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古都》有感:悠远神秘的东方古都
悠远神秘的东方古都
——读《古都》有感
肖一璠
在纷纷扬扬的落叶飘落的时节,我有幸能读到川端康成的《古都》。这个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古都》的结尾是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换个说法,其实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
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了这一对孪生姐妹的心酸身世和纯洁爱情,写他们的美好期望。这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深处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都”去看看吧。
文案:肖一璠
第二篇:悠远宁静的东方美——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英才实验学院 20*** 夏彬珂
悠远宁静的东方美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回想起第一次与《古都》的邂逅,已是在四年以前。正是初三那个冲动而浮躁的年纪,很庆幸能在那个时候读到《古都》这部小说,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不同于我以往读到的任何作品,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没的画卷。川端康成的文字吸收了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的精华,却见不到西方作品中的那种汹涌澎湃、跌宕起伏;他也继承了传统的东方美学,却有不曾展现出晦涩的描写。《古都》所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古香古色的梦一般恬美、悠远、宁静,仿佛清晨淡淡的阳光,恬淡、清新,有渗透着古典的余韵。它的文字就仿佛一阵清风吹过心底,只泛起一层淡淡的涟漪,却久久无法散去。这种无法言喻的宁静悠远的美的体验,使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古都》围绕着一堆自幼失散的双胞胎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展开,穿插着秀男、龙助对千重子、苗子含蓄的爱情。被贫穷的双亲抛弃的幼婴千重子,由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商人太吉郞夫妇捡来,并按照日本古老的规矩抚养长大。千重子是一个多愁善感、人品诚实的姑娘,她常常暗自怀疑自己的身世。按照日本民间习俗的说法,弃儿会受到终生不幸地折磨,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所以多背负了一层耻辱的标志。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与出身于京都郊外北山杉村的年轻貌美的姑娘邂逅,极为相似的相貌使她发现这个姑娘正是她的孪生姐妹。虽然成长与不同的环境之中,但两人内心都有着温柔、善良、敏感并且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
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文中姐妹相遇后,千重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
1| 2
英才实验学院 20*** 夏彬珂
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或许对苗子来说,能得到千重子的相认和接纳已然是最大的幸福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故事的发展似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然而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秀男、龙助对苗子、千重子的爱情,都在细微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细微、体贴地展现出来,日本人的的感情表达虽然含蓄内敛,也一样真挚热烈,让人动容。文章的气氛是宁静而祥和的,文中人物的感情亦是含蓄而真挚的。
川端先生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他的作品大多是向人们展示那种含蓄而内敛的东方之美。并且在文中处处穿插着传统日本文化的元素,如《雪国》中的歌伎,《千只鹤》中的茶道,《古都》中的和服……将人们引领向那悠远宁静的美的彼岸。但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仍是这部《古都》,不同于《雪国》中那份冷艳而凄婉的余情美,也不同于《山音》中那晦涩、朦胧的悲婉美。《古都》以最直接的最朴实的文字将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善美表现了出来。不同于《千只鹤》中用丑恶来衬托美,《古都》中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善的,是淳朴的,是不含杂质的真挚。所有的这些美好使得《古都》这篇小说虽以川端康成作品中贯有的悲哀为基调,但却处处洋溢着一种宁静的美好与幸福。
这篇文章创作于二战结束以后,川端康成将对战后的反思,扩展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面对战后传统文化的败落,决心要“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因此,川端的《古都》是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的。他首先是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现给读者。从四时行事到名胜古迹,凡是京都的一景一物,无不在他笔下生辉,染上绚丽的色彩。小说不仅写出了现代京都的风物,而且展示了千年来京都的变迁,保持了京都小巷中纤细自然景象中的传统气息,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表现了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的珍爱。但是,《古都》也不是单纯地独立塑造景物,而是独居匠心地将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写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天人合一了。也就是说,作者描写自然,不但是为了构成环境,也不仅限于烘托气氛或渲染情调,而是将人物的感情生活投影于自然,假托于自然,凭借自然的景象以寄意抒情,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人物心灵的美好与自然景物的美丽构造出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画卷,将悠远宁静的东方美跃然纸上。
文章的结尾略显有些伤感,但这正是川端康成继承着平安王朝文学幽雅而纤细的物哀精神。在这里作者把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正如诺贝尔颁奖辞中对他的评价“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捍卫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中的某些成分。”,川端康成通过对传统物哀美的继承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的融合,将悠远宁静的东方美通过文字刻画了出来。并且在表现以悲哀为主体的同时,还包含了对日本传统文化中人们内敛而含蓄的真善美的思考以及东方式的对悲哀美的思考。
《古都》这篇文章正如所评价人们的那样“纤丽的千重子和像北山杉生灵一样正直而健康的苗子这两人命运波澜的序曲刚开始就结束了”。或许这正如川端康成在人生的最后一样,采取含煤气管的形式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自杀而无遗书。以“无言的死”,给人们留下“无限的话”。
夏彬珂
20***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古都[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日]川端康成.雪国[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日]川端康成.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日]川端康成.山音[M].叶渭渠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5]叶渭渠。川端康成文学之美(代序)[Z].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 2
第三篇:读书笔记古都
从《古都》看朱天文的中年心态 ——朱天心《古都》读书笔记
本周,我阅读了朱天心的中、短篇小说集《古都》,其中收录了作家从1989年到1997年八年间先后创作的八部小说,通读下来,这部小说集正如其名,充满了对“古都”的怀念与留恋,也充满了惯看时移事往后的淡然心情。张大春曾借用小说《预知死亡纪事》中的一个标题“老灵魂”来分析朱天心许多作品中的时间角力,他认为朱天心也有一则老灵魂,而老灵魂正是其创作的基调,是“试图冻结或滞止时间的渴望,也是透过虚构重塑历史或记忆的载体。”在此,我也想借张大春的评论去探究朱天心的老灵魂,我以为它更多的是一种中年人的体悟与心态。
朱天心创作这几部作品时不过三十多岁,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年人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她却时时关注、塑造着中年人的形象,由此我们不得不说作家似乎真拥有着一则老灵魂,不是小说中的无端无由地杞人忧天,而是洞悉世事后的淡然处之。
《无情刀》中的圆圆爸是个典型的老退役军人,他娶了本省穷女孩、比他小33岁的圆圆妈,圆圆是他的“老来子”,又是红极一时的小童星;而在大陆的老家,他也另有妻儿、去年还得了孙子,所以他一直想把大陆的母亲和妻儿接到台湾。作为一个不仅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有着双重丈夫和父亲角色的中年人,小说随之截取了一个横断面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圆圆爸的生活中充满了力不从心的纠结与无奈。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更像是一部散文体的小说,在这里朱天心把整个眷村的生活当做一则典故,故事的情节、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唤起的那种感受。无论你是否了解眷村,读后你都会深深觉得这是你“深深了解,却永远也赶不上”的一段生活。这种强烈出现的“无视小说叙事传统中的时间主轴”与“故事框架人物性格戏剧动机”貌合神离得“甚至会让读者以为它们都是议论性格强烈的散文”(张大春语),这里面不仅仅有族群意识,更有一种年龄的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年龄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所对抗的也许是历史的遗忘,也许只是个体的心理感受。作为眷村的第二代,探究朱天心们的描述不得不与其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这中特殊的身份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丛生的中年心态:一方面,他们被父辈们强行灌输对大陆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但是他们也要和其他台湾孩子一样去读书、谋生和工作,必须要面对他们生活其中的台湾现实社会并且争取融入其中。换言之,祖国大陆只是活在父辈讲述中的一个抽象物,而活生生的具体的眷村和眷村生活才是他们要面对的。眷村和其之外的台湾社会就这样奇特地扭结在一起,成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左右着他们的成长。而若干年后,这些成长起来的眷村第二代再回首往事,一定会有的一种心态也就是中年怀旧。
同名小说《古都》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中年已婚女性“你”与少年时的好友a相约日本京都,“你”只身前往京都,然而好友并未出现,而“你”漫游京都后回到台北却被当成日本观光客,于是“你”手持日据时代的殖民地图开始游历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城市,探询它前世今生的历史记忆,再次感慨“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地方,是无法叫作故乡的”,通篇充满着一种忧郁感。作家甚至将记忆中的眷村比作是桃花源,而她这个是武陵人,终于还是没能再找回记忆中的桃花源。“那时候”是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那时候的天空蓝多了,蓝得让人老念着那大海就在不远处好想去??那时候的体液和泪水水清新如花露??那时候的人们非常单纯天真??”一连串的追忆勾勒出过去的美好与难忘,作家没有选择遗忘和麻木,而是清醒地回忆着往昔、用文字捕捉着真实。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小说叙述中始终穿插着作家对女儿的想象,作家不断在探寻什么会在女儿的记忆里留下痕迹?透过自己与下一代人的不同,作家也在试图为女儿重构记忆的叙述中,想象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女儿的设置仿佛是一个对比,女儿一代象征着未来,而作为母亲,她更多地保有着一种中年人、甚至如老年人一般的激情不再、青春不再的人生感慨。
朱天文一直在关注着中年人、也在塑造着中年人的形象,而她自己亦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步蜕变为生理和心理上的中年人,同时,作为眷村的第二代,特殊的政治历史身份又给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使她可以对世事的纷纭复杂泰然处之。篇二:古都读书笔记
读《古都》有感 川端的《古都》描写是一对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悲欢离合的故事.千重子因为家里无力供养两个孩子而遭亲生父母遗弃,幸而被和服商收养,成了一位千金小姐.她虽然身在富家,但心系自然,花开花落都能引起她的感怀.而留在乡村未被遗弃的苗子,却在幼年时失去双亲,到山里种植被山杉.苗子就像一棵傲然挺立的北山杉,她坚强乐观,在雨中保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同姐姐一起生活.当这两个同样苦命的女孩在一场庙会相遇时,一段深深的感情娓娓道来.川端康成的笔触细腻,可以用一多花折射出一个世界,用一滴泪倒映出一种心情.如果把伊豆的舞女>>中南伊豆的山水比作一条曲线,有山的弧度和水的灵动,那么毒>>中对京都的景物描写.就是一片古老的琉璃瓦,折射着夕阳的颜色,淡淡的情怀.古都>>里仿佛一草一木都历经沧桑,正如千重子与苗子的故事一样,成了这书本泛黄的扉页.“枫树的树干,齐千重子腰际的地方,略向右弯,到她头顶的地方愈发弯了过去,而后,枝叶扶疏,遮满庭院,长长的枝稍沉沉地垂”、“树皮又老又粗糙,长满青苔,苍劲粗实的树干上,青苔一直长到老高的地方,显得格外端庄古雅,而寄生其上的紫花地丁,自然不 会得到别人的青睐。”这段景物描写首先是对枫树的整体描绘,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点缀了古老沧桑的京都小院,笔锋一转,转到了看似渺小,却宣告了春天到来的紫花地丁,衬托了千重子善良美好,热爱自然的心。描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的细致描绘,叠词的成功运用,把京都小院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春日和煦,斜阳射在招牌陈旧的金字上,有种凝重之感,看上去很凄凉,门外挂的厚布招帘也已发白,露出粗粗的线脚。”金字的陈旧,发白的招帘,变粗的线脚,无一不是因为时间的雕刻而留下的痕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古都”之“古”,“斜阳”、凝重“等词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衬托了千重字的心情,把质量可以略去不计的光边的凝重,这一段文字不失为一处妙笔。“苗子,妈妈说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就一起过吧,我们是姐妹呀。“”虽然小姐你的生活比我的好得多,可当年妈妈抛弃的是小姐你呀。这是我对小姐的亏欠,如果我和小姐在一起不是剥夺了小姐你的幸福吗?当时千重子父亲的和服店生意大不如从前,但他们全家却不约而同地说出要收养苗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啊。而苗子也同样设身处地为千重子着想,她看到了千重子受伤最深的地方――“可当年妈妈抛弃的是小姐你
呀!”
温暖正是古督魅力所在 感悟:最另我钦佩的是川端康成能不动声色地把浓浓的感情从古都旧城墙的缝隙里溢出来,凄凉的夕阳把古督街道的记忆抹得泛黄,其实细细品味,读出的也不一定是凄凉与萧条。在我的脑海里总回有那么一棵棵樱花树。树干就像坚强的苗子,托着美丽;樱花就像千重子,自然纯真,树干有托着花的奉献,花有化作春泥。古老京都神苑里能有一棵棵缨花树,金色中就会多了一抹嫣红;萧索的古都中能有这样一对姐妹,凄凉中就回多出一份温暖。三月,京都应该还是寒气逼人吧,可缨花早就开放了。这种情感,就像苗子离开时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就像给寒冷季节中的人们带来温暖的樱花,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世间有这种感情总是好的。故事乍听凄凉,其实给人的都是温暖。苗子和千重子就像一对背靠背的女孩,虽然眼望着不同的天空背后却总有依靠。那一棵棵情感的樱花,盛开一片片雾花,“在三月的薄唇边,留下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 川端是惟美主义者,在不断缔造新的文学形象,新的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渴望探索突破固有窠巢。不断挣扎,不断抗拒的过程中,自己在创作的隐痛中孤独终老。独立寒秋,站在文学高山巅的他,和站在精神世界的富士山上的他,一样是清冷而寂寞的。不能推陈除新,就意味着堕落;不能与知己畅谈,就绝世孤独。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篇三:古都 川端康成——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
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也许正是这淡然的悲感造就了这篇文章的不平凡。也许是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使他形成了感伤的写作风格。在古都里,并非所有都那样随和人意,不是所有都那么美满。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也都在进行着„„篇四:《古都》读后感 川端は伝統に対する適切な追求から、《古都》(1961—1962)を書いて、京都の風習の画面の上で、千の重い子と苗のこの双子の姉妹の変転浮沈に対するストーリを展開します。川端康成は貫くために彼は《古都》の主導的な思想を創作して、生活の一部分の光景に助けを借りて、なでて古都の天然美、伝統の米に触れて、すぐ1種の日本の米を求めます。だからそろった編は貫いて風物を書いて、それは筋の発展のためにきっかけを提供して、また人物の作成と感情の述べ表すことために条件を創造しました。同時にそれもみごとに千の重い子と苗のこの2つの人物のイメージを形作って、男女の愛情の関係を描写して、しかしその主旨決してなく敷き広げる男女間の愛情の波瀾、だから彼らに喜劇性の結合を発展させていません、彼らを悲劇的な分離にも推し進めていないで、人物のが感情と微妙な心理を浄化することをで、京都の風物の中で織りなして、男女の愛情を淡泊化してその既定に突き出て伝統の米、天然美と人情の美しい題の趣旨を広く宣伝します。これはまさに《古都》の魅力のありかです。
作者は《古都》の中で社会環境に対する認識は比較的にはっきりしていて、彼の社会、人間関係に対する認識と体験も比較的に深くて、これはまさに戦後生活する賜ることです。彼は姉妹の間、恋人の間の感情の隔たりを通して、甚だしきに至っては別れる苦痛と人情の寒さと暖かさを引き起こして、社会を反映した中に身分の等級と家柄が存在して特にあけて、この貧富の違いと俗世間の偏見の形成した対立する現実を掲示しました。作品の時代の息、また作者鮮明ですで簡潔な筆触で表現して、現れて戦後米軍が占領しますもとの社会の世相、たとえば伝統の文化は危機に直面して、景物は古都の情緒を失って、あらゆることからの潤色、すべて川端康成の感想が出すのではありませんて、戦後の哀愁と米軍が日本の屈辱の感の入り組むことを占領する中でのを書くのです。その時、彼は戦後のこのような状態について、これまでと少しも変わらず悲しいと感じて、同じく度々嘆いて、しかし怒りに変わっていないで、批判の力に変わって、だからも1種の織りなしている憂いと悲しみと失望している悲しげに鳴く声であるしかなくて、これは依然として時代、に対して社会の反応の一貫した独特な方式に対して作者だかも知れません。同時、小説の中でまた少しの世の中が嫌になった情緒と宿命の思想が現れて、全力を尽くして“の幸運を広く宣伝するのが短くて、孤独にところが永久でした”。川端康成の小説が創作することにとって、《古都》の表現した天然美と人情の米、および伝統の息を維持して、すべて特有な色を持ちます。篇五: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第四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1
“当千重子发现紫地丁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舞的成群小白蝴蝶,从枫树干飞到紫花地丁附近。枫树正抽出微红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飘舞,白色点点,衬得实在美极了…”《古都》一书的总体基调是安静的,唯美而不失清新,读完之后一股挥之不去的依恋感油然而生。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让每一位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古都》读后感2
《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读后感3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烧着一着璀璨的云霞。”
这段话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终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东京,也许我们看待日本时会带有贬义的眼光,但在作者笔下,古都是那般繁华,那般充满着日本独特风情味的一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树林,特有的古风长桥,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樱花之下。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却懂得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康成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恩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的岁月里,从笼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在我看来,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那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一个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漫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望见,古都,那股繁华。
《古都》读后感4
《古都》讲述的是一个生意衰落的绸缎批发店的收养女儿与自己的孪生姐妹相见、相识、分离的过程。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古都东京的风土民俗。文章开篇便以千重子家前一棵枫树洞里的两株紫花地丁在春天里开放,象征着千重子和苗子两人。以自然界变化为明线,标题如“春花”“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一些意象来牵引出另一条暗线“千重子和苗子的相识、相知、分离后的各自安好”。
整本书读后给人安静、悲戚的感受。作家将凡人心中波涛骇浪的情感以细腻的笔调轻描淡写,使人感到安静,也许是因为这些情感的发生都是在樱花漫天飞舞、杉树葱郁的环境的衬托下,才变得如此内敛而深沉。千重子既有着对姐妹的急切相识之情,又有着对寄养父母的不舍之情。她是一个在古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美好年华,面对真一兄弟两的爱慕难以选择的娇羞少女。而勤劳、漂亮、坚强的苗子在贫苦山林忙于耕种,山林的封闭以及身世的不堪让她自闭不已,面对千重子及家人的热情,秀男的追求,她渴望又谨慎。这也暗示着日本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差异也很大,地域的隔膜也是终不成圆满结局的一个原因吧。因此“苗子摇摇头”。
文章中花的隐喻也很好。在“深秋的姐妹”篇中,“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依旧是绿油油的,而寄生在地上的那两株紫色花丁的叶子,却开始枯黄”。暗示着两姐妹即将分离。冬天的花终将抵不到炎夏,在短暂的开放的幸运后,便不再有。
《古都》读后感5
在夏日的阵雨中重温了《古都》,川端的笔调淡淡的,仿佛在蒙蒙细雨中故事一笔一墨晕染开来。千重子家的古树上,寄生了两棵紫花地丁,咫尺天涯,正如千重子和她的孪生姐妹苗子。身负弃儿这样不祥的命运,千重子的气质里带着抹不掉的哀伤,但这并不妨碍身边的人如此爱她。水木真一,是千重子的青梅竹马。年龄相若的二人,情窦初开。两人言谈相处之间,还带着稚气未脱的羞涩。后来千重子的父亲谈及结婚的事,千重子心中浮现的是真一的模样,内心深处应该对真一有着这样的期待吧。两人之间大概是默默的喜欢,然而也许是青梅竹马太过顺利,迟钝的真一似乎没有把和千重子的感情看的特别重要。和真一不同,真一的哥哥则是如此珍视千重子。“若是真的,那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真的,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龙助满怀深情地反复说了两遍。”虽然未直接提及爱情,这样发自内心的话语也让千重子觉得窒息般的心动。龙助甚至也愿意为了千重子而放弃继承家里的遗产。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最倾心的是真一。
这一次读才感受到龙助对千重子的感情,与真一那样轻松的谈天说地不同,龙助对千重子是更加现实的、成熟的关注,这份感情也更加强烈和急切。这深深地击中了我。然而川端的小说习惯了没有结局的,人生确也如此。“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千重子和苗子会怎样选择呢。还希望她们都能幸福地生活,不再孤单。
第五篇: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欢得立刻又读一遍。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