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批评,原来也可以如此温暖-班主任工作反思
批评,原来也可以如此温暖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爱在左,惩戒在右,智慧在中间,要把教育真正做到孩子的心上。
教育部新颁发的《班主任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条例特意强调“适当方式”,就是说班主任对学生可以教育,但一定要讲究方法,爱在左,惩戒在右,智慧在中间,要把教育真正做到孩子的心上。
春阳应沐物无声。这个冬天,班上感冒发热的学生特别多,不少学生还影响了正常上课。因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谈“甲流”色变,于是,我赶紧借来一盏紫外线灯给班级消毒。我说:“最后一位离开教室的同学,请帮忙把插头插上。”孩子们都说最后走的是学生吴某,我就笑着对他说:“那就请你帮个忙,好吗?”没想到,他居然对着全班大喝一声:“我不是最后走的!凭什么让我插?我不干!”我火冒三丈,这只是为班级而做的举手之劳的事,作为一名学生,怎么能这样无礼?但我还是忍住了。放学后,我自己留下来,等孩子们都走了,插上了紫外线消毒灯的插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常常用期待的眼神注视着这个孩子,我发现目光对视时,他还是有些不安的。广播操集队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羽绒服帽子翻在外面,就走过去给他理正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吴某显得有些不自在,他的脸红了。这一天下班前,我在办公桌上的电脑键盘下,发现了他写给我的道歉信!
这样无声的教育,往往能形成师生的共鸣,收到期望的育人效果。
春阳应拂面不寒。据说,非洲某个古老的民族至今保持着这样的生活礼仪:当族人犯了错误,族长会召集整个部落的人放下手中的工作,将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安慰他的心灵,修正他的错误,引导他重新做人。我们的批评教育能否像这样和表扬结伴而行呢?
在工作中,我经常采用“双面胶”这个法宝。第一面“胶”是“四步谈话法”,亲切平和地和学生分四点交谈: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批评你?你的哪些方面还是不错的,老师很喜欢你!如果老师的话说得有不对的地方,请你多原谅!以后请你多帮助老师,把咱们班级搞上去好吗?
过后,我再细心地贴上另一面“胶”:“表扬熨烫法”,创设一个机会,真诚而热情地公开表扬这个刚刚挨批评的孩子,这样的表扬可以及时“熨平”挨批评孩子心灵的“折皱”!
这样智慧的教育,既可以擦去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又不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效。
春阳应善于变脸。虽然,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几乎人人内心都更愿意亲近赞美之词,而对批评和意见敬而远之、心存抵触。我们能不能让我们的忠言既“利于行”又“顺于耳”呢?我们能不能把批评教育变得像赞美诗一样的动听悦耳呢?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机智的班主任,他随机应变地利用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给学生良性“刺激”。班上有一位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性格极其孤僻的孩子,很不合群,也影响了她自己的学习。于是,班主任在孩子的日记中写道:“你总是悄悄地学习,你总是默默地思考!(班主任工作反思)如果哪一天,能听到你激昂的讲演,能看到你优美的舞蹈,老师更会因你而骄傲!”
这样艺术的建议,让这个孩子勇敢地从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学校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获得一等奖。
像春阳一样,多一些柔和,多一点智慧,多一丝艺术,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孩子们心灵的天空会更明朗。
第二篇:原来作文可以如此快乐
原来作文可以如此快乐
——快乐作文教学初探
福建省永春县苏坑中心小学陈跃腾原创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一方面教师因难而畏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同时学生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为成绩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胡编乱造,敷衍凑数。长此以往,形成“双亏”怪圈。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化“双亏”为“双赢”刻不容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道理,习作教学中 “逼写之不如好写之,好写之不如乐写之”,当学生写作如驾“一叶轻舟”时,教师何惧之有?学生又何惧之有?那么,怎样让学生快乐写作呢?我觉得边玩边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从玩画画到写作
上作文课,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头疼的,特别是限时交卷的“命令作文”。
一次习作课上,教师对学生说:“从黑板上的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用30分钟的时间写……”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如往常一样的写作情景:孩子们眉头紧锁,歪头,绞尽脑汁,不知从何下笔,在本子上画来画去。这时,有的老师还要冷嘲热讽几句:噢,这是做什么啊?该不是画作文吧!
殊不知,这种“涂画作文”是一种非常好的作文教学方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画画是他们最喜欢的,我经常利用这一点特点,为写话另辟蹊径,每次写话,都让学生先画图后写话。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自由地画画,然后启发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这样,画与说,趣与乐融为一体,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堂说话课,我先让学生找出一张纸画画,随便画什么都行。画好后,我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同学们把自己的画面内容说得十分有趣,但有一个学生只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太阳,就没画了。大家都笑他简单,他却站起来反驳:“你们知道什么?没有我这个太阳,你们画的那些都没有了,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呢!”同学们愣了一下,我也大吃一惊,这个同学太有创意了!
这毕竟不是真正的美术课,我适时引导:“你真的是见多识广,那能猜猜在你帅气的太阳底下,同学们都画了什么吗?”
“青青的小草、漂亮的房子、弯弯曲曲的小溪、叽叽喳喳的小鸟,还有我们!”
……
别小看孩子们的智力,他们的创意经常出乎意料!而且非常乐意把这些创意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当他们把自己的画说出来时,写起话来就自然感到轻松自如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写话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写话要求要因人而异,有的可以只写三两句,有的可以写长点,但不管长短,教师都要适时加以鼓励,接着,慢慢指导学生写具体,引导学生以我“口”写我“想”,以我“手”写我“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文学潜能和语言能力,从而消除学生写话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体会到写话的乐趣。
二、从玩游戏到写作
游戏是孩子最热衷的活动,一提到游戏,孩子们都会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快乐,他们巴不得把所有的作文课都改成游戏课,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我着实花了不少心血。
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心理描写,我手举着包裹走进教室,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们好奇心大起,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疑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好奇啊?你们心中想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地猜着,我接着又说:“瞧,同学们,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敏感的动物,总能由眼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生出许多的想法。不过,这种想法转瞬即逝,如果能在它还没消失之前抓住它,说出来,写下来,那你就至少会成为两种高手:一是捕捉心灵的高手,二是写作高手。试试?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果看仔细,会想得更细腻的。”
这掉胃口似的心理描写训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写出了不少有趣的句子:
1、老师手举一个包裹,里面是什么呢?老师,你为什么要用红袋子包着呢?不想让我们知道吗?那一定是好东东,会是什么呢?如果是零食,老师会不会请我们吃呢?(张淙愉)
2、望着老师手中的包裹,我多么希望它是果冻呀!同学们的心
里也充满了疑问,有的同学说:“会不会是石头呀?”有的同学说:“会不会是口香糖呀?”还有的同学说:“会不会是山楂呀?”老师笑咪咪地,好像在得意地说:“你们肯定猜不出来。”(陈昭萍)
3、我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再一闻,突然没了,奇怪,会不会是口香糖,或者是糖果?不过包装很像是口香糖。(王鑫悦)
接着,我举行了一次“吹泡泡糖”的比赛,在比赛之前,让学生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怎么想怎么写; ②在心里与他人对话; ③在心里与自己对话; ④善用比喻、夸张、引用等 ;⑤注意场面情景。
在我的适时的引导之下,学生出现了以下精妙的语句:
1、我开始吹了,一吹就挺大,全组的人“哇”地一声,把泡泡吓坏了,又回到了我嘴里。(张婧)
2、里面究竟是啥东西,我眼睛一动不动地盯住那袋子。我的心越急,老师的袋子开得越慢,气!打开!打开!老师慢慢地,好像袋子里的东西是个睡着了的小孩,要慢慢地、温柔地对待他似的。(王鑫愉)
3、老师你这不是为难我吗?我不会吹泡泡,你偏偏举行“吹泡泡擂台赛”,为何不举行“吹牛擂台赛”,吹牛我在行!(王育鸿)
4、我真想直接把泡泡糖抢来,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我怎么能做出这么粗鲁的事呢?(张佳鹏)
玩“掉胃口”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也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无限扩大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玩,以便更好地写,我设计了十几个非常有
趣的游戏,比如:魔术表演(老师要下一番心思去学点小魔术)、“心有灵犀”(学央视著名节目)、“吃薯片”比赛(薯片放在额头上,不用手,只靠用脸部肌肉运动,滑动到嘴里)、扳手腕比赛、联欢会(精心准备三两个节目,也要临时一两个节目)、猜红蓝铅笔……这些游戏非常场面非常热闹,学生们兴趣盎然,乐于参与,而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真实生动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课上,我们不能把流程简单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玩,一块是写,而是先把玩进行分解,让孩子一步步玩,并且把最好玩的放在最后,边玩边写,以玩促写,以玩激写,并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努力使学生的外在学习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三、从玩“自然”到写作
很多老师肯定很有同感,所有写作中,学生写得最好的作文肯定是“春游”或“秋游”,为什么?孩子们不但是游得尽兴,而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的一切,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玩、有所思,自然也就有所写了。
人来自自然,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与我们密不可分。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万物,我们能获得很多美的情趣。湛蓝的大海,涓涓的溪流,浩淼的星空,吐芽的种子,无一不能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老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好好地玩。
玩当然不能白玩,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万物的形﹑色与变幻多姿,聆听它们的声音,并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进行美好的联想和想
象。通过这一番观察﹑聆听﹑联想和想象,学生们一定觉得自然原来是如此美好。这时,老师要适时让学生把他们体会到的美好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生活中“玩”的资源,让孩子们边玩边写,以此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这对于更好地激起学生写作兴趣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挫折也可以变得如此美好-班主任工作艺术
挫折也可以变得如此美好
这是发生在冬季跳绳比赛中的一个插曲。比赛那天,陈思璇找到了我,说还是想参加比赛,让我再给她测一下。她跳了110个。我告诉她:“不行,孩子。选上的小朋友都能跳160个以上,你和他们比跳得还是少。”这时,孩子眼圈红了,说:“我天天晚上跟妈妈在楼下练习。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都不会跳。现在,我已经可以跳一百多个了。”听了孩子这番话,我心里为之一颤。陈思璇是个比较散漫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是很在意。我没有想到,她对这件事情如此上心。我知道这件事对她多么重要。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她的眼泪就开始吧嗒吧嗒往下落了。我连忙安慰她说:“孩子,你能坚持天天练习,一次比一次跳得多,你很了不起。可老师想问你,你认为哪些小朋友参加比赛才可以取得好成绩呢?”她停了一会,说:“跳得多的人。”我接着说:“对啊,孩子,这样我们班才可以取得好成绩。陈思璇是个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为了班级,不跳可以吗?”虽然,孩子还是不高兴,可她说:“老师,我知道了。”这个时候,我一边拭去孩子脸颊上的泪,一边说:“好孩子,你那么用心,明年一定可以参加的。今天,虽然你不能参加比赛,但同样了不起。你学会了为班级着想,学会了选择。”孩子听我这么说,平静了好多。
比赛结束,在总结的时候,我这么说:“陈思璇虽然没有参加比赛,但她能够天天坚持练习,就很了不起。我们做事情,如果都能像她那样坚持做下去,就一定可以做好。”我还特意给她写了一张优点卡。这个时候,孩子发自内心地高兴起来。这件事过后,我明显感到了这个孩子的进步。
没过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孩子妈妈的一封邮件:上周,你们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思璇没能参加,回到家很难过。因为她已经准备好长时间了,从开始跳四五个直到最后能跳一百多个,我还从没有见过她这么认真地做事情。正当我为怎样劝导她犯愁的时候,于老师帮了我这个大忙。给她发了一张优点卡,并称赞她做得好。这下,思璇可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对我说:“我们于老师说没参加,也给我发一张优点卡。瞧,这是老师奖我的优点卡。”看着她那自豪、开心的样子,我真的很想感谢你,于老师!是你的爱让思璇又有了自信。真的谢谢你!陈思璇能有你这样的老师真幸运!
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暖暖的。我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能比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更幸福的事情呢。
孩子在成长的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无法阻挡挫折的到来。那么,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陈思璇跳绳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不会跳到能跳一百多,其间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啊!一年级的孩子,在那么冷的晚上,天天练习,确实很了不起。
我曾动了一个念头:不管她能跳多少,都让她去参加。孩子那么努力了,不能太打击她。可很快,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她跳得确实不如其他孩子,即使她努力了也不能参加。有比赛就有淘汰,这就是游戏规则。我不能因为怕打击孩子就破坏规则,这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我应该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当然,我们作为老师,在孩子难过的时候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那就是如何让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知道,在我们看着无关紧要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在意,孩子的积极性就要受挫,就可能给孩子心里带来阴影。在孩子最难过的时候,我们完全有能力减少孩子的不快,那就是要肯定孩子的可取之处。孩子努力了,就希望得到认同。所以,这个时候,我肯定了她的努力、她的坚持。她虽然还会难过,但难过很快就会过去。可她的积极性不会受到打击,她还会继续进步。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正确的。原来,挫折也可以变得如此美好!
第四篇: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原来语言训练可以如此美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的几点体会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很难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契机。”集体备课之后,几个同行都深有感触地说。
一篇课文教下来,才发现其实不然。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的几点做法。
一、调动学生的古诗积累,强化学生对“苍凉”的感受
只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作者称“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那是因为它能在荒凉的、长年冻土的青海高原上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感受高原特殊的气候就成本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了。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谈印象;再联系插图加深感受,然后再读;然后出示几首边塞诗词,让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诗里所描写的环境给你的感受
从军行 凉州词 别董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王昌龄 唐 王之涣 唐 高适 唐 岑参
青海长云暗雪山,黄河远上白云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卷地百草折,孤城遥望玉门关。一片孤城万仞山。北风吹雁雪纷纷。胡天八月即飞雪。
黄沙百战穿金甲,羌笛何须怨杨柳,莫愁前路无知己,忽如一夜春风来,不破楼兰终不还。春风不度玉门关。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自由发言后,再来读课文中描写高原环境的句子,仿佛一曲哀伤的《折杨柳》回荡在教室里。
二、找准文眼,进行语言训练,“情”与“言”相得益彰
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的顽强生命力,无疑是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情感教学任务。文中的第七节这样写道:“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地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里作者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对柳树生长中经历的苦难进行的想象。很显然,高原柳树的顽强就浓缩在以句中的加点字里。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字进行细致的想象,再按以下句式来说一说:
当暴雪来临时,柳树被,后来它 ;当狂风横扫而来,柳树,后来它 ;当雷电轰击时,柳树
,后来它。
学生说得很生动,而且说着说着动了情,再读第七自然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株顽强的柳树敬佩与赞美之情。此时,我沉浸幸福的喜悦之中,文字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一旦找到契合点,二者就能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同构共生”。以情促想,以想促说,在想和说中受到情感熏陶,“情”与“言”相得益彰。
三、借文中语言,表真情实感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小学生来说,运用语言就是用课文中比较规范的语言来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就是用课文中比较丰富的语言来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一课下来,我引导学生: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这棵了不起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我相信此时在我们的心里,它已不再仅仅是一棵柳树,他是人,是我们敬佩的人。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吧。(友情提醒:尽量借用课文中的语言)
十几分钟以后,站起读写话的同学滔滔不绝,精彩纷呈。那些情真意切、词语丰富的话语远不是平时的他们所能说出来的。
回首往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苦思冥想,对精彩课堂的执着以求,忽然想起了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的,当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时,变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那种感觉真好。
第五篇:原来不爱一个人可以如此凄美!
原来不爱一个人可以如此凄美!
——用一句古诗说“我不爱你了”
1、捻纸作杯字为酒,君若无心我亦休。一饮即尽泪勿流,自此山水不相逢。
2、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4、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5、渐行渐远渐无书。
6、只将白首更搔短,不许相思比夜长。
7、襄王有意,神女无梦。
8、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9、此情本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10、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11、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12、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
13、此处分离,此生无悔。
1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5、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6、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17、从此山水不相逢,莫道彼此长和短。
18、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19、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20、妾懂君心意,君知妾心疾?
21、将你从前予我心,付与她人可。
22、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23、从此萧郎是路人。
24、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