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次韵章传道喜雨》全诗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
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
(去岁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极可畏。)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
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
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
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
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
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山中归时风色变。
中路已觉商羊舞。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县前已窖八千斛,(今春及今,得蝗子八千余斛。)率以一升完一亩。
更看蚕妇过初眠,(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未用贺客来旁午。
先生笔力吾所畏,蹙踏鲍谢跨徐庚。
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
中和乐职几时作,试向诸生选何武。
第二篇:评论次韵铜人兄菊花诗十首
评论次韵铜人兄菊花诗十首
来自:阳烨
16小时前 |阅读原文 一
经年尘海寄忧伤,谁念西风独自凉? 午夜问花花不语,痴心欲诉隔红墙。二
孤影几回上女墙,一轮冰魄淡如霜。可怜今夜携谁赏,辜负秋光与月光。三
登高莫笑帽吹风,欲把孤怀寄寸衷。未必流光真负我,黄巢顾后亦称雄。四
花前漫步忆陶公,心自怡然气自雄。腰硬何须言五斗,归来自在种南冲。五
心随花讯逐风流,果是痴情梦也柔。窗外残星催冷月,无由清泪坠枝头。六
一丛开后一丛香,那计风尘雪与霜。月下吟哦情不老,愿随故友闹寒江。七
秋光黯淡怨秋长,飒飒秋风满院黄。问讯天涯人可瘦?痴花孤寂立斜阳。八
久别重逢又届秋,欲言无语慰离愁。年来多少揪心结,搅在侬家梦里头。九
西墙寻遍又东墙,卿若知心莫笑郎。两鬓虽斑仍故我,痴痴独赏一枝香。十
不让秋心空落寞,不同魏紫并姚黄。我花羞共春红泪,岂是诗人故态狂?
>>阅读更多精彩作品
烟雨红尘编辑【丁若水】点评:
洋洋洒洒的一组菊花诗,各有风姿,各具风骨。
语言典雅清绝,气韵高迈拔俗,作者情怀襟抱如在纸上。问好作者,顺致文安!
第三篇:《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平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第四篇:更上一层楼全诗
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的更上一层楼更是经典句子,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更上一层楼全诗,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五篇:灵魂深处全诗
下雨对我算是好事
河堤上散步的人终于走了
我的世界清静极了
/
此时,我与独处狂欢
八月的天是我的,地是我的清晨是我的,明亮的河水
和鲜艳的旷野是我的八月的提心吊胆和牵肠挂肚也是我的八月的飞翔与坠落,呈现与隐匿
奔放与含蓄,兴奋与沮丧,谦卑与孤傲
希望与绝望,都是我的/
又是雨帮了我的忙,拯救了我的担心和害怕
拯救了我的危险与冲突
我的平静是安全的至少,在我困顿的外表
你看不到一点伤口和裂痕
/
当孤独的天性完全展示出来时
我可以无所顾忌地穿梭在真实与虚空之间
仔细地,安安静静地端详那个多重的自我和外在狂欢,与远近纵横
无需交流,无需承诺
仿佛我就是它们朝思暮想的不动声色
我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悄无声息
/
如果光阴再给我一点徘徊的时间
我愿意把远方看个够
也许是我被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自卑折磨的太久了
它成了我的命运
如果你的同情和安抚能满足我的软弱和破碎
满足我的逃避和自责
我会一直支撑下去
直到我强大,直到我不在渴望惩罚的困扰
面朝抗争,即使消融,也无怨无悔
/
远方,你是消逝的继承者
是灵魂深处的说明书
是没有故乡的独白
是洪荒的延伸,是原始的覆盖
是苍茫里的忧郁
是镶嵌在视觉里的湮灭
但清醒的人,不会一直看着你
20XX年8月21日写于呼兰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