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月那夜那人生活随笔
身前,是折射着细碎银光的石桌,一只脆皮包裹仿佛嗅得见满满芝麻香的月饼:头顶,是无垠墨黑的苍穹和一汪温婉地像要滴下来的圆月。
仰头,凝望,冥冥中仿佛受到某种力量的牵引。月亮不复以往的娇羞,大大方方地展露出完美的轮廓,光晕朦胧而隐约,自周身环绕,清雅的银光自然地流淌而出,漫过群星,漫过时间的长堤,抚慰无数双渴望团圆的眼睛。
圣洁的光芒温柔地沁满天地每一个角落。
再低头时,眼中已暗藏了某种庄严的意味,眼中映着的好像已不是那枚普通的月饼,而是月下上演过的无数相连离别,悲欢聚散。
“十多年前,每次中秋,我和你爷爷奶奶也就在现在这样守着一枚月饼望月的。”母亲的声音,透过如水的月色如银的夜传来,带着点点神秘与苍茫,似憧憬着某段美好,一如“那时的月色那时的夜。”
母亲憧憬的又岂只是当年的月光。薄雾似的月光下,我依稀看见了当年的那个母亲,正仰着年轻的脸庞虔诚地望着月亮,期许着明年,乃至今后岁岁朝朝的团圆与相守。
月光倾洒,泻出满地的温柔与缠绵,恍惚间,我感觉自己的脸庞已经与母亲当年的脸庞重合,因为我们都在对着亘古的月光许下最温柔的期许:愿时光如月,亘古常圆,相守常在;愿时光如水,善待每一位我爱的人。
每一位中秋望月的人都是何其相似,为着挚爱的亲人,许下永久的团圆,而目光接纳了每一份期许的眼神,撒下皎洁的温柔,让每一份真挚的感情变得神圣,不受时光侵蚀,岁月冲刷……
母亲开始切月饼,精致的水果刀摩擦着白瓷的盘身,交缠出清脆的声响,在空寂的月下一圈圈地回荡开,让我觉得,它会永远扩散,永远弥漫。
结果我的那份月饼,在母亲满是爱意的凝视下轻咬一口,满腔的芝麻香,幸福得让我眯起了眼。
一年又一年,岁岁相同,或许分吃一枚月饼在他人看来有些可笑,但正是这种亲人共享的温馨,这份相濡以沫的亲情,让每年的中秋节不再只是日历上冷冰冰的刻度,它成为一块有温度的怀表,滴滴答答提醒著我生活的温暖。
唯愿人似月,月圆有日,团圆有时,月光亘古,真情不逝。
第二篇:那年那月那雪那人散文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郁闷到极限,无奈到一个山沟沟里当代课老师。
那是一个极为偏僻的中学,在一座山的半山腰,学校是以前的老庙,正殿和对面的戏台经过简单的改造变成了学生宿舍,庙的两个偏殿也变成老师和学生伙房,教室和老师的宿舍是农民自已盖的土坯房。学校有五个班级,十四五个老师,公办老师只有两个,所有的老师都是当地人。
星期天,学生都回家了,整个校院空无一人,特別的静。好在学校有一部旧风琴,经过修理,还能发音,我就抄了厚厚的一大本歌谱一遍遍地练习,竟能流畅地弹一些曲子,寂静的校园流淌着叮叮咚咚的音乐,寂寞的心就慢慢地开出一些小花来。那时流行的《红楼梦》和《西游记》插曲我都能弹,并且教会了我的学生。就这样,在风琴的欢歌下,时间大把大把的从身边悄悄地溜掉了。
转眼到了期末复习阶段,学校安排一天复习一门课。那天我刚好无课,读书读到眼涩,到坡底的小商店买东西,急急地进门和抱一包袱的人撞了个满怀,不禁十分懊恼。摸着被撞痛了的额头,抬头看,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包袱里包着电视机,我的头刚好碰在电视机的角上,他连连向我道歉,在四目相对的一刻,我像被电了一下,“噗“地红了脸,遂低了头小声说:“没关糸,不疼的。”?
过后我便忘了这件事,这毕竟是我生活中的小插曲罢了。不想,一天有学生说有人找我,我一瞧是那天撞了我的人,手里拿一大袋沙梨,见到我很不自然说:“那天撞了你,觉得很对不起,当时听你咳嗽的厉害,想着一定是感冒了,就拿了沙梨来,自家的树上结的,熬了茶可以止咳。”他说话的时候,眼晴一直盯着脚尖,显得有点语无伦次。说了这些话,递了沙梨,转身就要走。我喊住他,邀他进屋,并用一个大的搪瓷茶缸煮了沙梨茶。他也就不那么紧张了,说他家就在附近,以前也在这所中学读书,现在在长沙矿业学院读大三,大学放寒假早,那天是他妈到街上修电视机,唤他来接,当时慌慌张张不注意碰到了我。
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他几乎天天都来找我,时不时会带几块红薯,几个蕻柿,或一袋自炒的爆米花,一改当初的拘谨和羞涩。其实他很健谈,喜欢读历史,还写诗,写很有激情的文字。于是我们在一起谈诗,谈文字,弹琴,唱歌。一天,他说你别总弹那首《葬花呤》了,凄凄惨惨的,我教你一首很好听的歌,后来又抄了乐谱给我。记得歌词是:自从见你的那一瞬间,穿越了春天到秋天,人生有几多追求,人生有几多梦幻,啊!在跋涉,在碰撞,在不停的向我呼唤,自从认识了你,从此后不在改变。他说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不是只有上大学。你不要再颓废了,努力让生活充实起来吧。在他的鼓励下,我报了自学考试,开始了自学的历程。不知为什么和他在一起的感觉特别充实,时间过得特别快
不久,放了寒假,我也回了老家,紧接着年就紧锣密鼓的走了过来,帮母亲忙家务,走亲访友,匆匆忙忙中年就过了六七天。正月初七下午,天气一下了变冷了,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继而下起了鹅毛大雪。此时客人已走完了,我拿起书本坐在火边怎么也读不下去,心里满是他的影子。心想他现在在干什么呀,是在火边读书?还是桌前写文?或是帮家里人干活?现在是不是也是满脑子我的影子。
次日,推开屋门,满目一片洁白,地上的积雪已很厚,但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着。吃了早饭,母亲把火生得很旺,一家人暖暖和和地挤在火边说前朝古代的事。其间,我出去抱干柴,远远地看见一个人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我家走来,心里第一反应,不会是他吧?近了,真的是,他披着一身的雪花,眉毛胡子都白了,头上冒着热气。我一下子愣了下来,忘了抱干柴,忘了招呼他进屋,我们两个人就这样傻傻的站在门外。还是我母亲出来看到了,拍去他身上的雪花,拉他进了屋。
那时班车很少,过年班车非常拥挤。他是搭一辆货车,蜗在露天车厢里,在风中行驶了六十多里到我们镇上,又踏雪迎风走了二十几里山路,中午十点左右才到我们家。他说本来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学,因为学校有事,他要提前走了,怕我开学晚,来不及和我告別。他给我带来两本书,那是我无意间说喜欢的两本书
吃过中饭,他急匆匆要走,他说说好了要重搭那辆车回去的。
临别我送他很远,彼此的心情非常沉重,一路默默无言,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诉说。踩着厚厚的积雪,他忽然转身,亮亮的眼睛凝视我许久,最后才悠悠地说:“这些天,我很想你,大老远过来就是为了看你一眼。还有我离开日子,你要好好读书,要有自制力,争取早点拿到自学考试的毕业证。“当时北风呼呼地刮着,冰天雪地里的我,心“忽”的一下就暖了起来,眼里便蓄满了泪水,我强忍住没让泪珠落下,哽咽着说:“我知道的,我的心情也和你一样,你也多保重!”
世上许多事情总觉得是来日方长,其实是山高水长。这一別,我们就再也沒有相见,第二年我所在那个学校就和乡镇的中校合并了,我也换了工作,结束了代课生涯。他毕业后,分配到了遥远的南方,因为许多原因慢慢地我们就中断了联系,后来听说他在那个地方娶妻生子
生命有许多擦肩而过的人,不是每一个擦肩的人都让你难以忘怀。在我心灵的深处总会记起那年,那月,那所学校,那个走进了我心里的人。感谢他陪我走过一段寂寞的日子,虽然日子短暂的一闪即逝,但至少温暖了我那颗冰冷的心,给了我鼓励和前进的力量
其间,我曾去过那个乡镇,从那所学校经过,走进曾经生活的校园,当年的教室和老师的宿舍己成了残瓦断壁。可那庙宇经过修缮,已变得金碧辉煌了,院里的老柏树苍劲依旧,更加高大蓊郁,却听不见当年叮叮咚咚的琴声,和那个听琴唱歌的人。
第三篇:那年那月那人的诗歌
一
月光倾城,花语朵朵,满地诗行,人各一方。
———————题记
那年,那月,那人。
月色倾城,火树银花,曲醉流觞。
漫天的妖娆竞相绽放,玫瑰的芬芳轻舞飞扬。
那夜,只是和我无关。
守方寸间,听自己的呼吸,看远处的烟花。
那夜,或许,经年后再次回首,也不过是刹那时光。
关于疼痛,关于妄想,关于执念,已是恬淡、漠然。
那年,那月,那人。
一扇重门,一顷空城,一生渡泅。
你宛若一根细弱的青萍,挽起我寂静的流年。
追着清风明月,低柔的哼唱,品尝着人世间淡淡的清欢。
只是啊只是,酒会阑,人会散,情终将会淡。
月夜下,独自轻擦那蒙尘的经年旧事,慨然扼腕:
再多的曾经也不过是漫漫红尘中的一个刹那。
把一些遇合写尽晴天,把一些妄缘搁进流年。
不说相思,不再相思,独自安然,一厢静恬。
那年,那月,那人。
溶溶的月色,漫天的星斗,摇晃的灯盏,转过山水和青岚。
朵朵花语,一夜芬芳,满地诗行。
那夜,空中,烟花烂漫;帘内,云水禅心。
二
那些深深浅浅的往事,在这个乍暖还凉的季节,温暖着自己。
———题记
春日、暖阳。慵懒。
倚着暖阳独坐,闲来搬出家里花草,收敛着缓缓的阳光,此时,犹如禅房花木深,花影对坐,一盏茶,一抹阳,一花枝,说的什么,无从知晓,只轻轻的落在那杯茶里。
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孤单和薄凉的人,所以才会想要独自去走很远的路,独自尝饮这杯黯淡无华的繁芜。
那些清清浅浅的痕迹,有被时间冲散的深情,有被人间遗却的初相见,也有那曾经的新奇与惊艳。
静静趟过岁月的塘畔,沉淀无数寂寞和感伤。
曾经走过的路,错过的路,因缘总误,无需纠结落寞。
历经过的喜欢和并肩,都凝固成永恒的美丽,凝固成一朵如花的睡颜。
独自倚靠在轮回弄口,任风吹拂皱衣褶,任命运泛起新的涟漪。
轻轻收敛漂远的想象,合衣闲静,绾风听音。
于时光的楼阁,燃一盏心灯,攒香。满腹相思都岑寂,无语最深情。
让所有的思恋、怀念,翻成阙,做成诗,在淡淡的似水流年中慢慢回忆:
喝火令。月下再忆那时狂
月静花容靓,风轻柳影长。弄箜篌醉舞霓裳。
相问别情几载,捻指细思量。
落寞三生叹,倾壶一段殇。蓦然回首已茫茫。
再忆情深,再忆那时狂,再忆对卮双照,剪烛话西窗。
第四篇:那夜随笔
我有颗失落了的心。遗失在哪个角落,已经不重要,真的不重要了。
夜半辗转,呼吸到痛。长廊尽处,星月已冷,草木衰枯,我寻不到一个温暖的角落。
梦里飞度到了那个地方,那山、那水,低低矮矮的房舍,空无他人。独有两个人的世界,两个人的太阳,暖暖依偎在周身。空山飞鸟,转瞬即逝;镜中水月,我如何揣摩她愈加回味的笑痕?
当思绪被茫然抓住,我忽然觉得自己离青春很遥远很陌生。陌生到认识不到自己,看不到对面的花容。那种心情,好似掉进夜的冰窟窿,无助彷徨。
无边的夜啊,我只是苛求你一块暗藏的礁石,好躲在背后轻轻饮泣。
无边的夜啊,我不过幻想有一缕袅袅的青烟,飘着香,含着温暖,从那头到我这头,交融萦绕。
我为什么生了这些痴怨的心呢?水中仙子把球根轻蘸在水里,不求一粒尘土,不怨红尘,不恋骄阳,正偷偷含苞吐蕊,把惊喜悄悄送给他人。冬季火盆里的炭火,静静地燃烧自己,把温暖传递给别人。我又把什么送给了爱慕的人,而求得私欲求得自满呢?
“是不是我太自私了一点”。《想你的夜》关喆的歌在漫漫长夜里。“爱与痛也在我心里纠缠。”
第五篇:我家的那人、那事
我家的那人、那事
摘要: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了时代的变迁,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各行各业的服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关键词:改革开放,变化,衣食住行,教育
回首20多年前的今天,与20多年后的今天,我所成长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回首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0余年,不仅是我所成长的地方,乃至于广东省,全国,都日新月异,呈现一个个都市化城市。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残留在我脑海里的家乡,到处都是平房,所见的平房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数都是瓦屋,刮风下雨时,严重的倒屋,轻则水会进屋。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没工厂,没商店,更不要说路灯了。一条街道简直是封闭的。在当年,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的。人们那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以前有一句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踏上改革开放的脚步,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许多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
先说衣。听妈妈讲他们小时候,什么都是限量供应,什么都要凭“票”购买:食油要“票”、鸡蛋要“票”、禽肉要“票”、买布也要“票”,竟然连火柴、肥皂都要“票”。在那个票证满天飞的年代里,也是我们物质短缺的时代。妈妈说,那时候,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买几尺布,做一两件新衣裳.度过一个欢乐的新春。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9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后来,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是食。我隐隐约约记起父母经常说的“粮食关”,小时候我虽然没有“粮食关”的切身体验,但听父母亲说过这个时期确实很艰难,那时在农村也确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过春节能吃上猪肉就算很幸福的事了。平日里极少吃到荤菜,整天就是蔬菜,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春节时才有机会吃上猪肉。对于水果,除了农家有的果子,其他的一概没有品尝过。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都可以算得上天天过年过节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不但有猪肉,还有鸡鸭鹅鱼,一年四季水果、蔬菜都有供应,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了,还要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第三是住。50年代左右,人们住着矮矮的简陋的茅草屋,没有蚊帐,每一天都早起晚归地在地里干农活,到晚上累了躺在床上,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要被蚊子叮,睡不安稳,一直起来赶蚊子。到夏天,下雷阵雨,雨水透过屋顶上的瓦片顺流到屋里,人们还要拿着碗盛水。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
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第四是行。以前人们大多都走路,城市里才有摩托车啊,自行车等等。走路是个艰苦的活动,腿会瘫软,脚会酸痛。城市里那些骑摩托车自行车的,速度也没有多快,也累,特别是自行车。所以,以前如果要“跋山涉水”,起码也得好几个钟头。可是现在不同了。先谈农村,有了以前没有的摩托车,自行车,甚至还有三轮车。有些富一些的农家,竟也有了汽车。而城市里更不用说了,处处是车。汽车、自行车、货 车、面包车、小轿车„„这些都是私家车,看一下公家车:客车,火车,巴士„„还有水里的船,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特别是地铁,是近几年才有的。
除了车的方面,别忘了更重要的是路。城市里的路没什么太大变化,主要是农村的路。农村以前的路,根本称不上是路。路是自然形成的,坑坑洼洼全是石头和粘粘的泥巴。如今已修了水泥路,也渐渐有一些板砖路了。
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最后就是教育问题。回想从前的农村,孩子们除了课本,其它什么书也没有。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听爷爷说,学校没钱造那么多屋子,就只盖了一间弱不禁风的小屋子,几个年级的学生全挤在里面,冬天还行,其它季节就不行了,教室里拥挤又闷热。没钱聘请高学历的老师,普通老师也聘请不了,只有一个老师教学生。老师这里教完教那里,环境不好,教室非常吵闹,那声音震天响!也就是因为师资不好,环境不好,当时村子里还没几个能读上高中,起码初中也不多。农村文化低,现在高多了。很难想象,以前的学生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他们没钱买书,没钱吃肉,„„而现在,我们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家里满柜子的书,孩子们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不再有寒冷之忧。不仅城市变得这样好,农村也是如此。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人们穿的、开的、用的,都比30年前豪华得多。当年邓小平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社会全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