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问题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习重点是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搜集既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使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第二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材分析】 第二框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还会对学习第三单元“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及其重要作用。此外,还要知道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作用。在理解这一内容时,要与第三课中“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较,本目则是从文化传承的内容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在传承文化中所具有的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
【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几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特点及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为了使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2)多媒体演示法(3)自主探究法(4)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不知同学们近期在关注什么电视剧呢?老师对新播的《步步惊情》比较感兴趣,不仅是受它的前身《步步惊心》的影响,更是由于这样一个宣传片(播放视频)。
“既然你不能到我的世界找我,那我就去你的·····”不知道三百年前的“四爷”回到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简单的故事——《步步惊情新编》。
新课讲解
探究一:话说四爷穿越回现代顺利找到若曦,但“初来乍到”他感觉很多方面都不适应,首先在造型方面就必须得做改变。(ppt展示图片)若曦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看看她之前穿的是旗袍,而现在穿的是现代时装。(ppt展示图片)
教师:旗袍是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比一下新式的旗袍与清朝时候的旗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图片)。
学生谈论并做出回答
学生A:相同点有纽扣、图案中国风等等
学生B:不同点有领、剪裁更修身、无袖、开叉等等
教师总结: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新式旗袍虽然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改动,但是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如现代旗袍,如果没有之前的旗袍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的,但它又不是对旧式旗袍的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社会文化思想不断变革的,也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发展。
思考判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不是一个先行后续的过程?
学生思考做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教师:旗袍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又应该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继承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应该这么做?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没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发展方面而已,我们应该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我们可以用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的女子穿上我们现代的旗袍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搞笑、奇怪、不可思议、不被世人所接受~~~~
教师: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会有些难接受我们现代的旗袍呢?
学生:当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
教师:好,正是由于封建礼教、旧文化的束缚,那再想象一下现代人穿旧式旗袍呢? 学生:热、不好看~~~~
教师:没错,同学们都答到了。那样做不仅身体不适应,心理也不舒服,因为那已经不符合耳麦现代精神的要求了。
总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如封建礼教),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如自由、平等)。
教师: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文化的传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呢?同学们看书本44页中间的部分,归纳一下文化传承的要求。
学生看书归纳做出回答
4.文化传承的要求
(1)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师:好的,至此我们通过若曦的造型变化,牵出了古今旗袍的对比,这小小的一件旗袍,既可遮体保暖,也体现着美丽时尚,同时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文化与礼仪。我们都知道中华辉煌灿烂,除了旗袍还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而且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着的。这可就让从300年前穿越过来的“四爷”犯了难~~~
合作探究二:
由于“四爷”来到现代,中间断层了几百年,很多东西认识起来总是犯难,所以若曦想请大家帮“四爷”恶补一下,拟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即音乐、通讯、教育。请个小组展开讨论,一会派代表进行成果的展示。
教师:分发之前准备好的表格,播放音乐《梁祝》。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配合播放ppt,进行图片展示
(一)讨论拟结论
1.音乐:
(1)情感表达上:古代含蓄;现代直接(思想观念)
(2)乐器上:古代为中国传统乐器;现代中西结合,还产生了电子乐(生产力、科
技、思想)
(3)保存方式上:古代多以文本形式保存;现代借助磁带、CD、U盘、硬盘等进
行保存(生产力、科技)
(4)呈现方式:古代现场欣赏,现代可以听演唱会、专辑、广播、电视等等(生产
力、科技、思想)
(5)~~~~~~~
2.通讯:
(1)方式:古代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现代有电话、QQ、微博、微信等等。
(2)电话的发展历程为例:座机、BB机、大哥大、按键手机、智能机~~(生产力、科技)
3.教育:
(1)入学形式:古代需拜师;现代直接入学(九年义务教育)。(生产力)
(2)人数:古代最多十几人;现代人数很多,远程、网络教学人数更多。(生产力,科技)
(3)性别:古代女生不能上学;现代男女均可(思想运动)
(4)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现代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等。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激荡
4.教育方式的变革
(三)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三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详细教案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课前播放《世界看中国》——暖场
师:中国元素读千万遍,世界看中国五千年经典,因为文化在一代代的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才得以让中国有了这份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就一起打开文化的大门,去看看文化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展示课题《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师:既然谈到文化,就不得不说今年在中国举办的一场举世瞩目,规模宏大的文化盛宴。是什么呢?学生答: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国家馆则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在世博会结束之前,我们就一起走进世博,走进国家馆去看一看,瞧一瞧。师:在看完视频之后,我们需要来一场文化接龙的比赛。在观看之前,我先在这里公布下比赛规则:——规则在ppt展示出来。文化接龙规则:
1.请同学们从视频中找出并记录下其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
2.看完后两列为一组,每小组轮流来说出其中涉及的中国文化,不准重复。3.5秒内说不出的小组将被淘汰,排名靠前的小组将为获胜组。师:播放视频《走进中国馆》 小组开始文化接龙,~~ 开始进行文化接龙的比赛,结束后:
师:大家通过一个短短的视频,找出了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
师:那今天我们所找的世博会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不是对古代传统文化元素原汁原味的照搬呢?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
生:今天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古代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师: 也就是说今天世博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继承了古代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
——点明题目(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师:由此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世博会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一个文明交流的舞台。它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不过再过几天世博会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在闭幕式上,我的一位朋友很有幸地被选为礼仪小姐,那么在这种场合,你们认为她该穿什么衣服? 生:旗袍
师:为什么要在这种场合穿旗袍呢?
生:旗袍代表了传统文化,穿上显得端庄,高贵,典雅。师:清代的旗袍穿上也端庄,可为什么现代女子不再那样穿呢? 清代旗袍和现代旗袍有什么区别呢?
生:说出两者的区别,(清代旗袍保守,也说明当时的文化思想保守,所以才有了当时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今天的旗袍的变化也说明当下的文化是开放的,所以今天我们才得以实行改革开放。)
师:旗袍的那种端庄,高贵的气质以及上下连体的袍服制作得到了继承,但旗袍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变的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简单,时尚的需求。以小见大,旗袍这种服饰的变化过程说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呢?(请学生回答:)
强调知识点: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发展,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师:同学们在设想一下,如果回到古时候,古代的女子穿着高开叉,收腰紧身的旗袍出现在公众眼前时,同学们想想那会是怎样的反映? 生:肯定大家会骂她败坏风气,羞辱家门~~~~ 师:所以我想女孩们肯定都不愿意回到古时候,那时的女子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那么这种礼在今天我们我们还要继承么?
生:肯定要批判,要去除!因为这种礼压抑人性!
师:可是在今天,有些人打着解放人性的口号,倡导礼仪的创新,衣服么,太累赘了,于是乎为了体现彼此的真诚,连简单的掩饰也不要了,在公众面前干脆裸体了!美其名曰为“行为艺术。这样的礼你能接受么? 生:不能接受,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需要公序良俗。
师: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么? 生:不是!这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全盘否定,走向了一种极端。师:那么什么样的礼仪文化才算是真正的发展
生:符合当代人们生活需求的,真正以人为本的,而且这种礼仪变化应当是积极地,向上的,对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具有促进作用的变化才是发展。
师:延续了千年的中华传统礼仪需要批判的继承,将传统礼仪中陈旧的,专制的,封建礼教的部分革除,继承其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但同时又需要对传统礼仪推陈出新,让其符合当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知识点:(1)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2)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点击课件
过渡:由此可见,服饰不仅有遮体保暖的基本功能,它也承载了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不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美不胜收,美的不仅仅是服饰领域,也不仅仅只有礼仪文化。在其它很多领域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变化发展的魅力,刚才同学们找了那么多传统文化元素,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文化元素。活动:你说我评: 你说我评规则:
1:每个小组小组长征求小组同学意见, 2:说出此文化元素有哪些变化发展并说出导致变化发展的原因
四个小组小组长上来抽签,抽签题目为:中国桥梁建筑,音乐,教育,厦门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
每组派代表来谈,相应的评委组来点评。老师归纳总结知识点。——点击课件
1、社会制度更替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板书)
教师:对学生分析进行评价,并归纳以下观点: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文化形态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板书)
教师:针对上述问题二进行归纳,明确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会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板书)教师:归纳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材料四有力地说明了思想运动对社会变革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总之,通过探究,我们知道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对文化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现代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另外,除了上述因素对文化传承有重要影响,在文化传承中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升华:上世纪就有西方学者预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近500年,大国的兴衰更替更是告诉我们,大国的崛起亦是文化的崛起。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今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今天的中国,想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崛起,想要实现许久以来的强国大国梦想,又岂能不重视文化。今天的我们,想要为中国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又岂能不重视文化。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中国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第四篇:在继承中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图书利用率;图书利用系数;RFID射频识别技术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的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研究应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新的时期应有新的理解、新的计算方法。介绍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利用率的监测与跟踪上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101-03 “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对图书利用率、图书流通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式进行过一番讨论,但一直未能统一看法。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技术新观念的涌入,图书馆人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从理论转变到实际应用上。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认为众多学者、前辈在“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中有“一个共识,三个分歧”。
一个共识:指图书利用率是用来揭示馆藏质量及藏书利用情况的,它反映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的程度,指读者利用过的图书占全部藏书的比例。
三个分歧:首先,是在计算公式中,针对“读者利用过的图书”这一概念,众多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梁涛《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认为其是“被读者借过的书”;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其是“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王家全在《计算图书流通率的新方法》中认为图书流通率也就是藏书利用率,而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其是“库内利用册数+流通利用册数”。其次,分歧在于是按册统计,还是按种统计图书的利用情况。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图书利用率的公式是:被利用图书册数/馆藏总数×100%。在这里,计算单位是借阅册数是计算单位,而不是册次,因此,图书利用率永远是小于1的。梁涛在《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中也认为“被读者借过的书的总数”是流通过程中的每一本书,在此时间内不管借阅过多少次均看成为一册。于子清《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思考》认为:图书利用率=读者借阅种数/全馆藏书总种数×100%。而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将图书利用率分解成图书借阅率和图书下架率,而且都是按照册次来计算的。黄明在《也谈图书流通率与藏书利用率》主张建立两个统计公式――以“册”为单位和以“种”为单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利用率是图书平均利用率,何荣利《图书流通率利用率计算方法初探》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图书被借阅的册次和被利用的图书的数量。最后,是图书利用率的存在是否仍有意义。严彬、柴晓娟《实用信息管理技术》认为传统的图书利用率的定义和数字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尤其是在图书馆实现借阅一体化后,更不能通过图书利用率来改进馆藏结构。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只有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发挥它的意义。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认识
2.1 “图书利用率”研究的意义
计算图书利用率是为了了解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情况,所以,把图书利用率设置成为日常的统计数据,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在宏观上,比较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国家的图书利用情况;在微观上,比较不同类别图书在一个月或一年中的利用情况,或是一类图书在不同月中的利用情况,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与读者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来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重点服务等多项工作。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图书利用率下降了,因为每年读者的借阅量减少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是我们对图书利用率的理解有了偏差。纵观“图书利用率”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人们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和计算,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闭架环境下,读者与图书完全分开,需要先查馆藏目录,填写索书单,再通过工作人员去书库中取。而后出现的半开架,是将图书陈列在玻璃柜中,读者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但最起码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看到图书的书脊或封面,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这两种借阅方式,读者并不能接触到图书的内容,可能导致所借图书并不是自己所需的,从而达不到利用的效果。因此,借阅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
而在开架借阅方式中,读者与图书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书库面积小、无阅览座位,读者通过观看图书的大致内容,使得选择更加直观,更能满足自己的借阅需求。这样统计出来的借阅量较能真实地反映图书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大流通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图书与读者零距离,毫无阻隔,大量的阅览座位就在书架边,看到喜欢的书可以直接坐下来看,这时图书已被利用,而且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为读者更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和阅读。因此,这时候仅仅通过计算借阅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图书的利用情况了。
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图书利用率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更加真实的图书利用率。
2.2 “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
《汉语大辞典》中关于“利用”的概念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那么,图书利用就是使图书发挥效能。因此,图书利用率应该是衡量馆藏中图书被读者利用并发挥效用的数量体现。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图书利用率的分子设定为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图书,而这里的借阅实际上指的仅仅是借出的图书,并不包括被阅览但没有被借出的那一部分。
然而流通并非是利用的前提。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馆内就近阅读、利用文献资料。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大量的电子图书,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部分馆藏图书的利用也应该涵盖进来。因此馆藏中的“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不仅应该包括被读者借出的图书,还应该加上读者阅览但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的数量,以及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无论是按种统计还是按册次统计都是可以的,因为它反映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我们同样有研究价值。而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虽然不能按册次来统计,但是可以根据下载次数来统计。
2.3 图书利用系数
笔者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K是图书利用系数(取值范围0 2.4 图书利用率的种类 2.4.1 馆藏图书利用率= 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它反映的图书馆馆藏的总的利用情况。当然,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开计算,反映不同类型文献资料的利用情况,从而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举措来提高利用率,并调整采购比例。 2.4.2 某类图书利用率= K×(该类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该类馆藏总量×100%,它表示某一类图书被读者利用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也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段来统计,一般统计按月来计算比较合理,因为在一学期不同月中,各类图书的利用率是不同的,而且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 2.4.3近五年入藏图书利用率=(近五年入藏图书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近五年入藏图书总量×100%,它可以反映新进馆藏的利用情况,以此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 2.4.4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被借出的册数/这段时间内被借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该类图书被读者借阅的情况。这种图书利用率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就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借阅的最多。这种统计是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按1周、1个月,甚至1年计算,不同的时间段统计得到的结果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校,四六级考试前的5月和11月,语言文字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就比较高;而在放假前的6月和12月,可能就是文学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更高了。这种图书利用率也可以根据统计时间的不同进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读者在不同时间段中该类图书利用情况的变化。 2.4.5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册数/这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某类图书在馆内被阅览的情况。根据结果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更喜欢在馆内阅览,可以与上一个图书利用率进行比较。网络环境下图书利用率的监测和跟踪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普及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来由手工操作和劳动完成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方法,各种数据的统计变得容易。但是,在实行借阅一体化的借阅室中,读者可以随便在书架上取书,到阅览座位上阅览,也可以到出口处办理外借手续。到馆阅览的人数可以用“图书监测仪”的计数功能进行统计,但读者阅览书刊数却无法计算,因为入馆读者的统计数字与阅览的册数没有联系。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出借管理后,图书借阅率的计算比较容易,而图书利用率不能进行统计,这也是在前人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涉及被阅览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上所记录的借还图书的数据进行判断分析,来得出哪些图书比较受读者欢迎或者哪些图书读者对其需求量比较大,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情况。但是这种方法有些滞后,而且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对于有些中间数据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来说,图书利用率和需求情况就更加难以统计。 随着电子标签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结合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的流向进行跟踪,实时地记录了读者从书架上将含有RFID标签的图书上架、离架,拿着图书进入阅览区,从阅览区到书架上架,从阅览区到借还书台借阅图书等信息。各个方位的RFID 监控设备自动读取图书的相关信息及位置标识,并同步发送给RFID 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由RFID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进行收集,在进行相关计算后将数据直接发送到相关的显示设备终端,达到无需人工干预实现获取某时间段或实时图书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技术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统计,以及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图书馆管理与调整图书数量和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甚至可以了解到哪些图书的封面、标题、目录、纸质等较受读者欢迎和关注。即使是那些只能在馆内阅读的图书,利用这种技术也能统计其利用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地调整图书,使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荣.网络时代图书利用率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情报,2005(6):49.[2] 李国平.真实反映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3):31.[3] 林晓群.应用RFID技术获取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学刊,2011(12):113.(编校:马怀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最终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被承袭,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所谓的“扬弃”,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那么传统文化是怎么在承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呢?[过渡]让我们看一个例子:P43,思考:在我们身边,你如何运用“实事求是”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应怎样对待两者的关系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史上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越时空限制、无限共享) 3.思想运动的推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探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P47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第五篇: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