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如何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从教多年,我一直都担当班主任。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把书教好,还要能胜任班主任工作。一提到班主任,许多老师都敬而远之,大叹当班主任之辛苦,一脸的无奈。诚然,班主任工作是繁重的,要带好一个班集体,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和心血;但同时班主任工作也是光荣的,眼看着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一天天的茁壮成长,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他们对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每位班主任要做一名学生信得过的引路人,走进他们的心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敬重的班主任,必须避免“三忌”和做到“三要”。
何谓“三忌”?
一是忌做“警察型”的班主任。所谓“警察型”,不言而喻就是严厉,动不动就训斥,总板着面孔,像秘密警察一样,从早到晚就盯着学生的毛病,随时收集他们的缺点,之后不是和风细雨的做思想工作,而是动辄责罚,或是请家长,或是汇报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学生对这类型的老师说夸张点可谓是“深恶痛绝”。他们说在这种老师面前,你不可能有优点,他永远是用显微镜似的眼睛来发现你的缺点,最后你在他面前永远没有好处,这类老师是绝不受学生欢迎的。
二是忌做“保姆型”的班主任。顾名思义,就是说这类老师像保姆一样,每天从早到晚辛辛苦苦,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无所不管,对学生简直是完全的包办代替,所以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是出于同情而服从他们,觉得他们太累太辛苦了,其实心眼里巴不得早日离开老师,就像小鸡脱离母鸡的翅膀一样,希望早日可以获得自由,这样劳心劳力的教育是失败的。
三是忌当“放任型”的班主任。就是说这类型的老师根本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他们连起码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都没有,由着学生的性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真可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其放任自流,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老师不配称为老师。
上面谈的是做班主任要避免的“三忌”,下面就来谈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三要”。
第一“要”是班主任要注意随时更换自己的知识、观念。时代在变迁,人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急剧转变,如果思想教育老是“今日话当年”,可以肯定学生绝不可能接受你的思想教育,会觉得你这个老师像新出土的文物,跟不上时代。因此,就要求教师应时时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只有这样,思想教育才能更切合实际,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例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把当红的歌星、影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他们买明星照贴满自己的房间,有些还刻意模仿偶像的打扮,收集有关某位明星的资料。看到这些,我不是给他们当头棒喝,大谈追星的危害,而是对这些追星族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在课余时间也跟他们侃那些明星,让他们觉得老师的思想也不那么老土,可以做朋友,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开了一个“超越偶像,找回自我”的主题班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偶像,不要被彩色的光环所笼罩而迷失了自我,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
第二“要”是要加强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心理距离,它决定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程度,教育者往往习惯采取一种“远距离的硬性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很难从心理上,情感上,理智上解决问题。不如采用“近距离软性教育”,想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种教育的基础是相互谅解,理解和信任。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坦诚的。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情感的驱动往往大于理智的控制。因此,班主任若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他们自然而然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思想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例如,曾教过一女生,她有早恋倾向,每日里心事重重,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我觉察后,也没有直接挑明,对她严肃批评,大谈早恋的危害,而是主动问她是否有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她缄默不语。第二天,她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本记载着她心灵秘密的日记,递给我说:“老师,你是唯一看到它的人,我希望你看完后能帮助我摆脱痛苦。”这件事,并不只是心灵秘密的袒露,它说明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赖的程度。对班主任来说,有什么比这种信赖更珍贵的呢?
第三“要”是指班主任在处理班务和教育学生时,要公平,公正,特别是对差生的教育不能有歧视的心理。公正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可靠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处事公正,敢于伸张正义,扬善抑恶,不宜偏私,这样才能树立正气,抑制歪风。所以,无论是成绩优良的学生还是“双差生”,班主任都要做到赏罚分明,平等对待。差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优生有错误也应做思想工作。有些班主任处理问题往往凭印象,凭直觉。对于平时表现较差,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打心底里厌恶,瞧不起,因此,一旦班内有违纪事件,往往就认定是他们干的,不管青红皂白,批评一顿再说,最后还会下个结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认为反正在老师眼里自己都是一个坏学生了,因而破罐破摔,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大潮也冲击着学校这块文化净土,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的观念,争取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第二篇:我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我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短短两天的班主任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四位专家用他们先进的班级管理方法及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展示了他们班主任工作艺术。这次培训给我指明了班主任工作目标,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洗礼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和收获。对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有了一定的认识。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有生命的人
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教师工作所面临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存在着无限的生机和潜能。
教师应把学生视为灵动的生命体,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师更要去关注生命的个体,去研究每一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生命,更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生命。几位专家在班主任工作中都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有鲜活生命的人去看待,对学生进行生命关怀,给学生创造更多适合的展现他们生命活力的机会,让学生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学生也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反思我们大多数班主任的许多做法,没有注重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是强调整齐划一,班级体缺乏了活力,学生缺少了个性发展,学生在学校也就体会不到幸福。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其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然空间,是学生心灵碰撞最直接、最微妙的场所,其环境文化的优劣,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班级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多角度地谈了对班级文化的理解,阐释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听了专家们的讲解,我认识到我们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单一甚至缺失。我们现在的班级布置要么长时间不变,没有班级精神,缺乏班级目标等等。我们忽视了教室这一可以发挥更好教育作用的平台,让学生长期生活在了缺少变化与活力的环境中。今后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注重创造优美的教室环境,让班级文化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给学生装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的向心力。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还要能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展示的平台
班集体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班集体健康成长的保证。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使学生在群体中享受童趣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馨,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智慧火花,给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增添色彩,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成为学生心中的乐园。这样的班级活动能使得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得到均衡的发展。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整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成长。因为单纯的学习,会使得孩子不知不觉中产生厌学心理,他们会觉得学习很乏味,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如脾气暴躁,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和顶撞老师等现象。豪无疑问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时我们老师就要针对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班级活动,来填充因学习的枯燥而引起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几们专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非常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力,他们都说活动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专家们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只为一个中心——文化成绩,剥夺了学生的大量活动时间。班主任也不会去动脑筋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学生的在校生活呆板无趣,不少学生成了既不会学习也不会生活的人。
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我有很多收获。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他们的做法更好地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他们更勾起了我心中的那个想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第三篇: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日志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在学生眼中,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好班主任?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
一、做一个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班主任
成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和保护者,理应使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获得成功的欢乐。
首先,创建目标适宜、评价多元的班集体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前提。有了目标,学生才有行动,才能成功。
班主任一定要认真收集并分析学生的性格、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加以提炼,制定出针对性强,体现自己特色,体现发展性要求的班级教育目标,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目标中找到自我、找到自信、找到成功。
如何评价学生也是引导、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班主任要按照“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来评价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只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学生才能人人成功、个个成才。
其次,养成好习惯是学生迈向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班主任要把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只要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求知、处事、做人的习惯,那学生就会终身受益,成功就会水到渠成。
第三,心理健康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关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因此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那他肯定就没有健康的人生、健康的未来。
面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日趋增多的现象,班主任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应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烦恼困惑;主动反思、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安全、更自由、更和谐、更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做一个能使学生充满自信的班主任
“自信决定成败”,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信、拥有自信?
首先,要重发现。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并把学生的个性转化为向上的动力。有的学生之所以缺乏自信,就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有的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被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在瞬间给摧毁,但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心情不快、精神不振、思维不畅、行为不良,缺乏应有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激情。
作为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学会赏识,用慧眼去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优势或未表现出来的潜能,让学生在一个被欣赏、被尊重、被肯定的环境里找到自我、找回自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满信心,勇往直前。
其次,要重关怀。让学生在关怀的环境中忘掉孤独、烦恼,甚至是恐惧。没有自信的学生是最难教育的学生,也是不难教育的学生。说难教育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不同的挫折和伤害,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愿说出的烦恼或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班主任工作计划)说不难教育是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需求,那就是真正的关怀。
因此,班主任只要“以爱动其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用心呵护每个学生,那么,即使是再不愿意上进的学生也会重燃希望、重树信心。
第三,要重激励。一个学生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将学会自信。学生需要激励,缺乏自信的学生更需要激励,作为班主任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看待学生,千万不要吝惜鼓励之词、激励之语,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受关注、受鼓舞的状态下去学习和生活。
三、做一个能使学生体验快乐的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这是他的不幸。”快乐是学生求知、求善、求创新的“开路先锋”,是学生全面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原动力。因此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与快乐同行。那么,班主任应如何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首先,班主任要做快乐的倡导者。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求乐、求趣的愿望;要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把“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看作是当好教师的起码条件。
如果班主任以朋友身份平视学生,那么你一定能“走近孩子的世界”;一定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享受快乐,体验快乐。
其次,班主任要做快乐的制造者。班主任要使教育过程始终洋溢着欢乐之情,就要用心、用爱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成长的乐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充分表露情感和释放激情的宽松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自动、自信的舞台。
教师一个灿烂的笑容、一次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欣喜若狂;一个游戏、一次远足、一场联欢,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第三,班主任要做快乐的保护者。“让学生每天都有个好心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应该是每一位班主任不懈的追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避免由于我们的不良教育言行,有意或者无意地伤害学生,导致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障碍。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不做精神摧残者,要让学生每天在充满希望、体验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和生活。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学生成长需求多种多样,如果班主任能使你的学生体验快乐、拥有自信、获得成功,那你就能成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第四篇:做一名轻松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文/杨顺琴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活儿很累。如果我们认真探究班主任工作方法,一定会做得轻松愉快。根据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认为要想做一名轻松的班主任,须注意三方面问题。
首先要明确班级目标。每次接收新班级,我都会和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和大家一起创建班级文化。经过一步步的精心设计与完善,最终确定班名为“七彩阳光班”,意思是同学们共同沐浴在班级大家庭温暖的阳光下,努力追寻着自己的七彩梦想;班级理念是培育智慧学子,成就多彩人生;班级目标是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当然,这里的“最好”,是自己跟自己纵向比较,大家每一天都比昨天有进步,都比过去做得好。这样,在班级目标的引领与激励下,全班同学基本都能以良好的态度来学习和生活。
其次要做好开学工作。开学初,班主任应认真思量,安排好三件事:排座位、选举班干部和制定班规,为新学期发展奠定基础。在座位安排上,我会根据学生个子的高矮和以往成绩的高低来分小组;选拔班干部时,以自愿与民主为前提,选择德才兼备的学生,他们的思想素质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可以让老师省心;班干部确定后,我会让他们先制定好自己工作内的规矩,然后在班上一边宣布一边根据大家的意见加以改进。
第三是做好持续管理。时间长了,大家都彼此熟悉起来,为了促进班级的持续稳健推进,我会对开学初的工作安排进行适时局部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在征求本人意愿的基础上略微调整座位;若平时发现问题,也会临时调换。在班级管理中,也许有的孩子想当班干部,但能力不足。班主任既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加强班干部的力量。如本学期班级新选的劳动委员很老实,老师让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但灵活性不强。后来,我让他跟生活委员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结果两人都做得很好。在班级发展过程中,班规也进行一些小调整,如关于上学迟到的规定,刚开始学生迟到是罚跑操场20圈,后来发现罚得太重了,就改为10圈。
班主任能否轻松带好班,还与个人学识、素养等方面密切相关。我认为只有在学习他人优秀思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完善,才能提高自己驾驭班级的能力。
第五篇:做一名“难得糊涂”型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一名“难得糊涂”型班主任
文/黄富容
“难得糊涂”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赠给莱洲云峰山糊涂老人的墨宝时题写的四个字,其后郑板桥自己也曾在不同的境况下多次引用。“难得糊涂”的名言,在今天运用甚广。题写在匾额上的有之,题写在扇面上的有之,竟然还被纳入了中国酒文化的范畴,诞生了“小糊涂仙”酒,连外国人也在中国的电视广告中阳腔怪调地说起了“难得——糊涂——”。是呀,两杯酒下肚,不糊涂的也糊涂了;可中国还有句俗语叫“酒醉心明”…… 唉,看来,想糊涂还真难呐,真个是难得糊涂了!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初中平行班班主任,我对“难得糊涂”的理解是,“难得糊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情操陶冶,还是一种人生境界、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教育智慧。我们要深刻把握“难得糊涂”型教育智慧的精髓,必须恰如其分,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不行!
在我看来,一般而言,作为班主任严格要求学生没有错,可对学生什么事情都较真、“一丝不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我们用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沙子从指缝漏掉的就越多;如果把手放松些,反而抓到的更多。班级管理学生何尝不是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画地为牢,企图把学生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呢?有时,给学生多一些信任、空间、自由,说不定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对于学生的一些小打小闹的问题,什么时候该闭闭眼、装点糊涂,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用脑子把事情分个清楚,这是很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有“暗探”来告诉我说,近段时间班上的电脑经常有学生用来打游戏、看视频、搜图片、上QQ等。当我问到是谁爱动教室的电脑时,“暗探”沉默不语,很显然是怕得罪同学,不想说,我也就不再追问了。
收到孩子的汇报,我并没有马上跑到教室大发雷霆、步步紧逼,而是在一节语文课课前准备时提前让科代表打开了电脑,并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后门偷窥教室里的动静。奇怪的是,并没有一个孩子去玩电脑。看来想要“抓现行”是不可能的了,只能迂回包抄了。我于是进了教室,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怎么没人动电脑呢?小手手不痒痒呀?说完后,停顿一下,紧接着把估计可能会上网的同学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然后调侃说“扈航,手不痒痒吗?……叶嵘鑫,你呢?……”点到名的孩子都极力否认。我告诉孩子们说:手痒痒时一定记得告诉老师,老师一定开绿灯的。然后不再深究,开始上课了。
当天中午两点过,孩子们都在准备下午的课,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有个叫冯火生的孩子哭泣着走进办公室,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说完了事情的经过:周末托管时,翻进教室偷偷上过网……我听后很是震惊,他若不说这事儿,谁都会不知道的!震惊之余,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并马上做出决定,顺着孩子的话题说下去,确切地说是“编”下去。我非常高兴地说:“你终于有勇气来告诉老师了,其实老师早就知道了,可是并没有去找你,想知道原因吗?”孩子点点头,我继续:“因为老师知道周末托管很无聊,更知道离家千里的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苦,老师正在考虑是不是给你配一把教室的钥匙呢”。孩子赶紧摇头说不用。我又叮嘱孩子说:这事儿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就你知我知,今后周末时学会给自己找事儿干,多运动、多看书等等。孩子最后高兴地走了。我也在心里暗自得意,我的顺水推舟,我的“糊里糊涂”,让这意想不到的事儿就解决了;如果当时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孩子面前落下不好。
在平时的教育中,经常碰到老师和学生为了一点点小事儿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的尴尬场面,这时候,如果教师能退一步,或许就会海阔天空,风平浪静了。许多事儿用不着和孩子斤斤计较,因为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伴随着错误的:犯一个错误,认识一个错误,改正一个错误,从而走向成熟懂事儿。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学会“难得糊涂”,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孩子不做违背原则的事儿就行。
“难得糊涂”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事事较真事事难”。很多时候,老师没有必要对一些事情过分较真,否则除了气死自己还能得到什么?难得糊涂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自觉的学生不在少数,左一个看不惯,右一个不满意,心情怎么好得起来?不要总是用老师的眼光去看孩子们,有时应该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按照他们的觉悟,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所以,教师要能够大胆的“糊涂”起来,把自己巧妙地隐退到幕后,让学生大胆地走向台前,克服那种越俎代庖的错误做法。
班上一孩子在食堂就餐时拾到一对钥匙扣交给了我,交的同时还告诉我说这是“鸳鸯扣”,找不到主人的话,男的那个送给万爸爸,女的那个送给黄妈妈(孩子们都这样称呼我和我的爱人)。另一孩子说好像在班上某某某同学那儿见过一模一样的鸳鸯扣。我惊讶,孩子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懵懵懂懂中已有了“爱”的想法(狭隘的男女之爱那种),当即决定该给青春期的孩子们说说这事儿了。
当晚思品课我就提着那对钥匙扣站在讲台上,啥都不说,让孩子们翻来覆去的看,然后许多孩子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鸳鸯扣”,象征着什么什么。等孩子们说的差不多了,我说:这为什么不可叫“母子扣”、“父女扣”或是“兄妹扣”呢?然后给孩子们讲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健康的爱……思品课结束,刚转身离开教室,班上一男孩追了出来说:那扣是我的,准备送给某女生的,没想到掉了。我很纳闷,但马上顺着孩子的话平淡地接过去:哦,我早就知道了(其实真不知道)。孩子立马表示自己错了。我想到效果已达到,点到为止即可,如果再去深究:为啥要送东西给女生,送给谁之类的话题就没多大意义了。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是怎样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的好老师是:仪表庄重大方,举止文雅;知识渊博对问题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深入浅出、不墨守成规死抠书本;作业布置抓住关键,注意适量,绝不加重学生负担……其实,真正打动我的教师形象不是以上所列举的项目,一个学生在他的周记本里记录的教师形象倒是特别引起我的深思:
1.好老师不要长得太高,也不要长得太矮。这不难理解: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是人,并且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俯视自己的学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所以不应“长得太高”;学生不是神,教师不用委屈自己仰视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孩子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玩世不恭,故教师也不要“长得太矮”。
2.好老师不要视力太好,也不要深度近视。老师视力太好,“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明察秋毫,对教育而言这不一定是好事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就是我们对待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有时需要包容,需要我们装一点小小的糊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亲近和谐。
老师“深度近视”,就会熟视无睹,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天长日久,问题堆积越多,到时教师就是想解决,也会力不从心的,正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写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他写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里面讲了他小时候学习数学的一段往事。他有一次上数学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头部、眼睛未跟随老师教鞭的指向而转动,老师就用一小段粉笔砸在了他的脸上,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尽了!”
从此对崔永元来说,数学是灾难,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崔永元说:“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使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这几句话很沉重,因为这是他的切身体验,一辈子也忘不了。
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搞教育的就如同在煲靓汤,需要文火慢慢地熬,不能操之过急。(班主任工作艺术)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宽;以谅己之心谅人,则容!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当做到“难得糊涂”,在“聪明”中寻求为师之本,在“明白”中有所作为,在“智慧”中作自我超越,在“若愚”中追求卓越,因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只能如此。
事无巨细,斤斤计较、一律顶真,表面看起来挺精明,殊不知实际上是大愚蠢,往往因小失大。表面上看起来为人马马虎虎,啥事也不计较,和善易处,但遇原则问题则毫不含糊,据理力争,有理有利有节,这是大智慧者。我们自己为人处世是不是也该这样?一律糊涂,不可取;每事糊涂,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就糊涂;不该糊涂则旗帜鲜明,执著坚持。我以为这才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要领。正因为很难完全把握好这些分寸,故云“难得”,而处理世事之水平高低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