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

时间:2019-05-15 16:1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

第一篇: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

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

大屯街道 王恔

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两句名言,都向我们阐释了书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借由这次读书活动,使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可以从燥热的酷暑之中沉静下来,用心来读一本好书。这本好书名为《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是由《市民与社会》的主持人秦畅为《市民与社会》栏目25周年纪念所作,书中选取该栏目25个经典市民热议话题。主要描绘了市民集中参与、共同治理上海社会的一个个小缩影,围绕着解决群租问题、拆除违章建筑、社区小景观设计等市民关心的话题,着重体现在市民、政府管理者、企业和专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如何将社会公共事务妥善解决。

这25个话题中,最让我有所启发的是:居民议事会,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这一话题。本章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失控的议事场景:居民议事会上就居委会搭建平台,召集各方共同讨论小区树木该怎么修剪。参与主体非常多元,具体包括:大声疾呼尽快修剪的一、二楼居民代表;住在五、六楼坚决要求不能修剪树木的代表;一些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代表;绿化修剪企业代表;从事法律工作的居民;在相关绿化部门工作的居民。

可想而知议事会议的结果是不欢而散,会中反映的问题包括:赞同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永远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根本不肯倾听对方一丝一毫的意见;嗓门大的、开口快的、会抢话筒的,往往占有了绝对优势,喋喋不休,别人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面对激烈矛盾,会议组织者一筹莫展,任由会议开“无轨电车”;物业公司的负责人竟然甩门而去,激发了现场更大的不满;专业人士都没有轮到发言的机会。针对以上问题,书中给出了上海市闵行区好第坊居委会书记的应对措施。:社区矛盾的解决,很有必要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把问题放到居民议事会上来讨论和解决。

但为了更高效成功的举行居民议事会议,在会前,先确定:会议要讨论什么事、要请哪些人来讨论、由谁来主持。当这些会前准备充分并得到与会者的认可时,一场议事会才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居民议事会的动议,有着自己的底线。底线是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社区中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都可能需要居民来商量沟通,但并非什么事都需要或者能够放到居民议事会上来讨论。如果涉及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利益,就应该召开广泛居民层面的议事会;只与少数人直接相关,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扩大化,局域性地就可以解决了。与议事主题相关的人员,无论是受益者还是受影响者,都要尽可能地邀请多方代表来参加,主体越是全面才越有助于达成一个健全、平衡的观点。

在会中要遵循居民议事黄金法则,在会后要广而告之,并确保执行。制作一个便于操作,同时规避风险的方案。要让居民看到执行效果。

根据书中所讲,再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在书中已有的解决方案基础上,为保证居民议事会议的成功和高效性,我们需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统筹安排。

步骤一:会前,其一,我们应事先对议题进行广泛公示。保证会议的公平、公正、公开,使会议上各方代表都能紧扣主题来进行磋商进而提高议事会的效率,在执行上要制定更加量化、具体化的标准。其二,确立一名主持人来本着定规不定调,中立和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家完成决策。保持中立是指进行总结发言,但不表明个人立场。准备充分是指找一个了解社区情况、熟悉此次议题的人,由他来主持能更好地掌控进程、有效引导。引导是指主持人在议事会上要引导议事本身,而不是对发言者的观点引导。总而言之一位出色的议事会主持人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最有效地讨论,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步骤二:会中,其一,我们要制定方案优先的规则,要求发言人不讲空话,多谈具体的方案。不能只表述观点,同时要提供解决方案。想要反对一个方案,必须先拿出一个新的提案。在会议中往往存在着“意见领袖”.他们通常有时间,有精力有热心,通常是发言最多、打断最多、插话最多、喊口号最多和最常固执地坚持自己观点的。当议事规则缺乏时,很容易就变成“有理就在于声高”,谁把别人的声音压下去了,谁好像就有理了。所以一定要制定规则并严格实施才能使议事会议有意义的进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主持人及时调整议事的节奏和内容,由此也能证明,会前确立一名主持人的重要性。其二,针对不同议题要灵活运用表决规则。小问题,用少数服从多数,体现居民议事会的民主性;大问题,则必须经过公示,而且一般应该是票数过半才能算通过。这样一来可以使最后达成的共识更符合公共规则,也更容易顾及大部分人的利益,还使居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即将推行的方案,不仅能使方案更好的实施,还可以提高了居民对社区自治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步骤三:会后,在我看来议事会要形成一个小区的沟通回路,在下一次会议上也要有所反馈,比如:我们上一次议事会的决议执行得怎么样,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遇到了些什么困难,下一次议事会打算讨论什么,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告知居民,这种定期回馈有助于决议的执行,也有助于提高居民议事会的公信力。

在社区发展新时代,矛盾日益增多,面对这些矛盾,社区要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和居民议事的平台与机制,让所有居民不仅都能够发声,最终还能达成共识;不仅能发表意见,同时还能参加到后期治理当中来。通过读书,能使我用更加专业有效的方法来为居民服务。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也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为一名党员,借助这次读书活动,我将更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确保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履职,切实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工作中更好地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摆在首位。

第二篇:读《老婆婆的绣花针之李白》有感

读《老婆婆的绣花针之李白》有感

李白从小是个贪玩的孩子。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磨铁杆,要磨成绣花针。李白从中领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不再贪玩。

李白是一位大诗人。他曾经用美妙的诗句,来描绘了这世界的神奇与美妙,人情的冷暖。可他小时,只不过和我们一样是一位贪玩的普通小孩。

我,现在也是个好玩的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常常没有独立坚持完成一件事。久而久之,没有养成坚持到底的习惯。我要像老婆婆那样坚持不懈。去年暑假学游泳时,不管多么辛苦我都要坚持学完。不能像从前那样游不到25米就灰心。应该坚持每次多游一点,总有一天会游到。我要像老婆婆那样每天都积累。今天开始,我每天都要看一些有关知识的课外书以增长知识。从前,我认为书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怎么看都看不完,干脆不看了。而现在我认为,书和知识虽是无穷无尽的,但只要自已一点点地积累,总会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我还要像李白那样知错就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把以前贪玩的我的那一页撕去,贴上一张崭新的我。

第三篇:读《人性化城市》有感

读《人性化的城市》有感

杨红梅 1217408050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每一章都很让我深思。之前我都没有想过、仔细观察过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从建筑样式,还是交通系统。读完《人性化的城市》我觉得城市应该是友好的、开放的、活泼的、安全的„„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满鸣笛声的城市。

《人性化的城市》图文并茂,论点论据都很充足,很有感染力。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使城市生活分离,城市无生气,而人性化的维度则是鼓励人们的城市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户外活动,在户外停留。城市中的建筑都可以发出“邀请”,增加自行车车道,减少汽车交通和停车,就可对人们发出骑行的邀请。人行横道对面“友好的”倒计时,向人们发出“赶快过马路,别阻碍交通”。所以,任何城市设都需要谨慎,从人们感官出发,从体验出发,建造人性化的城市。

汽车的出现,破坏了正常的维度。5km/h的观看速度为尺度的建筑是以丰富的感觉印象位基础的,空间小,建筑紧凑,重细节。而以60km/h的观看速度则要求大型空间和宽阔的道路,细节和具体化的感觉体验消失了,从一个步行者的视角,所有标志,符号和其他信息都要被奇异放大。在汽车充满街道的城市中,大型的空间、巨型的标志、大型的建筑和高的噪声等级,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鼓励城市中的生活的关键词:紧凑直接且合乎逻辑的路径;朴素适中的空间尺度;以及清晰的等级体系,在体系中确定出哪些空间是重要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要求紧凑的城市结构,合理的人口密度,可接受的步行和汽车距离以及品质良好的城市空间。威尼斯样样具备:紧密的城市结构,短捷的步行距离,美妙连续的空间,高度的混合功能,活跃的建筑首层,卓越的建筑和精巧设计的细部——所有都是基于人性化尺度的。

盲目地扩大汽车道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只会让人们买更多的车,越来越多的车则会更加拥堵。人们在城市中难以步行,所以安全的城市要优先考虑步行,实行恰当的交通分离。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资源少,对环境影响较小,节省空间。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发展,人们平等地参加这种社交活动,增强了社会可持续。鼓励步行和骑行,让人们运动,是一种低廉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步行的城市,少阶梯,走直线,纵向发展,平坦。如果一段500m的距离中只是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则会让人感到乏味,走了一点就觉得走了很长时间,而在视平面如果纵向发展,多一点细节上的处理,那么在欣赏的同时,人们就感觉不到距离很长。

鼓励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步行和骑车只是一个开始,必须鼓励人们坐下,停留。非必须的活动,停留,能够体现城市的品质。我们可以利用边界效应、凹进效应、钢琴效应来设计,让人们找到适合的停留地方。在城市中设计立面不平整,能够提供依靠点,邀请人们停留。增设一级座位、二级座位和可移动座椅,好的座椅布局利于人们的交流,提供更大程度的停留。

在高层建筑附近风是严重的问题,要根据气候设计建筑。在阳光强烈、气温较高的国家,城市规划通常采用较窄的街道,建筑物墙壁厚实,开口窄小。气候寒冷的国家,建筑通常高2~3层,采用斜屋顶,集中修建。只有考虑好天气,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户外呆更长的时间,让城市更有活力。

城市尺度,场地尺度,人性化尺度,只关注前两个则会是灾难。从上面和外面来规划城市,就很难考虑到视平层面。这样就会使得城市空间太大,缺乏形态组织,街道太宽,人行便道和小路太长、太直。这种巴西利亚综合症,就是指城市规划只关注前两个层面上的尺度,而忽视了最小的人性化尺度,而不幸的是,却被当成一个规划原则广泛传播。应该从下面和里面开始规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注重首层建筑,将大空间和小空间合理地结合,分开处理人性化景观和大型建筑。

城市规划的要旨在于对人的尊重。我觉得现在汽车真的对我们日常步行起到很大的阻碍,漫长的红绿灯等待,走几步就要过一条马路,过马路时要注意左右,时刻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不间断的鸣笛声,这都让人感到烦躁生气。苏州这种提供自行车租借系统,有种对骑行的邀请,但是骑行车道还不健全,并不能让自行车有优先权,在马路上骑自行成还是很危险的。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慢慢地改变,让步行和骑行融入生活。然后,注重视平面的享受,将首层建筑采用柔性边界,带来更多的感官上的交流。

第四篇: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起源、演变和前景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城市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那些过程?有些什么功能?它起什么作用?达到哪些目的?

———《城市发展史》

一、前言

因《城市发展史》一书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演变,并展望了前景,还揭示了城市发演变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所以我也是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演变、城市的前景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在读了此书之后,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二、城市-----起源

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了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三、城市------演变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一面是王权的意志,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文化和商业,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我们知道,城市的兴起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内将此前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状态的许多社会功能聚拢,形成一个复合体。如果没有统一的号令,这样聚拢的顺利实现是很难想象的。在王权制度形成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进行防御或攻击,有必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在这种动机下,统治者以强制的手段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社会因子、社会权力动员起来并束集在由城墙封围而成的“城市”这么一个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军事或宗教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辖区之内的社会组织并对其活动发出统一的号令,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时典型的社会运动现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动因素。刘易斯·芒福德明确肯定了王权制度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说:“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于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下。”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价值,在对剩余价值的争夺中阶级分化,造就了王权,城市在“王权”这只手的直接操作下才得以成型。

西方城市也只是在中世纪之后,市民阶级兴起,城市才逐渐摆脱了封建王者的统治,取得独立的政治地位,表现出新的形式。在它初始的时期和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有受王权的支配而呈现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的阶段,有充分理由认为,王权作为最重要的参变因素在城市的产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触发了远古村落的细胞分裂,生成城市这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并且象基因一样主导着城市机体的生长过程及功能和形态特征,构成城市的第一个起步台阶。

▶商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作为统治的工具出现的,但如果它的作用不曾突破此囿,它也就不成其为今日意义上的城市。早先贵族统治者往往对商人采取敌视和压制的态度,因为商人大都是来自另一个阶级的人,通过商业掌握了雄厚的财富,从而形成可能颠覆其统治的潜在势力。在中外城市历史上都有过排斥商业的情形。

如公元前6世纪之后,古希腊的商人、银行家已经开始威胁到早先贵族和武士们的权力,然而显贵和大思想家们却始终将新生的商人团体排斥在城邦国体之外。甚至连一些商业城邦的宪法对待商业也视同无物,按照规定,市民不得经商,如要经商,必须象陌路人那样移居到另一个城市去。只有象爱基那等少数几个城市才准许市民从事商业活动。即使在不太有利的环境下,商业还是顽强地植根于城市中,并一天天地长大起来了。罗马帝国时期,带有柱廊、宽阔而极长的商业街成为这些城镇的典型特色。表明商业精神不顾文化的其他特征,已产生了自身特有的形式。

▶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承载了太多的文明和历史,即使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城市作为不变的基点依然存在。就如同我们依然可以从雅典卫城,庞贝古城等城市遗址上感受到当时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文化因素在这中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代人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古埃及的死者之城,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思想、风水说和伦理观念,都成为古代城市发展因素,使古代的人类文明蕴含在城市建设当中,文明得以循序渐进的流传下来。而渗透着这些文化观念的城市形态,也必然又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所要表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系统与政治经济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又强化和巩固着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情感模式。如果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广义的理解,那么,城市本身便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是人类创造了城市,然后城市便创造着人。应该说,城市与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创造的关系中,正是人们创造了城市,而城市也传承这人类的文明。

战争曾经造成了一部分文化得以流传,一部分文化却永远毁灭。但是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即使毁灭也可以重建,这种蕴含在城市内部的文明和精神是战争摧毁不了的,战争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延续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比如,中国近年很多城市也正在探讨把政治集会广场改造成市民生活中心广场的途径,并在城区开辟了很多绿地和小广场,为城市空间改造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总之,在城市物质形态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前景

城市发展了几千年,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近现代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规划结构的巨大变革,导致出现城市化的进程,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芒福德认为城市化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步固然是好的,但是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的情况,城市的蔓延在促进城市间联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例如:低层低密度住宅沿公路向城区之外蔓延,大量森林、农田、空地被占用,既浪费了土地,又危害了环境;人们距市中心区越来越远,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私家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无端消耗时间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许多城市中心区因此变得萧条,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在城市群、城市带加速形成,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当利益激烈冲突、关系紧张时,规划往往难以实施,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们的主观思想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

五、后记

读完《城市发展史》,我真的受益颇多,这本书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不同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还细致具体地介绍和评价了米利、巴洛克、机械式、有机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例。同时还引人入胜地回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同时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学生,对待城市的发展与蔓延,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多——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以及如何用规划的手段控制城市的蔓延趋势。《城市发展史》中提及了“无形的城市”,提及了“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互惠关系”,以此为基点,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规划知识让城市变的更加美好。

第五篇:读《城市论》有感

读《城市论》有感

在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干部“三力提升”活动的大背景下,研读王国平书记的专著——《城市论》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城市是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当前,城市化和城市化建设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主阵地和主抓手。而《城市论》恰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的高度,以“城市有机更新”为主线,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过程地展示了数千年来杭州城市发展演变轨迹,全景式地展示了杭州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新方法和新举措,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为认识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提供了新思想、新理念,称得上是一部兼具学术性、系统性、操作性、通俗性的城市研究力作。

通读《城市论》全书,我感觉这是一本经得起推敲和琢磨的好书,不同知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书中对“城市定位”的阐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书中讲到,城市发展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接着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这一目标,并提出了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由此联想到瓶窑

在建设宜居城镇上完全具备基础、条件和优势,应该说,无论在地理交通位臵、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底蕴积淀、城镇发展趋势都已经具备了建设宜居城镇的条件,也同样应该遵循王书记在《城市论》中主张的一整套的建设理念,特别是要做好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文章。

一要传承历史,彰显大气。正如王书记在《城市论》上册中谈到的,杭州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良渚古城,而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就座落于我镇大观山。因此,瓶窑的城镇发展离不开,也不能离开这段辉煌的建城史。瓶窑在城镇建设上也更应传承良渚文化“首创、原创、外拓、创新”的精神内涵和良渚玉文化中“精致和谐”的原始基因,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培育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城镇气质。提升完善各项规划,既突出瓶窑在瓶窑组团中的地位作用,又能很好地传承良渚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实现规划设计与现实发展的有机统一,拓宽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城镇发展的主流需求。

二要做强经济,凸显生气。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瓶窑而言,城镇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之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要课题,着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实施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两大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按照这一思路,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特色产业,做强传统增长点。

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涵,帮助现有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自主创新战略,引导传统优势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培植后续增长点。要以“对接主城区,融入大都市”为主攻方向,以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为主要方式,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为主要动力,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特别是要采取有力举措,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与周边特色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主动融入“环杭州湾”经济带,努力形成多极增长的新格局。三是放大聚集效应,打造区块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好凤都工业区块,继续完善工业区块内及其周围的路网、水网和信息网,提高区块的投资率、企业的入园率和项目的开工率,将之逐步建成为布局功能合理、设施功能齐全、集聚效能强劲、整体发展协调的优质工业功能区块,使其真正成为瓶窑工业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地带,不断提升瓶窑作为中心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三要依托文化,增添灵气。如果说生态环境、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繁荣文化就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精神动力和内在基础。可以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灵魂所在。王书记在《城市论》中谈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并且用了“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这三个重量级的词汇来强调城市文化的地位。瓶窑的城镇

建设也要依托文化,善于为城镇塑魂。良渚文化、南山文化、竹文化这些瓶窑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城镇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瓶窑还有着悠久商贸流通历史,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商业中心,是安吉、临安、孝丰和我区西部山区山货、农货的集散地。交通枢纽彭公更是瓶窑西部的中心集镇,一直到现在仍是浙北竹、笋制品及农副产品最大的集散市场。区委、区政府目前正在着手实施的良渚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和大美丽洲项目与瓶窑密不可分,是今后瓶窑城镇发展中的点晴之笔。我们要像王书记在书中谈到的那样,传承好历史文化、发展好现代文明,以先进文化增强城市凝聚力,以南山文化休闲旅游区、彭公竹制品市场等大项目为带动,挖掘三产新亮点,为城镇集聚人气、财气和生气,从而提升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城镇点晴,增添灵气。

四要以人为本,增强和气。建设城镇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原则,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体育、就业、医疗、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努力营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人居环境,给全镇人民一个和谐温暖的生活氛围

下载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治理

    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

    读《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有感

    读《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有感 戴山学校502班郭逸威 指导老师费丽雯 今天, 我在书上读到了这篇题为《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的文章,不禁使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文章写的是一......

    读《落脚城市》有感:城市与农村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读《落脚城市》有感庄 Russellliang"未来的后人对于21世纪最鲜明的记忆,除了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之外,大概就是人口最终阶段的大迁徙,彻底从乡间的农业生活移......

    读《会计假帐法律治理》有感

    正当各地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治理商业贿赂的时候,我最近阅读了《会计假账法律治理》一书,感到书中颇有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任何以回扣、折扣、信息费等形式出现的商业......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2010.02.2420:00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 关于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前意大利共产党员与......

    读《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感

    读《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感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社会学系讲座教授。《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书是他积十年中国乡村的田野观察,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

    城市治理小论文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变革深度城市化带来的不只是硬设施的更新,同样还包括软环境的提升。这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构成倒逼态势。目前我国大城市建设已全面从“增量型”转向“存量型”......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总结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总结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总结1 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社区20xx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高新区(新市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