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专题
摘要:发展成人教育,是构建新型教育环境,建立终身学习机制的社会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当前,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成人教育发展造成了冲击,文章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最后提出对应策略。
从当前形势看来,成人教育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些因素正制约着成人教育的发展,使得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缓慢不前。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缺失策略
一、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缺失影响因素。
1、观念缺失:缺乏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
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已经逐渐意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教学质量意识不强,观念比较陈旧。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工作和生命线。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领导和教师的思想陈旧、观念落后等现象,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统筹全局工作的意识还没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传授知识到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转变。
2、管理缺失: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通常情况下,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代表是学历层次。目前成人高等学院的管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管理水平与工作任务出现偏差。其中大部分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了解不多,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能胜任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人员既缺乏综合的素质,也缺乏管理知识。
3、条件缺失:教学条件不充分。
教学条件落后。很多学校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办学条件明显不充分,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高等院校和成人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存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随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使得实验设备不足,难以满足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树立教学观念。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我们扭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倾向,充分的把握成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属性,在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树立针对成人的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合理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观包括:成人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但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差;成人的学习需求来着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学习比较具有针对性;成人的学习主要是以自我导向性的学习;成人的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等等。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探寻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合理策略。
2、重视管理人员质量教育。
成人学院的校领导和各院分管教学管理的领导者,他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对管理人员的教育时间应该有保证,每年至少要对他们进行十五天的教育,这期间课程教育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
3、师资质量的保障与控制。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实行聘任制。由学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直接向各学科教师发放聘书,聘任兼职教师。
其二,要加大投入,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各高校应加大对成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
其三,要建设一支专门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搞好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各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数量适中、有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的成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以推动成人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4、教育资源的保障与控制。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校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明显跟不上。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成人教育资源的保障与控制应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
首先,加强对成人教育资源投入的监控。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经济效益,除了改善投入、加强管理以外,就是要加强监控,使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其次,建立成人教育资源自我调节新机制。通过机制的创新,建立相对独立的、有一定自主权的成人教育资源管理、资源调节、资源更新、资源投融资体系,通过优化、重组、协调等方式,全面调动现有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发挥成人教育资源的集聚优势,将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及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超常规的资源整合。
三、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树立以质量为本的观念。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既有来宏观层面的,也有普通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不利等微观因素。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亟需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学校各个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并以此来促进学校与政府、社会等外界系统的沟通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张虹。略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2)。
[2]钟杨。论建立科学的成教质量保障体系。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慧子。成人教育重在提升质量。中国改革报,2003,(7)。
第二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2%。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陵,大于j0%的由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根据这一国际标准,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跨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有部分发达地区开姑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诸如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平衡,高梗办学条件不足、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面对这些抑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瓶颈,我国需要采取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多渠道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教学 质量下降 原因对策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质量和数量发展不平衡。
自1999国务院下达了高等教育扩招的指示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急剧扩大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由1990年200万人增至1998年340万人进入21世纪,我国在“十五”计划明确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提出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则高达22%,即进入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大大超前完成了“十五计划规定的发展目标。这种规模的迅速扩张虽然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严重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培养出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国外是不被认可的。同时在国内,大学生恶性案件大幅增加,因偷窃、考试作弊甚至因心理问题自杀的的新阐经常见渚报端。这种种事件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是一个我们不容忽视且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2)高等教育软硬件资源不配套。
伴随着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许多高校办学条的软硬件发展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马丁·特罗指出,美国是先准备好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框架,再接受众多的学生注册入学。但在我国情况却恰冶相反,当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结果时,国家尚未建立起一个与数量扩张相协调的、适应大众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办学条件的不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如许多高校的图书馆、高素质教师、实验设备和学生宿舍都严重不足。从发展过程看,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是以市场为导向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外部行政力量规划、建设出来的。而我国的大众化进程明显具有行政规划色彩。我国现在的“21l工程”、“985工程”大学基本都是靠近几年的合并和扩招才使规模迅速扩大,许多高职院校则由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升格而成,因此办学条件存在先天不足。由于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这种先天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观,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有两组数字可以非常直观地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一组是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另一组是与之相对的连年持续下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数字: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o%,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可见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这种严峻形势今后将会持续若干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方面有着突出矛盾。
2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
(1)扩招所带来的问题:
①生源质量闷题.高校的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大学,然而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同学和社会影响下被动地进入大学的。他们上大学只是混文凭、求资格。还有一类学生虽有优良的高考成绩,但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磨灭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课程的学习上并不积极。所有在生源的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②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扩招与师资力量不协调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有数据表明,学校正常的师生比例应当是l4:l,但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直属71所大学中,我图高校的师生比例已达到了18:1。俗话说的好,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扩招的推进,许多高校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而师资力量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如此高的师生比例使得大部分的教师都在超负荷运转,无暇顾及知识的储备与更新,这些都势必影响教育质量。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变化。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引起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更新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内容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仍然采用传统的纯理沦灌输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极为严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高校自身定位不合理,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高校认识模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层次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人才的任务是不同的。可以说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是高等院校的双重任务,按逻辑讲,二者应该同时兼顾,因为,一方面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科研中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科研的结果可以运用在教学当中来,充实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比例应该有个界限,一般来讲,研究型的高校,科研的比例应适当高点.而教学型的高校教学则应适当降低科研的比例。但是,在现实中,把教学当“副业”,为了尽快评上职称而全力以赴搞科研的现象在高校中比比皆是,甚至还流传着“上好一门课,不如发好一篇文章”的言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仍然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为标准。从而在高校里形成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意味着更高的职称和更多的奖金及地位的现象。
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瓶颈,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结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对个性化,多样性以及综合行等方面的要求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给出几点意见:
(1)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合理的教师结构。
高校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对捌币的培训可以采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两种形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包括备课、课堂组织、语言艺术、课后总结等方面的内容,甚至与前者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忽视对教学技巧和艺术等知识进行培训的状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同时,要相信年轻教师,大胆使用年轻教师,给以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还应要求指导专家对他们的教学能力进行随时跟踪,积极提出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改进。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的实现,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并把它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其次,建立固定的饺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保障。实习基地的建立应该结合专业的特点,体现特色和实用,能很好地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再次,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负责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和反馈,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应该进行合理的自身定位,解决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问题,提高自身在本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针对许多高校存在“唯科研是尊”的现象,各高校领导应引起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界限模糊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避免盲目追赶攀比的现象,应集中精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自身在本领域内的教育质量。比如针对教学型的高校,应该在教学上多投入,改变先前的教师职称、工资和奖金单纯与科研成果相挂钩的现象。如针对一些讲课好的老师可以在评职称、涨工资和奖金时适当地给予优惠条件,以作为对他们完成高质量教学的一种鼓励。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前提是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并能保证评比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其次,充分利用好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关系,做到用科研来求解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中国大学理念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大学理念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
摘 要:面对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国大学,本文从现在大学发展背景入手,回顾了西欧中世纪大学理念的发展,和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大学理念的发展。并对中国历史上大学理念的发展做了逐一的剖析,从中得出治疗现代大学病症的对策,强调了树立正确大学理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理念 分析 对策
新世纪之初,中国社会日益复杂: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进程加速,社会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分化、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兴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严重的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都成为影响大学培养目标、教育价值和教育品质的因素。在高等教育凯歌前行、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校园里弥漫着浮躁、浮夸的风气;教学质量滑坡、文凭贬值;高额学费让贫困生阶层日益壮大;人才流失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旨的大学,弥漫着浓重的官气,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主宰大学办学思想,唯上是从,跑“部”前进,一切向“钱”看,充满了大跃进式的豪迈和各种多样的高指标,运行着官、产、学、商各不同的机制;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屡禁不止,学校终于不再是“净土”,来自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诘问强烈而尖锐。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而言,我们真正的差距何在?大学仅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大学参与社会服务,是否意味着应当成为超阶级的市场和加油站?高等教育是否仅仅成为富人的盛宴?
“穷则思变”,面对这么多顽症,小修小补恐怕不行,我们需要一剂猛药,需要新思维和新思想,需要品质的改善和境界的提升,需要文化的重建和制度的更新。大学理念,形而上为大学精神,形而下为大学制度。如何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一、西方大学理念历史演变考察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始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其后英国、法国的大学也得到发展。在那个神主宰人的时代里,无论是学生治校的博洛尼亚大学,还是教授治校的巴黎大学,他们都把大学当作一种自由探索学问,把学问教给人的场合。他推崇自治,学校可以不受任何势力的影响而自主搬迁。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德国洪堡大学的时代,在洪堡的带领下大学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而这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大学制度产生的标志。
1923年,雅斯贝斯发表他的《大学的理念》,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大学应该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则。自由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自由,老师教学和研究的自由。他主张哲学在大学理念中的中心地位,认为“大学的内在精冲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活动为标志的”
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建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理念需要由相应的建制来保障,他认为“如果这种为实现理想的活动詖取消,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
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中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叙述下大学的劝能、目标和应该坚持的基本价值。在他看来,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机构,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就是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为此,大学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向学生传授普遍完整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探求真理,掌握真理。看来西方国家的大学素有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传统,他们还希望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二、中国大学理念历史演变考察
中国大学的历史有“百年历史”和“千年历史”之说。我们承认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悠久,资源也很丰富,但本世纪实行的大学制度,却是移植于西方。早在晚清之时,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是紧密相连的“三步曲”。至于如何兴学校,康有为和梁启超师徒两个意见一致:“上法三代,旁采泰西”。但在他们一系列的著述中,能看见的却是满纸的“西国学校”如何办理,对“三代之学”只字未提。1941年,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更是肯定“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由此,我们采用第一种说法,回过头来看看维新变法时期的北大、清华,再想想战火纷飞时期的战时大学。
1919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使北大“挺然特出”、“褒然独立”。杜威如此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尔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中,蔡元培坚持“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几大原则。坚信大学肩负振兴民族的使用,这激励了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认为大学应以学术研究为天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这是他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他在北大奠定的学术自由的传统影响深远,远远超出一个北京大学的范围。
清华大学校长无论是梅贻琦还是蒋南翔,都认为大学应该“知类通达、通重于专”。力倡通才教育。这与蔡元培“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有异曲同下之妙。梅贻琦还认为大学应“端赖大师,教授治校”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渭也;”这与蔡元培精神相通。他还主张“兼涵并容、学术自由”,这与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完全一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鲜明体现。
到了抗战年代,战火纷飞。学校纷纷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三为一,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是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战时大学培养出了一批精英,支撑了遥遥欲坠的中华民族。西南联大在继承三校兼收并包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特点,它在战争期间又与激发起来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形成两个重要的大学理念:与民族精神相对的是另一个大学理念:即西南联大的学术理念。西南联大的学术理念体现在教师形成了学术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熔铸在他们的生命中:自由的意志、独立的思想、忘我的境界、求实的作风是学术独立精神的四种表现。西南联大学术理念的确立。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西南联大教师和学生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而这些,才造就了一批精英:贺辚曾、陈寅恪、曾昭抡、华罗庚、冯友兰……
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比过去的辉煌业绩,我们不难发现。大学产生的问题如此多,原因不在于大学经费的短缺,不在于教学硬件的短缺,我们真正短缺的是大学的灵魂,缺少的是正确的大学理念。
三、对重建我国大学理念的思考
1.在学术上崇尚学术自由,将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有机统一
对学术自由的认识不能静止和片面的理解,学术自由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学术自由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在如果提倡苏格拉底那种“无限度的自由”显然是错误。学术自由有其合理性,因为学者从事的是对高深学问的研究,对这种学问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为了保证其客观性,“学者的教学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但学术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它只限于高等学校中的学者,享有学术自由的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克里特教授在论述学术自由时提出:作为个人的教学自由,当学院的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考试规定,按照学生基于学习自由提出的要求来讲课,其所希望的教学内容受到阻止时,学术自由将遭到危害;作为个人的研究自由,当以规划和财政资助的方式来确定研究的目标时,学术自由将遭到危害。在学术评价标准上,切不可用行政性的指标,防止老师为了评“副教授”和“教授”而科研,或者为了“科研”而“科研”,使老师丧失了科研的学术动力。要使老师为了学术上的追求而科研,为了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而科研。在老师科研时也应严格遵守一定的学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并对其教学内容、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承担一定的责任。学术责任与学者的自律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学术自由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术自由在激发学者科研灵感、探索勇气的同时也会增强其学术判断力以及学术责任意识。
2.在大学功能认识上崇尚人文主义,力倡通识教育
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大学是一种以个人需要而非社会需要为基础的机构,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作为某种工具性存在的人。不仅要发展人的理性,而且要发展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教育内容上,人文主义者崇尚学习传统文化遗产,重视古典课程,因为他们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标准存在文化遗产之文化遗产之中,文化经典中包含着永恒的真理内容。在教育方法上,人文主义者大部崇尚自然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天性,主张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
大学首要目的在于塑造性格,造就伦理,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与美的人,能够领略到人之尊严,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
洪堡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自身的各种力量 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爱因斯坦也曾说,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不应是一个专家,而应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在课程设置上应贯通识教育,应该对人文主义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大学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才,要先人而后才。不要把大学降格为一个人才培训机构,不要只培养工具,只培养听话的螺丝钉。切忌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在大学校园内的泛滥。
3.教师管理上大胆引进“终身教职制度”
美国“终身教职制度”(Tenuxe)源于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相关声明,它指出:大学是,“学术的实验站”和“知识的储存库”;大学出使命在于探索与传播知识,而大学使命的完成有赖于学术自由的实现;大学教师任职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大学教授委员会”评价的基础上;大学管理阶层须就大学教师的终身任职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它规定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以及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这一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自由展示和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职制度”的不断完善,它更多的是对职业安全的一种保障。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越来越明显。据1993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对全国90万名中学后教育机构教师实施的凋查表明,终身教职教师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诸方面的业绩从整体上优于非终身教职教师。在现在看来,它可以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有了这种制度性的职业安全保障,老师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之中,在学术的海洋自由畅游而没有后顾之忧。另外,“终身教职制度”也更多是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其通过科学的7年试用期及各种道德层面的标准,可以筛选到大量优秀的教师。
4.学校管理方面试行校董事会制度,坚持科学的教授治校
高校董事会制渊源于西方。1642年,在英国的哈佛学院成立了由校外名流组成的世界高教史上的第一个高校董事会,它拥有任免校长、筹集资金以及管理学院资产等重要权力。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以浸礼教派起家,有三分之二的董事和校长必须是浸礼会成员,但实际上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起着决定作用,如此,芝加哥大学就是第一个以企业家为主导的校董会。正是如此,才使得芝加哥大学有了充裕的办学资金,得以聘请一流的专家学者,购买丰富的图书和昂贵的教学仪器,建设操场和校园。尽管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校董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从不干预学校的具体运作,保证大学得以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理想来发展,给校长和教授足够的空间充分施展才能。
目前我国已有近百所院校建立了董事会或相应组织。其董事会的成员由校方主要领导、政界要员、社会知名人士、著名学者、企业家等构成。其宗旨是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高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建立高校董事会有以下作用:(1)为学院筹集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2)有利于加强学院与地方各部门的联系,改善学校原有的封闭状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3)有利于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利于横向科研渠道的开拓以及学院美誉度的提高。(4)有利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并促使高校集中财力搞好教学科研,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四、小 结
通过对中外大学理念历史的演变发展,我们在认识上务必要坚持正确的大学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大学发展。辅以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做到成功地移植西方的制度,更好地继承中国的文化,果真这样,那中国大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不愁没有办法解决,而一旦问题解决了,又何愁建设不了真正的大学?在中国这样有着深厚文化的国度,如果建设了真正的大学,就必然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哪又用得着向西方世界看齐呢?
第四篇: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信用缺失的主体(个体、经济组织、政府信用缺失等方面)和领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出发,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金融市场几个方面来对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进行深度剖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治理信用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信用缺失,经济学成因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作为维系交易从而满足市场主体理性预期需要的经济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信用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乃至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已经危及正常的市场交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其状况触目惊心,令人堪忧。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渗透到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领域,信用的缺失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
1、在企业信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中的合同欺诈,例如近年来有些建筑开发商不严格执行售房合同或者在合同上“做手脚”;企业之间欠债严重,许多企业利用我国买方市场的局面和法制不健全,随意欠债,甚至有钱不还,恶意拖欠,造成全国范围内久治无效的“三角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长期拖欠银行大量贷款,以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比如说企业在破产、分立、兼并、股份制改造、合作、租赁等花样繁多的改制之名的幌子下,逃废大量贷款债权;进口走私,出口骗税,这种反信用的行为也是一种构成经济犯罪的行为,给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引发不平等竞争,损害各方利益,加剧经济秩序的混乱;非法交易,如贩卖毒品、拐卖人口,黑市交易等;商业信用工具的使用十分有限,进程缓慢。
2、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方面,主要表现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一方面它要承受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以及面临由此引起的不良资产问题,另一方面,其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信用缺失现象;保险公司也存在同业之间盲目、无序竞争、设陷阱诱导投保人签订含有欺诈内容的保险合同等问题;在证券公司方面,在承销业务上,有些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不遵守“三公”原则和证监会规定,操作不规范,甚至造假等行为,在自营股票业务中,一些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内幕人员串通起来,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在经济业务中,挪用客户保证金。
3、在政府的信用方面,政府利用手中权力不恰当地干预经济活动,“透支”政府信用;随意许诺,不信守承诺,出尔反尔,失信于民众;政府的制定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朝令夕改,使老百姓无所适从;滥用信用,以政府信用代替市场信用,为经济活动提供变相担保,扭曲市场机制,又使政府职能错位;地方保护与腐败现象更凸现政府的信用缺失;政治机制和政府官员选拔体制上的缺陷扭曲了市场信用,影响政府的信用。
4、在个人信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意识扭曲,各种失信的案件中都有个人违信的痕迹;个人信用水平低,信用消费能力有限,阻碍了信用交易方式的发展;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相当普遍,如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成风,捏造个人简历;严重缺乏信用意识,骗贷逃贷,拖欠学费,随意违约。
二、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从企业的方面的情况来看,信用供给与需求机制失衡。市场经济中,只要存在利益差别与对立,信用风险就 必然存在,所不同的只是风险大小而已。人类所能做到的失如何控制信用风险度,而不可能消除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制度建立起来并不意味着交易过程中的违约或欺骗行为就可因此而彻底消除,信用规则对交易者行为的约束存在着利益界限的“扬弃”,一旦欺骗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信用就可能遭到破坏。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完善的法律是克服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诚信道德建设滞后。优良的传统道德、崇尚诚信的思想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取而代之的是凡事“损人利己,唯利是图”。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人们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健康、合理的,仍然存在许多违背道德或丑恶的东西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扰乱我国的诚信道德建设。
(三)信息不对称。市场存在着许多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危害更大的则是信用风险,而信息不对称对我们破坏最大的正是提高了信用风险。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人们,如果交易双方在以后的交易中再次相遇的概率越低,存在欺骗的肯能性就越大。企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他们可制假冒假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竞争时尤为突出。
(四)产权不明晰。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法定所有者,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难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而对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缺失,使地方政府敢于利用各种行政权力来干预乃至损害民营企业的利益,导致民营企业缺乏建立长期信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解决经营者的长期激励和约束问题,经营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短期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企业的长期信用是不存在必然一致性的,甚至有明显的冲突。
(五)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的内在缺陷。
(六)经济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诚信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当前经济领域失信行为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社会诚信意识的普遍淡化,使诚信体系缺少发展壮大的后劲。
(七)决策与选择的不确定性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一种客观因素。
三、解决我国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气氛。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的源头上抓起,加强全民信用意识的教育,狠抓个人信用建设。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
(二)制定信用法律规,范国家要立法,用法律来规范社会信用。法律规范应具有强制性,有制裁规范,把不讲信用的人列入“黑名单”,严重者要曝光。对不守信用的人要给予行政处罚、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用法律来调整信用行为。我国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是不具体,没有制裁性规范,不便于操作,亟待于修正完善。
(三)加强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必须重视诚信道德教育,通过诚信道德教育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诚信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诚信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诚信道德责任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诚信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要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倡顾全大局、讲风格、讲诚信,培养
费人们人民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辱”。
(四)加强诚实信用理念培育。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把社会诚信准则灌输到公民人格中,将诚信准则内化为一个具体心理结构中的认知、意志和情感尺度,将运用这些尺度进行的自我评判、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自我惩罚转化为个体的人格定势。
(五)建立健全信用体制。企业应加强客户资信管理,提高信用分析能力,防范和减少施欠帐款的发生,提高应收帐款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由于信用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还必须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用管理的能力和技巧。
(六)加大失信的成本,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应开展信用专项整治活动,公布“黑名单”,制裁信用缺失企业,使失信企业为不讲信用而付出代价。各级工商部门要根据合同法赋予的职责,加大对不讲信用、利用合同进行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司法部门应强化法律约束,加大执行力度。司法部门应强化法律约束,加大执行力度,法院既重审判也重执行,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杜绝法律“白条”,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荣誉度。公正执法,严格办案,从重、从快、从严打击商贸金融诈骗及逃废银行债权的行为,维护守法经营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合法利益。
(七)消除信息不对称,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企业信用公示制度。
(八)明晰产权,明确经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联谊会的作用,形成相互监督的互律(他律)机制。明晰的产权、明确的经济利益会促使当事人增强保扩自身利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各经济行为主体,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为尽可能减少对方失信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对有损自己利益的失信行为会做出相应的对策。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征,单个经济主体对抗失信行为的能力很有限,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在发现对方有失信行为时可能为时已晚,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已成事实。行业协会利用同业联合会可以发挥其优势,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对付失信企业,通过互通信息,联手行动,给失信行为造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从原来企业之间单兵作战,互不信任,从“你不讲信用,所以我也不讲信用”的困境中走出来,使整个社会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
(九)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经管类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书
还有
第五篇: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经 济 管 理 论坛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年第 9 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y.2005
糜 婷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311201
摘要: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 种制度、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这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 成本、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关键词:社会诚信;缺失;失信成本;对策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稳固的信用 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我国要发展 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广泛倡 导社会诚信的基础上培植和维护信誉,建立 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度、法律法规还不完 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 大行其道,安徽埠阳劣质奶粉事件,黄金周旅 游中的一个个陷阱让人防不胜防。学生考试 作弊,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政府中协议性垄 断,行贿受贿时有发生。诚信问题成为了全社 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是通过建立经济或市场游戏的规则等一系列手
二、强化社会诚信的对策
社会诚信的缺失,破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
段,追究失信行为的经济责任,给予严厉的法律 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两种行为方式机会成本,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失信者得不偿失,甚至 付出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比如让造假 的人倾家荡产,牢底坐穿;比如让不讲诚信的公 司法人代表上黑名单,1 0 年内不得办公司,情 节严重的得坐牢;比如让使用假文聘者,永远不 能提干、评职,甚至取消现有的职务;比如让考 试作弊者退学。
4、加快信用立法,完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信用 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制是信用的保障。健全的 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仅靠良心、道德,不可能有效约束债权人的经济 行为,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 法制的轨道,才能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 境,为市场经济建立必要的法制基础。从完善、强化法制入手,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是关乎当 前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当前 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还没有一部完 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也缺乏 相应的法规、制度。所以,要加快我国的信用立 法。从实践角度考虑,我国的信用立法工作难以 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 观又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在这种 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 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 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 形式颁布,为构建诚信社会奠定制度框架。发达 国家的法律体系还有一个特点,即法律处于不 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先以部门规章的形 式出现,为今后正式法律的出台积累经验。二是 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 本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总之,社会诚信的重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 的课题。它的解决,需要个人、企业、政府共同 努力。
营活动,给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巨大的无效成本; 破坏社会法治的基础,使社会法治流于形式,严 重危害了社会的发展。强化社会诚信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 识
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 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是通过各种宣 传、教育方式,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行业协 会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信用道德培 养和教育。二是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 权知识,并能自觉参与监督和抵制失信行为。三 是引导和培养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 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2、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 查询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 询系统,目的是解决社会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 和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整和工商、质监、财 政、税务、审计、司法部门和银行系统的信贷信 息等资料来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其中个人信 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如职业、收 入、学历、家庭财产、社会地位及道德品质等; 经济信用记录,如存贷款、还贷、纳税及其他信 用交易情况;司法信用,如诈骗、违法违规等。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企业所获各级各 类荣誉情况,银行信用等级,企业之间交易的不 良记录情况,未经司法部门裁决或仲裁机构仲 裁过的经济纠纷、商业欺诈,税收上缴情况,签 订合同的履约情况等。
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牵 扯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而现代市场经济 的发展又特别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因此,国家要制定个人信用信息收集的相关政 策和规范,各级政府要依法大力支持个人信用 信息的采集和汇总,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秩 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用信息 的采集。
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形成一个公用、通 用的信息平台,行为主体可在进行经济交往活 动前通过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交往对手的信用记 录为是否与其交往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建立 后,还能将信用记录不良者排除在社会经济活 动之外,使失信者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再得逞,而 是被自然淘汰在经济活动中无立足之地,促进 良好社会经济信用秩序的建立。
3、加大失信成本: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 追究和惩治
既然社会经济信用程度过低的根本原因是 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那么提高社会经济 信用水平的努力也必须从这个方面入手,重点
一、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社会诚信的缺失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的,主要是由于:
1、社会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是 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不同。由于社 会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利用 其掌握的信息做出不利于信息少的一方的行 为,尤其是在隐蔽成本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 时,这种行为就会大量发生。
2、失信成本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程 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 低。经济交往中,违约如违反经济合同借款不 还、销售伪劣产品等一般能取得短期的直接 利益。而对于这种违约行为,在中国目前法律 不够健全、执法效益不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等不良司法环境下,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其 责任,使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上、法律上没 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造成失信成本过 低的局面。失信成本低使违反社会信用的行 为屡禁不止。
3、利益的驱使。层出不穷的制假,目的 只有一个——利益。为了获得一时的超额利 润,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为了通过某次关系前 途的考试,请枪手冒名顶替进场。为了提干、为了评职称加工资使用假文凭。据一次全国 性调查发现,国内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 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 5 0 万。
4、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成熟 不完善,是造成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政治原因。如在现代政治诚信观方 面,无论政府官员还是社会公众都存在着许 多模糊的认识,在诚信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许 多空白、漏洞或者不足之处,社会主义民主的 公正、公平、公开之精神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 现和体现;在政治诚信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许 多失信于民又纠误不力的地方,比如官僚主 义、形式主义泛滥,虚假风、浮夸风屡禁不止 等,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 和道德约束,腐败现象的滋生,直接影响了政 府的公共形象和公信力。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变化势必会直接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董迎春《诚信问题与制度环境》[J]《工人日 .. 报》.2002 年 12 月 19 日
[2]李晓琴.《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J]. 《光明日报》.2003 年 5 月 29 日
[3]郭松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J].《学习论坛》.2004(8)74-76 [4]叶国标,俞丽虹.《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走 2004 年 11 月 15 日
向深入初具雏形》EB/OL[ ].http://www.sina.com.cn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