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会一直在现代散文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也喜欢上了咬文嚼字
欣赏着别人的文章
品味着属于自己的孤独
地上烟头散了满地
床上枕头等着我去安眠
没有谁会在意谁的心情
我们要学会一个人坚强
如果有一天你流泪了
也不要在意
因为现在的你有多脆弱
更证明过去你有多坚强
没有人天生是冷漠的只有人骨子里喜欢冷漠
但那颗心却不会永远冷漠
冷漠过后的心将会更炽热
感谢有你们的陪伴
让我是心不至于永远那么徘徊
十字路口的路灯
或许也曾彷徨过
但是他们最终却坚定了一个信念
那就是在冷寂幽然的黑夜
照亮整个路面
有一种路程叫万水千山
有一种情意叫海枯石烂
有一种约定叫天荒地老
有一种记忆叫刻骨铭心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
有一种爱情叫至死不渝
有一种幸福叫天长地久
有一种拥有叫别无所求
有一种遥远叫天涯海角
有一种向往叫日日相守
有一种思念叫肝肠寸断
有一种感受叫有你真好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
因为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
多心的人总是胡思乱想
结果是困在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中
动弹不得
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我终于放下了
就停留在这吧
其实
我一直在会一直都在你们会一直在吗
第二篇:我会一直在,纵使寂寞开成海情感美文
初看到这句话时内心深处不由得生起了一阵雀跃之感,也许会有不少人将之看成是一句悲伤的话,就如我的一些朋友说的是的这句话那么的矫情,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我会一直在,纵使寂寞开成海。我的感觉就是这句话将我这两年视若珍宝的爱情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几千次斟酌,几千次思索,最终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只因我对你的爱。
此时此刻浓重的回忆占据着我的心扉。
倚在床头,千百次的思索着想要写给你的文字,最终定了下来,只有这句话方能表达我对你浓烈的爱。
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到现在的相恋相爱,我从来没给你写过什么东西,哪怕一个小字条也没有,总是害怕表达不清楚、总是害怕你不在意、总是害怕文字的空乏让你难受。
这么长时间来我虽然总是抱着电脑,可是像这一刻倾诉对你的思念还是第一次。
想想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些许的风风雨雨,但我庆幸一路有你,庆幸我们始终从未松开过彼此的手。风来了,我挡;雨下了,我遮。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欢笑,每一次流泪,我都当成了诗篇朗诵,当成了音乐欣赏。
在一起748天了我们一次架都没吵过,一次嘴都没拌过,你总是说别人总是羡慕你找了一个好老公,其实最应该羡慕的就是我,我很庆幸找了你做我的妻子,做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在脑海里勾勒你那至美的样子,幻想着我们初见的情景,深邃的夜空倒映出你的模样。
夜晚的电话是幸福的号角,是吹向远方微凉的清风,是那扬帆远航的幸福游艇······
现在依旧记得第一次见你的时候那时候的你剪着一头爽朗的短发,眼睛大大的,个子高高的,我很庆幸那一年我参加了招生活动让我遇见了你,开始的时候对你没有什么太大的关注,只是因为你的开朗和活泼,渐渐地经过时间的沉淀我发现我早已陷入你那精心编织的爱情陷阱里面了,想要自拔,为时晚矣。
为了让我开心你硬是把留了好几年的短发毅然决然的留成了长发,现在想想以前你留短发的样子我还想笑,是那么的像一个男孩子。
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你的世界因我而美妙。
想着我深爱的你,想着无数次在梦里我们幸福的相遇,心里暖暖的,五脏六腑的神经都化成了水,柔软成锦缎丝绸
佛语有云: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方能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亲爱的,我们注定前世的缘今生的份。
几天前,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如果我要是见了她肯定不会要你的,我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早已被你种下你精心酿制的情毒,只有你才是我最好的解药。
能如此深的走进我生命中的只有你了,不管有多远我会一生追求,我们的爱已在彼此的心里扎了根。
亲爱的不论未来怎么样我始终会爱着你,我会一直在,纵使寂寞开成海······
第三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
(二)优化导入,体验情感
薛晓嫘在《现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先行组织者即“新课导入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就在于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具备能够同化新课学习的认知框架时,从外部影响学生,帮助其重新建立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2]
散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导入的设计,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让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学习的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所以教师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初中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这篇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特色,偏重议论的散文,语言比较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细腻、富有感染力;偏重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传神、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除此之外,同一个作家用的语言在不同作品中也不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散文语言运用的学习,可以丰富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概念辨析》一文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阅读欣赏。对于不作要求的课文,学生可以采取浏览和略读两种方式,简单了解即可;对于教材的重点文章,就要去精读和阅读欣赏,尽可能达到背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语言的过程中加强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文能力,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的语言文字就是听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坚持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是因为这四种能力存在本质的联系。虽然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一种能力常常可以迁移为另一种能力。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摘录名言名句,或者好的文章;也可以诵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匆匆》等,隔段时间就办一个经典美文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达到锻炼能力达到积累语感目的。
第四篇:大舅,您的爱一直在延续的散文
前言:
秋风萧瑟,几片深红枯卷的树叶,再也经不起秋风的折腾,离开了树枝,落土为泥;凄清的雨,嘀嗒地落在窗台,溅开的雨花,像心的碎片,一片片凋落;天空蒙上一层薄纱,“哇——哇——哇”,几只飞鸟哀啼着,冲向冷雨中,飞向天际。这是什么日子?我在记忆里搜索,想起两年前,今天是大舅两周年的忌日,老天也在哭泣。
一
大舅52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排行老三,比我母亲小二岁,外婆在连生两个女儿之后,生下男丁,对他格外呵护,可大舅从小就非常的独立,也乐意照顾别人。
那个年代都很苦,到了上半年青黄不接时,没有米饭吃,就算吃杂粮,也只能吃到五分饱。外公外婆对大舅格外照顾,会给他留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说是让男孩多吃点,长高长胖有力气。母亲小时候身体不好,吃东西挑食,大舅会把米饭让给母亲,他对这个小姐姐呵护有加,把母亲称做妹妹。
“妹妹,这碗米饭给你吃,把你那碗红薯换给我。”他悄悄对母亲说,“我们俩躲到这一边,快点吃完,不让爹娘看到就好。”
“那怎么行?爹娘会骂人的,我不敢。”
“看你那瘦弱的样子,一个红薯也咽不下,还有什么行不行的?”他一把夺过母亲的碗,把米饭递过去,“快点吃呀!你看什么看?我多强壮!很能吃的,吃完了再去拿红薯。”
他们一起干农活,大舅让母亲干轻活。一起去砍柴、扯猪草,母亲不用动手。他动作麻利,都会砍下很多柴、扯上很多猪草,让母亲背一捆柴、提一小部分猪草回家。
母亲十七岁就出嫁,他最舍不得这个姐姐,只要外婆家有好吃的,大舅都会从十多里之外送些给母亲。几年之后,母亲怀上我更加偏食,没有吃的,孕期六个月,重度营养不良,脚肿得厉害,怀着宝宝又极度水肿,医院通知打胎保大人。大舅得知情况后,把母亲接回娘家,并安慰母亲。
“妹妹别怕,有我呢!”舅舅拍着胸脯说,“不就是缺营养吗?我想办法给你补上就是。”
“妹妹,你别难过,好不容易怀上孩子,你伤心,宝宝在肚子里也会难过。”舅舅说,“我们就开开心心,让宝宝快乐健康。”
之后的日子,大舅白天干农活,空闲时就会去捞鱼、捉泥蛙。鳖的活动时间是晚上,大舅每晚都会熬夜去钓鳖。说来也巧,蒸吃几只泥娃和几只鳖后,水肿真的就消了,直到农历七月顺产把我生出来,大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我的命是大舅保下来的;性格也如大舅所言,开朗乐观;腹中宝宝时,就让大舅惯坏专吃好的,所以现在也最喜欢吃鱼。
二
在我一岁多时,债台高筑也没能治好重病的外公,大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怀上二胎、生下二胎,再因二胎夭折而一病不起,将近一年的时间,母亲都躺在床上。而我就一直在外婆家,大舅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外婆家口就是水塘,大舅怕外婆照顾不上,又怕我顽皮摔进水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我去。种田、种菜、砍柴、挖红薯等等,每个地方都留下我的足迹,也留下大舅的深情。
我是最后一个见过开“斗争大会”的七零后,同龄没谁见过。村里开“斗争大会”,大舅也会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站在会场,高高在上的我,看到那“批人”“斗人”的场景,现在都记忆犹深。四个人跪在台上,头低得垂直朝下,头顶朝地,脖子在上方,看不到脸,背后插着高高的牌子,写着我不认识的字,台上有人振臂齐呼,人声鼎沸的台下突然片刻安静,紧接着。会场的人也右手握拳,奋臂举起,大声喊着什么。只见台上四人自掴,左右连续交替,每个耳光都清脆响亮。接下来,台上上来四位彪汉,每人手持一束竹的荆条,随着台上一个人的口号“打——打——打——”就一下一下抽在背上。台上人终于改变了姿势,面部狰狞,身体的抽搐,一声声嚎叫。也许是大舅领我太久累了,我挣扎,让大舅放下来,趁他不注意溜到台上,死死地吊着一把荆条,大声喊:“别打了!不许打了!打人很疼的,他们都哭了!”
会场一阵骚动。
“谁家的孩子?快抱下去!”
大舅回过神来,迅速冲上主持台,对着领导陪礼道歉,又对村里人赔不是。
闯下这么大的祸,大舅都没凶我一句,多亏他根子红、苗子正才幸免这场灾难。后来外婆怪罪我,大舅也为我开脱。
“孩子小,不懂事,她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打疼人家哭了,就去解救。”他对外婆说,“孩子非常善良,而且很勇敢,将来不会欺负善人,也不会惧怕恶人。”
记得那年过春节时,父母很久没来看我,节日的气氛里,特想父母、想回家,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我悄悄地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外婆手工做的灯芯绒棉,走在田埂结冰的泥泞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田里的积水结成冰,稻田下水口,流水结成冰坠子,亮晶晶地倒挂在田口,长短不一,煞是好看。远处房屋顶上的瓦缝间,残留着积雪,像黑白的豹纹。近处,从暗黑色的雪渣中,偶尔有几丝枯草冒出头来,灌木的几片枯叶,在风中来回折腾几次,终于筋疲力尽地躺到残雪上。
我一路走、一路玩着,就在走出外婆家500多米的样子,大舅突然从背后抱住我往回走,我不哭不闹,拼命挣脱,一定要回家。大舅把我横在肩上扛着,拉着小手和脚,像一个大虾,在大舅肩上一弓一弓的,手脚没有着力点,才挣扎不了,被大舅架回家。
“这样不哼声就一个人跑回家,十多里路,你一个四岁多小不点,独自走很危险的!”大舅放下我,喘着气对我说。
“想家了是不?想家告诉我,可以早点送你回去。”大舅弯腰看着我。
“明天就过年了,我很忙、你父母也很忙,现在就不送你回去了。”大舅蹲下来抱着我,“乖乖听话,大后天是初二,你父母来了就接你回去。”
倔强的我终于憋不住,在大舅怀里嚎啕大哭……后来,我离开大舅回到家,夏天刚满五岁后,就被送去上学。
三
我上二年级时,大舅又来到我家。外公得病和去世都欠了钱,除了我母亲和大娘(母亲的姐姐)出嫁外,其余两个舅舅、阿姨和外婆,维持五个人的生计,靠种田作土,再勤劳都只能填饱肚子,没钱还债。大舅作出一个决定,来我家跟父亲学做梳篦。
大舅中等身材,像是被生活压得背微弯;古铜色的脸上,像被桐油淋得发亮;一双笑眯的眼睛,所有的痛苦从眼里进去,都能转换出幸福和喜悦;两颗尖尖的虎牙,像是能嚼碎所有的磨难;右边嘴角,有一个浅浅的酒窝,那是准备用来盛满醉人和甜蜜的。大舅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炫耀着酒窝这个奢侈品。自染深蓝色的纺麻衣服和墨色的裤子,都洗得泛白。
每天,天刚蒙蒙亮,大舅就起床,把水缸担满水,再从后山砍柴回来,然后开始学手艺。从一根楠竹开始加工,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凡从大舅手上出来的篦子,都是非常精美。
记忆中,大舅最喜欢吃辣椒。那时候很穷,夏天就是自家菜地摘几个辣椒,用豆豉做成烧辣椒,有时只放盐,连油都没有,辣得耳朵嗡嗡响,大舅总会把嫩点,稍微不辣的留给我们,他自己吃最辣的。每当没有菜时,他就会端来一小碗盐,把辣椒咬掉蒂,沾上点盐,嚼上一口,再大吃一口饭,津津有味地咂着嘴巴,脸色被辣得通红,额头上冒着汗珠。
长大后才知道,大舅不是喜欢吃辣椒,而是舍不得我们,把不辣的让给我们;怕给家里添负担,才说他喜欢吃生辣椒沾盐。
他常常做篦子到半夜,有不会的地方,就反复练习,向父母亲和其它做梳篦高手请教,几个月后,就学得非常精通。回去后,不但还了欠款,还让生活一点点好起来,村里有人想学,大舅就会毫无保留地去教,也教会好多人。
大舅有一颗善良的心。那时缺医少药,一对夫妇生了七个儿女,都夭折了,成了孤寡老人,大舅总会给予他们帮助,每天清晨去村里井边担水,都会给老人家里担满水缸;家有蔬菜水果,派孩子送点过去;吃喜酒,打包剩菜,也会给他们送点;在偶尔感冒生病时,都会替她买药和陪去看病,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老人也把大舅当至亲,他们曾对我说,大舅就像他们的儿子,说不定比自己儿子更好,住在大舅隔壁,也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气。
四
南下的打工潮,一波又一波,大舅热爱故乡,更放心不下这对年迈的一对老人,所以始终没离开过家园,工种从做梳篦到石匠,再到挖井,家境也渐渐好转,早几年盖了新房。可是,勤劳的他却不愿停下来休息,总会在田地间忙碌。
近些年,村里只剩留守老人和儿童,许多良田都会面临荒芜,国家希望改变这一窘况,就算给予农田补贴,也还是难以改变现状。大舅舍不得荒废良田,就把队里和邻队的田全部种优质稻。五十多亩水稻,机耕犁翻好后,全部是他一个人栽插,起早贪黑劳作在田野。毕竟六十多岁了,虽然有时感到身体有些酸痛和疲惫,只要看到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大舅眼里就充满希望,他心里有好多计划。
“这片稻子是优质稻中米饭最软的,晒干后,给隔壁孤寡老人送上几百斤。”大舅摸摸不适的胸口,“俩老人牙不好,吃这种合适。”
“那片糯稻长得好,一定丰产,糯米蒸米酒最香甜。”想到自己酿酒技术,尝到的人都赞不绝口,大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旁边那片优质稻,米饭最有嚼头,儿子、儿媳和孙子最爱吃这种米。”想到孙子放学回来,叫爷爷那声音甜呐!大舅开心地笑了。
转眼水稻成熟,收割机要收每亩一百二十块,为了省钱,也为了收得不落颗粒,大舅独自人工收割。稻谷在晒谷场上越堆越高,田野中稻根暴露也越来越宽,那高高的谷堆、金灿灿的黄,一直亮到大舅心底。
“年龄大了,真的不中用了,总感到力不从心,浑身酸痛。”大舅一边想着,一边走向田间。
“好多天凌晨起床收稻子,没睡好,明天可以好好休息,能睡上一觉就好了。”他感到浑身发软,背不动那一蛇皮袋稻子,“这是最后一袋,坚持一下,背完就好了。”
大舅把稻子移到高处的田埂上,跪下来把稻子挪到背上,然后双手叉地,用背弓起来,再慢慢猫着腰往回走。
终于完成所有的收割可以休息了,回到家,大舅瘫在椅子上,躺下睡到第二天,身上的疼痛更痛,而且再也吃不下东西,他给我母亲打来电话。
“姐,家里几十亩田全部收完了,累得我好想休息,可现在可以休息了,却痛得吃不下、睡不好,你说吃什么药好?”
“赶紧去医院检查吧!上次我看你脸色不好,让你别大累,现在累得病了吧?”我母亲在电话里说。
听到母亲的话,表弟第二天就陪他爸到衡阳市中心医院检查,很快就得到检查结果,大舅得的是肝癌。
得到消息后,我和妹妹陪着母亲去看望,大舅瘦弱的身体躺在病床上蜷缩着,焦枯的头发,像是被太阳晒干了水份;脸色晦暗,像被烟熏火燎烤出的色泽;表情痛苦,皱着眉头,像一道道苦瓜的纹路;半睁的眼睛翻着白眼,那却不是白,是桔色的黄。
“大弟呀,我都说你不要太劳累,看看你现在累成什么样子!”母亲牵着大舅那双精瘦又布满老茧的手,泪眼婆娑。
“姐,你哭什么呀?我真的是太累,只要医生帮我止住痛,睡一觉就好了!”大舅并不知情,他安慰母亲。
他们姐弟叙叙旧,我找医生谈谈情况,看看检查结果,大舅得的是肝癌晚期(巨块结节型),已向全身淋巴结和多个脏器转移。任何治疗都毫无意义,给予两天止痛药之后,疼痛稍减,就出院回家了。
随后,病情一天天恶化,大舅在收割完稻子后,躺下再也没有起来。他心里有一个信念支撑:“等到国庆节,外甥女来给我看病输液就会好,外甥女的医术是最高的。”而我知道,任何方法都无回天之力,所以就用等我放假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多活一天算一天。
大舅最终没有熬到国庆节放假就走了,他永远地离开那片热土,再也没有劳累和痛苦。临死前一天,他分咐儿子,把软的稻谷晒干送给隔壁孤寡老人,记得以后每天给老人家担水。
五
收到大舅过世的噩耗,驱车前往。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幼年曾生长过的地方,村庄和道路全变了模样,新屋改变了朝向,远远看到大门前面搭起孝堂。苍松翠柏中间点缀着一朵朵白色的纸花,像大舅清清白白的一生;房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像大舅的灵魂慢慢飘散,虽然他心里有千般牵挂、有万般不舍,却留不住时光的脚步。
我满怀愧疚,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大舅,对不起,我来晚了!”
亲人扯起我:“这个不怨你,是你大舅得错病,神仙也救不了他,你还是节哀吧!”
点嘴饭(丧事的中餐)前,大舅的乡亲邻里就席,礼生(丧事司仪)喊话后,我读自己写下的追悼文,全场乡亲落泪。
“老天呀,你瞎了眼吧?该收去的人是我呀!”隔壁孤寡奶奶嚎啕大哭。
“我的好孩子,你怎么就这样走了?老天呀,让我去代替孩子吧!”隔壁奶奶呼天号地。
大舅,您是听不到了,你太累、睡得太沉了。
大舅,您的愿望是收完稻子就好好睡觉,现在不疼了,就好好睡吧。
大舅,您的爱会一直延续,表弟会照顾隔壁奶奶的,您放心去吧。
大舅,去天堂的路上铺满了鲜花,没有苦难,不用吃生辣椒,没有疼痛,只有幸福快乐和美味佳肴,您好好安息吧!
后记:
大舅走后,表弟(大舅的儿子)就结束南下打工生涯,回到了家乡,承担照顾邻居老人的责任,建设家乡,良田丰收,山水更美。
第五篇:现代散文现状
现代散文文体类型复杂,纯与杂的矛盾一直存在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也造成了批评标准的淆乱,散文史的编撰在史料整理、框架结构方面也举步唯艰,缺少突破与创新,这既是散文研究的现状,也给今后的研究带来困难。
我们步人了全新的21世纪—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创新共生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深情回望2O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道路,自“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进行了激烈的反叛,并自觉借鉴了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提升到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已经8O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历经了转型的喜悦、坚守的执着、痛苦的灾难,终至八九十年代的巨大进步:对历史的整合与超越。面对散文发展的潮起潮落、兴衰沉浮,我把目光锁定在9o年代这一临近世纪末的时间段,着重谈谈个人对散文发展现状的浅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90年代社会进人了重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并主导了社会生活。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浸淫与渗透。文学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迅速地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的活跃是十分自然的。继8o年代末期散文创作“门庭冷落”之后,9o年代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散文热”。一时间杂文、随笔、言论以及“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智慧散文”、“通俗散文等大量出现。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 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