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时间:2019-05-14 16:5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第一篇: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

刚进大学,首先就是军训,实是无聊,于是就到书店找本书看,看了会儿,想起了高中看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于是想继续看看余秋雨的书,终于又发现了他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于是,一个军训期间主要由这本书陪着我度过。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这,便是余秋雨的《问学》。

从《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推开《问学》的大门,余秋雨老师与一群北大学子(王安安、何琳、王牧笛„„)一起正在探讨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诗”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想想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诸子百家时期及老子的了解,虽然余秋雨似乎很多精力

都放在研究孔子身上。老子的道德经的讲解有点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很多人都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孔子的论语,但是我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也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处世之道良书,短短五千字,实是集我国大文化,大思想于一体。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比较少,因为看不懂,就像余秋雨说的,第一句就难倒了一大批人,以下各句更是难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生活中,我们的态度让世界形成了对立面,我们认定了好,相应的就存在了不好,我们认定了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恶,由此,迎来了很多的繁琐,如果我们没有定义这些,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对于诸子百家的喜欢可能也是来自对于墨家的喜欢,对于《秦时明月》这部动漫的喜欢。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张扬的时代,是中华文化鼎盛的时代,那是思想完全解放的时代,每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墨家,墨家主要有十大基本思想,虽然也有一些感觉上是矛盾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墨家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墨家的侠盗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墨家的反对侵略战争„„ 余先生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第二篇: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总体的透视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作者:秋的私语

交友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淡然又最隽永的,便是以文字交友,以书交友吧。余秋雨的这本《问学》是几年前一位朋友托私语的姐姐转送给私语的。私语与这位朋友尽管在同一个城市,却已经五、六年不曾见面。今晚,翻出这篇《问学》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也籍此谢谢我的这位朋友。

朋友到书店买书,觉得余秋雨的《问学》很值得一读,于是买了两本,自己留一本,再送一本与我。

《问学》的推介语甚为高调:“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能与《论语》相提并论,不知《问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人的内心。抱着这种疑惑,我在书中渐行渐远、渐行渐悟。正如余秋雨所言:“我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国际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而不要局限在某一点上,挽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认为是全部的文化了”.的确,《问学》作为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实录,从影像的视听,到文字的记录,完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学上的转换,留下的不单单是令人感动的中国文化散文式的通史,更是用真正的汉文字之美、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总体的透视。

完成这种透视的形式是新颖特殊的。正如余秋雨所言:“这本书的主要亮点,是我和北大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这种课堂方式,曾在播出时让知识界极为感动。这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共有47课,师生对话贯穿文化历史,全部话题都由余秋雨亲自设计。北大学子与秋雨老师的观点对接与探讨,沿着古老的话题,散发自然的青春美色。问的是学,探的是魂。这种魂,深层次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把善良当做生命的根,把创造当做文化的魂,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人。书的末尾还有一个抢眼的亮点,便是余秋雨精心设置的“闪问”.学生在节目现场提出问题,他以最精简的方式快答,智慧携速度扑面而来,那是种让人来得及欣赏、来不及赞叹的阅读快感。全书中国文化与青春生命交相互动,体现了一点: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完成这种透视的过程是通透感性的。从童年的歌声、甲骨文里的文明胎记、诸子百家的兼容并包、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汉武帝大地所遇到的司马迁,到远方的目光、走向现代的困惑,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忆被串起激活,不曾间断,通透而感性。对于中国文化史,《问学》没有去力求规范化、均质化、平衡化,而是站在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的角度,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唤醒人们对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更深刻的记忆,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那里的有些故事只是故事,不必去占据更多的人的内心……所有话题打开的,是中国文化史的大门,是一种文化记忆鲜活的获得。这种获得,不是按部就班,不是悠悠缅怀,不是严整的课本,而是由一个点到全盘的突然激活,是由一个豁口进入一个空间的顿时开朗。

完成这种透视的表述是宏观唯美的。正如余秋雨所言:“文化人要有宏观思维,越有宏观思维,它就越理性,越平静。越是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就越激愤,越极端。”在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屈原、司马迁、三曹、魏晋名士,还是李白、王维、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颜真卿……这些几个世纪前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余秋雨用他唯美睿智的表述,自然的再现了那种为文明而奔走呼号、行走在大地上的状态,那种鲜活而清晰的生命与呼吸,那种由文化人格直接外化的文化成果。这股生命气息就像从眉眼中洋溢而出的那种气场,那种行走在大地之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从古到今便是文人心中最隐秘的梦境。在一种宏观的思维中,在一种唯美的表述里,所有的文字都触及内心柔软的那部分,都激活一种遥远的绝响,都让人在对中国文化史完成一种总体的透视后而深感无限超然而渺小。

不管别人如何理论余秋雨先生,他的为人,他的文字始终是我仰视而欣赏的。他曾说,他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岛屿。六十年代,在军垦农场,现实和精神的双重黑暗中,他和一群年轻人探讨着中国的文化,抓住最后一点文化记忆悄悄地搭建自己的岛屿,好让文明的灵光冲破层层愚昧,开启智慧之门。现在,他老了,又把这条路指给学生,在《问学》中,透视的是中国文化史,折射的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人的气节和文化人格。

第三篇:余秋雨谈中国文化

余秋雨谈中国文化

首先对各位表示钦佩和感谢,你们是我很敬重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我很愿意同大家谈谈关于文化的话题。文化是什么,现在的中国文化遇到了哪些困惑,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英国学者泰勒说过定义,但太长,包罗万象,被人们不断地纠正。

我认为,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一观点,我在三年前凤凰卫视做访谈节目时说过,并欢迎大家提意见。但至今没有收到意见,看来大家对此比较认同。一个成熟的人,第一和最后一个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有人问余光中先生:您的故乡在哪里?余光中先生说:在中华文化。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精神上对我们的设计。自然,我们也会对我们的后代有所设计。从远古开始,我们首先是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设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多了,开始有了精神设计。中华文化,是中国人集体选择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美国学者哈林顿说过,任何经济行为的最后目的,都是文化。经济行为是以货币方式到达文化的过程。一位美国富翁贝林说,我的追求是多、好、异,就是钱要多、生活要好、拥有自己的特色,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这些在我不到六十岁时都达到了,但我突然发现生活没有意义了,我没有追求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直延续而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巴比伦文明沦陷了,它的后人们现在正经受着磨难。有一次,我从约旦进入伊拉克,受人提醒,给伊拉克的孩子们带了一些铅笔作为礼物,但孩子们居然不认识铅笔是什么。我说,孩子,这是笔,是写字用的,你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比你们的祖先文明要晚的中华文明的后人送给你们的礼物。其余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都难寻踪迹,埃及文明现在大概就剩下金字塔了,印度文明的考古甚至要反过来看唐玄装的《大唐西域访》。

三、中国文明在内容上的起点

在一次黄帝文化论坛上,我发表了题为“黄帝还在看着我们”的演讲,表示黄帝为中华文化定下了基本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开元文化。炎帝依靠自然世界,在农业文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开始创造文字、铸造青铜器,创造了高于自然的文明,从这一点上讲,黄帝更伟大。炎帝、黄帝都是我们的祖先,但后来两者之间发生了战争。“作为后人,我拉不住他们的衣袖,他们还是打了起来”。黄帝赢了,这是先进文明的胜利。当然还有一个尤,二是王者文化。王者文化就是用征战的方式、用暴力的方式、用强权的方式,完成文明力量的集合。古老的自然文明是很难抵御野蛮力量的侵害的,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统一土地、保护文明。中华文明中“追求统一”的特点,就是黄帝奠定的文化基础。马克斯韦伯说,凭着黄河、长江两条河流,中国也必须统一,手,拉住了成吉思汗远征的缰绳,也让他停下了征伐的脚步。中国很大、够大,中华文明宏大的体量,总是能融化小体量文明的进入。利马刀说,中华文明的本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侵害其它民族和国家。而其它的文明,在不断的争战中,已离开文明发展的正常状态,总是梦想着征服其它文明,最终却导致自身文明的衰落或消亡。

二是不喜欢极端。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即使是偶尔的极端表现,时间也很短,如文革十年,极端的年份也只是五年左右。中华文化中的不极端,是世界文化中的唯一。

这种不极端,使中华民族避免了很多的恶果。有一次,我到了德黑兰,听说德黑兰地铁投标中,中国公司中标了。我应邀给中国员工讲话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七世纪,世界有三大帝国:大唐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最强大。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帝国时,波斯写信求救,要求唐出兵。唐回信说,我们是好朋友,应该帮助你们,但山太高,军队过不去。要不这样,你们王族迁移到与大唐交界的地区,成立波斯都护府,待遇不变,世袭罔替。后来果然如此。由此,世界避免了当时世界三大文明的混战。波斯感谢唐帝国收留了他们,阿拉伯也感谢大唐没有出兵。反过来,波斯文明也极大地滋养了中华文明,如唐代服饰中的波斯服饰、佛教的传播,甚至波斯文明中难以存在的部分大都传到了长安。

《文明的冲突》中说,二十一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世界

文化传承无疑有着巨大的好处,但反过来想,也表现一种有意的忽略,一种对共同空间的忽略。中华文化中的“国”,基本上就是朝廷,“天下兴亡”中的“天下”,其实也就是朝廷。我们的坐标,基本上是以家、以朝廷为基点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如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是如此。当前泛滥的宫廷剧、帝王剧,更是走向了一个极端,太过于张扬文化中的某一部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而对发生在中国社会广阔空间里的缤纷生活,则显得满不在乎。历史上的晋商文化十分繁荣,但文化记录中几乎没有涉及,我为文化先辈感到羞愧。而现代的文化人似乎也继承了这个不好的毛病,同样也不太重视共同空间。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发展,我们在文化上的关注是不够的,出的作品很少,相反有的文化人却在研究什么“中国古代丫环的爱情”,简直有些可笑。

不关注共同空间、不重视共同空间、不研究共同空间,是中华文化的毛病,也是中国文人的毛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整体失职,整体丢人。我们应该更关注共同空间,进行文化思考,而不要去研究一些无用甚至是无聊的东西。

其次是不在乎实证意识。中华文化历来缺乏数字管理,不注重实证,在历史文献中,涉及数字时,几乎都是约数和模糊概念,什么成千上万、百万一类的概念。由于不注重实证,表现在文化上、日常生活中,就是假东西充斥,假话谣言四起。中国文化中没有破除谣言的程序,相反却相信“无风不起浪”,表现在现时的

第四篇: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伴着最后一声音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着《余秋雨文集》。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望着它从很高很高的苍穹落下来,落到很远很远的田野那边去,心也就会像一泓新涨的秋水,明晃晃的,让细细的雨丝儿款款牵起。夜阑人静时,我坐在为灯下,注视着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蹰的旅人在沉重的历史中艰难地跋涉着。

从商风到唐雨,从秦朝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狱,从晋魅赋文到宋元词曲,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从道士塔到柳公司,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咂在身上,心上,重得使我无法抬头,难以呼吸;从竹林七贤到天一阁范成大,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从掌握朝权的重臣到花街抚琴的女子,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只有谦卑地低下头,生怕手放错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重重的青石台阶,厚厚的石城墙,就连路边偶坐的老人,脸上的皱纹,都已爬得密密的……

这便是秋雨,无法在西湖边赞叹水好绿,无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黄,更无法在阳关边上说:“雪真白!”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将风花雪月反复呻吟,将鸡毛蒜皮尽量扩充。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连于风月场也依然,因为,即使是青楼女子,也算是半个文人。

秋雨从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和滋味。来雨渗入深深的泥土里,太深了,便显得苦涩而艰难。秋雨——如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品尝那苦涩的清茗呢?于是,连续几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尴尬在秋雨身上继续。

于是,我依然喜欢秋雨,静静一人,坐在窗前听雨,更愿意变成一滴水,融入秋雨……

人生,就是一节在铁路上飞驰的列车,而我,则是那个怀里抱着书本的乘客,瞳孔里纷飞着黑玫瑰般的铅字。望着窗外那飞舞的人生,不停地流转的时光,我陷入了深思……

第五篇: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伴着最后一声音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着《余秋雨文集》。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望着它从很高很高的苍穹落下来,落到很远很远的田野那边去,心也就会像一泓新涨的秋水,明晃晃的,让细细的雨丝儿款款牵起。夜阑人静时,我坐在为灯下,注视着窗前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自己仿佛一位踟蹰的旅人在沉重的历史中艰难地跋涉着。

从商风到唐雨,从秦朝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狱,从晋魅赋文到宋元词曲,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打在身上,心上,都痛了;从道士塔到柳公司,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咂在身上,心上,重得使我无法抬头,难以呼吸;从竹林七贤到天一阁范成大,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潦倒的酒公,从掌握朝权的重臣到花街抚琴的女子,一路走来,只有秋雨陪伴,雨刺在身上,心上,我只有谦卑地低下头,生怕手放错了地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重重的青石台阶,厚厚的石城墙,就连路边偶坐的老人,脸上的皱纹,都已爬得密密的……

这便是秋雨,无法在西湖边赞叹水好绿,无法在沙漠中感慨沙好黄,更无法在阳关边上说:“雪真白!”这便是秋雨。不像“自封”的文人那般,将风花雪月反复呻吟,将鸡毛蒜皮尽量扩充。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即便流连于风月场也依然,因为,即使是青楼女子,也算是半个文人。

秋雨从很高的九重天上落下,太高了,便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和滋味。来雨渗入深深的泥土里,太深了,便显得苦涩而艰难。秋雨——如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地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一切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品尝那苦涩的清茗呢?于是,连续几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尴尬在秋雨身上继续。

于是,我依然喜欢秋雨,静静一人,坐在窗前听雨,更愿意变成一滴水,融入秋雨……

人生,就是一节在铁路上飞驰的列车,而我,则是那个怀里抱着书本的乘客,瞳孔里纷飞着黑玫瑰般的铅字。望着窗外那飞舞的人生,不停地流转的时光,我陷入了深思……

下载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近日读罢余秋雨的散文,有许多体会。 余秋雨作为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站稳了大众舆论的中心位置。关于他的话题则纷繁芜杂,像《行者无疆》等西方列国游记的......

    谈余秋雨散文

    当代文坛谈到历史文化散文,就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十分畅销的散文集成为文化散文杰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中海完小和寿菊 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何谓文化》这本书后,掩卷反思,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最少从关于文化的宏观论述上来看,余秋雨先生说的还是有一......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15地信贾永顺《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

    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

    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原创: 苏子/文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大文豪苏子历经千年不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世界每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有人吟诵几句,"大江东......

    我读余秋雨

    我读余秋雨 被吸引是因为华丽篇章;被吸引是因为心灵惶恐不安;被吸引是因为声嘶力竭无谓的叫喊。需要怎样的心灵来承受这等历史的创伤?余秋雨,一个寻找历史创伤的文学作家。站在......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

    拾 遗——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市结防所党总支《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大师的一部散文集,听闻已久,终于有幸拜读,全书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分为如梦起......

    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