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室里的电影院》有感
戏剧社团课程的几点思考
——读《教室里的电影院》有感
周浦第二小学 黄菲菲
读书,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看书不看序。拿到这本《教室里的电影院》时,我依然没有看序,作者是谁、有着怎样的背景、著书的初衷等等,我一概不想知道,直奔书籍的目录……几眼扫下来,我很快被目录中所涉及的电影目录吸引……于是,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是略为混乱的,一眼电影,一眼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我放下了电影,回归书作,阅读的速度越来越慢,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
1为什么是戏剧?
接手戏剧社团时,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之前有排演戏剧的经历,但是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可是头一遭。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我只能是依照对戏剧的粗浅理解,带领着学生们一起进行戏剧的探究与学习。对比《教室里的电影院》一书中夏老师的电影赏析课程,我的戏剧社显得幼稚而浅显,系统性不够。面对小学生开展的戏剧课程,它的内涵意义到底是什么?
夏老师在电影赏析中,不仅仅有电影知识的渗透,更多的是引领学生对人性进行探讨,因此,夏老师的”电影院“,观的是电影,揣度的确是人心。在他的课程中,学生们能够侃侃而谈,大胆积极的讨论,敢于说出心里真实的情感,从而收获心灵上的启示。他的课程对象是一群高中生,和高中生谈人性、谈理想正是好时候,但我的戏剧社团面对的是一群零基础的孩子,戏剧课程到底可以给他们带来多少的启迪呢?
戏剧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能够整合多种艺术形式,与其他的艺术表达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综合的表现。这一艺术特性,与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在戏剧的载体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在这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其独立的人格,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就是“人格的培育”。
台湾戏剧教育家张晓华认为“戏剧教学时活泼愉快有意义的教学,增进沟通与表达的技巧;促进个人行为与人际关系;培养想象力与合群的美德;增进语言学习与表达能力;提供独立思考判断的自我制约的学习;促进逻辑概念的发展能力;舒缓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戏剧史学家奥斯卡·布鲁凯特也指出“教育应该是协助学生舍弃享乐与物质的目的,来发挥他们的潜能,而戏剧正具备了人类的最大潜能,不仅可以做为课程的要素,达到人性的目标,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媒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的戏剧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只是“戏剧”这门艺术的美育普及教育,更具有“人育”的德育意义。
“德育渗透美育,着力进行人格培养”,我想这将成为我的戏剧社团的教学重点。在带领学生认知戏剧,学习表演技巧的同时,应该还要注意通过“戏剧”活动向学生传递普世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模拟、演练人际交往中的真与假;去感受、明辨人类社会的善与恶……
2教学思路在哪?
在夏老师的书中详细的记述了电影课的具体开展方法。选片、观影过程、影片研讨这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的是教材选择、教学过程、素质拓展三个教学步骤。无论是选片的标准和要求、观影前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阐述关键词,还是观影结束后学生深入地思考、充分交流所得出的影评,都体现出夏老师对这门课程的高层次的追求。
上学年课程的开展,我将课程分为:了解戏剧表演、台词练习、形体动作开发、小品剧编写、自主小品剧目编排这五个模块进行活动开展。期间,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一些自主创编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问题来了……
夏老师的学生是高中生,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定是高于小学生,他们的学生效果明显,任务完成度高。小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目标较低,效率也较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也不够,在课上,我总是疲于奔波于各小组之间,课堂实效大打折扣……问题出在了哪里?
翻阅书本,我发现在夏老师的观影课前都会给学生一份观影指导,提前一周通知鉴赏的电影,以及本片的简单资料,在影片播放前,还“会做一些简单的讲解,介绍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和有关资料,更重要的是我安排这部电影的原因,同时也可以预先提醒学生需要注意观看的影评细节。但是为了摆满教师广安过多影响学生的独立鉴赏,一般不主张过分剧透,点到为止即可。”
提前预告,预先提醒,点到为止。几个简单的关键词,让我理清了思路。
先对下周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告,好让学生由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也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对学习内容产生想象;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先提醒,对学生提出分层的要求,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任务,使之在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更有目标性和导向性;在分组指导的过程中,同样点到为止,多些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和激励语言,少些具体的干预,不要老想着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多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戏剧课上能够积极、愉快地进行“我思、我编、我导、我演”四位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
3如果我可以……
读完《教室里的电影院》,我是彻底折服于这位夏昆老师。他自称是国子监四门博士,这看似玩笑的话语里,也包含着夏老师强大的自信。他的确有这个能力!在与学生的探讨中,他能够引经据典,即兴的演讲,常有神来之笔。一名语文教师开设电影赏析、诗歌鉴赏也不足为奇,他尽然还开设过音乐鉴赏课,虽然他的音乐鉴赏课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课,但单从他所列的曲目菜单以及每首曲子的标题来看,夏老师虽不能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技术角度去赏析这些乐曲,但乐曲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夏老师也精准的抓住,他绝对是一名发烧友级别的音乐爱好者。夏老师的博学,另我汗颜。
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都要求音乐老师十八般舞艺样样精通,只要跟文艺沾上边就是音乐老师的业务,殊不知艺术门类的专业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看了就会,学了就能的。每每音乐老师聚会吐槽,必定都会说到这点,其中各种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可是抱怨归抱怨,事情终究还是会落在音乐老师的身上。看看学校里各学科教师的组成,还似乎真只有音乐老师能分担此任。无可奈何之下,工作起来必定不能够是心甘情愿,主动性自然差。
对比自己,看看夏老师,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怀。首先,夏老师热情,他做的事情都是他所爱的事,在主观上他就有很强的内在推动力;再则,夏老师有才情,他的课有很深远的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学积淀,在客观上他本人和他的课对于学生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其次,夏老师有诗情,他在课程中总是有一种浪漫的姿态和学生探讨,使学生也热于和他分享内心真实的想法……
夏老师这样既有专业态度,又有教育追求的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于戏剧,我自己尚在学习;于戏剧教学,我更是在摸索前行。如果,能怀抱夏昆老师的这种对事业追求的情怀,我想也许,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少能比目前取得进步;对学生,也能够给予更多正确的引导。外修业务迫在眉睫,内修心智更需要持之以恒。
《教室里的电影院》最后一章——“电影课改变了我和我的学生”,看得我十分动容。正如夏老师所说“电影课教育是慢的艺术”,艺术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外在显性的过程同唱是缓慢的,内在隐形的影响确更来的深刻而长远。看着夏老师学生们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夏老师已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他们也通过这扇窗看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电影也好,戏剧也罢,我们都应该是窗边的守望者……
第二篇:读《教室里的心灵鸡汤》有感
读《教室里的心灵鸡汤》有感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总有一位好老师,给你方向,给你温暖,给你难忘的回忆。”这是《教室里的心灵鸡汤》封后面上的一句话,这也是本书四十个温暖心灵的真实故事的主题写照。
阅读着这些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我也在怀念着我的一位恩师给予我的温暖和关爱。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初中的学业也是在农村联中完成的,考的一所乡镇级的高中也不理想,上了不到一年就不想上了,后来同村的一个伙伴说到城里的一所中学再复习一年初三,或许能考上好点的高中,就这样遇到了后来改变我命运的刘老师。
有一次晚饭,伙房的饭菜变质了,好多学生吃了后,在半夜里都有了中毒的反应。我也是其中之一,上吐下泻的,肚子疼的特厉害,去了几趟厕所后,还是止不住疼痛,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我试着敲开了刘老师的房门,还没睡醒的老师听说了我的情况后,给了几片止疼药,又我下了一碗面条,让我趁热吃了。也真是神奇啊,吃完后肚子就不疼的那么厉害了。每每想起此事,我都觉得那不是一碗普通的面条,是一碗慰藉心灵的鸡汤,里面是满满的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爱。
高中时的住宿很困难,刘老师听说高中学校没有安排住宿的情况后,就把他自家的储藏室收拾了后让我住下了,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难题,要不,我得每天来回跑90里的路呢!早晚自习都没有时间上了,肯定会严重影响学习的。一间小屋给了我住,他们的杂物却没有地方放了,但他始终都没有说不方便,一直到我找到了新的住宿地点。现在想来,他原本是可以建议我出去租房子的,也没有义务给我提供住宿的,可他还是没有半点犹豫地做了这一切,是他给我提供了一个让心身都可以休憩的地方,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高考成绩同样的不理想,当我正忙着找学校准备复读,还打算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就不上了,在家种地的时候,还是刘老师替我报了一所当地的专科学校,并把通知书送到我家里去了,做通了我的思想。现在想来,正是他的这一当机立断的决策,真正地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让我有了现在的稳定工作和幸福生活。
这就是温暖我心灵的真实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位好老师,给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是一辈子的幸福,是时刻慰藉心灵的营养,让你感怀不已。
如今,我也做了一名老师,也要用同样的爱与温暖来对待我的学生。
第三篇:读《教室里的心灵鸡汤》有感
读《教室里的心灵鸡汤》有感
《教师里的心灵鸡汤》讲述了40个生动的故事,每则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每则故事都很平凡,透出的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努力心血,为同样是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曾经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我真的可以影响学生吗?我似乎能影响一个学生,能改变很多的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阳光上进,像书中所说“老师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可使孩子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老师肩负着无比的重任,将撒播爱和希望的种子。(《爱的种子》)”我也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毕业的学生卢子逊给我留言说“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数学老师,谢谢您”我觉得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为师的责任,当我看到我的另外一些学生,我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能看到他们有明显转变时,我又在内心深深地怀疑自己,我真的能改变学生吗?我作为一个老师又有多少能力去改变一个那么“顽固”的孩子呢?我真能对他们的一生发展去奠定一个基调吗?好像我不能,就像有的人曾说过的:“我们只是一名老师,我们不要夸言我们为每个孩子的一生发展而负责地工作,我们只是一个老师,我们不可能负得起这样的责。”说实话,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因为我的确看到我捧着的那一颗心在一些孩子面前是那么的被无视,我甚至因为这而牢骚满腹、进而怀疑自己的付出,有时还产生过绝望、逃避、放弃的念头。直到13级8班的一名学生刘春龙同学和我的几个交流,才出现了转机。
记得是新初一开学第三周,刘春龙放学后拿着笤帚心不在焉的扫着我面前教室地面,忽然他满面涨红地问我,老师你真的要不教我们了吗?我惊愕地问他“你听谁说我要不教你们了?” “是上XX课的时候,XX课的老师说的?” “那你说,你是想让我教呢,还是希望我不教,来一个更好的老师教你们呢?” 我卖了个关子。刘春龙差点要哭了,一双不大的眼睛满是期待:“我想让您教,您教的很好,我都能学会了”我微笑着看着他:“我肯定会继续教你们的,别听你们XX老师瞎说,希望你能安心学习,相信你能学的更好的”。刘春龙才破涕为笑,坦然去打扫卫生去了。这件事让我看到了他对老师期待的目光,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必须要承担的那份责任。
在后来学校广播操比赛后,他的言行又让我进一步看到了摆在我为师者面前的学生的那一颗颗善良纯真的心。广播操比赛已结束,回班时,有一个学生给我说:“老师,刘春龙哭了”。我把正哭的两肩抽搐、直抹眼泪的刘春龙叫了过来,急切地问:“谁欺负你的?” 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意料却让我至今难忘。“是我错了,给班级扯后腿了?”“怎么了?”,他哭的更厉害了,断断续续地说:“我做跆搏操该蹲下那节时,我忘了蹲,肯定得扣不少分……”我霎时无语了,我半响才说:“你做错了操,我也很难过,但我看到你有这样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又感到很欣慰。别哭了,男子汉,以后好好表现,再为班级把荣誉挣回来”“嗯”他使劲点点头,擦着眼泪离开了。
我常常去品味着两件事,去思辨那些让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老师,你能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吗,你真的能去挽救每一个学生吗?这句让我自信萎缩的话。我们老师也许确实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们的确是仅仅陪伴孩子走过几年的路,但我们面对着的是一颗又一颗对老师深深的眷恋和无比信任的稚嫩的心,我们没有理由只看眼前孩子的好与不好,只看眼前那个孩子有没有明显的转变,如果说孩子的终身发展是一条不断延伸的路,在我们陪伴的这段路上,我们就有怎人未来孩子更好地走未来的路,不断地让他们学会去走未来的路、给他们准备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路上,能更强健地去走或跑。
感谢我们的教室给我提供了舞台、感谢我们的学生如活水源头给我以源源不断的启迪,改变了我的绝望和颓废,让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一次又一次找准前进的方向,感谢《教室里的心灵鸡汤》这本书,促使我去反思,让我懂得:教师“只是造物主的媒介,指引学生通过这个媒介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薪火传承》)”而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不一定成就在我们手里,甚至有的学生最终也实现不了这个目标,但“教育是一种坚持,一种需要教师用持久和生命去活化的坚持”,我们的坚持一定将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不可或缺的营养。也让我懂得 “教学生涯其实就是一段师生互相搀扶、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教学的快乐,来自于面对着一个有一个不同的个体,和他们一起成长。
第四篇: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有感
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有感
熊芳芳
工作之余拜读《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实在是一次对自己日常班级管理观念的颠覆。在读的过程中,我对于“管教”一词有了新的理解。在我原来的认识里,管教应该是一种威严,是约束,是赏罚分明的,首先要管,之后才是教。而这本书中谈到一个词语“正面管教”.如书中开篇所言,正面管教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育方式,与现在普遍执行的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有别。而在我的班级管理当中,奖励与惩罚即是我自己在班级日常中最擅长使用的管理方式。
谈及奖励与惩罚的手段,这二者是我在班级管理中,见效最快的手段方法。我任教的一年级为了让孩子“懂事”、“安分”、“听话”,我采用了奖励的形式,即得到表扬的孩子能拿到奖章,反之,得到批评的孩子则得到无法得到奖章。
这个方法的实行,在短期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成效。班上孩子为了“金星少年,银星少年”为了奖券,似乎安分听话了不少。可是这个“安分”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几个星期后重新开始问题重重,对孩子们来说,班级制定的奖惩制度已经失去了新鲜感,老师的呵斥他们也已经能够完全免疫。正如书中所言,孩子们成为了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
我反思自己,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是否遵从了孩子们本性中自然的成长规律?我是否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了“大人”,强行以成人世界的规矩规定去约束孩子,而无视了孩童成长过程中的天真,打断了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一个优秀的班级到底该如何定义?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指出,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应该是让孩子们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而以上的能力培养,目前正是我的班级中极其缺失的。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发现了以上的自我反思问题,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如何去和学生沟通,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本书实践性非常强,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书典范。在接下来的班级活动中,我将会以书中案例为模板接着进行班级管理尝试。
第五篇:读《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里的奇迹》有感
文中提到了六大阶段,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是,他们是以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分数衡量学生。书中多次提到,要言传身教,要相互信任,身教重于言教。
文章第三章强调,要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为此,雷夫带学生去图书馆,为他们挑选文学作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教学计划,给予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让所有学生都跟得上进度。
第四章说到写作,对于他们而言,英语是第二语言,学习难度与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们学得比我们快得多,会说会写,我们学到的是哑巴英语。雷夫从语法入手,每周交一篇作文,每月交一篇读书心得,由老师推荐适合的书籍给学生阅读,限期一个月。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又能增进写作技巧,一举两得。之后雷夫又想出少年创作计划,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创作,写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
第五章学数学时,雷夫通过玩游戏Buzz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计算。文中强调,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 好好做。怎么读比读多少更重要,强调学习方法。文中提到品格、诚信、道德、胸襟等重要议题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议题,但却被人们忽略,或许是因为稍稍提高分数很容易,教导诚信和道德的难度却很高。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第八章火箭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失败是由老师自身认定的,飞不起来的飞机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是失败。
读完之后我在思考,我们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为什么就是用不上,为什么总停留在某个水平无法提高,我们很多人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去学习的,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下,为分数而努力学习英语的。我们至今不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不能看懂课外英文读物,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不多,所以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中英两种思维打架的情况,不过往往是中文思维占上风,所以我们的英文很难说得地道。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英语,效果应该会大不相同。
2013/10/28
12物教A班陈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