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楼观》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道楼观》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道楼观》读后感》。

第一篇:《问道楼观》读后感

“罪己书”

——《问道楼观》读后感

公元前89年,晚年的汉武帝刘彻鉴于汉王朝历经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由文、景二代“无为而治、与民生息”70多年积累的国库早已空虚。为反省自己的错误,向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其“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这个故事,以前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思考。四月底参加了“无为战法”炉火纯青7期修炼班学习,根据老师要求,认真研读《道德经》及观看《问道楼观》后,顿时茅塞顿开, 感慨万千!回顾这二年来在金融投资市场上的经历,通过这段时间认真的反思、自省和学习,我给自己下一道比汉武帝还重的“罪己书”,彻悟,人生有了新的转折点,今后的投资生涯将步入正途。

自2014年7月份进入股市开始投机经营,虽然嘴上说是投资,其实内心是有着暴富的心。入市之初,通过阅读各种股票投资及心理的书籍以及学习网络上的各种“必杀技”,账户数字确有增长。2015初开始增加资金量,一直到五月底的牛市最高也达到将近2倍的收益。那时认为炒股很简单,听利好消息,听听股评,就能坐着数钱。然而,股灾开始了,一路暴跌,不懂得逃顶,止损。截至目前仍在回本的路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多么痛的领悟。

2015年开始,基本没有仓位控制的考虑,恨不得天天满仓,生怕不买就是踏空,少赚了钱。5178点下来是调整,听信利好消息,坚信4000点的山脚底部,亏损了急于挽回损失,却不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在跳动的K线下隐藏着的那一把把割肉刀、一台台搅肉机。就连5月初、12月底二次出国旅游前都把仓位做满,生怕踏空,最后三轮股灾一次也没逃走。惨痛的教训让人欲哭无泪。通过这段时间在无为平台的学习,终于明白到“势”与赚钱、亏损是息息相关,分辨不清“势”从何而来,我们散户只能是“车”前面的那只小小的螳螂。也终于明白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未接触无为平台之前,一直以为股市是一种消息和技术的投机。在无为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下,明白到股市其实是投资,真不是投机。当我们真正做到把投机的观念转变为投资观念,善待自己的资金,科学进行资金管理,确保风险管控,也就不需要无为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风险了。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通过在无为平台的系统学习,明白到金融市场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须“道法自然”。必以先举者为主,后应者为客,见“势”起才能开仓,要像“知兵”“爱兵”的将军一样去对待手上的资金,进攻之前需要提前预判好防守,顺势而为,在趋势判断良好的情况下,在合理回撤范围内设定止损后方才进行投资,“计划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计划”,进退有序。没有计划的投资,只会给自己资金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过去深刻、惨痛的教训,学习了无为体系,我再不会犯如此的大错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曾经有一位非常尊重的老大哥在其“知天命之年”分享过他的成功之路:人生就如爬山一样,无论是处于山峰还是山谷都要找时间停顿下来回头看,只有懂得向后看,才能认清前面的道路该何去何从。

“一勺清泉开智慧、了却烦恼即菩提”,感谢在二年前将我引进股海去经历人生百味的家人;感谢将我领入无为平台体验到“涅槃”重生的家人;感恩无为老师的这一勺清泉,让我感受到醍醐灌顶的透切;愿在无为平台这片温暖的沃土,让“兰花草”重新散发幽香,让凤凰再次涅槃。

道是无情却有情,也许金融投资市场是条铺满荆棘坎坷的不归路,却还是义无反顾的,信心满满的,因为我心中明白了“道”,更何况还有老师的领路,有相伴的兄弟姐妹一起走!

后记:接触无为平台仅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最初的怀疑、惊叹、观察、思考到提笔完成此文。亲历了4月15号的预警、4月19号的报警,我认为那都是必然的,不然何来金融“逃顶大师”的名号?最终打动内心深处的一个小细节是我参与了21、22日广州增城的公开课。

22日下午,无为老师在讲完了连续二天的公开课程后,鉴于当前大盘的形势,不顾身体的疲惫,特意为八期的新学员开“小灶”,为新学员讲解“见龙在田”战法的要点,真切感受到无为老师的大爱精神,回家路上一直思考着如何发扬无为老师的大爱,让更多还深陷股海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朋友尽早来到无为平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当中来。笔者相信自己得到的教训,可以当成反面教材同大家做一些分享。

股市本是轮回的道场,再强势的股票也会暴跌。股灾,就成了扉页里的情节,无法坚强;有些股,被无情湮没了过往,有些教训,能放下却不敢忘怀。

深圳7期强哥

第二篇:问道楼观解说词整理

《问道楼观》解说词

之一 ——经出终南

这是终南山中一道不算巍峨的山岗,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孤独的老人来到这里留下一篇五千余字的经文飘然而去。

从此,这里便有了道院,有了仙人。

千百年来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中。老人写经的历史已渐渐变成了传说,但道的精髓由此传承下来。

伴随着漫卷的云雾升腾变幻,赋予了这里一种波澜不惊、内敛含蓄的独特气质。因为那位老人,后世的访道者将这里奉做心中永远崇仰的精神圣地。因为那部经文,所有的中国人都将这里视为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诞生地。

老人的名字叫做李耳,经文的名字叫做《道德经》,而这里就是终南山——古楼观。

公元前771年,周王朝的都城镐京被来自西方的犬戎攻陷。

姬宫涅,这位一生崇尚爱情的周天子,在呼吸停止前的一刻也没有想到:为了博得眼前美人的一笑,他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毁掉一座城市、葬送了一个王朝。骊山脚下的连天烽火,如同一位孤寂的舞者,独自在空中摇曳,遥望着那座已经覆灭的王都;同时也宣告着一个礼乐天下的结束。

不过,已经雄踞华夏275年之久的周王朝在这场可怕的劫难中并没有灭亡,而是东迁到洛邑,开始了新的统治,史称东周。

但是赫赫宗周的威名却随着镐京城一起灰飞烟灭。各国的诸侯开始崛起,周天子,仅仅成了一个尊贵的称号,再无法拥有往昔的权力。

古老的中国大地自此迎来了五百年的动荡岁月,而中华民族则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从童年走向了成熟。

两千五百年前的终南山一片苍茫,这郁郁葱葱的群山千万年来安静而祥和,与身旁滔滔流过的渭河一起默默守望着关中大地。

一天,一位名叫尹喜的中年人来到了这里,打破了终南山守护了许久的宁静。

尹喜是于东周王庭中的一名大夫时任函谷关关令。此时的东周王朝经过两百余年的苦苦挣扎,已经变得孱弱腐朽。混乱的朝政让尹喜心灰意冷,他不愿继续在这个乱世中随波逐流。公元前517年,尹喜离开了函谷关,来到西方秦国的终南山中避世归隐。在一片地势绝佳的山麓上,尹喜搭建了一座草楼。

这位对于未来有些迷惘的王室官员,开始将目光从正在经受苦难的大地投向了广袤无垠

2345这样的感叹:“大道隐没了”这或许就是对老子当年教诲的一种怀念吧。

晚年的孔子曾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二十七岁时问道于老子,在随后的三年中对老子开示的思悟还是获益匪浅的。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纷纷消亡,七个强大的国家开始了天下一统的争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空前绝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群星闪烁的时代。

在漫长而痛苦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在学术领域互相辩难。因为各种学说的众多庞杂,所以史称“百家争鸣”。白奚教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呢?我想主要是由于社会上的不统一。没有一个专制的王权,所以人们的思想受到的制约比较少,思想比较开放,比较活跃。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思想家们都提出来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纷扰而自由的乱世里,孔子的儒家学说日趋发展壮大,门生信徒遍布各国。他的著作语录也开始被世人奉为经典。但是儒家汲取道家思想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公元前290年,临淄这座曾经让孔子失意的齐国都城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在以学术氛围自由开放著称的稷下学宫里即将展开一场由齐王亲自主持的争辩。

辩论的双方,一位是鲁国大学者孟轲,一位是来自赵国的年轻士子荀况。不过他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儒家门生。这是一场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吸纳道家思想的辩论。辩论的题目就叫天道言人事。

白奚教授:“从孔子到孟子,他们认为天都有神秘的道德属性,到了荀子这里呢?这个天就被还原成了自然之天,这样一种思想之源就明显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 辩论中,荀况凭借着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驳斥了孟轲以人道为本的理论。在齐王与众士子的一致评判下,荀况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让他成了儒家门派中新一代翘楚。而这场辩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正式宣告着儒家思想将对道家理论进行系统地吸收与融合。自此以后,儒道相合,儒家本体理论的构建中有了道家思想的印记。

在东方哲学建立的初期,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以其浩瀚的聪慧和绝伦的思索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门。老子与孔子,这一龙一凤,一正一奇,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它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王立群学者:“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间,儒道两家始终是互补的,甚至于包括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能青年时期是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的;但是到了晚年,可能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历来是互补的。” 在先秦时代,荀况是第一个将道家思想引荐给世人的学者。不过,第一个为老子著书立说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身边最为出色的学生——韩非。

公元前234年,身为秦国客卿的韩非被同窗好友李斯诬陷谋反,盛怒之下的秦王嬴政将他投入死囚。蒙受不白之冤的韩非不甘心命运的捉弄,他渴望活下去,因为创造一个法治的天下是韩非平生最大的梦想。就在这个时候,李斯在他的面前出现了,这个以狡诈著称的秦国廷尉对韩非说:只要他写出最优秀的策论,就能够得到秦王的赦免。幼稚而天真的韩非再次相信了自己的同窗。在幽暗的牢狱之中,心存希望的他将胸中的才华全部释放出来,写下

89人的愿望表达,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由他们自己来选择。”

窦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坚定的黄老思想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帝国继续执行着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经过两任皇帝四十一年的治理,汉帝国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王立群学者“文景之治的基本思想就是:政府要尽量地减少作为,就是采用“小政府”的做法,让老百姓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经济生活,这样,农业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因为,政府一旦管事的话,必然要加重百姓负担,这是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从十五税一变成三十税一。”

《汉书食货志》中对这段时期有过这样的描述: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的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连串钱的带子都已朽坏,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因为太多,只有堆在仓库外面,大街小巷都有马,乘母马出行的人都羞于与熟人聚会,看守城门的士兵,都有好粮好肉吃,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继位,此时的刘彻年仅十六岁,但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少年。他与垂帘后的祖母窦太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因为刘彻想让自己手中的庞大帝国拥有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地位和尊荣,然而,年轻的刘彻能够如愿吗?

王立群学者:“汉武帝即位初年以后,他的祖母窦太后还在,他急于想推行儒家的这个政策。他重用了当时的一个叫申公的儒生,而且还起用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应当说不坏,但是触犯了窦太后。这个建议是什么呢?就是说今后国家有大事皇帝直接处理,不必向太后去报告。这一下子把窦太后惹恼了,窦太后一发怒就把王臧跟赵宛罢了官,然后给他们下到监狱中,要治他们的罪。汉武帝这个时候还很年轻,力量还比较单薄,他还没有力量和他的祖母进行较量,所以他做了暂时的妥协。”

西汉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年逾七旬的窦太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黄昏。此时的她本该毫无牵挂,因为,一个盛世的帝国已经崛起,大汉的光芒将照耀到四方。但是,窦太后心中却忐忑万分,她担心面前那个皇座的主人会用无比的热情将整个国家带入到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公元前135年,一生坚守无为而治的窦太后去世,同时也是西汉帝国统治方针的分水岭。从这一年起整个帝国的国策从无为变成了有为,被后世尊为汉武帝的刘彻要将大汉的雄风刮遍四方。

在大漠的孤烟中,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以北,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以后重归中国版图。

汉帝国的威名播照万里,世仇匈奴已被击溃,大汉铁骑所向披靡。皇帝的荣耀与尊严在一次次地征讨攻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汉武帝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是,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却是一个伟大王朝再也无法背负的代价。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过一次战役的得失。公元前119年,西汉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北击匈奴。卫青斩首近两万,霍去病歼敌近七万,但出塞击敌的十四万军马能回来的却不满三万。从此以后,汉朝因为马少再也不能大举出击匈奴。

王立群学者:“打仗的代价一个是死人,战争的死人;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前方打仗,后方要不断运粮食,运送战争物资,这个过程中间也要死很多人。所以《史记》记载是海内户口减半,这个数字准不准确现在不好说,但是至少造成了国内人口的大量地减少。”

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出征大宛,全军二十四万人回到玉门关的却不足两万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汉武帝想得到数十匹名贵的大宛良马。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领六万大军再次出塞进攻匈奴,结果一败涂地,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

王立群学者:“汉武帝四十年对匈奴作战,也把从文景以来七十多年来的积蓄,在他执政的几十年中间几乎给消耗用尽了;打仗就是烧钱,那么烧钱你肯定从那个军费的开支、军饷的开支,还有战略物资这些的消耗,必然就导致这个社会财富的大量的损失,所以,到武帝的晚年,国家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持战争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六十六岁,他骄傲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疲惫的国力再也无法支撑新的战争。自此,汉帝国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不再出兵关外。刘彻一生追求的梦想,就在这颓唐枯竭的国力中无可奈何地破灭了。

公元前89年,长安城的未央宫里在细雨中一片迷茫,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在满心的追悔中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决定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战,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过,这道充满诚意的诏书并不能挽回大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帝国曾经的盛世无法归来。

“老师,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的君主最终会失败亡国呢?”

“要想治理好天下,而又妄意施政的君主他们为什么会适得其反?是因为天下万物不能凭一人的欲望而有所改变,轻易妄为的发号施令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这注定会让君主失败啊!”

公元前87年,六十九岁的刘彻在苦闷与自责的矛盾中停止了呼吸。他将一生的功过抛诸脑后,任由后世评说。但是,就在这一年冬天,匈奴人再一次入侵汉帝国的边界给汉武大帝的一生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无声的演变中有为政治逐渐取代无为政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主要手段。不过,老子和《道德经》所流传下来的治国之道却一直没有被世人所遗忘。公元626年,李世民登上大唐皇帝的宝座,成为唐王朝第二任皇帝,年号贞观。就在李世民即位的同一年,来自北方的突厥大军兵临帝国的首都长安。新生的唐王朝立国仅仅八年后,就面临着覆没的危机。

此时的唐王朝没有选择倾全国之力与强大的突厥人决一死战。因为这时国家的国力薄弱,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突厥抗争,战事一开,必然国毁家亡。

李世民选择了老子的思想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使用《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方法来回击咄咄逼人的突厥军队。

长安城外,李世民独自一人与突厥大军签订了盟约,用谈判的方式换回了和平,化解了帝国的危机。

度过难关之后,李世民将唐王朝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恢复国力中,不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呢?李世民苦苦寻找着答案。

一天,大臣魏征前来朝见李世民。这位曾当过道士的名臣对苦闷中的皇帝说了这样一番话:“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一切顺乎自然,让百姓自正自化”。魏征的建议打动了李世民的心,自此,与民休息、清净无为的思想成为唐王朝的国策。老子的治国之术为日后帝国的崛起做好了精神上的贮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王若能遵守道的无为,天下将自归安定。”

白奚教授:“老子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不妄为;就是尽量地减少那些和避免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不必要的这种人的作用,让事物自己发展、自成其功。”

唐帝国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

314李如龙研究员:“《孙子兵法》同样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子以兵为国之大事,其出发点就是慎战。他的非礼不动,非得不用,非为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充分体现了他的慎战思想,这一点可以说与老子异曲同工。”

关于老子与孙武为什么在学术上有如此相通的地方,老子是否为孙武指点过迷津,历史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们有过学术上的探讨与往来。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先秦时代里,两个伟大的哲学家在精神和思想上不谋而合、大道相通了。

当《道德五千言》从终南山中流传到世间的时候,诸侯们的战争并没有如同老子想象的那样渐行渐远,反而是更加地频繁与惨烈;而老子本人的军事理论原则也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在一次足以改变中国历史格局的庞大战役中,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公元前262年,天下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杀声震天的韩国长平。战国七雄中武力最为强大的秦国与赵国在这里互相博弈,共计百万的大军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勇厮杀,那就是彻底地击败对方。

骁勇善战的赵军在最初的战斗中被更加无畏的秦军打得节节败退。经验丰富的赵国老将廉颇,坚壁以待秦军,以不变应万变,让秦军损失惨重,却又无可奈何。赵军的防线坚守了三年,战争进入不分胜负的胶着阶段。此时,秦赵两国都已不堪重负,经济几近崩溃,油尽灯枯的两国都谋求速战,以摆脱困境。

在老子的战争思想中,所谓以奇用兵的奇就是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尽最大的可能去使用计谋,用最利于自己的方式来取得战争的成果。

精明的秦国君臣首先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漫长的战争创造新的战机。秦王公开宣称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假借赵王之手换下廉颇,将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推向了赵军主帅的位置。与此同时,秦王征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统帅近六十万秦军前来作战,这几乎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不过与赵军不同,这是一次机密的调任。秦王亲自下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年轻气盛的赵括改变了老帅廉颇的战略方针,积极筹划一次猛烈的进攻,企图一战而胜歼灭秦军;然而,踌躇满志的赵括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一个用兵的大忌!因为,对于一个统帅来说,敌情不明贸然出击,正违背了老子的军事原则。

“轻率会丧失根本,急躁会失去主宰,统帅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敌啊!”

61718于这次旅行,丘处机心中忐忑万分,因为诏见他的是新兴蒙古帝国的最高首领成吉思汗。丘处机不知道自己将要面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帝王,前途山高水远、凶吉莫测,但当看到沿途百姓的悲惨遭遇,年过古稀的他下定决心一心向北,为救民于水火,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杀戮、恢复和平。

这是一次传奇般的见面,八百年前在茫茫无边的中亚草原上,丘处机一共三次正式在成吉思汗肃杀的军帐内讲道。关于丘处机具体对成吉思汗说了些什么,历史并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但是,又是历史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

自公元1223年起,成吉思汗从中亚撤军;同年,停止了对中原各国的侵扰,被蒙古铁骑蹂躏已久的黎民百姓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苦难的黄河两岸,在此后的十年里没有大规模的厮杀与屠戮。

作为一位精通道家思想的智者,丘处机秉承着老子的精神,仅凭一己之力,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因为,丘处机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老子曾经发出的感叹。

“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唯有不争,天下才莫能与之争啊!” 而老子所说的恬淡,正是他心中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和平。

丘处机临见成吉思汗前曾写下过一首诗,一份博大的道家情怀尽在其中。“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至太平。”

《问道楼观》之五——国教为道

这是楼观宗圣宫内一处安静的角落,一千多年来,这些业已残破的石碑和雕像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一份特有的宁静。

历史的风雨沧桑已让今天的我们看不出它们昔日的模样,不过,正是这些躺卧在凄凄荒草中的残垣断壁,见证过一段曾经的传奇。

在这个传奇中,包含着一个伟大王朝对一个宗教的礼敬,而正是这份礼敬曾开启了终南楼观一段最为鼎盛的光辉岁月。

两千多年来,道人们在终南山的山巅迎接着天地之间所蕴含的真气,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在他们看来,这巍峨的山峰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冥冥中的力量会指引自己参悟的方向。

虔诚的道人相信,这种力量源于两千五百年前来到这里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在尘世中的名字叫李耳,中国人都尊称他为老子,在神仙的世界里,他的名字就被恭奉为太上老君。自老子著写《道德五千言》以来,直到东汉之前的七百年里,道家思想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尊崇,但这一时期的老子在世人眼中依然只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哲人。

公元184年,中国历史又一次走到了风口浪尖,东汉王朝近两百年来如梦般的繁华,被饥饿的起义军彻底粉碎。华夏大地处于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混乱之中。在这个百姓颠沛流离的乱世里,有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不过,这一次想起老子的不是君

02122

张广保研究员:“丘处机就讲,我有这个卫生之道,世上并没有长生之药,有一套养生的方法,然后他真把全真教这套养生的方法向成吉思汗做了介绍。” 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认可,但他对成吉思汗的劝导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对此赞颂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当丘处机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成吉思汗下令让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赦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至此,全真教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蒙古帝国的国教。

公元1224年,丘处机从漠北抵达燕京,被请住在天长观;此时,身为蒙古国师的丘处机已成为北方道教的第一风云人物。

《元史》曾这样记载: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敬仰,学徒云集。天长观也改名为长春观,即今天北京的白云观。这所历经千年的古观至今还奉祀着丘处机。传说他的遗蜕就埋藏于此观之中。

全真教在丘处机之后,经过数代全真掌教的苦心经营,全真弟子遍布天下、声焰隆盛,而全真教的祖庭终南山,也在此时声名大振,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元太宗为了表示对全真教的礼敬,决定在全真教的开山之地修建一所道观,道观的名字初定为灵虚观,后又为了纪念祖师王重阳而起名为重阳宫。

这是一所庞大无比的道家庙宇。一个新兴帝国的虔诚之心尽在其中。

据《陕西户县县志》记载:重阳宫殿堂建筑共计约五千零四十八间,东至东甘河,西达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有近万人之多,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的尊称。

但正当全真教走向顶峰的时候,也因为自己的声名为不久之后的衰退埋下了伏笔。一双猜忌的眼睛正从元大都的皇城内投向了终南山中的重阳宫。随着全真教徒日益增多,作为统治者的元朝皇帝开始坐立不安。

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中主持了一场关于僧道两教的大辩论。

张广保研究员:“当时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这个民众是信仰全真教的,或者是受到全真教庇护的,这就妨碍了忽必烈对这个汉地民众的一个有效治理。所以,他对这个是很忌讳的,就等于有一种统治力量在威胁着他。因为这个政治的原因,到忽必烈时期他一定要治理一个打压政策。” 在这场辩论中,元宪宗明显偏袒佛教的立场,使全真教以失败而告终。全真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近百年来发展的鼎盛局面随之宣告结束。终南山中,又一次归于寂静。

今天的楼观宗圣宫内,因为历经无数的兵灾人祸,已得不到原先的模样,只有一条长长的中轴线和几棵千年古柏静静地供我们怀念和想象。从宗圣观遗址旁边那些已经重新修建过的庙宇房舍上,或许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繁华的影子。

4始终依附于儒家正统思想之上没有自成体系,直到公元三世纪末期,道家思想才在一片礼教崩坍的乱世中开始为世人、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而后者无数的美学之路。

这个头不大、音量却不小的板胡是在嵇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嵇琴是后人们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而给来自于西域的胡琴重新起的名字,这个音乐家就是嵇康。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与音乐家,在中国艺术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旷达自由的个性著称于世。他崇尚老子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位道家思想真正的践行者。嵇康身处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干戈扰攘、政权蝶变的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朝纲一片混乱。文人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他们开始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的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为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正是当时世人争相崇拜的明星偶像。他潇洒飘逸、从容淡泊,将道家所具有的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了最佳诠释。

嵇康远离混乱的政治世界,反对矫揉造作的礼法准则,将目光投向了道家的自然,追求自由的、放达的人生境界,在宁静中寻找着心灵的依托。

但是,又有谁知道这位特立独行、傲然天地间的嵇康心中有多么的苦闷与孤独!面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他不愿意妥协求安。他选择了道家的离尘遁世,将情感寄托于山水江湖之中,放飞自己那早已不堪折磨的疲惫灵魂。

三国末期,古琴已渐渐融入了道家清净无为、淡然超远的思想,展现出古琴高雅的艺术风格与飘逸的美感境界。而嵇康将琴的旋律赋予了一种游心虚无的道家意境,崇尚自然、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与天地的交融。竹林中,纵情放达的嵇康将自己心中对自然的感悟化作缥缈无形的音律,在短短数年之中,嵇康创作了古琴曲《长青》、《短青》、《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受到了世人的喜爱和推崇。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嵇康放达的音乐与庄子的道家美学不期而遇了,在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道路上,时间与空间早已没有了限制。

嵇康是如何从天地自然中获得音乐灵感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他在游戏人生般的音乐创作中还是始终学不好现实的人生游戏。

道家的哲学理论滋养了嵇康的艺术才华,但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道家政治主张,却挑战了当时国家以名教治天下的统治理念。

公元262年,嵇康因为朋友的缘故,被已掌握政权的司马家族以不尊礼法的名义处以死刑。他虽然一生畅游物外,却始终没有躲过世俗的龌龊与卑劣。

古人说:“琴者,心也。”高高的刑台上嵇康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在一波三折的琴声中,世人听不到生命将逝的悲苦,只见到了乐者那豁达而包容天地的胸怀,让人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死生。人琴合一,情琴合一,与天地合一。《广陵散》从此成为千古绝唱而嵇康的精神不死。

在嵇康死后的近一百年里,司马氏建立的那个王朝——标榜名教治国的西晋王朝,在野

6陶渊明回到了一个从未用心观察过的天地,看到了没有沾染过尘世污浊的自然山水之美。他心中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寻觅到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出世的陶渊明将自己的心寄情于山水自然之间,表达出道家的清幽高远,以及本人精神世界的向往。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做了生动地描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和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陶渊明的诗,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胸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平和悠闲的心境和平和淡泊的物境浑融一体、有若天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公元426年,六十二岁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位倔犟的老人,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一生与诗为伴,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的一代诗风。陶渊明一生执着的田园梦想,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反抗乱世、退避归隐的旗帜。陶渊明口中所吟诵的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色,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已不复存在。我们只有从这些古代遗留至今的丹青中,寻找着诗人们曾经称颂过的秀美山河。这一幅幅的古帛里,我们可以发现天地万物竟能有这样简约而又意境深远的表达。

老子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在道家思想中这至美的境界正是有与无的相互转化。美不在于内容形式的复杂变换,而在于观赏者能否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这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而在画中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画家,就是被后世之人成为八大山人的朱耷。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在明王朝之后成了紫禁城的第二任主人。身为明朝宗室子弟的朱耷国毁家亡、心情悲愤,他为此落发为僧,中年之后又改为道士,一生逍遥于世俗生活之外。

朱耷出家之后自号“八大山人”,他是中国水墨写意画最为杰出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道家的有与无得到了最大的想象与发挥。八大山人以大笔水墨画、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构图上,八大山人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八大山人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图》是他一生作品中仅见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笔墨最多、布局最复杂的一幅,但他仍然体现着少的原则。开卷的一丛荷花总共超不出三十笔,笔减而意繁,一开卷便引人入胜,寥寥数笔却神形毕具。

一生愤世嫉俗的八大山人,在绘画时将情感与技巧高度结合达到了无法而法的境界,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更是道家美学的根本所在。

“有无相生,知白守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画面上留下大片的虚淡空白,这一片的无,会令观赏者生

8物以至坚固,就是我们凭借着外在的这种事物和力量来坚固我们自身的肉体。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想:外面的东西什么是比较坚固的能够永存的呢?最开始,我们想到就是金银,这些东西它本身是不变化的,所谓的变化是看不出来的。那么,炼丹家们就设想:如果我们能够造出一种类似金和银这样的一种东西,能够摄取到我们人体里面,让我们肉体每个部分慢慢地就跟它同化了,那么我们肉体不就也坚固不变了嘛。”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曾经在唐朝宫廷中做过一段时间的御医,亲眼看见朝野人士中不少人因为服食丹药而中毒,深知丹药不是帮助人们延年益寿的良药。

孙思邈曾对唐太宗说过: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丹药的毒性太大,这种炼丹的药方应当立即销毁,不能久留。但是,以从谏如流著称的唐太宗最终还是没能听从孙思邈的劝说,五十岁的时候,因为服用丹药而去世。

失望之极的孙思邈,再一次回到了终南山中,想重新为世人寻找一条通往长寿养生的道路。显然,对孙思邈来说,长寿的秘诀与丹药没有丝毫的关系。

在今天终南山的药王庙里,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孙真人养生铭》。孙思邈在这部养生铭中说:大怒损伤肝脏之气,思虑过多容易耗伤人的精神;而身心处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才是人养生的重要条件。如果修身养性并生活在理想的自然之中,平常之人亦可达到本来应该享有的天年。

戈国龙副研究员:“不管是从养生的角度也好,从修炼的角度也好,人与外在的自然环境肯定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样一个关系。虽然,我们看见的是这样的一个肉体,但是肉体里面它是有更精微的成分,就是有那个气场、有它的能量场,还有更高的就是它的信息、它的精神活动。”

当帝王们和后世的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时候,其实,道家的先驱们早已经看透了生和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在还没有成为人之前只是气,在死之后化为了气,这是不可改变的天道,必须要坦然面对。

孙思邈在终南山中隐世不出,探究医理,终年一百零一岁。

尽管长生不老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可两千年来,还是不断有人来到终南山寻访传说中的仙人,或是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喧闹,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一丝平静与安详。

在采完药的午后,李御清要去拜访他的一位朋友,这是一位佛家弟子。

终南山,既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佛教八大宗派的创立地。在终南山中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的修行者,所有人都和平相处。

朋友款待李御清,用的是自己栽种的蔬果和用山泉水泡的茶。他们和当年隐居在这里的老子一样,认为回归自然、简单朴素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

因为,懂得养生的人不会追求物欲的享受,而付出自我本真的代价。这是终南山中最早的隐居者老子的观点。老子不问世事,专心于自我的修炼,他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牵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位道家创始人所说的道法自然是什么呢?是后世的人所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方法吗?

戈国龙副研究员:“老子讲的自然就是,道本身是自然的,道法自然。道本身没有一个人为的造作,没有主观的意志,虽然道是万事万物之根源,所有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的作用,但道本身是没有这个人为的分别,没有后天的造作,它是完全自然而然的,所以这个自然从最高境界来说,是道的境界。”

这里是终南山古楼观的炼丹峰。今天,峰顶的炼丹炉是明代所建。据说,老子当年就是在这里炼丹,最后终于得道成仙的。在今天看来,老子的炼丹成仙只是后世阴阳家们穿凿附会的传说。因为,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里,炼丹之术还没有诞生。不过,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却来自于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

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戈国龙副研究员:“对于老子具体活了多少岁,我们现在是很难考证的。但从老子的思想来说,从老子讲的那套修炼养生的方法来说,不要说活一百六十岁,活更长的时间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这个生命,它本身能活多少岁,这是有一个固定的局限性的。《皇帝内经》就说了,我们人为什么会早折早夭?是因为我们有很多损坏生命的行为,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而生命本身应该就是长寿的,但是,我们没有尽其天年,没有得到它应该享受的寿命。”

太极拳,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功夫和拳术,它看起来没有凌厉的招式,但是在它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极大的力量。很多人对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以柔弱胜过刚强而感到惊讶。可是,这对于道家的学徒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老子曾经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东西了,可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太极的柔软就来源于老子的理论,柔弱的东西具有最大的力量,也最能够自保,因为它不像坚硬的东西那样容易折断。

李御清在终南楼观学习太极拳已经十年了,但是他从来没有用太极拳攻击过任何人。一般的功法大多数属于外家拳,功夫讲究刚猛威武,以克敌制胜为目的,而道家练习的功夫叫内家拳,都是非常柔和绵软的,是“向内求身心平和统一,对外求天人合一”的养生功法。如何去感受和运用气,是学习太极拳很重要的一点。

13233“道,先天地而生,无处不在。你看那云起雾落、交替流转、循环不已,这都是道的存在。”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与尹喜之间的一段对话。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身为老子学生的尹喜对于道还是有着不解的困惑。

此时,老子在尹喜的陪伴下,在终南山的楼观之中,已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光。老子每日里除了撰写经书之外,便是对尹喜解惑授道,逍遥自得于这山水之间。

尹喜的困惑让老子发现,大象无形的道玄之又玄,世人理解起来颇有一些难度。如何让人们领会道的精髓,如何让道的思想传于后世,老子将视线投向了自己的书案。

书案上,这一卷竹简是老子一年来所著写的道家心得,他将自己平生关于宇宙万物所思所想都融在其中。老子心中知道,这卷书到了该拿出来的时候了,而他自己是不是又该再一次远行了呢?老子心中没有答案。

一个初秋的早晨,尹喜和往常一样来到老子的房间,准备向自己的老师请礼问安。这是古时学生每日对老师必行的礼仪;然而,老子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尹喜四处寻找着老子。空空的房间中,只见一卷书静静地摆在书案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色的竹简焕发出黄金般的光芒。

这是一切有关《道德经》问世的记载中公认的情景,在所有的描述中,都说老子为后世传下了一本承载无穷奥妙的哲学著作,但是,与此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桩公案。因为老子自此以后便没有了踪影,史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他著写经书之后的记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这样描述过老子最后的身影。“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著史严谨的司马迁没有为我们给出准确的答案,他只是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让后世的人们苦苦追寻。从此,老子所传经的终南楼观成了一个历史的节点,让这位传奇的老人有了最为神秘的走向,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引发出世人无穷的猜测和想象。

公元184年,张道陵建立了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并奉老子为道教的最高真神——太上老君。走上了神坛的老子,让他的信奉者们崇敬万分。信徒们认为,这位至圣的神仙在由人飞升为神的过程中,一定还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有了这些神奇的经历,才能证明道家真神的不朽功德,以此彰显道教的崇高的地位,而老子留下的历史空白,为道家信徒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契机。

公元306年,一位神色匆匆的道人来到了位于长安城中的一座寺庙里,他是天师道中的祭酒——王浮。祭酒,是天师道管理具体地区宗教事务的首领。

晋朝时,来自印度的佛教已成为能与中土道教并驾齐驱的宗教之一,双方为了争取更多

536

“见素抱朴,荣辱不惊,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器晚成,无为而治,虚怀若谷,天长地久。”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世界的大门。

卢国龙主任:“老子这个道实际上是试图涵盖着人文理性及向宇宙伸展,就是我们这个人文理性的道,它有一个更高的依据就是自然的法则。那么,这个对中国哲学究竟有什么影响?就是一句话,它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不是说封闭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宇宙的理解,它决定了我们理解这个宇宙,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思维进度。”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从十六世纪起,西方就将《道德经》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之外,就是《道德经》。德国从十八世纪至今流传着一句谚语,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

《纽约时报》曾经搞过一个活动,评选古今世界十大作家,老子位居榜首。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结构以及各个阶层都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正是这种高速的生活节奏,让当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危机问题。

老子认为:世间万象各自独立存在,彼此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而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这是说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合不同智慧的光芒,协调同一目标下的步伐,消除引起失谐的锐利之处,排解造成失序的各种纠纷,便可造就玄妙的协同,这就是和而玄同。

老子用“和”这一个字,揭示了天地万物共同的发展规律;唯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才能使人心获得抚慰、让世界彼此圆融。

戈国龙副研究员:“广义的修道,它是一种智慧的尊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探行,就是人应该怎么生活,人们怎么样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我们现在讲的和谐,就是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和谐,不光是我们肉体的和谐,还包括我们心理的和谐,包括我们身心之间的和谐,精气神的和谐,然后再扩展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最终是宇宙的普遍的和谐,就是

839-

第三篇:"罪己书"——《问道楼观》有感

“罪己书”——《问道楼观》有感

强哥

公元前89年,晚年的汉武帝刘彻鉴于汉王朝历经连年征战和肆意挥霍,由文、景二代“无为而治、与民生息”70多年积累的国库早已空虚。为反省自己的错误,向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价其“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这个故事,以前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思考。四月底参加了“无为战法”炉火纯青7期修炼班学习,根据老师要求,认真研读《道德经》及观看《问道楼观》后,顿时茅塞顿开,感慨万千!回顾这二年来在金融投资市场上的经历,通过这段时间认真的反思、自省和学习,我给自己下一道比汉武帝还重的“罪己书”,彻悟,人生有了新的转折点,今后的投资生涯将步入正途。

自2014年7月份进入股市开始投机经营,虽然嘴上说是投资,其实内心是有着暴富的心。入市之初,通过阅读各种股票投资及心理的书籍以及学习网络上的各种“必杀技”,账户数字确有增长。2015初开始增加资金量,一直到五月底的牛市最高也达到将近2倍的收益。那时认为炒股很简单,听利好消息,听听股评,就能坐着数钱。然而,股灾开始了,一路暴跌,不懂得逃顶,止损。截至目前仍在回本的路上。“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多么痛的领悟。

2015年开始,基本没有仓位控制的考虑,恨不得天天满仓,生怕不买就是踏空,少赚了钱。5178点下来是调整,听信利好消息,坚信4000点的山脚底部,亏损了急于挽回损失,却不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在跳动的K线下隐藏着的那一把把割肉刀、一台台搅肉机。就连5月初、12月底二次出国旅游前都把仓位做满,生怕踏空,最后三轮股灾一次也没逃走。惨痛的教训让人欲哭无泪。通过这段时间在无为平台的学习,终于明白到“势”与赚钱、亏损是息息相关,分辨不清“势”从何而来,我们散户只能是“车”前面的那只小小的螳螂。也终于明白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未接触无为平台之前,一直以为股市是一种消息和技术的投机。在无为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下,明白到股市其实是投资,真不是投机。当我们真正做到把投机的观念转变为投资观念,善待自己的资金,科学进行资金管理,确保风险管控,也就不需要无为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风险了。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通过在无为平台的系统学习,明白到金融市场就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样,须“道法自然”.必以先举者为主,后应者为客,见“势”起才能开仓,要像“知兵”“爱兵”的将军一样去对待手上的资金,进攻之前需要提前预判好防守,顺势而为,在趋势判断良好的情况下,在合理回撤范围内设定止损后方才进行投资,“计划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计划”,进退有序。没有计划的投资,只会给自己资金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过去深刻、惨痛的教训,学习了无为体系,我再不会犯如此的大错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曾经有一位非常尊重的老大哥在其“知天命之年”分享过他的成功之路:人生就如爬山一样,无论是处于山峰还是山谷都要找时间停顿下来回头看,只有懂得向后看,才能认清前面的道路该何去何从。

“一勺清泉开智慧、了却烦恼即菩提”,感谢在二年前将我引进股海去经历人生百味的家人;感谢将我领入无为平台体验到“涅槃”重生的家人;感恩无为老师的这一勺清泉,让我感受到醍醐灌顶的透切;愿在无为平台这片温暖的沃土,让“兰花草”重新散发幽香,让凤凰再次涅槃。

道是无情却有情,也许金融投资市场是条铺满荆棘坎坷的不归路,却还是义无反顾的,信心满满的,因为我心中明白了“道”,更何况还有老师的领路,有相伴的兄弟姐妹一起走!

第四篇:问道课堂 读后感

问道课堂,对话自我!

张海

读了《问道课堂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有些话让我震耳发聩,不能忘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拒绝课堂虚假繁荣”,“让学生生成问题,跟老师提出问题是两码事’。。。那么我们的日常课堂究竟要还给学生什么呢?

还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让学习因自主而高效,学生因合作而阳光,课堂因展示而精彩,课堂因互动而生动,课堂因互动而生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还学生“安全”,班级是一个微课堂,“安全“不保,谈何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课堂安全观念,能够从课堂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学习场所的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化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随意评断学生,能够地抵制课堂上其他学生产生的对学生的各种伤害,包括嘲笑、言语伤害甚至身体伤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建积极向上、博爱文明、平等助人的班级文化。

还学生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追求快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谁也无法剥夺。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发现的过程,乐趣自然无穷。简单的重复,过分的强化,会使学生厌倦,过分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痛苦,满堂灌、超负荷、拖堂,让学生感到愤怒。在互动式教学中,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师生与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协调互动。快乐的课堂带给学生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美好。在轻松的环境中,师生共同感受喜悦。

还学生民主,反对独裁。理想的教育应该成为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培养的教育,成为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民主课堂八大特点: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民主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可以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是分享的课堂,是快乐又充满理智、富于挑战的课堂。

还学生“秀”权,让他们大胆地展示。新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在课堂中被重视,有“话语权”才是“关注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主线。展示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展示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后自我评价与互评相结合,合理评价,给学生以激励。

还学生“疑问”权利,学贵在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新课改中,怎样把质疑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需要我们认真反思。老师要认清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归还学生的话语权,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和自由,学生才会有质疑的主动性,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问道课堂,对话自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2-08-18

第五篇:问道课堂读后感

依托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读《问道课堂》有感

王春艳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学校是培育花朵的花园,而教师就是辛勤浇灌花朵的园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为了使祖国的花朵健康的成长,园丁们不仅要辛勤耕耘,还要多加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甚至不耻下问,于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模式理念在教育界逐渐传开。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读到了《问道课堂》这本书,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可谓受益匪浅,具体如下: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既然是改革,就要彻彻底底的改。不管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好,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也罢,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标准下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保证新课改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法、学法也应该是新的,这样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变“教案”为“导学案”,改教师“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改“教学设计”为“导学设计”,关注“三维目标”实效的教学新方法,是让教师通过目标导学的过程去发掘学生自身的个体价值的新教学观。

它一改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的旧状况,将其转变为高效课堂中的师生都是“挖井人”的新局面。这是一种既继承教学传统,又创新课程实践的新教学法。这是一种既继承教学传统,又创新课程实践的新教学法。

随着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 “主演”变为“导演”、由“台上”走到“台下”。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授课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转变让教师实现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者的转变,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去理解和学习,真正达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二 课堂生命的激发

究竟怎样激活课堂,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呢?高效课堂的运行模式给了我们探索的方向,它提出要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拥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积极心态,才能让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把高效课堂环节简单概括为五个词语:“自学预习”、“讨论问题”、“展示答案”、“互相讲评”、“反思总结”。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要充分让学生处于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都要充分让孩子做到自己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展示。

此外,在课余生活中也要多给孩子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如公益活动的参与,班级文化的展示,文体竞赛的开展等等。这种种锻炼,让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描绘青春的多姿,用自己的智慧感悟生活的多彩。

三 自我能量的补充

激活课堂的生命,提高教学的成效,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以期达到的目标,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技巧和对教学的掌控本领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就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落实到位新课改提出的新教学理念。

从个人来讲,我要努力做到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业务,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另外在平时多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改善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依托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我们教师在未来广阔的舞台上,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下载《问道楼观》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道楼观》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道课堂》读后感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近年来,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高效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呢?怎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今年寒假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问道课堂》这本书,多年来一......

    问道终南山隐士之地读后感

    闲来没事,随手翻阅由张剑峰主编的《问道终南山—隐士之地》一书。如张剑峰所言,该书“致力于发现‘藏着’的中国”。全书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十余万字,总的看来,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书山问道》读后感2000字

    《书山问道》读后感2000字张朝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华文博士的书评集《书山问道》是一本文化、文学与艺术书评集,全书由四辑67篇书评组成。熠熠生辉的20万文字链像伸向书山的......

    问道课堂

    《问道课堂》之感悟陈永华读完了《问道课堂》这本书,让我对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走向高效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真......

    信誉楼读后感

    第五章读后感 企业制度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骨架与支撑 企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一个完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而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

    问道于自然

    问道于自然 “ 教学目标: 1自学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能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读后得到启迪。 3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学习如......

    ”问道江南“学习心得

    “问道江南”游学交流有感 非常感谢行领导给予的机会,参加 “问道江南”游学培训。这次培训不同以往的是自己能够近距离,全方位去了解江南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通过此次培训给了......

    青城问道导游词

    青城谈道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成都四川恒信国际旅行社的导游xx。我非常喜欢成都这座城市,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你知道,这里和我的湖北家乡是如此的不同,就仿佛儒教和道教在谈恋爱......