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有感1000字
读《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有感1000字
原创: 莫文星
要想上好语文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许多语文老师,之所以一直上不好语文课,恰恰是因为对文本解读不够重视。要想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前提就是教师能真正地拥有个性解读。阅读课教学是我的短板,文本解读能力弱是上不好阅读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木桶原理,我渴望将这块短板补起来,于是,我仔细阅读《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我合上书本那一刻不禁长吐口气,身心顿时放松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将近半月才读完,这是我迄今为止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说句实话,读完后,我比较失望,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我中途几次试图放弃阅读,最终全靠一股阅读意志坚持了下来。这本书从“原理”、“方法”、“应用”三个方面指导读者进行文本解读,这样的布局是很有逻辑性,极富梯度性,奈何细节支撑不够,读完后仍然似懂非懂。
荣维东教授是知名教授,他学识渊博,出版的很多书让所有读者都受益匪浅,为何这本书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实用。等我回过头看书中的内容简介后释然了。内容简介中说:本书主要是写给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语文本科师范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语文教育教研工作的人士。由简介中可知,本书的切口的非常大,如此,当然无法细化到任何一个学段。如此,对于我这个资质驽钝的文本解读小白来说,当然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尽管如此,书中许多的原理和策略,对我来说依然非常实用。书中有这么一段关于裸眼素读的描述:教师自身也要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不唯资料。不唯教参,提倡独立的阅读。而起始点就是裸眼素读,在素读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是的,只有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裸眼素读才能保证我读到的那个哈姆雷特才是真正的属于我个人的哈姆雷特。这样,我的课堂才是个性化解读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出了一种人们在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情思时常常陷入的困境,就是心中的感觉明明是真切鲜活的,可是一旦形之于文,就变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套话、陈言,完全不能把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困境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中也很有代表性。)朱光潜先生把这种困境称作使用语言文字时的“套版反应”。朱先生这样论述这个问题:“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师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朱先生的这段论述既可以指导散文爱好者的写作实践,也可一给从事文本解读与教学的老师们提供启示。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可以比较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与同题材的其他文章有何相同与不同?有了这样的启示,有了这样的思维,文本解读才能解读出不一般的意味,才能有个性化的解读。
本书理论居多,案例不够,尤其是关于小学文本解读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读完后,我感觉不到多大的实用。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它是一本好书,一本内涵丰富的话,一本对我们的文本解读有指导意义的书。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尽可能有一本“秘籍”能让我瞬间掌握解读技巧。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作为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也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学习,大量积累!
第二篇:读《巴菲特成功学教程》有感
读《巴菲特成功学教程》有感
这是我偶然从书架上翻到的一本书,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巴菲特自己写的自传或者成功经验分享什么的,读完才发现不是的。没想到作者一个“局外人”,以一个完全第三人称的角度,把巴菲特的传奇写得如此有条不紊,如此地容易被读懂。
作为一个金融专业的的学生,巴菲特无疑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和传奇,在膜拜和赞叹的同时,我们又希望学得“股神”的真传,以找到发家致富的捷径,但实际上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巴菲特“投资心法”的皮毛呢?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巴菲特,以下仅从几个方面说说我对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地几点拙见。
1、正确的投资理念是成功的开始。
巴菲特最根本的投资理念,莫过于他毕生所践行的价值投资的理念,这是他的投资理念的最深的积淀。投资股票,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投资企业,是投资企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时价格的涨跌。
但实际上,有多少投资者是这么想的呢?我想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盲目跟风,盲目跟随大盘走势,盲目跟随市场上所泄露的“内部信息”,而太关注价格的变化则往往很容易忽视股票的内在价值,也即股票所代表的企业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几乎不关心交易所的行情,他只研究上市公司的年报和财务报表,通过这些数据来发掘深层次的企业信息,依此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只要认定了一个优质的投资对象,就会全身心投入,不管股市行情涨跌,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而这是大部分投资者做不到的。
2、良好的投资心态很重要。
投资者们最关注的除了收益之外,莫过于所面临的风险了,而危机的发生则几乎会使很多投资者陷入绝望。但巴菲特的投资行为是不受这个外在因素的影响的,他真正做到了“不以涨喜,不以跌悲”。他最成功的投资经典之一——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0.1亿美元,赢利5亿美元),即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大危机时进行的。只要发现某个公司具有投资价值,符合他的选股标准,无论经济环境怎样,他都坚持实施他的投资策略。
近来,我们班也有相当多的人开始闯荡股市了,但他们无一不是亏损状态,因为他们几乎从来不看公司的年报和财务信息,而仅仅只是根据某只股票的历史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投资行为,而在投资实践中又经常性地因为大盘走势和价格的一时波动而买卖股票,所有种种导致了他们投资的失败。
3、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技术工具是催化剂。
无疑,专业的投资知识和技术工具,会使你站在和别人不一样的高度看待证券投资。巴菲特正式由于过硬的投资分析技能,使得他在成功之舟上扬起了最有力的风帆。
他通过分析公司的年报和财务报表来获得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市净率等价值信息,并根据对相应风险的估计,来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
而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甚至不知道依据什么选择某只股票。他们往往由于知识结构和水平等原因,无法独立冷静思考,而因此往往因为市场行情的风吹草动而草率地决定买卖行为。
我想我们作为学生,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有机会接受专业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为我们日后的投资行为提供科学的引导。
成功人士都有其成功的原因,不管如何,既然他们是成功人士,我们就要
尊重他们的成功和成功的方式。虽然巴菲特无疑是一个成功人士,但他的有些理念我还是不能认同的。
在管理投资上,巴菲特并不赞同简单的组合投资平抑风险的做法,他强调的是要了解公司,要充分了解投资的对象,风险是在调研和投资过程中规避的,而是通过增加投机数量。但实际上,在目前的证券市场,尤其在出现“危机”、“海啸”的时候,风险是全局的,增加投资数量和种类并不能对风险控制产生本质的影响。反过来,在相对平静的时候,专心做足功课的股票却能带来更理想的回报。
还有一个很令人诧异的观点,巴菲特比较排斥期权,认为期权不如发奖金,因为如果公司员工看好公司未来,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入股票的。很明显,这个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证券市场上的许多公司上市的目的是融资本身,而非出于公司发展考虑。中国证券市场上甚至出现营业额不如普通个体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有充足的盈利给员工发奖金呢?
总之,不论是对谁,好的地方就值得而且应该要学习,但是也不要盲目的照抄照搬,而要结合面临的具体实际来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作出判断。金融学院金融1001班殷秀吉1003010130
第三篇:读指南解读有感
读指南解读有感
利用长长的假期,我仔细地看了《指南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结合《指南解读》,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的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观花,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
读过《指南解读》之后,的确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指南解读》对“目标与内容”,“预设和生成”,“课程整合”以及“四大领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剖析。我觉得每个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都是值得细细的回味的。那么,每一章节是不是有什么线索可以贯穿始终呢?这本《指南解读》最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如果要用几个字概括这本书的精华,就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因为只有教师内心接纳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在制定目标和内容时,才能以幼儿为思考的重要角度;在四大领域的整合中,才能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的整合。所以读了《指南解读》,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铺开,落实,“幼儿发展为本”、“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我们全面实施“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中东参与探索的过程,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挖掘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发展。
记得黄琼老师曾在《上海托幼》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着新的思考,教师的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主题活动中,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成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
一、建立对话关系,关注预设与生成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要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听老师的指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事物现象进行对话、直接与老师对话。对话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的过程让幼儿与教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合作、友爱。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预设的活动是否能够引起共鸣,孩子们在预设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孩子自身会生成什么,哪些是值得对全体孩子增加的内容。
二、建立互动关系,关注目标与内容
在主题活动中,由于主题大多数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困惑的问题,所以他们往往会以十二分的精神和兴趣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也会表现得非常的奇景和万分得投入。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求知欲望,支持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努力营造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的氛围。由于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在师生互动中,老师要关注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对每个层次的幼儿和达成程度如何要随时进行调
整。做到“心存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
三、建立分享关系,关注幼儿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教育的很大不同是在我们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更强调分享,幼儿可以分享教师丰富的经验,还可以分享同伴的共同经验,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终基础。
《指南解读》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将重新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理念,并且在自己以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开创新的教育途径。
第四篇: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有感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化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有感
中国选择了马克思是由中国的实际所决定,而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也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不断发展,虽然中间有崎岖,但是总的是在向前进步提高。总体概括: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7年
第二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
第三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
第四阶段——1978年到现在。
2、中国化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形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的毛泽东思想
第二形态——受唯意志论严重影响的毛泽东晚年哲学思想
第三形态——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而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传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时间任务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而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主体与文本的相互作用。
从外部看来:
首先经典著作出版对其产生了制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公开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是恩格斯后期和晚年的著作,而马克思本人极具个性特色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及时出版从而没有得到苏联乃至中国哲学家的重视,制约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很能说明问题,其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一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随之问世,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户进入新的阶段。
其次,苏联哲学也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很长时间内是俄国
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理解的又是苏联哲学家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而实际上这远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全部。”
从内部看来:
中国落后的国情、革命建设实践需要的变化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中国传统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第一阶段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社会与世界潮流想激荡的产物,是国内外局势总和作用的结果,其间发生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过十月革命、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动力。
马克思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唯物史观以及阶级斗争学说。对这两项内容那个的偏重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内容决定的,也是由重大现实原因和历史机遇造成的,譬如与中国革命客观需要有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决定了中国先进分子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来揭示中国革命的社会根源,论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他们明确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只有遵循唯物史观,中国革命才能成功。”
并且马克思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开展日益被政治化,从而受到了国民党等政治势力的攻击和封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同时拥有很多局限,“文本、资料间接性的局限”,“理论上的理解消化不够”,“理论视野不够开阔”,“理论上的独立思考不够”等等。
这个时期的状态概括起来正如一位俄国学者所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支持者对尽早在本国实行一场类似俄国的革命的急切愿望,使他们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试验缺乏批判性的认识,因而全盘接受了它。就连那些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的人,尽管发现布尔什维克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唯物观念之间的差异,但也还是倾向于把俄国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当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中国化的第二阶段中: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成熟以及其他譬如中外反动势力的迫害等原因,大革命失败了。这是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遭遇到得第一次重大挫折,它迫使中国共产党深
刻反思。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清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右倾机会主义,而且也开始告别唯书(马列著作)唯上(共产国际)的左倾教条主义,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去探索、阅读、选择、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正的开始。实事求是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内容,成为它的核心。
在此阶段诞生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同时毛泽东较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重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并将阶级斗争学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化的第三阶段中:
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哲学领域进行了从旧哲学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哲学的理论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阶段开始了。
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既是其重要途径,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有了对各个领域的唯心主义和旧哲学的批判,但是其混淆了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把学术分歧当做政治分歧来处理,出现了“左”倾的政治斗争的倾向,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本身也是有害的。
群众性哲学的产生也正是由于一贯重视哲学实践功能的毛泽东多次表示强调哲学要为政治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搞实际的哲学等。
与此同时,在新中国建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中国化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各种思想路线的斗争,表现在实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倾向的斗争。
毛泽东指导思想逐渐偏离实际,出现“左”的急躁,并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一再突出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导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性要求,实行“大跃进”。在党内,“左”的冒进思潮仍有发展。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为纲”和极“左”思潮泛滥,文化大革命也因此爆发。
这些并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晚年在哲学上的失误是其深层次原因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斗争哲学”、认为上层建筑决定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意志论,并且搞违背群众史观的个人崇拜。而究其根源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落后性有关,与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有关,当然也有他本身的个人因素。
中国化的第四阶段中:
真理问题的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拨乱反正,由此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社会全方位的转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等,转型也给马克思哲学带来了许多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从理论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系统论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产生了新的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其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实践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其他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产物——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我的理解:
高中学习的是政治和历史,所以对于马克思中国化还是有一定了解:
1、其实马克思的内容远远不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方面,而传入中国经过了苏联人的理解,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为主,这个也是由中国的实际所决定。
2、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阶级斗争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促进革命的胜利,但将其运用到和平年代的生产过程中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逐渐丧失了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与社会政治生活融为了一体,完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4、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也正是由于毛泽东抛弃了自己一开始坚持的实事求是,过于注重精神领域,导致了唯意志论。
5、伟大的成就的取得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能不顾国情,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
6、实践一直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点,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正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符合历史潮流的。
第五篇:读《中职应用文写作教程》有感
实用实惠实践
——读《中职应用文写作教程》有感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商贸部欧红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程》根据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实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编写。《中职应用文写作教程》介绍了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写作规范,便于学生掌握应用写作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使之能够按应用文的语体特征和语体要求,写出较规范的常用公务文书、常用管理文书、个人常用文书和信函类文书等文种。
应用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用文写作知识广博而纷繁,内容相对来说抽象而乏味,学生厌学应用文的现象较为突出。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教学应用文应注重实用、实惠、实践
1.体会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应用文的实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工具,大至管理国事、处理政务、组织协调,小至交际应酬、传递信息,乃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表达,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广告语、经济合同、经济信息、市场调查报告等应用文,已经作为商品走上市场。根据中职生的专业特点,落实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条据、征询类的应用文,内容离生活非常近,实用价值也非常突出。强化这些文体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些文体很实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2.品尝应用文的实惠特征。实惠与实用的区别恐怕在于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三年学习后,将直接面临社会的挑选,择业首先就凸显了应用文的重要性。比如:他们在“面试与应聘”之前就得写一份得体、有个性的自荐信。如果写得格式错误、语句不妥帖、词不达意,那么他们立刻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机会。有的学生即使勉强就了业,也会因基本功不扎实,连一篇像样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都写不了,将很难升到更理想的岗位。因而,学生学会写自荐信成为一件非常实惠的事情。
3.强化应用文的实践训练。应用文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学生的学校生涯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此,课堂写作的反复训练与实践显得尤为可贵。实践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让学生专门收集学生家长写来的请假条,评析其规范程度;根据毕业生表格样张,提前学写毕业鉴定小结;为寝室撰写《文明公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运用网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多编写一些典型例文,按照应用文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通顺
等要求,设计系列练习,通过由浅入深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总结规律,达到由认识(教材例文)到实践(针对性训练),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掌握规律)的目的,使针对性训练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