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文化精要解读》有感
读《中国文化精要解读》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也许是世界公认的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确如此,但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来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能只止于此。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
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华五千年的概况,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谈起,重点介绍影响后世较深的中国古文化,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一些古文化常识。先秦时期,事实上也是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而言,比较有名的孔孟、老庄、墨子等,他们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好好学习和研究。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温和的,这也是他的理论背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在不断经受着来自世界各国文化概念的冲击,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不断在提升。对于当代对中国文化的褒贬不一,我觉得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模糊,文化要从小抓起,在文化精髓的氛围下才能够好的继承和发扬。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员,主要是通过一些经典诵读向幼儿介绍并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幼儿出现一些“语出惊人”的怪语言,这时会引用《弟子规》里“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来向大家解释,这样既是教育引导了小孩也是弘扬了中国优良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的重要体现。
第二篇:《中国文化精要解读》读后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也许是世界公认的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确如此,但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来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能只止于此。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华五千年的概况,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谈起,重点介绍影响后世较深的中国古文化,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一些古文化常识。先秦时期,事实上也是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而言,比较有名的孔孟、老庄、墨子等,他们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好好学习和研究。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温和的,这也是他的理论背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在不断经受着来自世界各国文化概念的冲击,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不断在提升。对于当代对中国文化的褒贬不一,我觉得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模糊,文化要从小抓起,在文化精髓的氛围下才能够好的继承和发扬。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员,主要是通过一些经典诵读向幼儿介绍并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幼儿出现一些“语出惊人”的怪语言,这时会引用《弟子规》里“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来向大家解释,这样既是教育引导了小孩也是弘扬了中国优良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篇: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专题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作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硕0050班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
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由汪凤炎老师和郑红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来读,这本书主要从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的人情观、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十五个方面来写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的影响。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和中国人的迷信心理,这三各方面得内容,以下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谈一谈我得感想。
《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对中国人的脸面观概括的比较详细,他从中国人对“脸”字的字形做了详细的概述外,还分别谈到了鲁迅、林语堂以及胡先晋先生等对面子的描写,讲述了面子在中国人眼中的看法以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中国人眼里面子是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脸面就是一个添加自身或者自己家庭的荣誉的砝码。能够撑面子的事情很多,从小的方面来说吧,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孩子长得真俊,谁家姑娘长得真漂亮,我们就感觉好像人家小孩子很有面子,给家里人长了荣耀,小的时候相貌就成了面子的直接表露,再常常听到人又说谁家孩子真有出息学习成绩那么好,竟来一定能够给家里争光,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再说的深一点,某某成功人士衣锦还乡,这不仅仅是给自己长了脸面,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长了脸面,家里人走出去都觉得面子上有光,如果更成功,比如说给家乡人民造福了,那可不仅仅是家里人的荣耀,更是乡里人的荣耀。反之,如果某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者犯了什么事,这不仅仅自己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且家里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出门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就连众人也会跟着说看谁家的那败家子做的那什么事,真给家人脸上抹黑。面子不仅仅体现在自己以及自己家庭这方面,并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时不时的考虑到面子这个问题,比如和领导关系比较好,和某某成功人士走的比较近,别人会说你真有面子能够和这个领导这么熟,自己要是给领导客气的话时也会说,多谢领导给面子。还有如果真的与别人闹翻了,人们也会这样说,大不了撕破脸,或者翻脸不认人等这样的话来,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会让中国人处事更加慎重,更加礼尚往来,不仅仅维护自己的脸面。而且要顾及他人的面子,这有助于中国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
尊敬长辈上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我觉得就是尊敬父母,这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可质疑的定论,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文化的熏陶,要有敬老之心,要顺从父母之意,父命不可违,等等这类话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也是从对孝字的语义分析开始,谈到中国文化中的尽孝心、践孝行。中国人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这方面,比如说要做到赡养父母,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多为父母争光,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等等这些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里面的孝文化是很为重要的,这些孝道的理念需要我们牢记于心,把这个作为严格恪守自己行为的道德标准。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注重人文化;而西方文化注重物文化,中国人注重伦常文化;西方人注重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等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人处事与西方人处事的不同,中国人在办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与父母商量,要征得父母的意见。而西方人可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会考虑到自己的切身感受,再加上西方文化强调家庭对个人的解放,这样就更近一步拉开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感受,中国的文化多半是家文化,因此在尽孝道这方面有着也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就对中国人处事以及行为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写的比较全面,主要概括为中国人的忌讳心理、中国人的盲信心理和中国人的依恋心理这几个方面,中国人的忌讳那是随处可见的,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甚至忌讳那些与不吉利的话相应的谐音字或者数字,比如,中国人忌讳说“死”,就连相应的数字如4或者14等等这些数字都避免出现在自己的房字门牌号、手机号码或者车牌号码当中。如果真有老人去世了,中国人会这样说,某某人走了,某某人去了或者某某人没了等等这样的表达,这些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当中的忌讳文化心理。此外中国文化当中中国人的盲信心理也很浓厚,比如说盲目信“天”、盲目信“命”、盲目信“缘”等等,这些盲信文化影响这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比如人们常说“听天由命、命里安排、命中注定”等等,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喜欢把事情的成败归于上天的安排,归于命运的安排,而不愿把它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己的不努力。还有盲目信“缘”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识即是一种缘分,不如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逢、缘来则聚,缘走则散”等等这些盲信心理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感性色彩。
通过对这三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把这三章这么联系起来,得出这些结论,首先中国人注重脸面,首先是自己的对外形象得以保全,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其次是家人的脸面形象得到他人认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使家族光耀乡里。再从孝道来说,孝主要还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负责,从两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的看重,看出中国家文化的的浓厚情愫。第三章则主要出中国人的事的态度,忌讳、盲信、依恋足以表现出中国人这种善于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善于精确思考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善于自我安慰的一面,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曾经写到过,这里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触而已,有些事情不是说我们不说它就不会发生,事情也不会因为我说了它就真的发生了,当然也有那种祸从口出的事,但是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再比如说缘则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成聚则缘呢,现如今交通以及通讯这么发达相见相聚还不容易吗?非得给它套上这个词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说我否定中国人的这种说法,当然有部分中国人是不被这种思维禁锢的,而是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在事情面前深深的思考,而不是用阿Q精神般的模式来为自己开脱,现在仍旧有的家长这么想,孩子要在自己身边,否则不放心,找工作要求稳定,安安稳稳的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怎么求创新,怎么求发展,怎么去开拓眼界,怎么去抓住机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需要深思!
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我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不仅仅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概括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来指导我们的言行以及处事,读了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的不足之处,用以指导我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事情的态度,这些都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
第四篇: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
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在陪同参观故宫博物院时,习主席指出,“文化没有断流过,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联系最近阅读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不禁感慨尤深,对于“文化自信”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中国文化精神》是由国学大师张岱年以及著名文化学者程宜山所著。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浩瀚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章精炼明晰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包括了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天人协调”思想展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崇德利用”思想则是针对个人自身而言,此三点囊括了为人处世的各项基本要义,并以“刚健有为”作为总领思想。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主要包括《周易》所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又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思想,以此形成以“刚健”为核心的生活原则体系,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刚健”的思想内涵始终贯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直到近现代,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的奋斗征程之中,仍然可以看到刚健思想那生生不息的灵魂,觑见刚健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散发的熠熠光辉。
中华民族曾在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极为辉煌而灿烂的文明,如今,我们面临着新时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更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从“会通以求超胜”到“综合创造”,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中,以创造性的综合和综合中的创造寻求中国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总书记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经济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我们有如此优秀的精神内涵,更应当强化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合上书本,脑海中不觉响起“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的呐喊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更应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坚信,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第五篇:读《中国文化导读》有感1000字
读《中国文化导读》有感10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中国文化导读》有感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导读》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者编撰而成,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读本。全书分为《中国历史概要》和《中国文化导论》两大部分,今天我就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道儒墨”,谈点读书体会。
现在,不少人一谈中国文化就讲儒释道,而讲儒释道又基本上只讲修身修养,这给人一个错误文化认知,好像中国文化是内向的,甚至哲学大师冯友兰都讲中国传统哲学是内向的,追求内心的.和平与幸福。这就是过多关注儒释道,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原生文化的架构造成的错误认知。
诸子文化是中国原生文化的经典体现,显然诸子文化包括了天道、修身、礼乐、法制、纵横、阴阳、兵学、医道、名辩、科技、百工,是内修道德、外治家国、参赞天地完整的合外内之道。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家道儒墨,都是天道文化贯通到术用器用的,只是道儒两家天道论述更精深有体系,墨家在天道上论述薄弱一些,而儒家又有丰富的礼乐、历史、九数、百工内容,内圣外王体现更有代表性,墨家则在科技、名辩上更有特色,如此道儒墨三家完整体现了内圣外王,法、纵横、兵者只是具体的专科,外王的具体体现领域。所以,中国文化的经典代表应该是道儒墨三家。三家文化内圣如根,外王如枝叶花果。所以,在汉代完整体现于帝国,实现了帝国对东方的文明秩序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实现。
佛教传入在内修方面增加了内容。而道教也发展了两千年,儒家则在唐末宋明展开了理学、心学的深入探究和修身实践,于是,这个时代体现出儒释道三家的争鸣,比之一神教的独霸,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活跃竞放。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破坏中国文化的内圣外王一体性。宋明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是新儒家,新儒家在宋明时代除理学、心学进一步开掘了内圣,更在制度、科技、兵学、工商业等方面发展了外王。所以,除了理学、心学,中国人还要注意宋代经世之学和事功之学,注意鹅湖之会理学与事功的争论。宋代《大学衍义》重在内圣,明代《大学·义补》则重在补治平外王,开明代实学之风,所以,明朝中后期研究制度研究科技形成热潮,有很多科技成果,如本草纲目、算法统宗、乐律全书、农政全书、广志绎、徐霞客游记、闽中海错疏、勾股义、测量异同、新制诸器图说、神器谱、外科正宗、瘟疫论、物理小识、天工开物、农说、种树书、针灸大成、东西洋考……而明朝实学中有两派曰明体适用、王霸并行,新儒家的实学实际上在文化逻辑上主动复兴了包括墨家的诸子之学,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一贯内圣外王性格。
宋、明时代文化、科技在元明时代传播西方,引动西方近代发展,才有西方科学主义发展与回传。
现在,中国人应该注意宋明儒家的文化成果与文化逻辑,在吸收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时,不忘内圣修身,也将宋明时代的教法、科技成果与西方大学教育、科技成果融合,使中国文化螺旋上升,贡献世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