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平的使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2.体验使用天平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
教学难点会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用具天平烧杯?? 粉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计时间
导入新课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
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
(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自主探究
1.天平和正确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托盘天平上"最大量程""感量"的含义吗?
(结合目标,学生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及“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部分。发现疑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
知识点:学会使用天平
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使用顺序
⑴"放".应怎样放置天平?
⑵"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⑶"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
⑷"记".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
⑸"收".测量完毕,怎样收回砝码?
2.保养
⑴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
⑵怎样加减砝码?
⑶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
⑷使用完毕游码与砝码应怎样?
⑸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它问题,应怎样处理?
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
⑴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
⑵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
问题三: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自学“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部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其方案。
学生利用天平测粉笔和水的质量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明确测杯中水的质量的合理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代表发言
同时介绍托盘天平“感量”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小组活动
20分钟
拓展延伸
问题四: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引导分析讨论: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
B.测量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学生分析讨论测量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学生进行测量
反思完善依据板书提炼主要知识,回扣目标。
解答疑难总结方法,谈收获,提出新问题
达标测评指导学生过关训练,对反馈问题进行补偿学生独立做题,互纠、互评,师抽批?
第二篇:八年级天平使用习题
1.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一定是由于它们的()A.形状不同
B.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C.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D.速度的大小不同
2.下列物体中质量约为2kg的是()A.两个鸡蛋 B.一只老母鸡 C.一名中学生 D.一张课桌
3.有关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 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 D.天平的横梁平衡后,两边的托盘可以互换
4.一架托盘天平,全部砝码为10g、20g、50g、200g各一个,100g两个。现在用它称量物体的质量,测得的结果为275g。称量时下列四种加减砝码顺序中最为合理的是(“+”表示在右盘增加砝码,“-”表示取走砝码)()A.+200g+100g-100g+50g+20g+10g-10g+游码 B.+100g+100g+50g+20g+10g-10g+游码 C.+200g+50g+20g+游码
D.+200g+10g+20g+50g-50g+游码-游码-20g-10g+50g+20g+10g-10g+游码 5.用天平测一粒米的质量,可采用的方法是()A.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仔细测量
B.把一粒米放在一杯子中,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反复测量再求出其平均值 D.先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出每粒米的质量
6.某个物体的质量约为3×105mg,它可能是下面哪一个物体的质量?()A.一只大公鸡
B.一只苹果 C.一枚邮票
D.一头大象
7.一根铜棒,在下列情况下,其质量会变化的是()。A.把铜棒轧成一薄铜片 B.把铜棒加热到200 C.宇航员将铜棒带到月球上 D.钳工用锉刀对它进行加工
8.某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所用的一个砝码被磨损了,则这个同学所测的物体质量与真实值相比()。A.偏小 B.偏大 C.无差别 D.无法比较
9.用天平称量出100 g的水步骤如下,其顺序合理的是()(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调节横梁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3)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位置使天平可以平衡(4)将空杯放在左盘里
(5)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之和就是空烧杯的质量(6)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7)在右盘内放入100g的砝码(8)在左盘烧杯内加水,直到天平平衡
A.(1)(2)(3)(4)(5)(6)(7)(8)B.(1)(6)(2)(4)(3)(5)(7)(8)C.(1)(3)(2)(4)(5)(6)(7)(8)D.(1)(2)(5)(4)(3)(6)(7)(8)
二、填空题
13.要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小明认为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上认真测量就可以;小华认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天平可能没什么反应,测一枚大头针和一个小铁块的总质量,然后减去铁块的质量;小玉认为测出4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再除以40;小安认为测出40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再除以400。你认为______________的说法比较准确、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4.要测量墨水瓶中最多能盛多少水,必须要进行如下操作:墨水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墨水瓶和水的总质量;用天平测出空墨水瓶的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操作顺序可以有两种:或,你认为___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一种方法比较准确、科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综合题
17.方方同学使用天平测量橡皮的质量,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
b.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零点,调节平衡螺母;
c.将被测物体放在右盘中,使用镊子在另一盘中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d.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是橡皮的质量; e.整理器材。
以上步骤中,有一个步骤不完整,有一个步骤有错误,请在下列括号中填上该步骤的字母代号,并在横线上补充和改正。
(1)不完整的是步骤(),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错误的是步骤(),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以下是用天平测量某一烧杯中水的质量的有关实验步骤: A.用天平称量装水烧杯的总质量 B.用天平称量空烧杯的质量 C.算出水的质量
D.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E.使天平底座水平
(1)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只写代号)。
20.实验室有一架天平,两臂长度已不再相等,但砝码准确。也就是说你用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当天平横梁平衡时物体质量并不能等于砝码和游码指示的质量之和。现在利用这架不准的天平,你能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题目考查质量的定义。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只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能影响质量的大小,其他因素如现状、位置、速度等都不能影响。2.答案:B 解析:一个鸡蛋约50g,一名中学生约50千克,一张课桌也有十几千克,所以正确答案是鸡。3.答案:C 解析:因为工作台各处并不能严格水平,天平移到另一处横梁可能不再水平,所以必须重新调节;若指针在分度盘左右两端摆动的幅度相等,也表明横梁平衡,如果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白白浪费了时间;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是因为手上的汗液容易使砝码锈蚀,造成测量不准;天平两边托盘的质量并不能严格相等,所以不能互换。4.答案:A 解析:好多同学容易错选C。确实这样操作最简单,但是不要忘了,在称量时物体质量是不
知道的。科学的方法是要按照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添加砝码,最后移动游码。5.答案:D 解析:一粒米的质量小于天平的感量,所以无论怎样仔细,也不可能测出质量,A错。同时C也错。米放在一杯子中,虽然能称出其总质量,但杯子去掉一粒米,用天平测得的质量不会变小,这样会得出一粒米的质量为零,不可能得出米的质量,B错。6.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3×105mg,数目较大,好像该选D;再看单位是mg,好像又该选C,其实都不对。应该把数字与单位结合起来,使数字变小单位变大,再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就容易确定了。3×105mg=3×102g=0.3kg,质量是0.3kg的东西只能是一只苹果。7.答案:D 解析:本题中A形状变了,B温度变了,C地理位置变了,但都没有改变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故质量不变。当钳工用锉刀对铜棒进行加工时,铜棒中所含的铜(或铜分子个数)在减少,其质量将变小,故选项D是正确的。8.答案:B 解析:砝码被磨损后质量减小,因此要使天平平衡,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砝码,从而使测量结 果比真实值大。9.答案:B 解析:要称量一定质量的水,即液体的质量作了限制,可在称完空杯子的质量后,在右盘内直接放入100 g的砝码,再在左盘烧杯内加水,直到天平平衡,则左盘烧杯内水的质量即为100g。
13.答案:小玉 即能准确测量又不因数量太多产生麻烦
解析: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较小,用普通天平不能准确测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要想准确测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可采用累积法。小华的方法测量结果可能为0,小安的方法虽然较准确,但由于大头针数量太多,太麻烦。所以小玉的方法较合理。
14.答案:后 若按前一种方法,必须把墨水瓶里的水倒干净,可是墨水瓶里的水是倒不干净的,瓶壁上多少会沾有一些水,这样测量的不准确。
解析:由于墨水瓶里的水是倒不干净的,瓶壁上多少会沾有一些水,使用前一种方法会使测量的质量偏小。
17.答案:(1)b 使横梁平衡(2)c 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中
解析:题目以改错的形式考查天平的正确用法,不仅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实验中,不完整的是步骤b,因为进行这一步的目的是使天平的横梁在称量前处于水平。调节平衡螺母是手段,不是说有这个操作就可以了。有错误的是步骤是c。
正确的测量要求是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即“左物右码”。18.答案:(1)EDBAC(2)227.4 解析:天平使用前要做到底座水平,横梁平衡,测液体质量先测空烧杯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两次测得的质量差,就是液体的质量;天平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1)天平使用时,要先放到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测水的质量时,要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故答案为:EDBAC。(2)烧杯和水总质量为:200g+20g+5g+2.4g=227.4g。故答案为:227.4。
20.答案:第一种方法:把一个重物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什么重物都可以,只要它比要称的物体质量大一些就好),然后把砝码放在另外一只盘上,使天平的两边平衡。现在,把要称的物体放到放砝码的盘上,从这只盘上逐渐把一部分砝码拿下来,使天平恢复平衡。这样,拿下的砝码的质量,自然就等于要称的物体的质量,因为就在这同一只托盘上,拿下的砝码现在已经由要称的物体代替了,可知它们是有相同的质量的。这个方法一般叫做“恒载量法”,对于需要一连串称量几个物体的时候特别适用,那原来的重物一直放在一只盘里,可以用来进行全部的称量。
第二种:把要称的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另外拿些沙粒或铁沙加到另外一只盘上,一直加到两边平衡。然后,把这物体拿下(沙粒别去动它),逐渐把砝码加到这只盘上,加到两只盘重新恢复平衡为止。于是,盘上砝码的质量自然就是要称的物体的质量了。这个方法叫做“替换法”。
解析:用不准的天平能测量物体质量吗?可能你认为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天平不准了,测出的质量当然不会准,测量还有什么意义呢?然而,你错了:只要你手头有正确的砝码,你就可以用一架不正确的天平做出正确的称量。当然,还要有正确的方法。用不准的天平进行正确的称量,方法有很多。
第三篇:《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教学设计
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高山中学 曾昭海 [教学目标]
1、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2、搜集和运用学校和班级中发生的真实事例,在学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教学内容
3、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和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公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器具] 多媒体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情境:播放《三个和尚没水喝》。
(PPT解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互相推卸责任,都不去打水,最终和尚和方丈都没水喝。)
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 生:三个和尚,两个人抬水,总会有一个没干活,就会觉得不公平,所以三个和尚都没有去挑水,就没水喝了。
师:这就是和尚所理解的公平。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公平”呢?公平对社会和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探讨。
二、讲授新课:
(一):众说纷纭话“公平”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PPT,学生思考:应该派谁去呢? 你认为怎祥做才公平? 生:回答(略)
师:(1)我认为可以投票再选,这样才公平、合理。通过班上同学公正、客观地投票,通过票数看出两位同学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同学们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也体现了对同学们权利的尊重。
(2)也可以由班主任老师决定。通过班主任老师对两位同学的综合评价,以及他们对班级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最后投出班主任的那一票,也公平合理。(3)抓阄的观点体出了机会均等的原则,不公平、不科学、不可取。
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我说:公平是„„
(温馨提示:学习、教育、消费、收入、就业、医疗、体育比赛„„ 农民起义者,法学家,物理学家 运动员,消费者„„)过度: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公平的呢?
生: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公平就是反兴奋剂;公平就是不缺斤短两„„
师生总结:、2、人们心中的公平公平的含义:
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要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如果一个承担的责任,或者取得了多于应得的利益,人们就会认为这不公平。过度:那公平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展示PPT.学生:认真比较,并分析回答比较的结果。
师生总结:
3、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具有相对性,它不是绝对的。学生阅读教材101页的材料,并思考:(1)、你认为李伟受表彰公平吗?为什么?(2)、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1)李伟受到表彰不公平。
因为:①李伟作为宣传委员对此次的板报工作负有责任,但他一走了之,没有承担自己应承担的,却得到了荣誉,所以不公平。
②其他同学付出了劳动,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承担了责任却没有得到利益,这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
(2)公平是得到自己该得的,分担自己该做的。如果一个承担的责任,或者取得了多于应得的利益,人们就会认为这不公平。
过度: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公平的事情?如果任其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二)、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教师展示PPT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1)王斌余杀人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失去公平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学生回答:(略)教师点评:
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想维权。
1、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
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任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结论:社会的稳定需要公平
教师展示PPT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PPT中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1)涉及到:劳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权和建议权等。
(2)这些权利是我国公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权利。劳动权的实出有利于公民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更加珍惜劳动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使有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管理‘批评权和建议权的行使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总之,有了这些权利,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教师展示PPT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1)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谈谈,社会公平对个人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2、公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2).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3).有了公平,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结论:社会的发展需要公平
三、课堂小结:
(一)、众说纷纭话公平(是什么?)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 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3.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二)、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为什么?)1.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社会稳定需要公平2.公平对社会及个人的重要性--------社会发展需要公平
四、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对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A、公平是天平的平衡 B、公平就是一种“折中”或“中庸之道” C、公平是存在于理想中,现实生活中没有公平可言。D、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下列关于公平含义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公平是无拘无束,想怎样就怎样 B、公平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C、公平是指互惠互利,实行平均主义
D、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
五、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列举出党和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悬殊、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和运用学校和班级中发生的真实事例,在学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教学内容
三.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和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公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器具]多媒体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情境:播放Flash《三个和尚没水喝》。
(PPT解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互相推卸责任,都不去打水,最终和尚和方丈都没水喝。)
师生互动: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 生:三个和尚,两个人抬水,总会有一个没干活,就会觉得不公平,所以三个和尚都没有去挑水,就没水喝了。
师:这就是和尚所理解的公平。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公平”呢?公平对社会和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探讨。设计意图: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好听的歌曲,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话“公平”
师生互动:师过渡:可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公平的呢?下面咱们来进行一个活动: 我说:公平是„„(温馨提示:学习、教育、消费、收入、就业、医疗、体育比赛„„)
生: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公平就是反兴奋剂;公平就是不缺斤短两„„
师深层挖掘提问:这个公平与否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 生举实例来说明。
师生总结:公平具有相对性,它不是绝对的。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运用生活实例去阐述对“公平”的理解,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活动二:思“公平”
展示情境:播放温家宝总理的视频讲话。
(PPT解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记者提问中对公平正义给予的评价:“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并表示“在我在任的最后几年,我将为这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我相信,我们以后的领导人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师生互动:师过渡:我们的温总理给予公平很高的评价,并一直致力于为促进社会公平而努力,那么我们同学在生活当中有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平实施了哪些举措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1.党和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温馨提示: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悬殊、农村学生上学难等问题)
2.分析这些举措对人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展示小组成果。
生:从国家的很多举措如:税收改革,加大对农村医保的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杂费等多个方面来阐述。
师生总结: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构建社会的和谐实施了很多举措,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也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互动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而产生的偏激想法,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美好; 活动三:践“公平”
师生互动:师过渡:可以说公平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老师也想请我们每位同学通过学习了本课反思自身:维护社会公平,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生从两方面畅所欲言:
一、积极维护生活当中的公平;
二、遇到不公平现象发生的时候,如何处理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以及看待不公平现象的理性态度。师过渡:公平是相对的,生活当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我们的农民工子弟的心声。
展示情境:播放视频农民工子弟的诗朗诵《心里话》
(PPT解析: “老师,你说过我们是流动儿童不是流浪儿童,别人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不是开本田就是开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蹬着板车,裤脚沾满泥沙„„”、“我爱我的爸爸,我爱我的妈妈,因为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师:我们的农民工子弟在对待不公平的时候有如此的胸襟和勇气,我们同学有没有勇气呢?
生齐声喊出:有!(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和情感升华,让每个学生情感有震撼,并能积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情感升华和言简意赅的课堂结尾都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板书设计] 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一、众说纷纭话公平
二、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第五篇:《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使用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前一节《使用公式》的延伸,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实例中求平均值、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求优秀率四个函数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独立完成简单表格的数据计算。对本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完成一个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挖掘数据内涵,使学生进一步熟悉Excel的计算和统计功能,体验使用工具软件表达意图、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计算机文字处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还比较陌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我们的职责并不仅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函数种类;
2、掌握插入函数的基本方法;
3、掌握设计公式完成任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通过设计分析表的项目、完成计算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语言表达、互相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特点,提高学习举和信息素养;
2、正确利用数据推导结论,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3、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质;
4、在关爱环境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函数。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觉得过于沉闷、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解决与自己学习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函数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演示教学法、合作练习法为辅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课堂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函数的使用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表格“我们班的成绩”,问:“谁能快速的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谁的总成绩最高?”利用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定很高!利用这一点,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公式去做,写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容易出错,引出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使用函数。
2、讲授新课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本课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操作演示打基础。
活动一(求平均值AVERAGE):向同学演示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这个函数去计算一下自己机器里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平均值,并和公式法比较一下哪一个更简单。(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二(求最高值MAX和最低值MIN): 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向同学演示求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方法。同时让学生注意:(输入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布置任务:让学生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中AQI的最高值,并通过最高值函数的使用,求出AQIr 最低值。(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活动三(求优秀率):向同学演示求优秀率函数的使用方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计算表中的优秀率,注意符号的输入应是英文的。(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活动四(整理计算结果并保存):学生按书上的图示,整理计算结果,并重命名保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看保存的路径是否正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3、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准备好的 “我们班的成绩”表格,让学生完成任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所有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学科最高分与最低分、求出每科的合格率,并保存到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下,留做我们以后的考核评价材料。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到常用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教师总结并布置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你的老师完成成绩表的输入及计算等工作。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计算达人秀――使用函数
一、求平均值函数
二、求最大值、最小值函数
三、求优秀率
八、教学评价
Excel函数的使用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操作比较复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接受还比较困难。但只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多使用就能掌握熟练,上课时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学生,要真情流露,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