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6: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

第一篇:《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

《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

原创: 子牧

成为个人发展协会中训练营的督导老师,由此结缘少毅(本书的作者),最近也与少毅老师一起研发《如何与领导沟通》的职场方法课,于是拿出一个完整的时间,仔细拜读了这本书,整本书读完第一感受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书的题目虽提到“反惰性”,但内容却并没有去深入讲概念,而是针对不同场景,给到具体可实操的方法,很适合职场新人,用来提升职场软实力。

本书分为4个部分,包含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有几个点:

1、用5分钟管好24小时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很低,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爱玩游戏、刷朋友圈的人,可总会有那么些时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产出很低,今天我开始用这个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操作很简单,一边是今日待办事项,是昨晚就写好的,或者早上一早,用5分钟写下来,另一边是今日真实情况记录,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如下图:

之所以觉得好用在于,1、写下来就不用担心忘记,节省大脑空间;

2、方便进行重要程度排序,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3、清晰的知道自己当天都做了什么,更真实。如下图,更详细的解说,请自行阅读原书籍哦。

2、“鱼刺骨汇报工作法”

这个真的是超级好用,特别是对于一开口就逻辑混乱的同学。汇报工作是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可有多少人花好些年都迈不过去这个坎,总被领导一句“说重点”给打击得自信心全无。了解了这个汇报工作的思路,真就不用担心了。参考下图。

汇报的顺序是:项目名称+结论+已完成+未完成,很有趣的是第3项已完中的数据+对比,这样总结和反思的思路,自己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这个横向是与上周、上月、上一年的自己做比较,而不是同事间的比较),也能给领导的评估做一个参考,很有意思的思路。很重要的是第4项未完成中,一定要讲解决方案,即便是你需要领导授权、给资源,那也得先说出你的方案来。

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汇报工作的思路,也是精进工作的很好方式。

3、要与众不同很简单,找到对你来说收益最大的一件事,然后持续做下去

这个说法给我很深的感触,反思自己,我们坚持做得很好的事情,往往不是收益最大的,甚至是负收益,例如坚持每晚熬夜,坚持玩游戏,持续的拖延等等,这些事情,似乎我们不用费劲,就能做得很好,反而值得我们去做的,却一直被埋没,坚持写日记、坚持阅读、坚持跑步怎么着就是不那么容易达成,能做到的人往往成为他人眼中的牛人,要不要做一次自己的牛人,哈哈!

4、做好你的个人品牌管理

你是谁?你是做什么的?你能给身边人什么帮助?如果你的朋友能简明扼要的帮你回答出这三个问题,那说明你的品牌已经建立起来,无论这个品牌是否是你青睐的,例如我所知道的:少毅,个人发展协会训练营导师,能帮助职场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啥说到这,原因在于我也在思考自己的个人品牌,我是谁,没问题,我是做什么的,似乎我之前做过的+现在所做的,挺多,我能给身边人什么帮助,我想我大多朋友是不清楚的。这给到我警醒,也让我想到之前古典所说的,个人品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一个能进入他人的心里,那便算得是成功了。

—— —— —— —— ——

一千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很有道理的道理,都得和自己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持续练习和成长,不求多,但求持续!

第二篇:反脆弱读后感

反脆弱》读书笔记

许维04月07日 21:58 分享到:

反脆弱 塔勒布 许维

分类 : 文化

摘要 : 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

文/明道副总裁 许维

今天要写的这个话题比较形而上,读起来可能有一些枯燥,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最近一直在读《反脆弱》,这是一本让我不仅感慨“怎么只有370页呢?怎么就没有了呢?要是有1370页多好呀!”的书。

趁着清明小长假有时间,把我读这本书时领悟到的一些东西写下来,勾引大家都去读一读这本书。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聊聊:“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行动?”

确定性是一种什么东西?

《反脆弱》作者塔勒布的好朋友丹尼尔·卡尼曼写过一本同样很棒的书《思考,快与慢》,他在书中提出了快思维和慢思维两种思维模式。通俗的说,快思维更偏动物性一些,它更像条件反射,比如说一个球向你飞过来你会很自然的躲避,看到一个美女你会很自然的多看两眼,有人骂你你会马上感到愤怒,这种“刺激-反应”是在你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的。毫无疑问,快思维系统对我们的生存非常有效,如果一支箭射过来,然后你说我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它的弹道轨迹吧,然后我再根据结果做出躲避的决策,那你早就没命了。

慢思维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你处理逻辑问题的时候会派上用场。比如说小朋友问你:“有一个水池,开进水管1个小时可以注满水,开出水管2个小时可以把水放光,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水?”你用快思维肯定解决不了,你必须要开启你的慢思维系统。

快思维和慢思维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高低之别,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不同的系统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的语言当中,“理性”这个词天然的带有褒义色彩,说一个人理性他总归不会觉得你是在骂他。而我们有时候会说“XX这个人做事太感性了”,这好像就不算是夸人吧?

据我估计,理性的褒义化可能要归功于柏拉图。柏拉图老人家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形的世界”,它完美、永恒、和谐、不变、唯一。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柏拉图认为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他并没有去证明它的存在。要我说,其实彼岸世界是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当中——它是用人类的慢思维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

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这话其实很有道理,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要么是沿着他的路往前走,要么是反对他。基督教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变体,二者的内核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用哲学的口吻表述,一个是用宗教的口吻表述。基督教通过“信仰”解决了哲学上无法用“证明”解决的问题:彼岸的世界就是存在的,你信它存在它就存在。

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占据了太久的统治时间,所以“理性”这个词自然而然的就带有了一种褒义的色彩,因为“理性”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唯一道路。

在寻找确定性的途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不断的思考“怎样发现真理”,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发现真理?”直到尼采大声喊出“上帝死了”,人们才突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啊,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呢?有了真理以后,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没错,我们要用它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试想,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你在下一秒可能就被野兽吃掉了,或者被同伴打死了,你是不是很恐慌?所以,你需要一种确定性,用它来给当下的生活以希望。

你希望世界是按照一种线性的逻辑发展的(这其实是人类大脑独有的工作方式)——你希望今天花了2个小时复习功课,明天的考试就能够多得10分(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你希望给女朋友送个钻戒,她就愿意嫁给你;你希望通过增加货币的供给量,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实,我们之所以用理性去寻找确定性,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在感性层害怕不确定性。没有确定性,我们就难以给当下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因此,柏拉图并不是去“证明”确定性的存在,而是想当然的直接跳过这个问题,似乎那是“不证自明”的,然后就开始思考“如何追求真理”的问题了。直到尼采提醒我们,“嘿伙计们,上帝真的存在吗?上帝存在的唯一理由,其实就是你们希望有一个上帝。”

确定性的边界

确定性的捍卫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你难道看不见建立在科学大厦上面的现代化世界吗?我们的建筑、汽车、电脑,无不是人类理性的结晶。如果你否定了确定性的存在,那这一切的存在你又如何解释?”

我不否认确定性在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纯科学领域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比如用“科学方法”去预测经济、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的幸福感、用“科学方法”去发明药品。

即便是在纯科学领域,确定性也是有边界的。数学是一门非常形而上的学科,研究的问题是抽象的,几何当中的直线、圆这些概念在现实世界当中并不存在,它们只存在于人类大脑当中。物理学当中虽然引入了实验作为证明工具,但实验只能近似的证明某个定理的真实性,这个定理本身仍然要加上“在理想状态下”的前提假设。物理学定理和数学一样,其实也是人类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结果。

通俗一点来说,绝对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逻辑思维当中,它来自于人类的抽象能力。离开了人类的思维,确定性就无处栖身。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条道路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 你能准确的告诉我,“人”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吗?估计你要去找百度百科了。但是,百度百科说的为什么就是对的呢?

好了,我们先不纠结于对错这个问题,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便我们不知道“人”的定义,这妨碍我们使用这个词说话吗?没错,不妨碍。

第三个问题:“人”这个词和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东西吗?肯定不是。毫无疑问,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它的单词数量是有限的,每个词会对应N个现实世界当中的事物(比如说“人”这个词对应了60多亿的生物)或者动作或者属性。语言当中还有一些词是现实当中没有的,比如说“因为„„所以”、“是”、“但是”、“不仅„„还”、“既„„又”,这是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人类的语言对于同样一个事物,还会有褒义、贬义、中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把人类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事物关联起来了。

人类的语言就好比是一套乐高积木,我们可以用乐高积木模拟出来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东西,但是它只是模型,而且模仿的非常粗糙。没有人会把乐高模型和现实世界划等号,但是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脱口而出“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这句话时,我们忽略了非常大量的信息:哪个男人?啥叫“用下半身思考”?为什么“都”是?什么时候是?

这其实又回到了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上了,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快思考,我们选择性忽视了语言的精确性,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说话。这样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如果因此而彻底忘记了“语言是世界的一个模型”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语言和世界直接划上一个等号,那就会掩盖世界的本来面貌。

再往前推进一步,既然“定义”、“定理”、“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表述,那我们又怎么能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理念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呢?把模型等同于实在,最大的害处是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并将其应用在实在上,这就会造成悲剧了。

在《反脆弱》当中,作者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出手干预经济,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比如说现代医学的发达,造成了“医源性损伤”的大幅度增加。比如说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最终造成的是全国经济的大幅度倒退。

怎样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上是像塔勒布所说的不确定性,那我们岂不是没法生存了?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做了这件事情会发生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就好了。理性主义者往往认为世界的变化遵循线性逻辑,“只要„„就会„„”,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只要„„就好了。”

比如说,为了考第一名,只要增加学习的时间就好了(难道忘了第一名只有一个吗?难道忘了你的时间不能无限增加吗?)比如说,为了追到喜欢的女孩子,只要够真心就够了,实在不行求他个101次婚!(难道忘了追她的有好几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能成功吗?)

理性主义者的行动方式其实反而是感性的,他们非常直接,希望通过积极的行为达到目的。但是他们放大了人的力量,他们对于线性逻辑有一种宗教式的迷信(可能因为线性逻辑看起来很科学吧,我敢打赌很少有人会质疑线性逻辑的正确性,基本上都是直接就信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根本不存在线性逻辑这回事儿!

也许他们可以找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因为我这么做,所以我成功了”。但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同样这么做了但是没有成功的人,根本就没有留下记录,他们被忽视了。幸存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引用的其实是不完整的数据。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方向来做事情。我们可能无法定义“人”的准确概念,但是我们能够非常肯定的说出什么不是“人”。我们可能无法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我们总是能够非常肯定的知道怎么做是错的。少犯错误就是增加成功率,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与其关注一个牛人做了什么,不如去关注他没做什么。乔布斯说:“我对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与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创新就是对1000个理念说不。”

理性主义者还有一个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比如说,飞机坠毁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但那并不等于它不会发生。核电站爆炸的概率也极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防护措施。

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也并非是线性关系,有些事情的收益很大损失却很小,有些事情正好相反。我们最好绕开那些收益很小损失却很大的事情,他们一旦发生我们就没办法承担损失,哪怕它发生的概率很低。单纯的躲避陷阱不能让我们获益,它只是避免了我们毁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杠铃策略”。简单的说,我们要把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本投资在那些损失可控的低风险资产上面,从而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不让我们错过发财的机会。事实上,德州扑克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局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局赢非常多,而普通选手可能会在很多局中赢一点点钱,然后在某一局全部输进去。

杠铃策略看似简单,但是能否运用得当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判断。这世界上存在低风险资产,也存在高风险资产,但是并不存在中等风险资产这种东西。把所有资产配置在中等风险上面,并不等于你面对的就是中等风险。

塔勒布还引入了一个“选择权”的概念,我怀疑这是译者找不到更好的词了,这真心不是一个很好的译法,在我看来“选择权”和“试错”应该是一回事。在很多时候,靠推理、分析我们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拍脑袋”,只不过这个拍脑袋是有余地的拍,拍了以后我们要看它的效果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来决定是坚持还是换个方向再拍一次脑袋。塔勒布管这事儿叫“选择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再时髦一点叫“精益创业”啊,本质上和“试错”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选择权”或者说“试错”是面对不确定的终极武器。老子说“上善若水”、“顺势而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要根据外在环境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始终和环境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二者殊途同归。

总结

不知不觉竟然写了5000来字,今天就写到这里吧。简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自于对不确定的恐惧;当我们希望用确定性思维去改变不确定的世界、希望世界按照我们的意思运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获得和初衷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最好勇敢的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承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顺势而为。

第三篇:管理思维读后感

管理思维读后感

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的管理思维,课程中他对中国、美国以及日本人的管理思维进行了总结:

三分法:这种管理思维以中国人为代表。三分法通常一方面给人迟疑和缺乏原则、标准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又会给人圆融变通的感觉。

二分法:这种管理思维以美国人为代表,是目前占据支配地位的管理思维。二分法一般给人是非分别的清晰感,但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一种生硬呆板的感觉。一分法:这种管理思维以日本人为代表。一分法一般给人迅速决断的速度感,但是同时也给人一种缺乏思考的盲目感。

课程分别详细介绍对比了二构成一、一内涵二的特性、优点、缺点及相应的管理模式代表,即美国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二构成一有六个特性、六个优点及六个缺点,核心理念就是照章办事。一内涵二也有六个特性、六个优点及六个缺点,核心理念则是变动平衡。课程还介绍了一统全局思维的六个特性、六个优点及六个缺点,接着介绍了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日本式管理的五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管理中用三分法整合一分法和二分法的主张,即:高层采用三分法,中间干部采用一分法,而基层则采用二分法。在提出整合方法之前,则详细对比了过去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诸多差异,特别是信息传递上的发展,以此来表明当前整合三种思维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课程重点总结了中国的太极思维、中国人的言行标准、中国人的综合考量 中国的太极思维,首先介绍了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即以不变应万变,同时解释了这种基本精神形成的原因。接着介绍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即随机应变,并详细分析了随机应变和投机取巧的差别。然后又介绍了中国人的基本立场,即深藏不露,并分析了深藏不露的妙用。最后介绍了中国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具体表现。中国人的言行标准。首先介绍了中国人的心灵状态,指出中国人的心灵自由从容。接着指出中国人一切以人为本的观念及其三个具体方面,即:人为万物之灵、人是自己主宰,以及人能心想事成。再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的三个衡量标准、拉长补短的六个表现、中国人的六个判断标准、一切为子孙着想的五个方面。最后则着重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人的六个基本态度,尤其强调了趋利避害、寻求合理点的态度。

中国人的综合考量。首先介绍了中国人的复合标准、质量管理以及必要修养。其次介绍了现代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中国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即尊重传统文化,不盲目崇外。

最后则提出21世纪中华文化将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并指出了现代中国人应该做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1.文化遗产丰富: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传世文献也是浩如烟海。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深厚的思想精华,中国人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这笔财富,就一定可以找到整合、并发扬传统文化的适当途径。

2.人口众多: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左右,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足以为各个领域预备大量的人才。如果能够从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和改造,定能使中华文化和现代社会顺利接轨。

3.市场繁荣:中国市场广大,并且正日益繁荣,这将使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从而带来文化事业的繁荣。所以中华文化就更应当借助文化繁荣的大背景,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时代品格。

4.交通发达:现代社会交通发达,这为文化的迅速传播和频繁交流提供了极佳的便利条件。通过迅速传播,中华文化可以扩大自己的世界影响;而频繁交流则更有利于中华文化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特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力和活力。

5.不数典忘祖:现代中国人自身必须尊崇传统文化,不数典忘祖,才能真正有诚心、耐心和信心去复兴中华文化。

第四篇:决策思维读后感

《决策思维》读后感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做出决策。迅速处理好大量的信息,有效做出决策并得到高效执行,是我们个人成长及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从个人角度来看,通过阅读王嘉陵女士的《决策思维》这本书获益匪浅,无论是为个人日后工作和生活做决策还是有效融入公司都给予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相信以后通过对此书的反复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做决策的能力,同时也增加对公司高效、高质理管理决策的理解能力。

本书共十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决策的真正含义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决策的陷阱;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决策内容所包括的三个重点,即GPA;第三部分阐述了决策过程高质量的三个重点,即IPO;最后一部分就是文章的总结。

本书第一部分对决策的定义清晰而且深刻。不能对决策的含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自然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反思自己过去,确实没有完全把握住决策的内涵,所以往往做出来的决策最后并非能让自已满意。王老师指出:决策就是一组具有长远影响的决定,是一系列的资源分配。从决策的定义可以看出,决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明智的决策将会导致有限资源会被白白浪费。另外,每做出一个决策都是有机会成本,如果决策不是高效、高质量的,我们所面临的机会成本将会很大。

因此,做出高效、高质的决策意义重大。那么,怎么才能做出高效、高质的决策呢?文章指出高意愿和高能力是两大主要决定因素,其实在决策中意愿与能力的配比就相当在于在财富追求中欲望与能力配比。对于决策而言,高意愿代表从主观层面决策者有做出明智决策的欲望,高能力代表决策者具有实施过程中的客观能力。

此后,文章指出了决定的六个心理陷阱及管理决策的三大陷阱。这些陷阱是需要我们日后必须铭记的,增强对这些陷阱的了解,将来就会无形中减少掉入陷阱的机率。就个人而言,感受深刻的是管理决策过程的问题陷阱及机会陷阱,这两大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对于问题陷阱,我们平时做出决策往往是以现存问题作为决策的起点,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问题不来我们往往懒得去思考好的决策了。我们应当首先定下明确的目标,做出的决策的目的就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另外,对于机会陷阱,是指我们常常陷入只有一个选择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决策。对于决策者,要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所以我们要打破狭隘的目光,当我们缺少选择方案,明智的做法并不是牵强做选择,应该是探索更广阔的路径。

本文的第二大部分阐述是高质量的决策所必须的三大决重点,即GPA系统化方法,其中G代表目标,P代表优先级,A代表可选方案。目标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对于个人而言主要是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于团队而言,更是要确立一个明确、共享的目标。目标明确可以避免我们埋头苦干而不明方向,明确阶段性的目标更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共享有助于确定团队共同的前进方向,并增强团队互助合作;优先级要求我们弄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是我们做事顺序有效法则,永远从重要的事情做起,对无关紧要的事要进行必要的取舍;可选方案要求我们进行有效创新,往往更好的方案隐藏在开放性思维之中。要考虑多种方案的可行性,不要轻易的接受显而易见的方案。任何决定都不会比最好方案更好,所以的决定可能随着更好方案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进行有效创新,好的方案通常许多创新想法的组合。

做出好的决策,还得依靠决策方案的高效实施,因为实施过程能够决策者的想法同最终的结果结合在一起。实施方案的重点可以体现为IPO体系。IPO代表人员、信息、客观推理三个方面。客观推理是指对各种方案可能带来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找出最好的方案。因此,可以认为客观推理就是我们找出最优方案的方法;信息方面,是指要收集到正确、全面的信息,才能去评估决定,以便做及时、适当的调整。因此,可认为信息因素是我们做出及调整的决策的依据;人员方面,应当考验清楚什么样的人可能参与在决策过程中,并区分各人员在决策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如高效、高质的决策需要三种人参与和支持:决定者、支持者及参与者。做到人员的有效配合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决策最终实施还是得依靠人来完成。

最后,本书指出决策还与有效的领导风格有关。通常领导风格可以分为六种:强制式、权威式、关系式、民主式、领跑式及教练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讨论哪种风格更好,每种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其独特之处。领导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适时的运用不同的风格,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带领团队的目的。

通读全书,发现做决策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王嘉陵老师在《决策与思维》这本书中提出了简单有效的决策架构,即GPA与IPO。这个架构值得反复揣摸,并在以后的学习生工作中,纪律性的不断加以实践,以实现熟能生巧。就个人而言,该书对本人有极好的指导作用,通过逐步加强决策方面的煅炼,以提高做决策的效率及质量。另外,对个人以及团队的发展也十分有裨益。做为一个学习团队,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为之这一目标奋斗,相信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会迈向辉煌。

谢 高 强

第五篇:互联网思维读后感

互联网思维读后感

传统意义的社会资源为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三样东西主宰了整个社会发展几千年。到18世纪末,加入了一个元素:技术,工业革命因此引领社会发展二百多年。时至今天,信息成为社会资源的最为重要的元素,人类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能成为社会资源是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一直存在,它决定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拥有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就占据主动和优势。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不对称将不断地被消弱,足不出户,不仅遍览全球信息,也可发布信息至全球。在这个发展变化中,社会将天翻地覆,谁为消弱信息不对称做出贡献,谁就是英雄;谁充分利用消息不对称被弱化的趋势,谁就能成功。当今国外的GOOGLE、AMAZON、FACEBOOK,国内的百度、腾讯、淘宝、京东等因迎合时代的变化而脱颖而出。

互联网思维这本书描绘了9大思维和22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在如何弱化信息不对称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弱化方面给与了一些参考和建议。

对于吉峰来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农户在采购农机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农户能方便地找到真正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透明的价格,将“买放心农机,选吉峰连锁”落到实处,从而树立吉峰品牌。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在战略层、组织层、业务层等方面进行变革,投入全集团的力量,才有成功的可能。

下载《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惰性思维》读后感1000字(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法思维读后感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读后感 班级:10法五姓名:陈穎欣学号:20100803268 暑假期间阅读了王学鉴先生的《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这本书是以台湾地区的“民法”为论述对象,其主要参......

    《策略思维》读后感

    身背博弈走天涯 -------《策略思维》读后感 最近看了《策略思维》这本书,感触颇深。策略思维又名战争的艺术,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

    改变思维读后感

    改变思维读后感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读了一下钱校长的《改变思维》这本书,书中引经据典、融贯中西,以一种非常全面的观点来向读者介绍关于思维,关于改变的一些道理。 通读了整本......

    《策略思维》读后感

    《策略思维》读后感李超(制造部)国庆假期拜读了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二人所著的《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

    《故事思维》读后感

    《故事思维》读后感原创: 珺儿万事开头难,任何一件事的开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个好的故事,需要一个好的心态一个好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做我们的人生展示,不断的去改变我......

    颠覆性思维读后感

    颠覆性思维读后感(一)风斯若作者:卢克·威廉姆斯译者:房小冉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时间: 2010.8一、为了创意而创意是创意最大的危机这是真正经典的一句话,但是目前市场中的人很少有......

    全新思维读后感

    全新思维读后感(一)宾仲本周读了《全新思维》一书,对作者提出的有些观点是无法完全接受的。下面就作者提出的观点发表下个人的意见。作者在贯穿全书中提出的:全新的以设计、共情......

    反思维稳逻辑,唯求长治久安

    近年来,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凸显和叠加。在城市,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拖欠工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拆迁安置、城市管理、乱摊派乱收费、社会治安、干群关系、警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