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19-05-15 16:1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

第一篇:《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

《反脆弱》 读后感3000字

脆弱的反义词并不是坚强

杀不死你的,使你更强大

说说塔勒布的坦诚,很少会有作者会对他写出来的东西负责,知行合一,很难。塔勒布强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依据自身的职业经验写成的,且只写自己做过的事情,如果书中提出的任何建议或者想法有错,那么首先伤害到的就是自身。那么,单冲着这份诚意,这本书也值得一读。

况且,干货远不止如此。

书名比较抽象,先来解释一下,反脆弱一词是塔勒布的原创,用来形容脆弱的对立面,需要注意的是,反脆弱不等同于强韧性和复原力,而是超越,即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能够在冲击中变得更好。由于全书的主题都是围绕反脆弱展开,因此,反脆弱的概念得准确地把握,再来做个简单的类比,正面的反义词是负面,而不是中性;脆弱的对立面是反脆弱(意味着超越和更加强大的重生),而不是强韧性。

那么反脆弱性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不透明性和不可预测性,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诸如我们身体健康、财富积累、职业发展等这一切都具有不透明且随机的属性,而这正是困扰我们的症结所在。塔勒布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反脆弱的机制,那么我们就具备了从随机、波动和无序中获益的能力,在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冲击中,使得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强大。

那么,如何掌握这种反脆弱机制?首先,得去认识反脆弱性的特征,再去,掌握和运用反脆弱性。在三栏结构:脆弱——强韧——反脆弱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实践中习得最右侧栏的属性特征。

与传统的教科书式的僵化结构不同,全书的结构是一个混合体,由自传式的反思、哲学式的比喻以及科学调查等内容构成(这种引导读者在无序中的探索和进化论的观点类似),我比较关心反脆弱的理念如何运用到实践中,特别是在身体、投资以及自我完善这三个领域的改善和提升。

1、认识我们的身体

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叫“医源性损伤”,做个定义,身体上的小问题(本可以在人体强大的自愈能力下恢复),在医生的过度干预下(医生总喜欢做点什么,当然只是为了他的银行账户),副作用远大于收益。在现代医学面前,我们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那些试图帮助你的人却伤害了你,你却不自知。一些药物能够带来可见的少量收益,而成本却非常大。通常,可见的少量收益要比隐性却滞后的副作用更有诱惑力,而导致人们如此选择的诱因是,在不透明的真相面前,人们往往倾向于解决即时的困扰,而对于隐性成本选择性忽略。

还有,就是出自于无知。(真心觉得该好好读读进化论)

举个亲身的经历,在我上初中那会,我被眼部的结膜炎困扰,时常眼部充血,持续有2-3年的时间,这严重影响到了我的正常学习和作息,期间求医无数,用药无数而不得解,反倒愈发严重。意外的一次南京求医之行解决了这个困扰,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位专家说的话,她说:“人体有自身的生态系统,过多外界的药物刺激会破坏了眼部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其自我复原能力变差,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你的情况就是如此,你可以尝试在眼部觉得难受的时候仅使用具有润湿功能的人工眼泪剂,而在出现极端情况(严重充血)时少量使用眼药水(含抗生素)……。”不出所料,在没有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困扰几年的难题就这样消失了,当然,这只依靠人体的自愈能力。

对于药物所产生的医源性损伤还表现在,我们常常会陷入数据的泥潭,执拗于数据本身而不是整体的改善,例如,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但作为一个人,你的目标不是为了降低某一个指标,以便得到一个可以通过学校测试的分数,而是为了健康。在我的经验中,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于,中医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精髓在于疏导和调节,追求症状的消失和整体精气神的改善,不纠结数据指标,而西医中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却让人在几个百分点的数据偏差中杯弓蛇影,而忽略了症状的消除才是求医的目的。

所以,人体本身,就具备强韧性,能够在受到一定范围内的冲击时复原,维系自身的生态平衡,不仅如此,人体还存在一种过度补偿的机制,比如在健身中追求的力竭状态,本质是肌纤维的撕裂与重建,而生长出来的肌肉更加强壮。这表明,人体本身,是具备反脆弱的潜质,这是几百万年来,人体进化的结果。然而,现代病,却使人逐渐丧失这种潜质,盲目追求安逸的状态,正使人逐步丧失活力,精神萎靡,这种人为的衰老,正是压抑了生命内在的反脆弱性的结果。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令我更加强大。我补充一句,安逸,令人脆弱,且会加速衰老。

2、如何做好投资

在投资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对风险的把控,塔勒布书中关于反脆弱特征中的冗余、杠铃策略以及选择权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风险理念的理解。

保持生活中的冗余因素。塔勒布引以为豪的是,自从其2007年立下新年决心以来,从来没有在任何事情上迟到过,哪怕是一分钟。(果然知行合一)。在保持冗余的特征上,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层层的冗余是大自然风险集中管理的显著特征。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冗余似乎就是一种浪费,除非发生意外情况。然而,意外通常会发生。

100年一遇的股灾比10年一遇的股灾更难预测(忽略A股的短暂历史),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上最糟糕的年份证券市场的表现来猜测下一次的底部,并以此最为依据来确定我们杠杆比率时,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在上次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时,已经超越了此前历史的最糟糕水平,人们往往在“科学的数据”面前过度自信,而忽略了客观事实。

采用杠铃策略投资。杠铃策略是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类方案组成,同时摒弃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的模式,因为通常会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而使得策略有效。举个例子,在投资中利用90%的资金配置低风险证券,10%的资金配置高风险证券,而不是将所有的资金投入中等风险的证券,我们对于风险的理解一向模糊,但没有关系,采用杠铃模式(等同于控制仓位),来将控制风险在一定程度内,我们可以不断调整不同资产的配比,来改善不确定性和风险对我们的损害,从而获益。

在选择权问题上,塔勒布的推论是,我们往往高估我们自身知识,而忽略选择权,而事实却是,我们以为依靠我们的技能知识获得的成功大多来自选择权。我的理解看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选择权可以为我们谋取巨大的收益,我称之为计算胜率和赔率的游戏,但需要认识到,在仅承担少量风险却能获得无限的收益的选择权是稀缺且难以识别的,一旦出现,则该下重注。如何识别,并并充分利用选择权,我们可以参考索罗斯《金融炼金术》中提到的反身性原理,任何事物兴起和繁荣都会经历一轮繁荣 /萧条的周期,在拐点出现之前,事物的发展会自我强化,只要在其繁荣的初期果断介入,则可以享受到繁荣的高潮。比如国内到目前为止的楼市、14年的股市、比特币投资等,这可以比喻为风口。

3、认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非线性的,任何线性的思维模式都是危险的,非线性,即意味着不可预测性。在火鸡的故事中,一只火鸡被屠夫精心喂养了1000天,火鸡的线性思维不断强化屠夫对自己真爱的假象,却全然不顾即将来临的感恩节。如果我们不想做火鸡,就该避免这种线性的思维模式,比如,采用过高的杠杆去买房(在多数人的假设中,房价和工资是会一直上涨的),杠杆得匹配适应的现金流才是良性循环的,否则就好比拿着火把在火药库中奔跑,你可以庆幸自己没有被炸死,但你仍然是个傻瓜。

非线性是自然界进化的本质。达尔文的观点中,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如果希望自身获得反脆弱类特征,那么将自身置于“喜欢错误”的心态下,即乐于犯很多小错,承受小的伤害,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但使得我们思维僵化的噪音依然有很多。

通过否定,能够减少我们做决策的干扰。比如拖延,很少有人可以领会这样的逻辑,人们应该过一种视拖延为有益工具的、基于自然风险进行决策的生活。拖延源于我们的自然意志,传递了我们自身动力不足的信息,答案非常简单,拖延其实否定了现在的生活状态,那么在有选择权的情况下,换一种环境或者生活方式就是首选。

塔勒布会采用极少的技巧、指令和禁令改善所谓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通常是不健康的)。比如,限量供应信息,不读20年内的出版的书(除了讲述该期间历史的历史书);()限制卡路里的摄入(永久或偶尔性的)会让人增加健康;只喝存在不少于1000年的饮料,酒、水和咖啡,拒绝软饮(因为人体对其的适应性有待测试)。在不确定什么对我们有益的情况下,通过否定来展望未来,沿袭古老的生存法则,摒弃现代化充斥着效率、感觉良好的新事物狂热。

结尾

谈谈作者的良知。塔勒布对于那些牺牲他人利益而获得反脆弱性以及脆弱推手深恶痛绝,我感受到的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随处可见利己的人,他们追逐和利用这个社会上一切有利于自身的资源和关系牟利,却从不考虑贡献出自己的价值,哪怕仅仅是为了维系这个自己可以不断获利的生态系统,哦不,最终导致的结局,是劣币驱逐良币,系统崩盘、衰败,进入呆滞的死胡同。

所以,即使我们做不到看到欺诈去揭露欺诈(像作者那样无所畏惧),那么我们至少也要做到,去鼓励、保护和尊重那些正派的、甘愿冒险并勇于承担后果的人,正是他们,我们才有今天。

第二篇:反脆弱读后感

反脆弱》读书笔记

许维04月07日 21:58 分享到:

反脆弱 塔勒布 许维

分类 : 文化

摘要 : 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

文/明道副总裁 许维

今天要写的这个话题比较形而上,读起来可能有一些枯燥,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最近一直在读《反脆弱》,这是一本让我不仅感慨“怎么只有370页呢?怎么就没有了呢?要是有1370页多好呀!”的书。

趁着清明小长假有时间,把我读这本书时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写下来,勾引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聊聊:“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行动?”

确定性是一种什么东西?

《反脆弱》作者塔勒布的好朋友丹尼尔·卡尼曼写过一本同样很棒的书《思考,快与慢》,他在书中提出了快思维和慢思维两种思维模式。通俗的说,快思维更偏动物性一些,它更像条件反射,比如说一个球向你飞过来你会很自然的躲避,看到一个美女你会很自然的多看两眼,有人骂你你会马上感到愤怒,这种“刺激-反应”是在你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的。毫无疑问,快思维系统对我们的生存非常有效,如果一支箭射过来,然后你说我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它的弹道轨迹吧,然后我再根据结果做出躲避的决策,那你早就没命了。

慢思维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你处理逻辑问题的时候会派上用场。比如说小朋友问你:“有一个水池,开进水管1个小时可以注满水,开出水管2个小时可以把水放光,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水?”你用快思维肯定解决不了,你必须要开启你的慢思维系统。

快思维和慢思维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高低之别,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不同的系统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语言当中,“理性”这个词天然的带有褒义色彩,说一个人理性他总归不会觉得你是在骂他。而我们有时候会说“XX这个人做事太感性了”,这好像就不算是夸人吧?

据我估计,理性的褒义化可能要归功于柏拉图。柏拉图老人家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形的世界”,它完美、永恒、和谐、不变、唯一。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柏拉图认为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他并没有去证明它的存在。要我说,其实彼岸世界是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当中——它是用人类的慢思维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

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要么是沿着他的路往前走,要么是反对他。基督教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变体,二者的内核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用哲学的口吻表述,一个是用宗教的口吻表述。基督教通过“信仰”解决了哲学上无法用“证明”解决的问题:彼岸的世界就是存在的,你信它存在它就存在。

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占据了太久的统治时间,所以“理性”这个词自然而然的就带有了一种褒义的色彩,因为“理性”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唯一道路。

在寻找确定性的途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不断的思考“怎样发现真理”,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发现真理?”直到尼采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人们才突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啊,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呢?有了真理以后,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没错,我们要用它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试想,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你在下一秒可能就被野兽吃掉了,或者被同伴打死了,你是不是很恐慌?所以,你需要一种确定性,用它来给当下的生活以希望。

你希望世界是按照一种线性的逻辑发展的(这其实是人类大脑独有的工作方式)——你希望今天花了2个小时复习功课,明天的考试就能够多得10分(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你希望给女朋友送个钻戒,她就愿意嫁给你;你希望通过增加货币的供给量,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实,我们之所以用理性去寻找确定性,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在感性层害怕不确定性。没有确定性,我们就难以给当下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因此,柏拉图并不是去“证明”确定性的存在,而是想当然的直接跳过这个问题,似乎那是“不证自明”的,然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追求真理”的问题了。直到尼采提醒我们,“嘿伙计们,上帝真的存在吗?上帝存在的唯一理由,其实就是你们希望有一个上帝。”

确定性的边界

确定性的捍卫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难道看不见建立在科学大厦上面的现代化世界吗?我们的建筑、汽车、电脑,无不是人类理性的结晶。如果你否定了确定性的存在,那这一切的存在你又如何解释?”

我不否认确定性在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纯科学领域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比如用“科学方法”去预测经济、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幸福感、用“科学方法”去发明药品。

即便是在纯科学领域,确定性也是有边界的。数学是一门非常形而上的学科,研究的问题是抽象的,几何当中的直线、圆这些概念在现实世界当中并不存在,它们只存在于人类大脑当中。物理学当中虽然引入了实验作为证明工具,但实验只能近似的证明某个定理的真实性,这个定理本身仍然要加上“在理想状态下”的前提假设。物理学定理和数学一样,其实也是人类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结果。

通俗一点来说,绝对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逻辑思维当中,它来自于人类的抽象能力。离开了人类的思维,确定性就无处栖身。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 你能准确的告诉我,“人”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吗?估计你要去找百度百科了。但是,百度百科说的为什么就是对的呢?

好了,我们先不纠结于对错这个问题,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便我们不知道“人”的定义,这妨碍我们使用这个词说话吗?没错,不妨碍。

第三个问题:“人”这个词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东西吗?肯定不是。毫无疑问,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它的单词数量是有限的,每个词会对应N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事物(比如说“人”这个词对应了60多亿的生物)或者动作或者属性。语言当中还有一些词是现实当中没有的,比如说“因为„„所以”、“是”、“但是”、“不仅„„还”、“既„„又”,这是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类的语言对于同样一个事物,还会有褒义、贬义、中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把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事物关联起来了。

人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套乐高积木,我们可以用乐高积木模拟出来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但是它只是模型,而且模仿的非常粗糙。没有人会把乐高模型和现实世界划等号,但是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脱口而出“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句话时,我们忽略了非常大量的信息:哪个男人?啥叫“用下半身思考”?为什么“都”是?什么时候是?

这其实又回到了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上了,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快思考,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语言的精确性,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说话。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如果因此而彻底忘记了“语言是世界的一个模型”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语言和世界直接划上一个等号,那就会掩盖世界的本来面貌。

再往前推进一步,既然“定义”、“定理”、“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表述,那我们又怎么能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理念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呢?把模型等同于实在,最大的害处是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并将其应用在实在上,这就会造成悲剧了。

在《反脆弱》当中,作者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出手干预经济,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比如说现代医学的发达,造成了“医源性损伤”的大幅度增加。比如说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最终造成的是全国经济的大幅度倒退。

怎样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上是像塔勒布所说的不确定性,那我们岂不是没法生存了?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做了这件事情会发生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好了。理性主义者往往认为世界的变化遵循线性逻辑,“只要„„就会„„”,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只要„„就好了。”

比如说,为了考第一名,只要增加学习的时间就好了(难道忘了第一名只有一个吗?难道忘了你的时间不能无限增加吗?)比如说,为了追到喜欢的女孩子,只要够真心就够了,实在不行求他个101次婚!(难道忘了追她的有好几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能成功吗?)

理性主义者的行动方式其实反而是感性的,他们非常直接,希望通过积极的行为达到目的。但是他们放大了人的力量,他们对于线性逻辑有一种宗教式的迷信(可能因为线性逻辑看起来很科学吧,我敢打赌很少有人会质疑线性逻辑的正确性,基本上都是直接就信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根本不存在线性逻辑这回事儿!

也许他们可以找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因为我这么做,所以我成功了”。但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同样这么做了但是没有成功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记录,他们被忽视了。幸存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引用的其实是不完整的数据。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做事情。我们可能无法定义“人”的准确概念,但是我们能够非常肯定的说出什么不是“人”。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我们总是能够非常肯定的知道怎么做是错的。少犯错误就是增加成功率,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与其关注一个牛人做了什么,不如去关注他没做什么。乔布斯说:“我对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个理念说不。”

理性主义者还有一个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比如说,飞机坠毁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但那并不等于它不会发生。核电站爆炸的概率也极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防护措施。

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也并非是线性关系,有些事情的收益很大损失却很小,有些事情正好相反。我们最好绕开那些收益很小损失却很大的事情,他们一旦发生我们就没办法承担损失,哪怕它发生的概率很低。单纯的躲避陷阱不能让我们获益,它只是避免了我们毁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杠铃策略”。简单的说,我们要把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本投资在那些损失可控的低风险资产上面,从而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不让我们错过发财的机会。事实上,德州扑克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局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局赢非常多,而普通选手可能会在很多局中赢一点点钱,然后在某一局全部输进去。

杠铃策略看似简单,但是能否运用得当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判断。这世界上存在低风险资产,也存在高风险资产,但是并不存在中等风险资产这种东西。把所有资产配置在中等风险上面,并不等于你面对的就是中等风险。

塔勒布还引入了一个“选择权”的概念,我怀疑这是译者找不到更好的词了,这真心不是一个很好的译法,在我看来“选择权”和“试错”应该是一回事。在很多时候,靠推理、分析我们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拍脑袋”,只不过这个拍脑袋是有余地的拍,拍了以后我们要看它的效果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来决定是坚持还是换个方向再拍一次脑袋。塔勒布管这事儿叫“选择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再时髦一点叫“精益创业”啊,本质上和“试错”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选择权”或者说“试错”是面对不确定的终极武器。老子说“上善若水”、“顺势而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要根据外在环境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和环境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二者殊途同归。

总结

不知不觉竟然写了5000来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简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最好勇敢的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承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顺势而为。

第三篇:【读书心得】《反脆弱》读后感

【读书心得】《反脆弱》读后感

陈慧博

初次读这本书被“反脆弱”这个概念吸引到了,只听说过脆弱,不脆弱,却不甚了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义。大体来说,反脆弱指的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获取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玻璃杯放到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个杯子,被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两个漂亮的杯子,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个概念,风会熄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这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概念。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们,而不是躲避,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众”而言,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寻求安全。

但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杠铃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就像明与暗,就像脆弱与不脆弱,为什么凭空会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汪静波在文思静语中把这个归结为生命体的灵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体面对完整与破碎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即我们会在冲击中不断学习,在错误中不断进步,我们不断的生长,来源就是外界不停的冲击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并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也就需要我们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值得花费时间去担心和预测黑天鹅的降临;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们都要认真面对,没有疼痛,就不会有记忆,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反思,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顺势而为。

第四篇:《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

看完了这本书,一种使命感让我静下心来读了两遍,现与大家分享些感受。

作者首先定义了“反脆弱性”。不同于机器等非生物体,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是指从冲击中受益,如果我们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并从随机事件中获利。在我们提升反脆弱能力过程中,非理性的本能和灵感永远比理性认知更加有效。

反脆弱性是保守偏执加上积极主动的组合,在生活中我们要按照80%-20%的杠铃策略来增强反脆弱性,比如一个男人需要把80%以上的精力去做安全稳健的工作,剩下至多20%去搞风险最大的投机;而一个女人的最佳选择则是嫁给一个手艺人获得稳定的生活,然后再伺机与某艺术家开个小差。

通读全书对于反脆弱的体会,就像经过磨练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疯狂disco,或者把歇斯底里的重金属与安静祥和的农业进行完美融合。掌握反脆弱性,就会像《最炫民族风》的流行一样,以让人抓狂的方式强悍地从不确定性中获取巨大收益。

第五篇:《反脆弱》读书笔记

看完了这本书,一种使命感让我静下心来读了两遍,现与大家分享些感受。

作者首先定义了“反脆弱性”。不同于机器等非生物体,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是指从冲击中受益,如果我们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并从随机事件中获利。在我们提升反脆弱能力过程中,非理性的本能和灵感永远比理性认知更加有效。

反脆弱性是保守偏执加上积极主动的组合,在生活中我们要按照80%-20%的杠铃策略来增强反脆弱性,比如一个男人需要把80%以上的精力去做安全稳健的工作,剩下至多20%去搞风险最大的投机;而一个女人的最佳选择则是嫁给一个手艺人获得稳定的生活,然后再伺机与某艺术家开个小差。

通读全书对于反脆弱的体会,就像经过磨练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疯狂disco,或者把歇斯底里的重金属与安静祥和的农业进行完美融合。掌握反脆弱性,就会像《最炫民族风》的流行一样,以让人抓狂的方式强悍地从不确定性中获取巨大收益。

下载《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脆弱》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脆弱》的读书笔记

    《反脆弱》的读书笔记 《反脆弱》的读书笔记1 一、别人对你的评价你怎么对待:1、看别人的评价是否基于了解你(不了解你不必在意)。2、别人所站的立场是否对他人自己有利(出于对......

    读《反脆弱》有感

    读《反脆弱》有感(一)《反脆弱》这本书,我写个书评,太难了!作者的水平远远高过我,书中有太多的知识点。对于只读两遍书的我来说,不容易写好。但还是要逼着自己写,只有这样,才会有进步......

    《反脆弱》读后感: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推荐]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反脆弱》读后感铜仁金瑞 袁柱《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启发寓意的书,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风险投资家尼古拉斯.塔勒布,这本书总共分为25个章节,通过一个......

    读《反脆弱》有感:超稳定结构其实很脆弱

    超稳定结构其实很脆弱——读《反脆弱》有感原创: 乐道525在这么雅致的地方一边品茗一边读书思考,跟大伙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同时也惊叹于塔勒布《反脆弱......

    《请不要让生命显得脆弱》读后感

    今天无意中在手机美文里看到《请不要让生命显得脆弱》一文,感触很大。生命仅有一回,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本应好好珍惜。可我曾经却如此轻视它,糟蹋它。曾经我也犯过傻,傻傻地想......

    生命原本脆弱

    生命原本脆弱 ——读《命若琴弦》有感 “你的命就在这几根弦上!”老瞎子是这么对小瞎子说的。其实他说错了,他们的生命就是那几根琴弦。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从八百根一直到一千......

    《反本本主义》读后感范文合集

    《反对本本主义》读书报告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全文酣畅淋漓,言简意赅,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以及详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

    反本本主义 读后感(大全五篇)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我想谈一谈《反对本本主义》。因为这篇文章深入浅出,相对而言浅显易懂,却又不失深邃和深刻,是毛泽东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仿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