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

时间:2019-05-15 15:3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

第一篇: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

论文摘要: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论文关键词:双性化教育因性施教双性化人格

十余年前,在我国社会变革,经济腾飞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就有人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人格双性化已成为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儿童人格双性化的进展,人们却发出了“现在的小孩是怎么了?男孩太软弱、女孩像假小子”的慨叹。甚至有人呼吁,要把男子汉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轨道。[1]西方一些国家开始试行男女分班学习,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单一性别的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以上种种现象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思考:与传统的性别观相比,现在的性别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双性化人格教育是否必要?如果必要,双性化教育还有哪些应该完善的地方?文章就以上几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并对二者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指的是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男人“an-dros”和女人“gyne”。双性化人格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位语。从心理学角度讲,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的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2]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发现,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对儿童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双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1.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发现[3],双性化的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灵活的对各种场景做出反应,且独立性强,自信心高。2.李少梅1998年对319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4],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其次为男性化者,女性化者,最差为未分化者。3.马锦华在2001年的研究显示了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5]其次,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来看,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性别角色模式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年代,人们认为传统的性别模式应是男主外,女主内,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的两极,其人格特征像生理特征一样不可调和。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操作,许多妇女开始从家庭中走出来从事工作,于是,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应独立、应与男性同工同酬。随着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过去许多只有男性才从事的工作女性也开始涉及,反之亦然。这就要求男女两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双性的一些特质。因此,双性化教育作为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

二、“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1.“因性施教”的必要性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是,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显示虽然在理论上,双性化教育的倡导由来已久,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颁布相应的政策强调双性化,但是研究者们谈论更多的是双性化的概念、优点和影响因素,至于如何实施,人们却谈之甚少。李晔在对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调查中发现“父母和老师们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期望男孩、女孩能自由发展,鼓励他们去参加异性的活动,去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

可是,“围绕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家长、老师的认识却比较模糊,甚至存在某些观念上的错误。[3]”如有人认为双性化教育就是把男孩当女孩养;还有人认为应该进行双性化教育,但在进行过程中却不自觉的受性别刻板效应的影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具体的一些活动都对男女的性别有所暗示。有调查发现,男女主人公的分配比例在儿童的教科书上悬殊太大,高达7:1,这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人们才会慨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对于双性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忽视了双性化教育应以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为前提条件。所以,实行双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因性施教”。

2.“因性施教”与“双性化教育”相结合“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个提高不同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7]“因性施教”主要针对两性心理差异提出,而双性化教育则为了缩小两性人格差异,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在承认两性性别差异前提条件下去实施双性化教育才是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因为我们无法否认男女两性确实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比如,在情感表达方面,女性多较男性含蓄、细腻些,男性则比较粗心;在性格方面,女性较男性耐心、细致,而男性则比较粗犷、豪放;在认知方面,男性与女性智力发展差异并不大,但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小学之前,女孩智能发展速度高于男孩,言语表达和形象思维较男孩好,男孩进入初中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表现为理解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最后与女生趋于平衡。而且,男女两性大脑优势半球发展不平衡,女生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好,而男生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事实上,正是因为两性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如果忽略了“因性施教”去谈“双性化教育”,就可能出现性别认同偏差或性别认同一体化,这当然不是性别教育最终想看到的结果。所以,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

三、“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的结合方式探讨

“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既重视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又重视其性别形成同样受社会教育文化的影响,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即一个个体既具有男女之共性,又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从心所欲不逾矩”。[7]从个性角度讲,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刚中有柔,女性以阴柔为主,柔中有刚。从知识能力发展讲,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既具有本我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心理水平。

1.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的前提下,培养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首先应建立在对自己生物性别及心理性别特质的认同与内化基础上。否则,双性化教育结果就可能与人们预期背道而驰,导致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因此,强调“因性施教”使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1)家庭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最初总是来自于与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一方。所以,父母应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首先应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的内涵是在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基础上适当发展异性的优势性别特征。因而,“因性施教”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2岁儿童已能明确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对自己性别恒常性基本形成。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加强对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引导,使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并了解相应的性别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最初可从衣着上、发式上、游戏角色扮演上让儿童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在儿童对自己性别认同并内化的基础上,可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如:不过分关注衣着、发式,让其参与异性的主要游戏活动,玩异性的典型玩具,鼓励和异性交往……父母自身还应注意自己对于幼儿性别认同的榜样作用,母亲不应做专职的家庭妇女,应有自己的工作。父亲应分担一定家务,为双性化教育奠定基础。

(2)学校中“因性施教”不可缺失。儿童在3岁时即进入幼儿园学习,这时性别意识仍处于发展之中。这一时期幼儿教师对其性别同一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一项资料显示,男性幼儿教师在美国占10%,在日本占7%,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有一定比例,而在我国却凤毛麟角。这种女性教育模式,女性思维当然会影响对幼儿人格双性化的培养。所以幼儿教师应注意突破自身性别角色局限性,对儿童一视同仁。不能因小男孩调皮捣蛋而横加指责,也不能因女孩比较乖巧过于宠爱,否则,会培养出过于顺从、乖巧的男性,易使男孩性别认同错位,出现女性化倾向。幼儿教师应克服性别消极效应影响,因为性别角色教育关键不仅仅在于教育者的性别,而在于教育者观念与行动。否则,就会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因此,在教学、游戏活动中应注意对幼儿双性化的引导。

(3)实施“因性施教”,大众传媒比例有待合理化。如果说幼儿园对儿童性别认同易导致女性化倾向,那么,大众传媒中描述男主人公比例远高于女主人公比例,且对男性描述多为正面,女性多为负面,则易导致儿童性别认同出现男性化倾向。女孩一种情况表现为“假小子”性别特征,另一种情况则认同了教科书中女子的性别特色,导致女性过于软弱。所以我们期待教材在编著时,不仅要考虑它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发展的作用,还应充分考虑它对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应在性别同一性基础上赋予主人公双性化人格特征。

2.重视从两性差别的角度培养双性化人格。

在幼儿对自己性别有了同一性认识之后,还应意识到两性确实存在差别,在充分认识两性差别基础上进行双性化教育

(1)从两性发展不平衡入手“因性施教”,培养“双性化人格”。大量研究证明两性确实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应重视根据每一阶段不同表现“因性施教”。小学阶段,女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发展快,形象思维性强,教师应注重引导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否则会限制其智能、能力发展。男生发展相对滞后于女生,则应教会其一定的记忆方法,鼓励其勇敢的表达自己。进入中学后,男生发展快速,成绩迅速赶上女生,教师不应忽视女生,应帮其理解知识,避免因死记硬背而引起的成绩下滑。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青春期的男女学生正常交往。

(2)“因性施教”应针对男女品质发展不足之处来进行。在对儿童进行性别同一性教育时,应渗透男女平等思想。同时应让幼儿明白男女间确实有差异,但各有优缺点。而且,有一些品质是应当共同遵守的,如正直,诚实,守信、宽容等。应重视对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双性化教育可针对男女心理品质发展不足之处来进行。如,培养女性独立性、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培养男性耐心,细致和持久工作的能力……

3.“因性施教”应重视同一性别间个别差异的存在人的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不仅异性间如此,同一性别间也如此。因此,应重视同一性别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据此实施双性化教育。如女孩中,有的由于父母宠惯过于女性化,关注衣着、外貌,娇气而无内涵。这时可培养相应的男性化特征,如不过于执着于外貌,对生活琐事大而化之等;而另外一些则过于“男子气”,言谈举止、衣着,像“假小子”,则应多培养相应的女性特征。同样,男孩中有的过于女子气,应锻炼其勇敢、顽强、独立的男性特征。有的勇敢有余,但过于粗鲁,则应培养其沉稳、含蓄、细致等品质。总之,因性施教不能脱离个体现有的心理状况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建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5,(2):11-13.[2]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研究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69-272.[3]李晔.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儿童[J].无锡教育学报,2003,(6):84-88.[4]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148-152.[5]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87-89.[6]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7]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5):103-108.

第二篇: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因性施教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因性施教

个体心理差异,也叫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①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而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因性施教”,对指导中学作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因性施教”是针对我们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一刀切”而言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学生在这种“统一”的训练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呆板的写作模式,所写的文章毫无新意,缺乏内涵。而“因性施教”则关注到了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男女生各自的潜力,使他们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培养更高的写作能力。

一.性别差异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1.男女生对作文体裁的爱好有很大差异。

以我从教的经验,班上喜欢记叙文的女生超过男生,而喜欢说明文、议论文的男生却超过女生。男女生文章体裁上的这种偏爱,可以说明,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男生更擅长逻辑思维。

2.男女生取材范围存在较明显差异。

女生喜欢以家庭和周围生活为题材,而男生更多的喜欢联系个人志趣爱好来选取题材。此外女生特别钟情于日记,同时对自己的“杰作”讳莫如深,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日记成了她们“沉默的、决不饶舌的、最为理想的听众”。

3.男女生写作态度上也存在差异:

3.1、男生独立性较强而女生依赖性较强。

例如,对待作文前的指导,女生多数要求教师给予详细的指导,而男生多数要求教师“点到为止”,甚至不做作文前的指导。此外,自由命题作文,男生多数情况下好于女生。

3.2男生多粗心而女生多细心。

写作过程中,女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细心和周密。就审题而言,通常女生仔细审题的多于男生,男生不认真审题的“发病率”高于女生。个别男生把审题看得十分容易,不加推敲和琢磨,肤浅而粗心,往往败笔连篇。

二.教学对策

1.针对性别差异,精心设计命题。

男女生在写作选材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在感知觉方面较为细腻、敏锐。因此,女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感受强烈,体会深刻。同时,女生又善于将这些富于生活趣味的大量材料加以搜集储存。所以在作文选题上,往往集中在一些感悟和零星的生活片断上。而男生不善于细心观察,拥有的写作素材相对女生而言少。在选题材方面则较为喜欢时政、战争等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在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使各个命题带有性别特征,让男女生在每一次写作中,都有话可说,真实地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关键是还可以在写作中提升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热爱生活。但如果随意出题,就容易造成某一性别的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去写,有较强的成就感;而另一性别的学生可能就无话可说,导致胡编乱造。

2.针对性别差异,组织学生互评。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男女生作文互评。女生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细微、局部方面较为擅长。在作文修改中,她们会在字、词、句、段的推敲及表达技巧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而男生注重作文的整体规划、布局谋篇,在作文的构思、总体轮廓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但是女生细腻有余而综合不足,男生则综合有余而细腻不足。通过合作修改作文,男女生能够自觉意识到各自以前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思维得到交流发展。而这也正是组织男女生作文互评的目的,即以改促写,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3.针对性别差异,实施不同评价。

女生在写作文时,时常表露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情绪,将写作作为倾诉自我情感的途径。因此,对待女生的作文,语文教师要以情感化基调进行评价,言辞表达应委婉柔和。如果女生在作文中表达了寻求情感帮助的问题,教师应在评价过程中,用真情去抚慰、化解女生的迷惑,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般不应采取直接的方法,而应间接的,或旁敲侧击,或用其他实例说明,来避免学生的尴尬。针对男生较为理智、遇事冷静沉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特点,在评价男生作文时,教师的评价风格应更客观、且更理性,应将评价意见表达的直接明白,精炼干脆。

性别差异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正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期待着能运用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顾芳著《:关注学生写作心理 改革中学作文教学》[Y],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6年。

[2]张大均著:《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王锋,湖北宜昌市第十五中学教师,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教育硕士。

第三篇:幼儿园学前班百科:你对孩子“双性化教育”吗?

同一起跑线幼儿园学前班百科:你对孩子“双性化教育”吗?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岁多的宝宝开始萌生了性别意识。有个妈妈说,两岁多的女儿,似乎开始萌生性别意识了。她会一直问,爸爸为什么是站着尿尿?还有个家长说,儿子会问她,为什么妈妈前面的肚子(实际上是胸部)那么大?当孩子开始会比较注重自己的性别,家长要如何正确引导?

这个妈妈好烦恼

给漂亮儿子扎小辫,他遭嘲笑

自打琪琪出娘胎起,就被盼女心切的妈妈打扮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宝宝,就连名字也起得女性化十足。有朋友给琪琪妈燕子撺掇着:多漂亮的一个小男生,干脆就当女生养好了。欢喜不已的燕子还真就照办了。4岁之前,琪琪大凡走出家门的时候都是要像女宝宝一样扎着两个羊角辫子的。燕子还喜欢用自己的口红在儿子琪琪的额头中间点上一颗“美人痣”,琪琪被妈妈抱着走上大街的时候别提有多惹眼了,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都忍不住往这个宝宝身上看两眼:这个宝宝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啊?好可爱的。

但当小男宝琪琪扎着小辫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他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问题了。别的小朋友都在嘲笑琪琪眉心里的那一点“美人痣”,下课了还喜欢来摸摸琪琪头上翘起来的小辫子。而琪琪也不堪烦恼,回家向妈妈诉苦了:妈妈,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呢?他们都说我是女生啊!

琪琪妈燕子这才不知所措了,原来一直觉得好玩而给儿子搞得小辫子和美人痣现在却成了儿子在幼儿园成长的最大障碍。自己这样带小孩是不是有点走入误区了?

解析:爸妈性别“偏好”的不良影响琪琪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很漂亮,所以就按照女孩的标准来抚养。这会助长宝宝心理偏差的发生。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能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乱。在有些女性化男孩的家庭中,常常是母亲作主、父亲惧内,这些宝宝自幼崇拜女性,处处以母亲为榜样,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性别认同混乱。

这个妈妈很欣慰

儿子要给芭比娃娃当爸爸

壮壮5岁生日那天,妈妈带他去商店选礼物。撇下一堆玩具枪、赛车和奥特曼,壮壮一反常态的直奔芭比娃娃的柜台。飞机汽车模型居然让小帅哥不屑一顾!壮壮妈诧异了。售货员笑着逗壮壮:“男孩也要玩芭比娃娃吗?”“谁说男孩不能玩娃娃!”壮壮立刻反驳道:“娃娃不能只有妈妈,她还需要有爸爸!”在场的人都笑了。

“芭比”抱回去之后,壮壮既当爸又当妈,给芭比讲故事、唱歌、喂奶、洗澡,忙得不亦乐乎。他没有去学女宝宝娇滴滴撒娇的样子,只是在呵护“宝宝”的过程中细心地充当了一个小男子汉的角色。

这下子壮壮妈长长松了一口气。原本以为儿子会错位的性格倾向现在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周围有许多女孩开始学舞蹈,壮壮也想学。壮壮妈不顾众人的反对,把壮壮送到一个舞蹈班学了半年的舞蹈。之所以只学半年,其实还是有所顾虑,壮壮已经到了性别萌芽期,为了强化他自身的性别意识,只好适可而止。壮壮妈说,送儿子去学舞蹈,主要是想鼓励他向异性学习,促进宝宝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而事实上,经过半年的舞蹈训练,原本是个小胖墩的壮壮其身体的协调性、音乐的感受力、动作的节奏感都有了明显进步。

解析:壮壮妈的双性化教育的模式非常成功。既满足了宝宝的愿望,使宝宝在成长中多了一份责任,多了几分欢乐,而且壮壮妈自己也因为孩子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而琪琪妈对于琪琪在性别上的教育就存在着某些误区。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做了严格限制,两性特征互不相容,而“双性化”则是指个体的人格中同时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优秀”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培养。《同一起跑线》教育集合了常教中科心理研究所精准培育和国家十二五教师科研基金会重点子课题共同编辑了学前精品教学和学前逻辑思维训练的精品课程。专门为名牌小学输送人才。《同一起跑线》的“灵思儿童思维训练学前班”在北京幼教机构中,连创北京市、区重点小学的最高录取百分比。2009、2010、2011连年重点小学实验班的考试中灵思学员90%学员考入重点小学。在2011年的育民小学超常班的考试中,有24人从近2000名参加考试的儿童中脱颖而出。占全部招生人数的35%。同一起跑线灵思班教学分三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前班,周末(课后)训练班,假期特训班。

第四篇: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作者:马锦华 转贴自:2001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Jul.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Vol.19No.4 点击数:40

1摘 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通过对174名大学生进行BSRI(性别角色量表)、S—I(安全—不安全感问卷)、自信心测验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自信心和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自信心;安全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16(2001)04-0087-03

一、引言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且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自信、独立、有成就等特征,而女性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等特征。事实上,这种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后来有心理学家提出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示男性和女性,称为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见图1),男女两性不同个体均能落在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上。这一模式的问题是男女两性的特征是两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的男性化特征多,就必然减少其女性特征,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两性特征的复杂性表现不符。接着有心理学家用M—F(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心理测验量表测试男女两性,结果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即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性和女性更富有创造性和智力水平。于是男女双性化模式(又称两维模式,见图2)应运而生。

图1 单维两极统一体模式

图2 两维模式

男女双性化(Androgyny)一词来自希腊语的(andros男性)和(gyne女性),双性化人格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它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是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两性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双性化人格。贝姆等人通过对大量测试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双性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工作,也能胜任女性工作,他们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以及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为了进一步探讨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以考查中国学生双性化人格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英语系、美术系、体育系的大

一、大二学生共186人,收回有效测验问卷共174份(前后三次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19.3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岁。

(二)测验材料

本研究共使用三套心理测验量表。

1.贝姆的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用于测试大学生不同的性别气质特征。该量表包括20道与传统社会对男性特征高度相关的题目(如支配的、勇敢的等)和20道与女性心理特征相关的题目(如柔顺的、温柔的等),还有20道题目是中性的。每一个被试均可得到两种类型分数,即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如果一个被试男性和女性气质得分均高于中值,那么此人就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值,而男性气质得分低于中值,则为女性化气质,反之则为男性化气质;如果一个被试男女气质得分均低于中值,则为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均不明显)。任何一个被试都可列入四大类型中的一种。

2.马斯洛的安全与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用于测试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安全感是决定人类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具有安全感的人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感到被人喜欢、接受、有归属感、对他人信任、友好、宽容、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表现出以客体、问题为中心的倾向,而非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表现为:悲观、紧张、对他人不信任、孤独等。该量表包括75道题目,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自信心测验问卷,由25道题目组成。自信心是个体自我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人格以及自己的命运充满信心,对生活中的新观念、新体验、新机遇持开放态度,敢于面对挑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选择后两种心理测验问卷,其目的是检验经过BSRI测试出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与男女定型化、非男非女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双性化人格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三)测验方法

采取集体测试方式,要求大学生按照测验问卷上的指导语进行答题,并控制一定的时间。其中BSRI和S—I两套问卷实行单盲测试(学生不知道测验的真实目的,只告诉学生是测量其心理特征的问卷)。每隔两周做一套测验问卷,分六周做完。

三、结果与分析

(一)174名大学生经BSRI的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具有男女双性化气质、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非男非女气质的大学生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女性 5 8 43.5 43.5男性 8.8 35.3 14.7 41.1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学生的比率是女性中的5%,男性中有8.8%,与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测验结果(女性中有27%、男性中有32%的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相比较,其人数比例偏低;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率和美国大学生(其中女性中有14%,男性中有34%为男性化气质类型)基本相当;女性化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人数比例略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32%,男性中有8%);而非男非女气质的女性和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43.5%,男性中有41.1%)均高于美国大学生(女性中有28%,男性中有25%)。

表2 不同性别类型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安全感程度的百分比

男女双性化气质 男性化气质 女性化气质 非男非女气质

自信心较高的(80分以上)90 69.6 27.2* 37.2*

自信心偏低的(70分以下)10 30.4 72.7* 62.6*

具有安全感的(25分以下)80 56.5 22.7* 29.3*

缺乏安全感的(31分以上)10 39.1 46.9* 60*

*代表男女双性化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更小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很自信的达90%,具有安全感的人数达80%,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仅为10%;男性化类型的学生高自信的有69.6%,自信心偏低的有30.4%,具有安全感的有56.5%,缺乏安全感的有39.1%,与双性化人格模式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女性化气质类型中有27.2%的高自信者,高达72.2%的学生自信心偏低,22.7%具有安全感,46.9%的学生缺乏安全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感;非男非女气质中有37.3%的学生高自信,62.6%的自信心偏低,29.3%的学生具有安全感,60%的缺乏安全感,这两种性别气质类型与双性化人格模式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更小)。

四、分析与讨论

两性性别差异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文献中,性别差异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有关性别

差异的理论、实践研究仍然不断地受到质疑与修正。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性别定型化有益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即男性应该是多具有男性心理特征而不具备女性特征,女性应多具有女性特征而不具备男性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然而大量实验研究的结果却与此相矛盾。

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首先证实了贝姆关于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自尊感、独立性、安全感等方面比男性化气质、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要强,即在显著性差异检验中,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双性化人格都将代表着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但是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气质个体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可以认为男性被试在自信心、安全感等方面也较高,那么男性心理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有待于继续探讨。

其次,如果按照大学生在自信心、安全感程度人数的百分比将各种性别气质类型进行排列的话,其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非男非女气质、女性化,这与贝姆和斯宾塞(1978年)的实验结果排列顺序有一点区别,他们的顺序是男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非男非女。本研究中女性化气质被排列在最后,且具有女性化气质的个体自信心偏低的人数高到72.7%,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有46.9%,说明女性化个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许这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即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结果与我国有些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如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仍是男性在能力工作上超过女性,且男性坚强、能干、成就动机高,女性则是重感情、善解人意、顺从、被动等。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意向上是男性大学生优选女性的外貌且要求学历比自己低,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学历高、收入多、能干有成就的男性。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和择偶意向明显反映出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偏低与其自信心不高有密切联系。

再次,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而女性化气质和非男非女气质类型人数比例却偏高,且自信心偏低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比例都较镐,这能否推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美国大学生?还是中国大学生对测验量表题目的理解与国外大学生不同?还是与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以及性别教育有关系?关于这一点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一)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在高自信和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高于男性化,在低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人数百分比上明显低于男性化(见表2)。所以双性化人格具有比较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程度偏低,缺乏安全感,从理论上讲,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参 考 文 献]

[1]范志强等译.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2]谢小庆等.心理测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杨雄.关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1997(12).[4]阿瑟·S·雷伯(美).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第五篇: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上 双高双普

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材料

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材料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这些年,我校坚持以“诚实勤学、笃志报国,尊师守纪、团结奋进”为校训,以培养“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目标。立足校本,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开展兴趣活动,创建活力校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实施方案

以“抓实在,求实效,促发展”为宗旨,立足校本,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1.养成教育必须先从老师抓起,于是我校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把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高尚的师德为重要的学校养成教育资源。学校领导班子建立和坚持严格的师德规范,对教师严格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在,我校几十名教师,没有一个不把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学校把各项具体的工作合理的分配到每位教师,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没有一个不关心爱护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勤奋敬业,开拓进取。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的只有一个:把学校的任何事情都做好。

2.依托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

我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合理布局,校园里有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文明礼貌用语,文

明之星专栏。教室内外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各类齐全的展牌。走廊里有装饰的名人名言。

还有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由教师辅导学生轮流上台演讲,涉及养成教育各项内容,如:“文明礼貌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清洁校园,人人有责”等规范学生的行为。各班利用班会、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训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身处校园,能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受益颇多。

3.结合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的习惯养成教育机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无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要从一言一行开始培养,尤其要细化各项行为规范。为了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及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方案,学校在制订方案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各年级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1)、一、二年级突出“爱清洁、讲卫生、不逃学”的主题 2)、三、四年级突出“我是文明小学生”的主题 3)、五、六年级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题

二、实施细则

(一)、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讲究卫生是每个人应有的卫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1、各班建立了卫生检查小分队,督促和检查本班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学校组织专人每周一小节,每月一评比。使同学们养成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清洁区和教室每天要清扫干净。

3、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定期整理课桌和清理书包。

4、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

5、爱护环境,不在校园及公共场所乱扔乱抛果皮、纸屑、垃圾。

(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举止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敬队礼,高唱国歌。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3、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4、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5、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得喧哗。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

6、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7、集合出入按指定路线和顺序,不插队、不推搡,不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右行礼让。

8、到别人家时应轻敲门,待主人应声许可方可推门进入,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

9、认真做好课间操、大课间活动,姿势正确。

(三)、评选学校文明之星

具体操作如下:

1、由全班学生根据评选条件自行打分,经班委认定后推荐5-6名候选人(候选人自评分必须在80分以上)进行全班投票。候选人对照评选条件简要介绍事迹后,由大家举手表决确定,根据得票数多少且超过半数者才可确定为“班级文明之星”。各班每周评选一次,将评选结果在表扬栏中公布,学校每月评选一次,各班将四周的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将得票数最多的学生推荐为“校园之星”,并填写 “校园之星推荐表”。

2、学校德育处将各班级推荐的“校园之星”进行审核,然后向学校推荐“校园之星”。(原则上各班每月推荐

一、两名)

3、各班要实事求是,评选过程要充分发扬学生民主,对推荐名额宁缺勿滥。

4、校园之星的奖励办法:获得校园文明之星的学生,由学校统一拍照,有关事迹在学校宣传栏公布;连续两次被评为学校文明之星的同学学期末学校颁发荣誉证书。该星作为以后评选乡、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以及其他推优的参考条件。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自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至今,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渐渐少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变多

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明显提高了,主要表现在全乡统考中,我校的教学质量比以前明显提升了。

诚然,我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领导的首肯。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更进一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高办学品味,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养成教育实施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县教体局“清洁校园、优化环境”活动实施方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办学宗旨,以“美化校园,打造学校新形象“为目标,制定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细化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实行责任追究,使学校的面貌更新,校园环境更优雅,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制定可行计划,发挥组织机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施。

为确保《清洁校园、优化环境活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使小组成员责任清楚,分工明确,工作中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性。

1、成立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明确责任,分工合作

组长全面负责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副组长按分工抓好责任片区的工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事必躬亲,布置各项工作有质量、有创新,不照办照抄、不流于形式,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全面开展好学校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班级在日常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制定了环境卫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抓,责任有人担”。

二、做好城乡镇环境卫生宣传与普及工作。

我校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宣传,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卫生知识,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学校利用教师会、校园广播和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形式对学校师生进行校园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的专题教育活动,传达了《城固县教体局关于清洁校园、优化环境实施方案》的文件,《学校卫生工作计划》等,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认识。

(2)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行卫生知识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校环境卫生》课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生活卫生、饮食卫生、疾病预防、环境卫生等常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能自觉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学生收益很大。使环境卫生观念进课堂。

(3)通过学生向家长进行宣传,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进家庭,进乡村,形成由学校发动,向社会良性扩张的格局。

三、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教学环境(1)加大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的清扫力度

通过加强对各班级教室及卫生区清洁卫生的清扫,使校园的清洁卫生常规工作更加扎实,使一些卫生死角的清洁卫生得到彻底的扫除,校园的环境更加的清洁。

(2)做好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

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先进团队组织的作用,在团队组织中选取思想觉悟高,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担任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建立校园文明劝导台,引导学生注意保持校园环境卫生,对校园内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作用,做好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3)加强监督考核,表扬先进,促进校园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学校不定期的对各班级的清洁卫生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对环境卫生较好的班级给予卫生流动红旗的奖励,促进校园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内容之一,我校在镇中心校的要求下,加大对校园环境美化的力度,在校园硬化了路面,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在多处悬挂了名人字画,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校门口,楼园内等重要地段安置了夜间照明灯,在学生中加强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通过有效的宣传,有力的组织,常态化的扫除,及时的监管,大力的整治,我校的校园环境得到了美化,校园面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校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以坚定的决心,实干的精神,更好的美化校园。

下载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论文

    [摘要]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结合性 实践群体 理论研究群体【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_教育应彰显教育的人文性

    教育应彰显教育的人文性。 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将如何承载陶情抒性的审美功能和构建学生心中人文世界的历史使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

    浅析独立学院全程性创新性就业指导工作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全程性 创新性 就业指导工作【论文摘要】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教育部2008年4月公布的具有招生资......

    教育教学论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定稿)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

    教育评价论文(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探究)(推荐阅读)

    教育学 关于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探究 【摘要】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是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个性特点,以信任、鼓励和期待的语言或者行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