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

时间:2019-05-15 16:0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

第一篇:《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

平衡的政治艺术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

赵光勇

[摘要] 《联邦党人文集》所体现出来的美国制宪者的思想,是一种平衡的政治艺术。他们寻求的,就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平衡,“民主”与“民治”的平衡,政府权威与人民自由的平衡,权力和权力的平衡。在这样的制度下,既有秩序,又有自由;既有政府的权威又有人民的权利,实现了一种最佳的政治平衡。

[正文]当政治统治的资格不再来源于道德和宗教后,又从哪里寻找它的合法性?或者说,政府权威的来源是什么?当君主制开始压制自由的时候,又有什么样的政府形式能够捍卫我们的权利?如果有一个既能带来秩序,又能保卫自由的政府,这样的政府要如何组织?有没有这样一个政府,权力既掌握在人民手中,又能免于人性阴暗面的影响?政府的权力如何行使?谁来控制政府?如何制约权力?民主与自由能不能和平共处?在一个大国里,能否实现民主?

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们,吸取前人的政治智慧,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从实践层面给出了回答。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答卷,200年后还没有过时。这份答卷,就是1787年美国的宪法。如果说,美国宪法是制宪者们对上述问题给出的答卷的话,那《联邦党人文集》就是一次系统的答案解析。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评,联邦党人让美国人相信,这个答案就是美国的新宪法。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结束后,反对新宪法的力量很强大。十二个州(罗德岛除外)必须有九个州批准,宪法才能生效。支持宪法和反对宪法的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是通过小册子、报纸、和演说进行的。在辩论中,出现了一系列文章,这便是后来的《联邦党人文集》,是制宪会议的主要人物汉密尔顿、麦迪逊和约翰·杰伊以普布利乌斯的名义呼吁纽约州的投票人接受新宪而写的。

从行文和学理角度来看,《联邦党人文集》也许是政治思想史名著里面最通俗易懂的一本书了。可是,时至今日,它仍然被认为是对美国宪法权威的解读。《联邦党人文集》之所以成为名著,还再于它和美国宪法一起,将前人的政治智慧,变成了活生生的政治现实,让自由、民主的政治理想,在一个大国里生根发芽。

对《联邦党人文集》的评论文章,已经有太多人精耕细作了。笔者仅就自己的阅读理解,谈一点点的读书心得。笔者认为,《联邦党人文集》所体现出来的美国制宪者的思想,是一种平衡的政治艺术。对当时的美国制宪者来说,“为大多数代表接受的共同哲学是平衡政府哲学。”[1]p14有人说,政治就是选择。《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还有背后的美国制宪者,正是在各种政治变量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通过制约达到平衡。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平衡

政府的合法性来自哪里?《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们对洛克的理论非常熟悉。洛克论述道,政府是人们之间契约的产物,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不方便而组织政府,政府的建立基于人们的同意。政府的目的只是为了建立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结束无政府状态,从而保障个人的权利。所以说,政府权威来自于人民,人民将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委托给了政府。政府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对此,他们没有半点怀疑,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求所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最高长官的任命,均应来自同一权力源泉——人民。”这就是“民主”。因此,“民主”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民主权”。

那么,如何体现“人民主权”呢?早期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民主只能是直接民主,就是通过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直接管理国家。古希腊雅典民主的实践,还有卢梭的理论都使人们相信,这样的民主只有小国才能做到。“大国”和“民主”是难以拉到一块的。然而,美国的制宪者们接受了代议制思想,通过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的结合,将“民主”带入了“大国”。在联邦党人看来,即将成立的联邦自然是“民主”的,因为“它从大部分人民那里直接、间接地得到一切权力”,“它的管理人员,是直接、间接地由人民任命,”[2]p193这一切,都是民主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美国宪法通过多层次的直接和间接选举,始终保证了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同时,通过“共和政体的扩大” [2] p66,“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 [2]p49美国制度的设计者们,通过“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平衡,在大国实现了民主。

“民主”与“民治”的平衡

新成立的联邦是人民的政府。尽管联邦党人认为他们的政体不是“民主政体”,只是“共和政体”。但是,人民通过选举总统和议员宣示自己对政权的所有,这本身就是真正意义的“民主”。但是,权力属于人民,但不一定需要人民直接行使。当然,在美国这样一个大国,人民直接行使权力也不现实。为此,就要区分开来“民主”与“民治”。

美国制宪者并不赞成建立一个由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的政府,也不赞成建立一个代表广大人民或对广大人民负责的政府。[1]p36《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新成立的共和国是“这样一个政府::它从大部分人民那里直接、间接地得到一切权力,并由某些自愿任职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在其忠实履行职责期间进行管理。”“在共和政体下,人民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权力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同时,“由于选举每一个代表的公民人数,大共和国要比小共和国多,所以不足取的候选人就更难于成功地采用在选举中常常采用的不道德手腕;同时由于人民的选举比较自由,选票也就更能集中于德高望重的人的身上。”[2]p50美国宪法通过间接选举、两院制和法官的终身任职,使得普通民众与权力之间的距离拉大,从而保证权力掌握在精英手中,避免受到民众盲动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民主”和“民治”之间划了一条线,稍微减轻了“民治”的色彩,从而才使得美国“民主”没有堕落成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笔下极端的平民政体。

“力量”和“美德”的平衡

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君主政体的力量”和“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的平衡。汉密尔顿说,孟德斯鸠明确地把联邦共和国当作扩大民众政府范围、并使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利益调和一致的手段。“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它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那么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我说的政体就是联邦共和国。”“联邦共和国的定义,看来就是‘一些社会的集合体’或者是两者或更多的邦联合为一个国家。”[2]p42这里“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主要指的是自由。《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是反对纯粹的民主政体的,正如麦迪逊说,“一种纯粹的民主政体——这里我指的是由少数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社会——不能制止派别斗争的危害。”“这种民主政体就成了**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是不相容的,往往由于暴亡而夭折。” [2]所以,他们创造了一种共和政体,用麦迪逊的话说,共和政体就是代议制政体。

首先,共和政体具有君主政体的力量,共和政体能够抵抗外来力量;其次,共和政体能够“享有各共和国的内部幸福”;再次,共和政体有利于控制更大的国土面积和更多的人口;最后,共和政体能够控制党争。

“虽然有少数代表可能私下赞成有限君主制,但所有的代表都支持共和政体,这是认真考虑过的唯一政府形式。的确,这也是能为全国接受的唯一政府形式。” [1]批

4通过对共和政体的选择,新成立的政府是一个混和政府,既有君主制的力量,又有共和制的自由。

政府权威与人民自由的平衡

对联邦党人或者美国制宪者来说,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有力量能够带来秩序的政府。在当时的背景下,软弱的邦联已经无力给人民带来秩序,无力保护人民的自由。所以说,《联邦党人文集》在开篇首先讨论的问题就是:“联邦对政治繁荣的裨益。”作者论证道,强有力的政府能够给人民提供安全,赢得外国的尊重,排除与外国发生战争的危险。“美国的繁荣取决于我们的联合。”“团结、强大和有效的政府,更能保护我们免遭危机。”如果不联合的话,不仅会有外部战争的危险,也存在内战的危险。因此,“邻国自然而然地彼此为战。”各州敌对的结果是威胁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相反,在新宪法下各州联合起来,能够维护自由和财产。

《联邦党人文集》花了很多篇幅告诉人们现存邦联政府的种种弊端。邦联的失职会导向无政府状态,而无政府状态会招来战争,不管是外部侵略还是内部战争。因此,一个有力的、有权威的政府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2]p264政府要能管理被统治者,就得有力量。这样一个有力的政府,能够维护国内外的安全,带来秩序;能够管理州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还有处理外交事务。

没有统一、安定和有秩序的社会,就没有自由。但如果政府权力过大,过于强调秩序,就会不可避免地干涉到个人的自由。协调这二者的矛盾?美国的制宪者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建立了一种能同时实现两种价值的“恰当平衡的立宪制度”。[1]p5在这种制度下,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交给了政府,人民保有权利和自由。交给政府的权力,相互制约,使之不能构成对人民自由权利的压制。那么,政府的权力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就是接下来这一对平衡。

权力和权力的平衡

美国的制宪者深谙人性的弱点。人性“厌恶、偏爱、竞争以及获取不义之物的愿望”,人受“愤怒、怨恨、嫉妒、贪婪和其他不正当的强烈倾向的驱使”。[2]p26他们对人性怀着深深的不信任。权力具有腐败的趋势,如何阻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麦迪逊承认,“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控制政府的主要方法,但经验告诉我们,需要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这辅助性的预防措施就是分权。《联邦党人文集》作者深受孟德斯鸠的影响。麦迪逊写道,“没有一种政治上的真知灼见比这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或具有更明智的自由保卫者的权威性,……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2]p248麦迪逊引用孟德斯鸠的原话,“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之手,” “司法权如果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当然,这些部门的分立不应达到彼此没有符合宪法的监督程度。这些部门都得接受宪法和人民的监督。

另外,仅有分权是不够的,还得有制衡。“仅只在书面上划分各部门的法定范围,不足以防止导致政府所有权力残暴地集中在同一些人手中的那种侵犯。”麦迪逊写道,“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在于使各部门领导获得必要的宪法手段和个人动机来抵制他人的侵害……野心必须以野心来对抗。”也这是允许各部门拖延或阻碍其他部门的行动。他又说,“用这种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联邦党人文集》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宪法的主要精神就是“平衡”,是在不同的政治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通过代议制,美国在大国实现了民主;通过多重的制度安排,美国制宪者在“民主”和“民治”之间划了一道线,从而将共和政体审慎的美德和平民政体的民主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混和政体的引进,将君主制的力量和共和制的自由结合在一起;通过权力分立和制衡,实现了政府的自我控制。在这样的制度下,既有秩序,又有自由;既有政府的权威又有人民的权利。总之,实现了一种最佳的政治平衡。因此,《联邦党人文集》,就是一本讲政治的平衡艺术的书。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 著:《民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美]汉密尔顿等 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二篇: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冯明辅导员在第一次党支部会议中推荐的《联邦党人文集》。这本书被美国人成为美国宪法的“圣经”,是在美国建国初期宪法制定阶段由美国三位伟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为了争取新宪法在纽约州获得支持而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系列说服性文章。文集中主要讲述了美国宪法的精神概要,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原因,对美国日后政体的变化与民主的实施乃至世界政治中制衡思想都有着远大的影响。三位作者是美国开国诸贤中的三位,他们在这部集子中树立了一步宪法,并创立了一套政治制度,使制度与宪法能够长盛不衰,也是美国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认为是最民主国家的保证。众所周知,政府的权利来自于人民,而民主则要体现在政府不能够依靠自己的权利为所欲为。而这三位作者充分利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设计了一个蓝图:建立一个联邦政府,而这个政府中的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分割,也就是说担任各个部门的人员不能同时在两种部门中担任职位,并且使三种权利机构的权利相互制衡,这样就不会造成政府权力集中于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人的现象。而国体机构是共和国。他们认为行政部门的所有权利集中于总统一人更有利于行政命令的实施。而美国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主权利。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政体。中国与现今美国的政府的不同。

首先美国实行的是最为广泛的总统共和制,而中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美国的这种整体选择来源于联邦党人的努力,来源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需要把强大的行政权集中于一个人的手里,所以选择了总统制。而我们这么选择是因为我们要构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而实现这种方式的最稳定方式是通过层层选举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最终的权利决定机构即人民代表大会。对于美国来说,总统的权利直接来自人民,而中国政府的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赋予,但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出。在各个模式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美国的方式可以使人民更加的体会到当家作主即民主的美好,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的稳定,因为它将选择权集中于人民认为更加优秀更加有能力的人的手中。

对于政府的结构,我们都知道美国采取的是制衡策略,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三个部门相互牵制,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大法官,总统由人民从两个党派各自推举出的党魁中裁定,国会中的席位由各州选举,而最高大法官虽然由总统任命,但是总统无权罢免。这样就是美国的各个系统之间无法形成裙带关系,形成威慑国家的权力集团。而对于中国的政体我只能表示无奈,因为在网上我找不到任何能够详细解析中国政府结构的资料。但是据我们所知,显然没有美国那么的严谨。

正如同美国说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是装模作样,只是共产党为了蒙蔽世人的眼睛,我们也说美国的选举是由大财团暗中操纵,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在自己的体系中稳定的发展着。我们各自相信自己会走向成功,但是也会互相借鉴。这就是我们看关于西方政体书籍的意义所在。

第三篇:联邦党人文集

美国的建国大业

——读《联邦党人文集》

于乐源 11级 建筑学 20115570

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邀请杰伊和麦迪逊,共同使用笔名“帕布利乌斯”在纽约各大报纸上高密度地发表文章,解释联邦宗旨,阐述宪法要点,希望借此说服纽约民众,促使纽约邦制宪会议批准宪法。这一系列文章后来集结出版,就是我们看到的《联邦党人文集》。他们自认为自己写的文章对象是时下的百姓,绝没想到它们也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当年作者们的初衷,《联邦党人文集》的思想辐射也远超出了美国。

当时的美国可谓百废待兴,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美国”,只是十三个独立国家的集结——“邦联”。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宪法、政府、武装和法律文字,人口、幅员差距悬殊,历史渊源、人口组成、社会结构大相径庭。恐怕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反对英国统治。这种体制根本无法抵抗外国的欺侮,而且内部容易陷入争执和战争。

先见之明者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邦联体制的巨大缺陷,就是:“为联邦立法,要取得各邦的集体同意,就不能立法管理生活在各邦的公民个人。”制定法令若要得以实施,必须要所有邦通过。邦联制度是如此孱弱,松散,无力,更像是今天的欧盟。而不是一个国家。

抵御外来侵略,捍卫自己的权力不被它邦蚕食,避免各邦相互倾轧,达成各邦彼此孤立无法达到的福利,这就是建立中央政府的目的。正因为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历史背景是联邦权力和邦权论的妥协,因此我们在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中处处可以看到分权、制衡原则的贯彻。这种对权力的分离、制衡的高度意识,也表明了建国初期的美国人对权力的强烈不信任感,所以有“总统靠不住”这种说法。在政府的组织结构上,《联邦论》还提出了“政治制约原则”。麦迪逊说,倘若人人都是天使,就用不着政府。他认为,惟有利用相互对立和争夺的利益,方能制约人人都具有的权欲和野心。这一原则在《联邦宪法》中的主要体现就是“限权”——无论是政府的权力,还是民众的权力,都要有所节制。这种观点也透露出他们高度的务实态度,虽然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当时都只有三四十岁,但却对各种政治体制的优劣有着深切的洞察,且不为一时的意识形态所遮蔽。一个重大的事实不可更改,那就是北美十三个邦已经是独立实体。若要它们联合起来,就不可能要求它们彻底放弃主权,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它们的联合,只能以联邦或邦联的方式予以实现。

当时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美国独立之后,是采用共和制、贵族制还是君主制? 几乎所有人都会摈弃君主制,在贵族制的问题上,大家也莫衷一是。制宪者们明白大家想要的是民主。

最终,他们的选择是糅合与创造:结合了联邦制度与共和制度的一种新型政体。采用了分权制度,各州和中央政府拥有的权力强度都是最高的,但是所管辖领域不同。

但是,分权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分权的困难就在于现实妥协。分权者都是人,没有人能保证分权者能够把权力分配地公正合理,事物的性质受其自然属性和人为操作的影响,现实利益的分歧很难不去影响到权力的分配。

正如文本中所主张的,没有一种“passion”是绝对好的,正如爱情总伴随着嫉妒,民主总伴随着暴民一样。具有结合优势的总大都能够胜出单一的整体。美国的特征就是,它不是民族国家,也不是帝国,也不是国家的联盟,而是三个概念的混合。为什么联合?强世功老师说,为了追求伟大。美国的幅员辽阔,政体史无前例,所以美国思考的是伟大的事。

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美国会成功?美国思考的是伟大的事。我们在完成我们的事业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把它当成一桩伟大的事情?所以极少有人能把自己的事业做成伟大的事。美国人信奉新教,信奉选民论。他们把自己看做上帝的选民,把每一件事都看做上帝的安排。

所以,美国能够建国三百多年而成长为一超级大国,这是伟大的功业,由伟大的人们完成。

第四篇:联邦党人文集78—读书笔记

《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

作者观点:新宪法对于法官任职期限中关于其行为正当即应留任的规定,有助于限制代议机关越权并保证司法的稳定与公正。

文章开篇对“合众国任命的一切法官行为正当即可留任”的规定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现代政府的最可贵的革新。其后,作者从以下四个角度论证了法院、法官独立性的必要性以及法官任期仅与其行为正当相关的规定的合理性。

首先,司法独立是三权分立中司法机关的薄弱地位的要求。通过对美国三权分立之三部门性质、权力进行对比,作者认为司法机关为三权中最弱一环,同时对人民威胁最少。因为存在着被其他两方侵犯、威胁与影响的可能性,因此除司法人员任职固定以保持其独立性与坚定性之外无他法。

其次,法院独立在限权宪法中是限制立法机关越权的保障。

作者驳斥了“司法权高于立法权”的说法。当作为人民代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与宪法冲突时,法院根据宪法这一代表人民意志的根本大法裁决,坚持人民意志至上,监督立法者在权限范围内行事,并非意味着司法高于立法。

司法机关作为任命与立法机关的中间机构则具有合理性,解释法律是法院正当与特有的职责,司法机关应听命于人民而非立法代表而在冲突的法律中依据法律解释原则作出符合宪法的原意的公正的解释。认为法院在冲突解释中会曲解立法原意的主张无异于主张根本不应设立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的法官。

第三,法院独立性有利于保卫宪法与人权。

立法可能受到社会多数派的舆论影响而违背宪法,同时这种不良倾向也可能造成不公正或偏见的法案对人权的侵犯。因此法官的独立是保卫社会不受偶发的多数人的暴政这种不良倾向的重要因素。法官的坚定不阿不仅可以减少已通过的此类法案的危害,并且可牵制立法机关的通过。

坚定、一贯尊重宪法所授之权与人权,是司法必具的品质,而短期任职的法官因歉疚民意或屈从于行使任命权的主体而影响法官的独立精神。

最后,法官职务固定有从其本身应具备的条件出发而产生的理由。

法官的职业,需要经过浩繁书籍案例钻研和正直的品质,非一般人所能胜任。法官短期任职,易导致本来为数不多的合格人士常不愿放弃收入甚丰的职务而就任法官,进而次等人必担当司法职务,从而对有效而庄严的司法工作造成危害。

第五篇: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

《联邦党人文集》是由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约翰杰伊、麦迪逊等人书写的85篇文稿组成,详细的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的来源、优缺和作者对政治制度的看法。这本书使我对美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我许多的共鸣,接下来,我想从几个角度阐述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通读全书,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对美国共和政治体制的每一个权力设置的缘由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鲜明的体现了美国政治的经验主义色彩。美国政治制度在当今世界为世界各国效仿,为美国的强大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奠基。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形成并不只是简简单单从一开始由他们的开国元勋根据什么“启蒙思想”而建立一套制度,他们制度的建立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他们这套制度产生于经验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而经验又来自哪里呢?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来自于“英国”、来自“其他州宪法”,美国政治制度是在总结英国政治制度、州制度的优缺结合启蒙思想创立出来的,可以说是启蒙思想与美国国情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政治经验的积累。美国建国的十三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特色的政治制度,而美国宪法就是对州制度的升华。它的每一个细节的设置都可以在英国政治体制或州制度中找到影子。所以我个人认为政治其实不存在什么突发奇想的创造,也不可能完全根据什么理论建立,它必定是深深的根源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国情,所以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套优秀政治理论必定是根源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光靠几本书,是搞不了政治的,甚至可以说是天方夜谈。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总结实践经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目标。

第二、我想谈的是心理学、心理经验对政治的作用,在《联邦党人文集》一书中,汉密尔顿、麦迪勋等人对政治制度的分析,对反对意见的回应,无不来自于他们在政治实践中总结的心理经验,比如在第72篇《论行政权力的唯一性》中谈及“为什么行政权必须由一人掌握,而不能由一个集体掌握”时,作者说到“当行政权由一个集体掌握时,由于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意见渗入到决策中,所以决策必须要所有人来协商做出,当某个人没有参与到决策的制定时,他可能会极力反对此项决议,因为他的意见并没有渗透进去,这不仅会降低决策效率,而且容易导致内部分化,可能一部分人会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内部的团结。而且在集体做决策时,由于是集体决策,责任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推卸。”所以汉密尔顿等人坚持要保证行政权唯一性,这不仅有利于效率提高,而且方便追究责任。汉密尔顿等人根据自身的从政经验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每个人的心理出发切实考虑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政治总而言之就是对人性的管理,所以政治同时也是和人的心理密不可分的,所以任何一项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出台一定要充分考虑这项制度的实施者的内在心理,将政治与人性心理结合。

第三、我想讨论的是政治制度的完善来自于权力的斗争之后重组、洗牌。换句话说政治就像大自然一样,它会随着力量之间的角逐,不断的重组、淘汰、新生,就像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美国在1787年宪法之前一直都是邦联制度,但是这种无法满足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总览军权、财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整个美国谋利,所以才有了《1787年宪法》的出台,为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度,这是各州权力让渡的产物,换句话说也是权力斗争的产物,权力斗争并不是坏事,只要它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那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但它必须最后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巩固斗争的成果。一个优秀的政治制度一定是经过无数的政治斗争而产生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流血与牺牲。

第四、从全文出发,可以充分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尤其是它突出的稳定性,制度的设计者在分权上确保各个主体的力量均势,没有让其中的任何一方过分的强大,而足以影响另外两方,实现了政权的高度稳定性。以行政权为例,设计者对总统拥有的军队统帅权、签订条约权、任命权、议案的相对否决权,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总统对于上诉的权力都无法全部掌握,都只能部分取得,分权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的分立,同时也渗透到了每一个具体部分的设计上。在司法上,由于司法权天生的弱势地位,设计者为了加强其对其他两者的影响力,确立了法官终身制、违宪审查制度,通过宪法加强了司法权。在防治腐败问题上,司法上充分发挥陪审团制度的作用,行政上,由国会对总统的收入进行控制,同时也有最高法院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第五、制度设计者极具创意的考虑到了人情世故对政治的影响,因而在制度的设计中加入对这一问题的防范措施,例如在人事任命权上,既不将权力完全给予总统,也不将其给予议会,因为如果给予总统一人的话,那么很可能产生总统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如果将其给予议会的话,那么议会的议员可能会互相照顾自己的亲属,同时互相也不敢得罪对方,这样容易导致政治家族化或结党营私的出现,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制度设计者采取的方式是将任命权分为提名权和审核权,提名权归总统,审核权归议会。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行政机关人员都能被总统接纳,和总统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也可以减少任人唯亲的情况的产生。因为毕竟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总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的制度的设计充分的体现了制度设计者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充分的考虑到了政治中的人情世故。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法官的终身制和部门俸给制的设计,法官的终身制确保了他的独立性,不受提名者的干扰,同时法官的高薪制保证了法官可以不因为生活情况的变动而影响职责的履行,这都是充分考虑了法律这一行业的特殊性而制定的规则。人情世故也是政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国内比较官方的书籍上很少提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充分学习和研究这一点。

第六,从书中可以感受的到,美国政治是深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何为“功利主义”,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提出的。简单的说知道就是最求幸福的最大化,认为痛苦和快乐可以精密的计算得出幸福值。而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者就是出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考虑,对于政治制度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思熟虑,进行充分的厉害、利弊比较,例如在陪审团制度上,在民事案件中是否要运用陪审团制度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陪审团对民事纠纷并不能就行深入的了解,因为在民事纠纷中存在许多专业性问题,一般人很难了解,所以不支持民事诉讼中加入陪审团制度。而另一方面,一部分认为陪审团制度可以充分的防止政府的腐败作风。经过多方面的争论还是决定运用陪审团制度,这是他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为主,从此点出发,考虑到“运用陪审团制度”的利大于弊而得出的一个结论。美国政治制度是功利主义、经验主义的结合,所以美国政治制度具有典型的西方政治色彩。

上文中,我从经验主义、心理学、权力斗争、制度的稳定性、功利主义、人情世故等几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这本书中所提及的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对美国政治制度有了新的理解。读完这本书后,产生了许多新的体会,和以前从课本中了解到的美国政治制度截然不同,这让我回想起了去年上的王成兰老师的《美国当代历史文化》,王成兰老师认为:“美国的发展主要靠的是以下四点:

一、一以贯之,不折腾;

二、立国者的抱负与眼光;

三、思想家对美国的忠诚;

四、博大、宽容的文化。”其中老师提出的第一点其实就是保守主义政治理念,第二点其实展现的也就是美国开国元勋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论修养。美国的发展是长期历史积累的产物,的确“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政治系统不断完善和更新的产物。制度的创始者只是根据他们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论设计出一个模型,而后人再不断的根据实际状况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修改这个模型,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上文是我读书的心得体会,一本书也许两三天就能看完,但是写这本书的人,可能是经历了一生才有如此的生活体会,而我的生活经历有限,也许还不能读懂作者全部的想法,或许读懂了却无法真正理解,可能是因为经历、阅历,也可能是因为年龄、语言。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交流,他把人生的体会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可以触摸的到,但很多时候却可望不可及。有人说“读书可以让我们读懂现实”,但我认为很多时候是“现实让我们读懂了书”。书只不过是个载体,通过他,我们可以和活着的或死了的伟人们近距离交流,他们告诉我们的一点一滴也许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引发我们的共鸣,给予我们启示。读书没必要刻意强求全部读懂,你也没这个能力全部读懂,所以读书还是“不求甚解”的好。

注释:边沁: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知识是生而具有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理性能力对内部潜在的内容作出重新发现。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系统中,短促和随机的临时性经验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1787年宪法》: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7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参考文献:边沁《功利主义》;

马克思韦伯《论保守主义》

《美国1787年宪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社会契约论》

下载《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平衡的政治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联邦党人文集》后有感

    读《联邦党人文集》后有感现代中国但凡有些社会良知的大学生,逢人必谈政治,逢政治必谈民主二字,似乎谈论民主总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气概。可是我们有扪心自问过,民主到底为何物?我们......

    联邦党人文集读后感作业(精选多篇)

    《联邦党人文集》第七十一篇至七十六篇书评一、优秀语句:第七十一篇经典语句:1、致纽约州人民:行政权是否行使得强而有力,第二个要素在于任职期限。 这一点前已提及。其目的有二......

    《联邦党人文集导读》10、39、51读书笔记

    第十篇 麦迪逊 主要讨论了党争 代议制政体比民主制政体在避免党争的危险优越,大型共和国更优越 1.1. 党争的性质和含义 党争就是一些公民,无论是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因为某......

    解析国家政治制度——《联邦党人文集》第九篇读后(5篇范例)

    刘 韬一、“联邦”与“共和”在本文的一开篇,汉密尔顿便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一个论点:“一个牢固的联邦,对于各州的和平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分裂和叛乱的障碍”。为了证明......

    读后感文集

    作 品文 集 赵思涵六(3)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后感 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

    周国平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r/n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r/n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

    泰戈尔文集读后感

    泰戈尔文集读后感 泰戈尔文集读后感1 有的人,善于堆砌华丽的辞藻,营造虚幻飘渺的意境,内容却空洞苍白,无病呻吟;有的人,善于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千字,读来却晦涩枯燥,毫无文字之美感......

    毛泽东文集读后感

    毛泽东文集读后感不管是对于网络还是书面的文字,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曾经带给我一些思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