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定稿)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教师述发表职称论文可以搜河南珠玑科技有限公司论文斧正老师卫星LunwenFz在线等咨询论文写作和投稿事宜。一次牵手,终生相伴,快来咨询吧,找到我,是缘分,错过我是遗憾,实力办事情,不怠慢,诚挚在此为您服务。加好友吧。
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第二篇:创新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本质
1.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关于创新思维的涵义问题,已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心理学着重从创新思维活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标准等问题入手,来研究人的各种创新能力,分析创新思维过程和创造心理等;科学方法论则从科学发现的角度对创新思维展开研究,以创新思维成果来追溯创新思维的过程。正是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对创新思维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如:创新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性和开拓性成果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即人的智力,它是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的集中等等。此外,还有对创新思维的广义和狭义认识,一般认为广义的创新思维即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可见,目前人们对创新思维的认识还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在所有的这些不同认识中有一个共同承认的基本内涵,那就是创新思维概念的核心—创新。也正因为如此,通常人们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把思维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另一种是重复性思维(或再现性思维、常规性思维)。重复性思维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思维形态,它是对已经接收到信息的重复和再现,大脑利用的仅是记忆和存储功能,这种思维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创新思维正好相反,是存储的信息根据需要(问题)的新加工,必须具有思维的创新性。因此,在认识和把握创新思维的内涵时,应将创新思维与重复性思维区别开来,以突出创新思维的核心概念—创新。
1.2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从以上对创新思维涵义的论述,我们能够看出其中处处体现着“超越”的特性。首先,思维主体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其动力来自于求新意识的推动,这表现了思维主体的超越意识;在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要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手段,使思维重新组合,不断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再看思维结果,思维主体的创新活动力求取得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达到对已有结果的超越。因此,本文将创新思维的本质归结为“超越”。
创新思维是作为传统思维的相异方,甚至是对立方(当然不是绝对对立)提出的,它是一种能够产生新颖性结果、超越性结果的思维。与传统思维相比,不管是在思考角度、运用材料方面,还是在论证方式、思维成果方面,创新思维都具有全新的创造性特质和内容,这使得创新思维能够出新,能够超越现有的认识和眼前事物的局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增添新的成员和元素。创新思维内在地要求超越,要求思维从表象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反映出发,把握住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可能性、倾向性,乃至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思想、计划和理论等形式将它们转化为现实。可见,超越是创新思维的本质。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的两大贡献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史观,这两者都是马克思自觉摆脱资产阶级的狭隘立场、观点,从客观、历史的科学视角透过表面的物相和颠倒的假象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和人类社会历史过程所得出的全新成果,马克思自己曾说:“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在一般情况下,作为现实的反映,思维是落后于现实而存在的,但创新思维是超越现实的,创新思维作为人类不断发展着的能力,是以特殊的方式反映现实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超越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属性,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方面的超越。下面以马克思为例来具体分析超越的三方面表现。
马克思设计共产主义社会、预见全球化、预测商业周期、提出经济决定人的观念,都是思维超越具体时间的实例。这些在马克思的时代都是没有发生,或者仅仅以萌芽的形式刚刚产生的,而马克思却能够从当前的现实看到事物在未来的真实存在状态。创新思维能够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的成果。正基于此,创新思维可以使我们认清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在实践中修正认识,促进新事物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新事物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对空间的超越是创新思维的另一重要方面。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人不仅仅关注自己身边的以及与自己有着利害关系的个人事务,而且更多地关注那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远离自己生活圈子的社会事务和自然事物。只有这样,思维的结果才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意义,才一会发挥积极性和利他胜的社会影响,否则,思维结果充其量是一些由自己的利益和情绪支配的意见。马克思在个人生活毫无保障、常年依靠恩格斯救济度日的艰苦条件下,将全部思维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关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上,奉献在最能够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上。在马克思的思维视域中,不仅他的祖国——德国一直是关注对象,而且欧洲、亚洲、美洲、非洲,乃至原始部落都是他的思维所倾注的对象。正因为马克思将视野扩大到世界范围,所以才能在宏观背景下考察他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他的思维大背景下才彰显出为别人所无法认识到的意义。
创新思维还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超越上。马克思同每个人一样,每天都在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打交道,但常人并不从这些具体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意义的问题和结论,而马克思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揭露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本质;从人们的吃、喝、住、穿中看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人类历史活动的真正基础。其实,这也正是思想家与平常人之间的差别所在。思想家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从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所有人都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总结出深刻性和普遍性的结论,而常人的常识思维则将自己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即使遇到问题,也是按照习惯和常识给出解答。现象总是杂多、变化、暂时的,而本质则是单纯、稳定、持久的,创新思维能够克服常识思维止于现象而不前的惰性,从而摆脱具体事物所施加的种种限制,深入到现象背后把握隐藏的真理。
对时间的超越,体现了思维的高度;对空间的超越,体现了思维的价值;对事物的超越,体现了思维的广度。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把意识对物质的反映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前提下,强调反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积极性和能动性就突出地体现在创新思维中。创新思维调动起人的创造性潜能,在客观事物尚未出现时,意识也可以把它想象出来,就像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现实,但他已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些思想、计划等无不来源于创新思维的超越性。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1对传统的突破性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体现为创新。追求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而要创造出新成果,往往需创造者在思维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可以说,突破性是创造性思维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首先,突破性体现为创造者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这是指在思考有待创造的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排除以往的思维程序和模式对寻求新的设想的束缚,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成功。
其次,突破性还体现为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特别是思维上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让你不知不觉地按着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去思考问题。
第三,突破性也体现在超越人类既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上。从超越既存的物质文明成果看,产品的更新换代,就是科技研发人员思维上敢于去超越原产品的结果。从超越既存的精神文明成果看,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静态宇宙观去思考,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2.2思路上的新颖性
创新思维是以求异、新颖、独特为目标的。
2.3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这是指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超出逻辑思维,出人意料地违反常规的情形下出现。它不严密或暂时说不出什么道理。因此。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常常具有跳跃性,省略了逻辑推理的中间环节。
2.4视角上的灵活性
创新思维表现为视角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变;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善于变换视角看待同一问题,善于变通与转化,重新解释信息。它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应用各种思维方式。2.5内容上的综合性
创新活动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综合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科学技术发展史一再表明,谁能高度综合利用前人的思维成果,谁就能取胜,就能取得更多的突破,作出更多的贡献。在技术领域综合结出的硕果,更是到处可见。据说,松下电视机就是在综合了各国400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综合就是创造。
3.创造性思维方法
3.1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3.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3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3.4灵感思维
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3.5发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3.6收敛思维
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3.7分合思维
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3.8逆向思维
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3.9联想思维
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4.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阻力与克服对策
4.1阻力
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的阻碍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般说来,影响创新思维的最主要阻力是存在于创新主体思维中形成的习惯和定势以及头脑中的传统的、固定的思想观念。
其一,思维定势。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势。在人的思维能力上,思维定势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是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形成的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认识、认知的规律、途径等方面的一种观点。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性。这主要看每个个体如何对待自己和认识自己的思维定势,是自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思维定势,还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定势以及思维定势的利弊。思维定势对于解决常规性问题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以往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驾轻就熟,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然而,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则只能成为一种阻力或障碍,它很容易造成某些主观框框,使人思路阻塞、思域狭窄,难以闪现出创新的灵感,这是思维定势可能导致的消极影响。在创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尽量防止或减少已有的思维定势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要冲破思维定势,主要途径是有意识地进行反定势思维,即注意有意识地从原有定势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美国伯纳姆曾提出著名的“三问”,他认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二是能不能合并;三是能不能取代。文学巨匠莫泊桑说过:“应该时刻躲避那些走熟了的路,去寻找一条新路。”在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在贝尔的雕像下面,写着发明家这样的名言:“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些名句和格言,都说明了反定势思维对于发明创造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对于人们进行创新思维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其二,传统的、固定的思想观念。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反复运用某种观点认识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了“无意识”状态,形成了一种约束性的一致观念,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在人脑思维加工过程中,主体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对问题的认识、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历史上,每种观念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实践水平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它产生的根据和存在的合理性。当时代发展了,实践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深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则不容易随实践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成为一种思维的惯性力。这时,原本适时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称之为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的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所以说,传统观念是阻碍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大敌。
另外,固定观念也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固定观念一般是说人们在特定的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领域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固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原来的适用范围。在经验范围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创新的。但如果思维超出了原有的领域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那么适用于原来领域的固定观念在新的领域中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4.2克服对策
创新思维阻力根源于创新主体的心理模式,创新思维受到创新主体知识、经验和个人素质的制约。因此,克服创新思维的阻力既要善于质疑和勇于批判,克服胆怯心理、实现超越,又要加强对创新主体创新思维原理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对创新主体来说,克服创新思维阻力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善于质疑、勇于批判。由于创新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传统观念、固定观念和思维定势等因素的支配,因此要想克服这些因素,就要求创新主体必须有反思传统,有善于质疑的精神和敢于批判的勇气,要怀疑批判别人更要有怀疑批判自己,只有通过不断怀疑和批判,才能使创新主体冲破固定框框的束缚,在怀疑批判中不断创新。
其次,要克服胆怯心理,不断超越。破除传统习惯,突破权威型思维枷锁,是需要有勇气的。传统的、权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味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而这种挑战本身又不能保证次次成功,相反却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这就特别需要创新主体正确对待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要努力克服胆怯心理,不断实现思维方式的超越,如果处处怕犯错误,唯恐失败,就会陷于保守,就不敢突破原有的界限,也就谈不上开拓创新。
最后,要努力学习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现代创造学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突破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掌握了这些原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各种创新思维障碍。如创新的思维方法,就是打破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单一思维方式习惯,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思考。多向思维可以帮助创新主体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创新主体能够善于运用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传统观念、固定观念及思维定势等的干扰实现思维的不断创新。
第三篇:发散性思维论文:初探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数学创新题中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论文:初探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数学创新题中的应
用
[摘要]通过2011年广州一模中的一道创新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探讨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探究问题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创新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学习兴趣 探索精神
何谓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观察、思考、想象,追求多样化解题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其显著特点在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即思考问题是应注意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爱因斯坦说过:“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同一个问题,就体现了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造就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加大对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改的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创新题屡见不鲜,考察力度有增无减,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从2011年广州一模的第13题切入,浅谈发散性思维在创新题中的应用。
一、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并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道新背景新定义型的带有设计构造型的创新题。所谓数学创新题是指考生没有见过的、没有现成的方法或解题模式可套用、设计新颖别致的试题,这样的试题能充分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考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要求考生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进行推广和拓展,对未来的数学领域通过探索得到新的结果。常见的创新能力型问题有四种情况:①新背景与新定义型;②类比发现、拓展推广型;③知识交汇点新、设计形式新的问题;④设计构造型。而创新题的解题策略常有:
①新背景与新定义型──准确理解,把握“规则”; ②类比发现、拓展推广型──把握两类对象的类似特征或推广方向;
③知识交汇点新、设计形式新的问题──横向联系、旁推侧引、正反结合;
④设计构造型──确定构思方向,初步设计构造,验证是否符合要求,试验修正。
面对这样一道新背景新定义型的带有设计构造型的创新题,我们只需准确理解,把握“规则”或确定构思方向,设计构造就行。这道题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赋值法和构造法。
通过此例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一题多解不仅能复习较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总结一般的解题方法,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变的教学,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是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上例用构造法是构造指数函数来解决问题,能否构造其它函数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呢?
通过此例可知,从一道题出发,通过逆向思维、探究新知、改变条件、引申结论、变化角度等手段,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的为例题而讲,而应充分的挖掘例题的内在本质,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题型等等,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学会思考,在复杂问题中学会随机应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型,灵活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兴趣,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还有好多,如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观察、联想问题的教学,归纳、类比问题的教学,等等。由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人才必备的基本思维,因此,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成为教师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艰巨的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伦辉,曾群风.2011年高考连线(广东专版).广州出版社,2011.[2]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3]杨丽.创新力开发与创新案例.羊城出版社,2010.
第四篇:创新性思维演讲稿
创新思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一个很热点的话题。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说过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那我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
有这样一句话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爱迪生的名言,让我们懂得勤劳和汗水可以造就出天才和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在这句话的原文后面,还有这样一句关键的话:“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爱迪生向我们传达出什么?成功不单单是汗水那么简单,那灵感究竟又是什么?灵感,其实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思考方法,引领人们发现新的途径的一种方式,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化身。
回顾历史长河,从古到今,小至企业发展,大至社会行业兴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因子的渗透作用。勤劳并不能带来本质性的改变,汗水也不能提升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性和创作力,却能!时光车轮行至二十一世纪,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其中多个新的行业,如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就是创新思维,人类的日常生活没有像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如此依赖创新思维的作用。由此看来,创新,我们别无选择。那么如何才能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门科学,而创新思维训练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三
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增强创新思维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实践。方法得当,就会为创新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最后,我想用十六个字结束我的演讲:创新有法,思维无法,贵在创新,重在思维!
谢谢大家!
第五篇:创新创业与创新性思维
创新创业与创新性思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 发挥创造.力的历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 对创新的关注程度已陡然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创新”概念几乎覆盖 了所有领域。对创业者来说,创新则是生命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得好: “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关于创新的基本问题
乞侧衡的概念与内洒。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冲的释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韦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