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6: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

第一篇: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

摘要:

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借助大学科技园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与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从大学科技园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各方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协同创新;大学科技园;政产学研作用;收益分析

大学科技园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在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下,政产学研各方在园内实现协同创新。明确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产学研各方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收益,对促进各方合作、实现对大学科技园中各主体的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大学科技园中产学研各方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协同创新的收益。

一、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涵义

传统的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就是“1+1>2”。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协同就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并且通过协同产生“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1]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狭义的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熊彼特从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提出创新应包括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多种形式的非技术创新,从创新的层次来看,属于广义创新。狭义的创新概念就是技术创新,是把创新看作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

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之一是提供科技创新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该项功能,政产学研各方需要借助自身的优势进行协同合作,尽可能地增大创新效用。

为了促进产学研各方在大学科技园中更好地合作,政府通过出台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指导政策和财税政策,扶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依托大学为了促进大学同科技园的合作,通过出台灵活的聘任、考评制度,鼓励大学师生入园工作。在政府和依托大学的政策制度支持下,大学科技园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为园内各方合作提供方便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大学科技园的制度支撑下,政产学研各方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合作,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借助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降低各方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小创新成本;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凭借自己拥有的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知识溢出,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智力资源,并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同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购买或技术转化,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借助自身的市场经验和资金优势,将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输出的创新资源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最终实现技术创新。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是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系统配合下,通过协同合作来提高各创新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潜力,来更快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产生1+1+1+1>4的多方共赢的协同创新效应。

显然,大学科技园中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等非技术创新,因此属于广义创新。

二、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产生

一是各高校寻求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高校内部的推动力;二是实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这是外部推动力[2]。但是,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需要政产学研共同配合才能实现,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主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一)政府和依托大学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制度创新的主体

政府和依托大学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初始推动者,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依托大学的制度改革,在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依托大学)层面上推动制度创新,为大学科技园建立有利于园区发展的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制度创新,是通过实施宏观指导政策和各项扶持政策来实现。政府政策为大学科技园的制度创新提供依据和支撑,其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科技园中各主体的引导,协调它们合作中的矛盾,促进合作机制的形成。在政府的财政、人才等优惠政策的支撑下,大学科技园通过建立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协调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有利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公共平台,从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为提升协同创新绩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依托大学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通过制定大学科技园中的科研成果与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评定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制定高校教师入园职位和高校职称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制定为在依托大学中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依托大学学生保留学籍的制度等,激励依托大学师生入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促进依托大学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提供制度环境。

(二)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知识创新的主体

依托大学不仅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基地,也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依托大学在人才培育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特别是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带来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成果。与依托大学不同,科研机构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实现创新。

虽然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任务不尽相同,但是两者从事的基本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都拥有强大的知识贮备和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科技园中,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在双方的碰撞中,增加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也促进了双方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协作研究中不断地输出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成果。

(三)企业是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企业拥有较充足的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市场经验,通过其成熟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技术创新。

大学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中,借助政府制度创新的优惠政策和大学、科研院所输出的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带来了系统效应,使企业在获得更强的技术创新动力下,也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技术创新动力。作为创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协同创新效应下,除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之外,也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显然,从政产学研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是在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对各创新主体起到引导、扶持、激励和协调沟通的作用。通过政府和依托大学的制度创新,激励各创新资源入园,为各创新资源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及合作的制度依据和保障,并在各创新主体合作过程中,协调各方关系,促使创新活动协调有序发展。知识创新为协同创新提供创新源。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通过知识溢出,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方式,不断输出智力资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创新资源和动力。在制度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下,技术创新借助大学科技园中的政策制度、合作机制和各种资源,加速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此过程中,通过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制和合作机制构成的协同机制,消除了各创新主体在利益和文化上的矛盾冲突,使各方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协调、动态发展,通过有序化调整,实现协同创新效应最大。

可以看出,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是为各创新主体提供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实现政产学研的协同管理。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政府创办的大学科技园,其目的均是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源支持服务、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知识转移、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实现途径是通过大学科技园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并借助大学科技园的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资源优化组合。

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的结果,各创新主体除了经济收益,还获得了不同的非经济收益。大学科技园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三、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收益

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使政产学研各方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也获得了非经济收益。

政产学研各方在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中,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办园初期,通常需要政府和依托大学采用资金和技术入股合作方式推动其建设。而在大学科技园的稳定发展时期,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融资机构陆续加入大学科技园的资本合作中。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可以看出,借助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园内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园内企业经济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据统计,2005年我国政府对4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拨款3。7亿元,而该年企业总收入为271。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企业净利润30。1亿元,上缴税额17。8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3]。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个,在孵企业6583家,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园区的研发机构和人员也有大幅增加,已入驻的研发机构达1235家,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创业大学生达9083人,从业人员总计29。48万人,其中有15家企业已经上市,上市企业上缴税金达169。02亿元[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其经济收益已远大于初始投入,在合作中产学研各方都已得到了超过先期投资的回报。

除了经济收益,协同创新还带来了其他非经济收益。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大学科技园的研发机构数量达1084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5716件,其中成果转化依托大学的数量达到了2821个,入驻企业已授权的专利有1936项,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760项,累计毕业企业已经吸纳就业人员8。9万人[5]。2010年,已入驻研发机构达1235家,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创业大学生达9083人,从业人员总计29。48万人,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已批准的发明专利达1185项[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政产学研各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而在这样大的收益回报下,也促使各方继续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创新效益不断增大。

四、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科技园中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各主体的作用,并通过数据对比,对政产学研各方在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获取的收益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大学科技园中的协同创新,各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

因此,政产学研各方应该在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借助自己的优势,发挥不同的创新主体作用。

而大学科技园应该在园区的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协同机制,促进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效应的更好发挥。

第二篇:高校教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透析

高校教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透析

摘 要 积极推动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前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新探索。本文总结了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不足,提炼了发达国家与地区成功的经验与启示,以供国内高校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已变得越来越紧迫。推动协同创新的创新发展,是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然而,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等,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同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如何与国家和区域的市场经济“嫁接”?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代号“2011计划”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国家战略,相应的也对改革高校内部的治理模式,对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20多年以来,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学者们既关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理论问题,也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加关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实践中的问题,包括协同创新的内涵、机理及本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加强高校教师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高校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创新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不足

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模式,即所在高校是否把教学科研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二是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即有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措施,给予在岗的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得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定的压力,如何进行评价,对积极参与者有无适当的激励机制等等。三是高校教师构成的社会化,即高校是否愿意吸纳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自身高校从事兼职教学活动,甚至参与决策过程,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另一个层面的意见建议等等。四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安排,有无指导性的制度,对高校及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进行调动。

不足方面主要是高校教师的科研学习与市场脱节,一是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比较肤浅,停留在多建立几个实习或实训基地的层次上,缺乏全方位、深层次、长时间的合作与交流,效果尚不明显;二是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往往更看重承担研究课题、发表论文的级别,重视科研的学术性,而对成果的转化推广重视不够,使许多成果止于通过评审、论文发表,科研人员缺乏与企业合作进一步研究开发使成果转化的动力。三是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使用效力为得到充分挖掘,产学研协同创新视野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常规化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同样的,企业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进入高校的渠道仍不够宽。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以及亚洲先进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有着值得我国高校总结、借鉴的经验。

(一)教师社会化是强化产学合作的重要途径。

教师社会化包含二层意思,一是鼓励学校的教师走出学校,到企业界、产业界交流进修,二是鼓励学校吸纳合作单位的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工作。

教师走出学校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英国的联合教授、日本的教师休制、德国的顾问合作制和美国的创办企业等等。大学和企业共同设立“联合教授”的职位,在行政上向大学和有关公司双方负责,其薪俸及其他费用则根据用在各方的时间比例分由双方分担。日本大学教师休职制鼓励大学教师脱产到国内大学、研究所、大公司进行“内地留学”,到技术孵化中心担任股东。德国的“顾问合作制”,即学校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担任各行各业的顾问,特别是工科教师,要求必须担任工厂顾问,企业一般都把企业的顾问权授予高等工业大学的教授。美国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一直是崇尚创新的,坚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公司兼职,从事研究开发甚至创办企业,在硅谷的很多公司正是大学师生创办。

在吸纳合作单位的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工作方面,加拿大的高校提供了很好参考。如加拿大安大略省阿尔冈昆社区学院的1 800名教师均来自于企业和商业界。其主要任务是代表企业和商业与学校的重要决策,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予以指导。这为强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纽带,进而加强了产、学、研合作的紧密性。日本大学从民间企业等接受现职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委托研究员,并对其进行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导,使其得以进一步提高。日本文部省在部分大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中心的设备供专职教授和兼职教授共用,其中兼职教授很多都是来自企业界。在全球约200名德国西门子公司雇员在大学里讲授课程。

通过教师社会化,在合作中培养了一批了解企业情况、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大大提高了大学师资服务产业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了大学周边科技园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大学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

在技术转让体制方面,美国高校设立的“大学——工业研究中心”(VICRC)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为了促进企业与大学的联合而设立的专门机构,该机构将基础知识、应用知识以及高科技人才的供应方——大学与需求方——企业紧密的联系了起来。1997 年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共同研究的场所延伸到了企业;放宽了对国立、公立大学教师(根据日本法律,国立、公立大学教师属国家公务员)到企业兼职的法律限制;鉴于现行的退休金金额计算方法对暂离职参加合作研究的大学人员相当不利,日本国会1996年4月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并于同年10 月开始实施,通过破除法律屏障促进人员的相互交流。日本的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主要从事大学技术转让业务,包括搜集发明、申请专利、转让交涉等,由大学教师担任股东,有经验的企业经营者负责经营,以会员制方式进行。在评价体制方面,台湾地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各大学纷纷出台一些办法并调整评审标准,增加产学合作绩优教师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如建立产学合作研发成果技术转移制度,提高收益分配比例,教师赴产业界进修可折算为国际学术进修等。在风险机制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和“强化产业技术力量法”积极鼓励教师应用自己的独创性科研成果设立风险企业。在资金设备优惠体制方面,从1993年开始,韩国很多政府研发成果都是低价转让的,成果的受让方只需支付成果开发费用的50%,另外50%由政府支付。除此之外,对于官产学合作的研究活动,政府优先提供研究经费、研究设施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印度产学合作中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技术转移。印度企业资助大学,建立培训体系,参与课程设计和课程讲解。

(三)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健全。

发达国家的产学合作过程中,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知识、技术流动以及科技成功转化、产业化的系列组织机构、服务以及市场等,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分工细致而专业的为产学合作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支持,显著的提高产学合作的工作效率,是产学研合作的助推器和孵化器。1973年,剑桥大学成立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和服务各院系和个人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并且从技术咨询、市场分析、牵线搭桥到代拟具体的合同条款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因而产生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的衍生。剑桥大学还成立了“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主要职能是代表剑桥大学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签订协议,并以剑桥大学的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形式。这一系列的校企联络机构的成立使得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效率。我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长期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制。中介组织中的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同业公会设有四个委员会,涉及规划管理、进出口作业、金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分享等各方面。此外,还有专为集成电路企业服务的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及其类似中介组织,为园区开拓海外市场竞争力的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委员会。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财会等方面的服务,使得部分分工细化和专业化,降低了企业自己从事这些业务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信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得产学研发展更加有效率。新加坡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异常活跃,拥有50多所孵化器、150多家风险公司。这些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了新加坡科技成果向商品化转化的速度和比率。2003 年,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与国际企业发展局联合推出了以新加坡为基地的“企业促进计划”,拨出1000万新元用以支持在新加坡境内以扶持和孵化为使命的服务机构,“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科技服务机构之一。该园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园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科学布局,形成从上游研究到下游开发的完整链接,密切了研究、开发、产业化各个阶段的联系,缩短了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的周期,强化了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启示与结论

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工作力度,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学校要积极贯彻2011计划的要求和部署,创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宽容创业失败的文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要为教师创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内规章等方面创造良好的保障,同时创新教师聘任和校内工作评价体制机制,激励教师主动积极投身协同创新;三是要为教师参与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整合政府提供的协同创新中介服务网络,为教师提供风险投资、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137)、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项目(2011YZ04)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第三篇: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倪自银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关键投入是人力资本投入。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每一个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Cheung,S.1983):(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干脆出售他的生产投入;

(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第一种选择是形成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直接进行产品交易;第二种选择不可能实现,因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不能脱离所有者而把它转让出去;第三种选择是产学研合作创新,它是大学、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人力资本使用权的暂时让渡,是介于市场交易和完全的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合作方式。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有两种关键性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大学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本质是以企业家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人员人力资本之间契约为中心的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不同的契约制度安排,对这两种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本文的目的就是基于个体主义,通过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为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一般分析框架,借此解释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改革措施。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及其制度安排要求

与非人力资本产权相比,人力资本产权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可分离。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着自身人力资本的使用,它是一种“主动资产”(Barzel,Y.1977),如果它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周其仁,2002)。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契约结合。与其他人力资本产权相比,这两类人力资本又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才能有助于他们合作创新成功?

(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其制度安排要求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指提出创意并且能够整合资源实现创意的能力(杨其静,2005)。这种创意是企业家发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获利机会,它是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信息或知识。1953年,盛田昭夫把美国人首先发明的晶体管技术引到日本,经过不懈的实验改进和全心投入,最终替代了电子管,实现了消费电子产品的革命。盛田昭夫对市场未来发展的判断能力就是企业家人力资本。

与普通人力资本产权相比,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在市场上无法直接定价。普通人力资本呈现出的技术、知识能力是市场的公开信息,竞争的压力最终会以价格直接反映出它的稀缺程度。虽然它是主动资本,但竞争会有效约束普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对于企业家人力资本,它是一种专有性(exclusive)资本(杨瑞龙,杨其静,2001),很难找到替代品,无法控制,不易监督,事前直接交易存在“信息悖论”。为了检验和实现这种创意,激励和约束企业家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企业家作为主体,享有合作项目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他的人

力资本进行间接定价。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企业家的判断和创意非常重要。据UNIDO专家Waissbluth对拉丁美洲100家创新企业的研究,项目失败的原因由技术造成的占10%;由市场选择失误、项目管理不善,各部门缺乏交流、缺乏谈判技巧、缺少资金或项目管理者无能造成的失败占90%(赵兰香,1996)。创新成功的案例调查绝大多数揭示了创新组织中要有权威存在以及对市场潜在需求的洞察(许庆瑞,2000;付家骥,1998),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企业家人力资本。

企业为什么愿意为某个合作创新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其背后的实质是企业家的判断力。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是企业的物质资本与大学科研机构人力资本的结合,而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与科研人员人力资本的结合,原因即在此。企业投入资金的高低反映了企业家对这个合作项目的信心。当年盛田昭夫的项目,美国的德州仪器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但并没有全身心投入,这就显示出他们对这个项目的前景并不抱有最大的希望,判断不准确。

企业家在合作创新中愿意投资的资金多,也是为科研人员人力资本投入提供了高水平的担保,是向他人发出的高市场价值判断的信号。如果合作创新项目失败,企业资金投入往往是血本无归,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损失不大,投入的技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存。所以,让企业家拥有合作创新项目的剩余权利,是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与保护。

有时候,企业家甚至对合作创新项目中的科学技术本身并不了解。但是,他仍然敢于把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这也是基于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出于什么标准,外人是难于领悟和学习的。如何检验这个判断,吸引企业家投资,其核心就是让企业家享有这个项目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使他敢于冒风险。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个磁性材料的技术项目,需要300万元左右的投入。由于项目处于早期阶段,研究开发能否成功,研究人员也没有把握,找了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投资。最后找到浙江横店的一个乡镇企业家徐文荣,这个人仅有中学文化,磁性材料技术一窍不通,但是最终达成了协议,成功合作。后来经济学家周其仁追问徐文荣为什么敢于投资这个项目?徐文荣的回答着实让人吃了一惊。他说:“我一个乡镇小厂,投了300万进去,如果项目失败了,科研能力强大的西安交通大学就不能给我一点别的?”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把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他的科研基地。他的想法出奇制胜,与众不同。他在这样作判断性决策时,也在具体的措施中表现出来:他获得项目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并送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和厂里的技术人员去西安交通大学进修,参与到合作项目研究中去,使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

(二)科研人员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其制度安排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是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当以企业家为主体组成科研团队进行合作创新时,这种人力资本产权中的收益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第一,科技活动是一种探索活动,探索意味着开拓、变动、失败与偶然机遇,失败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组成部分(许庆瑞,2000);第二,即使合作创新获得成功,技术的经济效益也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第三,科研人员人力资本的发挥,需要科研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协作,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不可能清楚界定,我们很难从最终的成果中具体计量出每个参加者的贡献;第四,我们也无法从科研人员投入多少的角度衡量他们的价值。

基于不确定性和难于计量的困难,科研团队成员就可能“搭便车”,出现机会主义行为,这会进一步增加合作创新的风险。所以,科研人员报酬中应该包含不确定收益,不能完全支付固

定薪酬,以此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科研人员与企业家在人力资本产权上存在差异,决定了他们采用不确定计酬的比重应该有所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显示创新能力方式不同。科研人员一般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他的学历、科研成果等是显示技术创造能力的直接信号,是决定其报酬可以参考的可靠依据,能够部分采用直接定价法。但是,对企业家就没有标准的培养模式,他的经验、行为方式以及后天的财富可能与他的市场洞察力有间接联系。所以,应该采用间接定价方法。

2.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动机存在差异。科研人员会追求技术上的完美、学术上的成功(科研成果),他们客观需要相对稳定、自由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收入中不确定部分不宜过多。而企业家的目标是追求商业上的成功,他的创新不是发明,而是要创造出消费者能够感知和享受的商品,这种创意是否成功,必须由市场检验。所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应该以市场收入来衡量,获得项目的剩余索取权,不确定收入占绝大部分。

3.项目失败导致的后果不同,承担的风险不同。技术开发需要大量的R&D投入,企业家作出判断性决策后,企业方一般是资金的主要投入者,一旦项目失败,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风险主要由企业家承担;相反,科研人员在失败中获得的是以信息、经验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tacit knowl-edge),会储备在科技人员的头脑中,是一种宝贵的科技潜力,是一种重要科技能力的积累,它会在适当时机发挥重要的物质作用(许庆瑞,2000)。所以,企业家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有更多的控制权,使收入与项目的成败直接相关。

根据上述差异,科研人员的产权制度安排应该贯彻以下原则:(1)科研人员的收益应该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固定部分应该适当低于合作前的固定收益,但总收益应该高于合作前的总收益;(2)变动部分收益与项目的即期收益(例如销售额或利润)和远期收益(例如股权化或期权)挂钩;(3)固定收益所占比例应该较高;(4)可以设计多种薪酬契约让成员选择,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这样可以获得成员的有关隐秘信息,便于筛选合适的团队成员;(5)对于在合作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属于项目特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应该获得更多的报酬;(6)应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塑造项目组织文化,形成组织粘性,使每个成员觉得一旦离开这个组织,其价值就会下降。

三、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制度障碍及其改革路径

要使上述激励——约束企业家和科研人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发挥作用,必须改革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企业创新机制。目前,我国大学、科研机构垄断着大部分的科研资源,约80%的研究开发人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的研发经费来源、重要科研立项主要来自于政府计划。科研人员主要从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如果没有来自于市场需求的约束和利益的激励,其结果便是产生的科技成果一大堆,但真正有市场应用价值的不多,发明创造不多。更为不利的是,科研项目一旦失败,程序繁杂的行政主导审批机制,权力与责任脱节,财产损失了没有人心疼,容易滋生腐败,缺乏公平与效率,“汉芯”造假事件是典型事例。然而,一旦有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就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估计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它的市场价值前景如何?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企业家对自己的投资必须负责,投资的收益能够分享,以国有产权为主的企业经营体制和银行融资体制恰恰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国有企业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其根源是创新成果的产权模糊不清。中国轿车以国家垄断形式做了多年,技术力量雄厚,利润充裕,但是,就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一个奇瑞,仅仅几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科研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改革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1)对于大学、科研机构非基础性研究项目,如果需要政府予以立项和资助,必须有来自于企业的参与,并且企业的资金投入应该占大部分;(2)企业的研发如果能够吸收大学、科研机构参与,政府在财税和融资政策上应当优惠,也可以适当资助;(3)发展风险投资,对于风险较大、投入较大的科研项目尽量吸引风险投资家参与;(4)鼓励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自己筹集资金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科研开发,允许科研人员留职停薪参与合作创新,并且能够分享其收益;(5)加快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让企业家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6)对于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工业园等组织,应该逐步建立个人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7)国家政策的重点是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有助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市场制度环境。

四、结论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市场分工协作的一种表现,但只有清楚界定合作创新中关键人力资本产权,才可能降低交易费用。产权作为个人谋取收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不仅要求在微观上合理设计这两种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且要求在宏观上破除各种制度障碍,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Cheung,Steven.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no.1:1-22.[2]Barzel,Y.An Economic Analysis of Slaver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1977,20,no.1:87-110.[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2001,(3).[6]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赵兰香.产学研合作与制度创新[J].科研管理,1996,(11).[8]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第四篇:大学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分析

大学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分析

摘要:在大学的舞蹈教学中,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钢琴伴奏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及对音乐的一种内在感知力,从而成功帮助学校提高舞蹈的专业水平。本文将简要阐述有关大学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作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舞蹈教学;钢琴伴奏;作用分析

一、引言

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钢琴伴奏已经成为了舞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而舞蹈教学对于钢琴伴奏又存在着一定的要求。为了使得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实现有效价值,需要舞蹈教师明确自身的教师职责所在,将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的关系认识清楚,并能够科学处理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够在钢琴伴奏下提高舞蹈的表达能力及提高自身的舞蹈素养,令钢琴伴奏成为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完美融合教学之中。

二、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意义

俗语有云“有歌必有舞”,说明了舞蹈与音乐是同时存在的,只有音乐与舞蹈相互融合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通过钢琴伴奏的辅助作用,增加了舞蹈氛围的浓厚度,舞蹈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将音乐情感通过艺术动作表达出来,用各种优美灵活的舞姿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钢琴伴奏对于舞蹈还有一个强烈的衬托作用,能够令各种舞蹈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化,使得舞蹈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深处,给观众带来一种心灵震慑感。舞蹈教师通过钢琴伴奏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舞蹈教学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升对于音乐的乐感及掌握各种基本舞蹈技巧,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许多音乐知识。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借助钢琴伴奏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舞蹈情境中,提升自己对舞蹈的感悟能力及提高增加的舞蹈技能水平[1]。因此,舞蹈教学中的钢琴伴奏能够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良好的收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高效的手段。

三、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具体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感,顾名思义是人体对“节奏”的掌握精准度,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情趣等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音乐的节奏感可以既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还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内。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2],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钢琴教师在弹奏时,应当能够弹奏出音乐的内在节奏感使得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心理情感,辅助舞蹈动作。

在芭蕾舞的足尖训练中,通常是选用《四小天鹅》作为钢琴伴奏,它是芭蕾足尖舞的顶级作曲,具有明快的节奏,轻快活跃的音符给人一种幽默诙谐的音乐感受,学生在练习芭蕾足尖舞时,听到这个音乐便能自觉地立起足尖,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舞蹈训练。芭蕾舞练习中的钢琴伴奏是一种明快,活跃的音符跳动,与芭蕾舞基训教学相一致,并能够完美的融合,产生较高的艺术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是同时存在的[3]。音乐是通过旋律来表达一种美的艺术,能够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并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钢琴音乐具有音色优美动听和声织体饱满及丰富的旋律,学生每日都沉浸在钢琴音乐的海洋中,渐渐地对音乐产生了情有独钟的喜爱,并能够达到一定的音乐审美标准,从而能够追求较为深入的音乐内涵。学生通过对钢琴音乐的感性认知,逐渐升华为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巧做深入性的探究。从此能够了解钢琴伴奏对于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素养的一种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舞蹈教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跃气氛的一种艺术课堂[4]。将钢琴伴奏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释放学生内心的一种舞蹈激情,将内心情感完全付诸于各种舞蹈动作,能够促进舞蹈动作的表现力。钢琴伴奏的音乐是丰富多样的,时而激昂、时而古典、时而静谧如流水,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音乐气氛中,调整自身的情绪情感,更好的融进舞蹈教学中,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傣族舞蹈时,学生能够在舒缓灵动的钢琴伴奏音乐中,完美的呈现孔雀的舞蹈动作,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戏水、飞跑下山等动作。能够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钢琴伴奏恰好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起到一定的平缓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乐记》有云:“乐为舞之心,舞为乐之容。”[5]其意思是说音乐与舞蹈的相互关系,音乐乃舞蹈的核心所在,舞蹈则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舞蹈教学中的钢琴伴奏,一般都是起到艺术指导的工作,教师应该利用细腻的钢琴音乐把学生带入适合的舞蹈情境之中,用音乐的方式陶冶学生的舞蹈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舞蹈艺术的超越,融进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苏妙音.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0(02):158-160.[2]向杨.探讨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23):112+133.[3]文静.浅析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和重要性[J].艺术品鉴,2015(03):244.[4]侯可心.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要求[J].音乐时空,2013(15):96.[5]高静.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1):157-158.

第五篇: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结合药剂学课程特点,对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验准备、实验过程、效果评价3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药剂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学科[1],其主要是将原药物通过各种方法制备成适宜的剂型,以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对理论教学最好的补充[2]。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制药工艺的改进,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药剂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也需要优化。笔者在近几年教学中,结合药学专业药剂学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从课前准备、实验过程、效果评价3方面,对药剂学实验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高职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药剂学实验教学所用教材内容侧重于药物常规剂型简单制备,不符合药物制剂生产车间实际生产过程[3],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内容、轻实验意义———更好地验证理论和拓展理论,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此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药剂学实验课前准备

虽然多媒体已经进入课堂[4,5],但是单一的PPT仍然不能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鉴于目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将药剂学实验中的相关知识点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观看微课,进而小组讨论,归纳制备工艺流程,再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最终了解制剂制备过程。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探究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动手能力。现以制备醋酸洗必泰栓为例,做一介绍。先将实验过程等内容制成微课视频。由于栓剂成模时灌模的多少、灌模的温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栓剂最后成型,在微课视频中,将几种情况通过视频一一展现,让学生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栓剂制备工艺,从而制备出合格的成品[6]。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真正了解栓剂生产工艺。

3实验教学改革

3.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传统灌输式实验教学方法改为“三步教学法”,即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以及提供的微课视频,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设计实验预方案,实验课上初步了解实验原理、步骤等,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

3.2改革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性质,我们将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实践性实验和自主探究性实验,有选择地进行实验教学。基本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更好地巩固理论内容,适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性实验有助于多学科的交融,如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等,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自主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课余查阅资料,设计工艺路线并加以实施,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学生由执行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因而能发挥学生潜能,激发求知欲[8],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3改革实验管理模式

药剂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由于实验室资源有限,一些需要大型设备如压片机、胶囊机、充填机等教学的实验往往以演示为主,学生很难进行实际操作。我们采用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让学生课后随时到实验室练习,提高动手能力。同时,成立实验室管理小组,由操作熟练、规范的学生管理和示教,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之后,适时带学生进入药厂见习,深入生产一线,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药厂的零距离对接,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4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9],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能力水平[10]。结合实际,我们对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分为5部分。

4.1实验预习报告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相关实验视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学生通过自学,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包括文献查阅结果、本次实验基本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在实验课前上交,教师给出本次实验预习成绩。

4.2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态度的体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些学生较少动手,抄袭他人实验报告。我们要求小组长对实验内容进行分解,让每位组员都有事可做,每个人对于实验报告的书写都有所侧重,这就需要成员对实验内容有深入了解。学生将实验报告写好之后,上传至云班课学习系统,同时附上实验成品图片。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给出成绩。

4.3实验态度

尽管很多实验都是在小组合作下完成的,但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却有所差异。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度,由小组长对组员表现进行评价,给出本次实验态度成绩。

4.4学期实验考核

学期结束前,安排一次期末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动作规范程度、实验态度等。

4.5见习

为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去药厂轮岗实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深入到药厂的各个生产岗位,跟着师傅学习制剂生产的各个细节,学习GMP的各项要求。见习结束后,由带教师傅给出见习成绩。

5实验成绩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30%,实验态度成绩占20%,学期实验考核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70%,见习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实验总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6成效实验教学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较被动,实验效果也不理想,不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其胜任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马春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49-50.

[3]范高福,刘修树.基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的高职药剂学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9):65-66.[4]汤继辉,金涌,臧红梅,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的药剂学教学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2):262-263.

[5]查道成.多媒体技术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利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3(9):74.

[6]刘苗,张邦乐.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定标准[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5):84-86.[7]鲁莹,钟延强.药剂学课程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2):20-23.[8]姚建文,陈静,刘珂.颜元教育思想对药学教育创新的启示[J].药学教育,2011,27(1):17-19.[9]杨金香,李俊波,贺艳斌,等.整合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探索建立教学新模式[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5):626-628.

[10]孙少平.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4,17(6):113-115.

下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