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王海运将军文集》有感
读《王海运将军文集》有感
作者简介
靳会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刊》主编、高级编辑。
《王海运将军文集 :国际观察与思考》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出席了2015 年10 月在上海大学举办的新书发布会。文集是厚厚一摞5 卷本的大部头,近500 篇文章、200万字,这还是王海运将军离开工作岗位后不到10年时间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寒假中,笔者集中时间阅读了文集,心中有感,抒发一二。窃以为王将军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集涉及的问题浩繁
文集的第一卷为国际战略和中国外交,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国际战略形势、地区安全形势、世
界军事与局部战争、中国军事安全、中国外交战略;第二卷为新世纪的俄罗斯,主要涉及的问题有 :俄罗斯政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外交、俄罗斯军事安全;第三卷为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主要涉及的问题有 :中俄关系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中俄经济合作、中俄军事安全合作;第四卷为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主要涉及的问题有 :上合组织的发展、上合组织安全合作、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上合组织与中国;第五卷为国际能源关系和中国能源外交,主要涉及的问题有能源外交基础理论、国际能源关系、中国能源安全、中国能源外交、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二、展望精准、论说精辟
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是王将军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所写,但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文集第一卷《国际风云与中国外交》,我为王将军对当代复杂纷纭的国际关系深刻的见地、精准的展望以及精辟的论说所折服。
当今世界既不是单极世界也不是多极世界,而是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制衡过渡的世界。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霸、单边与多边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这个观点是王将军于2000 年5 月提出的,关于世界格局问题,王将军还有进一步的阐述,认为,真正的多极时代并未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而同步到来。目前的世界处在一个由单极霸权向多极制衡过渡的时代,简单说来是个“准多极时代”.“准多极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格局的变动具有剧烈性;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斗争具有尖锐性;各大力量中心的消长及其相互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各国国家定位的选择具有困难性。总之,世界矛盾空前复杂,不排除出现群龙无首、混乱无序局面的可能性。“准多极世界”最具可行性的治理模式应是“多边共治”,即以联合国为中心,以G20、“金砖国家”等国际和地区机制作为支撑,各力量中心共同参与世界治理、共担责任。中国则应着眼于稳定有序的多极世界的构建,瞄准世界强国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国家战略定位,纵横捭阖地运筹大国关系与周边外交,力求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力量中心。
三、战略性与针对性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在文集前面的荐语中说:“阅读他的巨著,你能深深感到他对时代风云变化观察之敏锐、思路之开阔,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高度使命感。”我在阅读文集的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这一点。王将军的很多文章都聚焦我国的政治、军事领域的热点问题。他的论述高屋建瓴,有战略性,对事物的判断建立在对大量事实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例如有关核武器问题。“核武器对遏制大国间战争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高精度远战兵器可能成为制约大国间战争的新因素”,早在2003 年王将军对此就得出明确结论。他曾多次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也打不起来。与此同时,战乱仍将连绵不断,地区热点冲突仍将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恐怖活动与反恐行动针锋相对,全球化对主权观念冲击增大、国际干涉行动更加频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判断是个重大战略判断,必须冷静客观,避免极左极右两种倾向,既不能为极端民族主义言论所绑架,又不能不做好万一发生战争的必要准备。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言和,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是避免战争的最有效途径(王将军写于2013 年3 月)。
近年来,中日关系发展曲折复杂。日本是亚太地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与之既有历史问题需要解决,又有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存在。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动向,王将军提出要保持警惕、随时敲打(2006 年6 月)。要想使日本政坛恢复理性,使中日关系走向稳定,单单就领土问题与日本争吵绝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治本”高度化解危机。王将军认为最为可行、最具“治本”功效的办法当是彻底清算日本的侵略罪行。建议借2013 年《开罗宣言》签署70 周年之机,发起一场彻底清算日本百年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中侵略罪行的“战略性战役”.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钓鱼岛争端而又超越钓鱼岛争端,既着眼当前战略需要又放眼更长远、更重大战略利益的战略布局;是铲除日本滋生军国主义土壤、压制日本地区霸权野心、维护东北亚地区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投入最小、风险最低、抓手最多、最具可操作性、最能占据道义制高点、最有望同时赢得多重战略利益的和平手段的运用(2012 年9 月)。
在解决中国台湾问题上王将军坚持“扎实准备、慎言开战”(2001 年8 月)。必须进行扎扎实实的军事准备,只有军事上强大,才能有效震慑台独势力、制止台独冒险,才能使外部势力在干预台海问题上三思而后行。与此同时,必须“慎言开战”,不到万不得已,不到确有把握,不能轻言战争,更不能主观地确定“时间表”.必须以综合措施影响台海局势走向,包括政治上争取民心,()经济上扩大依存,文化上加深融合,军事上保持威慑,外交上压缩台独空间。在动武之前可以设置多道门槛,台独势力每越过一道门槛即予以相应的惩罚(2008年3 月)。
四、学术性强
王将军的著作有很强的学术性。笔者与王将军交往多年,知道他几十年来一直在与俄罗斯和独联体打交道,曾长时间担任我国驻俄罗斯高级外交官,又是欧亚问题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被称为“军人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将军”.例如王将军关于“多极制衡”战略的分析。他在文章中提出,“多极制衡”既以“多极化理论”作为依托,又被赋予并突出“制衡”这一重要内涵,是“多极化理论”在新条件下的新发展。制衡既与平衡、均衡相联系又突出强调制约与牵制,既讲目标又讲实现目标的途径,既是理论概念、哲学概念,也是实践概念。通过相互制约实现平衡,就是制衡。解决制衡问题,是21 世纪面对霸权势力求得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所在(2002 年5 月)。要应对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必须尽快确立“多极制衡”的外交战略。其要义是纵横捭阖、借力用力,顺势而为、争取主动,多极互动、相互制约(2012 年5 月)。
讨论多极制衡必然要涉及不结盟与准结盟问题。2000 年5 月王将军提出 :针对大国关系严重失衡、多极化进程受到阻遏,中国既要联合国际反霸力量特别是与俄罗斯相互借重,又不要搞军事结盟。结盟与不结盟应是因时因势而变化的策略与方略,而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现在转向结盟缺少必要条件,并且可能导致中美走向全面对抗。但是,美国在我国周边拉帮结伙,我国不能长时间单打独斗。中国要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力量中心,也必须凝聚一大批盟友。中国要营造稳定和谐的周边发展环境,更是需要打造周边伙伴关系体系。最为现实的选择应是,在我国周边构建“准结盟体系”,即“不是正式盟友的盟友关系”(2012 年3 月)。在综合分析各国特别是我国的能源外交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将军将“能源外交”定义为:由国家主导、能源企业及其他利益行为体参与、利用外交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或者以能源关系谋求国家其他利益所进行的外交活动。能源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强调能源外交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多种行为体参与其中,但是从本质上讲,能源外交是国家行为,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能源外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是政府外交部门和外经部门所进行的与能源相关的外交活动,以及能源企业所进行的带有外交特性的国际能源活动,并非所有国际能源活动都属于能源外交;能源外交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谋求国家其他利益”,包括政治和安全利益以及其他经济利益;能源外交具有一定的从属性,本质上是“国家总体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的需要,接受国家总体外交的规范和指导。广泛性、规定性、目的性、从属性是能源外交区别于其他外交活动的重要特性,也是定义“能源外交”时必须体现的四大特征。
近年来王将军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能源外交战略研究之中,以国际政治的视角观察分析国际能源关系,得到了能源业界专家的普遍认可。进入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竞争与合作也在增多,国际能源活动的外交特性随之凸显。能源外交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构建能源外交理论体系。作者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例如他对“能源外交”与“能源外交战略”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对许多前沿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王海运将军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国际能源博弈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诠释,得到职能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王海运将军文集:观察与思考》的出版将激励我们潜心治学,勇攀高峰。(责任编辑 李淑华)
来源:《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3期
第二篇:读《鲁迅文集》有感
读《鲁迅文集》有感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读《鲁迅文集》有感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第三篇: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假期重翻《朱自清文集》,其中有一篇《论气节》,里面说“气,是敢做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常常考虑的是“后果是什么”,所以培养了怯懦、贪婪的品质,假如我们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应该做,则“虽千万人,吾往矣”,假如不应该做,则无论利益有多大,而能够“君子有所不为”,这样培养的才是正直、勇敢的气质。
其实我们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建立在惩罚机制上的教育,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教育,带给孩子的思考是“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后果”,这样,关注的往往是,事情做了之后利害的评估,侥幸心理必然滋生,投机行为层出不穷,最终“管不胜管”。
假如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引导孩子认识这件事,我究竟该不该做,也许能够多培养一些有正义感的正直之士。
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管理只是收到表面的效果,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润物细无声”观念渗透,带着孩子们多学一学历史上那些正直的士大夫们或学子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舍生忘死,不计利害的动人事迹,比用一些虚假的宣传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引述的主要例证是明朝“东林党”人的故事。
在我的内心深处,最感人的一个是宋朝文天祥的故事,一个是清末谭嗣同的故事。
少年时,不懂事,读了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觉得为了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去所做的一切,未免风格不够高。这些年,接触到的史论逐渐增多,才渐渐认识了文天祥的价值,诚如后人所言“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当外族入侵、国家破碎之际,一介士大夫,能不辞万难,历经百死,不断地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强悍的元兵对抗。失败了再来,失败了再来,这份执着和勇气,确实已经令人不得不佩服了,更何况,他被元军俘虏后,囚禁三年而其志不改,最后被害,这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才能支持得往一千多个日子?只有真正了解他的经历之后,那首真正表达其胸中志向的〈正气歌〉,读来才犹觉沉郁慷慨,其力量汹涌却不喷勃,如一股岩浆在地壳下涌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谭嗣同的故事,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不陌生的了,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剖析得最是深入,当戊戌变法失败,康梁等首要分子纷纷四散逃亡之际,谭嗣同毅然拒绝了日本朋友接其进使馆避祸的请求,从容留下,给父亲留了一封信,为其脱罪,又再三声明,逃走的比留下的担子更重,来安朋友之心。但是他自己,则选择“为变法流血”。原因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变法还是革命,必得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假如事情一旦失败,为首者纷纷作鸟兽散,只留得一些凭着一腔热血,受了思想号召的小人物来作牺牲品的话,将来还有谁愿意跟着理想主义者们前行?
所以,从价值的角度来讲,首脑当中,必得有人要牺牲,才能真正激发民气,沸腾民血,使救亡兴国的努力不至于湮没于历史浮尘......所以有了谭嗣同,后来又有了陈天华......谭嗣同也不是一时热血沸腾之举,他深思熟虑,把一切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充分体谅朋友,为康梁的出走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忍死须臾,留下火种,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份体贴和义气,也足以令人感佩了。
这些名字刻在历史上,其精神足以照亮千古的义士,他们的气和节,莫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事迹,令人胸中气血涌动又深思不已。他们之行为言论,决不高调,所行所言,莫不深思,所思所谋,但在“义所当为”而不在“后果如何”,所以他们勇敢而不激愤,行事果断而不莽撞,思虑周详而不怯懦。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也指引了无数人。
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了《春》,写了《匆匆》,写了《荷塘月色》这样一些风格细腻委婉的散文,仿佛文弱的散文家朱自清,他是怎样最后用生命来书写自己对“气”“节”这两个字的理解的吧: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年仅50;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还有一个细节,不记得是在哪里读到的,朱自清的收入虽然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家人口多,加上货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家中情形,已是很困窘,当时,拿着《宣言》来找他签名的另一位名教授(名字我却记不得了,一时也没有查到资料),看着他卧病在床,家中情形惨淡,却不忍拿出来给他签名,他问过来意后,坚持要签,不仅签了,而且做到了。
朱自清先生一旦去世,家中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余下的孤儿寡妇,度日必艰,我们可以想知,他叮嘱妻子之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还是那句话“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在思虑周详、冷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当“义之所在,百死不辞”,“义所不在,百利不能动其心”,才能当得起“气”“节”二字,才能真正鼓舞人,激励人自觉地追随他们前行的脚步。
让我们一起来随着文天祥的《正气歌》来吟诵,来感悟其中蓬勃而深沉的力量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第四篇:读《冰心文集》有感
一个家,一个国——读《冰心文集》有感
“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冰心
这几天,天气阴沉沉的。到处刮着狂风,下着冰刀似的雨。滴滴嗒嗒下个不停,像是剪不断的愁丝,踏不完的悠台。走在夜晚的雨路上,像是失了魂似的难受,上下喘不过气来。
“这可怎么办呀?去年北边天崩地裂,今年南边又鬼哭神豪!”小区边上没上过学的老妇人不停念道着。,忽然,黑漆漆天空上飘来好多很低的云,很厚很厚,像是什么鬼怪般的游走。“走啦,走啦!”妈妈的眼里泛着久违的泪光。我的心也随着云,随着风,随着妈妈的泪光,随着老妇人的话语飞到了千里之外了。
那里很美,有阿里山的沁心,日月潭的朦胧,高山族人的热情。那就是台湾,那就是小林村。这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有点靠南罢了。但也少不了我们的爱与帮助。这是一个岛,一枚珍珠——祖国的宝贝。祖国要过生日了,也少不了她的祝福。当我们知道了她的痛苦,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没有停下双手去给予她温暖。那里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要帮家里人啊!爸爸妈妈不见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家里的房子不见了,我们就用爱心搭一座城堡;村子被埋了,我们就用双手建一个崭新的城市!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内心的伤痛,只能用祈祷来扶平你们的伤口。我们来算一个计算题,当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等于几,当再小的爱乘以13亿等于几!祝福你,我的家人。
我很感谢冰心奶奶,是她让我领略了中国的美丽文化,是她让我懂得了爱人,帮助人。通过她的作品我能看到她那质朴,善良又童真的心,看到那和蔼的目光,触摸到她的香气。
我要学习冰心奶奶做一个爱国的少年,祝愿祖国生日快乐,祝愿台湾同胞早日重建家园!
第五篇:读海子文集有感
读《海子文集》有感
寒冷的冬季,细雨飘飘,冷冷的雾气环绕,这时候,除了亲人团聚的单纯而细腻的温暖,读《海子文集》,也能温暖人心,因为海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我梦中的理想王国,最经典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拟想个人的物质幸福、传递给亲人以精神幸福和撒播给自然、社会以无限幸福这三重境界,表现了海子追求幸福的人性;而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恰恰是人的本性.所以这两首诗的主旨意蕴,都是忧怨灵魂对人性的切切呼唤和沉沉诉求;而“忧怨”是杰出诗人的共同特征:“忧怨”源于诗人的内在禀赋,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刻洞见。
回想过去,曾经的秋季,曾经的飘雨,曾经是一个人走。看着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而我却陷入深深的沉思,突然觉得我与海子如此相似。来到这个城市,没有昔日,只有今朝,或喜或悲,或愁或苦,或繁华或荒芜,又是一个人笑着哭,让别人理解似乎好难,因为连自己也不明白如此无奈,素以海子为诗魂为另一国度的知因,只因为我想探索他内心对理想与现实苦苦追寻的争扎和无奈,竟与我如此神似,只是不同的是我不会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方式决别这个世界,我很欣赏海子的勇气,告别这个世俗世界的胆量,那是他对理想唯美主义的追求,是对完美情感世界的向往,是他对亲情的依恋、对爱情的执著、对友情的珍重、对一生灵的祝福„就这样,他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零点接轨,面朝大海的铁路就是他的天堂,或许那里是他梦的终点,又或许是他梦的延续,总之,他实现了„
而我呢?哪里是我梦的起点,哪里才是终点,曾多么幼稚地以为爱情是我生命的最美,可是现在才明白不管你身在何方,亲情连着血脉,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美最真,而患难与共、一路同行的友情最令人怀念,而爱情让人幸福到忘了自己忘了世间的存在,又让人痛到无法形容,在大学要学着成长、独立、实践,当大家都长大成熟了,试问谁的内心深处是否能够保持着单纯童真的一片净土,就像初恋时淡淡的羞涩与幸福,是否还能信誓旦旦山孟海誓?我们无从得知,或许能从别人的经历懂得一切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太多无谓的执著只能让自己无形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人对事能够泰然处之最好,可是我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快乐与悲伤都是自找的,那何不笑看人生,遭遇人生窘境时不防自嘲一下,学学阿Q,即使痛得哭了也对自己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欲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欲温厚”,响应著名作家号召!为文艺事业做贡献!抑或是学学林黛玉将悲伤掩埋“若未锦囊锄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都是悲与愁的凄美浪漫,难为了宝玉在花瓣飘零的桃花树下流着泪道:“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倾国倾城貌,奈何茗溟溟苦相恋犹为无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我固执地相信海子的诗能给予我勇气,让我的文字少了忧郁和凄楚,没有什么理由不快乐,既然我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不容纳欢乐、痛苦、得意、无奈、收获、焦虑、哀伤呢?既就是你的眼里依然常含泪水,也是因为你对生活爱得太深;如此坚持我的坚持,追求我的追求,幸福我的幸福,我再也不怕也不回避用感情去品味去触摸生活,然后为这五彩的四季写满赞美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