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变思维读后感
改变思维读后感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读了一下钱校长的《改变思维》这本书,书中引经据典、融贯中西,以一种非常全面的观点来向读者介绍关于思维,关于改变的一些道理。
通读了整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钱校长的博古通今,因为校长用了很多例子,而这样广阔的知识,有很多我是很难去理解的。所以,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读到很多地方,我只能做到不求甚解。当然,我还是又很多能够读懂,能够有所收获的。
没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的心目中,我以为改变思维就是从一种不好的状态去改变到一种更好的状态。或者说原本是从这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那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面的那四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唧唧、哼哼。在原本安稳的生活忽然出现的变故,这时候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生活做出相应的改变,我一直把这种队生活的及时应对当做思维的改变,然而,在我读过钱校长的这本书后,才忽然发现,我理解的改变思维,其实重在改变上,而我却没有注意思维。或者说钱校长的这本书给了我更多关于思维的认识。
改变思维,那么为什么要改变思维呢?在我看来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提到的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总不是一成不变的安逸,生活时刻在变化,世界时刻在改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会显得格格不入,难免固步自封,画地为牢。
“物质贫乏的年月,食物就是力量;信息贫乏的过去,知识就是力量;思想贫乏的现代,思维才是力量。
物质丰富代替不了思维精神的升华;思维僵化和精神萎靡必将带来后日的饥荒。
简单的复制和粘贴,正造就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痴呆和四体不勤。僵化守旧、思考肤浅、思想停滞,徒增老年痴呆风险。
民族与文明的合一与分离,悲喜不同,停滞或进化,传承或消亡。有的人口稀少,贡献卓著;有的严谨守纪、踏实勤恳;有的孤傲卑谦,但天缺自省和反省;有的童年朦胧,大器晚成;有的早慧如神童,后天却迟钝;有的虽智商极高、人口庞大,却曾经愚弱;有的胡乱思考,不会思考,不敢思考也不想思考。
大脑与思考的合一与分离,境遇各异,智慧或愚蠢,活跃或死亡。激活沉默的文明基因,改变思维,个人和民族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悟和终极关怀。
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改变不是选边,而是返璞归真、超越物我。智慧接近真理,而不是权谋计谋,是发明、创造和真知。”
物质的世界,它支持这我们的生活,但物质的生活却不是我们的全部,如果没有思维,没有合适的思维,那么生活注定的平庸的,甚至是窘迫的。思维支持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行动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它给我们提供快乐和幸福。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对生活的认识不够,那么他便会变得难以理解,难以让人接受。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唯有让我的思维和世界的改变产生共振,让思维和改变处在相同的频率。改变自己,也许我们便能改变世界,其实改变自己,你就改变的世界。当然,至少我们能够更了解生活的意义。“被动进化在时间,适者生存;主动进化在选择,用进废退。碳水文明,时间导演;变与不变,元素分合,生死轮回,进化思维和精神。“我思,故我在”。脑、手、脚、眼、耳,手性对称分左右,无法互置,独立互补,相容而超越。单耳得单声,双耳得立体声。单视为平图,左右同视则为立体图。左右人脑,各司逻辑和形象。大脑是思想时代的核心资源。文明效能,取决于大脑的自由、解放和独立。
日地观月,各得一部,绕月而行,始近全貌。盲人摸象,各得局部;众人集成,全盲也可近全部。机械设计,必备三视图。汇聚信息量大且多样的位置,才是合适观点,无数观点依理契合,可近真理和真相。
上帝在原理,魔鬼在细节。反差能深刻思想,比较可去伪存真,融通将升华灵魂。边界和度是本质的暴露,如纯水零度结冰、百度沸腾,临界可控近卓著。尊重事实不迷事实,如飞叉捕鱼,顾及水中折射,需调整角度。
安坐冥想,哪怕片刻,可祥和心态,滋养思维精神,改变脑内血流。“水至静则形象明,人至静则智慧生”。
思考(Think)是动脑的原形,难在深入;思维(Thinking)是思考进行的过程和方法,重在自由;思想(Thought)是思考完成的结果和论断,贵在多样。
尊重观点超越观点,包容升华,进行超越性思维(Superthinking),会拥有灵性,犹如先知先觉。”
我们既然需要改变思维,那么新的思维必然会与旧的思维产生碰撞。新旧思维究竟如何取舍,不破不立。那么我们便需要思考,宁静以致远。静坐观心,而真妄毕现。真理是要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得到的。在我们决定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对我们所改变的事物有足够的认识,我们需要尽量了解更多的方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尊重事实的真相,同时我们也要有揭开真相面纱的勇气。了解其本质,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信息爆炸性增加,知识不再是神话。知识多者,或融会贯通,或保守僵化;知识少者,或愚昧无知,或勇敢无畏。
掌握知识背后蕴藏的深层规律,方能超越知识的限度,才能避免错误。冬日水管爆裂,归因热缩冷胀,而非热胀冷缩,源自水的弱键作用。
知识依个性而结构化,经实践而成为能力。思维和精神,是人类的灵魂,可源于知识但不等于知识。知识缺乏思维精神的延展、稳定和深度,会逐步陈旧,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是思维精神的载体,思维训练和精神升华,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转播,是知识创造的源泉、知识运用的基础。
井底蛙、井沿蛙、飞天蛙,观天识地差别巨大。思维自由,取决于维度和疆域。有的禁锢微小似绿豆,有的自由广阔如宇宙。精彩源自差异,差异思维,也源于不同的人文历史、环境地理气候。
思维自由、精神独立,能够静心平和豁达淡定,远离愤怒癫狂失眠忧郁,身心健康增强免疫。思维自由依赖“双腿”:逻辑与形象。精神独立依赖三个支柱:科学、人文和信仰,三者所对应的要义则分别是质疑、关爱和使命。
自由独立的代表,如屈原,追求真理,而非权谋、资本和君王。自由独立的心境,如清明,生死并置,超越生死,类近宗教,超越宗教。天天清明、周周清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非以入世的市俗,饰演出世的形象。
童真般的笑脸,是隐形的想象翅膀。儿童动画引发的微笑,是纯真的度量。西方人的幽默,是外露的自由与想象;东方人的寓意,半隐半显,含蓄中顿悟出警醒和震撼。象形文字如画,滋养幼童智商。创造在智商,成事在情商。
想象的无限,突破知识的有限,挣脱有形和无形的束缚。梦想成真靠逻辑。“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石破天惊的原创,产自智慧的思想实验,始于震撼的自由想象,立于瞬间的直觉支撑,后有严谨理性的逻辑验证。”
真正的思维是鲜活的,它并不是死气沉沉的,我们需要的思维是要大胆的,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我们之所以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失去的想象的能力,更多的是我们不敢大胆的思维,我们缺少打破教科书封锁的勇气。科学如果没有质疑,那么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波澜。给自己更多冲破桎梏的勇气,用旧知识去了解、去解释新知识。这样才算是真正拥有了知识。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缺少了什么,我想我们的国家缺少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我们缺少在创新路上坚持到底的信念。我们少有科创的精神。所以,我们习惯了山寨,我们急功近利,因为这样我们最接近成功。不仅如此。而且我们浮夸,我们习惯的漫天的想象,那些没有逻辑,不找边际的探索。我们需要改变思维。
第二篇:改变情感思维方式
改变情感思维方式 ——从《怒海潜将》观后感谈起
丁亮
李伟科
组织学生看了电影《怒海潜将》,观影后我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内容。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影片讲述了美国第一位黑人船长卡尔的故事,怎样引导学生将粗象的观影情感化成细腻的语言文字呢?我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场对话。
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生1:我们喜欢卡尔,因为他很坚强,很努力,特别是他被截肢后还能坚持完成训练,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很感动。
生2:我不喜欢山岱,虽然他是优秀的潜水员,但他酗酒,而且总是为难卡尔。
生3:我喜欢卡尔的妻子,感觉她很优秀,帮助卡尔过了海军潜水员的文化考试,而且还得了94分。
师:如果卡尔不能在水里完成组装任务,会怎样? 生:他会被赶出海军学校,回到家乡,种地。
师:是的,在种族歧视极其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卡尔最后不能坚持9个多小时,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组装任务,那么他将回到家乡,重复父辈们的生活,我们也就看不到这么精彩的电影了!
师:如果你是首席士官山岱,你会那样对卡尔吗?
生:如果我是山岱,我也会那样对卡尔,因为他是黑人。我希望我们白人是这批队员中最优秀的。
师:是的,山岱不是对士兵们不够好,只是对卡尔不够好,他不是坏人,只是一开始不够爱卡尔罢了。而后面的结果也证明了,他不是坏人,但他酗酒,这一点的确不可爱。(做个小鬼脸)
师:卡尔最后为什么能成为首席士官? 生:因为他坚强,因为他勇敢,因为他有毅力。师:除了自身的因素,还有别的吗?
生1:他有一个好父亲,他的父亲希望他有不一样的生活。生2:他最后得到了山岱的帮助。
生3:他有一个很漂亮,很有文化的女朋友,帮助他学习。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卡尔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一位特有人生想法的父亲,所以他从小就有梦想。那同学们想不想将来也成为这样优秀的父亲呢?
生:(大笑)
师:除了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卡尔还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伴侣。这位姑娘帮助卡尔完成了学业,默默地支持着他完成人生的梦想。试想一想,他遇到的爱人是一个除了漂亮什么都不会的女人他会成功吗?
生:(不好意思的笑)
师: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另一半的理解、支持与付出。能够相伴到老的一定是理解你,支持你,懂你的人,他/她不一定漂亮,但一定足够睿智。你们希望遇到这样的伴侣吗?又或者你们想成为别人这样的伴侣吗? 生:(害羞的笑)
师:这样的爱情,总有一天,你们都会遇到的,过早的尝试,就是一场尴尬的糟糕的恋爱,像你们看到镜头里两人接吻一样尴尬。老师希望你们到了能够恋爱的年龄,都能够恋爱,都能够找到终生的伴侣。记住,一定要到适当的年龄哦!
生:(很认真的思考着)
师:我们说过,山岱最初不爱卡尔,折磨卡尔,但在卡尔失去双腿后,是谁又给了卡尔信念呢?是的,是他。很多时候,敌人都是我们自己假想的,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罢了。所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强有力的对手,希望你们能将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因为成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卡尔在被折磨,被羞辱,失去一条腿之后,放弃又会怎样?
生:他就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船长了。师:说得很好。如果卡尔自己放弃,就算有父亲的鼓励,有山岱的帮助,有女友的支持,他还是不能成功的。是谁决定了他成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人物?
生:是他自己。
师:很好。就算所有的人都不爱他,都不给他机会,这也没能够改变卡尔爱自己,就是因为爱自己,他才可能寻找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如果将来,有一天,你们觉得全世界都不爱你了,你该怎么办?
生:爱自己。师:是的,爱自己。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的珍爱自己;如果别人不给你机会,你要加倍的给自己机会;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就会为了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卡尔想当潜水员的梦想,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当上首席士官长,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们的梦想对不对?
生:(鼓掌)
师:最后一个问题,你们愿意给自己一个创造历史的机会吗? 生:愿意
师:相信你们当中将来会出现卡尔式的英雄男人或者英雄女人。你们相信吗?
改变以往的让学生谈感想的方式之后,我发现,这一堂课的内容丰富多了,很多学生都有的新的触动与想法,写出来的文字有了真正的深度。其实要想改变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给学生适当的情感引导,让学生明白道理的同时能够有更深入的人生思考。也许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我们教师可以努力,慢慢地去渗透,慢慢地改变。
第三篇:改变思维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
一、背景分析
围绕公司从事业管理转向规范化、集团化企业管理的战略决策,公司本的重要管理举措将是推行岗位责任制,实现流程再造,加强内控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激励体制,配合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本次培训工作重点是转变经理级以上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改善管理方法。
二、总体目标
(一)、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二)、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原则与要求
(一)、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二)、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司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培训公司为外委培训基地的培训网络,立足自主培训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通过外委基地搞好相关专业培训。
(三)、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
四、培训计划
(一)、培训时间
(二)、培训方式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集中讲授、视频学习、拓展训练、网络平台自学、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方式进行。
(三)、参训人员
管理人员指副经理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在于管理者能力的开发,通过培训,使管理者加深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解,转变观念,拓宽管理思路,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提高管理者的计划、执行能力。
(四)、培训项目
1、五、培训效果评估(一)、参训人员的反应
在培训结束后,向参训人员发放《员工培训意见调查表》,了解参训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及通过培训有哪些收获。主要包括:
1、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反应;
2、对教材内容、质量的反应;
3、对培训组织的反应;
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在将来的工作得到应用,收益如何。
(二)、参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参训人员参加培训后,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通过培训后进行考试,或要求参训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提交一份培训心得,评价培训效果。
(三)、参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行为和业绩的改善培训效果很多并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因此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行为和业绩的评价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采用观察、考核等方法,直接领导观察日常工作,视必要程度由参训人员给出工作中培训结果运用实例,来证明实践了培训内容,直接领导考核,如果没有实践,要求参训人提出改进方法,继续实践,反复应用,通过行动—总结—行动—总结,达成培训效果。
第四篇:怎么读书才能改变思维
怎么读书才能改变思维?
人神共奋 | 专栏 2018-06-08 00:00:00 阅读不会提问题,读再多书也过不好这一生。这么多年,你真的学会阅读了吗?
世界经理人专栏
人神共奋
全部文章首发于“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ID:tongyipaocha)。颠覆你对职场、管理、财富的看法。
广告
阅读不会提问题,读再多书也过不好这一生< 1/5 如何让一次阅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人生就是这么戏剧化,一次偶然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
十年前,我看了一本另类科学史的书——《万物简史》,并推荐给了一个朋友。前几天,这位朋友无意说起这本书其中的一章改变了他的人生信念。
我很好奇,周末在家把这章重新看了一遍,回想当年自己看到这一章的感受。
常常有读者大人问我,怎么读书才能更有效,才能改变思维,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牛逼的人?
我的答案是,一次提升自我的阅读一定包括两个部分——解决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无数问题。
一次偶然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并非是这本书本身有多震撼,而是因为它把你之前和之后的知识与思考串了起来。
今天,我就以《万物简史》的第22章为例,分享一个“问题式读书”的经验。
2/5 比书单重要一万倍的阅读方法
先介绍一下比尔布莱森所著的科普类图书《万物简史》,这本书的特点是用八卦的方式讲科学史,以科学家的八卦为主,其中也不乏严谨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全书都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气质,第22章“多灾多难的生命进程”属于偏认识论的观点,提供给我们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生物知识:
作为人类,我们往往觉得生命必须有个目的。我们有计划,有志向,有欲望。我们想要不断利用赋予我们的整个令人陶醉的生命。但是,生命对于地衣来说是什么?它的生存冲动、活着的欲望和我们一样强烈——有可能更加强烈。要是我被告知,我不得不当几十年林中岩石上的地衣,我认为我会失去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会。实际上像所有生物一样,它们蒙受苦难,忍受侮辱,只是为了多活一会儿。
地球上的生命有着另一个极其相似的特点:生命会灭绝。而且相当经常。尽管物种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聚集起来保存自己,但它们经常崩溃和死亡。它们变得越复杂,好像灭绝得越快。为什么那么多生命没有雄心壮志,这也许是一个原因。
今天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特定的家族从来没有中断过——在10亿个有可能把我们从历史上抹掉的关键时刻一次也没有中断过。
——《万物简史》第22章
大部分读者读完一本好书后,都有一种“学到知识”“get到重点”的幻觉,作者写的越通俗,这种幻觉越强烈。为什么说是幻觉呢?因为仅仅“读懂一段内容”,你付出的心智活动相当有限,收获自然也有限。
读懂一段内容,是阅读的暂停,也是学习的开始——甚至不是开始,真正的开始是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一段内容提供了什么新观点/新方法/新知识?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本书的作者实在是贴心,甚至直接给出了三点结论:
生命想存在;
生命并不总是想大有作为; 生命不时灭绝。好了,总结完了,甚至还可以画个思维导图,学习结束了吗?
不,问题的真正意义不是答案,而是由此引出的第二个问题:它跟我们过去的什么已知观念/方法/知识有联系与区别?
很多人认为物种进化就是从低等生物发展为高等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人这种复杂的动物。而这一章打破了这个错觉,因为生命的目的就是多活一会儿,所以进化也没有方向,只要是能多活一会儿的方向,就是好方向。
再接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底哪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呢?或者说,这两种看法各自的适应范围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本次阅读你可能解决不了,但它给了你一个方向,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你可以主动搜索,也可以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等待下一次阅读的激活。
接下来,才是阅读的核心环节。3/5 问题的第一个方向
通常“提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理论到理论”,另一个是“从理论到现实”。
如果《万物简史》的这一章,激发了你的兴趣,想知道进化到底有没有方向,那么,沿着这个问题找,你早晚会读到一本书——理查德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实际上解答了上一节的那个问题,进化的方向的确不是“从简单到复杂”,人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但进化也不是“生命体为了生存”。
进化是群体的选择,而生存是个体的目的,这两者之间常常是冲突的,“母爱”是对于人类群体是有利的,但“母爱”对于母亲这个个体却是危险的,不管是生孩子,还是养育孩子。
这个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呢?以前我们把母爱看成是一种无私而崇高的东西,但《自私的基因》认为,这是人被自己的基因“操纵”了,生命体是基因创造的生存机器,生命短暂,基因不朽。
基因颗粒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不会衰老,即使是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会比它仅活了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和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自私的基因》)
这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理论之间的相互对比,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找到它们的继承关系,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如果你的思考方式偏感性,学习方式偏经验主义,也可以“从理论到现实再回到理论”。
日本科幻作家濑名秀明写过一本科幻恐怖小说《寄生前夜》,把“基因容器”的概念具像化,把“基因控制人体,将其作为自我复制的工具”的过程变成“线粒体叛变”这个小说情节,还纠正了道金斯对基因的错误认知,借用了“线粒体共生起源”这个更科学的概念。
如果你还感兴趣,想知道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对现代人的某些行为的影响,沿着这个问题,你会看到《进化心理学》,这本书我在《情感教主的300万教徒们在焦虑什么?》一文中已经分析过,研究在人在择偶过程中,被基因控制的“动物性本能”。
一本书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会带来N多的问题,只要你感兴趣,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你会渐渐建立这个大方向的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你可以更有效率的处理相关领域的信息,也可以将其中的逻辑“工具化”,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这个《进化心理学》又被很多情感分析专家拿来做分析工具,有人借用了其中的“亲子不确定性”理论,将其变成“如何利用男人的本能,控制男人对自己进行亲职投资”,这就是 “从理论到理论又回到现实生活”的方法。
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深入研究进化论,那好,我们还是回到起点,回到“生命想存在;生命并不总是想大有作为”上,这一次,我们把问题“链接”到一些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上。
4/5 问题的第二个方向
前面说了,在进化的方向上,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是“防御策略”,是古菌一类最古老的生命形态,保持最简单的身体结构不变化,因为结构越简单,能适合的环境也越多;
另一种是“竞争策略”,采用不停进化的策略,让自己越来越复杂,虽然越复杂越脆弱,但复杂也代表基因突变可选择的方向大大增加,也就大大增加了适应新环境的可能。
理论就到此为止,这两个策略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回到我的老本行——职场生存策略也有两种:
第一种我称之为“绝地求生策略”,在那些惨烈的、高淘汰的生存环境中,你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因为不管你之前赢了多次,一旦损失,就全盘皆输。
最典型的就是“办公室政治”,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防守”,这种策略对应着进化中的“防御策略”。
第二种我称之为“彩票策略”:在一般程度的竞争中,别怕犯错,最重要的是争取机会。为什么叫“彩票策略”呢?彩票中彩的概率虽小,但好在2元一注,损失是固定的,所以不如放手一博。
重复犯错误可以算一种独特的生存策略,选择收益最高的错误,重复犯几次,找到控制风险的方法。
什么样的竞争算是“一般程度”呢?可以看看之前我的一篇《错误犯一遍,那叫错误;把错误进行到底,那就叫风格》。
很多读者很好奇,为什么我能把两种不相关的事件扯在一起呢?这就是一种“框架思维”方式,要求你凡事别太在意表象,都要多想想它的内在规律。
这种思维方式还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书。比如《孙子兵法》,偏军事哲学,很枯燥,如果你带着一些问题,看法就不一样。比如“竞争策略”和“防御策略”,书中处处可见: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在职场上,你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至于会不会赢,这就取决对手会不会犯错误。
有人觉得《孙子兵法》太含糊,到底怎么判断“可胜”和“不可胜”呢?沿着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解释我们何时喜欢冒险,何时喜欢保守的理论。保守策略:在“确定的收益”和“有风险的亏损”之间,做一个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例子就是考试时,要把容易的题拿到手,剩下的时间再攻克难题。
冒险策略:在“确定的损失”和“有风险的利益”之间,做一个选择,多数人会选择“冒险赌一把”,例子就是买彩票。
这就是说,我们平时的直觉方向是对的,但在做决策时,判断因素太多太复杂时,需要缩减成“确定因素的量”和“不确定因素的概率”这两项,再估算其中的利益得失,我在《走出思维陷阱,高手的三个“反直觉”思维习惯》一文中介绍的“基数比例”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我们的阅读视野还可以扩展到历史领域——吴思的《血酬定理》,看看人们如何计算暴力的收益与风险,在“民”、“盗”、“官”这三种角色中转换,看看应该如何给“权力”、“暴力”、“忍耐力”定价。
有人说,读经典的好处是你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其实这个新发现正是原来的知识和你在这段时间的新认识,发生了新联系。
沿着“这两种进化策略”,我们还可以看到“尼采”和“叔本华”的对立;理解这个问题,也可以帮助你理解古典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
如果我们把兴趣点集中在“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的矛盾”上,有社会学的经典名著《乌合之众》,还有博弈论中的“进化稳定策略”。
我们还能在这一段内容中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幻觉”这个命题,这也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永恒的大命题,还是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常见主题,或者能帮助你理解《失控》《创新者的尴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等经典著作。
5/5 阅读没不会提问题,读再多书也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给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打100分的话,那么,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找到答案顶多只能得10分——因为只要有一个问题,你总能找到答案,只要你有足够的好奇,也不懒。
所以,提出一个新问题=90分,但这并不容易。我总结了“提出一个好问题的几个方法”:
1、最常见的方法:找到让你困惑的地方,总结成几个问题。
2、找到那个让你惊叹的地方,想一想它为什么让你惊叹?
3、找到与以往知识冲突(或印证)的地方,思考谁更有道理(或有什么不同),或者想一想,如何让它们各自成立的条件
4、它有没有可能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被“工具化”?
5、如果它是一个观点,找到这个观点成立的前提;如果它是一个知识点,找到这个知识点的边界;
最后两种是我最经常用的:
6、如果你实在找不出问题,可以“输出学习法”——用这个知识或观点去知乎上回答几个问题,80%的情况下,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完美的逻辑,中间还是有问题的,或者是你的理解偏差,或者是一个你尚未掌握的新领域。
7、如果你实在找不出问题,回到原点,提出“元问题”。(具体办法可以参考《有一种思维方式,成功者一辈子只用一次,但天天在训练》)
方法肯定不止这七种,重要的是不要做“伸手党”,别在意答案本身,答案没那么重要,甚至很多问题没有答案,重要的是沿着问题寻找“新大陆”的过程。
答案只对问题有用,只有过程才是对你有用的。
第五篇: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和们我观察事物的局限性和分析事物的片面性,在我们的头脑中往往形成许多片面的甚至荒谬的概念和意识。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自己的肤浅,因为客观事物往往被围上彩色的光带,而有些光环给人以虚像,甚至是奇妙而又合理的虚像。同时,由于人们的经历,学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往往看法也有不同。作为从历史文化的实践发展中走出来的人,在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现实的时候,总要受到习惯思维的和情感的影响,就不能不影响观察与判断的准确性。而且,我们有限的思想认识和眼光视角,都处在程度不同的近视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误差和折射。这也是很难避免的
不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成熟或总在不断修正,由于人的大脑处于无休止的运动状态,我们要不断寻找问题答案,分析总结。这样,就需要一种比较稳定的观察分析事物的看法,即所谓的观念,以作为行动的指导,以及看待问题的参照系。有了观念,无论其看待问题的视野是宽是窄,固定或不很固定,形成可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因而就可以指导分析问题,决定行为方式。
正如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治疗创始人都可隆?贝克教所言,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理解、评价、预测周围事物,并以较为固定的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作出相应反应。
一个人如想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就必须善于祛除和减少错觉,改变错误的意见。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觉接受社会或别人的新的影响和新的信息。根据周围出现的新变化,检查自己观念中僵化、保守的部分。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因为我们往往被自我防御机制所欺骗,而满足于虚幻的自我,希望别人接受自己,赞同自己。久而久之,一种无形的幻觉就会包围、控制自己的思维,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或定势,影响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冲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美国学者约翰?鲍威尔提出三点:第一,再三修正自己对人生的解释;第二,勇于接受生活的提问;第三,努力寻找宁静与独处的时刻。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我们必须在理智指导下转变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但旧有的错觉和情绪不会轻易消失,有时消失了还会卷土重来。所以,一个新观念的确立,也要有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有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指出,所有恢复自我使人生谐调和欢乐的希望在于改变僵化的公式,纠正错误的观念或谬论。健康与生气始于大脑,始于健康的思想和生机勃勃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