1、听中设问。播放高胡及广东民间乐器演奏的《我的肯塔基故乡》旋律,提问:这首旋律美不美,教师讲解美的音乐有其美的内涵,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讲故事。教师播放课件《我的肯塔基故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方式讲述美国山村风情。

3、范唱。歌曲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范唱。因为这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生动的范唱,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毕生都值得回味的印象。故教师应带着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演唱歌曲《我的肯塔基故乡》,让学生从教师声情并盛的演唱中受感染想歌唱。为了把广东民歌风格唱好,教师可先学唱广东民歌《鸡公仔》。

4、听音乐、朗读歌词。播放《我的肯塔基故乡》音乐,创设意境启发学生从音乐中、教师的范唱中感受歌颂孙中山的情感,并有表情的朗读歌词。

5、唱唱比比。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一句一句地学唱此曲,(注:教师的范唱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情绪与广东民歌风格。)比比谁模仿得最好。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同学们模仿教师范唱的声音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并播放给他们听。同学们在听中唱,唱中听,越唱越有味。

6、结合表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达歌曲内容及情绪。可以女生问,男生答;或同桌两个学生一问一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等。并让学生创编简易律动边唱边表演,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二、学唱《落水天》

1、看中听。播放课件《落水天》,引导学生从广东民间风土人情中感受各国民歌风格、情调。

2、听中读。播放《落水天》旋律,教师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如:落水 天喽·|,再请同学听音乐朗读歌词。让学生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感受这首广东民歌风味的特色节奏型×× ××·|。

3、听中画。播放《落水天》旋律,请同学用老师发给的白纸临摹书中《落水天》的情景画。然后展示同学们的画,谈谈画中的意境。学生通过绘画,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4、听中敲。启发学生听听用什么乐器表现雨滴比较合适?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吗?用什么乐器表现比较合适?

5、听中唱。学生跟随录音范唱进行学唱,并学习用广东客家方言演唱,让学生从客家方言语调中感受广东民歌风格。

6、唱中动。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地表演。如:让学生受拿芭蕉叶,分小组表演小短剧或舞蹈。表演时一部分同学演唱,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乐器制造刮风下雨时的声响场景。

7、感受音高。熟唱歌曲后,请同学看看歌曲《落水天》是由哪几个音编成的,并跟随老师听音乐打出“do、re、mi”的手号。手号要清楚,线条流畅富有情感。

三、听赏《广东狮子锣鼓》

课前准备:请学生自制狮子头面具、扇子、鞭炮、大头娃娃面具。

1、看看(与多媒体结合)。播放“锣、鼓、钹”节奏,引导学生看课件,熟读锣鼓经。念锣鼓经有多种形式:拍腿念锣鼓经、拍桌子念锣鼓经、拍腿击掌念锣鼓经等。

2、想想。请同学说一说在什么日子里能听到锣鼓声和看到舞狮子?请同学表演一下印象中的舞狮动作,或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几个舞狮动作。

3、做做。全班同学进行现场布置来个迎国庆的舞狮子活动。可用桌子拼个小舞台,周围摆椅子,表演的同学稍作化妆。如:腰绑红绸,头带狮子头等。

4、玩玩(与表演结合)。播放《广东狮子锣鼓》,请同学轮流表演。随着锣鼓声,踩着鼓点,模仿舞狮子。

唱支山歌给党听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西藏民歌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西藏民歌常见的节奏特点。

二、通过对比欣赏蒙古、新疆的民歌,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

三、初步了解西藏民间舞蹈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西藏音乐,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西藏音乐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屏幕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

(二)视听感受、了解西藏民歌节奏特点

1、教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走进西藏》,你们对西藏有哪些了解?

学生: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2、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3、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藏族歌曲有:《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4、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

(三)对比欣赏西藏民歌和蒙古民歌

1、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舞片断,蒙古民歌《草原夜色美》。

2、分组讨论西藏民歌、蒙古民歌以及新疆民歌的不同音乐特点。

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形制与二胡相近,男子边奏边舞)、铁琴、神鼓等。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弹布尔、东不拉、独它尔等。

小结

音乐家——舒伯特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听故事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能认真听赏钢琴独奏曲《军队进行曲》,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情绪;能在听赏音乐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表现。

3、能用柔美的声音深情地学会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馨、甜美的情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学生随着《军队进行曲》的音乐在教室律动。

师:在欧洲,有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维也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CAI,教师随画面介绍。)

二、观看连环画-----《少年舒伯特》

三、听赏乐曲-----《军队进行曲》

1、导入

师:刚才我们了解到,舒伯特一生创作了998部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一次,他看到家乡凯旋归来的军队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作品。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其中的一段。

1、听赏全曲,参与表现

师:下面请大家完整地将整首乐曲听一遍,请你随着音乐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动作进行表现。

师:这首乐曲一共有三个乐段,其中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这样的乐曲结构我们称它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2、总结

师:这首乐曲就是舒伯特创作的《军队进行曲》。乐曲描写的是士兵在行进中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凯旋而归的士兵的热闹场面。)

第二课时

一、学唱歌曲----《摇篮曲》

1、讲述故事

师:舒伯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但他的一生在贫穷中度过,他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天,又冷又饿的舒伯特已身无分文,他不得已走进了一家饭馆,静静地坐在饭桌前,拿起了一份报纸看了起来??他看到了报纸上的一首诗,感动得热泪盈眶。(老师深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

2、学唱歌曲

A、体会歌词

B、朗读歌词

(课件播放《摇篮曲》伴奏做背景音乐,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

C、学生哼唱旋律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边摇着摇篮,一边用温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师:大家知道吗?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他创作的歌曲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人们把舒伯特称为“歌曲之王”。

小放牛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2、学唱歌曲《小放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这首民歌所表现的生活气息,能唱出歌曲幽默风趣以及对歌对舞的特点。

2.培养学生能模仿《小放牛》的歌词,创编地方版的《小放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对唱歌曲表演形式,了解我国民歌的丰富多彩,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唱准切分节奏的以及一字多音,感受民间小戏的优美动人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视唱法、模仿法、讲授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在音乐声中有节奏的进入音乐教室

2、举行上课仪式: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教师随意提问,让学生回答,让学生身体感受到一问一答。

2、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可否用歌唱的形式来进行日常的问答,从而引入对唱歌曲。

3、教师举例说明我国有很多问题式的歌曲,如《河边对口曲》等。

三、欣赏歌曲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1、作品介绍: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这出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一副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画面,表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世界,展现出农村生活场景和田园风韵。

2、欣赏歌曲《对花》,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载歌载舞、富有情趣的农村生活画面。

3、通过欣赏给学生讲解对唱,以及对唱的形式。

对唱:两个或两组歌唱者的对答式演唱,形式较为活泼,对唱与重唱不同,所演唱的是单声部歌曲。根据人声的不同还可分为:女生对唱,男生对唱,男女生对唱等,也可以分两组对唱。对唱一般为两人如同谈话问答式的演唱,形式非常活泼有趣。

4、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对唱题材的歌曲?能给大家唱几句吗?

教师举例:《过河》、《藤儿长长牵着瓜》、《夏天的雷雨》、《什么结子高又高》等。

四、学唱歌曲《小放牛》

1、通过欣赏歌曲导入学唱歌曲:“同学们想学习一首关于对唱形式的歌曲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发生在赵州桥边的对唱歌曲《小放牛》。”通过赵州桥引出关于赵州桥的传说,通过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歌曲中的歌词意思。

2、作品介绍:《小放牛》是一首民间传统歌舞剧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以牧童和乡村小姑娘相互对答的方式,逗趣玩乐。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问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为难,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俩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的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这是一首四句体乐段构成的河北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歌曲中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非常突出,使歌曲显得诙谐、活泼。旋律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题素材展开,流畅、一气呵成,很容易记忆,成为流传很广的一首民歌。

下载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The sun is shining》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硬笔书法下册教案

    六年级书法下册 教案 第1 课 上下结构(一)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型和上窄下宽型的特点; 2、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会写这两种......

    六年级下册劳动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期的劳动教案 1 艺术插花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的插花。 2.通过插花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课时教案 课题:红土地的歌的(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序第 1个教案教学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学会演唱《浏阳河》,并主动收集不同演奏(唱)形式的《浏阳河》进行听赏。 教学重点:学会......

    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工智能知多少 教学目标: 1、认识人工智能。 2、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3、体验人工智能。 教学重点: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教学难点:认识人工智能。 教......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2.能饱含深情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花非花》 4.在聆听古琴曲......

    六年级下册《手指》教案

    六年级下册《手指》教案 5.《手指》教案六3班 曾​ 一.先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

    六年级书法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第一课 硬笔书法欣赏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硬笔书法欣赏方法,提高对硬笔书法欣赏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

    《养花》教案六年级下册

    《养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实施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执这种观点,久而久之会抹煞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发明性。为此,本课教学拟将提纲发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