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的忠毅人生》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忠毅人生》读后感1000字
青 青的life
《曾国藩忠毅人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从他的成长、思想、为人处世中学到了不少的人生哲理。首先,从曾国藩的成长中看到勤奋好学,立志为本一直是他成长过程中理想与信念,也正是这个信念才激励他走向成功。
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诚,字伯涵,一八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他家世代务农,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说,“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名者。”
然而,在曾国藩的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祖父曾玉屏,他教导曾国藩说,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的八字诀(早、考、扫、宝、书、蔬、鱼、猪)和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被曾国藩反复品味,作为曾氏家族的家训主要内容,后来,曾国藩就立誓苦读,奋发图强,成为一代豪杰。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那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应正确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及理想,“诚信为人、立志为本”,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的思想,坚苦奋斗,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从曾国藩的思想精神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怎样才能走向成功。人有精神才有立场,有立场才有风骨,有风骨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气象,有气象才叫活出一个人来,曾国藩就是一个有精神的人,他的立场是在京城研习了十几年,在江南践行了几十年的理学。正是这种精神立场,才使他一呼百应,成就功名。
曾国藩的思想主干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国周新颐,周新颐把人放在《太极图说》的中心地位:“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惟人也得共秀而最灵”.人纯粹至善的最高品质就是“诚”.所以,人只有诚,并且通过诚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也才能认识其他人的性以及整个世界的性、曾国藩觉得自己一身毛病,面孔杂出,而各种毛病的根源就在于不诚实,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运行,国家之所以建立,圣贤的德业之所以可以光大,可以持久,都是因为诚实的原故。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我们应当好好的学习他这种思想,对于处理任何一件做到“诚实不欺、实事求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领导和同志都应“以诚为本、宽以待人”,这也正是一个人走的成功的必要条件。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使我感处最深的就是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曾国藩说:“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四知”就是孔子的“知命”、“知礼”、“知言”,丙加上他所的“知仁”.“三恶”就是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惑。巧,就是和巧、盈,就是丰盈,惑就是多猜疑。我们应当从他所说的“四知”、“三恶”中理解内涵,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借鉴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把握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为人处世上做一个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力争成为一个所作为的人。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最好途径。“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将我们学校读好活动矿日持久的开展下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正所为人并不是天生就是美的,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毛病,而医治毛病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读书。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000字范文读《曾国藩的启示》有感10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000字党员《曾国藩》读后感第二篇:李忠毅演讲稿
那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上海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的一名讲师,我的名字叫李忠毅,李嘉诚的李,忠诚的忠,毅力的毅,我的名字的含意是对社会要有贡献,对梦想要永不放弃的意思,李忠毅演讲稿。希望在坐的每一位朋友从见到忠毅的这一时刻开始,未来的每个瞬间越来越好,好吗?
那么,各位相信缘份的请举手让我看一下。谢谢!我也非常相信缘份。我来自中国犹太人的城市--温州,2005年的时候开始跟陈安之老师学习成功学,至今已经五年时间了。今天忠毅站在这里说明一个字,是什么?缘。各位,我们交朋友从现在开始好不好?大家要不要露出八颗牙齿,各位如果你们不露出牙齿我就说你们无齿。开玩笑。
各位,在今天正式演讲开始之前呢?忠毅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成长的经历,忠毅出生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人不高,志气比天高,从小到大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卓越。
忠毅从初中毕业后,读了一年的职高,便进入了社会。虽然我来自乡下,也很想成功,也渴望成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要想有所出息,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学手艺。当时,我选择了学手艺,做家电维修工。忠毅曾经学过十几份不同的专业技术。希望未来能白手起家打下半边天!却发现这些工作都不适合我的性格,自我介绍《李忠毅演讲稿》。不管我多努力,我的收入只有一点点。
各位,当时我非常的迷茫。因为我:内向,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每天只能跟机器打交道。而且我:胆小,不敢跟陌生人讲话;更重要的我还是个口吃,又不会说话,到哪里只能当个哑吧。又没有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差点连饭都没得吃;当我连自已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时候,谈了两年恋爱的女朋友也离开了我。……倒霉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在我的身上,人生对我来说只是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太痛苦了,甚至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了;过年的时候我都不敢回家,一穷二白,很没有面子,也很自卑。我真的受够了这一切,真的无法再忍受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我要改善我的处境!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重塑我的命运!我要成功!我要出类拔萃!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失望!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让自己失望。我不停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改变,我一定要改变,我一定要改变。但,我不知道自己用什么力量来改变这一切。
当我寻求人生的解答时,最初我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是世界华人成功学权威陈安之老师的著作,叫做《自己就是一坐宝藏》。我从此着了迷,反复阅读,书里面讲述我的恩师陈安之老师的故事:陈安之老师曾经从事过18份工作都没有成功,21岁存折上面是000.00元。后来跟世界第一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学习,从25岁开始白手起家创业,到27岁半的时候成为亿万富翁,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陈安之老师曾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帮助过无数的人迈向快速成功的道路,他的学员遍布全世界。我知道,如果我要成功,必须要找一位成功的导师。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亲自跟着陈老师学习。
有幸,让我认识陈安之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他的帮助下,我排除所有借口,参加了陈安之老师的《超级成功学》课程。这个课程明确了我的价值观,突破了我的心理障碍,打破了我自我设限的想法,找回了自信,对我整个思想和人生观有非常重大的改变。我领悟到人生的目的在于活出自我并帮助别人,同时让我更清楚知道,我喜欢的是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在陈老师的课程现场,我学到了三个最快速成功的秘诀,你们想不想听啊,付出点代价。成功最快速的三步曲:
一、帮成功者工作;
二、与成功者合作;
三、找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当时根据我的条件,我选择了第一条。于是,我就去没有底薪,并且必须由街头推销开始的陈安之国际训练机构,应聘课程推广的工作。
第三篇:李忠毅演讲稿--自我介绍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一、帮成功者工作;
二、与成功者合作;
三、找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四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阅史料,生动、客观地描述了曾国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从湖南湘乡荷叶塘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实在是给我们这些农家出生的穷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连毛泽东主席就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实在是我偶像的偶像啊!
特别是从《曾国藩》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清末最重要的大臣,无论是修身养家、治军教子,他的眼光和见识都让我受益匪浅。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
他给我的启示是,规定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就不要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
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xx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上只有知识和思想流传已久。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
一个掌握了自己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下定决心,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窃,害群之马,只有知识和思想不会与你分享。“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对认识和用人培养人才也很感动。他培养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和现代中国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很远。有人认为这与时代不符,但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芳香。我喜欢传统文学,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和才能,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分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
但当你经历了人事,你不得不后悔你没有和他一样的生活。
第五篇:曾国藩读后感
曾文正公
看完了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曾国藩》,回顾曾国藩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着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治三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爵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二年逝世于北京。从湖南湘乡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完全凭靠自己的坚韧与毅力最终封侯拜相,这六十一年的人生脉络,可谓做到了中国文人所追捧的“三立”,立德:一生清廉节俭,勤奋读书
立功: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洋务运动,实现同治中兴,立言:330多封《曾国藩家书》流传于世。首先,我想谈谈曾国藩的为官与从政。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人们推崇其为晚晴中兴名臣之首。综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内忧外患的没落时期,正是由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力挽狂澜,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使得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六十年。曾国藩正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整肃军备,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学西方列强;这些措施的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李诚。
纵观曾国藩人生的前四十年可谓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走过了一位文人的必经之路。启蒙读书,科举及第,提点翰林,外出为官,一步一步,十年做到当朝二品大员,这本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曾国藩的人生。一八五三年正在丁忧守母丧的曾国藩,起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鏖战太平军,直到一八**攻克天京,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封爵一等毅勇侯(大清朝第一位文人封武侯)。不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趁时势。说到这样的人生历程不由想到了王阳明,二人的人生的其实又何其相似。
其次我想要谈谈从《曾国藩家书》中对我的启迪。我曾浅薄的读过《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对子女、弟子的教育,我想曾国藩很多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当今这些人学习和借鉴的。曾国藩兄弟以及后世子孙中人才辈出,曾纪泽,曾广植、曾厚熹等等中外名人,由此可见其家教的影响。
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国藩的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行的的教育现状其实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我们过分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曾国藩家书中首先从子女的德行入手,从小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品质,我们现在的学子从小接受的是沉重的才智教育,德智教育已经被视若无物了吧。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应当以生活、道德教育为重,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的义务,应该行的礼节,这就是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当今的孩子与父母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曾国藩家书》中我想透漏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我只是想要主张教育孩子,应向《曾国藩家书》一样首重道德的培养与品质的提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
最后我想谈谈曾国藩的精神品质。
我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湖湘精神的极大体现。勤奋,学以致用,坚韧,孝悌、勤俭持家,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一、勤奋好学、经世致用。曾国藩一生挚爱读书,即使在进士及第之后、军旅战争期间,他都坚持不断读书。在为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主张整肃官场风气惩处贪官;在治军方面,他以湖湘子弟为基础,主张用儒家伦理治军;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农业为首,提倡农民联合等;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有人说曾文正公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的品质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他在为政的举措方面,我想以一个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有点时代的局限性的,曾国藩还是没能逃出一个古代文人的局限。他力求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他重视农业却忽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想要改变官场风气,却只是从表面腐败问题入手,不从制度进行改革。
二、坚忍不拔的品质。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却还是坚持第三次赴考。作为一介书生,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曾国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曾想过自杀,同时兵将士气不振粮草殆尽,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最终还是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最终凭借这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人生中的这一品质最为我推崇,一个文人,从未经历过战阵,却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湘军,间接创建了淮军、楚军。多次战败,甚至于跳水自杀,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利的处境。当我们身处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坚忍的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确实应该锻炼坚韧的品质的。
三、是重视人才。他提倡“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在他的一生中发现举荐了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等一批中国近代的著名官员,而这些人为大清朝统治的稳定,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保全,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吏治方面,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在其晚年,他屡次向朝廷提议坚持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四、孝悌、持家观。曾国藩的孝悌观很强,在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孝悌读书是件愉快的事情。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最重要,子女无需做太大的官职,只要有学问知识,勤劳节俭就好。同时曾国藩也坚持勤劳简朴孝友的家风,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大多可以传七八代。我想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这些勤节持家的观念正是我们所短缺的。
五、忠君爱国观。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曾死后谥号文正,追赠太傅。当然功成名就之后的曾国的人生开始也步入了人生的没落。湘军内部的纷争,李鸿章左宗棠的崛起等等,但此时的已经信奉老庄思想的曾国藩,我想对于这些他是不在意的吧。但是山东剿灭捻军与天津教案又将他卷入了泥潭,尤其是天津教案更成为他人生的“污点”之一。我想其实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功成身就的曾国藩必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他不论做什么肯定是上承旨意。再者从一个清王朝的统治维护者的角度考虑而言,竭尽全力维护政局的稳定其实无可厚非。
如果因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就将其说成是“刽子手”,并将清王朝在“天津教案”事件处理上的不当,全部归罪于曾国藩,而给其扣上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实乃有失公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章炳麟所言: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高官,曾国藩殚精竭虑维护朝局稳定,而被后世许多人痛斥甚至是贬低,其实是过分苛求了。
其实曾国藩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严肃刻板,却不失幽默风趣;他推崇仁爱,却严查结党;他提倡清廉,却对部下的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拥有一支虎狼之师,却以愚忠自剪羽翼,结果受制于清廷……特别是面对先进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国藩以其远见卓识,奋然投身其中: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第一个造出轮船,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第一个提出“官商督办”,第一个上奏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然而,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又是一个相当守旧之人,他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应该丢弃的糟粕。比如对西医没有正确认识,子女请西医给夫人看病,他心中便十分不快;对厘税征收工作,他坚决反对按照西方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他主张引进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但对其政治制度、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容,却视而不见。曾国藩其实与普通人并无二致,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善恶兼具的本性。难得的是,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国藩将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书信之类的文字,从中见到的多是金玉良言;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如果以当代的休闲生活观视之,曾国藩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我想,其实曾国藩真正想做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大成文人,治国起家而已罢了。只不过历史将他推上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