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6: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

第一篇: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技术教育在科技发展的助推下产生、发展,并走向高级化的进程。

论文关键词:科学原理;技术科学;技术教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1984年)第8条的解释,所谓“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这种教育在第二级教育高端和第三级教育低端时培养中级人才(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在大学水平时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理论的、科学的和技术的学科学习,以及相关技能训练。”尽管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希腊和罗马,而以技术教育为目的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是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后半叶走上正轨,并随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高级化。

一、工业革命催生了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

如果要追溯技术教育产生的渊源,其雏形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学徒制最初的形式是父亲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是一种与初期手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后来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生存与竞争,手工业者不能单靠自己的孩子的力量进行工作,必须把一部分技艺传给别人的孩子,才能保持足够的手工业生产者。然而,“自斯蒂文(Stevin,1548-1620)和伽利略(Galfleo,1564-1642)时代以来。力学科学使人对机器产生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18世纪,数学开始经常被运用到机器构造的理论和实践中去。在18世纪,可以看到有关材料强度的实验开始出现,这对于应用力学的发展和性能良好的发动机的设计是有帮助的。精密测量是科学的重要基础,对于一切复杂机械装置的设计和维护,它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实用工程技术本身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这种变革实质上是机械技术的新开端。机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一般称为机器时代的新时代,引起了工业领域的大变革。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工业革命的四项基本成就是:用机器取代了工具、引入新的原动力、普遍适用的原动力、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形式。技术的变革和工厂的规模化生产,促使学徒制走向衰退,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开始出现。从学徒制走向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使然,此时的劳动者已从掌握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发展为掌握机器进行生产,如果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必然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工农业开始出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对劳动者需求的规模和要求也在提升,需要批量“生产”劳动者。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指出:“大工业在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和固定化的专业的同时,它需要有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当然,在当时,尽管学校形式的技术教育开始产生,但学徒制依然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许多特种艺人还要采用学徒制进行培养。由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业革命初期并未完全促进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由于使用了机器,资本家得以大量雇佣女工、童工来代替原来有手艺的成年工人,而且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在当时,只有少数的“慈善家”才给工厂做工的孩子以上学的机会,主要是半工半读的学校,进行小学文化教育,也逐渐增加一些技艺教育,这些学校成为早期技术学校的前身。这个时期,除欧洲几个国家外,其他地区技术学校极少,如日本到1875年只有一所技术学校,总共仅15名学生。18世纪后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英国建立了一些开设实用课程的实业学校。

二、科学原理在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电力时代,这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促使技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电力的应用并非直接来源于生产,而是来源于科学实验。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成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经过了几十年,到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才制成了有实用价值的发电机和电动机;19世纪80年代,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出现了电力照明;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无线电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不但对工厂的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为例,在19世纪20年代,英国孕育了其历史上伟大的教育运动——建立技工学校(mechanics’institutes)。但当时的这类学校的办学者对其特殊的作用并未有很清醒的认识,使得这类学校一度陷入困境。“这类学校在经济波动中起伏不定,忽好忽坏,当就业情况好时,它们兴旺发达。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政治学明显比自然科学更重要时,它们就失去了活力,因为技工学校的方针不是去探讨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有关政治或经济的问题。”采取技工学校的方针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技工学校都是由富裕的制造商或商人积极主动创办的,他们对政治激昂的情绪并未给这类学校带来好运,这种热情未能持续多久,到1830年,技工学校就陷入了困境。技工学校在当时陷入困境和衰败一方面是办学者没有明确认识到“学校的目标是教会工人(干什么学什么)掌握那些他们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科学原理;让他们了解这些科学原理实际的应用,以及怎样学以致用;使他们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并有能力对工作进行改造;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提升自己,使业余生活过得既体面又愉快。”技工学校授课内容很少与工人每天的工作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缺少作为技术教育基础的初级教育。尽管当时的技工学校没有对英国的工业革命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也不能满足英国大众对技术教育的需要,但其作用的显现已使一些有远见的人认识到英国的工业不能再依靠早期对贸易和商业的垄断,也不能只靠那些没有受过技术教育的发明者和手工艺技师了。“其培养的一些学生已走向成才之路,如扬(JamesYoung,1811-1883)先在格拉斯哥的安德森学校学习,后来成为石油工业之父。在英国的兰开夏郡、柴郡和约克郡创办的工会(技工学校的一种形式),走出了技术教育体制化的第一步。他们和艺术学会合作第一次在全国举行了夜校生的技术资格考试,并在19世纪下半叶融入了全国的技术教育系统。”1889年,英国《技术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基于此法令的所有地方当局的技术教育,格拉斯哥皇家技术学院、哈德斯菲尔德技术学院、曼彻斯特技术学院等高等技术学院的建立都受到技术学校运动的影响.与英国相反,当时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则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来发展技术教育,如在普鲁士,1826年提出一项规章,要求所有7-14岁的儿童要上全日制的学校。在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儿童在完成初等教育学业前不允许参加工作,大约到14岁才能进厂劳动,但他们必须在职业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一直到16岁。这种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对工人带来很大的好处:不但讲授与许多职业相关的科学原理,而且还迫使年轻人继续阅读和思考,所有的学校都教科学和几何制图,有些学校是高度专业化的,专门教授纺织、采矿、建筑、酿造以及类似行业的技术。

技术教育产生时期的技术学校在许多专家学者的眼中被看成了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产生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职业领域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且当时的职业都与生产技术有关,可以说当时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1851年以前,英国的中学和技工学校对技术没产生什么影响,大学对技术的影响就更微乎其微了,绝大多数早期的大学实际上根本不聘请科学家讲课,维多利亚前期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学的少数工业管理人员并不要求学习与技术有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对英国来说是一个转折,尽管这次博览会对许多英国人来说是一个举国自我陶醉的独特盛会。一百种产品经国际评审团评议后,英国赢得了其中绝大部分的金奖。然而,一些富有远见的观察家对来自海外竞争的迹象引起了警觉:很明显,英国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霸主地位已受到威胁,显然,一些国家正超越英国,因为他们的手工业工人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政府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给予慷慨资助。如为了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欧洲大陆国家都设立了高等技术学校,而且,大家都认识到这是培养未来有志于成为工业企业技术带头人的途径。不过,德国的几所大学已经培训,而且还在培训许多化工技术方面的人才。众所周知,欧洲大陆大量创建制造业公司、机械工厂及其他类型的工厂,如果没有在学校中建立高等技术教育的体系,没有为最初的科学调查配置必要的设备,没有对教学和最初的研究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估,那么,在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下,高等技术教育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欧洲大陆国家广泛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的体制并非是出于人道主义,它旨在促进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相互竞争,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工业水平。为了争取化学工业的领导地位,德国转向大学求助。从1830年开始,德国的历史学家兰克(Ranke)、科学家亥姆霍兹(Helamholtz)等把研究精神带进了大学,结果大学的研究实验室,而非大学的课堂,成为培养化工专家的苗圃,而且他们和德国的化学工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荷兰,早在1864年,代尔夫特已有一所有国家资助的技术专科学校,它的宗旨是为荷属领地培训工厂经理、工程师、建筑师采矿专家。即使在美国,创建技术教育事业也比英国坚定。在殖民地时期,美国还没有独立的技术教育,只有一些服从主人命令而不以学术技术为主的艺徒制度。独立战争之后,特别是随着农业技术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技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莫雷尔法案》(MofillAct),规定联邦政府赠予每个州一定的土地,土地出售的收入用于支持大学,“赠地学院”由此得名,它们建立的初衷是推广农业技术和机械技术。由国家资助的学院的捐款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技术教育在美国的发展。1865年创建的麻省理工学院因其办学宗旨而闻名:“我们打算为那些想在企业里担任管理职务的人提供机会……在我校,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生产工艺。”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以前,原材料是我们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主要资本,现在原材料价格正在逐渐扯平,由于运输得到改善,原材料不再奇货可居。将来我们必须扶持工业,不是靠土地的资源优势去竞争,而是靠智力的竞争;而理论科学的研究者……是工业战车的‘骏马’……在为工业教育创建学校的同时,也为英国的科学进步作点贡献。”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影响下,1853年,英国女王在演说中对政府支持与工业有关联的技术教育做出承诺,一年以后内阁增设了科学和艺术部,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发展。它的第一个有关教育的任务是管理已经开办了两年的国立煤矿学校,该校与一所私人集资、在1845年开办的皇家化学学院合并,从而开了国家资助高等技术教育的先河。整个这段时期,来自对欧洲大陆竞争的担忧成了英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之一。

然而真正推动英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的主要动力还在于1867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英国曾在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中几乎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大奖,而到1867年,却不得不对勉强得到的12个奖项感到满意。面对这种现状,“一种非常一致的观点占了优势,认为我们的国家已表现得缺乏独创性,而且在常规工业技术方面也止步不前……人们达成共识的原因是法国、普鲁士、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已拥有了一套对雇主、工厂和车间经理的完善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却没有。”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英国议会决心对技术教育的迫切需求开展调查,并通知驻外使馆的大使和领事报告所在国的技术教育发展情况,同时委派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关于在各工业部门进行理论和应用科学教育的各种规定。该委员会的报告成了英国技术史上的转折点,因为从此英国将技术教育课程设进学校,也导致20世纪英国工业的高度发展。该委员会在报告中阐明了两个论点。第一,欧洲大陆各国较低的工资和工业的稳定发展使制造商在争夺市场方面能够成功与英国竞争。第二,在某些企业里,这种竞争的成功取决于经营者对应用科学的掌握,而相比之下英国不具备这种条件。例如。披露了由于价格便宜,格拉斯哥一座建筑物上采用了比利时制的铁架,比利时依靠对矿石、石灰石助溶剂和燃料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降低了铁架的生产成本;英国的纺织品被送到法国染色是因为法国的技术比英国先进。这种先进归因于法国学校的应用科学教学。英国吸取了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的失败教训后,通常意义上的学者,还有企业家们,都积极倡导科学和技术教育,尤其是支持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把工厂的经验和大学教学结合起来,把车间的经验和实验室的工作结合起来。1889年,由英国皇家委员会起草的《技术教育法》(TechnicalInstructionAct)颁布,准许地方当局建立技术学校。一年后通过了地方性《税收法》(TaxationAct)使地方当局可以利用一大笔从关税和消费税中收到的金额(所谓的“威士忌酒钱”)来发展技术教育。该法通过后不久,莱斯特职业学院和布莱顿技术学院就建立起来了,全国的技术学院都振兴起来了。

三、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推动了技术教育的高移

所谓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现代技术无论是技术原理的形成或者整个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因素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技术知识体系的完善,技术与科学之间的重叠度越来越大,技术也成为科学,即形成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它不同于Technicalandscientific);所谓科学的技术化是指科学原理越来越突出其应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物化和放大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技术化的科学,即科学技术(Stud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20世纪伊始。英国和德国在工业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当时德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它在航空科学方面有过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在飞机和飞艇制造、机械制造、高压化工设备、光学和其他仪器、机床及焊接技术等方面曾处于领先地位。在此过程中,高压、高温和高速机器的使用,带来了不少难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和数学基础。经验性描述日益减少,而科学性描述日益增多。数学应用的愈来愈多,动力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发现,许多机械运动的难题都可运用动力学分析方法加以解决。在此形势下,欧美各国的技术教育呈现出先进的特征,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高层次技术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尽管这些国家的高等技术院校由于分类的不同及各自课程设置的差异很难进行精确的比较,但可以说,所有定位为高等技术院校的学校,其入学的要求在各个国家是一致的,而且其颁发的文凭与一般大学的文凭是等值的。这些标准成为这种学校类型的基础。”这期间,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瑞士的苏黎士工艺学院、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应用科学学院已成为当时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的典型性学校。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50年,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美国和前苏联雄居世界之首,新的现代化国家诸如日本跃居其次。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技术教育已逐步高移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如美国的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技术学院、德国的技术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科学技术大学。在这些高校中,尽管英国的多科技术大学后来都改名为大学,其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这种双轨制的教育制度政策,我国有学者认为,制定这种学校类型的政策并没有错,其最终以“学术漂移”的方式完成其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然。即大学最终是必然走向综合化和多样化,任何大学在其初始阶段必然是实施单一教育类型为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走向交叉与融合,多种教育类型在一个大学共存也就成为必然。

可见,科技的发展助推了技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它作为一种类型体系存在于国民教育体系中是无庸置疑的。

第二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就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现状这一课题在诸暨市陶朱街道白门下村展开了相关调查。本文中将谈谈我的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思考,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着以下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

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城市。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农民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白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学生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优厚待遇。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也在于改变自己可能重复的做农民的命运,那么,升学就成了是他们的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其三,是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倾普遍存在。在诸暨地区,学校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业和课程都是为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的,与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相违背。农民历来是在没有掌握多少文化知识技术的情况下从事生产,使他们对文化技术产生误解,对“科技就是生产力”缺乏理解,不少人认为子女学习农业技知识是没出息,还有的人认为农业知识没啥可学的,他们无论在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劳动技能方都不能适应需要。

而在教育成本不断走高的前提下,要么不断升学脱离农村;要么辍学,留在农村。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大有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厌学、失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那种情况,都使得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越来越偏离农村。因此,必然形成和加深农村经济和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失衡,使得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流失,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城市教育,这必然会制约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二、离农问题

在白门下村,存在着大多数乡村都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较多农民进城务工问

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是一种“离农”的现象,因为“离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变动,空间的移位,也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重大转变。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这种转变;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大量转移;留下少数务农者,也就是逐渐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可能是“离农”。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应采取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恰当的疏导政策,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实现有序流动。

从教育结构来看,农村教育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主,基本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比重非常小。况且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也以向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为主,而不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

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来看,它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为谁服务,是“离农”还是“亲农”,“为农”。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培养方向的城市性、离农性。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活动、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根本解决不了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问题。国家实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农村的城市化化,决定了农村人数要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将有2.2亿-2.3亿人口转移城镇[7],意味着现有的农村适龄儿童将来面临大规模转向城镇,如何使农村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适应城镇生活,并且在城镇安家乐业,是农村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农村教育就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农村教育应为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全民素质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目前不少农村学校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把学校教育变成单纯的“升学教育”“离农教育”,而农村社会中又缺乏重农的风气。结果造成学生、家长、社会的普遍错觉,“读书——升学——离开农村”。这种被扭曲的社会现象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将实际行动转到与人和一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农村观,为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尤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劳动差别还很大,更需要加强这方面教育,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劳动去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伟大目标,是我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农村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第三篇:教师科技教育论文

浅析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早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并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对科技创新起决定作用,没有教育科技创新也无从谈起。所以科技创新与教育密不可分,只有科技创新与教育共同发展才有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展现个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盲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一个不懂科学、不会学习、不敢创新的人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科技创新的精神、形成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镇雄县雨河镇桥通希望小学 王英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创新了,人才才能跟上。

一、加强科技教育,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如何能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只能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我们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就要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区少年宫每年根据本区青少年实际和上级的要求,坚持开展“科技传播活动月”,通过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在众多学生中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四个一”,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写一篇科学小论文,从而使各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率达到80%。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二、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能使教育永远面向“三化”。“三个面向”的核心是“创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使党的教育事业永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和国家多年来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面向学校,开设十多项科技活动培训,有海陆空模型,无线电制作,科技创新生物百项到现在的电子机械人和航天模型制作培训,都是紧跟科学时代的步伐,使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紧跟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这个世纪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培养出大量的未来人才。

三、加强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呼唤着科技的大发展,呼唤着教育的大发展,更呼唤着人才的大发展。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和造就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批创新人才。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少年是人才的储备力量,是发展的助推之星,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他们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为此,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它既可以对两个毫不相干的实物予以联系并拼接起来而形成新的事物;又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和某一些事物建立联系而构成更新的形象,这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富兰克林面对溪流产生思想的火花,居然把电与水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现代电学原理基本上一致的电流学说;现代法国知识分子生物学家莫诺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把基因中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从而大胆地提出控制基因活动形成蛋白质的特定性质、数量以及时间是由类似“工头”、“操纵手”来控制的。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见,想象力的培养是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提高是促进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

五、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时候,一要培养坚实的科学基础,二要培养博大的人文精神,三要培养奋斗的品质,让创造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真正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美国,学校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美国精心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有必然的联系。

在科技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在课堂上发明和创造出很多仅仅是设想的作品,有些是不成熟的发明模型。而怎样使一个好的设想成为作品,怎样使不成熟作品变为成熟,使幻想成真。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一个成功的发明作品在试制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失败和改进,而在这一次次的失败和改进中,就能使学生逐渐能够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勇于克服困难,始终保持发明创造的热情和兴趣,不屈不挠,坚持到底。这样一种创造毅力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有助于他们事业上的发展。而在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中,也能使他们逐渐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提出创造性的设计方案,并将设想变成现实。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而科技创新凸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中小学的创新教育搞不好,向大学要新技术就是缘木求鱼。中小学基础教育理应重视适应未来的科技能力培养,因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今天乃至未来,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参考文献:

[1]《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林崇德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2]《创新教育实践100例》,王建国主编,2000年。[3]《李久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年。[4]《赵茜编辑学报》2009年。

第四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议论文

1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2.3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素质培训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位置,各级部门要在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提高认识,齐抓共管。要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评估办法,把农民培训工作绩效作为部门、乡镇(街道)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五篇:医院建设进程中经济管理及成本控制论文

一、医院建设中的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呈上升趋势,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医院要想在同行业中拔得头筹,就需要实施各种手段。同时,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患者们对医院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医院也受到了许多来自医保制度的约束。医院的人力资源也是导致医院经济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医院在人才的选拔上是相当严苛的,但往往由于选拔制度要求过于严苛,导致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医院工作,而通过选拔进入医院的人才,大部分冲劲不足,无法为医院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政府部门和物价部门正式开始介入医院医疗价格的管理之后,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便受到了控制,医院成本支出依旧没有改变,但相比以前的费用,现今的费用接近翻了一倍。同时面临着这些问题的医院,如果再不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改善,那么医院就无法向现代化迈进。医院后勤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经济管理和成本管理。经济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关系着医院的发展和生存,要想做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更新经济管理的模式,提升经济管理的概念,并且明确医院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任务,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经济管理。成本管理主要是进行成本控制的管理,成本支出是整个医院经济支出最大的部分,因此降低成本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减少成本支出,加强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等。

二、目前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高

目前,医院管理层普遍存在不重视经济管理的问题,原因在于虽然多数医院的管理层都是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但基本上都未曾接受过医院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训,缺少直接管理医院的方法和经验,更缺乏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我国大多数医院经济管理层,都是由医疗科室转业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组成,一来缺乏管理经验,二来没有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往往会造成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正确执行政策等问题。

2、医院人力资源分配问题

近年来,医院的人力资源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由于医院选拔人才的特定规章制度,要求选拔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阶段,才有机会进入到医院工作,多数优秀的人才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无法通过选拔,医院也因此失去了许多资源。一直以来,医院的人事分配制度都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以致于医院闲散人员较多,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过高。医院应该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适当的裁减,并且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经济管理。

3、医院后勤工作没有得到改善

医院后勤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改善,这是由于后勤工作较为简单,支出和收益都不明显,以致于没有相关的政策约束后勤工作。后勤工作的漏洞和问题都没有受到重视,导致后勤工作的各种关系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经济管理,后勤工作开会受到医护人员的抵触,无法继续进行工作。

(二)医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医院财务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不高

大多数医院普遍对成本控制的意识都不高,医院管理层没有正确意识到成本控制能够提升医院的经济和发展,同时,医院缺乏成本控制机构,成本控制机构的建立,能够严格控制医院的支出,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医院的收入及支出没有详细的记录

医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只将患者信息与就诊费用进行填写,而其他详细的资料并没有进行填写,常常会使医院的支出与收入差距较大。例如:财务人员在进行登记时,没有将患者使用的医疗设备详细登记,就会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人数不明确,为医院带来不可预计的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方式也没有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更新,没有对各项费用的审查和适度缩减,因此成本开销依然较大。

3、成本核算

成本的核算是为了能够让医院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是能够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成本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医院科室成本核算、药物成本核算等进行综合支出核算,并且每一项成本的核算方式都大不相同,因此,成本核算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解决医院建设进程中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问题

(一)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升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需要加强对医院管理层的管理理论知识、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医院管理层掌握管理医院的方法;由医疗科室转业人员或其他外聘人员组成的医院经济管理层,也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管理知识培训,才能提升医院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2、明确人力资源的分配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能够使医院的人员有固定的岗位工作,减少闲散人员的成本支出。针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质量,进行适当裁减,并且给予优秀的人才适当的工作机会,杜绝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的出现。

3、改善医院后勤工作

改善医院的后勤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后勤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将后勤工作的各种关系和责任进行明确,才能使后勤工作不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有了相关制度来约束后勤工作,后勤工作的支出才能保持平稳状态,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帮助。

(二)医院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成本控制的意识

加强医院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是能够减少成本支出、达到成本控制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建立成本控制机构,能够对医院的成本进行准确的预算,从管理层的成本支出、医疗设备的成本支出、医疗药物的成本支出、医院重大项目的成本支出等其他项目进行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越低,收入越高,只有在不同项目上进行成本控制,医院才能看到成本控制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管理制度

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善,按照医疗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管理模式,将管理制度及时应用到财务人员的管理当中,要求财务人员在填写资料时不能遗漏任何信息,并及时对资料进行补录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能够达到医院成本控制的目的,也能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使财务人员在工作时,能够认真仔细、有责任心。

3、改善成本核算的模式

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对每一项成本进行仔细的核算,这种核算模式复杂且繁重。因此,改善成本核算模式成为了医院的首要任务。成本核算通常是由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核算,但医院的人员分配有限,因此,可以将各项成本核算工作交由各项负责人进行核算,核算结果交于财务管理人员,再进行统一的审查和分析,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成本核算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强化医院经济管理和成本控制,就要对医院体制进行不断地改革更新,才能有效地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强化经济管理,能够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院发展,而进行成本控制,能够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缩减支出成本,达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完善医院的各项政策和体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医院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上升,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也能得到提高。

下载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科技向度中技术教育高级化的进程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摘 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娄底......

    现代技术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应用是否有必要论文

    [摘要] 本文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育课中较为广泛应用,引起强烈反响及关注,分析了该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路,为体育新......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参考】5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摘要】自古以来,农民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自己一力承担,但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

    北京中英国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成就中华精英,服务国家人才 北京中英国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公司成立之初主要致力于大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指导、实训和孵化工作,以“灌输职业理念、积累职业经验,......

    谈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课题研究 在学生心田播下科学的种子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高科技作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认为关系到......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新时期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目的、意义、思路和主要内容......

    论文浅谈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录 一、 教育功能的本质 „„„„„„„„„„„„„„„„„„„„„„„„„„3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 认知与......

    实验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性论文

    一、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课堂教学公平性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民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每位学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