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忆儿时
——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你,林清玄,一个让人回味的名字。一直以为你应该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坎坷的人,或者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人,直到翻开了这本书。
每个人都有童年,对多数人来说,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存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可以不管大人的礼节,可以调皮捣蛋,可以肆意挥霍时间。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一定有这样一段时光。你和我们一样是幸运儿,都拥有童年。但你又和我们不一样,你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经历会磨砺出你这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你的文字里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禅意,一旦感动便无法释怀。你的文章与纳兰的《饮水词》、李煜的词一样不可以用几流与好坏评判,文字的平实通俗里是常人领略不到的意境。我们之所以喜欢你的文章,就是因为读你的文章会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动。你会把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的凋零、一只蝉的鸣唱都写下,你会记得每一个感人的瞬间,你会如此真实地描绘你的童年。
最令我震撼的是你讲述的关于棋子的事。我的青梅,你的竹马,她和他的青梅竹马。分离是那样轻易。幼时我也曾有这样的伙伴的。姓名也有些模糊,只记得他的名字里有“少杰”两个字。他也确实与他的名字一样杰出,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人也很好,是典型的热心肠。也正是因为他的杰出,使他只有7岁就离开了家乡,音讯渺茫。他的脸早已在记忆中模糊,甚至忘却。只有在收到他的信的时候,我才会相信记忆中的那个人的确存在。我毫不怀疑,当我到他所在的城市寻找他时,即使擦肩而过也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儿时,恐怕我也认不出那时的他。
但我们还可以联系对方已经足够好了,有些人一别便是永恒,一辈子也不会见到。偶尔会回忆起他(她),会记得那个名字,已是莫大的幸运。童年的许多事都会淡忘,只余下最深刻的回忆。再记起,恍若前世。
儿时的我从没想过会有分离,天真地以为所有的人可以一直在一起。那些“狐朋狗友”会与我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起去吃周婶的麻辣烫、李婶的粉条、陈叔的五花肉,会与我一起跑到后山玩上一整天。天是那样的蓝,花是那样的香,草是那样的软。一排排的老屋整齐地码着,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一排排的工厂。
第二篇: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温柔的灵魂,拥抱大美世界
——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褚晓琴
能走近林清玄,缘于多年前教材里的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被其深深吸引,则源于林清玄、于丹两位大师的一次午夜对话……向来语风犀利磅礴、表达犹如灵动的虹桥、能让哲理瞬间熠熠生辉的于丹老师,那晚,在我的眼中竟是“失了颜色”的。因为在不经意间能触动你心灵最温柔一角的,时时令你如沐清风的,是那个不修边幅的“老者”林清玄。
幸好,我们还有文字的世界。
幸好,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我们还能读到“清风徐来,流水缓缓”的文字。
幸好,林清玄的文字,像轻盈的钥匙,30年中不断穿越海峡两岸,为我们不断开启智慧人生。
《温一壶月光下酒》,如一场空山新雨,洗去了浮世污秽,留下的,是天地澄净,万物通透。读他的文字,如草木清风在身旁轻轻穿过,或者有月光如水般的温润。
温润?哈哈,就是这个词!我实在想不出这世间还有哪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长相有点“糟糕”的“老头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他始终留在我们心底的感觉。无需旁征博引,不必言辞激烈,听他讲话或看他的文字,就犹如与一位“老者”促膝谈心,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你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浸润得“服服帖帖”.瞬间,你会有所顿悟,在他的身上分明闪现着“水”的智慧和光芒。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要过世的时候,老子去请教老师最后的教化。常枞唤老子近身,叫老子看自己的嘴巴,问说:
“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没有,牙齿都掉光了。”老子回答。
“那么,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还鲜红如从前。”
常枞说:“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最后一课啊。在这世界上,柔软是最有力量的。我死了以后,你要以水为师,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也不能抵挡水。”
说完,常枞就过世了。
这虽是传说,却也形象地阐明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水为师,以柔克刚。但这种柔弱、柔顺、柔韧并非懦弱,而是“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现代人总以为,做人,要强势一点才好,一点亏都不能吃,殊不知,真正吃亏的,正是他们高傲的个性。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成语:“傻人有傻福”“扮猪吃老虎”“滴水穿石”不都阐明了这种“柔”的思想吗?
以水为师,不仅是要学习水“柔”的精神,更要学习水“明”的品质。
什么是“明”?在我看来,这便是林清玄所写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张自我”.每个人的心就像水一般,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被炽烈的情绪灼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
我很喜欢林清玄书中的一句话:“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尘世中过活,也许样貌一如从前,但内心早不似从前。在这尘世中,我们不断地得到,失去,不断地遇见,错过,不断地成长。我们学会了忍耐,而不是激动地反抗;我们学会了沉默,而不是胡乱地宣泄;我们学会了坚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们得到了,却也失去了。
清代僧人八指头陀曾说过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沾尘。
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茫茫红尘,束缚牵绊,多少人的心已被世俗腐蚀得锈迹斑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时,似乎忘却了冷静和深思,总是不自觉地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姿态。林清玄说:谦卑的心宛如野花小草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同样行走在这尘世间,我们的一生虽无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无法经历千奇百怪的事,但我们的每一天也仍然在不断变化着,唯不可变化的,便是最初那颗赤诚热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林清玄说“心美,万象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启发我们学会更“温柔”地入世,以一种美的、智慧的、慈悲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
“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常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
所以,人生的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要承受,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千万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所牵动。
我愿于每个夜晚,伴着淡淡的心香,以温柔的灵魂,品“你”千遍不厌倦。
供稿:褚晓琴
第三篇:读《青石月光》有感(推荐)
读《青石月光》有感
江西省黎川县新区小学五(1)班黄昱昊
《青石月光》(作者:池沫树)一文写了一个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却不知为什么就怕过一条小巷子,但在爸爸的鼓励下,还是勇敢并成功地走过。
那是在一个昏暗的傍晚,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天小女孩没有选择平时走的大路,而是选择了她以前一直害怕走的小巷子。
那是一块块光滑的青色石头拼接起来的小道。在路灯的照耀下,泛着隐隐的青光,使这条小道更加的幽静。小女孩害怕极了,一点点风吹草动,便使得她吓破了胆。此刻父亲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嘲笑声在她的耳边响起。“孩子,别怕,你是最勇敢的”。“你是一个胆小鬼!”。。。不,我不是胆小鬼,爸爸说的对,我是最棒的。尽管仍然害怕,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小巷,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恐惧,完成了同学们的挑战。
又一次,小女孩来到了这个曾经让她恐惧的小巷子。这一回,她是和爸爸一起来的。她生病了,趴在爸爸的背上。这条小道还是一样的幽静。这一回,她没有害怕,很快就睡着了,但没过一会儿她又被痛醒了。她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很快,父亲的喘气声很重。她知道父亲在奔跑,父亲恨不得一步跨到医院,把她早点送进医院。哦,爸爸!青石巷突然之间好像变得温馨亲切起来了。
我被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小女孩最终成功的战胜了自己,再也不害怕走那条青石小巷了。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的关爱和鼓励。这是多么感人的父爱呀!我想,有了这种父亲的滋润,小女孩今后遇见了任何困难都能勇敢地去克服。
我们虽然没有小女孩的这种经历,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能退缩,要勇敢面对。父母辛辛苦苦地抚育我们长大,对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我们要懂得感恩,在父母的关爱下,好好学习,做一个勇敢合格的小学生,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指导老师:刘霞)
第四篇: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
一、《温病纵横谈》简介
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了首届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论坛邀请北京地区多位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温病纵横谈》一书中收录了10位专家论坛讲座的精彩内容,文字尽量不加修饰,贴近讲座原貌,生动展现了诸位中医名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书中收录的讲座专家,有国医名师,有知名教授,有一线临床专家,他们从经典理论研究、温病学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等诸多方面详实而准确地为我们解读了温病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经典学科无限的生命力。
二、《温病纵横谈》阅读体悟
(一)与大师对话,品经典之美
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60余年,精通感染性热病的诊疗。孔老以“夏秋热病漫谈”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就“温病”的概念开题,探讨了夏秋热病的病因、病理,并举例肺系、脾胃系、肝胆系热病的治疗特点。字数虽不多,言简意赅,是多年临证经验的高度浓缩。从赵岩松老师的旁白中可以看出,孔老口音比较重,如果在讲座现场,可能听不清楚,但是语言变成了文字,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书籍让我们与大师的交流更加顺畅。
周耀庭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儿科疾患。他的讲座题目是“从临床实际看温病学原著的指导意义”,结合他的七个病例,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他指出,温病学原著不仅仅展现了温病学理论,也记录了温病学发展中很沉重的教训。在温病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误治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理论著作不仅受到理论的熏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我对周老的这个观点非常认同,我们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提高对理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提高辨证水平、治疗水平。
孔老、周老在论述中都反复强调,在当今时代,温病学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用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需要下苦功,不是拿几个方子来应付就可以的,年轻人要慢慢积累知识,既要多看书,又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把温病学发扬光大。大师们的教诲让我倍受鼓舞,作为青年学子要踏实做学问,少点学术浮躁,消灭学术垃圾,真正挺起学术脊梁!
(二)进明师课堂,源经典之本
刘景源教授、宋乃光教授、谷晓红教授、陈明教授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更是“明师”.不管他们的课堂还是讲座,都座无虚席。《温病纵横谈》带领我们进入明师课堂,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们在本次温病学论坛的授课内容,再现了他们论坛上的风采。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研读理论经典的心得,结合教学、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温病学的病机、辨治、方证等内容。
刘景源教授以银翘散为例论述了辛凉轻解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辛凉轻解法并非汗法,银翘散也非发汗之剂。宋乃光教授谈的是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介绍了辛凉解表开郁法、辛温解表法、辛寒清气解表法、辛香化湿祛暑法、芳开苦通法等几种临床常用的治法。
谷晓红教授讲授了薛生白对湿热病证的辨治思路及其临床应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机、主症、辨治原则进行了讲解,对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推荐了历代医家有关湿热病证的论著目录,建议同学们阅读拓展。
陈明教授师从著名经方名家刘渡舟教授,精通《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他从《伤寒论》角度谈卫气营血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把《伤寒论》中外邪表里转化的轨迹描画出,以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的定位、特点及应用为例,结合具体病例,做了细致的分析。
从这几位老师的讲稿中我体会到,与一般课堂上的讲解不同,在首届温病学论坛上的授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高度浓缩,加深了理论探讨,并不只是在教科书基础上做简单重复和概括,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出很多新观点,在经典理论中找寻依据,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通贯古今的学术观点。让我们可以知道经典著作中对这些理论问题怎么认识,而在当前的临床实际中,一个个生动详实的病案,又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经典思想该如何应用。
(二)随名医侍诊,叹经典之效
温病论坛的讲座专家包括了多位在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知名教授,比如姜良铎教授、彭建中教授、刘清泉教授、王玉光教授。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们加深了对经典理论,尤其是温病学经典的理解。诸位名医结合他们的临床实证,在书中让我们领略了温病学辨治思路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彭建中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重点讲授了从营血辨治慢性肾病的临床体会,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慢性肾病的几个常用的方法,如凉血化瘀法、疏风胜湿法、疏调三焦法、分消利湿法、通腑排毒法、益气培元法。
姜良铎教授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他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舌验齿的和喉诊的重要性,举例透邪法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病案讲解了卫气营血辨证在内科应用中的灵活性。
刘清泉教授结合中医疫病学理论谈新发流感的辨证论治,长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急危重症病例的经验让他多年前重新审视温病理论在传染病、重症治疗中的意义,对于当今的传染病、重症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是不容小觑的,同时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将来可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中医辨治诊疗体系。
王玉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染病一线工作,在书中重点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核心病机及证治的分析,最后强调了中医学关于疫病学的认识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知发知受”.这几位临床名家的讲稿告诉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借鉴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深入认识临床重症、疑难病例、新发及突发传染病,但同时还是要认识这些疾病的中医病因学特点和核心病机,探索病证结合的论治方法,学古而不泥古,对现代医学的优势也要学习,这将是发扬中医温病学说的必由之路。
三、践行所学所思
2014年5月《温病纵横谈》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了我在温病学学习中的重要参考书籍。虽然我没有亲历首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但这本书带我身临其境,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名家教授们的风采,轻松幽默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案例,带领我品读经典。2014年5月底,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圆满召开,我有幸作为组织者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开始进行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在文字转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方能体会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着实不易,从讲座录音转化成文字,还要尽最大努力保留讲座原貌,是要费不少脑筋的。从此之后,我便更加珍惜手中的这本《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获取会议内容,安静坐在书桌前便获得了与多位名师的交流。而我幸运地参与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也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跨越时空,品读诸位中医名家的精彩讲解,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应用温病学理论思想,在传承发展中医的道路上稳稳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温病学是中医的优势领域,能仔细研读温病纵横谈,并从归纳总结,很有利于我们中医学习水平的提升呢。
第五篇:读《把月光落在左手上》有感
读《把月光落在左手上》有感
前段时间,十分幸运的看了一本书,是余秀华的《把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是一本诗集,初读时稍感目涩,看了几遍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一共收录了一百多首余秀华的诗作,诗歌的主题包含了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感动。她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她说,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提起余秀华,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1976年,余秀华出生于湖北钟祥的横店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了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因为身体的原因,余秀华在高中毕业后便赋闲在家。2009年的时候,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她的诗真真切切充满故事,十分的打动人,在2014年的11月,《诗刊》发表了她的诗作,这对余秀华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诗刊》发表了余秀华的诗作后,余秀华和她的诗便迅速的引起了诗歌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在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5
月15日,余秀华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2018年6月,出版散文集《无端欢喜》。
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
她在《一只水蜘蛛游过池塘》中写道:“水面没有一丝波纹,它如同趴在一块玻璃上,嵌进了天空,云朵,树影的玻璃。此刻,风也不动了。为了成全这一份小小的美好和梦。”她在《那么多水,汇集》中写道:“她以为遇见了一个让生命能寿终正寝的人,可那也只是“她以为”。鱼怎么可能永远在相同的水里?水不停的流动,时间也是。别人会变,自己也会。”她在《床》中写道:“冬天的时候手脚整夜冰凉,如同一个人交出一切之后的死亡,但是早晨来临。我还是会一跃而起,夜晚昏暗寒凉,但是我依旧惦念着第二天的太阳。”她在《背景》中写道:“麻雀儿一阵阵的,落下又旋起。它们落在横过麦田的电话线上,那么轻,不忍惊动远方传来的零星的消息》。”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