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末年诗歌[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5: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末年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末年诗歌》。

第一篇:高中末年诗歌

在这个夜里,又想起了你

趴在书桌上,看沙漏里流年的渐逝

再也回不去了,过去的时光成了灰白的记忆

即使再多的不舍,也只能深深掩埋心底

当这个南方的小城下起蒙蒙雨,那是它在向你倾诉,你曾就下的美好

我想你了

还记得那年车轮滚过落叶的轨迹

风掀起了秋天的梦纱

站在熟悉的过道

却再也闻不到熟悉的味道

望着那条你曾多少次经过的长桥

感慨着这条路真的很长很长

在江边的夜空原来可以看到这么多的星星

黑暗的夜也遮不住它的璀璨

向着星星许下愿望

希望你一切安好

晚安,高中末年

第二篇:学期末年组工作总结

学期末年组工作总结

今天我是代表我们六年组的一员,来总结一下我们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六年组的教学是学校的重点工程,六年级总体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历来为校领导所重视。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我们深知肩上担子之重,责任之大。

我们的年组是和谐的,上进的,互助的集体,平时教学工作中,集体备课时,我们从不马虎,不管几个人,都认真教研.因为张老师的家在市里,我们的早研时间就改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段,课间的某个教室里,操场上,去厕所的路上,只要看到对方,就马上说两句,有争议的的地方就马上去寻求答案.也许我们是讨扰校长最多的年组了.我们的课堂,虽不能说是精彩纷呈,但也从未马虎,每位老师每天都把教参带回家,张老师经常在火车上备课,李老师别看表面身体强壮,但是一身的病,即使从讲台上跌下的那一刻,还不忘叮嘱学生复习内容,何老师年龄比较大了,尽管眼睛有些花,但是数学习题一道不落,卷子都挨张判.我则是把工作延长到8小时之外了,家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家.六年组,按照往届的经验,有一段集训的复习,为了这个紧张的复习,我们的课程在5月末,六月初的时候就结束了,这期间,我们科任课上的特别少,只要每位老师身体允许,都抢着上课,我们此时的工作负荷是普通班主任的2-3倍,最后的一个月里,除了英语,所有的课都是我们这四位老师承担的,最难的的是李岩和张志宏老师,他们语文和数学都要自己承担,偶尔会给孩子一堂课放风的时间,何晓华老师再给别的班级代课后,利用科任课时间再给我们班上课,从没拉过课,所以,他们的身体大量透支,但是每位老师都不愿放手自己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只要能吃药顶着就来给学生上课,那份感动,不是这里的三言两语就能表述的准确,这就是我们六年组教师的风范.我们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我们班的遥遥领先,到现在的我们之间的分数只差0.02,语文年组平均96分,数学年组平均

分,实现了年组共荣的局面.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共进的六年组团队.

第三篇:简评清朝末年三大改革

清朝末年三次改革失败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预备立宪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请王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应该如何挽救国家的危亡,便成为全国官民最关心的大问题;同时,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认真开展了对西方列强的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列强不仅“船坚炮利”,而且其政治、军事、经济制度比中国先进得多,因而提出了必须学外人之长、补我之不足,即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灭,在半个世纪中、我国曾先后兴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三次改革都有成功的可能。但由于统治者方面的原因,三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这段历史是值得后人认真总结、思考和借鉴的。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次改革失败的情况。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王朝中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和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汉族官僚,看到了英、法等国的军舰和洋枪洋炮的厉害。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出发,为了“求强”、“求富”,开始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他们用大量资金购买洋人的机器和技术,先后在各地创办了一些制造船舰、枪炮和弹药的工厂,并用这些近代武器来训练和装备军队。后来又陆续办了一些采矿、冶炼和纺织厂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电讯等企业。为了创办这些事业,还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同文馆或西学馆,并派一些人出国留学,来培养人才。这一切被称为“洋务运动”。提倡办洋务的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虽然比清王朝中那些极端愚昧无知、主张复古守旧的顽固派要开明些,但他们不敢认真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害怕触动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不愿放弃封建官僚阶级的特权地位,因而始终没有提出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革我国政治制度的主张。甚至还为封建专制制度唱赞歌。他们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认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只要将西方的近代军事装备和先进技术学过来,中国就一定能富强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派的根本主张。由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未做任何改革,在洋务派办的一些近代工矿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完全采用一套腐败的官僚制度,大小官僚任意安插亲信,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贪污中饱,使先进的机器设备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由于腐败的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的努力收效甚微。虽然经过了20年之久的所谓“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中国军队在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仍然打了败仗,中法战争的失败,已经暴露出如不改革落后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腐败无能的军事制度,仅靠学习外国的一点科学技术,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特权,仍然不愿对专制制度进行改革,而是继续坚持走老路。他们迷信军事力量,认为只要建设好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就能在战争中打胜仗,成为强国。因此,洋务派官僚李鸿章从60年代开始,花了国家和人民巨大的资金,用了30年时间,先后建立起了一起似乎很强大的陆海军,并建立了军事工业,表面上盛极一时;他们大肆吹嘘标榜,认为这样就能使中国渐臻于富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本来也是一个受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的贫穷落后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小国,但它因认真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各项制度,并仿效西方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因而日益富强;而我国由于政治军事制度的严重落后,任人唯亲,军官腐败无能,结果在这场战争中,由李鸿章指挥的北洋陆军一败涂地;花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失败得更惨,全军覆没。经营多年的旅顺、威海军港,也轻易地落入敌手。甲午战争的大败,便宣告了经营30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也证明了不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要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是不可能的。也说明了统治者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不愿认真学习外国经验是完全错误的,结果只能是误国害国,也害了他们自己。第二次改革:维新变法运动 1.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清王朝因甲午战争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改革愿望的康有为,因参加会试到了北京,便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进京会试乘公车,故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然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这个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公车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传很广,变法维新思想便逐渐传播开来,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康有为也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考中了进士,被清王朝授为“工部主事”。1895年他再次向光绪皇帝上书,除反复强调必须赶紧变法外,又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等主张,当时光绪帝亲政不久,读了康有为的上书后、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有利于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因此非常重视,遂命令抄写分送太后慈禧、军机处和各地总督与巡抚。这是维新派取得光绪帝支持的开始。

康有为的上书得到光绪赞赏之后,很受鼓舞,康、梁等为了争取官吏和知识分子支持维新运动,便立即在京开展了创办报纸和组织学会的活动。后又克服各种阻力,吃尽千辛万苦,在天津、上海、广州、长沙等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团体,建立学堂,宣传维新主张,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四年中,全国各地维新派共创办有学会87个,报馆91家,学堂131所,通过学会、学堂、报纸的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维新派的政治力量也不断壮大,这就为变法运动准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2.维新派设计的君主立宪国方案

康有为是这次维新运动的主角,他继承和总结了我国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改良主义思想,通过7次上书和一系列奏折,设计出了一幅完整的君主立宪国的方案:(1)设议院、开国会

康有为在多次上皇帝书中,论述了设立议院的必要性。他认为,设立了议院制度,不但可以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使人民信任政府;而且人民能够参与政治,就会从经济上及各方面来支持政府,做到军民齐心合力,使国家能兴办各种事业,日益富强起来。康有为还指出: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由于没有国会制度,就使四万万人不能参政,这样,人民自然也就不关心国家,也就等于“有众民而弃之”。由于没有四万万人民的支持,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力量。(2)制定宪法

康有为正式向清王朝建议制定宪法。他认为修铁路、开矿山、办学堂、兴商务,只是“变革”,而非“变法”。要变法,就应该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而这是推行新政的根据和保障。康有为还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致强者„„在其举国君民,合为一体,„„而立宪法以同受其治,有国会以会合其议,有司法以保护其民,有责任政府以推行其政治也。”(3)实行“三权分立”

康有为主张实行议会、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他说:“近泰西诸国,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三权”与皇帝个人的君权,关系如何?康有为说:“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这就是说,立法、行政、司法大权都有单独的部门去执掌,“人主”虽然名义上“总之”,但在实际上能掌握的权力就不多了,这样君主专制制度就被废除。3.光绪帝下诏变法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我国胶洲湾,接着英国要求租借我威海卫,沙俄要求租借我旅顺大连,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我国的大好河山将一块一块被瓜分,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严重形势下,康有为于1898年1月再次向光绪帝上书,发出了不变法就可能亡国的警告:“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光绪看后深受感动,立即传谕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光绪的师傅翁同龢对光绪说:“康有为之才,胜臣十倍”,更引起光绪的重视。

康有为等人数年中提倡的维新运动和给光绪的多次上书,终于有了效果。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并在诏书中指责了那些主张墨守成规、排斥变法的顽固派,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从6月11日下诏宣布变法起,到9月下旬的3个多月中,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连续颁布了100多道变法的诏令,这些诏令的内容,包括经济、文教、政治、军事诸方面。(1)经济方面的有:在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保护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切实开垦荒地;组织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设立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2)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取消各种书院,改设各种专科及中小学堂;在北京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民间自由创办报馆,自由组织学会;派人出国留学、考察;等等。

(3)政治方面有: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旧衙门;裁撤部分巡抚及东河总督;取消重叠闲散的官僚机构,裁汰冗员;删定各衙门办事规章;准许旗人自谋生计;等等。(4)军事方面有:学习洋人方法训练陆海军,裁减腐败不堪的绿营军等等。

尽管上述变法措施还是初步的,但光绪在经济上制定了一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打击了旧学,提倡了新学,准许人民自由办报;在政治上准许人民组织团体,给了知识分子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这些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还是第一次,因而使气息奄奄的中国出现了一片生机。这些改革诏令的颁布,曾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受到很大的鼓舞,维新派人士在这短短的3个多月中,更是无比兴奋,空前活跃,他们认为中国从此有了希望。4.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光绪虽为皇帝,但当时清王朝的大权实际上仍掌握在退居后宫的皇太后慈禧的手中,她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者的特权、在思想上是反对变法维新的。在光绪“明定国是”的变法上谕颁布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撤消同情维新派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一切职务,勒令其回原籍,给维新派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又命令光绪任命她的亲信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军队,控制北京。慈禧这些做法虽未能动摇光绪变法的决心,但却使这次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彻底推翻改革法令,9月21日凌晨,慈禧又带着大批随从,由颐和园赶回皇宫、发动了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宣布自己重新“垂帘听政”。接着又下令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因已于前一日离京赴沪,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往香港。梁启超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出京,由天津去日本。谭嗣同在政变发生后曾积极设法营救光绪,很多人劝他逃往外国,他不愿,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维新志士谭嗣同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清王朝公然杀害。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他们为推动改革事业慷慨就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令人感动的光辉篇章。其他维新派人士和大批参与新政的官僚及有变法倾向的官员,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放逐。光绪变法所推行的新政措施,除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全部被取消。由于专制统治者维护特权的自私、思想观念的保守和目光短浅,曾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大有成功希望的第二次改革——维新变法运动,就这样又宣告失败了。

第三次改革:清王朝的“预备立宪”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者,是一个敌视改革、保守腐败的政治集团。他们在1898年用发动政变的手段镇压了维新派以后,国内形势非但未好、反而更加危急,先是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后又爆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使他们感到已不能再用老办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了。为了缓和国内的各种矛盾、笼络人心,并改变外国对中国的看法,1901年春,老谋深算的慈禧不得不接过康、梁的变法主张,宣布要实行“新政”,后又宣布要“预备立宪”。1.清王朝实行“新政”

1901年4月,清王朝设立了“督办政务处”,作为综合推行“新政”的机关。从此,清王朝的“新政”开始。所谓“新政”,大体上仍是原来光绪帝采纳康、梁的建议实行的变法措施。比较重要的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发展工商业,奖励人民兴办实业等等。1901年9月,清王朝命令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书院改设中学堂,并要求多设蒙养学堂(即小学堂),后又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青年学习外国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适应了当时我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1903年,清王朝为了鼓励人民发展工商业,设立了商部,主办路、矿、工、商和农垦、畜牧等事宜。商部成立后,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公司律》、《公司注册试行章程》等规章,这些规章宣布了清王朝自由发展实业的政策,和奖励私人兴办实业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精神。为了拉拢和奖励资产阶级上层人物,清王朝还聘请在实业界颇有声誉的张謇担任商部的头等顾问。这一切对促进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此外,在推行“新政”的名义下,还陆续颁布了一些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成立巡警,以及准许满汉通婚、劝阻妇女缠足等法令,其目的均在于争取民心稳定清王潮的统治。2.清王朝的“预备立宪”

1905年,清王朝提出了“预备立宪”的主张,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贯彻这一主张,主要内容有下列各项:

第一,派遣皇族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5年秋,五大臣分两路赴日、英、美、德、法与比、意、奥等国进行了认真考察,历时一年。1906年夏秋之季,考察团成员徐世昌、绍英(由尚其亨、李盛铎替代)先后回国,他们进呈了强国必须宪政的考察报告,力陈东西洋各国之所以强盛,“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中国之所以贫弱,“实以仍用专制政体之故”。强调中国若想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盖无他术矣。”1906年7月,五大臣从海外考察归来,载泽等人向清王朝密奏,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可以缓和人民的革命情绪,削弱革命党人在群众中的影响,达到“皇位永固”的目的。慈禧反复考虑了载泽、端方等人的密奏,经过七次召见和一系列的御前会议,最后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1906年9月1日,清王朝就发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谕旨指出:“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政,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这表明清朝统治者此时对实行宪政的好处已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二,成立咨议局和资政院。1907年秋,清王朝宣布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务的咨询机关,将来准备改为议院(国会)和地方议会。1908年~1909年间,清王朝先后公布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和《资政院章程》。按章程规定,资政院设总裁副总裁(相当于议长副议长)2~4人,负责全院事务,他们由皇帝指派王公大臣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担任。资政院设议员200人,半数由皇帝指派,半数由各省咨议局互选,经督抚批准产生。资政院的职权,可议决国家财政预算、决算、税收、法律等事项,但军机大臣和各部可对其议决案提出反对意见。且所有议决案都必须奏请皇帝“裁夺”后方能生效。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开院。

同时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本省各州县选举产生,以下几种人。才有资格当选:曾任文官五品、武官七品以上官员者;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或“公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中学毕业或举贡生员以上出身者;在本省有5000万以上资产者。一句话,只有官僚、地主、绅士和资本家才有资格当选。咨议局的职权,可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和预决算、税法等,但其决议必须得到本省督抚的同意才能生效。1908年,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咨议局议员的选举,1909年各省咨议局普遍成立。第三,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9月,清王朝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君上大权”共14条,明文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享有颁行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和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废百司、统率陆海军、编定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发面命令等等大权,规定得非常具体明确。反之,对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在《钦定宪法大纲》中以附录地位规定了9条,主要有:“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犯”,“臣民非按照法律规定,不加逮捕、监禁、处罚”。但“大纲”又规定,遇有紧急情况,皇帝可“用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大纲”还明文规定了臣民有纳税、当兵和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第四,实行地方自治

1905年,清王朝在奉天和直隶就仿效西方各国开始试办地方自治。1909年、1910年清廷又接连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和《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在全国推行民主自治,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辛亥革命前,很多省区的地方自治机构已经大部分成立,遍布全国的地方自治局、自治研究所、自治讲习所等官方机构,为推行民主选举培训了大批骨干,使地方自治运动得以蓬勃开展。第五,改革官制

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以三权分立原则、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将中央原有的“六部”改为下列11个部:外交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法部、农工商部、陆军部、理藩部、学部、邮传部。立法属资政院,行政属内阁各部,司法属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法部监督之)。地方则仿照中央,以省咨议局为立法机关,以总督、巡抚为地方行政机关,以高等审判厅为地方最高审判机关。各府、州、县的机关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但是,清王朝借改革官制之机,加强了满洲贵族在中央的地位和权力,削弱了汉族官僚在中央的地位和权力。后又借改革地方官制之机,削弱了各地汉族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这样做清王朝主观上是想加强满族的集权统治,但实际结果却使满洲贵族与汉族官僚加深了隔阂,增加了离心力,反而削弱了它的统治基础。

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受到国内地主绅士、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如以末代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为首的国内立宪派人士就非常高兴,深受鼓舞,他们利用清政府给人民的集会结社自由,立即开始积极进行组党活动。1906年,张謇和汤寿潜、郑胥孝等人,联合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商学两界人士200多人,在上海成立了具有早期政党性质的预备立宪公会。接着,汤化龙等人在湖北成立了宪政筹备会。谭延闿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宪政公会。广东成立了自治会。其他各地也有类似组织的建立。参加这些政治团体的成员,多数是工厂主、铁路股东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成立这些团体的目的,是准备积极参与宪政。

1908年,全国各省进行了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国内立宪派人士大批当选为议员,1909年各省咨议局普遍成立,不少立宪派首领又当选为咨议局议长,如张謇、汤寿潜、汤化龙、谭延闿就分别当选为江苏咨议局、浙江咨议局、湖北咨议局、湖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议员很多是工商业主,由于他们对清王朝抱有信心,积极发展经济,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立宪派首领在各省咨议局中利用这个讲坛自由发表言论,通过各种会议,监督地方政府,对于促进地方改善行政和调节官民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良好作用。

3.立宪派三次大规模请愿

立宪派虽然拥护清王朝,但因为清王朝在1908年宣布的“预备立宪”,以9年为筹备期,要到1917年才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他们看到革命党人正在积极活动,担心国内形势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爆发革命,认为清廷立宪的进度太慢,不利于维护其统治,于是便决定组织各省咨议局请愿,呼吁清王朝加快立宪进程。1909年10月,立宪派首领张謇发表了《请速开国会、建议组织责任内阁以图补救书》,提出“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要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的建议,很快得到各省咨议局的响应。12月,苏、浙、皖、赣、湘、鄂、闽、粤等16省咨议局,各派3名代表在上海组成了国会请愿代表团,决定去北京请愿。1910年1月,各省咨议局代表齐集北京,向都察院呈交了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但此时,清王朝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和有改革思想的光绪帝均已去世,清王朝大权由一些政治庸人掌握,他们便以“国民知识不齐,遽开国会,反致纷扰”为借口,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

各省咨议局请愿代表感到形势严峻,不肯罢手,他们又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及海外华侨,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并与梁启超等海外立宪派人士互通声气,密切配合,再次赴都察院上书请愿,恳求速开国会。清王朝又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对宪政前程不利”为借口,再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两次请愿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危机日益加剧,梁启超接连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如不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不及三年,国必大乱,以至于亡”。在这种情况下,国会请愿同志会决定再举行第三次请愿,并扬言如再失败,即不向清政府纳税并解散各省咨议局。为了使这次请愿成功,他们又争取了18个省的总督和巡抚予以支持和配合。同年10月,乘资政院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之机,立宪派又举行了要求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的第三次请愿,各省督抚也纷纷向清王朝提出同样要求,结果资政院通过了《陈请速开国会具奏案》。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被迫表示“通融”,决定将9年立宪期缩短为5年,改为在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先成立内阁。4.“皇族内阁”的成立大失人心

在立宪派三次请愿的压力下,1911年4月,清王朝被迫成立内阁,作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另设协理大臣2名、国务大臣10名,清王朝为了加强内阁中满族的力量,削弱汉族官僚的权力,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只占4名,蒙古族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占了5名,而且重要行政权、军权、财权都被满洲贵族所掌握。因此,这个新内阁被人们讽刺为是“皇族内阁”,它遭到了社会上广泛谴责,并激起了汉族官僚的深刻嫉恨。原想分得一点权力的立宪派,因插足内阁的幻想破灭,也表示强烈不满。但是他们不希望清王朝因失去各界支持而垮台,又以咨议局联合会的名义,上书力争,提出 “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但清王朝只相信皇族、不信任汉人,他们目光短浅,视权如命,不懂得失去民心将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而是陶醉于皇族集权的加强,因此,他们对立宪派的呼吁根本不予理睬,并严词批驳说:“黜设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预”。后来,汉族监察御史江春霖又两次根据确凿事实,参劾总理大臣和度支大臣奕劻父子招权纳贿、贪污勒索罪行,而清王朝不但不加处理,反而为了袒护他们,竟以“亲贵重臣,不应任意诋毁”的严旨而加以谴责。这样就使立宪派感到痛心不已,一部分人不愿再支持清王朝而另谋出路;另一部分人转为同情和支持革命党,这就使清王朝陷入了空前的孤立。清王朝为了加强其镇压人民的武装力量,又向各国大借外债,扩充新军,更引起各界人民的不满。更愚蠢的是,皇朝内阁成立后,还颁布了所谓“铁路干线国有”的命令,实际上是夺取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权利,将其转送外人,而且不还商民的股本。这一卖国勾当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义愤,各地立宪派乘机鼓动请愿,人民纷纷建立“保路同志会”,很快就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保路运动,革命的形势便完全成熟了。

5.错失改革良机、清王朝覆灭

同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各省咨议局的立宪派因对清廷已经完全失望,便见风使舵,转向革命,其领导人纷纷担任了各省军政府都督或民政总长等职,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崩溃。此时,由于南方的新军大都倒向革命,清王朝便不得不将已被他们排挤回家的原北洋军头目袁世凯重新请出来,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各军去扑灭革命运动。就在北洋军奉命大批南下之际,10月29日,山西爆发革命,宣告独立,成立了革命军政府。同一天,驻扎在直隶滦州(今河北省滦县)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协统兰天蔚等,致电清政府,提出“政纲十二条”,要求清王朝在本年内召开国会,由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国会公举;取消皇族特权、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和国务大臣等;他们并准备与保定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进攻北京。这就使清王朝吓慌了手脚。为了缓和局势、挽救灭亡,第二天(10月30日)清王朝就下了“罪己诏”,并释放自戊戌政变以来的一切政治犯,承认革命党为合法政党,宣布接受12条政纲,解散“皇族内阁”,成立责任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并承诺尽快召开国会,同时责成资政院立即起草宪法,结果资政院仅用3天时间,就提出并通过了宪法信条19条,11月3日由清王朝正式公布,定名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并宣布立即实行。摄政王载沣等人还亲自去太庙宣誓,表示忠诚拥护宪法。《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在革命高潮时期为挽救灭亡被迫制定的,它与1908年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比较起来,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十九条》大大限制了皇帝和皇族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十九条”明文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之;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宪法由咨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决议,不得缔结”。“国务审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等等。它确实体现了君主立宪的精神。

应当承认,如果在数年前清王朝就能制定这样的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并及时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释放政治犯,承认革命党为合法政党,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行政治改革,它必然得到立宪派、开明绅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这次立宪运动就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清王室也就有可能如英国、日本的王室一样被长期保留下来。但是,那时他们不肯放弃专制特权,而成立“皇族内阁”,且盲目迷信武力,轻视人民力量,一意孤行,以致完全失去人心。加上统治者常以“诺言”欺骗人民,事后并不兑现,现在的承诺人民自然也不再相信了。因此,三个月后清王朝就被全国人民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者被人民唾骂,追悔莫及了!这个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特别是政治家们认真记取和深思的。基本参考资料: ①姜平著:《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第一章第三节和第二章,1998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戊戌变法》第一、二、三、四册。中国史学会主编

③《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汇萃》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桑兵:《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 ⑤孙承恩著:《光绪评传》198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⑥李宗一著《袁世凯传》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本文是作者于2009年写成)

第四篇:高中诗歌教学

(E12)诗兴 诗品 诗心

——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的探索

【论文摘要】“不学诗,无以言”,诗一样的年纪,该有一颗诗般纯粹、晶莹、飞翔的心。社会的变迁、经济体制的改革、效益意识的强化,让少年们的原本洁净、美好的心灵蒙上世俗、功利的污垢。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各种手段重新找回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品评诗歌的能力,进而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拥有一颗诗意地看待生活的可贵的心。

浙江省楹联学会会长王翼奇在一次“征集全国中学生古诗词作品”活动的采访中说:我们要在孩子们的心中重新唤醒中国人的“诗情”,古体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寻找会写古诗的少年,就是寻找当代人身上的中国“文脉”。

纵横古今,极负盛名的少年诗人颇多,唐代“诗鬼”李贺,7岁能辞章,年少时便言“笔补造化天无功”;当代诗人海子19岁就写出被中国诗歌界一致好评的《亚洲铜》。与这些天才少年诗人相比,当代学生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令人堪忧的普遍的现象:对诗歌的无知和淡漠。然而,在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上,却又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藏着令人激动的创作动力和源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发掘、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进而进行创作,延续我国诗歌传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巨大挑战。

诗 兴——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

笔者曾调查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喜欢程度,然后和他们谈中国诗歌的辉煌历史和当代诗歌遭遇的尴尬、“失语”状态,许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沦落表示出极大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但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活跃的心,光靠一时的激情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向他们展现大量优秀精美、风格各异的诗作,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强烈兴趣。

(一)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显现,它呈现出诗人鲜活的魂,流淌着温热的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只对诗歌作图解式的分析,无疑会割断诗歌内在的韵律,阻截诗人内心情感的再度抒发,更品味不到诗歌的深层意境。诗歌教学的课堂上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美读法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方法。

叶圣陶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和作者的心灵相通了。”用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把握诗歌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或浅吟,或高歌,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之情,体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浪漫之意,体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的失落之心。

再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踮着脚尖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象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示范朗读时,笔者忆起了自己毕业前夕流连在大学校园里的情景,一下就找到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朗读时声情并茂,尤其是读到诗人情感欲喷薄而又不得不压抑的诗句时,笔者的眼角有些湿润了,教室里更是寂静无声,学生都沉浸在诗人的离情别绪里,从而将诗歌之音乐美尽情地展现。

(二)展现诗歌的意境美

莱辛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也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以有限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或多幅充满情意的画面,将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真实,而又可感可信,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那么,如何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呢?

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诗歌含蓄、简洁、意境深幽、跳跃性强,多媒体直观教学利用画面和音乐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并获得美的享受。

第二种方法,就是将诗歌小说化。学生们喜欢小说甚于诗歌,因为小说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易懂的叙述方式。其实很多诗歌也蕴涵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想像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如郑愁予的《错误》,诗歌不长,但学生对此类题材比较感兴趣,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原诗通过想像创作出一篇小说来,在课堂上交流评论。既多角度地理解了原诗,又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三)展现诗歌手段的多样性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诗歌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的几篇诗文,就太狭隘了。教师可以开展诗歌主题活动课,如:学生喜爱的诗人或诗歌专题讲座,诗歌接龙比赛,访名胜寻佳对,四季赞诗创作等;还可以组织诗歌课外兴趣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读诗会,开辟课外阅读课堂。让学生去接触更多诗人的佳作,接触不同的流派,让学生了解惠特曼的《草叶集》,泰戈尔的《飞鸟集》;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体味苏词的豪放,柳词的婉约。

诗 品——培养品鉴诗歌的能力

中国一向有读诗品诗写诗的传统,历年的高考中也总有几分是为诗歌鉴赏而设,所以品评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一)插上想象的翅膀

诗歌如茶,是浓缩的精华。诗人是个心纯眼尖情长手巧的采茶女,也是心细思深技艺娴熟的制茶匠,从繁复的生活现象中撷取几叶“顶尖”,加以高度提炼,成了浓香四溢、引人遐想的“精品”。诗人创造般地完成了“制”的过程,那欣赏者也需创造般地完成“泡”的过程;诗人作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欣赏者品诗,需源于诗歌,又需借助对诗人所处时代和创作意图的了解,以及自身对此诗的产生的情感共鸣来完成欣赏上的再创造。诗人与欣赏者,有时代的距离,也可能有阶层、性别、年龄、看法等的距离,要达到共鸣何其困难!而能协助欣赏者横渡过鸿沟的正是那神奇的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可以随着“诗仙”李白的奇异梦境上天入地,可以“一夜飞度镜湖月”,可以与“云之君”、“仙之人”交游,甚至与之一齐愤愤不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了它,我们可以随同“诗圣”杜甫登高远眺,“风急天高”,萧瑟秋景,触景生悲,韶光已逝,与之一起沉溺于苦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想象,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可以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可以联结时空,由此及彼,纵横古今。

(二)前行于“理论”的旗帜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首先以课本为载体,将诗歌的各个知识点落实下去,在一个单元诗歌学习的积累下,与学生一道将诗歌知识系统地进行概括,然后将之打印、下发。指导学生知道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知道诗歌有哪些表达方式,情与景的关系有哪些;知道诗歌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多少种常见的修辞„„最后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诗歌,而且要学会在诗歌理论的指引下进行赏析、评价。

(三)细品诗歌其义

学生普遍认为诗歌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只拦路虎,多数是因为诗歌过于含蓄,与小说相比晦涩难懂,又具多义性。的确,诗歌中意思、情感明白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并不多见。因而,读诗、品诗不能不多留个心眼,寥寥几句诗,多咂摸点诗味出来。尤其是如下几种情况:

1、双关义

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 .此诗中的“远”既可以理解为空间距离之远,也可以理解为时间距离之远。双关义将受离情煎熬的妇女刻画得入木三分:滞留异乡的丈夫离开自己是那么的久,距离自己又是那么的遥远,时空上都无可依托,无可奈何地忍受着相思之痛,直至“衣带渐宽”。

2、象征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千百年来的实践基础上,诗人们赋予了所歌咏的景物以特 定的文化内涵,也即象征义。如鲲鹏、长风、高山,多用于表达豪情壮志;闲云、野鹤、小桥,多用于表达闲情逸致;古道、西风、落日,多用于表达寂寞凄凉;松、竹、梅,多用于表达高洁情怀„„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景物与情志之间的联系、象征,以景悟情,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

3、深层义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从字面上来看,“落花时节”是点明了相逢的时令;但由于时令的特殊性,结合诗 人和朋友的遭遇,我们还可以将之理解为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此也暗指诗人自己不幸的身世;此外,还有更深的意义,对唐王朝来说,经历了“安史之乱”,盛世的繁荣已不复见,也像是“落花时节”了。我门必须透过表层意思,体会出后面的意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句诗。

(四)留点空白给学生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没必要讲析过细,何妨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感悟的空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这一点上,绘画、作诗、品诗其理是相通的。可以先从一些浅显、活泼又不失深度的诗歌入手,引学生入胜。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一诗,大意是:有一株红色的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采摘,可又怕弄脏了漂亮的围裙。过去还是不过去,我的心里有点矛盾了。如果上帝也是个孩子,他会不会爬过去呢?诗中童趣盎然,意思浅显,学生在理解上并没什么难度。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入挖掘下去。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草莓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理想、幸福、爱情等等;篱笆则可理解为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时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在谈读后感时,有个学生当场吟诵了席勒的《摇篮中的婴儿》一诗:“幸福的婴儿!摇篮还是你无限的空间。长大了,无限的世界就变成了狭隘。”该生以诗品诗,见解独到,将篱笆赋予人的正与反、保护与阻碍深刻地勾勒,带给人渴望,又带给人孤独。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篱笆,教师要学会肯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 心——鼓励学生以写促学

诗歌鉴赏离不开主体的情感和认知水平的积极介入,那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接受,绝不是学诗、赏诗的好方法,不如鼓励学生以写促学。有一位著名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让这样的憾事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发生。学写诗,可以循序渐进。

(一)仿写

比如学习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文时,可以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 人„„”的格式当堂创作出一段诗;

比如仿写学生喜爱的冰心的短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二)、对对子

有人认为绝句是律诗的截句,那对联就是绝句的截句。上一堂对联知识讲座,讲讲对联的历史,以期学生对对联有大致的概念,谈谈对联一些奇闻逸事,说说一些奇联妙对,以期学生积极地投入创作。其实,学生对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很感兴趣,他们对早先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九岁县太爷》中的妙对仍记忆犹新,如“两碟豆(两蝶逗)”对“一瓯油(一鸥游)”;“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等等。以此为切入点,加以对联知识辅助,课堂上就可以开始这种有趣的文字游戏。以故事带动创作,如年少轻狂的苏轼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自诩:“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在受到一老先生的教训之后,深感学海无涯,那么该如何表态呢?其实,他只稍稍添了几字,内容就完全不同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以此激励自己,终成一代大文豪;以生活带动艺术,从俗事中升华,如“千年老树为衣架”对“万里长江作浴盆”,“因荷(何)而得藕(偶)”对“有杏(幸)不须梅(媒);以新奇带动思考,如拆字联:“因火成烟夕夕多”对“此木为柴山山出”,如绝对:“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一时间,课内课外对对子声不绝如缕。

(三)、展示一些趣味诗,讲一些趣味诗的典故。

如:玉连环诗:“可以清心也” 从任何一个字开头依次读去皆可。藏头诗:“卢花滩上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其他的图形诗、打油诗、拆字诗、叠字诗等,学生兴趣果然很大,课后也有不少模仿之作。

(四)填词的难度稍高,但学生的情绪很高,佳作甚多。如:《沁园春 幻》(学生作品)

凡尘俗景,落日西烬,朔月沉音。望星河静夜,绚美容颜;轻舟孤零,桂棹兰桨。愁,天际流,欢,泪阑珊。银河水无语漫游。此生愿,与君畅饮酒,一醉千年。

今尝暖日烟霞,忆少年为友自闲悠。却晴岚霓裳,蝶光澈影。浪潮无涯,梨园落花。长亭古道,舒风残笛,万语千言琴中明。盼回首,共曲水流觞,谈笑人间。

(五)将诗歌小说化、散文化。前文已经提及过,如将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扩展为小说。作家张晓风也曾根据张继〈枫桥夜泊〉一诗,写就《不朽的失眠》一文,可将资料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张晓风的写法,巧借诗文,营造意境,借诗人的遭遇及其诗文作为自己人生感悟的载体。

有人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低”。我们要读写结合,学然后知“不足”,就将动之于心、呼之欲出的情化成文字,由此促动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在诗歌写作中,教师的鼓励很重要。一句有韵味的诗句,一个创新的建构,几个妥帖的用词,几个新颖的修饰,完全可以视为闪光点加以表扬。例如:“天很累了,夜色降下了帷幕”、“等待是一盏旧旧的灯”、“等待是一支清远的笛”、“等待是一轮皎洁的月”这样意象新颖、意境深远的诗句,怎不值得表扬呢?

其实,笔者并非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诗人,如果学生能在繁重学业和烦琐生活中,有一颗“诗心”,诗意地去看待我们的生活,墙边的一朵花,嘴边的一个微笑,一座断桥,一弯新月,都能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在心灵深处画上优美的或者忧伤的感情弧线,感觉那一刻被什么拨动,震撼了,那笔者也就欣慰了。

第五篇:高中同学聚会诗歌

高中同学聚会诗歌

白梦依稀咒逝川,故园28年前,一群放牛娃和五朵金花,组成了云台中学80级高一三班,这就是我们的缘,才有今天,师生一堂,怎不感慨万千。

当我们打开被卷,铺开席子和草垫,搭开了通楼地铺,教室就在地铺的下边。

当我们还在感受新的脸盆,还有第一次用牙膏的芬芳,才知道要经受无水的考验,一滴一滴的山泉水,要等上大半天,才能盛满一小碗,一两大米和半斤红薯,外加一张燃料票,价值一分零三,这就是我们的午餐,没有肉,没有油,只有豆瓣一点点,缺少衣,缺少穿,衣裤的补疤像花瓣,好在有老师慈父般的关怀,音容笑貌至今时时浮现。

这样就开始了我们的高中生活,要完成学业我们信誓旦旦,没有物质的鼓励,也没有父母的严加看管,但深夜里教室里的煤油灯,就像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一闪…….一阵风吹过无玻的窗户,油灯把挡风的纸点燃,难忘的事太多太多,很多也灰色暗淡,最难忘的是背着两周的粮食,还要翻越N座大山,半路上腹痛难忍,原来是吃了随带的冷饭,还有瘦小的同学,一路上泪水涟涟,更有那,疥疮肆掠,虱子泛滥,到如今,仍回首难堪。

但困难没有吓倒英雄汉,我们团结,我们友爱,我们携手,我们并肩,我们顽强地长大成人,我们要成为社会的中坚,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如水晶般的晶莹纯洁,如今社会鲜以觅见。

如今,我要宣言:

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不是什么苦难,它让我们对人生有坚强的信念,面对一切险阻,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勇往直前。

感谢科技的进步,天涯海角,今日相见,二十六年,原稚趣童颜

现鬓已微斑,执手难以相识,但真情更加炽见,举起酒杯,情意就像通河的波澜。

祝愿亲爱的同学,友谊长存,携手永远,我们要作比翼的群雁,翱翔于时代的蓝天。

祝愿敬爱的老师,志在千里,幸福康健,骄傲于您芬芳天下的桃李,笑看梅兰竹菊花满园。

下载高中末年诗歌[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末年诗歌[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高中诗歌

    我喜欢在有柳树的大街上走过遇到长发飘飘的美丽女孩轻轻的把她的秀发吹起引来两旁阵阵羡意我喜欢在烈日下跑动遇到一群嬉戏的调皮小孩掀起他们的衣襟给他们带来阵阵凉意我喜......

    2011(下)期末年部工作总结

    2011(下)期末年部工作总结 踏着晨曦和朝露,伴随着成长和快乐,我们年部四百一十四名师生又走过了一个学期的历程。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停下忙碌的脚步,静下心来,坐在一起,共同回忆工作......

    清朝末年法制改革(大全五篇)

    论述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 清朝我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统治了全国达268之久。以鸦片战争为界,它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清朝的前期,经过康、雍、乾三朝100余年相对稳定的统治,无论......

    高中诗歌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王等堂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

    高中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龙源期刊网 .cn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作者:王文钰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

    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共100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 忽闻歌......

    高中议论文:呼唤诗歌

    高中议论文范文: 呼唤诗歌 摘要:红尘滚滚已逝千年,心尖残留点点思念,念起诗圣长歌以叹,忆来李仙飘飘而散,翻掀诗文由衷说赞,吟诵佳句心田甚蓝,这并不梦幻,如若遗忘那实是令人扼腕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