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在官时只说闲)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大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赏析】
张养浩是元代名臣,以为官清廉、直言敢谏著称。几次因直言得罪了皇帝,在元英宗时,毅然弃官归隐。这首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的心迹。开头两句,坦诚地写出了辞官前的心理矛盾。城外的想冲进城里去,城里的又想冲出到城外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的通病。在当官时,那繁冗的事务,那乏味的案牍,令人心烦;那险恶的仕途,那黑暗的官场,让人心悸,纵有致君尧舜的志向,面对昏庸的统治者,实难有所作为。因此便想“无官一身轻”,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等到真过上闲适生活时,想到自己十载寒窗,一腔热血,原想做一番事业,现在壮志未酬,弃置不用,又实在不甘心,令人进退为难。上片的后三句,对这进退两难的思想,终于作出了抉择,看看活生生的事实,从前做官的人一个个都遭灾受害,因此,还是选择弃官归隐的道路。下片开头四句,呼应上边“从前的”,进一步用具体事实证明“那一个不遇灾难”,从而坚定了弃官归隐的决心。这里所举的四个例子,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四个人,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声名赫赫,有的立过不世的功勋,有的创过千秋的伟迹,但到头来或投江或自刎或被腰斩,怎不令人寒心!接下来两句对四个典型事例作了总结,这四人虽然情况不同,但都想安稳当官,实现抱负,然而都不得安稳,只落得死于非命。由此看来,官实在当不得,当官必遭殃;至此,思想矛盾解决了,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最后结论,不如隐居五柳庄逍遥自在。
这首曲由两支小令组成,但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抒情与议论结合,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题解】
张养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后弃官归隐。这首小令是作者对仕途险恶的慨叹,表达了弃官隐居、远离灾祸的愉快心情。
第二篇:双调折桂令元曲原文赏析
【原文】
双调·折桂令·题烂柯石桥(懒朝元石上围棋)
薛昂夫
懒朝元石上围棋。问仙子何争,樵叟忘归。洞锁青霞,斧柯已烂,局势犹迷。恰滚滚桑田浪起,又飘飘沧海尘飞。恰待持杯,酒未沾唇,日又平西!
【注释】
烂柯:斧柄朽烂。常常用以比喻世事变化之速。晋王质人山伐木,见数童子奕棋并歌,因置斧而听。一童以一枣核状物予王质,王质含之,不饿不饥。俄顷,王质拾斧欲归,见斧柄已朽烂。回家则人事全非,原来出走已数十年矣。此山名石室山,即烂柯山,在今浙江衢县南。
朝元石:道家弟子礼拜神仙的石台。
洞锁青霞:洞口瑞云缭绕。
【赏析】
这首小令大有超脱尘寰、拥抱八荒之概,写得意境开阔,格调豪迈。
王质入山采樵而遇神仙弈棋,俄顷即斧柯烂,回家则数代易的故事,是一个经常被人传颂、抒写的题材,然而在薛昂夫笔下,却不循别人旧踪,独有一番气象。开头一个“懒”字就显得不同凡响,把烂柯的神话几乎一笔抹倒;因为在作者看来,这纯属小事一桩,根本值不得大惊小怪、叹为神奇的。他所瞩目的,是比这个更为广大浩瀚得无边无垠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恰滚滚桑田浪起,又飘飘沧海尘飞”!随后,作者又从沧海桑田的瞬息万变,回归到人类本体:“恰待持杯,酒未沾辱,日又平西”,峭拔警策。这种大开大合、大跨度的组接,反倒没有了虚无颓废的感伤情调,却予人一种蓬勃峥嵘、纵横时空的恢宏和旷达。王德渊在《薛昂夫诗集序》中曾经称美作者的诗作“有并驱八骏,一日千里之想。”将此评语移用于这首小令,倒是十分合适和妥贴的。
【题解】
《题烂柯石桥》表现了作者意欲超脱尘世,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博大情怀。
第三篇:《双调·蟾宫曲·叹世》原文及翻译
《双调·蟾宫曲·叹世》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而语言却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原文: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⑴,项废东吴⑵,刘兴西蜀⑶,梦说南柯⑷。韩信功兀的般证果⑸,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⑺,醉了由他⑻。
翻译:
咸阳山河险固可以以二当百,为了两字功名,这里引起过几阵干戈。
项羽兵败身亡东吴,刘邦兵兴西蜀,成败兴亡都是梦里南柯。
韩信功高盖世却落得被杀的结果,蒯通说的是真话哪里是风魔?
成事的是萧何,败事的也是萧何。
我且一醉功过是非统统由他。
注释:
⑴咸阳百二山河三句:指秦汉之际的战争。百二山河,形容战国时秦国形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抵得诸侯一百万(见《史记·高帝本纪》)。
⑵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
⑶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
⑷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说:淳于生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附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
⑸韩信功兀的般证果: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兀的般,这般。证果,佛家语,果报的意思。
⑹蒯通言那里是风魔:蒯(kuǎi)通,汉高祖时的著名辩士,本名彻,史家避武帝讳,称他蒯通。韩信用蒯通计定齐地。后蒯通说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他怕受牵连,就假装风魔。后韩信为吕后所斩,临刑前叹曰:“悔不听蒯彻之言,死于女子之手。”
⑹“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⑻他:读tuō,协歌戈韵。[2]
鉴赏:
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么当前的功名事业毫无值得留恋之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
此曲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
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而语言却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
第四篇:双调清江引即景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双调·清江引·即景(垂杨翠丝千万缕)
乔吉
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
和泪送春归,倩水将愁去,是溪边落红昨夜雨。
【注释】
“垂杨”句:翠绿繁茂的千万缕柳条,细长柔韧,飘洒如丝。在我国古代诗、词、曲作之中,杨、柳常常通用。垂杨,这里实际上是指垂柳。
“惹住”句:柳丝招惹起了我忧郁闲愁的情绪。闲情绪:指闲愁,即由于闲暇无事而烦闷生愁。
倩:借助语,“请求”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篇淡雅素朴、韵致悠远的惜春、送春小曲。
凝眸平眺翠绿的垂柳、飘拂的柳丝,勾起胸中一片闲愁。作者一边泪眼婆娑地送春归去,一边虔诚地请求因昨夜落雨而湍险流急的溪水,也能将闲愁一并带走。全篇的“诗眼”全在这“闲愁”两字上。何以如此“闲愁”,即因为什么而致这样的悒郁忧伤?是由于“灞桥折柳”的曲故,曾使多少离人依依惜别,又让几多骨肉痛断肝肠的历朝旧事,激起了自己的怀亲思友,飘泊他乡之浓情?抑是目睹落花满地,春天将残,联想青春的不再,韶华的易逝?还是愤懑于人世间强横丑恶对于真善美的无端摧残扼杀?在这里,作者都没有明指。然而正是作品略带惆怅凄婉的总体意绪,却给人一种寄托幽深的暗示和绵绵不尽的遐想。
【题解】
这首惜春、送春小曲,流露出作者惆怅凄婉的心绪,引人遐想。
第五篇:越调天净沙江上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越调·天净沙·江上(嗈嗈落雁平沙)
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骛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注释】
嗈嗈(yong1yong1):即雁鸣声。嗈嗈落雁平沙,是说大雁边叫着边落在江边平坦的沙滩上。
依依孤鹜残霞: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句。
依依,隐约不清。鹜,野鸭子。
【赏析】
这首曲子用白描手法,“化景物为情思”。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透过景物的形象描写而流露出来,不用一字,而尽得风流。
【题解】
此曲写景,融八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而产生的无限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