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

第一篇: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

[论文摘要]价格法的基本制度为价格法的主要教学内容,要从具体环节上、学科互动上运用理论教学途径;要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学实习、了解国家和地方价格立法体系等实践教学途径来领悟价格法的教学内容。

[论文关键词]价格法 教学内容 教学途径

法律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在于法律秩序使市场行为有一定规则,法律原则如同竞争原则一样,是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价格法的法治作用至关重要,价格法的宣传与教育、研究与学习同样至关重要。

一、价格法的内涵

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国家为调整与价格的制定、执行、监督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概括地讲就是指与价格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有关的各种价格关系。

二、价格法的教学内容

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价格法的概念、地位、作用;知悉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掌握经营者价格行为;懂得政府定价行为;价格监督检查以及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等等。掌握价格法的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则要掌握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经营者价格行为、政府定价行为、价格总水平调控、价格监督检查、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等。

三、价格法的教学途径

(一)价格法的理论教学途径

1.通过理论教学学时从具体环节上掌握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从了解价格及价格的作用为起点来了解价格法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其任务。在讲授经营者价格行为上要通过经营者定价的原则与依据、经营者的价格权利与义务、经营者的价格违法行为等环节来阐述此问题。在讲授政府定价行为上,要阐明政府定价的范围、原则、依据、政府定价权限划分、政府定价程序等。在介绍价格总水平调控内容时,除告知学生了解价格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手段外,特别要了解紧急情况下的价格干预措施的必须性、手段与作用。对于价格监督检查要知晓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及其职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的途径与作用、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制度等。针对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要从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政府部门及其价格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2.通过学科互动从关联环节上掌握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价格法的教学内容除在经济法课程内容中会涉及到外,在行政法、刑法等课程中或多或少也都会涉及到。在经济法领域,价格法内容主要归属于宏观调控法领域,不过在市场规制法领域也存在价格法的相关内容。在行政法课程中,政府针对价格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同样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刑法领域,价格违法犯罪内容的体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刑法对价格犯罪归类没有明确的直接的规定情况下,有学者曾以犯罪客体为标准,将价格犯罪分为商品和服务价格犯罪、行政性收费犯罪[1]。价格犯罪在实践中往往具体体现为操纵市场价格罪、低价倾销罪、价格欺诈罪、牟取暴利罪等。从价格法的上述内容体现来看,教师在讲授价格法时,应从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学科互动的角度出发,比如在经济法课程内容教学中贯穿行政法、刑法等课程中涉及价格法的内容,使学生对价格法能够全面地掌握。

(二)价格法的实践教学途径

1.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人式”教学法案例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在教学中,案例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价格法领域有很多典型性的案例,了解这些案例对深入了解和掌握价格法的相关内容是大有帮助的。比如,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曾于2007年9月18日至19日在山东省召开了“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分析会”,从全国各地报送的案例中精选出石家庄市洗车行业价格垄断案、山东某啤酒企业低价倾销案、上海某房地产公司价格欺诈案、某贸易有限公司牟取暴利案、某互联信息服务分公司价格欺诈案五个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了研讨分析。地方上物价管理部门公布的案例也是典型的写照。

2009年7月23至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了第二届“价格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研讨会”。研讨会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选取新疆、浙江、上海、广西和安徽的五起典型案例,以PPT演示的方式,对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经验启示作了详细介绍。这些案例既有价格串通、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案例,也有行政性收费领域的典型案例,还有涉及复议和诉讼的案例。涉及价格串通的构成要件、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的区分标准、违法所得的计算、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关系、证据的证明力等诸多法律问题[2]。案例研讨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对口措施,引入案例研讨法、案例培训法和案例公布法等三种核心案例法,使得价格法制工作与法制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推进。同时,这些案例在教学上也同样是具有极大意义的,通过案例学习,能够有效、具有针对性地学习价格法的相关知识。

2.通过教学实习来进行实践教学。近些年,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管理监督上做出了自身的努力。学生在学习价格法时可去物价管理和监测部门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价格监督管理体制,了解价格法制建设步伐。可通过物价管理部门的介绍了解物价执法部门的手段与程序等。可通过了解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等了解价格行政许可事项、通过了解监审证办理收费许可证办理等方式了解与价格有关的非行政许可事项。通过了解食用油、肉禽蛋、副食品等城市居民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成品粮价格监测、城市居民日用工业消费品零售价格监测、成品油等能源价格监测、有色金属等工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监测、交通运输等城市居民服务价格监测,从而掌握各项价格监测制度以及价格监测专项报告制度、政府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

3.通过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价格立法体系来进行实践教学。199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我国价格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价格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以《价格法》为中心,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价格法体系。这些法律、法规、规章主要有《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价格监测规定》、《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食盐价格管理办法》、《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等等。在地方价格立法上也是如此,各省出台的与价格监督管理有关的地方法规规章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与途径。对这些地方立法及时了解,更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了解价格法的实际体现。

参考文献

[1]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1~293

[2]第二届价格违法行为典型案例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圆满结束[DB/OL]http://jjs.ndrc.gov.cn/zcfg/t20090826_298236.htm.2009-08-26

第二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听了我校冯老师的《寒假生活交流会》后,令我深受启发,体会到她在备课时花尽了心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归生活一样,真正体现乐中学,学中乐。就谈谈自己在听课后的一些见解吧:

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冯老师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说照片,为家人做事情,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学兴趣班、课外活动等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冯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小记者的采访激起学生把寒假经历过的事尽情与人分享的愿望和乐趣,不像老师直直板板问寒假发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创意的想法与做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冯老师的《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她设计的环节是把你寒假所学的本领在小组里展示,在课前已经安排好学生分了类,如:剪纸、背诗歌、唱歌、包饺子、弹琴、书法,全都是在课堂是即场展示,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来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生活过程,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课程也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等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第三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关系?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们可以选择爱心传递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择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请柬,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或请柬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或许他们的语文、数学并不一定学的很好,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是平等的,也许因此而使他跨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三、导入、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有三种模式,即学生周围环境导入,社会热点导入和生活需求导入。学生周围环境导入就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的真实生活,如: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景物,运动场上玩耍的情景等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学校介绍》的制作时,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口头介绍学校,“你对学校知多少?”,学生相互补充,气氛热烈。然后老师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引入到运用Powerpiont来制作介绍学校的多媒体。社会热点导入就是以近期社会所流行的最热门的话题进行导入。2008奥运会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奥运福娃更是深入人心。在画图单元的教学时,我上了一堂《奥运邮票设计》的综合练习课,把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会标等图片作为邮面图案,在课上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利用了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方法及一些工具的设计了邮票齿孔,既达到了对技能的有效复习与巩固,加深了对奥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合理运用的能力。

第四篇: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概述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概述

一、教学体系 1 实验教学模块

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食品成分的测定与分析、食物安全与卫生、烹饪学、营养评估与干预。

1.1 食品成分的测定与分析教学模块

主要包含了营养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评价、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的实验项目和方法。如营养素的测定、食品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检测、油脂酸价测定、食品重金属元素如总砷的测定等验证性实验,以及牛奶、蜂蜜掺伪、掺假的检测、液体食物和固体食物的感官品评等综合性实验。

1.2 食物安全与卫生教学模块

主要包含了与“微生物学”、“食品安全与卫生”等课程相关的检测方法与手段。显微镜使用与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微生物分离纯化与生理生化反应、理化生物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等基础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微生物试验及仪器设备使用方;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主要有鲜畜禽肉类、肉制品、鲜水产类及其制品卫生、食用油脂卫生评价,根据国家标准,选择从感官卫生评价、pH值与水分测定、三甲胺—N与亚硝酸根及Aw值测定、酸价、过氧化值、TBA值等测定指标;另外食品天然毒物的测定与安全性评价,主要进行皂素、胆汁毒素、TTX、STX的测定。这些综合性实验项目选择的目的不但让学生会具体的操作,也让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质量检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3 烹饪学教学模块

主要包括了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中国名菜、中国名点、江苏名菜、江苏名点、西餐工艺、雕刻工艺、茶艺、调酒、药膳制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操作训练。

1.4 人体营养状况评估与干预教学模块

属于专业课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测定,并进行营养评估;根据营养评估的结果,进行食谱制定等营养干预,更加直观地运用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营养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的了解,对学生毕业后从事营养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膳食调查:主要包括膳食调查的方法、结果的数据处理与评价,膳食调查的撰写。体格检查与生化测定:包括人体体格测量,如身高体重的测定,体围如胸围、头围、腰围、臀围的测定、及皮脂厚度的测定;实验室检查样品收集如毛发、血样、尿样、粪便样本的收集,测定结果的判断等。

营养评估:根据膳食调查及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结果,写出营养评估报告,为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食谱制定: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干预方法和手段,也是应用营养学专业常用的专业技能。通过计算法、食物交换份法及计算机软件为不同年龄及生理状态下的健康人群进行营养干预,同时也可以为一些亚健康人群和相关疾病人群进行营养干预。实验教学层次

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基本实验注重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面向社会需要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的需要。注重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科新进展,根据现实中出现的涉及到本专业的问题,及时更新、充实、改革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食品成分的测定与分析教学模块实验教学内容中,根据2008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与手段的讨论;根据近年来“地沟油”事件,增加了对地沟油制作过程的了解及检测方法的分析与讨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实践了教学内容。

第五篇:试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论文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养成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学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入手。本文着重论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原则、策略和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创新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杠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趋势,积极寻求未来社会变化的高度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意义

首先,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整体实力的反应。如果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总体上能较完整和有特色地反应该专业或学校主体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及素质要求,那么,其毕业生的质量就高,竞争能力就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适应性就强。这就是说,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该专业或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二,促进个体不断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促使学生不断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提供给学生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犹如大学针对社会的不同需要,向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具有不同营养的“菜谱”,每一位学生可以据此选择喜欢的菜单并品尝其“美味佳肴”,以“吸取”自己需要的适合实现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其获得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其三,以往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课程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对课程总体结构缺乏系统研究,致使课程门数增多,以理论为中心构建课程实施模式,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等。

二、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原则

一是拓宽知识基础。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必须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培养人才的发展后劲,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关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地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是前沿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只有使教师和学生时刻站立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才能跟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视野的人才,才能孕育出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完整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应保证基本原理、原则和知识在逻辑上的内在完整性。有的教学内容只讲静态的、分散的具体知识,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这样,学生既无法掌握各门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无法达到创新性发展的高度。

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理论教学中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在实践过程中“串联”起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的把握。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原则也能够使人才较早地对“创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素养的积累。

五是个性化。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学校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各学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传统,打破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进行“特色”教育,以达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注重人才个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既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能够为各类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策略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进一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所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就是指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要反映当今知识或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打破文理工互不相通的局面,使文理相互渗透、专业知识与普通知识相结合。大学课程与教学内容之所以会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高度综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当代重大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学科协作攻关使然。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囿于过去那种狭窄的知识面,而必须代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的过程中,综合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1)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互渗透。怀特海说过:“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①从世界范围看,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的大学都采用了这一途径,其基本做法就是让修习某一学科领域的学生选习其他领域的课程。有些国家的大学甚至把这一途径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旨在使学生有较宽广的视野和较宽厚的基础。在这方面,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在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适度引入,扩宽专业口径,使单一的适用于培养专才的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合于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通才教育。

(2)设置综合性专业。因校制宜地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新专业,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一种较高级的形式,如清华大学将原来分设的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合并,设置了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有利于培养全面掌握材料科学和工程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所设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打破了过去机电分离的状况,有利于培养既懂机、又懂电和自动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在综合性专业建设方面,应注意开发与扩展应用专业、新兴专业、特色专业、整合专业与国际化专业。

此外,还可以设立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的综合研究中心,组织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共同研究;实行主辅修制;开辟第二专业;实行学分等值与交换;设置双学士学位课程;加强综合实验、实践课程;重视第二课堂课程;提倡开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课程;引进新编课程、原版外文教材及国内外高水平课程、主讲教师授课等等也是实施大学课程综合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进一步多样化

(1)开设大量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开设大量选秀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志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有力条件,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促使人的兴趣、爱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而且能方便地实现大学课程目标的多样化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选修课的比例都很高。美国大学的选修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1/3;法国大学本科课程的选修课占所有本科课程的比例高达40%—60%;英国大学各科系也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并有逐步增加选修课程比重的趋势。在我国,为增强学生社会职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发展个性,也应该允许学生在校内跨院系、专业选课,甚至允许跨院校选课,并承认所得学分,还应适当增加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的比例,发展多样化的课程体系。(2)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自由研究课程过去只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大学教学与科研、生产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国家的大学在本科阶段也陆续开设了这类课程,而且比例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亟待逐步加强。也就是说,在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的科研训练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充分的事实依据,如何预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如何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如何真实地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等等。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考虑实践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部门的要求,导致了注重实际、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大学不能再封闭于“象牙之塔”中,必须应对社会需求。注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方面。在西方,如1993年德国科学审议会就指出,大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都要正视一个事实,即绝大多数学生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感兴趣,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努力实现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结合。1988年,由法国教育界知名人士与工商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教育与经济高级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调查报告《教育与经济——2000年的教育体制》中,强调高等教育要围绕未来五大热门职业进行,即侧重于培养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及国家公务员、商业人员、医生和教师。在我国,对于一些应用型、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普遍加强了实践与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的学科,各高校也重视了与实际的联系,运用该学科的理论观点分析解决当前重大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朝灵活化方向发展

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尽量使其弹性化、灵活化,努力构建一种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因此,改革、重建专业课程,加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便成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孜孜以求的目标。纵观世界各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虽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高教传统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建立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即将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或模块,并且授予学分。这种课程体系包括横向与纵向两大部分。横向部分分为普通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特色课程模块等等;纵向部分分为必须与选修两个系列。这种课程体系的安排,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便于不同专业、不同系、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甚至可以在大学和非大学机构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流动。如日本为促进教育的开放化,短期大学实行与其他高等院校学分互换制度,承认学生在对方院校学习所取得的学分。在我国,也有许多大学相互之间与国外一些大学之间实行学生交流、学分互换制度。这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打破了地方和国家的限制,为世界各国大学之间的校际合作和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四、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大学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反映,只要社会分工的基础不变,只要高等复杂的专门化职业领域还存在,专业教育的合理性就不容置疑,它主要给了学生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不容抹杀。同时,应该认识到加强通识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品味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应当使人养成善于求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视野。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公民,应塑造与其知识水平、智能水平相匹配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应当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构架起人文课程与职业工作之间的桥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众所周知,必修课程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基本质量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则是照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个性发展需要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必修课分量过重,学生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受到压抑。因此,增加选修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问题在于,选修课并非设置得越多越好。在那些教师与课程资源部很充裕、学术水平不高、课程管理欠佳的院校选修课的比例就不宜过大。高校选修课的设置必须掌握好以下原则:广博性,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平衡性,实现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必修课、限定性选秀课、任意性选修课之间的相互平衡;相关性,各种知识与课程之间应有机互补,避免给学生以片段、零散的知识;适应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个人的需求。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等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向,或让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部门,以丰富社会经验,学习并应用实际知识,或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科研活动,加深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看,在我国,实践教学长期受到忽视。怀特海说得很妙:“事实上应用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因为所知事物的意义在于超出它们自身的各种关系中。因此,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小心翼翼地保护一种大学,使其独立于周围世界各种活动之外,是扼杀兴趣、阻碍进步的最有效途径。独身不适于大学,它必须与行动结为伴侣。”②怀特海的论述当然已经超出了实践与理论关系这一范畴,但对我们正确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仍然大有启发。

总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专业与通识、共性与个性、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统一,寻求整体价值的融合,努力把人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进步贯穿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中受益。

注释:

①博耶.美国大学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29.②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3,931.

下载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价格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论文摘要: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文献检索课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对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教学论文)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原创首发)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是中学生获得各种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整合途径与方法_通用版(精选)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整合途径与方法通用版 1着重解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教学整合的问题和矛盾课程之间整合同教与学的整合还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在......

    论文: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我想,在新一轮课改下,教......

    论文 日记―作文教学的另一途径

    小主题研究 日记――作文教学的另一途径 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学校 张建新 【摘要】: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说明进行日记训练,是提升作文能力的又一途径。 【关键词】 捕捉素......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成人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且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成人教育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认识成人教育的任务,并不断探讨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

    教师专业化途径论文

    浅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光凭加班加点,大干苦干,流血流汗,学生们身心疲惫,厌学成风;教师们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深感困惑,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学校管理者也遇到了......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