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 × 3 = 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 — 27 = 15(个)
提问:9 × 3求得的是什么?42 — 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 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 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1)9+12=21(个);42—21=21(个)。
(2)42—9=33(个);33—12=21(个)。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表述第一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在解法上的相同点,比较“试一试”的两种解法的不同点,既迁移了例题的解题思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思考过程)。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谁来说一说“合计”是什么意思?求足球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 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多余信息,能培养学生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解题思路。]
三、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举例说一说。
第二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课 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3)班 秦 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22日。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对教材把握的问题,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与表达还有不足。首先没有对学生进行线段图的正确指导,没有进行题意与线段图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特别是对问题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训练,以及问题在线段图的正确表达、表达方式的正确指导,因此出现了较多的画图问题这将影响学生以后对应用题线段图正确率。交流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语言的正规性与正确性是我的最大毛病。课堂作业处理不当,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两步计算是各有不同,没有对这种不同点进行充分的说明与比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内容。
教材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材创设了充满童话气息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鼓励学生先自主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随后的“试一试”继续利用例题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例题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迁移,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2、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唤醒了学生的经验,通过复习旧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最近发展区”,为本课两步应用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36+6=42(个)
(4)提问: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两种想法:
①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是猴妈妈采的个数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必须先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先算出来;
②知道了猴妈妈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先算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合起来。(5)集体口答:两只猴一共采了42个。
2、教学“试一试”。
⑴ 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⑵ 指明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12×3=36(个),36-6=30(个)。
⑶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比较、反思并揭题: ⑴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⑵ 讲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确定先算是,再算什么;也可以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⑶ 提问:这两道题你们各是用什么算法解决问题的?
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加,乘减实际问题》(完善课题)【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从猴子摘桃的情境引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使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式,探索发现了在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既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练习巩固。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设计说明:富有弹性和情趣的练习,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做练习,而是在玩数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总评:
一、在反思中提升。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我安排学生将他们解决的“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与“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相比较,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由此揭示课题。把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对象,通过交流辨析,使学生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二、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通过练习,使相关联的实际问题“串”了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多种结构类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做出解释,解答,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第四篇:《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四.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
什么不懂的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册和课课练上的习题
第五篇: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要求:第一行画两个圆,第二行画第一行的3倍。(学生动手画圆)提问:第二行有多少个?两行一共有多少个?
2、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1)香皂和肥皂一共有多少块?(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主题图)
第 1 页 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提问:(1)这样的题目,你能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2)你能给这道题补充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问题二: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三、探索交流,学画线段图
1.谈话:我们把从图中了解的信息,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组合成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提问:你能画线段图来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想怎样画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 :大家想出了许多画线段图的办法,那么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好吗?
(学生试着在课本第43页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1)如果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28元怎么标在图上?
(2)对着上面的线段左端,在下面再画一条线段表示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条线段要画多长?为什么?3倍怎样
第 2 页 标在图上?
(3)在图上怎样表示要求的问题? 28元
一套衣服要?元 裤子 上衣
是裤子的3倍
师生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线段图:
归纳: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个线段图由上下两条线段构成。上面的线段表示一条裤子的价钱28元,下面线段的长度应是上面线段的3倍,表示一件上衣的价钱。这样两部分线段的和就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2.借助直观线段图,组织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讨论,理清解题。
(1)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2)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不知道?(3)解答这个实际问题,需要几步计算呢?(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要求一套衣服的价钱,要先求出一件衣服的价钱,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3.让学生把这道题独立解答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法。
第 3 页 解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283=84(元)28+84=112(元)解法二: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再算一套衣服的价钱。1+3=4 284=112(元)
让多个学生说明两种解法不同的解题思路。
4.出示修改后的问题: 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讨论:(1)你怎样根据题目的变化来改动这个线段图呢?(学生改画线段图)◆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28元
比裤子贵?元元 裤子 上衣
(2)独立列式解答,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多个学生说)5.引导:上面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第 4 页 方?
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同点:
(1)题目提供的条件和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2)都是用两步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第一步都应求买一件上衣多少元或先算出所示问题有几份。
不同点:(1)两题所求的问题不同,表现在线段图上也不同;(2)第一题要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 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和,用加法计算。第二题要求买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 多少元,就是求上衣和裤子价钱的差,用减法计算。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1~6题。
2.看线段图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红布 花布 多?米 8米(1)26米 12米 一共修路?米 第一天 第二天
第 5 页(2)
3、先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1)王奶奶养鸭有18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王奶奶养鸡比鸭多多少只?
(2)李明每分钟走45米,比陈红多走8米。两人一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说明
只有两个条件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力求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突破这个难点。
第一,重视知识铺垫。课始复习中,通过动手画圆的练习,提示了基本的倍数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画线段图作好准备;同时还安排了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的练习,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主动提出问题,组合成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第 6 页 样化;最后对改变后的问题与原问题进行比较与反思,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学会合理地选择问题的方法。
第三,强化应用练习。有层次地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